课外文言文做人10篇

合集下载

课外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

3吕蒙正不记人过。 原文: 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初参加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 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 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 何损?”时人服其量。
翻译: 吕蒙正先生不喜欢记着别人对他的犯下的错。当初刚任参知政事的时候,上朝时,有一个 朝廷官员在帘内指着他说:“这样的粗陋之人也能够参与朝政吗?”蒙正假装没有听到走 了过去。他的同事很愤怒,让人询问那位官员的姓名,蒙正急忙制止了同事。朝事结束后, 他的同事心中仍然愤愤不平,后悔没有追问到底。蒙正说:“一旦知道了他的姓名,那么 我终身不能再忘了他,还不如不知道。没有查询他的姓名,又有什么损失呢?”当时的人 都很佩服他的气量。
1朱晖重情重义 初,晖同县张堪素有名称,尝于太学见晖,甚重之,接以 友道,乃把晖臂曰:“欲以妻子托朱生。”晖以堪先达, 举手未敢对,自后不复相见。堪卒,晖闻其妻子贫困,乃 自往候视,厚赈赡之。晖少子怪而问曰:“大人不与堪为 友,平生未曾相闻,子孙窃怪之。”晖曰:“堪尝有知己 之言,吾以信于心也。” 节选自《后汉书》
2汤敦甫不欺翁
原文 汤敦甫在京师,乘车过宣武门大街,有卖菜翁弛担坐,御者误触之,菜倾于 地。翁捽(zuó)其御者,詈(li)且殴,索偿菜值。公启帘问曰:“值几何?我偿汝。” 翁言钱一贯,公揣囊中已空,命同来家中取钱。翁不肯曰:“偿则此地偿耳。”公为 之窘。适南城兵马司指挥至,起居已,曰:“此小人,由某携回重惩可也。”翁始惶 恐,叩首乞哀。公谓指挥曰:“无庸,假贯钱足矣。”指挥如数与之。翁叩谢去。公 仍停辔与指挥言良久,意翁行已远,乃别指挥,叱驭去。 译文 汤敦甫在京师的时候,坐车经过宣武门大街,有个卖菜的老翁放下担子坐在 路旁,赶车人不小心碰上了,把菜都打翻在地上。老翁抓住赶车人不放,责骂并且殴 打他,索要赔偿菜钱。汤敦甫掀开帘子问:“值多少钱?我赔你。”老翁要一贯钱,汤 敦甫摸了摸袋子,里边没钱,就叫他一块儿到家里拿钱。老翁不肯,说:“要赔就在 这儿赔。”这弄得汤敦甫很是尴尬。正好南城兵马司指挥到了,相互行完了礼,就说: “这纯属小人,让我抓回去重重治罪就行了。”老翁才害怕起来,磕着头哀声乞求。 汤敦甫对指挥说:“不用,借我一贯钱就行了。”指挥把钱给了他。老翁磕头道谢就 走了。汤敦甫停着车与指挥讲了好一会话,算着老翁已经走远,这才告别指挥,叫车 子离开。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一)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一)

鳝救婢原文高怀中,业鳝面于扬州小东门,日杀鳝以千数,一婢悯之,每夜窃部分缸中鳝从后窗投诸河。

如是累年。

一日面店被焚,婢仓皇出逃,为火所伤,困于河滨。

夜深入睡,比醒而痛减,伤亦愈。

视之,有河中污泥敷于伤处,而周有鳝之行迹,始知向所放生之鳝来救也。

高怀中感其异,遂为之罢业。

及拆锅,下有洞,生鳝无数盘其中,悉纵之于河。

翻译高怀中在扬州的小东门经营鳝鱼面。

他每天要杀数千条鳝鱼。

有一位女仆人十分怜悯鳝鱼,每天夜晚,偷偷从水缸里捞出一部分鳝鱼,把它们从后窗扔进河中,像这样做了许多年。

有一天,,面店被火焚烧,女佣仓皇逃出,被火所烧伤,困在了河岸边。

夜深时睡着了,等到醒来后感到伤口的疼痛减弱,连烧伤的部位也马上要痊愈了。

仔细看伤口,发现有河中的污泥敷在伤口上,但周围有鳝鱼的行迹。

她才知道:是从前她放生的鳝鱼来救她了。

高怀中感慨这件事的奇怪,就从此停业了。

等她拆除灶台,发现灶台下面有洞,无数条活鳝鱼在洞中,就把它们全部放到河里。

注释(1)以千数:意为用千来计算,即数千条。

(2)悯:怜悯。

(3)比:(4)业:经营。

(5)婢:女仆。

(6)周:四周。

(7)诸:之于(在文中用作代词兼介词)。

(8)滨:河岸。

(9)向:从前。

(10)罢业:停止营业。

(11)是:这样。

(12)累:积累。

(13)累年:过了几年。

放走。

(15)始:才。

(16)困:疲倦。

(17)婢:侍女;此指女佣。

(18)扬州:今江苏扬州市。

(19)之:此指鳝。

选自《讱庵偶笔》文言知识说"诸".常用作代词.也可用作兼词,兼词是1个单音节虚词兼有2个词的意义和作用,通常是合音词.“诸”用在句中,是“之于”的合音,代词兼介词。

用在句末,是“之乎”的合音,代词兼语气助词。

文中的“诸”是“之于”的和音。

启示从婢的角度来说:好人有好报,应当乐于助人。

从鳝的角度来说:别人对你有恩,应寻找合适时机报恩。

二鹊救友古文原文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17),孵雏将出。

《论语十则》课文原文

《论语十则》课文原文

《论语十则》课文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6.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论语》十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课外文言文做人10篇

课外文言文做人10篇

做人篇:1、荀巨伯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于速去!巨伯曰:"远柬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苟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注:①苟巨伯:东汉桓帝时义士.②胡贼:古代的一些汉人对北方匈奴族人的蔑称.③委:丢下.④班军:即班师,出征而回.1.在下面语句中加上个逗号,将其断开.(3分)苟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2.翻译下面语句.(3分)吾今死矣,子速去!答:3.匈奴"班军而还"的原因是什么?(4分)(1.苟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

2.我现在是活不成了,您快离开吧!3.被苟巨伯舍身救友的义举所感动。

)2.杨震杨震年已五十余,累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

(《资治通鉴》)注:累迁:多次升官。

昌邑:地名。

茂才:秀才。

1.解释加点的词语。

(2分)①王密为()昌邑令②夜怀金十斤以遗()震2.翻译句子。

(2分)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______________。

3.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杨震怎样的品质?(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作为;送2。

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3。

严于律己)3. 《曾子杀彘》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

初二必读6篇课外文言文

初二必读6篇课外文言文

初二必读6篇课外文言文(一)观月张孝祥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

??①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

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②③④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

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

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

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

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有删改)【注释】①金沙堆: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是由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

②尽却:全部退去。

③童隶:书童仆役。

④正黄:纯黄。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临水之观,宜独往宜:(2)其具是四美者与是:2.对文中画线的句子“天无纤云,月白如昼”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天色没有小云,月亮如同白昼。

B.天上没有一点云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昼。

C.天上没有云彩,月亮是白昼。

D.天上没有细云,月光白白的。

3.第2段中的哪句话是具体描写中秋金沙堆的景色的?4.文中画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1.(1)适合。

(2)这。

2.B3.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

4.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参考译文]观赏月亮最明亮在中秋之夜,而观赏中秋的月亮,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靠近有水的地方去观赏,最好是独自一人前往;而独自前往的地方,又以离人远的地方最好??我现在金沙堆游玩,这里不正符合赏月的四个条件(即中秋月,临水,独往,去人远)吗?我于八月十五路过洞庭湖,天上没有一点云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昼。

金沙堆正好位于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它高有十仞,四面绿水环绕,最近的陆地离这里也有几百里。

我把船停靠在岸边,系在沙洲下面,让书僮仆役全部退去,然后徐步向上攀登。

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70篇

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70篇

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70篇1.★教学相长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即使有美味的食品,不吃,就不知道它味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它好。

所以学了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够的地方,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处。

知道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严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不通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

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2. ★颜回好学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

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

”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哪个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可惜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

”3. ★王充博览王充少孤,乡里称孝。

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

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

日久,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王充少年时死了父亲,家乡人都赞扬他很孝敬。

后来到了京城,在太学学习从业的本领,拜扶风班彪为师。

王充爱好广泛,浏览而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

他家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店,浏览人家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背诵。

天长日久,于是(他)广泛地弄通了众多流派的学说。

4. ★邴原弃学邴原①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②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③有志,吾徒④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⑤《论语》。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击皮得实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击皮得实

人有负盐负薪者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二 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①背之物。惠② 遣争者出,顾州纪纲③曰:“以此羊皮可拷 知主乎?”群下咸无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 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使 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注:①藉(jiè):垫、衬。②惠:即李惠,北 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③州纪纲:州府的 主簿。

译文:有一个背盐的人和一个背柴的人,两
个人同时放下重担在树阴下休息。要走的时 候,争一张羊皮,都 说是自己坐卧和披背用 的东西。李惠让他们出去,回头对主簿说: “拷问这张羊皮能够查出它的主人吗?”部下 都没有回答。李惠叫人把羊皮放在席上面, 用杖敲打,见到有一些盐末,就说:“得到 实情了!”再让争吵的双方进 来看,背柴的人 于是趴在地上承认了罪过。
1.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2分) 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 2、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语。
①顾州纪纲(
) ②群下以”,跟“以
杖击之”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 项是 ( ) (3分) A.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能以径寸之木 D.不以千里称也
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①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 ②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5、李惠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的哪些
语句能体现出来?
6、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
道理?请简要说一说。
答案:1、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 2、①回头看②全,都 3、 C 4、①有一个背盐的人和一个背柴的人,两个人同 时放下重担在树荫下休息。 ②背柴的人于是趴在地上承认了罪过。 5、李惠是一个聪明机智、生活经验丰富的人。文 中语句: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 曰:“得其实矣。” 6、提示:做人要诚实,不能见利忘义;遇事要善 于动脑筋。

课外文言文启示类总结归纳

课外文言文启示类总结归纳

古文中心1、物尽其用,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不一样;善于用人。

2、要以诚相托,以心相印;信赖,能够创造奇迹。

3、做人不能用谎言、欺骗等手段以猎取高官厚禄。

4、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自己必先诚信。

5、不能拿国家的安危开玩笑,否则必然会失信于民,给国家带来祸害。

6、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办事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

7、人的认识必须与时俱进。

8、看问题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应看到其实质。

9、歧路亡羊,事理复杂多变,迷失方向,就会误入歧途。

10、凡遇是非,务必先内求诸己,切莫忙于责人,看问题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

11、对人对事不能因说的人多就应相信,而要多方考察,以事实为根据做出正确的判断。

三人成虎,比喻流言惑众,容易弄假成真。

12、做人居贫要能守志,不能心生邪念,利令智昏,做出自欺欺人的蠢事。

13、对待问题,要能换个角度思考。

14、对同一事物,立场不同,结论不同,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

螳臂当车,比喻不自量力。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贪图眼前小利而不顾后患,比喻目光短浅,一心图谋别人却不知有人也在算计自己。

15、做人不能贪得无厌。

16、遇到事情要加以分析考虑,不能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做出荒唐的事情,凡事要认真思考,仔细研究,不可盲目听从他人。

17、过犹不及,物极必反。

18、学习知识应该理论联系实际,遇到事情要独立思考,不要轻信,更不要盲从。

19、自己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必须掌握适度。

20、那种过分贪图钱财,甚至把钱财至于生命至上的人,必然为钱财所害。

21、影射那些无才无德,依势放纵,恃宠而骄的人,讽刺那些无自知之明,认敌为友,结果招致灭亡的人。

22、要能够在国法与私情,公与私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

公正无私。

23、要善于发现问题症结,当机立断,慷慨豪爽。

24、面对艰难困苦,挫折磨练,不能望而生畏。

要无所畏惧,成功有望。

25、要发挥事物的作用,必须知其长处和短处。

26、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27、要能抓住对方的弱点,克敌制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人篇:1、荀巨伯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于速去!巨伯曰:"远柬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苟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注:①苟巨伯:东汉桓帝时义士.②胡贼:古代的一些汉人对北方匈奴族人的蔑称.③委:丢下.④班军:即班师,出征而回.1.在下面语句中加上个逗号,将其断开.(3分)苟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2.翻译下面语句.(3分)吾今死矣,子速去!答:3.匈奴"班军而还"的原因是什么?(4分)(1.苟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

2.我现在是活不成了,您快离开吧!3.被苟巨伯舍身救友的义举所感动。

)2.杨震杨震年已五十余,累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

(《资治通鉴》)注:累迁:多次升官。

昌邑:地名。

茂才:秀才。

1.解释加点的词语。

(2分)①王密为()昌邑令②夜怀金十斤以遗()震2.翻译句子。

(2分)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______________。

3.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杨震怎样的品质?(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作为;送2。

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3。

严于律己)3. 《曾子杀彘》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

"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曾子妻之市之:往B.顾反,为女杀彘反:.同"返"C.妻适市反适:往D.特与婴儿戏耳特:特别2.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1.D("只是")2.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他学会欺骗啊。

(错译"欺"、两个"子"字每个扣0.5分;后一句的"是"字所表达的意思和判断句的特点未译出要扣1分。

)3.无论是教育子女还是做人,都必须讲个"信"字,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

)4.穿井得一人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一,日:“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吕氏春秋·察传》译文:宋国有一家姓丁的人,家里没有井,而要到外边去打水灌溉,经常要派一个人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一口井,就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得到了一个人(力)。

”有听到这话便到处传播消息的人说:“丁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国都的人讲这件事,传到了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就派人到丁家去问这件事丁家的人回答说:“打井获得了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呀!阅读训练:1.用“/”给文中无标点的文字断句。

2.解释加点的词:及其家()道之()3.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4.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1.……道之/……宋君/宋君……丁氏/丁氏对曰/2.到,等到。

传说。

3.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言,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的考察,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

)5.勤训《恒斋文集》【原文】治生之道,莫尚乎勤。

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言虽近,而旨则远矣!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圣不若彼者乎?【译文】谋生的道理,没有什么比勤劳更为重要的了。

所以邵先生说:“一天的计划决定于早晨,一年的计划决定于春天,一生的计划决定于勤劳。

”这些话虽然说得浅近,可是意义却很深远哪!像大禹这样的人,智慧、才能如此杰出,况且爱惜每一寸的光阴;像陶侃这样的人,品德如此高尚,况且爱惜每一分的时间,又何况在才干、品德方面都比不上他们的人呢?【阅读训练】1.文中表明观点的句子是2.与“且惜寸阴”中的“且”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A.愚公者,年且九十。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C.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D.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3.作者举大禹、陶侃的事例,其用意是什么?答:(1.治生之道,莫尚乎勤。

2.B、D 3.以古代圣贤珍惜光阴的榜样来鼓舞读者,使读者警醒。

)6. 杨布打狗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

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杨布怒,将扑之。

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注:杨朱:人名。

缁:黑色。

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衣缁衣而反B.甚矣,汝之不惠C.之虚所卖之D.予默然无以应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衣素衣而出(穿)B.天雨(下雨)C.子无扑矣(孩子)D.子亦犹是也(好像)3.将文中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4.从这则小故事中,你领悟到了一个什么道理?答:(1。

D2。

C3。

先前你穿白色的衣服来,而你现在穿黑色的衣服来,它怎么会认得,难道要怪他不认识你吗?4。

要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不要被事物的表面所蒙蔽)7.北人食菱(1)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2)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1)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2)坐:因为。

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

(1)下列与“席上食.菱”中的“食”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衣食.所安B、谨食.之,时而献焉C、设酒杀鸡作食.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2)下列与“欲以去.热也”中的“去”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今日存,明日去.B、去.死肌,杀三虫C、乃记之而去.D、俸去.书来2、用现代汉语结实文中画线的句子。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1D2B2、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成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是知道的。

3、(略)(一0))8.草书大王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

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

丞相自若也②。

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

使侄录之。

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

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诟其侄曰⑤:“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

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

不变常态。

③得句:得到佳句。

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

⑤诟(gòu):责骂。

⑥胡:为什么。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

()(2)使.侄录之。

()(3)侄罔然..而止。

()(4)执.所书问曰:…… ()2、解释下列加横线的代词。

(1)皆讥笑之()(2)诟其侄曰()(3)汝胡不早问()(4)致余忘之()3、这则故事该责备的是谁?为什么?1、1)喜欢;2)叫、让;3)迷惑(迷惑的样子)(迷惑而无所得);4)拿、持。

2、1)“之”指“他”;2)“其”指代“他”、“他的”;3)“汝”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4)“余”指代“我”。

3、张丞相9.《论语》二则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子欲居九夷⑧。

或曰:"陋,如之何?"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注]①愤:心求通而未得的意思。

②启:开其意;开通他的思想。

③悱:口欲言而未能的样子。

④发:达其辞;使他表达出来。

⑤隅:角。

⑥反:还以相证的意思;反复类推。

⑦复:再告。

⑧九夷:东方少数民族。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A以〔〕B则〔〕C欲〔〕D或〔〕E之〔〕〔〕〔〕2.第一则中含有两个成语,一个是"不愤不启",一个是" "。

3.第二则中哪句话在语文课本中被谁在什么文章中引用过?4。

翻译下列句子A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B或曰:"陋,如之何?"C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5.说说第一则的大意。

三十三、1。

A用B那么C想要D有的人E补充音节,陋室,提宾标志2。

举一反三3。

刘禹锡《陋室铭》孔子云:“何陋之有?”4。

A举一个例子如果不能明白三个例子,那么就不用再学了B有的人说:“简陋的屋子,该怎么办?”C孔子说:“君子(品德高尚的人)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10.①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①。

子贡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

孔子曰:“赐③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

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②子路④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选自冯梦龙著《智囊》)[注释]①府:指国库。

②子贡:孔子的学生。

③赐:子贡的名。

④子路:孔子的学生。

1.文中写子贡做了什么事?孔子对他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孔子持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2.文中第②段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三、1.子贡在诸侯国中赎出鲁国人,却不愿依鲁国法律领取应得的赎金。

(1分)孔子不赞同子贡的这一做法。

(1分)孔子认为圣人的行为可影响百姓,子贡不取赎金,便不能引导不富裕的百姓效法他去赎回更多为奴的鲁国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