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教育

合集下载

第13章 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

第13章  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

第13章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一、“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教育的批判与变革“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新旧文化激烈冲突,思想革命波澜壮阔,预示着传统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历史时机已经到来。

与文化革命相适应,中国的教育开始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以更为开放的姿态面对世界多元文化,深刻反思,积极选择,首先从思想意识方面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袁世凯上台后,出于复辟帝制的需要,竭力推崇孔孟之道。

复古主义教育的回潮一开始就受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击。

随后,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为核心,以1915年9月创刊的《新青年》为标志和主要阵地,在思想、文化、教育领域里兴起了一场以民主和科学为批判武器,反对尊孔读经,反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新文化运动,并在“五四”运动时期达到了高潮。

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拄——儒家思想,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宣扬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

“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

“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新文化运动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之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批判,人们(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爱国文化运动,是对维新思想、革命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它的爆发,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磨难和阵痛后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寻求新出路、寻觅新曙光的思想前奏。

2.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传统教育的抨击新文化运动在教育方面主要表现为抨击封建教育的危害和没落,反思民族教育传统的固有不足,大力倡导资产阶级的新教育。

民主主义者们从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对中国教育现状作了深刻批判,力图以包含人权、自由、平等等民主思想和重视科学技术、崇尚自然、讲究实用等科学精神的新教育,来取代迷信权威、窒息思想、压抑个性、脱离实际、忽略身心的旧教育,为新教育观念的形成作了准备。

第十三章 教育改革与发展

第十三章 教育改革与发展

第十三章教育改革与发展第十三章教育改革与发展第十三章教育改革与发展[内容摘要]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项宏观改革,它源于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需要。

教育在改革中发展,改革在发展中发展,创新已成为教育进步的不竭动力。

20世纪是教育改革的世纪,教育改革的浪潮此起彼伏。

本章回顾了20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程,20世纪前叶的教育面临着满足工业化和民主化的要求,经历了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变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面临着科技进步的挑战,世界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教育改革则是一场涉及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改革。

教育改革使世界教育发展水平实现飞跃,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受教育人数显著增加,教育体制和结构灵活多样。

本章从教育体系入手,描述和比较了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特别是突出了中国当前的教育发展水平。

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体现出四个相关的特征:一是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二是从科学主义、经济主义到推崇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三是从国家主义教育到国际化教育;四是从阶段性教育到终身教育。

展望21世纪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大致表现为:全民教育正在从观念走向行动;教育民主化;教育信息化;教育的全球化和个性化。

[学习目标]1.认识教育改革的意义,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2.分析20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阶段背景和特点。

3.掌握教育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明确我国在世界教育发展中的地位4.了解世界教育思潮宏观演变的相关特征及其背景与影响。

5.分析世界教育发展趋势,提出政府、学校、教师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教育改革、教育发展水平与教育思潮现代社会是一个不断变革和追求进步的社会,现代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中运行,改革必然成为它的存在方式。

教育改革就是要把教育发展过程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或内容变得更好,以适应客观情况。

因此,教育既在改革中发展,又在改革在发展,而教育的发展需要相对稳定。

教育学 第十三章 教学方法

教育学 第十三章 教学方法
教师又说“” “♫的值到底是多大?经过精密计算,发现它是个无限不 循环小数3.1415926535879……在小学数学计算中,一般只取两位小数 3.14。”
随着板书♫的无限循环的数值和取的近似数。 ♫≈3。14
接着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早在1400年前,在计算圆周率方面的贡 献。
讲演法的一教学案例:
做好归纳、小结
产婆术
苏格拉底运用的问答法称为产婆术。 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主要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是讽刺。他经常与各种人谈话,讨论人们感兴趣 的人生问题。在与别人谈话时,装作自己什么也不懂,向 别人请教,请别人发表意见。他这样做是为了引导人们发 现自己认识中的矛盾,意识到自己思想的混乱,怀疑自己 原有的知识,迫使自己积极思索,引求问题的答案。 第二步是产婆术。这一步的作用是,在对方发现自己认识 的混乱并否定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引导他走上正确认识的 道路,从而逐步得到真理性的认识,形成概念。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什么是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概念
有哪些教学方法 怎样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类型 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我们所理解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的工作方法,他凭藉 着这些方法,使学生精通知识、技能和熟练的技巧,并发展他 们的智力和才能” 。(凯洛夫《教育学》)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在 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措施” 。(关甦霞《教学论 教程)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讲授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 讲授要有系统性和启发性 讲授时语言要清晰、简练、正确、生动
➢问答法(谈话法) 是教师和学生以口头语言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 ❖ 谈话法可分为授新谈话、复习谈话、指导、总结谈话等方 式:

13教育政策

13教育政策

第十三章教育政策人类的教育活动己有久远的历史。

在当代社会中,随着知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重要性的提高,教育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也不断增强。

对个人而言,当代人为了接受教育而投人了越来越多的时间和金钱,人们的职业选择、生涯成就和社会经济地位等方面都与其教育背景有关。

对社会而言,教育不仅是文化传承和社会教化的重要途径,而且对一个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同时,在当代社会中教育越来越成为一个巨大的行业,各国每年都将大量的财政资源投人到这一领域。

但另一方面,在当代各国教育仍然是一个稀缺的资源,人们受教育的机会仍然不均等,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地区还有大量的人难以获得基本的教育。

鉴于教育活动的重要性以及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当代各国政府和民间都越来越重视如何更好地安排教育活动的运行方式。

人们不仅关注本人及子女受教育的机会,同时也关注整个社会中教育机会的公平分配,以及教育活动的效率和社会经济效果等方面的问题。

在所有的社会经济活动中,教育活动是国家介人最早的领域之一。

我国早在夏朝时期,当时的奴隶主国家就介人教育活动。

在工业化社会以后,各国政府的大规模介人促使教育成为了一个公共活动的领域。

这一方而大大扩展了教育活动的规模和领域,另一方面也使教育机会更加平等化。

当代各国政府的教育政策都是整个公共政策中的重要领域之一。

本章将主要介绍教育政策的基本内容及特点,以及我国教育政策的基本情况。

第一节教育政策概述教育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一方而涉及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另一方面涉及一个社会应该如何安排教育活动,以便使更多的人能够接受教育,并且提高教育活动效率和社会经济效益。

从社会政策的视角看,政府的教育政策主要关注后一方面。

在当代社会中各国政府都大规模地投入教育活动,使教育活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公共活动领域。

在当代社会中政府的教育政策之所以是一项社会政策,主要是由于它涉及个人在接受教育方面的基本需要、基本权利和利益的问题。

即教育政策的重要目标是通过国家的干预而更好地满足人们,尤其是低收人家庭受教育的基本需要和权利,并调节人们在教育方面的利益关系。

13 教育法

13 教育法
(1)教育法规定的法律责任分类
根据违法行为性质不同,法律责任可以分为行 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 由于教育法具有行政法的性质,故其所规定的 法律责任主要是行政法律责任。
承担行政法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 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 撤职、开除等。另一种是行政处罚,包括警告、 罚款、没收违法所得… … 。
指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及有关政府部门 作出的处理不服,或对侵犯其权益的行为,依 照《教师法》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 请求处理的制度。
《教师法》第三十九条
“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 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 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 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作出 处理。”“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 门侵犯其根据本法规定享有的权利的,可以向 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提 出申诉,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 关部门应当作出处理。”
➢ ①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 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 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奖学金、贷学金、助学 金;
➢ ③ 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 规定的学业后获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 ④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 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 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出诉讼;
学校事故处理处理原则:过错责任原则,即必 须有过错在承担责任。
①学校或教师无任何过错,不负法律责任。
②学校或教师有过失,但过失不是事故原因, 是事故条件,承担部分责任。
③学校管理失当导致事故,承担部分责任。
④直接由学校或教师造成的人身事故,学校和 教师承担法律责任。

《教育心理学》课件 第十三章 有效教学

《教育心理学》课件  第十三章 有效教学

表时间。
二、教学计划的过程
(一) 设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instructional objective)指预期学生通 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二) 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分析中最重要的工作是分析学习者的起始状态, 包括学习者的态度、起始能力、背景知识和技能。
(三) 学习任务分析
任务分析(task analysis)是指将目标化成各级任务、 再将各级任务逐级划分成各种技能和子技能的过程。
(四) 编制测查工具
在设置教学目标和分析学习任务之后,就应该开始着手 编制测查工具,随后可以根据情况对测查内容做适当的调整。
二、教学计划的过程
(五) 选择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由于教学目标、学习任务特点以及所持学习
和教学理论取向不同,教师将会以不同方式来组织教学事项 的程序结构,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媒体以及环境来实现 这一程序。 (六) 设计教学活动形式
(二) 格兰伦德的认知目标表述法
格兰伦德认为,教师应当最先以一般的术语(如理解、 鉴赏等)表述一个教学目标,然后,列举一些样例行为加以 进一步明确。
三、教学目标理论的发展与批评
(一) 建构主义的教学目标观 教师并不将专门的学生行为和技能视为目标,而只是提
供宏观上的教学目标。
(二) 对教学目标的批评 (1) 教学目标易于使教学关心琐细因素。 (2) 在某些课题中表述教学目标很困难。
一、教育目标分类
(二) 情感领域的目标
一、教育目标分类
(三) 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
二、教学目标的表述
(一) 梅杰的行为目标表述法
在梅杰看来,一个好的目标具有三个部分:第一,它描 述了预期的学生行为,即学生必须做什么;第二,它列出行 为发生的条件,即这种行为如何被识和测验;第三,它给出 在测验中可接受的一个标准。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3章教育与经济发展——第16章教育与文化)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3章教育与经济发展——第16章教育与文化)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3章教育与经济发展——第16章教育与⽂化)第13章教育与经济发展1.⼈⼒资本理论受到哪些理论的挑战?答:⾃20世纪60年代以来,舒尔茨提出的⼈⼒资本理论发挥着很⼤的作⽤,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显现出了很多问题。

之后,⼜逐渐涌现出了很多对其形成挑战的理论,主要有:(1)筛选理论筛选理论是20世纪60~70年代,在伯格等⼈对⼈⼒资本理论的批判过程中形成的。

筛选理论是从分析劳动⼒市场上雇主选聘求职者的过程去说明教育的经济价值。

筛选理论认为,教育并不提⾼⼈的能⼒,只是⼀种标识个⼈能⼒的⼯具,它揭⽰了已内含于⼈的未来的⽣产特征,表明了⼀个⼈固有的⽣产⼒,从⽽为雇主识别、选拔不同能⼒的求职者提供依据,起到筛选作⽤。

个⼈受教育的程度既是求职者表达个⼈能⼒的信号,⼜是雇主鉴定求职能⼒的装置。

(2)劳动⼒市场划分理论劳动⼒市场划分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出现的,主要的代表⼈物有⽪奥雷、多林格、⼽登等。

劳动⼒市场划分理论采⽤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指出劳动⼒市场由于种种制度性⼒量的影响⽽被划分为不同的部分。

他们把劳动⼒市场划分为主要劳动⼒市场和次要劳动⼒市场,主要劳动⼒市场为劳动者提供⼤公司、⼤企业的⼯作,次要劳动⼒市场为劳动者提供⼩企业、⼩公司的⼯作。

教育的作⽤不在于提⾼个⼈的知识技能,⽽在于它是决定个⼈是在主要劳动⼒市场,还是在次要劳动⼒市场上⼯作。

该理论在其最简单形式上以“⼆元论”著称,故⼜被称为“⼆元劳动⼒市场理论”。

(3)社会化理论社会化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在西⽅,其创始⼈是鲍尔斯和⾦蒂斯。

社会化理论是⼀种探讨教育的社会化功能理论,它从教育的功能和结构⽅⾯来分析教育维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功能。

社会化理论认为教育的经济功能源于它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远⽐教育提⾼知识技能对经济的影响更重要。

由于资本主义结构的等级化、分⼯化,不同的⼯作需要不同的个性特征。

教育学第13章德育原则途径和方法

教育学第13章德育原则途径和方法

教育学第13章德育原则途径和方法德育是教育的一部分,它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塑造学生良好思想道德风貌的过程。

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对于教育的实施和学生的全面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德育的原则是德性、实践、因材施教原则。

德性原则指导教育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通过榜样力量和道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实践原则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品格,通过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因材施教原则指导教育者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特长,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进行德育教育。

其次,德育的途径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三个方面。

家庭是孩子最早、最主要的教育场所,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道德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学校是德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德育不仅要通过课堂教育、课外活动等方式进行德育教育,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自我约束能力。

社会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延伸和补充,社会德育通过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等活动,提供学生与社会互动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最后,德育的方法主要包括榜样教育、情感教育、道德分析教育和德育评价。

榜样教育是通过塑造正面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学生的品德发展。

教育者应该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引导学生学习和模仿。

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情绪和意志品质,通过情感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同情心、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道德分析教育是通过分析真实、复杂的社会道德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判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德育评价是对学生道德发展的跟踪和评价,通过德育评价可以指导教育者调整教育策略和方法,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

总之,德育原则、途径和方法对于教育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指导。

只有通过正确的德育原则,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的德德智体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新一代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章教育
第一節日本の教育制度
(1)就学前教育:①幼稚園(文部科学省所管の学校教育法による学校)
*三歳から小学校入学前の幼児を対象とする。

*総数は13,949園、うち国立49園、公立5,546園(うち都道府県立5園、
市町村立・組合立5731園)、私立8,354園(うち学校法人立7255園)
*教育内容は、「健康」「人間関係」「環境」「言葉」「表現」の5領域。

*担任するには、幼稚園教諭免許が必要。

②保育所(厚生労働省所管の児童福祉法に基づく児童福祉施設)
*保育(養護と教育)を行う。

*0歳から小学校入学前の乳幼児を対象とする。

*保育料は、保護者の前年度の所得や所得税・住民税の課税状況と入所児の年齢から
算出。

*保育所数:22925カ所(公立:11008、私立:11917)
*担任するには、保育士資格が必要。

③特別支援学校の幼稚部
(2)初等教育:①小学校(修業年限:6年)
*義務教育
*公立小学校においては、住民基本台帳に基づき、満6歳の誕生日以降の最初の
4月1日に、半ば自動的に入学する。

*教育課程:各教科+道徳+特別活動+総合的な学習の時間によって構成
1~6年生: 国語(書写を含む)、算数、音楽、図工、体育
1~2年生: 生活
3~6年生: 社会、理科
5~6年生: 家庭
②特別支援学校の小学部
(3)前期中等教育:①中学校(修業年限;3年)*義務教育
*2005年4月1日現在で学校教育法に基づく中学校は11,035校あり、
そのうち、国立76校、公立10,238校、私立721校。

在校生は男子1,854,125人、女子1,772,290人である。

*教育課程;必修教科+選択教科+道徳+特別活動+総合的な学習の時間によ
って構成
*必修教科
国語- 書写を含む。

社会- 地理的分野、歴史的分野、公民的分野
数学- 代数分野、幾何分野
理科- 第1分野(物理、化学)、第2分野(生物、地学)
音楽- 器楽合奏を含む。

美術
保健体育- 体育分野、保健分野
技術・家庭- 技術分野、家庭分野
英語
②中等教育学校の前期課程
③特別支援学校の中等部
(4)後期中等教育:①高等学校(修業年限;3年)*定時制・通信制の場合は3年以上
*学校教育法に基づく高等学校は全日制・定時制合わせて全国に5,418校
あり、その内、国立15校、公立4,082校、私立1,321校。

在校生は男子1,827,534人、女子1,777,708人である
*教育課程;各教科に属する科目(普通教育に関する各教科・専門教育に関する
各教科)+特別活動+総合的な学習の時間
*普通教育に関する各教科;
国語- 現代文、古典(古文、漢文)、国語表現など
地理歴史- 世界史、日本史、地理など
公民- 現代社会、倫理、政治・経済など
数学- 数学Ⅰ・Ⅱ・Ⅲ、数学A・B・Cなど
理科- 理科総合、物理、化学、生物、地学など
保健体育- 体育、保健など
芸術- 音楽、美術、工芸、書道など
外国語- 英語が主流。

オーラルコミュニュケーション、リーディング、ライティングなど
家庭
情報
学校設定教科- 宗教(私立学校のみ)など
*専門教育に関する各教科;
農業、工業、商業、水産、家庭、看護、情報、福祉、理数、体育、音楽、美術、英語など
②中等教育学校の後期課程
③特別支援学校の高等部
④専修学校の高等課程(高等専修学校)
(5)高等教育:①大学
1)(四年制)大学(修業年限;4年、最大8年在籍できるとする大学が多い。


(*医学、歯学、獣医学、臨床薬学などの修業年限は6年、最大在籍年限12年)
*国立大学;86校
公立大学;92校
私立大学;595校(*2009年現在)
2)短期大学(大学の一種で修業年限が2年または3年)
*女子短期大学が多い。

また、大多数の生徒が女性である。

3)大学院(大学の中に設けられている教育研究組織)
①修士課程
②博士課程
③専門職学位課程
②高等専門学校(修業年限;5年、商船に関する学科は、5年6ヶ月
*卒業生を対象とした2年制の専攻科を各校に設置。


*主に工学・技術系の専門教育を施すことによって、実践的技術者[]を養成することを目
的とする。

*入学資格は、中学卒業以上なので、高等学校の生徒と同年代の学生(1~3年次)が在籍
*全国で58校あり、国立51校、公立4校、私立3校である。

(2010年4月1日現在)
③専修学校の専門課程(修了者に専門士または高度専門士の称号が授与される課程)
第2節進学率
(1)高校進学率
*戦後上昇を続け、1974年度(昭和49年度)に90%を超えた。

その後も高い状態が続いている。

(約95%)
(2)大学進学率
高等教育機関への進学率(男女)
年大学短大高専専修
1989 24.7 11.7 0.5 16.0
1990 24.6 11.7 0.5 16.9
1991 25.5 12.2 0.5 17.3
1992 26.4 12.4 0.5 17.8
1993 28.0 12.9 0.6 18.2
1994 30.1 13.2 0.6 18.5
1995 32.1 13.1 0.6 18.9
1996 33.4 12.7 0.6 19.4
1997 34.9 12.4 0.6 19.5
1998 36.4 11.8 0.7 19.4
1999 38.2 10.9 0.7 20.0
2000 39.7 9.4 0.7 20.8
2001 39.9 8.6 0.7 20.8
2002 40.5 8.1 0.7 21.7
2003 41.3 7.7 0.8 23.1
2004 42.4 7.5 0.8 23.8
2005 44.2 7.3
2006 45.5 6.8
2007 47.2 6.5
2008 49.1 6.3
2009 50.2 6.0
(資料出所:学校基本調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