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浆岩分期
岩浆岩分类表

大类类产状类型碱性辉长岩-碱性玄武岩类喷出岩霞石正长岩-响岩类喷出岩煌斑岩类细晶岩类伟晶岩类闪长岩-安山岩类花岗-流纹岩侵入岩喷出岩(少见)脉岩侵入岩正长岩-粗面岩类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辉长-玄武岩类侵入岩喷出岩侵入岩种属SiO₂Q辉长岩斜长岩辉绿岩拉斑玄武岩〉49%高铝玄武岩无闪长岩53~66%无或〈5%石英闪长岩〉60%5~20%辉长闪长岩辉石安山岩角闪安山岩黑云母安山岩玻基安山岩钙碱性正长岩少,<20%碱性正长岩二长岩<5%粗面岩花岗岩>20%(30%)碱性花岗岩>20%二长花岗岩>20%(23%)花岗闪长岩>20%花岗斑岩>20%流纹岩>20%40~50%〉66%少45%~53%次要矿物56~60%主要矿物基性斜长石、单斜辉石基性斜长石(〉90%)基性斜长石、单斜辉石基性斜长石、辉石同拉斑,斜长石较多,牌号较低中长石(70%)、暗色矿物(1/3)中长石(70~75%)、暗色矿物(15%)斜长石(70%)、单斜辉石(20%)与闪长岩相似玻璃、暗色矿物、斜长石碱性长石(正长石)>2/3、暗色矿物碱性长石、暗色矿物正长石=斜长石=±30%粗面结构(碱性长石微晶近平行、微晶绕过斑Q+Pl+Or=±85%(Or>Pl)Q、Or、碱性暗色矿物Pl=Or、QQ+Pl+Or=±85%(Pl>Or)Q+Pl+Or=±85%据长石和暗色铁镁矿物分类Q+Pl+Or>90%似花岗岩结构构造辉长结构(半自形-它形粒状)中粗粒半自形或它形粒状辉绿结构(辉石填充斜长石中)二长结构粗面结构(碱性长石微晶近平行、微晶绕过斑晶)全晶质似斑状斑状结构流纹构造自形晶、自形斑晶(煌斑结构)浅色细粒它形粒状结构(细晶结构)具文象结构,粗粒、巨粒块状构造半自形粒状结构(石英填充空隙) 花岗结构块状斑状或无斑隐晶结构气孔构造、杏仁构造斑状结构 气孔、杏仁构造块状构造半自形粒状结构半自形粒状结构、似斑状结构主要暗色矿物单斜辉石辉石、角闪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玄武玻璃角闪石角闪石、透辉石单斜辉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角闪石、辉石、黑云母角闪石、黑云母角闪石、辉石、黑云母(30%) 黑云母、角闪石(5%)碱性角闪石、黑云母角闪石、黑云母(14%)黑云母、角闪石、辉石极少量黑云母次要矿物普通角闪石、斜方辉石黑云母、橄榄石、石英、钾长石辉石、角闪石、橄榄石、钛铁矿同辉长岩石英、碱性长石石英、钾长石紫苏辉石、磷灰石、磁铁矿斜长石、榍石、磷灰石、磁铁矿等%)磁铁矿、磷灰石等出产稀土元素蚀变类型斜长石的钠黝帘石化和绢云母化辉石的绿泥石化橄榄石蛇纹石化橄榄石的伊丁石化辉石的绿泥石和绿帘石化基性斜长石变粘土矿物钠黝帘石化、绿泥石化、钠长石化等热液变为变安山岩玻璃脱玻化微斜长石化、云英岩化、绢云母化、钠长石化、高岭土化碳酸盐、绿泥石、高岭土等钠长石化、伊利石化-蒙脱石化等。
岩浆岩

岩浆岩岩浆岩分为:侵入岩(又分深成岩、浅成岩)喷出岩(火山岩)(又分为熔岩、火山碎屑岩)一、岩浆岩的结构:⑴按结晶程度分为:全晶质结构、玻璃质结构、半晶质结构⑵按矿物颗粒大小分为:粗粒(颗粒直径大于5mm)、中粒(5--1 mm)、细粒(1—0.1 mm)、微粒(小于0.1mm)结构按矿物颗粒大小均匀程度分为: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斑状结构、似斑状结构⑶按矿物颗粒形状分为:自形晶、半自形晶、他形晶结构⑷按矿物相互关系分为:交生结构(如文象结构、条纹结构、蠕虫结构等)二、岩浆岩的构造主要有:块状构造、斑杂构造、带状构造、球状构造、气孔构造、晶洞构造、枕状构造、流纹构造、流面流线构造、原生片麻构造、冷缩节理构造三、岩浆岩的产状⑴火山岩产状:中心式或点状喷发、线型或裂隙式喷发、面状或熔透式喷发⑵侵入岩产状:岩基、岩株、岩墙或岩脉、岩床、岩盆四、岩浆岩的分类1、依SIO2含量为依据划分为:2、综合依据划分为:⑴橄榄岩—苦橄榄岩类⑵辉长岩—玄武岩类⑶闪长岩—安山岩类⑷花岗岩--流纹岩、花岗闪长岩—英安岩类⑸正长岩—粗面岩类⑹霞石正长岩—响岩类⑺脉岩类⑻火山碎屑岩类五、岩浆岩各论㈠、橄榄岩—苦橄榄岩类1、侵入岩---橄榄岩类颜色:多呈黑色、暗绿色、黄绿色、绿色矿物成分:主要矿物为:橄榄石、辉石次要矿物为:角闪石、黑云母、偶见斜长石结构:自形粒状结构、包含结构、海绵陨铁结构、反应边结构构造:块状构造、斑杂状构造、少有流动构造、层状构造常见岩石:纯橄榄岩类:纯橄榄岩橄榄岩类:辉榄岩、橄榄岩辉石—角闪石岩类:橄榄辉石岩、橄榄角闪石岩、辉石岩、角闪石岩2、喷出岩---苦橄榄岩类颜色:多呈黑色、灰绿色矿物成分:主要矿物为:橄榄石、辉石次要矿物为:角闪石、黑云母结构:斑状结构、无斑隐晶质结构、玻基斑状结构构造:气孔构造、杏仁构造、枕状构造常见岩石:苦橄榄岩、玻基纯橄岩、玻基辉橄岩、科马提岩㈡、辉长岩—玄武岩类1、侵入岩---辉长岩类颜色:多呈黑色、灰色、带红的深灰色矿物成分:主要矿物为:基性斜长石、单斜辉石次要矿物为:斜方辉石、橄榄石、角闪石、黑云母、偶见正长石和石英结构:辉长结构、辉绿结构、少部分有反应边结构、中粗粒等粒状结构构造:块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常见岩石:辉长岩(辉长结构)、辉绿岩(细粒辉绿结构)、辉长玢岩(斑状结构、基质为粒状结构)、辉绿玢岩(斑状结构、基质为辉绿结构)、显微辉长岩(细粒结构)2、喷出岩---玄武岩类颜色:多呈黑色、灰黑色、变化后呈暗绿、黑褐色矿物成分:主要矿物为:斜长石、辉石次要矿物为:橄榄石、角闪石、黑云母、偶见正长石和石英结构:斑状结构、无斑隐晶质结构;基质有辉绿结构、粗玄结构、间隐结构、拉斑玄武结构、玻璃质结构构造:气孔构造常见岩石:粗玄岩(全晶质)、玄武岩(斑晶结构、间隐结构)、气孔玄武岩(无斑隐晶结构、气孔构造)㈢、闪长岩—安山岩类1、侵入岩---闪长岩类颜色:多呈灰白色、灰暗绿、绿色、肉红色矿物成分:主要矿物为:中性斜长石、普通角闪石次要矿物为:单斜辉石、黑云母、石英、钾长石副矿物为:磷灰石、磁铁矿、钛铁矿结构:半自形粒状结构(常见)、斑状结构、似斑状结构(少见)构造:块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常见岩石:闪长岩(成分无石英,主要为普通角闪石、中长石)、石英闪长岩(石英含量10%、中长石70%、普通角闪石10%、辉石5%)2、喷出岩---安山岩类颜色:多呈红褐色、浅褐色、灰绿色矿物成分:主要矿物为:斜长石、角闪石、辉石、黑云母次要矿物为:橄榄石、透长石、正长石结构:斑状结构、(基质可有交织结构、玻璃质结构)构造:块状构造、气孔状构造常见岩石:辉石安山岩(斑状结构,斑晶为拉长石,环带发育,辉石斑晶为紫苏辉石和普通辉石,基质为更长石和辉石)、角闪安山岩(斑状结构,角闪石和中长石)、黑云母安山岩(斑状结构,更长石和黑云母)㈣、花岗岩--流纹岩、花岗闪长岩—英安岩类1、侵入岩---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类颜色:多呈肉红色、灰白色、白色矿物成分:主要矿物为:石英、碱性长石(钾长石、钠长石)、酸性斜长石次要矿物为:黑云母、角闪石、少量辉石副矿物为:镐石、磷灰石、电气石、萤石、磁铁矿、钛铁矿结构:半自形粒状结构(又称花岗结构常见)、斑状结构、似斑状结构(少见)构造:块状构造(多数)、少数为球状构造、斑杂构造常见岩石:碱性长石花岗岩(成分碱性长石为主,几乎不含斜长石)二长花岗岩(碱性长石为、斜长石含量近相等)花岗闪长岩(斜长石含量占长石类的2/3)斜长花岗岩(斜长石含量占长石类的90%以上)紫苏花岗岩(色深,石英、钾长石、紫苏辉石)花岗斑岩(斑晶为石英、长石,深色矿物)石英斑岩(斑急晶为石英,基质为隐晶质)2、喷出岩---流纹岩和英安岩类颜色:多呈灰白色、灰色、灰红色、粉红色、浅紫色、少见灰绿色矿物成分:主要矿物为:石英、碱性长石、斜长石、黑云母、角闪石副矿物为:赤铁矿、磁铁矿、磷灰石、镐石结构:斑状结构、玻基斑状结构、玻璃质结构构造:流纹构造、气孔状构造(少见)常见岩石:流纹岩(斑状结构,斑晶为石英、透长石,基质为隐晶质)霏细岩(无斑或少斑的隐晶质流纹岩,霏细结构)松脂岩(松脂光泽)珍珠岩(珍珠构造)浮岩(多孔玻璃质)英安岩(斑状结构,斑晶为斜长石、石英、正长石、透长石)㈤、正长岩—粗面岩类1、侵入岩---正长岩类颜色:多呈灰白色、灰色、浅玫瑰色、肉红色、灰绿色矿物成分:主要矿物为:碱性长石、斜长石次要矿物为:深色矿物、石英、似长石副矿物为:磷灰石、镐石、磁铁矿结构:等粒、不等粒结构、斑状似斑状结构、似粗面状结构、二长结构构造:块状构造(常见)、带状似片麻状、斑杂构造(少见)常见岩石:正长岩(碱性长石占长石总量的2/3,石英无或少量)石英正长岩(石英含量>5%)二长岩(碱性长石为、斜长石含量近相等,石英<5%)正长斑岩(浅成侵入的正长岩,成分与正长岩,只是结构是斑状、似斑状结构)碱性正长岩(常与碱性花岗岩共生)英碱正长岩(是碱性的石英正长岩,由碱性长石、棕闪石、霓石和少量石英组成)碱闪正长岩(由碱性长石、碱性角闪石组成)霓辉正长岩(碱性长石、霓辉石组成)2、喷出岩---粗面岩类颜色:多呈灰色、浅褐黄色、浅紫褐色矿物成分:主要矿物为:碱性长石、斜长石、石英、铁镁矿物副矿物为:磁铁矿、磷灰石、榍石结构:斑状结构,基质为粗面结构、正斑结构、球粒结构、半玻璃质结构构造:块状构造、气孔状构造(少见)常见岩石:钙碱性粗面岩(简称粗面岩,斑状结构,斑晶为碱性斜长石、斜长石及深色矿物,基质主要为碱性长石)碱性粗面岩粗面安山岩(斑晶为斜长石、深色矿物,基质具粗面结构,为碱性长石、斜长石、辉石)角斑岩(灰色、浅绿色致密如角质的细粒钠质火山岩,斑状结构,斑晶为钠长石、钠更长石)㈥、霞石正长岩—响岩类1、侵入岩---霞石正长岩类颜色:多呈浅灰色、浅肉红色、红色、浅绿色矿物成分:主要矿物为:碱性长石、似长石次要矿物为:碱性辉石、碱性角闪石、富铁黑云母结构:半自形晶粒状结构、似粗面结构、嵌晶结构构造:块状构造、斑杂、带片麻状构造、条带状构造,风化的表面蜂窝状常见岩石:流霞正长岩(霞石正长岩,似粗面状结构,正长石含量60%左,霞石和似长石占20—25%)霓霞正长岩(正长石、霞石、霓石为主)霞石正长斑岩(是霞石正长岩类的浅成相侵入岩,斑状结构,斑晶为钾长石,基质为碱性长石、霞石和少量深色矿物)2、喷出岩---响岩类颜色:多呈浅灰色、灰白色、灰褐色、灰绿、黑绿、黑色矿物成分:主要矿物为:碱性长石、似长石、碱性深色矿物副矿物为:榍石、磷灰石、镐石、磁铁矿结构:斑状结构,无斑隐晶质结构、基质为细粒结构、粗面结构、玻璃质结构构造:块状构造常见岩石:霞石响岩(斑状结构、无斑隐晶质结构、斑晶为似长石,深色矿物斑晶较少,基质成分和斑晶相似)白榴石响岩(斑状结构,斑晶为白榴石、透长石)㈦、脉岩类脉岩分为浅色脉岩(细晶岩、伟晶岩)、深色脉岩(煌斑岩)1、煌斑岩类结构:煌斑结构(深色矿物不论构成斑晶或基质,多呈自形晶)构造:块状构造常见岩石:云母煌斑岩、闪辉煌斑岩、碱性煌斑岩2、细晶岩类结构:细晶结构(就是细粒他形粒状结构)构造:砂糖状常见岩石:辉长细晶岩、闪长细晶岩、斜长细晶岩、钠长细晶岩、花岗细晶岩3、伟晶岩类结构:伟晶结构(就是巨粒他形粒状结构)构造:砂糖状常见岩石:辉石伟晶岩、辉长伟晶岩、正长伟晶岩、霞石正长伟晶岩、花岗伟晶岩㈧、火山碎屑岩类结构:集块结构、火山角砾结构、凝灰结构、火山尘结构构造:层理构造、粒序层理构造、假流纹构造,斑杂构造、火山泥球构造分类:1、火山碎屑熔岩类:2、火山碎屑岩类: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3、沉积火山碎屑岩类:凝灰质砂岩、凝灰质泥岩、凝灰质灰岩(白云岩)岩浆岩:侵入岩:深成岩浅成岩喷出岩:熔岩(岩浆沿火山通道喷溢地表形成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火山暴发出的各种岩石碎块、晶屑、岩浆团块等堆积形成的------------------------------------------------------------------------------------ 主要矿物:岩石中含量较多的矿物,一般在10%以上次要矿物:岩石中含量不多的矿物,一般在10%以下副矿物:岩石中含量很少的矿物,一般在1%以下岩浆矿物:(也称原生矿物)岩浆冷凝过程中所形成的矿物:正岩浆矿物:岩浆中直接结晶出的反应矿物:先生成的正岩浆矿物与残浆发生反应形成的残余矿物:先生成的正岩浆矿物与残浆反应不彻底,缘来矿物部分残留形成的岩浆期后矿物:岩浆基本凝固后,受残余流体影响而形成的矿物成岩矿物:岩浆完全凝固成岩后,由于物化条件的改变,高温下稳定的矿物低温就会不稳定,就会向着更稳定的方向发展,形成新的矿物次生矿物:岩石在表生作用下形成的新矿物------------------------------------------------------------------------------------ <45% : 酸性岩Sio2<52% : 基性岩45%<Sio2<565% :中性岩52%<Sio2>65% : 超基性岩Sio2色率:深色矿物在岩石中的百分含量。
岩浆岩分类说明

一.按岩石化学成分——2.碱度
2.岩石的碱度——即指岩石中碱的饱和程度, 岩石的碱度与碱含量多少有一定关系。通 常把Na2O+K2O的重量百分比之和,称为 全碱含量。Na2O+K2O含量越高,岩石的 碱度越大。
一.按岩石化学成分——1.酸度
1.岩石的酸度——是指岩石中含有 SiO2的重量百分数。通常,SiO2含量 高时,酸度也高;SiO2含量低时,酸 度也低。而岩石酸度低时,说明它的 基性程度比较高。 SiO2是岩浆岩中最主要的一种氧化物, 因此,它的含量有规律的变化是岩浆 岩分类的主要基础。
一.按岩石化学成分——1.酸度-岩浆岩分成四个大类
1.侵入岩 1)深成岩位于地下深处,岩浆冷凝速 度慢,岩石多为全晶质、矿物结晶颗 粒也比较大,常常形成大的斑晶; 2)浅成岩靠近地表,常具细粒结构和 斑状结构; 2.喷出岩由于冷凝速度快,矿物来不及 结晶,常形成隐晶质和玻璃质的岩石。
目录
一.按岩石化学成分 1.按岩石的酸度--分大类 1)超基性岩(SiO2 <45%) 2)基性岩(SiO2 45-53%) 3)中性岩(SiO2 53-66%) 4)酸性岩(SiO2 >66% 2.按岩石的碱度—分岩类 1)钙碱性、 2)碱性
3)过碱性 二.按矿物成分 1.浅色矿物比例 2.暗色矿物 比例 三。根据产状分 1.侵入岩 1)深成岩 2)浅成岩 2.喷出岩
构成岩浆岩大家族的主要成员
根据上述原则,首先把岩浆岩按酸度 分成四大类,然后再按碱度把每大类 岩石分出几个岩类,它们就是构成岩 浆岩大家族的主要成员 1.超基性岩大类: 钙碱性系列的岩石是橄榄岩-苦橄岩类; 偏碱性的岩石是含金刚石的金伯利岩; 过碱性岩石为霓霞岩-霞石岩类和碳酸 岩类。
关于岩浆岩

关于岩浆岩一、区域岩浆岩淮北地区东部,出露与晚元古代地层关系密切(产状一致)的加里东期超浅成辉绿岩侵入体(老寨山4.476、马鞍山4.527亿年),还有隐伏于新生界之下的燕山期两个旋回火山喷出岩,第一旋回的岩性主要有凝灰质砂砾岩、凝灰质粗砂岩、凝灰质细砂岩,以夹层形式出现于白垩纪青山组下段(不稳定),第二旋回(本区最大的一次火山喷发活动)的岩性下部为凝灰质砂砾岩、凝灰质粉砂岩等,中部为安山岩、安山质熔岩角砾岩,上部为凝灰质砂岩、粗凝灰岩、火山角砾岩等,组成白垩纪青山组上段(稳定,厚约400米)。
淮北地区中部~西部,燕山期岩浆活动十分频繁,出露主要为燕山期中性~中酸性岩浆岩侵入体及其脉岩,燕山期岩浆侵入体与内生金属矿产关系极其密切。
与铁(铜、金)多金属矿床关系极为密切的石英二长闪长(玢)岩形成于燕山早期(1.80~1.40亿年,如三铺复式岩体主次侵入体);与单一富铁矿床关系极为密切的有两期,一期为石英闪长玢岩,形成于燕山早期-晚期(1.60~1.15亿年,如王场、徐楼岩体);二期为二长花岗岩,形成于燕山晚期(1.08~1.02亿年,如旗杆楼岩体等)。
如图(江苏利国、吴庄和河南大王庄、马岗等10余处铁矿除外),1965年325地质队在淮北地区开始进行金属矿产勘查,查明铁、铜铁、铜金矿产地近20处,提交铁、铜、金、银、钴、硫铁矿等一大批矿产资源储量。
矿床规模以小型为主,中型次之,个别铁矿床资源储量达近五千万吨(如前常及其深部)。
区内矿床呈北北东向带状展布,成群出现。
矿床主要分布在淮北地区中部和西部,以中部为主。
西部系指萧县旗杆楼—-河南省大王庄~=濉溪县邹楼一带,中部系指江苏省利国余--濉溪县徐楼一带和江苏省吴庄~-淮北市王场~濉溪县三铺一带。
二、区域岩浆岩部分化学成分三、燕山期岩浆侵入岩淮北地区与内生金属矿产有关的成矿母岩的形成时代与其岩石学特征如下:(一)形成时代与铁(铜)多金属矿床关系极为密切的石英二长闪长(玢)岩形成于燕山早期(1.80~1.40亿年);与单一富铁矿床关系极为密切的有两期,一期为石英闪长玢岩,形成于燕山早期~晚期(1.60~1.15亿年);二期为二长花岗岩,形成于燕山晚期(1.08~1.02亿年)。
岩浆岩分类对比表

颜色 岩石类型
成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结构
构造
深成侵入
闪长岩
浅成侵入岩 闪长玢岩 钙碱系列 喷出岩 安山岩 正长岩 深成侵入岩 二长岩 碱性正长石 浅成侵入岩 正长斑岩
主Am、Pl次Py、Bi、Kf、 半自形中细粒结构 Q 主Am、Pl次Py、Bi、Kf、 斑状构造 Q 斑状结构,基质为玻 新鲜面浅灰色 主Am、Pl次Py、Bi、Kf、 基交织结构(安山结 、次生后灰绿 Q 构)由玻璃和Pl微晶 、灰褐色 构成 浅灰红 主Kf、Pl次Am、Bi、Py 中粗粒结构 灰色、灰绿色 浅灰红 主Kf、Pl次Am、Bi、Py 主Kf、碱性长石次碱性Am 、碱性Py 斑晶:Kf、Am、Bi、Py 斑状结构,基质为细 粒-微粒、隐晶质结 构 中粗粒结构
深成侵入岩
超基性岩
浅成侵入岩
成分 主Ol(90~100)次Py和Am 纯橄榄岩 深绿色、黄绿色 (<10)副矿物铬铁矿、尖晶 石和磁铁矿 主Ol(40~90)、Py次Am、 橄榄岩 深绿色、褐绿色 Bi;副矿物铬铁矿、磁铁矿 金伯利岩(角 斑晶:Ol、金云母、铬透辉 砾云母橄榄 灰绿色 石(翠绿色)、镁铝榴石 岩) (玫瑰红色) 主Ol、Py次Am副钛铁矿、磁 苦橄岩 暗绿色-黑色 铁矿、磷灰石 科马提岩 主富镁Ol、富AlCpx副铬尖 晶石、钛铁矿、磁铁矿 颜色 岩石类型 成分
土状感、高岭土化、绿泥 石化 富钠质中性细粒火山岩 霞石灰白色油脂光泽有解 理可风化成肉红色和凹坑
敲击斑状解理有响声
斑状结构
其他特点 蛇纹石化 蛇纹石化(Ol)绿泥石化(Py 、Am) 蛇纹石化(黄绿色土状、红土 状)、碳酸盐化、硅化(致 密) 富含镁 超美铁质
其他特点
中国岩浆岩时代特征

该期火山岩,在中国东部自北而南也作规律性变化,在东北、华北主要为中性岩类安山岩系,下扬子区主要为粗安岩系,闽浙地区主要为酸性岩类流纹岩系,在南岭地区主要为英安岩系;在火山活动时间上,自西而东出现由早到晚的演化规律,即在内陆腹地活动期主要为燕山早期(J1、J2),在闽西、浙西主要燕山中期(J3、K1),在东南沿海主要为燕山晚期(K1、K2)。综合火山岩和侵入岩的时空演化规律,可以反映出燕山期岩浆活动自西向东由老到新,由少钾到富钾到富钠的迁移演化趋势。
火山岩
火山岩以中国东部大陆最为发育,西藏、新疆、台湾、海南等地也有分布。除台湾、海南、西藏为海相火山喷发外,其他地区均为陆相火山喷发。
侵入岩
1 超基性-基性岩
超基性—基性岩出露极少。江西苗圃等地有中新世辉长岩、辉绿岩。沿浙江江山-绍兴断裂带分布有橄榄辉绿岩和似金伯利岩及玻基橄辉岩伴生。山西怀仁西部山区和五台山见有与始新世玄武岩同期的玄武质潜火山岩脉分布。
2雅鲁藏布江区
藏南仲巴-萨伽-日喀则-墨脱带,见有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套,该带长约1 500 km,宽30~50 km,带内有岩体(群)60余个,出露面积4 000 km 2,其岩石包括含长纯橄岩-含长异剥橄榄
喜马拉雅期(古近纪—第四纪)
喜马拉雅期岩浆活动的特点完全打破了自加里东期以来形成的构造岩浆格局:侵入岩以中性-酸性侵入岩为主,超基性-基性及碱性侵入岩,仅在藏、滇、青地区有所发育。火山岩主要为陆相基性火山岩,在东北和华南的琼北、雷州半岛及台湾等地最发育,并可划分为早期(古近纪)、中期(新近纪)、晚期(第四纪)三期。
火山岩
燕山期火山活动,大致可分为大兴安岭、辽—鲁、浙—闽3条NNE向的火山带,以及燕辽、长江中下游及粤东3条近EW向的火山带,构成一幅纵横交错宏伟壮观的火山岩的画面。
岩浆岩的分类和命名

辉石岩、角闪石岩SiO2>45%,应属基性岩, 但几乎不含长石;故放入超基性岩。
碧玄岩SiO2<45%,应属超基性碱性岩, 但含较多碱性斜长石。故放入基性碱性岩。
第三节 岩浆岩的命名原则
一、命名原则▲
1.次要矿物种类按“少前多后”的原则参加命名。 如“黑云母角闪正长岩”。
1.根据SiO2含量对岩浆岩大类的划分
SiO2
岩类
>66
酸性岩类
备注
66-53 45-53
中性岩类 基性岩类
常见四大类岩石
<45
超基性岩类
<20
碳酸岩类
(很少)
注:SiO2是指岩石化学成分中的氧化物重量百分比,非实际矿物石英; 岩浆成因的碳酸岩与沉积成因的碳酸盐岩不同。
第二节 岩浆岩的分类
二、化学成分分类
2.根据碱度对岩浆岩系列和岩石类型的划分 在上述大类划分基础上,再根据碱度即σ值进一步分 为三种岩石类型和两大系列:
σ值 岩石类型
成分特点
系列
<3.3 钙碱性岩
全碱较低,Pl 富钙 亚碱性系列
3.3-9 >9
碱性岩 过碱性岩
全碱较高,Pl 富钠, 含碱性 M,无 F 或 F<10%
富含碱质,含碱性 M, 含大量 F(>10%)
第二节 岩浆岩的分类
1.橄榄岩—苦橄岩类 2.金伯利岩类 3.霓霞岩-霞石岩类 4.碳酸岩类 5.辉长岩—玄武岩类 6.碱性辉长岩-碱性玄武岩类 7.闪长岩-安山岩类 8.正长岩—粗面岩亚类 9.霞石正长岩—响岩亚类 10.花岗岩—流纹岩类
超基性岩类
十二级岩石的划分(岩石强度等级划分)

十二级岩石的划分(岩石强度等级划分)根据岩石建造类型、结构面特征及其组成岩石的岩性和强度等特征,岩体分为岩浆岩、变质岩、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特殊岩石等5个工程地质岩类。
每个岩类再划分为若干岩组,共计18个岩组。
根据土体的成因类型、物质组成及工程特征,土体划分为两类11个组。
(一)岩体工程地质特征1、岩浆岩类(1)坚硬—软弱块—层状基性喷出岩。
火山熔岩为块状,较坚硬—坚硬,干抗压强度48.0—193.0兆帕,软化系数0.64—0.99,岩体稳定性较好;火山碎屑岩为似层状或层状,软弱—较坚硬,干抗压强度10.9—56.0兆帕,软化系数0.43—0.54,岩体稳定性差。
力学强度的高低与岩石的节理裂隙发育和风化程度有关。
中等风化玄武岩强度为微风化—新鲜的20—50%;火山碎屑岩易受风化,中等风化的锤击易碎。
(2)坚硬—较坚硬层状中—酸性喷出岩。
岩石干抗压强度多大于108兆帕。
流纹岩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力学强度变化较大,在一定条件下可成为岩组中相对软弱的夹层。
使岩体稳定性变差。
(3)坚硬块状侵入岩。
岩石以中—粗粒或斑状结构为主,块状构造,新鲜者致密坚硬,裂隙不发育,力学强度普遍较高,尤其是新鲜花岗岩,抗压强度一般大于98兆帕。
2、变质岩类(1)软硬相间薄—中厚层状变质砂页岩。
岩层厚薄不等,软硬相间,岩石的完整性和抗风化能力差异很大,力学强度各向异性。
片岩、千枚岩、板岩等软弱岩石,节理裂隙较发育,垂直干抗压强度12.0—113兆帕;石英岩、变质砂岩、硅质岩等硬质岩石,较坚硬—坚硬,垂直干抗压强度43.0—260兆帕,最高达338兆帕。
风化岩石干抗压强仅40—90兆帕。
(2)坚硬块状混合岩类。
岩石呈块状,完整性好,坚硬,干抗压强度59—196兆帕,强风化者为22兆帕。
(3)软弱碎裂状构造岩。
岩石破碎,透水性强,压碎花岗岩垂直饱和抗压强度为73兆帕,部分小于20兆帕。
3、碎屑岩(1)软弱—较坚硬,中—厚层状红色砂泥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浆岩分期中国岩浆活动频繁,自早至晚可划分为前吕梁期、吕梁期、四堡期、晋宁期、震旦期、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等10个岩浆活动期,延续时限大于2 500 Ma(表3-1)。
表3-1 中国岩浆活动期划分简表各期尚可分出早、中、晚或早、晚亚期。
华南地区,燕山早期及燕山晚期可细分出3个或2个阶段。
形成方式有侵入、喷溢、喷发、喷发-沉积等。
侵入岩分布广泛,出露总面积1 037 432 km2,单个岩体的规模及形态不一,多期或同期岩浆多次侵入或喷发叠加所成的复式岩体甚多。
岩浆活动强度、岩体产状、规模和分布明显受构造控制。
岩石类型从超基性、基性、中性、中酸性—酸性到碱性岩均有。
每一类型尚有多种岩石和岩石组合(岩石分类、命名按国际地科联1989年推荐的QAPF分类及其命名方案)。
不同的岩浆期、岩浆成因、产状、岩性组合、岩石类型往往形成特定的矿产。
超基性岩出露面积约3 921 km 2,大多数是构成蛇绿岩的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新疆阿尔泰、东西准噶尔、卡拉麦里、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等地区,甘—青的祁连山、青海祁曼塔格山、阿尼玛卿山,陕西勉县—略阳地区。
西藏地区主要见于两带:北带(班公错—改则—班戈—那曲—丁青沿澜沧江进入云南),南带(由师泉河、象泉河沿喜马拉雅山北坡向东至仲巴,又自藏东洞嘎向北东至墨脱向南东至中—印边境),云南哀牢山西侧以及澜沧江一带。
此外,在内蒙古二连浩特—苏尼特左旗—东乌珠穆沁旗,黑龙江新林和完达山,皖东南—赣东北以及台湾省东部也有超基性岩出露。
基性岩出露总面积约14 590 km 2,除了在基性—超基性岩带产出者以外,较为集中分布的有山西中条山、五台山,陕南秦岭,鄂北和鄂西北部出露的早、中元古代辉长辉绿岩墙群,川中、川南、滇北、黔西北、桂西的二叠纪峨眉山玄武岩,冀北、内蒙古赤峰—克什克腾旗—锡林浩特—白音图嘎的新近纪汉诺坝玄武岩,内蒙古东北、黑龙江北部大兴安岭东西两侧的侏罗纪—白垩纪基性火山岩,黑龙江五大莲池、牡丹江镜泊湖、吉林敦化—通化—长白—临江北东向分布的新近纪玄武岩,以及台湾省、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北部的新近纪—第四纪玄武岩(图3-1)。
碱性岩出露面积仅有1 564 km 2,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和西部,四川南部,青海西南部,新疆天山南坡、辽宁东北和浙江西南等地,多为小岩体。
中性—中酸性—酸性岩分布十分广泛,全国除个别省市外,均有出露。
中性侵入岩出露面积为29 255 km 2,中酸性和酸性岩类侵入岩面积达9 88102 km 2。
在中国西北、华北和东北以前吕梁期(始太古代—新太古代)、吕梁期(古元古代)、加里东期(寒武纪—志留纪)、华力西期(泥盆纪—二叠纪)等岩浆活动最为强烈,并构成向南突出的弧形带状分布的构造岩浆带,自北向南为阿尔泰—额尔古纳带、天山—阴山—大兴安岭带、昆仑山—祁连山—秦岭—大别山—苏鲁带;中国华南、华东地区以四堡期(长城纪—蓟县纪)、晋宁期(青白口纪)岩浆活动较为强烈;在中国东部(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以东)以印支期、燕山期(三叠纪—白垩纪)岩浆活动最为强烈,自北而南构成了小兴安岭—张广才岭—长白山—辽东半岛带、鲁东沿海带、华北燕山带、华南—东南沿海带、海南岛带;喜马拉雅期(古近纪—第四纪)岩浆活动在中国西南地区最为发育,自北而南为巴颜喀拉—甘孜—理塘带、冈底斯带、喜马拉雅带。
上述不同时期岩浆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宏观特点,大致反映了中国以华北陆核为中心,先北后南,最后为西南逐渐拼合的地壳结构演化趋势。
关于岩浆活动的分期,目前存在不同的认识,有人从构造运动的规律出发,认为岩浆活动与构造旋回不是相等的,岩浆活动往往要滞后于构造运动,因此岩浆旋回划分界线不能与构造旋回的界线一致,更不能与地质年代划分界线一致;有人从岩浆结晶分异的测年理论出发,认为同位素测年的数据是岩浆活动结束后岩体冷凝结晶的年龄,其年龄也要滞后于岩浆活动的时间,上述这些认识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到目前为止,上述概念还未形成系统的并为人们所接收的划分方案,考虑到以往的大量成果资料中,岩浆岩测年数据都已按照不同观点所划分的构造—岩浆旋回进行总结和归纳,为了便于与前人资料的衔接,本说明书仍采用岩浆旋回的概念来叙述。
对岩浆旋回的划分当前也有不同的划分方案,晋宁运动最为明显,按创始人原意,是指在云南晋宁地区下震旦统澄江砂岩不整合于前震旦系昆阳群之上的构造运动,而刘鸿允等(1991)、涂光炽等(1993)认为晋宁运动是中、新元古代之间的构造运动,时限为10亿年上下,程裕淇等(1994)、王鸿祯等(1986)认为晋宁运动是新元古代青白口纪与南华纪之间的运动,时限为8亿~10亿年,南华纪—震旦纪之间的运动为震旦期,时限为543 Ma~680 Ma,相当于澄江运动或兴凯运动,而古、中元古代之间的构造运动为四堡运动;加里东运动的时限,有人划分自震旦纪开始到志留纪,也有人从早寒武世或从中寒武世开始到志留纪,等等不一一列举。
本书采用程裕淇等1994年《中国区域地质概论》中的划分方案来描述和总结中国的岩浆岩(表3-1)。
以下是各时期岩浆期的时空分布及主要岩类特点。
第一节前吕梁期(太古宙)1 火山岩前吕梁期(太古宙)火山岩浆活动强烈, 但所有的火山岩现今大多已构成古老表壳岩的组成部分。
主要分布于河北的太行山和燕山,陕西潼关、山西太原南部,河南的嵩箕、林山、桐柏山、大别山东坡、小秦岭崤山、熊耳山区,山西五台山、吕梁山、中条山、恒山、太岳山及桑干河上游地区,山东沂蒙山区及胶东地区,东北的建平、辽南、吉南,内蒙古的兴和—集宁—凉城,大青山、乌拉山、千里山及阿拉善、宝昌,新疆的塔里木北缘,天山中段,阿尔金山北坡。
由于受深度变质,岩石多呈斜长角闪岩、斜长角闪片麻岩、变粒岩、麻粒岩、及绿片岩等岩类出现,其原岩当为富铁拉斑玄武岩、科马提岩、玄武岩、安山岩、安山质凝灰岩,英安质凝灰岩、流纹岩以及辉绿岩等,多数属于海底中基性火山岩建造,少数为基性—酸性火山岩建造,有些学者将其视为“绿岩”建造。
2 侵入岩2.1 超基性-基性岩山西、河北、山东等地新太古代超基性—基性侵入岩类常与新太古代地层伴生。
吉林南部和辽宁太古代岩层中的超基性岩,常成群成带分布,单个岩体多呈脉状、岩床状产出,岩性为橄榄岩、辉石岩、辉石橄榄岩、角闪石岩,大多已蛇纹石化、透闪石化。
于五台山、太行山、恒山及山东涝坡等地的辉长—辉绿岩、辉绿岩,有的受变质呈斜长角闪岩产出(鲁西)。
大别山地区大别山岩群中成群分布的400余个超基性-基性岩体,出露面积约420 km2,多呈脉状、透镜状或岩株顺层产出。
2.2 中性-酸性岩太古宙的中性-酸性侵入岩往往与变质变形深成侵入体(正片麻岩)混杂在一起,变质强烈的就称为片麻岩,变质较弱的,接触界线清楚的,称侵入体。
这些侵入体往往分布于古老华北陆块之上和大别—苏鲁造山带之内,构成古陆基底的主体成分;较为集中的有辽北—吉南、辽东、辽西—冀北、内蒙古南部、晋中北、晋西南、鲁北、鲁西—鲁西南以及桐柏—大别山等9个地区。
在佳木斯地块、青海东昆仑山、河南嵩山等地零星出露(图3-2)。
最古老的变质深成侵入体为辽宁鞍山地区的白家坟片麻岩,属于始太古代奥长花岗质片麻岩。
第二节吕梁期(古元古代)古元古代岩浆活动的范围与太古宙基本一致,除了太古宙岩浆岩分布地区外,在川中—南康滇地轴和东北的额尔古纳、大小兴安岭北端以及张广才岭和老爷岭腹地也有大面积分布。
其共同特点是:①岩石普遍变形,片麻理构造发育,大多数为片麻状花岗质岩石,少量为混合花岗岩;②岩石化学成分更加富钾以至演变为钙碱性系列,除辽—吉—冀北地区还有少量英云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岩岩石组合外,大量出露的是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甚至少量正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③基性—超基性岩要远远多于太古宙,主要为辉长岩、辉绿岩、辉长辉绿岩、辉长闪长岩以及超镁铁质岩,说明在古元古代地壳的刚性程度远比太古宙时期高。
此外,在川中、南康滇地轴成南北向分布的岩体,其岩石组合是奥长花岗岩、英云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与太古宙最古老的地壳岩石组合十分相似,是否显示康滇地轴是晚于华北克拉通的另一个古老陆块的发源地,有待考证。
古元古代的火山岩分布范围要比侵入岩范围广泛的多,东西昆仑、天山、秦岭、大别山等地都有出露,不仅有基性火山岩,还有富钠质中—酸性火山岩。
1 火山岩1.1 华北—东北地区区内火山岩广泛分布于辽东、吉南,内蒙古大青山、色尔腾山及阿拉善地区,河北太行山南段和冀东,山西五台山、吕梁山、中条山以及太行山区,山东蓬莱、胶南等地,黑龙江省大兴安岭亦有少量分布。
岩性以中基性火山岩为主,伴有中酸性火山岩,只有在河南为单一的玄武岩类。
岩石多受变质,呈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变粒岩、绿片岩及科马提岩(少量)面貌出现。
原岩为拉斑玄武岩、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
有的地方岩石组合显示“绿岩”特征。
1.2 新疆地区区内火山岩主要分布于西昆仑山,其余地区如公格尔、铁克力克、天山哈尔克及库鲁克塔格等地也有少量出露。
以变质基性、酸性火山岩为主,少量为变质中性、中酸性火山岩,原岩为拉斑玄武岩,安山岩,流纹质英安岩、流纹岩。
以钙碱性系列为主,少量为拉斑系列和碱性系列。
1.3 甘肃—青海地区区内火山岩分布于敦煌和龙首山地区的敦煌群、龙首山群中的火山岩,以流纹岩、英安岩及相关成分的火山碎屑岩为主,次为安山岩、安山质混凝灰岩。
在山丹、东大山一带龙首山群的下部也有以基性和中基性火山岩为原岩的片麻岩、混合岩。
1.4 其他地区北秦岭西段古元古代秦岭岩群中以英安岩为主,夹少量玄武岩,上部为流纹岩,总体为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组合。
大别山西段及桐柏山地区,桐柏山岩群中为细碧岩-石英角斑岩或玄武岩-流纹岩组合),具双峰式喷发特点。
苏鲁交界区大别山岩群中,有变质的基性-中酸性火山岩。
滇西及川西北地区,新太古代至古元古界康定岩群中,有中深变质基性—中基性火山岩,具双峰式喷发特点。
2 侵入岩2.1 超基性-基性岩超基性—基性岩仅零星分布在柴达木、东昆仑、太行山、五台山、中条山、冀北、苏鲁、川南、滇中、鄂西等地。
柴达木东北布赫特山一带、东昆仓山西段,共和县倒淌河北等地见有辉长岩、角闪辉长岩—辉石角闪岩岩株侵入于古元古界。
太行山、五台山、中条山地区有变辉绿岩。
冀北有角闪辉石岩。
苏鲁交界区的大别山岩群中,有似层状、透镜状超基性岩体顺层产出,成群分布,岩性为辉橄岩-橄榄岩。
四川冕宁等地岩体、群,以角闪辉长岩、橄榄辉长岩、苏长岩等基性岩为主,夹少量纯橄榄岩、辉橄岩,辉石岩等超基性岩,如沙坝、同德的辉长岩、桂花村岩体等。
哀牢山及点苍山地区有变质辉石岩和角闪石岩。
鄂西黄陵核桃园-樟树坪一带,有近20个超基性-基性岩体,侵入于元古宇水月寺岩群岩层间,以辉橄岩、纯橄榄岩为主,另有少量辉石岩、角闪石岩、辉长岩等,呈NE向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