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引领课教学流程
第三课时:《精读引领课》教学设计

第3课时精读引领课——《盼》《爸爸的计划》+《腊八粥》《小蒙戛坐汽车》一、教学目标1.通过课文与拓展阅读,学习借助环境描写与人物细节刻画来表达心理的方法。
2.继续领会作品的立意以及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来凸显中心意思。
3.感受文学作品带来的童真童趣。
二、教学过程(一)借助文字,感受人物心理。
1.《盼》这篇课文对“盼”的心理活动的描写,非常生动逼真,我们读来感同身受。
2.再次走进这篇课文,找出文中你最欣赏的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读一读,说说你的理由。
(1)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这样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2)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
还用问,这是起了风。
一会儿,几朵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
天一下子变了脸色。
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3)“我今天特别特别不累。
妈妈,我给你买酱油去吧,啊”我央求着。
“可是……不是还要炖肉吗炖肉得放好多好多酱油呢。
”我一边说,一边用眼瞟着窗外,生怕雨停了。
“你没说,爸爸可说过。
”这话一出口,我就脸红了。
因为我没见爸爸,也没人告诉我要炖什么肉。
(4)我挺着脖子,小心翼翼地跑下了楼梯。
我走在街上,甩着两只透明的绿袖子,觉得好像雨点儿都特别爱往我的雨衣上落。
它们在我的头顶和肩膀上起劲儿地跳跃:滴答,滴答滴答……3.小结与仿写:我们可以借助环境描写、对人物的细节描写,来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比如:有一天你考砸了,偏偏老师要让父母在试卷上签字,你走在回家的路上,想起签字这件事,你的心理活动有哪些试着写上一两句。
(二)聚焦立意,习得创作方法。
1.《盼》这篇课文的立意是什么围绕中心意思,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2.学生交流。
提示:全篇课文都是在写“盼”,自从有了新雨衣之后,就一直在盼望着下雨,渴盼着穿上新雨衣在雨中漫步的快乐惬意,暗含“有梦想,有追求,就有希望”的道理。
【单元整体教学】精读引领课《父爱之舟》教学设计(一)

【单元整体教学】精读引领课《父爱之舟》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父爱之舟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本主题和情感,培养学生对父爱的认识和情感体验能力。
2.掌握文本的基本知识,包括关键词汇、句子结构和篇章结构等。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单元整体教学】精读引领课《父爱之舟》三、教学步骤1.导入:引入主题,激发学生对父爱的思考。
–通过展示父爱相关的图片、视频或段落,让学生分享或回忆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感人故事,让学生体验到父爱的伟大和深情。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你认为什么是真正的父爱?父爱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怎样的影响?2.预习:组织学生预习文本。
–指导学生在课前阅读课文《父爱之舟》,重点关注文章的主题、文本结构和感情表达等方面。
–要求学生标注生词,并思考一些问题:文章可能围绕哪些方面展开讲述?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来表达父爱?文本的语言特点有哪些?3.精读:带领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学生逐段阅读课文,大声朗读并理解每个段落的意思。
–学生重点标记出自己觉得重要或有意义的句子和段落,并与同桌进行讨论。
–师生合作,解析文本难点和生词,澄清学生的疑惑。
4.讲解:解读文本的主题和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文本,总结出文本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通过问答、示范演绎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父爱的内涵和作用。
5.拓展:引导学生扩展思维,延伸主题。
–引导学生对父爱之外的其他情感展开思考,例如母爱、友情等。
–组织小组讨论或个人写作,让学生表达对其他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6.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的基本框架、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并小结出学到的知识点和感悟。
7.拓展阅读:推荐相关文本或材料。
–提供一些与父爱相关的文学作品、电影或音乐,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父爱的主题,并拓展自己的阅读范围。
四、教学评估1.口头评估:教师利用课堂讨论、问答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
2.笔头评估:布置相关的阅读理解、写作或综合性测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第2课时 精读引领课《竹节人》+《竹蜻蜓》教案

第2课时精读引领课——《竹节人》+拓展文章《竹蜻蜓》一、教学目标1.根据不同的任务采用不同的方法阅读文章,分组交流学习。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出示自读要求,引导学生圈画重点、思考问题。
阅读任务一: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①找出制作竹节人的相关文字,写一份制作指南。
预设:重点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抓住句中的数量词“一截”“八截”“一对”“一根”和动词“锯、钻、做、穿”来整理。
课文第11—13自然段也有一些关于让竹节人更威风的装饰方法,如系上冰棍棒儿、装上废钩针等等。
②找出与竹节人的玩法相关的文字,画出重点字词。
阅读任务二: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①竹节人给人们带来了哪些乐趣?结合相关语句说一说。
阅读任务三: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①完成“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这个任务时,哪些段落可以略看?②老师没收竹节人时“怒气冲冲”,玩竹节人时却又“全神贯注,忘乎所以”,这矛盾吗?你觉得老师的这一行为会影响老师的形象吗?③为什么“我”和同桌虽然没有拿回竹节人,却“心满意足”,而且“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了?(2)教师相机指导阅读方法。
预设:读文章时,与阅读目的关系不大的内容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读,这样可以提高阅读速度。
比如,你是带着“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一任务阅读,遇到文中写‘玩竹节人的有趣经历’这部分内容时,只要浏览一下就可以了。
这样的指导比较有针对性,可以让学生掌握简单的阅读方法。
3.师生共同品读精彩段落。
(1)读第11—14自然段,体会竹节人的威风和神气。
思考:①同学们是如何装饰竹节人的?完成下面的填空。
(课件出示填空题)竹节人手上系上一根(),就成了手握()的(),号称()。
竹节人手上装上两根(),就成为手握()的(),号称()。
还可以用()剪一把(),用铁丝系一绺()做一柄(),给竹节人装上。
(2)读第1719自然段,感受场面之热闹。
思考:①读一读第17、18自然段,你感受到了什么?②从哪里可以看出观战的“观众”也很投入?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呢?(三)整合阅读《语文主题学习》第12页《竹蜻蜓》过渡:范锡林笔下的竹节人是战场上的壮士,现在我们来看另一位作家笔下的竹蜻蜓,她童年时的竹蜻蜓又是怎样的形象呢?大家读一读、想一想,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交流。
统编版语文四下第六单元第1课时 精读引领课《囊萤夜读》《匡衡勤学》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四下第六单元第1课时精读引领课《囊萤夜读》《匡衡勤学》一等奖创新教案第1课时精读引领课——《囊萤夜读》《匡衡勤学》一、学习目标1.会认“恭、勤、焉”3个生字,会写“囊、萤、恭、焉”等7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囊萤夜读》。
3.能借助注释、插图、用字组词等理解全文意思。
4.从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二、学习过程(一)谈话导入,读懂课题“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这首《劝学》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勤奋读书。
晋代有一个名臣,他叫车胤,小时候家里虽贫穷但他仍然勤奋读书。
他是如何读书的呢1.板书课题。
提示:“囊”书写时要事先考虑好横画的长短和留白距离,秃宝盖要写得宽一些,各部件要写得紧凑,还要注意笔画间的穿插避让;“萤”下面是“虫”。
把这两个字练写两遍。
2.理解题意。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理解题意。
“囊萤夜读”是指在夜晚用口袋装着萤火虫,借它们发出的光读书。
(二)习得方法1.梳理方法。
师生共同回顾梳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读通课文:把文言文读正确、流利。
(2)读懂意思:借助注释和插图等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3)读好停顿:根据意思读好停顿。
(4)读出道理:结合重点词语,感悟人物品质,了解启示。
2.读通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拼音把文言文读正确、流利。
(2)检查朗读情况。
重点指导:“盛”在这里是装的意思,应该读“chéng”。
(3)指导书写。
恭”的下面是“心”的变形,左边一点与右边两点形成呼应。
“勤”的左边最后一笔是提,与右部的竖撇要穿插避让。
焉”的竖折折钩要写得舒展,四点有变化,起承托作用。
3.读懂意思。
(1)默读课文,借助文中的注释和插图理解小古文的意思。
不懂的地方标注好,全班交流。
(2)汇报交流。
①理解第一句的意思。
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组词”法。
(PPT出示)勤:勤勉倦:疲倦教师小结:文言文的词以单音节为主,比如“勤、倦”都是,我们把这些单音节词通过组词变成白话文的双音节词,“勤”变成了“勤勉”,“倦”变成了“疲倦”,独字变成了词语,这样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精读引领课教学流程

精读引领课教学流程精读引领课(一)几点解读和建议:1.精读引领,就是要选择教材上的精读文章做为课例。
2.精读引领,就是要“精准”,准确把握单元的“语用主题”和本节课的语用点。
3.精读引领,就是要“精讲”,也就是少讲,要“瘦”下来,课堂问题设计要“简单”,不能过于琐碎,做到一课一得。
4.精读引领,就是引领“方法”,也就是老师教方法,学生悟方法的过程。
5.精读引领,就是引领“过程”,也就是给学生足够的练法、用法的时间和机会。
6.精读引领,就是引领“研究方式”,整个课堂要体现“自主研究、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7.精读引领:就是引领学生海量阅读,在现阶段实现“1+2”的量,即教材上一篇精读文章+丛书上的两篇文章,整个课堂要体现“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
(二)教学流程和设计意图:一、复回顾,导入新课(意图:复回顾的目的主要是想让学生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整体感知的过程。
当然,不同学段依据课标要求、单元要求和课时目标还可以复生字、词语和其它内容。
导入方式不拘一格,尽可能做到简短、有趣,不拖泥带水,以期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努力节省课堂时间,为学生课堂上大量阅读留足时间。
)二、精读课内例文,悟法得法所谓精读,就是深入细致地研读,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学生读书的兴味。
在精读课内例文的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训练要扎实《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类能力的主要路子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全。
”因此,精读课例的教学不肯定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抓住一个或几个方面花力气下功夫训练到位。
语文主题进修强调“一课一得”就是想扎实训练的进程,就是想让教师简简单单教语文,一点一点去落实,课课有收获。
(这是在引领进程)(2)要与文本平等对话精读课例的教学,要求教师首先走进文本,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再引导和组织学生走进文本,实现师生间、生生间、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
第4课时 精读引领课《植物妈妈有办法》+《种子传播的十大奇观 》教案

统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时《植物妈妈有办法》+丛书《种子传播的十大奇观》【课型】精读引领课【教学目标】1.认识“植、如”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为、得”,会写“脚”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体会“乘着、挂住、炸开”用词的准确。
4.借助关键词,仿照课文的句式,说一说其他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体会“乘着、挂住、炸开”用词的准确。
【教学难点】借助关键词,仿照课文的句式,说一说其他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读文识字(一)导入孩子们,千姿百态的植物点缀着美丽的大自然,装扮着我们的生活。
植物王国的奇事,也十分有趣。
植物的种子成熟了,种子宝宝要告别自己的妈妈开始新的生活,你们想知道植物妈妈是用什么方法送走孩子们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
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生字。
2.出示词语,多种方式认读。
植物、如果、四海为家、旅行、准备、纷纷、带刺、底下、炸开、离开、观察、知识、粗心、得不到重点指导多音字“得”。
得不到,就得。
分别再组几个词巩固练习。
为:在具体语境中根据字的意思选择读音。
读好轻声词语“知识”,再补充:认识、见识,识字、识别3.出示生字,认读,交流识字方法,进行组词或说话练习。
(三)品读赏析1.指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植物?边读边圈出来。
师相应板书:蒲公英、苍耳、豌豆2.选择你最喜欢的植物妈妈,认真读读这个小节,想一想她传播种子的办法好在哪里?和同桌一起交流并全班汇报3.学习蒲公英传播种子方法。
(1)蒲公英娃娃师如何离开妈妈的呢?指生读第2小节。
(2)借助图片,理解“降落伞”的含义,动画展示风来了蒲公英纷纷出发的情景(纷纷不是说一下离开,而是接二连三离开的意思),几个孩子合作表演“纷纷出发”加深感受。
第6课时 精读引领课 《秋天的雨》+图书《秋雨》(滕毓旭)《秋天的早晨(节选)》教案

第 6 课时精读引领课——《秋天的雨》+《秋雨》(滕毓旭)、《秋天的早晨(节选)》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秋天的雨》第 2 自然段。
2.读懂课文,知道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秋雨的,感受秋雨的美好。
3.能用多种方法理解“五彩缤纷”等词语的意思,仿写句子。
二、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整体感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深入学习《秋天的雨》,请读课件中的词语,读后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什么情景?1.设疑切入。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秋雨的。
2.交流归总:秋雨的颜色、气味、声音。
(二)品读词句,品美悟法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你从哪儿感受到了秋雨之美,标出相关的词句。
1.出示自读提示,自读自悟。
2.小组交流感悟到的美。
3.全班交流,相机梳理。
预设如下:(1)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①什么样的钥匙?怎么打开秋之大门?清凉的、温柔的。
轻轻地,趁你没留意。
(指导学生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留意”的意思)②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进入情景,“轻轻地”要读得轻一些,读出轻松舒适的感觉。
(2)交流第 2 自然段——秋雨的色彩。
①秋雨有哪些颜色?指名读,谈体会。
黄色:银杏叶——扇子,扇走炎热红色:枫叶——邮票,邮来凉爽金黄色:田野——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果树——你挤我碰紫红、淡黄、雪白等:菊花——频频点头(开心、满意、感谢)②这么多的颜色,真是“五彩缤纷”!“五彩缤纷”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呢?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理解及方法。
梳理归纳:a.联系下文:颜色丰富、繁多。
b.反复朗读,想象画面,借助插图理解:不仅指颜色多,而且指色彩绚丽。
c.读不懂时,读完语段相关语句(黄色的银杏叶、红红的枫叶、金黄色的田野、美丽的菊花)后再次思考词语含义,体会更加深刻。
③指导朗读、背诵。
采用练读、指名读、小组比读等多种形式读、背。
“扇哪扇哪”“飘哇飘哇”要读得舒缓一些,再现树叶缓缓飘落的情景。
“你挤我碰”“频频点头”要读得活泼、轻快一些,在朗读中感受色彩斑斓、富有动感的画面。
第2课时 精读引领课 《搭船的鸟》 图书

第2课时精读引领课《搭船的鸟》+图书《鸬鹚》【课型】精读引领课【教学目标】1. 会认本课“父、啦”等5个字,会写“搭、父”等13个字,认识多音字“啦”,理解相应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读对翠鸟的外形和捕鱼姿态、动作的描述,学会作者仔细观察、抓住特点的方法。
3. 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妙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对翠鸟的外形和捕鱼姿态、动作的描述,学会作者仔细观察、抓住特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品读对翠鸟的外形和捕鱼姿态、动作的描述,学会作者仔细观察、抓住特点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欲要看究竟,处处需留心。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善于观察的孩子往往会有新奇的发现。
请同学们看看今天我们的教室与往日有什么不同?2.看来大家都有一双比老鹰还敏锐的眼睛。
有一个小朋友也跟大家一样,看看善于观察的他有什么发现呢?今天我们学习15课《搭船的鸟》。
板书课题,读题。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回顾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讲了我和母亲坐船去外祖父家里,途中遇到了一只搭船的翠鸟)2.检测生字词掌握情况。
师出示:搭船母亲祖父沙啦响声蓑衣摇橹羽毛翠绿鹦鹉嘴巴悄悄吞咽哦捕鱼三、再读课文,深入体会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作者观察了哪些事物?边读边画下来。
交流(船夫、雨点、翠鸟)2.这么多事物中,作者观察最细致的是什么?(翠鸟)哪些段落写了翠鸟?(第二、第四自然段)四、精读第二段1.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翠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汇报:美丽翠绿的羽毛蓝色的翅膀红色的长嘴(板书)2.作者是抓住翠鸟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外形)作者为什么能把翠鸟的外形写得这么美?(细致观察)3.插入图片,更加形象感受翠鸟的美。
指名美读。
五、精读第四段1.出示学习提示,指生读。
(1)边读边画出翠鸟捕鱼的动作,想象翠鸟捕鱼的情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读引领课
(一)几点解读和建议:
1.精读引领,就是要选择教材上的精读文章做为课例。
2.精读引领,就是要“精准”,准确把握单元的“语用主题”和本节课的语用点。
3.精读引领,就是要“精讲”,也就是少讲,要“瘦”下来,课堂问题设计要“简单”,不能过于琐碎,做到一课一得。
4.精读引领,就是引领“方法”,也就是老师教方法,学生悟方法的过程。
5.精读引领,就是引领“过程”,也就是给学生足够的练法、用法的时间和机会。
6.精读引领,就是引领“学习方式”,整个课堂要体现“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7.精读引领:就是引领学生海量阅读,在现阶段实现“1+2”的量,即教材上一篇精读文章+丛书上的两篇文章,整个课堂要体现“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
(二)教学流程和设计意图: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意图:复习回顾的目的主要是想让学生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整体感知的过程。
当然,不同学段依据课标要求、单元要求和课时目标还可以复习生字、词语和其它内容。
导入方式不拘一格,尽可能做到简短、有趣,不拖泥带水,以期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
努力节省课堂时间,为学生课堂上大量阅读留足时间。
)
二、精读课内例文,悟法得法
所谓精读,就是深入细致地研读,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学生读书的兴味。
在精读课内例文的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训练要扎实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因此,精读课例的教学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抓住一个或几个方面花力气下功夫训练到位。
语文主题学习强调“一课一得”就是想扎实训练的过程,就是想让教师简简单单教语文,一点一点去落实,课课有收获。
(这是在引领过程)
(2)要与文本平等对话
精读课例的教学,要求教师首先走进文本,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再引导和组织学生走进文本,实现师生间、生生间、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
在探究作者是“怎样写的”这一语用主题的过程中,感悟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同喜同悲,真正读懂文本。
孩子对母语的兴趣、语感的形成、正确的“三观”的建立和形成需要依托精读引领课。
(这是在引领情感)
(3)教会孩子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就不具备自学能力;没有自学能力,语文主题学习在课内、自主地、
大量地进行阅读就不能落地生根,所以必须教方法。
方法的教学,可以是某一方面的,如:速读法、浏览法、默读法、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方法、品词析句的方法,也可以是学习整篇课文的方法,如:学习写景状物类文章的方法、学习写人记事类文章的方法、学习古诗的方法等等。
(这是在引领方法)(4)教学课内例文的方式:1.做到问题引领。
问题设计关注单元语用要求和课后题、文中泡泡内容,不可贪多。
2.品读重点句、段。
就是品读单元预习课上的“重点段”。
3.注重学习过程。
让学生经历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小组合作交流问题、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重难点、最后总结方法、形成能力的过程。
4.做到“动态生成”。
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有“预设”,但更要有“生成”。
(这是在引领学习方式)
(5)教学课内例文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
三、阅读丛书篇目,用法练法
在迁移阅读丛书篇目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阅读内容与阅读要求:在这一课型至少阅读丛书上的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在单元预习课上要和课内精读课文一起预习,所以教师要心中有数,熟悉文章内容,明了这“1+2”的整合点、语用点。
依据这两个点设计课堂问题,课堂问题不宜太细,要使学生用在学习课内例文时收获的方法解决你提出的问题,实现用法、练法的目的。
(2)阅读时间:不少于15分钟。
四、课堂练笔,内化实践
(意图:得法练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在“听说读写”的语文目标中,“听”和“读”是输入,“说”和“写”是输出,输入在前,输出在后,课堂上在学生经历读别人的文章、听别人的见解、学习别人的表达方法之后,让他们学以致用,做到读写结合,马上练一练、说一说、写一写,给他们一个实践的机会,有助于学生把所学到的方法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
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创设情境,给学生练笔、表达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