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专栏1_“平衡针灸”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技术_王文远
农村中医适宜技术专栏讲座学分考试试题

, 蔗 屈 增
tl |een g Y u an 哇 l
农村中医适宜技术专栏讲座学分考试试题
(o o 国乡村医药杂志 2 0 年 1- 2 07 -1 期)
答题 注意事 ①试题全部出 自本刊 今年各期讲座 内容 , D. 病情程度分级属轻 、中度者 答题前如能作一次认真复 习,必然 会有好成绩 。②本卷考题 7 、有 关清 喘穴 定位 的说法 是 : 均为选择题 ,各 题可能有 ~个 或多个选择 ,请仔 细挑选 。③ A. 位任脉廉 泉穴与天突穴之间 请在答题卡上把 你选 中答案的对应序号 , A,用笔涂成● , B. 如 环状软骨正 中下方 凹陷
8 0
中国乡村 医药杂志 2 0 年 1 月第 1 卷第 1 07 1 4 1期
维普资讯
,
D. 阴交上一寸 三 B. 正中嵴 旁 1 , 骶 寸 平第4 骶后孔
厚 屈 地
l I 4 E l 4
畦l een g
5 、下面对针刺 “ 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的叙述 中,不正确的 C. 骶正 中嵴旁 15 . 寸, 平第 3 骶后 孔
B. 天为一疗程 , 7 若病情需要 , 休息 3 ,可继续 针刺第二疗 A. 天 肩部疼痛 、功能受 限
程
B. 发于 中 、老 年 人 多
C. 针刺时可 出现酸 、麻 、胀 、痛感
C. 其病 因为受风 、寒、湿邪 外袭 ,闭塞经络 ,气滞血瘀所致
D. 于颈 前 正 中 ,有 一体 表 自然 凹 陷 ,环 状 软 骨 前 方 正 中上 D. 位 属中医 “ 证” 肢节痛”范畴 痹 、“ 缘 2 、肩 痛 穴 的 取 穴 原 则 是
5 、清喘 穴治疗哮喘的临床治疗新技术具有 : A. 操作简便
农村卫生适宜技术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60例疗效观察

1 资 料与方 法
1 . 1临床 资料 本组 6 0例 ,其 中男性 3 7例 ,女性 2 3例 ;年龄最 大7 2岁 ,最小 3 9岁 ;病 程 3个月至 2年 。早期 以疼 痛 为主者 4 例 ,中后期功 能 障碍 l 。 l 9例
1 . 2治疗 方法
肩 周炎 是 由于 中老年 人胶 原纤维退 行性改 变加上
多发病 ,多发于 5 O岁左 右人群 ,是肩 周肌群 、肌腱 、
疗程 。针刺 治疗 期间要求 患者每 日早 晚各进行 一次肩
关节 功能锻 炼 。 2 治疗 结果 21疗效标 准 . 痊 愈:症状 消 失,肩关节 功 能恢复正 常 ;
滑 囊和关 节囊等 软组织 因气血不 充 ,筋 力所养 ,复感 风 寒或 劳作过度而 导致 关节疼痛 ,关节 活动受 限等特
调整, 达到机 体恢 复新 的平 衡 的理论 。 笔者依 据此法 ,
效果颇 佳 。
放 射为宜 。个别 患者可传 导至肩 部 ,传 导肩 部者疗 效
最佳 。行针 时嘱患 者做肩 部功 能锻 炼 ( 屈 、后 伸 、 前
此法优点:穴位少,痛苦小,见效快,疗效高,
操 作简便 易行 ,安全 性较高 ,突 出了人体 的 自身平 衡
机体 内分泌功 能混 乱 以及 外伤 、劳损 、受凉等 诱因作
用 下所致 的一 种无菌 性炎症 ,早期 以疼痛 为主 ,后 期 炎症 加剧及 患 者畏痛 不敢活动 所致肌 肉萎缩 ,软组 织
取 穴 :肩痛 穴 ,位 于小腿 腓侧 ,腓骨 小头与外髁 高点 的连 线上 ,髌骨 中线下 5寸处 ,或髌骨 中线与躁 连 线 中上 1 / 。 以偏于腓 侧 1 3处 寸取穴 。交叉取 穴 ,
中医药适宜技术

中医药适宜技术一、肩痛 (2)平衡针灸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 (2)皮神经卡压性颈肩部疼痛的铍针治疗技术 (7)二、肩关节周围炎 (10)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技术 (10)三、颈椎病 (12)仰卧拔伸手法治疗颈椎病技术 (12)四、腰椎间盘突出症 (14)髁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痛技术 (14)“益气通经”指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技术 (18)董氏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技术 (21)牵弹三步法治疗腰间盘突出症技术 (24)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综合(电针)治疗技术 (27)五、中风 (31)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瘫痪技术 (31)贺氏针灸三通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病技术 (33)急性中风病意识障碍的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应急救治技术 (41)经穴电体操疗法治疗中风偏瘫技术 (42)病灶头皮反射区围针治疗中风失语症技术 (44)电针健脑安神法治疗中风后抑郁技术 (47)六、骨折 (51)塑形弹力夹板治疗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技术 (51)杉树皮外固定治疗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技术 (54)手法整复杉树皮外固定结合皮牵引治疗小儿股骨干骨折技术 (57)经跟距反弹固定器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技术 (59)七、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61)“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技术 (61)一、肩痛平衡针灸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疗法介绍【技术名称】平衡针灸针刺技术【技术概念】肩痛,是肩周肌、肌腱、滑囊、关节囊的慢性损伤性、无菌性炎症引起的临床肩痛症状表现之一,以疼痛、功能受限为主要临床特点,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在肩痛病变进展过程中,累及了较多的组织结构,疾病的初期、后期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其诊断命名也较复杂。
【技术特征】突出人体自身平衡、突出人体信息系统、突出单穴疗法、快速针刺、突出即时效应、突出针感效应、突出离穴不离经、突出穴名通俗化、突出安全无不良反应、突出临床实用性【研究基础】早在1872年,法国医生Duplay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发现,肩关节的病程变化主要是肩峰下滑囊的渗出变性及粘连,是盂肱关节以外的软组织病变引起的肩痛和关节活动受限。
国家中管局推荐46个中医适宜技术治疗,25个常见病介绍范文

2008年8月2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做好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发〔2008〕38号),该通知制定了《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目标与要求》,确定了《46个基层常见多发病种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目录》,制定了《25个基层常见病针灸推拿刮痧技术推广目录》。
46个基层常见多发病种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目录3中医适宜技术治疗25个常见病介绍(一)感冒头痛毫针刺:太阳、风池、合谷、列缺按摩:太阳、风池及疼痛部位刮痧:前额、太阳穴、背部脊柱两侧,可配刮肘窝、腘窝。
(二)偏头痛毫针刺:太阳、风池、率谷、头维、外关按摩:太阳、风池及疼痛部位(三)麦粒肿三棱针点刺放血:太阳、耳尖及肩胛区的红色反应点(四)急性结膜炎三棱针点刺放血:太阳、耳尖(五)牙痛毫针刺:合谷、颊车、下关、内庭(六)急性咽痛三棱针点刺放血:少商、商阳、鱼际、耳尖(七)落枕毫针刺:天柱、大椎、后溪、落枕穴按摩:疼痛部位刮痧:疼痛部位(八)急性胃痛毫针刺:中脘、足三里、梁丘艾灸:中脘、足三里、神阙;隔姜灸适用于寒性胃痛5刮痧:背部:脾俞、胃俞;腹部:中脘、天枢;上肢部:内关、手三里;下肢部:足三里(九)痛经毫针刺:关元、中极、合谷、地机、三阴交、次髎艾灸:关元、中极刮痧:关元至中极、地机至三阴交、次髎(十)急性腰扭伤毫针刺:腰痛穴、阿是穴、委中刺络拔罐:阿是穴,配委中穴放血刮痧:疼痛部位,委中(十一)腱鞘囊肿好发于关节和腱鞘附近,囊肿表面光滑,质软,有波动感围针刺法:囊肿局部(十二)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肘关节外侧痠痛,绞毛巾时痠痛加重阿是穴围针加灸(十三)足根痛毫针刺:昆仑、太溪、水泉(十四)腮腺炎灯心草蘸食油点燃:雀啄状快速灸灼双耳尖毫针点刺:少商、关冲放血(十五)小儿泄泻1.辨证(1)伤食:腹胀腹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酸臭,状如败卵,或便质稀薄,含有未消化食物残渣,嗳气酸腐,苔厚腻,脉滑,指纹紫滞。
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实用技

肩痛穴
• 体表定位: • 此穴位于腓骨小头下方与外踝连线的上 三分之一处。 • 解剖定位: • 腓骨长肌与趾总伸肌之间,深层为腓骨 短肌,布有胫前动脉、静脉肌支和腓浅 神经。
• 取穴原则: • 交叉取穴。左侧肩痛取右侧穴位,右侧 肩痛取左侧穴位,双侧肩痛取左侧穴位, 双侧肩痛取双侧穴位。 • 神经定位: • 腓浅神经。
• (2)即时效应,就是一针见效, 要求90%以上的病人3秒种内出现不 同程度的症状改善。
• (3)三快针法:即进针快、找针感快、 出针快,要求3秒钟内完成一个针刺过程。 平衡针灸只强调提插不强调针刺手法。
• (4)强调针感效应:这是区别穴位针刺 是否正确的重要标志,其针感因针刺的 不同的神经而出现酸、麻、胀、痛、传 导、放射等不同的自我感觉。针感的实 质是指神经末梢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兴奋 的结果。
第 二 讲
平衡针治疗颈肩腰腿痛实用技术
腰腿痛常用平衡针灸穴位
颈痛穴
• 体表定位: • 此穴位于手背部,半握拳第四掌骨与第 五掌骨之间,即指掌关节前凹陷中。 • 解剖部位: • 在第四掌骨与第五掌骨间背侧肌中,布 有第四掌背动脉,皮下有手背静脉网、 尺神经手背支(指背神经)和指掌侧固 有神经。
中国中医药报:平衡针灸学科 创始人 2009年8月6日
新华 每日电讯 军中名医王一针 1998年4月16日
王文远发明的平衡针灸 技术在20多个国家传播2005年8月12日 中国中医药报:
张汉卿平衡针灸工作室
张汉卿简介
平衡针灸学科为全军争得五个第一
• 平衡针灸学科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和总后卫生部,北京军区卫生部、北京 军区总医院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科同 志的积极努力, 2005 年以来,北京军区 总医院全军平衡针灸中心主任王文远教 授创立的平衡针灸创新学科为全军中医 学科在国家级科教研平台上争得了五个 第一。
平衡针灸(教学):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

平衡针灸(教学):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肩周炎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以肩部疼痛、功能受限为主要临床特点,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多由肩周肌、肌腱、滑囊、关节囊的慢性损伤性、无菌性炎症所致。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痹证”、“肢节痛”范畴,多为上肢筋脉、肌肉、关节等软组织受风、寒、湿邪外袭,闭塞经络,气滞血瘀所致,主要表现为“肩痛累月,肩关节如胶连接不能举”,又称之为“肩凝症”。
肩凝症取穴肩痛穴定位必须准确肩痛穴是平衡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主穴,属经外奇穴之一,又称“中平穴”,位于小腿腓侧,腓骨小头与外髁高点的连线上,髌骨中线下5寸处,或髌骨中线与踝连线之中上1/3处。
也可根据足三里穴下2寸,上巨虚穴上1寸,以偏于腓侧1寸的原则取穴取穴针刺方法采用28号3寸毫针1支,行直刺法,进针约2.5寸,可行上下提插针刺手法,待出现针感即可出针,整个针刺时间应控制在3秒钟以内。
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的患者可留针以增强针效。
留针期间可适当配合肩部运动取穴原则交叉取穴即右侧肩周炎取左侧穴位,左侧肩周炎取右侧穴位。
针刺手法以及针感手感快速进针针尖与皮肤呈90度角向下直刺2.5寸左右。
快速针刺手法即进针快,出针快,整个针刺过程控制在3秒钟内。
针感要求以局部酸、麻、胀,并向足部放射为宜,个别患者可传导至肩部,传至肩部者疗效最佳有效率统计突出即时效应,针刺当时见效率达90%;提出针刺神经支或神经干产生的针感效应假说采用单穴疗法;⑤针刺经验穴—肩痛穴,临床治疗380例,有效率94.1%。
肩痛穴治疗组疗效与传统取穴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无副作用。
本法安全简便易行,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平衡针针灸疗法治疗颈肩腰腿痛

平衡针灸疗法治疗颈肩腰腿痛一、基本操作方法(一)取穴原则1.特异性取穴特异性取穴主要是针对全身性疾病的取穴方法。
如降压穴、降脂穴、降糖穴、感冒穴等。
2.交叉性取穴交叉性取穴主要是指治疗部位与疾病部位的上下和左右交叉的取穴方法。
如治疗臀部疾病取对侧臂丛神经支配的肩关节部位的臀痛穴,治疗肩关节病变取下肢对侧坐骨神经支配的小腿部位的肩痛穴。
3.对称性取穴对称性取穴主要是指治疗部位与疾病部位左右对称或前后对称的取穴方法。
如治疗胸部的乳腺疾病取背部的乳腺穴,治疗右侧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病变取对称的左侧肩关节相应部位平衡针穴位。
(二)持针方法1.根据不同平衡针穴位,选择不同长度的针具。
临床多选用75毫米毫针。
2.取75%乙醇棉球一个,挤干备用。
3.将棉球固定在针尖上1~2厘米针体处,右手持该处进针。
该持针法在进针时不会造成针体弯曲,达到快速进针的目的。
(三)针刺方法1.提插手法包括上提和下插两个部分。
操作中通过改变针尖的方向、角度、深浅以获得针感。
主要适用于有特殊针感要求的平衡针穴位,如降压穴、降脂穴、肩痛穴等。
2.强化针感手法指针刺深度达到要求后采用的一种捻转手法。
通过拇指与示指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捻动针体发生滞针,然后再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捻动针体并出针。
主要适用于病情较重、有特殊针感要求的平衡针穴位,如偏瘫穴、面瘫穴、胸痛穴、胃痛穴等。
3.一步到位手法指针刺深度在1寸以内的针刺手法,适用于比较浅表的穴位,进针后即可出针,原则上不提插、不捻转。
如明目穴、牙痛穴、踝痛穴等,症状较重时可给予轻度提插、捻转。
4.两步到位手法指针刺深度在2寸以内的针刺手法,第一步将针尖刺入体内,第二步将针体刺入达到要求的深度。
进针后即可出针,不提插、不捻转。
如耳聋穴、过敏穴、痔疮穴、胸痛穴等。
5.三步到位手法指针刺深度在3寸以内的针刺手法,第一步将针尖刺入体内,第二步将针体刺入达1—2寸,第三步再将针体刺入达2.5寸左右即可。
不提插,不捻转,达到一定深度后即可出针。
平衡针的临床应用(2014年市级计较项目--章新玲)

主治:感冒、过敏性鼻炎、头 痛、上呼吸道感染、腰肌劳损、 坐骨神经痛。
谢 谢!
6、腹痛穴(阳陵泉)
定位:此穴位于腓骨小头前下 方凹陷中。
主治:急性胃炎、肠炎、阑尾 炎、胆囊炎、肠梗阻。胃痉挛 还可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糖尿病、白细胞减少症、高血 压、低血压、高血脂症,过敏 性哮喘、急性荨麻疹。
7、头痛穴(相似于太冲)
定位:位于足背,第一和第二 足趾结合前凹陷中。
主治:各类型头痛。临床还可 用于治疗近视、青光眼、手指 震颤、血小板减少。
三步到位手法
平衡针灸的针感
针刺感觉
触电样针感 放射性针感 局限性针感 强化性针感
常用平衡穴位介绍
颈部9个
下肢部11个
上肢11个
平衡穴位共38个
脊背部4个 胸腹部3个
临床常用穴位分为三组 颈肩腰背痛穴组 疼痛穴组 杂病穴组
一、颈肩腰背痛穴组
1、颈痛穴(液门)
定位:此穴位于手背部,第四 掌骨与第五掌骨之间,指掌关 节前凹陷中。 主治:颈部软组织损伤、落枕、 颈肩综合症、颈性头痛、颈性 眩晕。
3、降糖穴
定位:位于前臂掌侧,腕关节 至肘关节下1/3处。
主治:糖尿病、高血压、高血 脂。还可用于治疗冠心病、心 绞痛、肋间神经痛、神经衰弱、 失眠等。
4、面瘫穴
定位:位于肩部,锁骨外1/3处 斜向上2寸。
主治: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 症、面肌痉挛,流行性腮腺炎、 胆囊炎。
5、疲劳穴(肩井)
定位:相当于大椎至肩峰连线 的中点。 主治:具有调节神经、调节内 脏、更年期综合症、腰背部综 合症、神经衰弱、植物神经紊 乱、临床还可用来治疗慢性疾 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7年1月第14卷第1期・36・
・农村适宜技术・
肩周炎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以肩部疼痛、功能受限为主要临床特点,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多由肩周肌、肌腱、滑囊、关节囊的慢性损伤性、无菌性炎症所致。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痹证”、“肢节痛”范畴,多为上肢筋脉、肌肉、关节等软组织受风、寒、湿邪外袭,闭塞经络,气滞血瘀所致,主要表现为“肩痛累月,肩关节如胶连接不能举”,又称之为“肩凝症”。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成功找到了位于下肢腓浅神经上的特定穴位“肩痛穴”。
平衡针灸法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技术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等特点。
1989年曾获全军科技二等奖、“十五”被列为国家级中医药标准化招标课题。
1 适应证
各种原因引起的肩关节部位的疼痛:包括肩周炎、颈椎综合征、胸廓出口综合征、肩袖损伤、颈肩肌筋膜炎、脆性骨软骨炎、冈上肌腱断裂等引起的疼痛。
1.1 西医诊断标准 ①40~50岁以上,缓慢起病,多有受凉或外伤史;②肩部疼痛逐渐加重,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③体征检查:肩局部压痛,活动受限,肌肉萎缩。
④ X线检查阴性。
1.2 中医诊断 ①风寒阻络:肩部疼痛、抬举困难、手指麻木,微恶风寒,舌淡红苔白,脉浮紧;②气虚血瘀:肩部疼痛、上举困难、肩部活动不便、面色灰白、气短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或细涩;
③寒湿凝络:肩部疼痛、遇寒加重、得热痛减,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1.3 孕妇禁用。
2 治疗方法简介
2.1 操作方法
2.1.1 病人取仰卧位,暴露膝关节下肢。
选穴肩痛穴,该穴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点,在穴位上消毒。
2.1.2 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右侧病变取左侧穴位,左侧病变取右侧穴位,即左右上下交叉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是平衡针法的特色之一。
2.1.3 针刺方法 采用28号3寸毫针1支,行直刺法,进针约2.5寸,可行上下提插针刺手法,待出现针感即可出针,整个针刺时间应控制在3秒钟以内。
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的患者可留针以增强针效。
留针期间可适当配合肩部运动。
2.1.4 出针 快速出针,并以酒精棉球按压针孔1分钟,以防出血。
2.2 技术关键环节
2.2.1 肩痛穴定位必须准确 肩痛穴是平衡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主穴,属经外奇穴之一,又称“中平穴”,位于小腿腓侧,腓骨小头与外髁高点的连线上,髌骨中线下5寸处,或髌骨中线与踝连线之中上1/3处。
也可根据足三里穴下2寸,上巨虚穴上1寸,以偏于腓侧1寸的原则取穴。
2.2.2 交叉取穴 即右侧肩周炎取左侧穴位,左侧肩周炎取右侧穴位。
2.2.3 快速进针 针尖与皮肤呈90度角向下直刺2.5寸左右。
2.2.4 快速针刺手法 即进针快,出针快,整个针刺过程控制在3秒钟内。
2.2.5 针感要求 以局部酸、麻、胀,并向足部放射为宜,个别患者可传导至肩部,传至肩部者疗效最佳。
2.3 治疗时间及疗程 发病2周以内者,每日针1次,14次为1疗程;发病2~4周者,每日针1次,21次为1疗程;发病4周以上者,每日针 1次,28次为1疗程。
3 不良事件及处理方法
晕针是针灸常见的副作用,针刺“肩痛穴”,只需3秒,时间极短,发生晕针的概率很小。
病人首次就诊应让其卧床治疗,以防晕针。
4 注意事项及禁忌证
4.1 在急性炎症期水肿期所引起的肩部疼痛不能进行功能锻炼。
待病情进入恢复期后可配合适度的功能锻炼,否则会增加新的炎症和水肿。
4.2 在急性期、炎症期、水肿期所引起的肩部疼痛,严禁在局部进行机械性治疗。
如推拿按摩、火罐、刮痧、针灸针刀,药物封闭、理疗烤电等,都会加重肩关节的急性炎症和水肿。
4.3 对体质虚、体质过敏、伴有慢性病的病人,针刺肩痛穴后可出现局部痛或不适感觉,可以通过交叉针刺膝痛穴缓解。
5 特点
①取穴少,痛苦小; ②见效快、疗效高;③操作简便、易于普及; ④安全性较高; ⑤突出人体自身平衡。
6 临床研究结论
①找出了治疗肩周炎肩部软组织损伤的专病专穴—“肩痛穴”;②突出即时效应,针刺当时见效率达90%; ③提出针刺神经支或神经干产生的针感效应假说; ④采用单穴疗法; ⑤针刺经验穴—肩痛穴,临床治疗380例,有效率94.1%。
肩痛穴治疗组疗效与传统取穴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⑥无副作用。
本法安全简便易行,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特别适合于广大农村,值得推广。
复习题:
1.肩周炎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以下描述正确的有()
A. 肩部疼痛、功能受限 B. 多发于中、老年人 C. 其病因为受风、寒、湿邪外袭,闭塞经络,气滞血瘀所致 D.属中医“痹证”、“肢节痛”范畴
2.肩痛穴的取穴原则是()
A. 交叉取穴 B. 对应取穴 C. 定位取穴 D. 交替取穴3.平衡针灸治疗肩痛的针刺过程一般控制在(C)之内。
A. 5秒钟 B. 1分钟 C. 3秒钟 D. 3分钟
4.下面对“肩痛穴”定位的叙述中,哪些是正确的()
A.足三里穴下2寸 B.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点 C.偏于腓侧 D.三阴交上一寸
5.下面对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该技术仅适用于肩周炎患者 B. 在急性炎症期水肿期所引起的肩部疼痛治疗过程中,要同时进行功能锻炼。
C. 针尖与皮肤呈90°角向下直刺2.5寸左右。
D. 本技术的特点之一是进针快、出针快。
(答案见下期)
(组织推广: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
(收稿:2006-10-10 编辑:白兰芳)
“平衡针灸”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技术王文远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专栏(一)作者单位:100026 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平衡针灸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