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

合集下载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的指导意见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的指导意见

附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医药重点学科是整个中医药学科群的龙头。

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是一项关乎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是统领中医药各项业务建设的基础和平台,也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名医的重要途径。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继承发扬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促进中医药学科结构调整优化,整体提升中医药教育、科研、医疗、保健和中药产业发展水平,推动中医药学术进步、知识创新和文化繁荣,提高中医药学科建设水平,促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现就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国家中医药事业发展需求,遵循中医药学科建设与发展自身规律,增强中医药行业竞争力,提高中医药服务于经济与社会的能力,择优建设一批具有中医药特色与优势、在生命科学领域和临床医学领域居领先地位的中医药重点学科,推进中医药学术与事业的发展。

二、战略目标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要以发展中医药基本理论为基础,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以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和继承创新为根本,丰富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完善中医药学科结构和体系,提高中医药的学术水平,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科带头人。

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产生一批具有原始创新性的科研成果,提高中医药的社会服务能力。

三、阶段目标(一)要通过重点学科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医药学科体系,突出特色与优势。

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求,在中医药重点学科的设置与布局上发挥导向作用。

突出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带动特色学科、弱势学科、新兴学科的建设与提升,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发展。

逐步形成适合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中医药特色、兼具科学规范的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体系,促进中医药学科的整体优化。

(二)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要着力提高中医药继承、创新、发展水平。

要围绕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凝炼学科发展方向,在本学科的核心理论、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创新方面有所贡献,取得标志性成果,形成若干个能立足中医药学术发展前沿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基地,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对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贡献力。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日期】2012.07.02•【文号】国中医药办发[2012]28号•【施行日期】2012.07.0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药政管理正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发〔2012〕2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局各直属单位: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切实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工作,充分发挥中医药信息化对中医药改革与发展的推进作用,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我局组织编制了《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贯彻实施。

二○一二年七月二日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为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全面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根据《“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关于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结合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一)“十一五”期间中医药信息化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十一五”期间,各地紧密结合《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统筹协调,积极探索,加大投入,中医药(含民族医药、中西医结合)信息化取得显著成效。

中医药信息技术应用日益普及,信息化基础建设得到改善和加强。

以医院管理和临床医疗服务为重点的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一些中医医院建设了基于电子病历的信息平台,涌现了一批信息化示范单位,引领、辐射和带动着区域内中医医院信息化发展;中医药科技和教育信息化程度不断增强,基本建成了中医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中医药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中心,部分中医药院校构建了中医药数字图书馆以及数字博物馆;中医药继续教育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得到不断完善,初步形成院校教育和继续教育相结合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和技术规范研究取得一定成效,制修订《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和中医电子病历相关标准,初步建立了中医临床研究信息共享与开发技术平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 ”规划》全文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 ”规划》全文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日前发布了《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对我国中医药事业当前面临的形势做出了具体分析,明确了中医药事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同时提出了未来几年我国中医药发展的十一项重点任务,并对相关保障政策和措施做了具体的阐释。

力争100%的地市建有地市级中医医院为了更好地利用中医药医疗资源,规划指出,到2015年,中医医院所预期达到3397所,2010年为3232所。

“力争100%的地市建有地市级中医医院,70%的县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水平,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0%乡镇卫生院设立中医科、中药房,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6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规划对2015年的中医院建设提出了具体目标。

同时,规划还强调,到2015年,中医医院总诊疗人次争取超过5.5亿人次,中医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比重超过60%。

每个县级中医医院都有特色中医专科为了更好满足城乡基层群众对中医医疗的需求,规划指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在区域卫生规划中合理规划和配置中医医疗资源。

省区、市要建设好省级中医医院,形成区域中医药诊疗中心,每个地市至少建设好一所地市中医医院。

规划规定,在农村医疗机构特色中医专科专病建设方面,到2015年,再建一批农村医疗机构特色中医专科专病,力争每个县级中医医院都有特色中医专科专病.规划强调,“十二五”期间,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一批标准化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和标准化中医科中药房。

依托现有中医药资源,每个省区、市建好至少1个省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每个县市、区建好1个县级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

确定10余种现代重大疑难疾病进行中医药防治研究攻关“到2015年,力争有3个现代重大疑难疾病防治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规划明确强调,要以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为基础平台,遴选确定10余种现代重大疑难疾病进行中医药防治研究攻关,以提高现代重大疑难疾病防治方案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为目标,开展临床验证与评价研究,实现防治方案的优化和推广应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的指导意见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的指导意见

附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医药重点学科是整个中医药学科群的龙头。

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是一项关乎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是统领中医药各项业务建设的基础和平台,也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名医的重要途径。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继承发扬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促进中医药学科结构调整优化,整体提升中医药教育、科研、医疗、保健和中药产业发展水平,推动中医药学术进步、知识创新和文化繁荣,提高中医药学科建设水平,促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现就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国家中医药事业发展需求,遵循中医药学科建设与发展自身规律,增强中医药行业竞争力,提高中医药服务于经济与社会的能力,择优建设一批具有中医药特色与优势、在生命科学领域和临床医学领域居领先地位的中医药重点学科,推进中医药学术与事业的发展。

二、战略目标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要以发展中医药基本理论为基础,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以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和继承创新为根本,丰富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完善中医药学科结构和体系,提高中医药的学术水平,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科带头人。

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产生一批具有原始创新性的科研成果,提高中医药的社会服务能力。

三、阶段目标(一)要通过重点学科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医药学科体系,突出特色与优势。

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求,在中医药重点学科的设置与布局上发挥导向作用。

突出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带动特色学科、弱势学科、新兴学科的建设与提升,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发展。

逐步形成适合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中医药特色、兼具科学规范的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体系,促进中医药学科的整体优化。

(二)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要着力提高中医药继承、创新、发展水平。

要围绕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凝炼学科发展方向,在本学科的核心理论、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创新方面有所贡献,取得标志性成果,形成若干个能立足中医药学术发展前沿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基地,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对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贡献力。

国家精深中医药管理系统局“十二五”精深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

国家精深中医药管理系统局“十二五”精深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
黄政德
新疆医科大学
张星平
河南中Hale Waihona Puke 学院徐江雁中医史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
陈丽云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常存库
安徽中医学院
陆 翔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任娟莉
中医文献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
张如青
古汉语与医古文
上海中医药大学
刘庆宇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育林
中医诊断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吴承玉
江西中医学院
丁成华
宁夏医科大学
梁 岩
湖北中医药大学
邹小娟
于天源
南京中医药大学
顾一煌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李同军
河南中医学院
王华兰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师 彬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苏友新
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王春林
荣成市中医院
孙 谊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王德瑜
推拿学
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
李吉平
宁夏医科大学
马惠昇
武汉市中医医院
高 扬
药用植物学
江西中医学院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杨巧菊 秦元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陈佩仪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王维宁
河北省中医院
陈秀荣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张雅丽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张先庚
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段亚平
长春中医药大学
刘兴山
中医全科医学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蔡宛如
河南省中医院
孟 毅
长春中医药大学
张守琳
周建国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日期】2012.12.30•【文号】国中医药法监发[2012]53号•【施行日期】2012.12.3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正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国中医药法监发〔2012〕5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充分发挥标准化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和引领作用,更好地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根据《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就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提出以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标准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已成为经济、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显著特征。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人们思想观念、健康理念、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健康需求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中医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中医药发展也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充分运用标准化这一现代技术制度和方法,不断丰富和发展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理论和实践。

中医药标准化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工作,是在新形势下推动中医药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标准是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中医药标准化是推动中医药继承创新的主要方式、是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的重要途径,是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有效载体,是规范中医药行业管理的必要手段,是保障中医药质量安全的基本依据,是中医药成果推广与传播的技术平台,是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迫切要求,是促进中医药国际传播的纽带和桥梁。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医药标准制修订步伐明显加快,标准化支撑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推广应用力度进一步加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能力不断提升。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

(十)患者随访
二 专科特色
项 目 项 目 要 求 应具有3个以上明确的中医优势病种,病名符合要求 (一)优势病种
(二)诊疗方案 1.思维理念 2.治疗方法 3.临床应用 (三)临床路径 (四)特色疗法 诊疗方案整体体现中医思维理念,中西医诊断明确,理法方药一致 治疗方法具有中医特色,合理纳入中医特色疗法、中医诊疗设备、中医适宜技术、现代技术 、科研成果等内容 熟练掌握中医诊疗方案,并在临床实际中切实应用 开展中医药临床路径的应用、推广等工作 积极开展中医药特色疗法,特色疗法≥3项,适应症明确,临床疗效确切 医院专科中药制剂≥3种 (五)医院制剂 (六)专科护理 (六)学术创新 开展辨证施护,建立优势病种中医药特色护理方案 在中医药理论、技术、药物、设备、器械等方面有创新点,并明显提高中医诊疗水平
2.中医治疗设备
(四)经费投入 (五)中医药文化建 设 (六)信息建设
(八)医德医风
1 . 3 科室建设
项 目 项 目 要 求 ①开展患者随访并完善随访制度 ②重点病种的出院患者随访率≥50% 建设周期内至少对口支援2个单位的中医药专科建设,并取得一定成效 ①开展患者随访并完善随访制度 ②重点病种的出院患者随访率≥50% (九)患者随访 (十)对口支援
(二)项目负责人
(三)学术带头人
(四)学术继承人
(五)技术骨干
六 协作组工作
项 目 项 目 要 求 ①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参加组织召开的工作会议等 ②完成协作组、协作分组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参加组织召开的工作会议等 (一)日常工作
参与完善、优化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工作 (二)诊疗方案
1 . 2 科室建设
项 目 项 目 要 求 专科中医治疗比例≥60,优势病种中医治疗比例≥70% 高于本区域同级同类医院同专科的急危重症患者比例 高于本区域同级同类医院同专科的疑难病症患者比例 区域外患者比例≥30 8.中医治疗比例 9.急危重症患者比例 10.疑难病症患者比例 11.区域外患者比例 (三)设备配备 1. 共用设备 用与专用的诊疗设备满足临床业务工作的需要,其中专用设备配备达到国内先进水 平 达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中医诊疗设备的配备要求 ①地方政府给予一定经费投入,专款专用 ②单位对重点专科投入专项经费 ,专款专用 在专科环境、专科介绍、病种知识、疗法介绍、优势病种疗效等方面,体现本专科 中医药文化特色 建立专科信息库,包括专科管理、优势病种、临床路径、学术交流等信息 执行国家及行业颁发的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 (七)标准与规范 ①建立医德医风及职业道德建设的相关制度并认真实施 ②无违法、违纪、违规事件发生 ③门诊及住院患者的满意度≥8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确定“十二五”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协作组成员单位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确定“十二五”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协作组成员单位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确定“十二五”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协作组成员单位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公布日期】2012.07.26
•【文号】国中医药办医政函[2012]123号
•【施行日期】2012.07.26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医疗管理
正文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确定“十二五”国家中医重点
专科协作组成员单位的通知
(国中医药办医政函〔2012〕12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为进一步加强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协作组工作,充实协作组力量,提高协作组工作质量和水平,我局于2012年1月组织开展了“十二五”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协作组成员单位筛选工作,组织各省(区、市)中医药管理部门、重点专科协作组对“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成员单位、未入选“十二五”重点专科的申报项目及尚无国家中医重点专科的地市级中医院进行了筛选,并经各省(区、市)中医药管理部门、重点专科协作组推荐,最终确定了490个协作组成员单位,现予以公布。

请各协作组成员单位按照我局有关要求和协作组工作安排,积极参加协作组的各项工作。

未列入“十二五”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协作组成员单位的“十一五”重点
专科协作组成员单位将不再参与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协作组工作。

附件:“十二五”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协作组成员单位名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
2012年7月26日附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心病学
江苏省中医院
陈晓虎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杜武勋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颜德馨
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刘中勇
中医肝胆病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李 勇
中医脾胃病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唐旭东
山西中医学院
任顺平
中医肺病学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
江柏华
中医肾病学
深圳市中医院
李顺民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何学红
衡阳市中医医院
黄新艳
中医脑病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张允岭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王新志
湖北省鄂州市中医医院
洪茂林
中医痹病学
中医痹病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朱跃兰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苏 励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高明利
山西省中医院
刘品莉
甘肃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王海东
南京中医药大学
周学平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张 泓
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
郝重耀
山东中医药大学
商庆新
陕西中医学院
王瑞辉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宋柏林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姚新苗
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余 航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张 宏
银川市中医医院
胡雨华
右江民族医学院
黄岑汉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
刘 悦
眉山市中医医院
南京中医药大学
詹 臻
陕西中医学院
张 红
中西医结合临床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张亚强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陈苏宁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唐 农
江苏省中医院
刘沈林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魏 玮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郑承红
河北联合大学
王志文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王中男
中西医结合临床
中西医结合临床
陕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民族药学
宁夏医科大学
蔡少青
回药学
青海省藏医院
李先加
藏药
炮制学
中西医结合基础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 伟
中西医
结合药理
成都中医药大学
高永翔
山西中医学院
刘亚明
辽宁中医药大学
关洪全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冯玛莉
南方医科大学
贾钰华
上海中医药大学
施建蓉
福建中医药大学
施 红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鞠大宏
甘肃中医学院
刘永琦
黄政德
新疆医科大学
张星平
河南中医学院
徐江雁
中医史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
陈丽云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常存库
安徽中医学院
陆 翔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任娟莉
中医文献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
张如青
古汉语与医古文
上海中医药大学
刘庆宇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育林
中医诊断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吴承玉
江西中医学院
丁成华
宁夏医科大学
梁 岩
湖北中医药大学
邹小娟
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周家璇
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张燕平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张 勉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韩 梅
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张 雄
中医急诊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方邦江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文 丹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姚卫海
河北省中医院
梅建强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卢健棋
董昌虎
甘肃省中医院
王兰英
中医皮肤病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杨素清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刘瓦利
江苏省中医院
闵仲生
大连医科大学
涂彩霞
海南省皮肤病医院
刘 巧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李 斌
浙江省中医院
曹 毅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张燚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刘红霞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
郑 刚
山西省中医院
刘光珍
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杨文明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范昕建
泸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附属中医医院
杨思进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邹 伟
沧州市人民医院
马增香
滨州医学院
孙喜灵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王良兴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
李 琦
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张 帆
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于天源
南京中医药大学
顾一煌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李同军
河南中医学院
王华兰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师 彬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苏友新
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王春林
荣成市中医院
孙 谊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王德瑜
推拿学
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
李吉平
宁夏医科大学
马惠昇
武汉市中医医院
高 扬
药用植物学
江西中医学院
周建国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
王俊华
中医老年病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王 飞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卜献春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陈 民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金 泽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
莫云秋
暨南大学医学院
赵国平
烟台毓璜顶医院
邹 勇
中医老年病学
甘肃中医学院
吴红彦
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张念志
赵晓平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张 伟
河北省中医院
王亚利
浙江省中医院
吕 宾
广州医学院
王新华
中南大学
黄 熙
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
刘树权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蔡定芳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周 嘉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陆付耳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王 显
中西医结合临床
广东药学院
梁生旺
浙江大学
曾 苏
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
赵渤年
沈阳药科大学
袁 丹
福建中医药大学
陈 丹
江西中医学院
饶毅
中药药理学
西南大学
徐晓玉
浙江中医药大学
吕圭源
中药毒理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彭 成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梁爱华
临床中药学
湖北中医药大学
周祯祥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刘树民
广州中医药大学
吴庆光
南京中医药大学
彭毛东主
藏医皮肤病学
延边大学
徐玉锦
朝医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医医院
玉苏甫·买提努尔
维吾尔医骨伤科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医医院
尼罗法·塞提瓦尔地
维吾尔医妇科学
青海省藏医院
扎登尖措
藏医
外治学
内蒙古民族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张晓光
蒙西医结合临床
宁夏回族医药研究所
高如宏
回医
文献学
民族药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张 艺
罗光明
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
申明亮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郭兰萍
药用矿物学
湖北中医药大学
黄必胜
中药鉴定学
河南中医学院
陈随清
河北省邯郸市中医院
周海平
中药炮制学
湖南中医药大学
蒋孟良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王秋红
成都中医药大学
胡昌江
湖北中医药大学
刘艳菊
宁夏明德中药饮片有限公司
姜文德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刘 波
中药药剂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裴晓华
中医周围血管病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庞 鹤
中医烧伤病学*
无锡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吕国忠
中医外治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
高树中
浙江省中医院
宣丽华
中医骨伤科学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仇湘中
浙江省萧山中医院
全仁夫
南京中医药大学
黄桂成
中医妇科学
河南省中医院
李翠萍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
张 春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
彭 文
福建省立医院
严晓华
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廖为民
针灸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刘志顺
河南中医学院
高希言
推拿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彭德忠
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
常小荣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范炳华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王金贵
北京中医药大学
附件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
重点学科建设单位一览表
学科名称
建设单位
学科带头人
备注
中医基础理论
上海中医药大学
方肇勤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