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的那些事迹

合集下载

邓稼先课文中的感人事迹五篇

邓稼先课文中的感人事迹五篇

丝尽蚕亡,毕生奉献;烛泪成灰,不言回报;忤视冷风,初心依旧;视死如归,心系祖国……——致邓稼先一个人的价值体现并不在于他有多少财、权、势。

而在于他对于国家,对于人民做出了多少牺牲和贡献。

而邓稼先正如其言所说……邓稼先1924年6月24日出生于安徽,1948年10月考上了研究生,之后去美国留学,1950年8月回国,回国后1956年加入共产党,1980年当上了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专修物理系,逝于1986年7月29日。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邓稼先一迈入核弹所,那就成了他单身二十几年的,绝对保密的生活之地,二十几年的风霜雨雪,二十几年的苦苦追寻,二十几年的不卑不亢,在他们眼里,仿若一夜幻梦;而在常人眼里,确实难以想象的遥不可及。

也许这就是科学家们那种令人敬畏的坚韧不拔之志向吧!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

志向小,见识短浅的人很容易得到满足,而满足后容易死人产生一种惰性,有了这种惰性就失去了继续努力前进的理由,而邓稼先不着眼于现在,更放手于未来,远行于世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才有了今日的丰功伟绩,才有了今日的永垂不朽,才有了今日的流芳千古。

是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邓稼先深知他肩上的责任很大,要走的路还有很长,一心怀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定的意志,时刻紧绷着心弦,不放松,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愈加成为更美好的自己。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当时的社会,中国因闭关锁国而落后于其它的国度,他始终告诫自己,不能落后人家太远,始终在奋斗,始终在努力,一次核弹试验,因许久未见有反应,邓稼先不顾万人阻挡,只身一人去检查,因为发生了核泄漏,邓稼先的身体状况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身体越来越差,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与世长辞。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邓稼先是为了人民,为了国家而死的,他毕生为国家做出了数不尽的贡献,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今天,我学习了《“两弹元勋”邓稼先》这篇文章。

邓稼先的事迹(精选)

邓稼先的事迹(精选)

邓稼先的事迹(精选)邓稼先的事迹(精选)邓稼先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杰出成就为中国航天科技的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以下是邓稼先的部分事迹:1.第一枚导弹的研制在20世纪50年代,邓稼先带领一个由40人组成的团队,研制出了中国第一枚导弹──“107”型导弹。

在研制过程中,由于资金和设备匮乏,团队成员们只能自己设计和制造所需的设备和仪器。

在团队成员们的共同努力下,导弹在1958年11月成功进行了试射,取得了圆满成功。

2.航天工程的开创者1956年末,邓稼先率领航天人员创办了南京航空学院(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启了中国宇航事业的历史进程。

接下来的几十年间,邓稼先不断推动和促进着中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和壮大,成功地将中国发射到了太空,成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先行者和开创者。

3.“两弹一星”工程的成功邓稼先作为“两弹一星”工程的总设计师和总指挥,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成功地推动了“两弹一星”工程的顺利发展和实现。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在西北某地成功发射,这是中国“两弹一星”工程中获得的首次重大成果。

此后,中国又陆续发射了一系列重大载人和无人空间任务,取得了丰硕的科学和技术成果。

4.坚定的信念和刻苦的精神尽管在邓稼先的整个职业生涯中,他曾多次面临资金不足、技术困难和人员流动等问题,但他一直深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并不断强调团队协作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和刻苦的精神,才使邓稼先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开拓和发展中,成为了一名杰出的航天科学家和工程师。

总之,邓稼先是中国航天事业创造历史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事迹和精神,不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航天科技人员,而且也为全世界的航天科技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邓稼先个人先进事迹(精选10篇)

邓稼先个人先进事迹(精选10篇)

邓稼先个人先进事迹(精选10篇)邓稼先个人先进事迹篇1你知道我国有那些英雄吗?肯定知道吧!因为我国有无数为祖国捐躯或做出贡献的`英雄。

今天,我就为你介绍一位我国杰出的科学家——邓稼先。

故事是这样的:邓稼先在1958年春接受了制造原子弹的任务,由于事关国家机密,所以,他甘愿牺牲个人利益,不著书立说,不出国交流。

经过努力,终于成功研制出了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他还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忍着剧痛,给党中央写了关于发展现代国防科技的建议书。

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啊!邓稼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想的是祖国的利益,是人民的幸福和安全,他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告诉我们: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一切服从祖国的需要,努力为人民建功立业,无条件地为祖国和人民做贡献!其实,邓稼先只是为祖国做贡献的人群中的一位,在这队伍里还有许许多多的人。

比如陈辉,他在临终前写下了四句诗:“英雄非无泪,不洒敌人前。

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

”多么有英雄气概的诗啊!还有夏明瀚,彭德怀等等无数为祖国做出贡献的人。

而当今社会,也有这样的人啊!这次“两会”上,人大代表们提出了很多为祖国和人民谋利的金点子,如“提高素质教育”,“七要”,“发展高新技术”等等的一系列建议和意见,人大代表们不正是为祖国做出贡献吗?所有的少先队员们,每当我们敬礼时,都要牢记队礼的含义:“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时刻准备着,为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吧!邓稼先个人先进事迹篇2今日,每当听见看见关于原子核弹的报道,总会想起《两弹元勋邓稼先》中,那位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双弹英雄——邓稼先。

报道主要写了邓稼先26岁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回国后用最短的时间造成氢化弹、原子弹,在一次拾原子弹骇片时,被放射元素所伤致癌,被赞为“两弹元勋”。

当读到邓稼先毅然放弃美国优越的条件,毅然拒绝了恩师与好友的挽留,回到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决心为祖国的崛起做贡献时,我十分震惊:要知道,当时,出国深造的机会少而珍贵,只有少之又少的中国人能享受国外优厚的待遇。

邓稼先的那些事迹

邓稼先的那些事迹

邓稼先的那些事迹邓稼先是中国著名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以其在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杰出成就而闻名于世。

邓稼先曾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困境,但他始终坚持不懈地追求科学事业的新高度。

以下是邓稼先的一些事迹以及他对中国科学事业的贡献。

一、起步艰难邓稼先生于1924年生于湖南省长沙市,父亲是一名数学教师。

在青少年时期,邓稼先对数学和自然科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1941年,他在湖南省高级中学读书期间,开始了他的科学研究之旅。

邓稼先为了提高自己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参加了学校的自然科学研究会,并与其他同学们组织了自己的研究团队。

尽管当时物质匮乏,邓稼先等年轻人没有现代实验设备可供使用,但他们仍然利用自治区和学校为他们提供的有限资源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二、成为火箭专家1945年,邓稼先作为中国第一批留学生之一,赴美留学。

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期间,邓稼先接触了火箭技术,并开始专注于发展中国的火箭技术。

在1951年,回到中国后,邓稼先开始带领一批年轻的技术人员共同开发火箭技术。

在他的领导下,中国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建立了自己的火箭技术体系,并开发了第一枚“两弹一星”导弹。

三、克服困难邓稼先在火箭研发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包括技术、资源和政治上的问题。

在中国经济困难的年代,国家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来满足邓稼先的火箭研发需求。

邓稼先和他的团队不得不克服巨大的困难,通过创新和努力,最终发明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火箭技术。

四、科学家的荣誉由于邓稼先的贡献和成就,他获得了许多中国和外国的荣誉。

1978年,邓稼先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还获得了由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颁发的最高荣誉“国际太空科学学会英勇奖章”,以及国际反应力学学会颁发的“拉格朗日奖章”等奖项。

五、永志不忘邓稼先先生对中国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名字已经写入了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历史。

最后,在邓稼先先生逝世20周年时,中国政府设立了一个基金会,以纪念他的事业,并持续资助邓稼先基金以促进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邓稼先的主要事迹简介

邓稼先的主要事迹简介

邓稼先的主要事迹简介引言邓稼先(1924年11月5日至2008年1月6日),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称为中国航天之父。

他在航天技术领域的创新和领导才能对现代中国的科技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邓稼先的主要事迹,包括他在中国航天领域的贡献以及他对中国科技事业的推动作用。

早年经历邓稼先生于1924年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市。

他自幼聪明好学,展示出对科学和技术的浓厚兴趣。

他在天津南开中学就读期间,对航空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奠定了他未来从事航天事业的基础。

参与中国航天事业第一步:建立国内航空工业邓稼先于1946年加入解放区工作,继而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他负责创建了中国第一家航空发动机工厂——沈阳飞机制造厂。

在他的领导下,该厂生产了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和制造的涡喷发动机,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的开始。

第二步:开始中国航天项目邓稼先是中国航天项目的奠基人之一。

他于1956年创建了中国科学院的力学研究所,并开始致力于导弹技术的研究。

在研究中,他领导团队成功地发射了中国第一枚导弹——“59-I型”导弹。

这个重要的里程碑意味着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和英国之后第四个发射导弹的国家。

第三步:建立中国航天局邓稼先继续在航天领域做出重大贡献,在1965年带头创立了中国航天局,并担任首任局长。

在他的领导下,中国航天局积极推动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

1969年,中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进入太空,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航天技术的国家。

第四步:发展运载火箭技术邓稼先意识到发展自己的运载火箭技术对中国航天事业至关重要。

他亲自领导团队研制出一系列运载火箭,其中包括“长征一号”、“长征二号”和“长征三号”等多型号,并成功将卫星送入轨道。

这些运载火箭技术的突破为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中国科技事业的推动作用邓稼先不仅在航天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还对中国的科技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邓稼先的两个事迹80字

邓稼先的两个事迹80字

邓稼先的两个事迹
1.当众撕碎侵略者的旗子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枪声响起。

时年13岁的邓稼先无法忍受这种屈辱,当众把一面日本国旗撕得粉碎,并扔在地上踩了几脚。

2.“许身国威壮河山”
1979年,在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

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

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

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破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

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

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1985年,邓稼先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

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

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

”。

邓稼先主要事迹3篇

邓稼先主要事迹3篇

邓稼先主要事迹第一篇:邓稼先的早年经历邓稼先,中国著名的航天专家,他是中国火箭技术的奠基人,被誉为“两弹一星”的缔造者之一。

他的贡献被誉为中国航天事业的重大突破和标志性事件,对于中国的国防安全和科技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邓稼先的早年经历。

邓稼先生于1925年出生于湖南茶陵的一个贫苦农家。

他在 1941 年的中学时代因逆境而顶住压力,顽强坚持,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西南联合大学学习机械工程。

1945年春天,邓稼先参加了成为中国科学史上一大奇迹的“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班”。

在《物理》的奇妙世界里,伴随着他的是痛苦、快乐、无奈、崛起等等复杂情感,他注定成了一名凡事考虑甚微的人,始终为科学事业奋斗终生。

夏季的实验是使邓稼先惊奇的,参加过的同学多半认为实验是单纯技巧性的事情,但邓稼先却领悟到跑过1亿遍的实验,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倒了霍尔效应的藩篱,领略到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高峰。

1950年,邓稼先进入北京机械学院,不但开始接触到现代机械工业的发展动向和研究现状,学习到机械CAD/CAPP/CAM技术,而且得到了机械工业的大量机器和现代化设备。

在这个时期,邓稼先开始主持制造中国第一台万向传动的实验室建设任务,从而在国际上获得了认可。

此后,邓稼先于1955年获得了硕士学位,取得了大量机械、机械制造和机械设计方面的成果。

邓稼先的早年经历充满着挫败、坚定、努力和奋斗,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新精神,取得了许多成就和奖项,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第二篇:邓稼先在航天领域的成就邓稼先,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火箭技术的缔造者,并为中国的航天技术和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的在航天领域的成就凸显出他在科技领域的非凡才能和精神实质。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邓稼先在航天领域中做出的贡献。

邓稼先最大的成就是他为中国的两弹一星做出的贡献。

1964年,他受命担任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究的副主任。

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邓稼先和他的团队取得的成就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核技术方面的实力和整体实力。

邓稼先的事迹

邓稼先的事迹

邓稼先的事迹邓稼先的事迹(通用13篇)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事迹的经历,对事迹都不陌生吧,根据范围的不同,事迹可分为集体事迹和个人事迹。

拟事迹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邓稼先的事迹,欢迎大家分享。

邓稼先的事迹 1邓稼先出生于1924年6月25日,汉族,安徽省怀宁县人。

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中国的“两弹”元勋!邓稼先逝世于北京,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的。

并叮咛人们:“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用毕生的精力研究了原子弹和氢弹,给祖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其中在研制原子弹期间,邓稼先患了癌症,因为他在一次航投试验中,原子弹坠地被摔裂,他只身一人跑向前去,拿起原子弹的碎片在手里仔细检查。

他的妻子知道后,强拉邓稼先去医院检查。

检查结果让大家大吃-惊,邓稼先的肝脏破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

中央尽了-切力量,却没能挽救他的生命。

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在家人的搀扶下,邓稼先坐进去并且只转了一小圈,就表示已经享受到了国家所给的待遇。

我非常敬佩邓稼先,因为邓稼先为了祖国的利益,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邓稼先,那我就用“精忠报国”这个词语,因为邓稼先热爱祖国、甘于奉献的精神让我永远铭记!邓稼先的事迹 2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山河。

———题记这是对他的优秀品质与精彩一生的最好诠释,他只是平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只是万千中国人民中的一名。

只因他有满腔热血与拳拳的报国之心和他高深的学识,他从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犹如浩瀚的大海上卷起的一朵美丽的浪花,但是他却留下了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

他使我们的中国母亲站起来了。

他,就是中国核物理学家——邓稼先。

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犹如一座巍峨的高山屹立在我的心中。

他从小跟随母亲到北平,在哲学教授父亲的身边长大。

他年仅26岁就考到了博士学位。

他在美国的生活极其安逸,但他一心挂念着祖国,毅然决然的回到祖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先后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到祖国;他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邓稼先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求学报国
欢乐的少年时光并不长久,邓稼先生活在国难深重的年代,七·七事变以后,端着长枪和刺刀的日本侵略军进入了北平城。

不久北大和清华都撤向南方,校园里空荡荡的。

邓稼先的父亲身患肺病,喀血不止,全家滞留下来。

七·七事变以后的十个月间,日寇铁蹄踩踏了从北到南的大片国土。

亡国恨,民族仇,都结在邓稼先心头。

1941年,邓稼先进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成立于抗战极端困难时期,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合并而成,条件简陋,生活清苦。

尽管如此,联大却有非常良好的学术空气,先后培养出了不少优秀人才,邓稼先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以良好的成绩圆满完成了大学四年的学业。

抗日战争胜利时,他拿到了毕业证书,在昆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

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京大学教职工联合会主席。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毅然回国
这位取得学位刚9天的“娃娃博士”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
回国后,邓稼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个大学毕业生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1958年8月调到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随后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在北京外事部门的招待会上,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来。

他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是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许德珩的长女),1956年,邓稼先加入中国共产党。

奇迹诞生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刘杰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

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

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

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

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和人造卫星。

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
攻关。

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

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中国研制原子弹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尖端领域的科研人员虽有较高的粮食定量,却因缺乏油水,仍经常饥肠响如鼓。

邓稼先从岳父那里能多少得到一点粮票的支援,却都用来买饼干之类,在工作紧张时与同事们分享。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日夜加班。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

不知道他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

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8年的单身汉生活,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

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

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

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

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10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鞠躬尽瘁
1972 年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

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细胞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

1986年7月16日,国务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同志离开人世。

他,是个把一生献给祖国的人。

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