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马长城窟行》注释、分析

合集下载

饮马长城窟行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饮马长城窟行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饮马长城窟行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饮马长城窟行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原文:饮马长城窟行隋代:杨广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岂台小子智,先圣之所营。

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

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

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

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

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

缘岩驿马上,乘空烽火发。

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

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

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

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注释: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万里何所行,横漠(mò)筑长城。

横漠:横贯北部边境的沙漠。

古人常以北部沙漠泛称北部边塞。

岂台小子智,先圣之所营。

“岂台”两句:台:从口,与表示喜悦有一定的.联系。

本义,喜悦,也可表示“我”的谦称。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并不是我的才能,而是祖辈们世代经营的结果。

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zhào)生。

“树兹”两句:兹,此。

生,人民。

讵(jù)敢惮(dàn)焦思,高枕于上京。

“讵敢”两句:讵,岂。

焦思,忧愁焦虑。

上京,即首都。

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jīng)。

“北河”句:北河,河名。

黄河由甘肃流向河套,至阴山南麓,分为南北二河,北边一河称北河。

武节,犹武德,武道。

秉武节,有些版本作“见武节”。

戎旌:军旗。

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

出没:时隐时现。

超忽:旷远之貌。

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

撞金:打击金钲;金,指钲,行军布阵时用来节制步伐,指挥行阵。

鸣鼓:击鼓。

军队用以振奋士气,发起进攻。

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

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

关山:指关塞险隘,崇山峻岭。

缘岩驿(yì)马上,乘空烽火发。

“缘岩”两句:乘空,犹凌空,耸立空中。

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yè)。

侯:古时候在关隘道路上迎送宾客、侦察敌情的小吏。

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què)。

天山:山名,即祁连山。

以匈奴称天为祁连而得名。

饮马长城窟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饮马长城窟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饮马长城窟行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李世民的《饮马长城窟行》创作于贞观二十年(646年)九月驻跸灵州,太宗平定宋金刚之乱时,于(武德)二年十一月,太宗率众趣龙门关,履冰而渡之,中所描写的悲壮之景当是亲眼所见,此诗亦是濡笔马上而作。

文学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它书写了大唐平定天下,开创贞观之治后太宗皇帝的感慨。

全诗没有具体描写两军作战的场面,而是形象地描述了这场战争的发生发展与胜利的过程,是一首描写当时现实事件的史诗。

[5-6]塞外悲切,交河冰已结。

切,凄切。

交河,北方河名。

句意为:塞外,寒风悲鸣,十分凄切,交河上,严冰封冻了河道。

据《旧唐书太宗本纪》所载,太宗平定宋金刚之乱时,于(武德)二年十一月,太宗率众趣龙门关,履冰而渡之,可见诗中所描写的悲壮之景当是诗人亲眼所见,想必此诗亦是濡笔马上而作。

瀚海百重波,阴千里。

瀚海,沙漠。

波,沙丘起伏状。

句意为:广袤的沙漠上,沙丘连绵不断,阴山上千里雪覆。

此联进一步写塞外之景,壮阔迷茫,渲染了一种壮烈豪迈之情。

其眼光,其气度,真有指点江山,总揽寰宇之势,这一点是此后的许多诗人都难以企及的。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

迥戌,远方的边戍。

高节,旗帜。

句意为:烽火中传来了远方的紧急军情,我于是挥兵远赴边疆,一路上层叠的山峦引导着我的旗帜。

此二句点明为救边而出征,军队沿着山路前行,仿佛是山引领着队伍,意即此战很得天时,必将获胜。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句意为:风儿轻轻地吹起旗帜,我们挥师出长城而饮水放马。

马是古代战争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到某处饮马,意即对某处用兵,占领某地。

自秦以来,长城一直是重要的守御工事,诗人敢为前人所不敢为,兵出长城,争雄天下,其傲视寰宇的胸怀确实令后人追慕不已。

这两句点明了题中驰骋宇内,以天下为牧场之意。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

朔吹,北风。

句意为:寒冷的沙漠上,骑兵过处,迹印连绵;凛冽的北风阻隔了边塞的噪杂之声。

这是写进军途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

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饮马长城窟行》的诗意与鉴赏

《饮马长城窟行》的诗意与鉴赏

《饮马长城窟行》的诗意与鉴赏《饮马长城窟行》是一首汉代的乐府诗,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所作的《昭明文选》,清·沈德潜《古诗源》将诗作列入蔡邕名下。

该诗描写了一个独居的思妇梦想见到她远行的丈夫,而远方客人送来丈夫的书信,其意仅是“加餐饭,长相忆”六字而已,体现了女主人公从痛苦绝望到惊喜激动再到失望平静的心情,表达了与丈夫别离的女主人公在家中“独守”的悲苦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饮马长城窟行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文背景:这首诗最早见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沂编的《文选》,归入“乐府·古辞”。

该诗的作者问题,历来有争议。

《文选》李善注云:“此辞不知作者姓名。

”《玉台新咏》则以为是汉蔡邕所作。

当代也有人认为与蔡邕并无关系,而是东汉之前即流传于民间的歌诗。

原文:《饮马长城窟行》两汉:佚名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

(夙昔一作:宿昔)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注释:绵绵:这里义含双关,由看到连绵不断的青青春草,而引起对征人的缠绵不断的情思。

远道:远行。

夙昔:指昨夜。

觉:睡醒。

展转:亦作“辗转”,不定。

这里是说在他乡作客的人行踪无定。

“展转”又是形容不能安眠之词。

如将这一句解释指思妇而言,也可以通,就是说她醒后翻来覆去不能再入梦。

枯桑:落了叶的桑树。

这两句是说枯桑虽然没有叶,仍然感到风吹,海水虽然不结冰,仍然感到天冷。

比喻那远方的人纵然感情淡薄也应该知道我的孤凄、我的想念。

入门,指各回自己家里。

媚:爱。

言:问讯。

以上二句是把远人没有音信归咎于别人不肯代为传送。

双鲤鱼:指藏书信的函,就是刻成鲤鱼形的两块木板,一底一盖,把书信夹在里面。

一说将上面写着书信的绢结成鱼形。

烹:煮。

假鱼本不能煮,诗人为了造语生动故意将打开书函说成烹鱼。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饮马长城窟行
汉乐府
【原文】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意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注释】
绵绵:双关,表面上形容春天芳草绵延不绝,实际上指相思连绵不断。

远道:远方,代指远方被思念的人。

这两句以草茂盛兴起,比喻人正值青春年华。

宿昔:同“夙夕”,昨夜。

展转:反复思量。

入门:指从远方归来的其他人。

媚:爱。

言:问,慰问。

双鲤鱼:书信,古人把信放在木函中,木函是用刻为鱼形的两块木板制成。

烹鲤鱼:拆开信函。

尺素书:指信书,古时写信写在一尺一寸长的帛或木板上,故称“尺素”或“尺牍”。

长跪:两膝着地,伸直腰板跪着,写思妇急切了解书信内容的心情。

加餐饭:意在劝慰妻子保重身体。

长相忆:经常思念。

【赏析】
这首诗属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又名《饮马行》,是一首闺妇思夫诗。

儒家百科主编邀您共同探讨儒家文化。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饮马长城窟行》赏析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①。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②。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③。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④。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⑤!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⑥,呼儿烹鲤鱼⑦。

中有尽素书⑧。

长跪读素书⑨,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⑩。

1、注释:①绵绵,延续不断,形容对于远方人的相思。

②宿昔,指昨夜。

③展转,亦作"辗转"。

这里是说在他乡作客的人行踪无定。

"展转"又是形容不能安眠之词。

如将这一句解释指思妇而言,也可以通,就是说她醒后翻来覆去不能再入梦。

④枯桑,落了叶的桑树。

这两句是说枯桑虽然没有叶,仍然感到风吹,海水虽然不结冰,仍然感到天冷。

比喻那远方的人纵然感情淡薄也应该知道我的孤凄、我的想念。

⑤媚,爱。

言,问讯。

以上二句是把远人没有音信归咎于别人不肯代为传送。

⑥双鲤鱼:指藏书信的函,就是刻成鲤鱼形的两块木板,一底一盖,把书信夹在里面。

一说将上面写着书信的绢结成鱼形。

⑦烹,煮。

假鱼本不能煮,诗人为了造语生动故意将打开书函说成烹鱼。

⑧尺素,素是生绢,古人用绢写信,指代信。

⑨长跪,伸直了腰跪着。

⑩末二句"上"、"下"指书信的前部与后部。

加餐食,美味隹肴,因为古代生活不易,孟子曾有"老者衣帛食肉"的说法,日常美食的享用,非得要老年人或富贵人家不可;尤其是在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三餐不继是很有可能发生的惨事。

2、参考译文河边春草青青,连绵不绝伸向远方,令我思念远行在外的丈夫。

远在外乡的丈夫不能终日思念,但在梦里很快就能见到他。

梦里见他在我的身旁,一觉醒来发觉他仍在他乡。

他乡各有不同的地区,丈夫在他乡漂泊不能见到。

桑树枯萎知道天风已到,海水也知道天寒的滋味。

同乡的游子各自回家亲爱,有谁肯向我告诉我丈夫的讯息!有位客人从远方来到,送给我装有绢帛书信的鲤鱼形状的木盒。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译文鉴赏及注释赏析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译文鉴赏及注释赏析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译文鉴赏及注释赏析《饮马长城窟行》是由陈琳所创作的,诗中用书信往返的对话形式,揭示了男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他们彼此间地深深牵挂。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饮马长城窟行》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饮马长城窟行》魏晋:陈琳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

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

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

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

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

善事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

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

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饮马长城窟行》译文放马饮水长城窟,泉水寒冷伤马骨。

找到长城的官吏对他说,“千万别再留滞太原的劳役卒!”(当官的说:)“官家的工程有期限,快打夯土齐声喊!”(太原差役说:)“男儿自当格斗死,怎能抑郁造长城?”长城绵绵无边际,绵延不断三千里。

边城无数服役的青壮年,家乡无数的妻子孤独居。

捎书带信与妻子:“快快重嫁不要等!嫁后好好伺侯新公婆,时时记住不要忘了我这个旧男人。

”妻子回书到边地,(妻子信中质问:)“你如今说话怎么这么难听?”(太原差役信中说:)“身陷祸难回不去,为什么还留住人家女儿不放呢?生下男孩千万不要养,生下女孩用肉来哺。

你难道没有看见长城下,死人的骸骨相交叉?”(妻子信中说:)“嫁你就该随着你,想来不够牵记你。

明明知道边地苦,我怎能长久活着求自保?”《饮马长城窟行》注释饮马长城窟行: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长城窟,长城侧畔的泉眼。

窟,泉窟,泉眼。

郦道元《水经注》说“余至长城,其下有泉窟,可饮马。

”慎莫:恳请语气,千万不要。

慎,小心,千万,这里是告诫的语气。

稽留:滞留,阻留,指延长服役期限。

太原:秦郡名,约在今山西省中部地区。

这句是役夫们对长城吏说的话。

官作:官府的工程,指筑城任务而言。

《饮马长城窟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饮马长城窟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饮马长城窟行》原文及翻译赏析《饮马长城窟行》原文及翻译赏析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饮马长城窟行》原文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饮马长城窟行》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饮马长城窟行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

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

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

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

古诗简介《饮马长城窟行》是唐代皇帝李世民创作的一首乐府体边塞诗。

此诗先描写了悲壮的塞外之景,然后描述了一场战争的发生发展与胜利的过程,最后写对将士们努力作战以名垂千古的勉励及自勉、对边境安宁、四境宾服的向往。

全诗立意高远,言辞从容,层次分明,音韵优美。

翻译/译文塞外悲凉的风刮得急切,交河上的凌冰已经冻结,浩瀚的大海掀起了千百万的波涛,阴山之下千万里全都落满了白雪。

将士们戍边在那远远地高高的烽火台上,一层一层的山峦引领向上显出了高高的气节,众多的战旗被长风吹卷这,将士们在哪长城低下饮马也不停歇。

寒冷的沙滩上连接着骑兵的足迹,狂暴的北风吹断了那边塞上传来的声乐,胡地的灰尘清扫着像那玉(冰冻如玉)做似的边塞,羌族的笛声和那金钲敲击的声音。

与世隔绝的沙漠上干戈都收藏起来了,可那战车却又不得不在那原野低湿的地方震颤摇曳。

都尉们都从龙堆返回了,将军还从马邑凯旋而来正在捷报。

高扬着旗子让那笼罩着大雾的地方都清净下来了,在石碑记上他们的功名他们又是那样的欢悦,在那荒凉的边界上只要有一个穿着戎装的人(作者自指)去守护,灵武台上(朝廷)的凯歌是来源于国界。

注释⑴切:凄切。

⑵交河:北方河名。

⑶瀚海:沙漠。

⑷波:沙丘起伏状。

⑸迥戌:远方的边戍。

⑹高节:旗帜。

⑺朔吹:北风。

⑻玉塞:玉门关。

【饮马长城窟行·饮马长城窟】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饮马长城窟行·饮马长城窟】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饮马长城窟行·饮马长城窟】原文注释、翻译赏析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饮马长城窟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

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

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

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

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

善待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

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

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译文及注释】放马饮水长城窟,泉水寒冷伤马骨。

找到长城的官吏对他说,“千万别再留滞太原的劳役卒!”当官的说:“官家的工程有期限,快打夯土齐声喊!”太原差役说:“男儿自当格斗死,怎能抑郁造长城?”长城绵绵无边际,绵延不断三千里。

边城无数服役的青壮年,家乡无数的妻子孤独居。

捎书带信与妻子:“快快重嫁不要等!嫁后好好伺侯新公婆,时时记住不要忘了我这个旧男人。

”妻子回书到边地,妻子信中质问:“你如今说话怎么这么难听?”太原差役信中说:“身陷祸难回不去,为什么还留住人家女儿不放呢?生下男孩千万不要养,生下女孩用肉来哺。

你难道没有看见长城下,死人的骸骨相交叉?”妻子信中说:“嫁你就该随着你,想来不够牵记你。

明明知道边地苦,我怎能长久活着求自保?”1、长城窟:长城附近的泉眼。

郦道元《水经注》说“余至长城,其下有泉窟,可饮马。

”2、太原:秦郡名,约在今山西省中部地区。

慎莫:恳请语气,千万不要。

稽留,滞留,指延长服役期限。

3、官作:官府工程。

程:期限。

4、筑:夯类等筑土工具。

谐汝声:要使你们的声音协调。

5、宁当:宁愿,情愿。

格斗:搏斗。

6、怫(fèi)郁:烦闷。

7、连连:形容长而连绵不断的样子。

8、健少:健壮的年轻人。

9、鄙:粗野,浅薄。

10、他家子:犹言别人家女子。

11、举:养育成人。

哺:喂养。

脯:干肉。

12、慊慊(qiàn):怨恨的样子,这里指两地思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马长城窟行
《汉乐府》汉乐府,汉族民歌音乐集。

乐府初设于秦,是当时“少府”下辖的一个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

公元前112年,正式成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

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青青河畔草,绵绵①思远道②。

远道不可思③,宿昔梦见之④。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⑤。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⑥。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⑦。

入门各自媚⑧,谁肯相为言⑨?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⑩。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⑪。

长跪读素书⑫,其中意何如?
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⑬。

【作品注释】
①绵绵:连绵不断之貌。

这里义含双关,由看到连绵不断的青青春草,而引起对征人缠绵不断的情思。

②远道:犹言“远方”。

③不可思:是无可奈何的反语。

这句是说征人辗转远方,想也是白想。

④宿昔:一作“夙昔”,昨夜。

《广雅》云:“昔,夜也。


⑤“梦见”两句:刚刚还见他在我身边,一觉醒来,原是南柯一梦。

⑥展转:同“辗转”。

不相见:一作“不可见”。

⑦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闻一多《乐府诗笺》云:“喻夫妇久别,口虽不言而心自知苦。


⑧媚:爱。

⑨言:《广雅》云:“言,问也。

”这二句是说别人回到家里,只顾自己一家人亲亲热热,可又有谁肯来安慰我一声。

⑩遗我双鲤鱼:遗(wèi):赠与;送给。

双鲤鱼:指信函。

古人寄信是藏于木函中,函用刻为鱼形的两块木板制成,一盖一底,所以称之为“双鲤鱼”。

以鱼象征书信,是中国古代习用的比喻。

⑪尺素:指书信。

古人写信是用帛或木板,其长皆不过尺,故称“尺素”或“尺牍”。

这句是说打开信函取出信。

⑫长跪:古代的一种跪姿。

古人日常都是席地而坐,两膝着地,犹如今日之跪。

长跪是将上躯直耸,以示恭敬。

⑬“上言”两句:餐饭:一作“餐食”。

这二句是说:信里先说的是希望妻子保重,后又说他在外对妻子十分想念。

【作品分析】
这一首描写思妇之情的诗歌,写得细腻、委婉、深沉、缠绵,叩人心扉。

特别是诗歌运
用现实与梦境相交错的表现手法,使得诗中情节似梦非梦、似真非真,从而将主人公因思念而情思恍惚、意象迷离的形象烘托得淋漓尽致。

诗的前八句以“青草绵绵”起兴,可刚说“思远道”,就说“不可思”,只有在梦中才能相见;但刚一说梦,又忽然觉得梦境非真,相见仍然艰难。

短短八句,就一波三折,梦境、现实交错,充分写出了思妇怀念之情的缠绵悱恻。

紧接着的四句,以比喻突接上文,出奇制胜,进一步表现思妇的思情。

但真有诗中所说的归人吗?未必,又是一个似梦似真的描写。

最后八句,写思妇收到家书时的情节,既可能是真的,亦可能是一种极度思念时产生的臆想,作者将二者糅合在一起,以虚写实,虚实难辨,使得全诗更富神韵。

诗歌从思念写到收到书信,从痛苦绝望写到惊喜激动再写到失望平静,情绪没有产生剧烈的波动,却显得自然而不突兀,显然作者在构思和剪裁上是下足了功夫的。

尤其以梦境为中心内容的前八句,形式结构相当有特色:每句协韵,两句一转,前一韵的末句与后一韵的首句,词语相同重叠,环环相扣,逐层推进。

这种联绵顶真的用法,在后世发展成为独特的“辘轳体”。

表达上的精妙,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这种相思的感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即便是那个被相思的对象也是不能完全的感同身受的。

但在那个时代,战乱与动荡造成的家人离散很多时候是不可避免的,天灾与人祸的两相作用让底层的民众不得不面对分离。

在这样的不得已下,即便思念是让人绝望难以承受的,但日子总要过下去。

“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这样简单的几句真切的关怀也就足够感动了。

情感的交流。

并不只是靠甜言蜜语海誓山盟,生活细节的关注与分享才更加真挚温暖。

所以,即便这封盼了很久才盼到的书信真的只有这两行字,也足够给予女主人公坚持的希望了。

诗歌停顿到这里,留下空白,给读者以填补、想象的空间,恰到好处又余味无穷。

【思考与练习】
1.通过本诗,谈谈汉乐府民歌的一般特点。

2.《饮马长城窟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上有何特点?
【链接】
汉·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

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
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
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

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

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

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

善侍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
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
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
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

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

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