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标志结构的力学模型研究

合集下载

历届全国交通科技大赛获奖名单

历届全国交通科技大赛获奖名单

首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获奖作品一等奖1 停靠站最佳线路容量研究:同济大学2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故障处置预案的研究与仿真:同济大学二等奖3 废旧混凝土的再生利用研究:东南大学4 短期交通流预测模型研究:清华大学5 基于Arena的客运站系统仿真建模:武汉理工大学6 基于音频信号的道路交通堵塞检测方法研究:7 同济大学多校区间公共交通服务系统服务:同济大学三等奖8 北京市城市交叉口安全研究------提高交通弱势群体的安全性研究:北京工业大学9 T型轨道静态几何参数检查仪的研制:中南大学10 平面交叉口人行横道和停车线的设计研究:北京交通大学11 “白色家电”再制造物流中心设计与方案模拟:吉林大学12曲线出入口隧道交通模拟与交通安全设计:武汉理工大学13 城市公共交通末段服务系统研究:西南交通大学14 华南理工大学校园交通规划与改善方案研究:华南理工大学15 客运站行车组织作业计算机仿真:中南大学16 干线单向绿波协调控制设计:华中科技大学17 城市中心区(南京新街口)的交叉口时空资源利用:东南大学优秀作品奖18 城市道路拥挤收费技术研究:同济大学19 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及其研究:同济大学20城际快运物流方案优化研究:同济大学21 停车场内部引导系统:同济大学22 基于GPS浮动车数据的地图匹配算法及其程序实现:同济大学23 北京地铁车站行人交通环境研究:北京工业大学24 基于C—D增长函数的信息化对于铁路运输经济增长的定量研究:北京交通大学25 基于VISSIM仿真的信号交叉口优化方法研究:北京交通大学26 南京常规公交服务水平、运营模式的调查与分析:东南大学27 南京汽车北站站前交通流组织方案设计:东南大学28 大学校园高峰时段交通分析与组织——华中科技大学校园问题研究与改善方案:华中科技大学29 武汉市卓刀泉立体交叉设计:华中科技大学30 月球车动力学仿真分析:吉林大学31 双前轴转向汽车车轮侧滑检测系统:吉林大学32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系统:清华大学33 我国综合交通网络布局规划研究:清华大学34 混凝土缺陷无损检测与智能评判技术:武汉理工大学35 拱形单元组合抗滑桩体型研究:武汉理工大学36 基于以太网的超生泊车流量自动监测系统:武汉理工大学37 考虑混合交通流的交叉口信号设计软件开发:武汉理工大学38 客运专线车站各种运输方式换乘问题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第二届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获奖作品一等奖1.城市高架快速车道中央隔离栏设计:河海大学2.基于驾驶员视觉效应得城市隧道侧墙安全设计:同济大学二等奖3.感应式路段平面行人过街控制系统研究:同济大学4.出租车短距离自主呼叫系统设计:南京理工大学5.不受统计尺度影响的交通事故黑点辨识新方法:武汉理工大学6.基于HPSO算法的道路网络优化:北京交通大学7.智能交通调查器的设计与开发:中山大学8.清华大学周边道路网拥堵仿真分析与解决方案:清华大学三等奖9.AMF_I型沥青混合料磨光仪的研发:长安大学10.北京市交叉口冲突研究:北京工业大学11.干道协议控制相位差优化方法研究:华南理工大学12.聚酯纤维对水泥稳定碎石抗裂性能影响的研究:中国矿业大学13.中关村核心地区交通阻塞分析及措施研究:北京理工大学14.地铁轻轨牵引计算系统:西南交通大学15.现代有轨电车在南京地区的适应性研究:东南大学16.疏导环形交叉口的上游信号协调控制方法研究:吉林大学17.桂林市停车场调查分析与网络问询系统设计:桂林电子科技大学18.双通道港湾式公交站台的设计:南京林业大学优秀作品奖(部分省略)19.双连拱互通隧道减缓隧道压力波的应用分析:中南大学20.成都市书蜀西路城市快速交通管制优化方案:西华大学21.中关村核心商务区停车交通组织与优化:北京林业大学22.城市坡路路面节能环保防积雪技术研究:东北林业大学23.武汉光谷广场交通枢纽规划与设计:华中科技大学24.公交枢纽站出入口行人安全设施设置研究:福州大学第三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获奖作品一等奖1 城市快速路单进口匝道流入控制方法研究同济大学2 北京市公共汽电车中途站人流组织分析、设计与仿真清华大学二等奖3 信号控制交叉口车道功能动态利用管理系统交通工程同济大学4 基于B/S模式的居民OD调查统计分析软件的研究与开发东南大学5 新型自动车用安全带伺服系统的研制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吉林大学6 地铁车站客流服务水平与通道宽度关系研究西南交通大学7 城际客运专线折返站折返能力研究西南交通大学8 大型停车场停车位导引及车辆查询系统设计西南交通大学9 基于交通流仿真的交叉口信号优化算法—Green Signal的原理及应用西南交通大学10 基于运行时刻表的单点公交信号优先控制模型研究吉林大学三等奖11 公交站点乘降量协调性研究长安大学12 城市干道智能可移动隔离护栏的优化设计河海大学13 钢轨轨面清洁智能小车设计构想中南大学14 基于射频技术的公交优先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桂林电子科技大学15 干道过饱和交叉口群交通信号优化控制的仿真研究西南交通大学16 成府路五道口城铁站段拥堵原因和解决方法探究清华大学17 微循环公交系统设计的新思路同济大学18 三段式履带车河南科技大学19 城市干道双向变速绿波带设计河海大学20 路中与路侧式公交专用道衔接处理协调控制方法研究合肥工业大学21 北京公交车车内空间布局利用的分析与设计北京交通大学22 广州大学城自行车租借服务规划中山大学优秀奖23 协调控制子区实时划分及Vissim仿真模拟华南理工大学24 PUSH概念下的铁路客运站旅客出站信息诱导设计武汉理工大学25 基于VC++.NET的行人交通微观建模与仿真西华大学26 南京市公交路线查询(手机版)东南大学27 基于BRT优先的信号控制系统南京理工大学28 集装箱码头仿真实验平台武汉理工大学29 基于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的铁路客票短信服务系统设计中南大学30 基于GIS的一体化公共交通出行查询系统交通工程南京理工大学31 北京市城市型旅游交通调查及旅游线路设计软件开发北京工业大学32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地铁人员疏散模型仿真北京交通大学33 城市公交汽车停靠呼叫系统设计北京林业大学34 成品油配送“两规、一线”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新疆农业大学35 机场快线客运需求预测与运营方式研究北京交通大学36 基于主控策略的干道优化综合疏解法研究石家庄铁道学院37 公交车站停靠点优化布局方案研究北京理工大学38 北京市轨道交通换乘站研究(阜成门换乘站方案)北京理工大学39 电动自行车“禁”“放”利弊分析苏州科技学院40 交叉口的公交优先处理华中科技大学41 福州市公共交通使用CNG的可行性研究福州大学42 商业区畸形交叉口交通流组织方案设计吉林建筑工程学院43 绵阳市中心城区交通拥塞治理西南科技大学44 利用常规公交完善轨道交通的前期网络华中科技大学45 城市多路交叉口管理与控制方式研究江苏大学46 兰州市安宁区新建道路交通量预测兰州交通大学47 电动自行车交通特性研究南京林业大学48 “神偷”公路路面能量收集系统西南交通大学49 基于车辆音频的谱相关车速估算技术研究中山大学50 用于汽车的机械式巡航装置设计南京农业大学51 新型道路限速器的设计与研究贵州大学52 太原市老军营小区交通改善设计太原科技大学53 多模交通标识系统人性化设计华南理工大学54 弧形双排抗滑桩新型结构体系研究武汉理工大学55 汽车转向辅助照明装置设计东北林业大学56 基于雪凝路面的新型无损路面全季节全气候条件下防滑轮胎的研究贵州大学57 塌陷区道路防沉降创新技术-“暗浮桥”方法研究中国矿业大学58 沙漠地区公路路堤横断面形式研究北京工业大学59 掺SBR的水泥稳定碎石材料性能试验研究扬州大学60 路面用再生骨料混凝土耐磨性能试验研究中南大学第四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获奖作品一等奖1 基于智能车路环境的无信号交叉口车辆穿行引导系统同济大学2 四连杠杆式传动机构自行车研制淮阴工学院3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对中国沿海商船航线影响研究武汉理工大学二等奖4公路客运枢纽班线定站方法与软件实现5 汉字交通标志识别与可认知性研究6 锯齿形型公交专用进口道多目标优化控制系统研究7公路隧道出入口太阳能视觉缓冲排架系统研究8 地铁列车在站停靠时间的建模及模型应用的研究9 三峡库区垃圾漂浮物打捞运输设备研制10 基于手机信号的城区交通流监测和停车诱导系统研究三等奖11 城轨列车再生制动飞轮储能系统优化设计12 城市公交路径及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13 桂林市交通管理设施网络信息平台14 立交桥交通标识牌优化设计15 一类特殊功能型小区的单项交通组织优化设计方法16 运用ObjectARX优化VISSIM立交建模17 基于GT-GA-BPNN和Munsell-Moon.Spencer的城市道路交通色彩安全评价及调和研究18 中型城市电子公交站牌系统对比研究与优化设计周念19 单交叉口Q学习信号控制优化模型20 一种新型盲人交通工具——电子导盲犬21 地铁屏蔽门安全系统改进与创新设计22 港口集装箱堆场作业流程仿真分析23 驼峰式城市轨道优化设计24 露天停车场太阳能导标系统研发25 基于视频的大型停车场寻车系统27 公交车乘客上下车请求及其统计系统28 预防拥挤漂移的带约束K则最优路径算法29 信号交叉口交通信息采集方法研究30 T型交叉口交通组织优化与设计31 交通信号控制评价与优化决策辅助系统32 公交空停控制系统33 邯郸B公司运输网路设计与配送方案设计34 铁路大型客运站候车大厅运用优化研究35 南京公共自行车租赁模式可行性研究36 基于Visual C++行人导航系统的研究与实现37 非均匀路基的应力和位移场分析38 道路超载自动检测控制系统设计第五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获奖作品一等奖(8项)1 交通监控实验系统设计与开发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 基于感应控制的路段行人安全过街智能系统河海大学3 汽车落水应急浮起系统吉林大学4 红绿色盲无障碍驾车的交通信号配色方案研究中南大学5 模块化的交通信息视频采集教学软件开发北京工业大学6 盲人公交出行辅助系统南京理工大学7 反光式突起路标改良方案设计南京林业大学8 交通稳静化新技术开发与应用武汉理工大学二等奖(36项)1 四路环形交叉口感应控制策略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 寒区冻土温度自动采集器东北林业大学3 车路协同环境下信号控制交叉口主动安全信息服务系统同济大学4 基于WIFI技术的危险路段车辆导航系统中国矿业大学5 基于计算机仿真的铁路超限货物运输条件辅助决策系统的开发北京交通大学6 无线网络构建下的智能信号灯系统合肥工业大学7 “势能微动力”自动化轨道式停车场南京林业大学8 公交车安全气压窗及火灾隐患监测预警器设计西南交通大学9 进口道展宽段长度对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响研究东南大学10 基于自组织网络的交通诱导系统(TSSN)华中科技大学11 公共自行车系统站点配车数和站间调度优化研究武汉科技大学12 空地数据链信息处理系统及其应用设想中国民航大学13 新型非对称防振减速带的设计北京林业大学14 武汉市大型公交站点通行能力研究与优化设计华中科技大学15 面向驾驶仿真的道路场景编辑系统武汉理工大学16 构建基于高空飞艇的CNSATM系统研究中国民航大学17 道路限高杆监测与警示系统贵州大学18 青藏高原水泥关键性指标评价方法和设备研发——高海拔地区水泥安定性试验方法研究长安大学19 基于matlab的BP神经网络和模板匹配相结合的车牌识别系统研究清华大学20 汽车制动健康状况监测预警系统中国矿业大学21 一种提高城市绿化面积利用率的单车位停车装置长安大学22 桂林市旅游交通出行查询系统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3 交通信号灯识认性研究南京理工大学24 嵌入式手机软件“亚运小助手” 中山大学25 基于大学生出行特征与意愿的校园步行环境评价研究北京工业大学26 基于视错觉原理的减速标线技术研究东南大学27 基于LabVIEW的运动车辆多视距检测与咬合跟踪西南交通大学28 基于手机电子地图的出租车叫车系统中南大学29 交通视频监控中雾天图像恢复技术北京理工大学30 便携式红外交通调查系统设计东南大学31 车灯亮度自动补偿系统吉林大学32 道路发电&低碳交通——压电叠堆理论在道路发电中的应用研究清华大学33 基于伸缩杆控制的潮汐拥堵路段道路智能变宽系统设计贵州大学34 面向道路监控的多维信息系统合肥工业大学35 盲人道路指引传感器设计上海海事大学36 中央分隔带防眩设施纵断面研究同济大学三等奖(44项)1 以可变环岛为交通控制方式的新型环形交叉口设计研究南京林业大学2 公交优先实时在线单点控制策略青岛理工大学3 小车节能无动力单板转向装置武汉理工大学4 城市CBD地区公交动态查询及行人诱导系统设计西南交通大学5 基于Paramics二次开发的交通诱导与控制协同仿真技术研究北京工业大学6 预应力装配式阻热水泥混凝土路面长安大学7 高速公路隧道照明感应控制与关键技术研究长沙理工大学8 网络型枢纽行李服务系统研究同济大学9 用于十字路口车流量疏导的信号灯遥控系统贵州大学10 动车组开行间隔对区间通过能力影响的研究北京交通大学11 基于GPS/GIS雨感传感器的智能速度调适系统设计北京理工大学12 山区公路感应式道路交通标志设计河海大学13 非接触式车载酒精探测及酒驾控制系统清华大学14 相变蓄冷冷藏汽车中的相变材料研究上海海事大学15 基于声强的高速公路交通流状态分析系统研究与设计浙江师范大学16 基于现有技术条件的悬索桥极限跨度的研究中山大学17 基于色彩辨识的城市交通枢纽乘客视觉引导系统研究北京交通大学18 基于红外技术的交通信号灯设计北京林业大学19 出租车合乘路径选择与费用优化长沙理工大学20 低等级公路弯道路侧护栏优化设计河海大学21 主干道高精度交通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开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2 控制大孔隙排水降噪理清混合料性能的关键技术大连理工大学23 主动式车辆限速新方法研究合肥工业大学24 基于出行时间连通可靠性的最优路径问题的混合遗传算法中国矿业大学25 基于WebGiS的铁路旅客出行换乘方案的研究与开发兰州交通大学26 “拉贡公路”交通景观改造设计西藏大学27 连续传送式智能停车楼研制扬州大学28 视频车辆检测系统检测精度及使用效果分析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9 居民出行调查数据管理系统开发上海海事大学30 藏文交通标志标牌设计规范研究西藏大学31 色彩在道路交通管理中的应用浙江师范大学32 出租车均衡布局的价格静态调控及GPS动态调度优化方法中南大学33 基于VISUAL STUDIO C#.NET船舶压缩空气系统的仿真与实现大连海事大学34 基于压电陶瓷特性的铁路压力发电系统研究东北林业大学35 停车场自动选择技术的实现分析华中科技大学36 基于VISSIM的机场陆侧交通参数标定与应用中国民航大学37 双型变形自行车设计北京理工珠海学院38 有行人专用相位交叉口支路行人闯红灯行为分析及应对策略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39 基于压力传感器的混合交通参数采集方法研究石家庄铁道大学40 冲击钻孔振动效应的监测及相关减震措施西南科技大学41 公共自行车交通规划及评价研究吉林建筑工程学院42 基于VBA的公铁联运物流决策支持系统开发江苏大学43 布达拉宫核心区微观仿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西藏大学44 电动自行车制动过程力学分析模型的研究浙江师范大学第六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获奖作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于车路协同的高速/快速路合流区行车安全控制与系统实现东南大学基于碳足迹测度模型的TransCAD二次开发长安大学基于主动安全的便携式车辆感应系统同济大学一种压电式路面能量收集系统的研究同济大学基于3G手机GPS功能的公交行程时间采集方法研究大连理工大学面向T形交叉口的公交优先控制策略及软件在环仿真实现中山大学踩压点阵式人数检测装置的研发与应用北京工业大学基于Google-CAD测量法的世界级CBD绿色交通比较研究河南理工大学路用掺废旧橡胶微粒的弹性水泥基复合材料长沙理工大学基于车辆轨迹信息的线控协调西南交通大学基于车票识别的铁路客运站旅客引导系统长安大学智能公交车运行及车内拥挤信息实时传递系统研究与实现华中科技大学基于“一路少线”双向回路式公交线路系统研究与应用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快速公交站台性能分析北京理工大学非机动车安全行为特性分析及改善合肥工业大学基于多路公交优先请求的群交叉口协调控制方法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基于手机平台的通用化交通调查软件的研究及开发武汉理工大学弯曲桥梁偏心杆组合式抗震吸能桥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扑旋翼微型飞行器原理与样机验证华中科技大学基于视觉原理的主动式交通安全设施设计与研究华中农业大学无能源消耗的智能型高速公路收费站门禁装置中南大学面向老龄驾驶员的危机识别及报警系统武汉科技大学基于实景交换和自动侦测技术的盘山公路转角预视系统北京工业大学增强型城市信号交叉口动态控制优化学习系统大连理工大学基于运行速度进行线形质量检验的动态透视方法兰州交通大学波形钢腹板预应力混凝土(PC)箱梁受力性能研究长沙理工大学基于Google Earth数字地球平台的三维校园建设实验研究东南大学基于交通安全的高速公路智能化异常信号感应及无线反馈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合肥工业大学基于车联网的高速公路主动防撞系统吉林大学汽车尾气温差发电装置中山大学基于GIS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模拟与评估系统长安大学纤维沥青加筋效果评价及设备研发河海大学一种新型的开启桥同济大学城市快速路瓶颈交通主动交通管理、仿真与评价北京理工大学考虑行人违章的信号交叉口配时研究清华大学基于手机平台的公交查询系统中国矿业大学基于Zigbee的“特权车”交通控制系统长沙理工大学基于开源WebGIS的城市旅游交通电子地图开发研究新疆大学乌鲁木齐市快速路匝道节能防水雨棚设计浙江师范大学单车道交通灯无线信号控制装置研制大连交通大学基于区域性交通运输网络结构优化的建模及应用北京工业大学居住区与轨道交通接驳公交线路布设方法与系统哈尔滨工业(威海)基于重力感应的行人检测及动态信号配时设计合肥工业大学环保型公路隧道废气净化系统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手机交通数据采集软件及其数据分析共享平台河南城建学院城市道路网等级级配研究南京林业大学城市隧道快递系统设计研究贵州大学边坡地质灾害无线智能监控预警系统西南交通大学基于自动化技术防护疲劳驾驶的模拟汽车中南大学列车废水回收再利用系统东北林业大学汽车轮胎温度实时监测防爆装置哈尔滨工程大学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车辆管理系统北京交通大学地铁换乘站行人行为与设施服务水平及其仿真研究北京交通大学基于iPhone平台的校园导航系统的开发北京林业大学基于驾驶员视觉与心理的新型交通指示牌设计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感应式盲铃设计与开发清华大学基于Matlab Matlab 图像识别技术与广义最短距离的大型停车场智能管理系统开发山东交通学院汽车被动安全座椅系统上海海事大学节能型相变移动供热车青岛理工大学高速公路“实时融雪”系统河北工业大学基于节地的互通立交桥匝道圆曲线半径的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常发性事件下的城市应急车辆配置决策支持系统中国民航大学基于仿真的机场滑行道模型优化算法及求解研究第七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获奖作品一等奖1.Open-LIO交通信号控制教学实验系统北京工业大学一等奖2.基于实时状态感知的公交干线交叉口绿波协同控制模型及系统开发东南大学一等奖3.道路危险品运输实时监控及应急救援系统开发西南交通大学一等奖4.基于Solidworks的多用途概念货车设计兰州交通大学一等奖5.大连市出租车合乘收费模式的研究大连交通大学一等奖6.事故多发路段行车安全隐患检测与警示系统中南大学一等奖7.适用于交通调查的数码影像设备自动升降机构大连理工大学一等奖8.城市交通控制“硬件在环”仿真设计与实现同济大学一等奖二等奖1.面向计算机视觉的交通语言设计与检测华南理工大学二等奖2.面向短期停车需求的可移动式立体停车设施设计东南大学二等奖3.基于地铁隧道消防设备的绿色活塞风能利用系统清华大学二等奖4.机场跑道助航灯风声发电装置华南农业大学二等奖5.新型浮式组合跨海大桥武汉理工大学二等奖6.基于安全感知范围的自行车运动建模与仿真北京理工大学二等奖7.基于可视化模拟的危险区绕飞及航迹优化处理中国民航大学二等奖8.汽车智能型油门防误踩装置东北林业大学二等奖9.骑行如飞——空中慢行廊道设计北京工业大学二等奖10.公交出行方案综合评价系统北京理工大学二等奖。

交通工程学复习资料

交通工程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1.交通工程学的定义?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是什么?2.交通工程学主要研究内容?3.简述交通工程学的发展?4.简述研究和运用交通工程学在道路运输管理中的作用?第二章1.驾驶员的交通特性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它与交通安全有何关系?2.驾驶疲劳的影响因素有哪些?驾驶疲劳与肇事的关系是什么?3.驾驶员的职业适应性对交通安全有何影响?4.饮酒对驾驶员的驾驶机能有什么影响?酒后驾车对安全行车会带来什么影响?5.生物节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与安全行车有什么联系?试计算你自己下月第一天的生物节律状态。

6.根据行人的交通特性,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谈对行人如何进行管理?7.汽车的行驶方程式是什么?满足汽车行驶的条件有哪些?8.汽车的动力性能指的是什么?9.汽车的制动性能包括哪几个方面?制动距离和停车距离有何不同?10.汽车的制动性能对交通安全有何影响?11.什么是城市道路的交通特性?12.城市道路横断面形式分几种?它们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是什么?13.什么是道路的平面线性?其构成要素是什么?如何保证?14.为什么要设置平曲线的超高和加宽?如何设置?15.什么是视距?分几种?如何保证视距?它对交通安全有何影响?16.结合当地事故多发地点的情况,谈谈道路条件与交通安全的关系。

第三章1.哪些参数可以用来衡量交通量的时间变化特征?2.什么是交通量?常见的交通量有哪几种?3.什么是第30位小时交通量?用它作为道路的设计小时交通量有何意义?4.什么是交通量的变化?交通量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说明了什么?5.如何计算、理解K月和K日?如何运用K月和K日推测AADT?6.简答交通量有哪些用途?7.某地三月K月3=0.925,K日3= 1.113,实际观测到该地某道路上2007年3月28日(星期三)的交通量为3558辆,试推算该地此道路2007年的年平均日交通量。

8.某测站测得的连续5min时段的交通量统计如表3-6所示,高峰小时交通量为1373veh/h,求5min和15min的高峰小时系数。

MARC有限元分析

MARC有限元分析

毕业设计(论文)中文题目:京沪高铁腕臂结构及其定位装置静力学强度有限元分析英文题目:The Structural Static Strength Analysis Of Cantilever and Positioning Device OfBeijing-Shanghai High-Speed Rail By FEM学院: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生姓名:陈奕舟学号:08221003指导教师:冯超2012年 6 月 5 日学号:学士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士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北京交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士论文的规定。

特授权北京交通大学可以将学士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提供阅览服务,并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

(保密的学士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学士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签字日期:年月日中文摘要本文以京沪高铁的正定位腕臂为研究对象,研究腕臂结构的静力学强度。

通过对京沪高铁所用正定位腕臂结构分别采用梁单元、壳和实体单元两种网格划分方案进行了腕臂结构的有限元模拟仿真,论文的主要工作以及研究成果表现为:1.通过对京沪高铁某直线段正定位腕臂的受力进行了分析,给出了200km/h和350km/h下的腕臂载荷表。

2.对京沪高铁正定位腕臂结构进行了梁单元、壳和实体单元的有限元模型构建。

3.实体和壳单元分网策略下能够较真实地反映出定位钩和定位环之间的接触状态,能够较清楚地显示结构上的应力分布彩色云图。

4.通过对腕臂结构有限元仿真结果的分析,腕臂结构200km/h工况下的静力学强度分析中应力最大值为74MPa,小于材料许用应力150MPa,结构安全。

5.腕臂结构在350km/h工况下,其应力为162MPa,大于结构材料的许用应力(即铝合金材料的屈服极限),会导致腕臂结构塑性变形。

但是由于铝合金材料的断裂应力为300MPa,所以静力情况下,腕臂结构基本安全。

第3道路交通标志标线

第3道路交通标志标线
适用情况: 视距受 限、无适当地点 设置地面标志 单方向多车道的 干路 复杂的立 体交叉
③ 门式
适用情况与悬臂式相同 多车道道路(同向三车道 以上)需要分别指示各车道 去向时; 受空间限制,柱式、悬臂 式安装有困难时; 车道变换频繁,出口匝道 为多车道时
④ 附着式
利用已有的构造物,如电线 杆、信号灯柱、立交桥 孔等,安设标志牌面
① 板面内容:时间、车辆种类、区域或距离、警告或禁令理 由,或上述内容的组合,但组合的种类不得多于三种。
② 尺寸:由字高、字数确定,按字高10cm为下限值。
3.1.4 交通标志布设 1.交通标志布设原则
① 通盘考虑,整体布局,做到连贯、一致、全面;
② 以完全不入熟口悉预周告围标路志网、体禁系令的标外志地、驾入驶口员为设计对象;
3.1.7 交通标志结构设计
一、交通标志的设计步骤及成果
*标志设计内容 (1)已知条件:
① 道路条件、交通流状 况、环境条件
②交通管理与控制措施
(2)设计内容:
①标志种类;
②位置;
③尺寸;
④结构。
*标志设计成果 (1)图:
① 沿线布设图;
② 结构图
(2)表:
第3章 道路交通标志标线
3.1 道路交通标志 3.2 道路交通标线 3.3 交通信号控制
3.1 道路交通标志
道路交通标志是用图形符号、颜色和文字向交通参与者传 递特定信息,用于管理交通的设施。 作用:合理设置道路交通标志,可以平滑交通,提高道路通 行能力,减少交通事故,防止交通阻塞,节省能源,降低公 害,美化路容。
2.形状要素
在相同的面积、视认距离和照明条件下,不同形状的标志 的容易识别的顺序是:

汽车驾驶模拟器的研究方法及步骤

汽车驾驶模拟器的研究方法及步骤

汽车驾驶模拟器的研究方法及步骤一、虚拟现实建模方法1、几何建模2、运动建模(1)物体位置物体位置包括物体的移动、旋转和缩放。

在视景仿真中,不仅需要一个全局性的绝对坐标,每个三维对象都需要建立一个相对坐标。

对每个对象都给予一个坐标系统,称之为对象坐标系统,这个坐标系统原点的位置随物体的移动而改变。

在虚拟驾驶系统中就是通过控制一个汽车局部坐标系的运动和变化来模拟汽车的运动过程。

(2)碰撞检测在视景仿真系统中,经常需要检查对象A是否与对象B碰撞。

碰撞检测需要计算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

许多视景仿真系统在实时计算中都是采用OBB包围盒检测法,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节省时间,但降低了精确性。

3、物理建模虚拟对象物理建模包括定义对象的质量、重量、惯性、表面纹理、光滑或粗糙、硬度、形状改变模式(橡皮带或塑料)等,这些特性与几何建模和行为规则结合起来,形成了更真实的虚拟物理模型。

4、行为建模在虚拟驾驶系统中,行为建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驾驶员所操纵的汽车的行为进行约束,建立汽车操纵模型,使其符合汽车自身的运动和驾驶人员的操作步骤;另一方面是对场景中非受控物体的行为进行建模,使其的运动符合自然规律,比如场景中自动运行的汽车、路旁的行人等。

5、模型分割二、虚拟驾驶系统各模块功能分析和开发方案确定1、汽车虚拟驾驶系统的构成汽车虚拟驾驶系统主要由虚拟驾驶操作输入系统、汽车动力学模型、运动仿真模型、实时操纵模型、场景管理管理平台、视景和声音渲染输出以及汽车数据模型库、场景模型库和声音模型库等组成。

其中汽车动力学模型、运动仿真模型、实时操纵模型和虚拟驾驶场景管理平台是汽车虚拟驾驶系统的核心子系统。

系统的工作过程如下:在系统初始化时,根据用户的需求从汽车数据模型库中将用于仿真的车辆数据模型调入到动力学模型中,同时选择运行的三维场景,通过模型解析模块把它从场景数据库中调入场景管理平台;在仿真过程中,驾驶人员通过虚拟驾驶操作输入系统进行模拟驾驶操作,人机交互接口将油门、制动、换档和转向等动力学操作信息以及发动机启动、喇叭鸣笛等按钮操作状态送入汽车动力学模型和实时操纵模型中;经过仿真计算后,汽车运动仿真数据被送入运动摄像机模块中控制场景内摄像机的运动,同时汽车的行驶姿态还受到地面因素的影响;然后,场景管理控制模块根据此时摄像机的运动状态,通过视景渲染模块将三维场景在投影屏幕上实时反映出来,模拟视景变化,形成行车体感,并且通过虚拟仪表输出此时的汽车运行参数。

人行桥人行激励振动及设计方法

人行桥人行激励振动及设计方法

针对不同的人群和环境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和考虑,可以为人行桥的设计和建设 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人行桥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行人提供了便捷的通行方式, 还成为了城市景观的一部分。然而,随着城市环境的复杂性和行人荷载的日益 增加,人行桥的振动问题逐渐凸显。为了确保行人安全和提高桥梁使用寿命, 本次演示将探讨人行桥的人致振动理论与动力设计。
四、控制方法探讨
பைடு நூலகம்
针对钢结构人行桥的人致振动舒适度控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优化结构设计:通过改变桥梁结构形式,如采用弹性支撑、合理布置支撑 位置等,以增加桥梁的刚度和阻尼,从而减少振动响应。
2、采用隔振措施:在桥面铺设阻尼材料,如橡胶、聚酯纤维等,以吸收行人 对桥梁的冲击力,从而减少振动传播。
3、增加行人通行规则:通过限制行人的行走速度、禁止在桥上奔跑等方式, 减少行人给予桥梁的冲击力,从而降低振动响应。
4、采用现代控制方法:如主动振动控制、半主动振动控制等,通过实时监测 桥梁的振动状态,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降低振动响应。这些方法需要配 备相应的传感器和控制器,因此成本相对较高,但具有较好的效果。
人行桥的人致振动理论主要涉及简谐振动、周期性振动、随机振动等理论模型。 这些模型描述了桥梁在不同激励下的振动响应,为工程师提供了理解和预测桥 梁振动的工具。同时,阻尼、质量、刚度等振动控制因素也是理论研究的重要 内容。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桥梁的振动性能,因此合理设计这些因素可以有效 地降低人行桥的振动。
人行桥人行激励振动及设计方法
基本内容
人行桥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利, 同时也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然而,如何有效地激励和振动人行桥,以及如 何进行设计,一直是业内的焦点。本次演示将围绕人行桥、人行激励、振动及 设计方法展开写作,并适当加以分析和总结。

交通工程标志结构设计常见问题的探讨

交通工程标志结构设计常见问题的探讨

交通工程标志结构设计常见问题的探讨天津市公路工程总公司天津 300161交通标志属于交通安全设施,是交通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路工程中主要的附属设施,但由于这个领域的层面比较窄,属于配套工程,所以很长时没有得人们足够的重视,涉足研究的人也比较少。

交通标志结构的特点交通标志结构是指用于支撑交通标志的承载体系,包括主体支撑结构和基础两部分,主体部分基本采用钢材料,既为钢结构,基础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制作,由此,交通标志结构涉及到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两方面。

对于标志结构的主体部分,要充分利用钢结构自身强度大、重量轻、弹塑性好的优点,克服其刚度不足的弱点;而结构的基础部分要发挥混凝土材料的抗压性好、可模性强且经济耐久的特点,克服其抗拉抗裂性差、抗弯强度低的不足。

此外,交通标志结构作为一种特定的支撑结构形式,也有自己的特点,一是在结构的承载方面,由于交通标志牌自身重量比较轻,结构承受的荷载主要来自外界的风压荷载,这一点是交通标志结构承受荷载的一个重要特点;二是在结构的强度和刚度方面,结构的强度要求一般容易被满足,而结构的刚度要求在设计时往往容易被忽视,容易造成结构构件变形过大,以致影响正常使用。

这也是交通标志结构有别于其他土建结构物的显著特点。

交通标志结构设计原则和理论基础在结构设计理论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中,结构设计理论就是为了解决安全可靠和经济合理,这一对矛盾的。

交通标志结构的设计也是遵从这一原则。

在做结构设计时,两个方面都要兼顾,缺一不可。

因此,交通标志结构的设计要以"安全第一,结构合理,经济适用"为总的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

交通标志结构的设计采用以概率极限状态下的设计理论为基础,按照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两种模式分别进行结构设计验算和校核。

以满足结构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而交通标志结构的刚度设计往往成为结构设计的控制因素,因此,要特别重视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结构设计,防止出现结构刚度和稳定性方面的缺陷。

交通电子显示屏结构设计研究

交通电子显示屏结构设计研究

e cs o ed s na dcn t ci f i i r n ier gpoe t n e fr h ei n o s t no m l gnei rjcs t g u r o s ae n .
Ke r y wo ds: ta c sg rf in;ee to c d s l y a i b e me s g ;sr c u e d sg ;a l ss i l cr ni ip a ;v ra l s a e tu t r e i n nay i
() 2
城 市道 路交通 电子 显示 屏 的上部 结 构一 般采 用 钢结 构 ,下 部采 用混 凝 土 独 立基 础 。城市 道 路 中
由风载 引起 的弯 矩 :
最 常见 的为单 悬臂 式结 构 ,本 文以某 重要 路 口对交 通 信息显 示 的要求 ,对单 悬 臂式 交通 电子 显示 屏结
况 相关信 息 ,为驾 驶人 员避 开交通 堵 塞路 段 、选择
合 适 的行驶 路 线 提供 了便 利 。交 通 电子 显 示 屏在 1
O4、 + - / 丁 r =
有:
() 1
立柱 的危 险截 面也 位 于根部 ,承 受 的作用 主 要 风载 : = + + x 6 b 如 n 一
0 引 言
1 力 学 模 型
随着 汽 车保有 量 的快速增 长 ,城 市交 通压 力越 来 越大 ,城市 道路 正逐 步 向立 交 发展 。在 重要 路 口
和 交 通 流 量 大 的 位 置 ,原 有 的 固定 式 交 通 标 志 牌 受
依据 规 范 ,交 通 标 志 结 构计 算 的 要点 有 :立 柱与 横梁 的强 度刚度 验 算 、节点 连接计 算 、基 础 验 算 等 。立 柱 与横 梁 简 化 处 理 为 悬 臂 构 件 ,承 受 自 重 、挂 重 、风 载等作 用 。 横 梁 由于重 力 ( 白重 和挂 重 ) 与风载 作用 方 向不 同 ,对 其作 用效应 需 进行 组合 或叠 加 。危 险截 面位 于 横梁 根 部 .验 算需 根 据 第 四强 度 理 论[ 立 强 度 1 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载和水平的风荷载 。 则由风荷载和重力荷载共同作
用的合成弯矩[ 4] M = M2x +M2y =123 .562kN .m 。 最大正应力 :σmax =σc +σw =133 .392MPa <[ σ]
=215MPa , 最大剪应力 :τmax =τHmax +τtmax =28 .454MPa <
产生的应力效应 , σQd为可变荷载(主要为风载)的设
计值 Qd 在结 构构件截 面或连 接中产 生的应 力效
应 ;fd 为结构构件和连接的强度设计值 。其中 ,
Gd =γG·G ,
(2)
Qd =γQ·Q ,
(3)
式(2)中 , γG 为永久荷载(结构重量)分项系数 , 当永 久荷载效应对结构构件或连接的承载能力不利时 ,
[ τ] =125MPa , 上二式中 , σc 为立柱轴向荷载引起的压应力 ;σt 为 弯矩引 起的压 应力 ;τHmax 为水 平荷载 引起 的剪 应 力 ;τtmax为扭矩荷载引起的剪应力 。
危险点处的正应力和剪应力分别为 : σmax =133 .392MPa ; τtmax =24 .678MPa 。 根据第四强度理论[ 4] 可得 :
1 结构设计与计算
交通标志的上部结构一般采用钢结构 , 按承载 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 1] , 而下部
结构采用混凝土基础 , 采用基础工 程的理论设计 。
计算交通标志结构或构件的强度 、稳定性时 , 采用荷
载设计值(即荷载标准值乘以荷载分项系数);计算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变形时 , 采用荷载标准值 , 计算
加后再进行强度验算 。
图 1 立柱根部受力简图
1 .2 .3 立柱(横梁)的变形验算 根据经验 , 按照强度条件设计的标志立柱或横
梁截面往往过于单薄 , 此时 , 刚度条件可能起控制作 用 。因此 , 对交通标志结构构件的变形验算是必须
的 , 这也是其有别于其它土建结构物的一个显著特 点 。立柱(横梁)的变形计算 , 可分别计算单项荷载 作用下构件的挠度和转角 , 然后按照叠加原理进行 叠加计算 。
横梁根部的应力验算 :
最大正应力[ 4] :σmax =WM =134 .414MPa <[ σ] = 215MPa ;
最大剪应力[ 4] :τmax =2 ×QA =4 .651MPa <[ τ] =125MPa 。
2 .3 立柱的力学分析计算
立柱规格为 Υ377 ×9 .0 , 截面积 A =0 .0105m2 , 截面惯性矩 I =1 .762 ×10-4m4 , 抗弯截面模量 W = 9 .350 ×10-4m3 立柱所受荷载主要为垂直的重力荷
可变荷载主要为风载 。
风荷载的计算如下 。 标志板所受风荷载为[ 2] :
Fwb =γ0 γQ[ (12 ρCV2)i ∑=n1(Wbi ×Hbi)] /1000 , (5)
收稿日期 :2006-07-31
作者简介 :汤 骅(1968-), 副教授 , 硕士生 , 从 事工程力学研究 。 E-mail:thlx @shzu 。
图 2 悬臂式交通标志尺寸
2 .1 荷载计算
永久荷载 :
G =G1 +G2 +G3 =10 .852kN 。
(7)
式(7)中 , G 为标志上部结构总重量 ;G1 为标志板重
量 ;G2 为横梁重量 ;G3 为立柱重量 。
风荷载采用下式计算 :
Fwb1 =γ0 γQ[ (12 ρCV2)(Wb ×Hb )] / 1000 =1 .0
变形时可不考虑螺栓孔引起的截面削弱 。
1 .1 结构设计的原则
1 .1 .1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计算 采用下式计算[ 2] :
γ0(σGd +σQd)≤fd ,
(1)
式(1)中 , γ0 为结构的重要性系数 , 交通标志结构安
全等级按二级 考虑 , 该 系数取 1 .0 ;σGd 为永久 载荷 (结构重量)的设计值 Gd 在结构构件截面或连接中
×1 .4 ×[ (12 ×1 .2258 ×1 .2 ×402)×(4 .3 ×2 .3)] / 1000 =16 .294kN ;
Fwh1 =γ0 γQ[ (12 ρCV2)(WH ×Hhn)] / 1000 =1 .0
×1 .4 ×[ (12 ×1 .2258 ×0 .8 ×402)×(0 .676 ×0 .203 ×2)] / 1000 =0 .301kN ;
第 24 卷 第 6 期 2006 年 12 月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 Journal of Shihezi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Vol .24 No .6 Dec .2006
文章编号 :1007-7383(2006)06-0746-03
交通标志结构的力学模型研究
Υ203 ×6 .0 , 截面积 A =3 .713 ×10-3m2 , 截面惯性矩 I =1 .803 ×10-5m4 , 抗弯截面模量 W =1 .776 ×10-4
m3 。 则横梁根部所受的合成剪力[ 4] Q =
Q2x1
+Q
2 y1
=8 .635kN , 合 成弯矩[ 4] M = M2x1 +M2y1 =23 .872 kN·m , 其中 Qx1为风力引起的剪力 ;Qy1为重力引起 的剪力 ;Mx1 为风力引起的弯矩 ;My1 为重力引 起的 弯矩 。
参考文献 :
[ 1] 罗邦富 , 魏 明 钟 , 沈祖 炎 , 等 .钢 结构 设 计手 册·第 2 版 [ 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1991 .
[ 2] 刘 会学 .交通标志结构设计的理 论与方法[ J] .公路交 通 科 技 , 1997, (3):35-42 .
[ 3] 李峻利 .交 通 工程 设施 设 计[ M] .北 京 :人 民 交通 出 版 社 , 2001.
3 结论
交通标志的结构设计中力学模型分析是关键的 环节 , 通过对交通标志杆结构设计力学模型的分析 讨论 , 我们可以看出 , 交通标志结构要充分考虑到其 在承受荷载时的力学强度 、刚度和稳定性 , 尤其要核 定横梁和立柱的根部等危险部位的安全可靠性 。风 荷载对交通标志结构的强度 、刚度和稳定性的影响 是设计计算过程中要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 。
γG =1 .2 , 有利时 , γG =1 .0(计算柱脚螺栓时 , γG =
0 .9);G 为永久荷载的标准值 。 式(3)中 , γQ 为可变 荷载(主要为风载)分项系数 , 一般情况下采用 1 .4 ;
Q 为可变荷载的标准值 。
1 .1 .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计算 计算公式为[ 2] :
交通标志作为具有特定功能的结构物 , 应能在 各种自然环境中不间断地发挥功能 , 因此在结构设 计时 , 要充分考虑到其在承受荷载时的力学强度 、刚 度和稳定性 。同时 , 还要兼顾到其对道路美化所起 的作用 , 在可能的条件下 , 尽量使其与道路沿线环境 相协调 。 交通标志的支撑方式一般可分为路侧柱式 (又分为单柱式和双柱式 2 种)、悬臂式(又分为单悬 臂式和双悬臂式 2 种)和门架式等三类 。 本文主要 讨论悬臂式支撑的交通标志结构设计的力学分析 。
第 6 期 汤 骅 , 等 :交通标志结构的力学模 型研究 74 7
式(5)中 , Fwb 为标志板所受风载 ;ρ为空气密度 ;C 为风力系数 ;V 为风速 ;Vbi 为第 i 块标志板的宽度 ; Hbi为第 i 块标志板的高度 。
立柱(横梁)所受风载[ 2] :
2 计算实例
一悬臂式交通标志尺寸如图 2 所示 。标志板的 单位重量为 8 .037kg/ m3 , 横梁采 用 2Υ203 ×6 .0 钢 管 , 材料为 A3 钢 , 单位重量为 29 .15kg/ m3 ;立柱采 用 Υ377 ×9 .0 钢管 , 材料为 A3 钢 , 单位重量为81 .66 kg/m3 。 设极限风速 40m/ s 。
Fwp1 =γ0 γQ[ (12 ρCV2)(Wp1 ×Hp1)] /1000 =1 .0
×1 .4 ×[ (12 ×1 .2258 ×0 .8 ×402)×(7 .8 ×0 . 3771)] / 1000 =3 .230kN 。
以上算式中 , Fwb1为标志板所受风载 ;Fwh1 为横梁所 受风载 ;Fwp 为立柱所受风载 。
1 .2 .2 立柱(横梁)的设计与强度验算
一般情况下 , 交通标志立柱所用材料属于薄壁
杆件 , 即杆的长度 、截面的轮廓尺寸和截面厚度三者
是不同级的量 。 由于悬臂标志立柱所受外力不通过
截面的剪力中心 , 因此立柱将同时受到弯曲和扭转
的作用 , 并且立柱受扭后 , 其横截面在纵轴方向不能
自由地凸凹翘曲 , 纵向纤维有了轴向变形 , 产生了约 束扭转[ 3] 。
Fwp =γ0 γQ[
(12
n
ρCV2)i∑=1(Wp
×Hpn)] /1000 ,
(6)
式(6)中 , C 为风力系数(圆管型立柱 C =0 .8 , 薄壁
矩形立柱 C =1 .4 , 其他取 C =1 .3);n 为标志板的
数量 ;Wp 为立 柱(横梁)的迎风面宽 度 ;Hpn 为 立柱 (横梁)的迎风面高度 ;其他参数意义如前 。
[ 4] 孙 训芳 .材料力学·第 4 版[ M] .北京 :高等教 育出版社 , 2005 .
[ 5] GB50017-2003, 钢结构设计 规范[ S] .
Research on Mechanics Model of Constructing Traffic Signs
TANG Hua , ZHAO Li
σr4 = σ2 +3 τ2 =140 .073MPa <[ σ] =215MPa 。 立柱的稳定性计算[ 4] : λ=μi l =102 , λ为立柱的柔度 , μ为立柱长度系 数(这里取 μ=2), i 为立柱截面的惯性半径 。 查表得稳定系数 φ=0 .622[ 5] , 符合要 求 , 表明 该交通标志结构在承受极限荷载(风速达到 40m/ s) 时是安全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