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轧带钢层流冷却过程模型概述
热轧带钢层流冷却数学模型述评

? " ? ? ") ! " $ ( !・ R ? # ? % ? %
( ) !
$; 为 钢 的 比 热, 式中, / E K ! 5 ! 为 钢 的 密 度, R / ( ) ; 为导热系数, / ( ; ・ W E ; K・X) " 为带钢 5 X " 温度, ; Y; #为时间, M % 为带钢截面温度分布的法
( ) $ "
式中, 为带钢的上表面 ( 为带钢的导热系数; ! $ 换热系数; 为带钢的下表面换热系数。 ! " 一般 0 可按下式确定:
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1 $ ( ( ’" ( ) /’$ ! (( $ /! "3
]
( ) $ 9
$ 德国 % & ’ ( ) %公司开发的数学模型
该公司开发的数学模型在国内应用于鞍钢热 轧厂、本钢$ ( ’ ’ + + 热连轧厂和宝钢" ’ % ’ + +热 [ , , ] 连轧厂 92( 。 $ " ! 数学模型原理 6 : ; < 5 6公司的数学模型是基于忽略内部热 阻的非稳态、有内热源的导热微分方程: = & + % 又由于 + !( &> ) - ". " , %% ! &% = $ & , 于是有: = & ( ) , . &%& "% !! ? & . = $ 式) : ( (% !!$) ( ) & "& & & A B C . ?/ ’% ?) , ( & . + 为比热; 式中, % 为内热源; , !! & 为带钢密度; . 为对流热交换系数; 为带钢体积; 为带钢表 . 面积; $ 为时间; & 为温度; & ( ? 为冷却流体温度; 为带钢厚度。 在上述公式中, 换热系数 !!是一个较难确定 的参数,它与水温、带钢温度、带钢运行速度、 带钢厚度等一系列因素有关。 $ " $ 具体模型 6 : ; < 5 6公司的冷却模型主要考虑冷却水与 带钢表面以对流换热形式的热量传递,不考虑带 钢内部沿厚度方向的热传导,忽略带钢的热辐 ( ) @
热轧带钢层流冷却过程控制系统

冷却过程
层流冷却过程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即雾化阶段、成膜阶段和滴落阶段。在雾化阶段,冷却水被雾化成细小的水滴, 均匀地喷洒在带钢表面;在成膜阶段,水滴在带钢表面形成一层薄的、均匀的水膜;在滴落阶段,水膜逐渐变厚, 最终形成大滴落下,完成冷却过程。
热轧带钢层流冷却过 程控制系统
目 录
• 系统概述 • 系统架构与组成 • 热轧带钢层流冷却技术原理 •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系统性能评估与优化 • 未来发展方向与展望
01
系统概述
系统定义与功能
系统定义
热轧带钢层流冷却过程控制系统是一 种用于控制热轧带钢在冷却过程中的 设备和技术的总称。
系统功能
人机界面模块
提供操作员与控制系统交互的界面,显示实 时数据和系统状态。
系统接口与通信
数据接口
实现控制系统与传感器、控制阀等硬件设备之间的数 据传输和通信。
网络接口
通过工业以太网等方式实现系统内部各模块之间的通 信。
人机接口
提供操作员界面,实现操作员与控制系统之间的交互。
03
热轧带钢层流冷却技术 原理
现场调试
将控制系统应用于实际生产线,根据实际运行情况进 行参数优化和调整。
05
系统性能评估与优化
系统性能测试与评估
测试目的
确保系统正常运行,评估系统性能是 否达到预期要求。
测试方法
采用仿真测试、实际生产测试和实验 室测试等方法,对系统的各个功能模 块进行测试。
测试内容
包括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精度和 响应速度等方面。
层流冷却技术简介
层流冷却技术是一种用于控制热轧带 钢温度的工艺技术,通过在带钢表面 喷洒冷却水,使带钢表面形成一层薄 的冷却水膜,实现快速、均匀的冷却 效果。
热轧带钢层流冷却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1 层流冷却控制 系统现状
热连轧生产线层流冷却控制 的 目标是将带钢 温 度 降 至 工 艺 要 求 的 目标 卷 取 温 度 。热 连 轧 生 产 线层流冷却一般控制方法为 :通过实测热轧带钢 的 终 轧 温 度 、厚 度 及 运 行 速 度 ,根 据 轧 制 工 艺 确
定 的 冷 却 速 度 曲线 ,确 定 层 流 冷 却 区 阀 门开 启 数 量 和喷水 方式 ,使 带 钢达 到卷 取温 度要 求 。
贾占友 ,付 微 ,宋清 玉 ,张 辉
摘 要:介绍带钢热连轧机层流冷却控制系统 的现状 、冷却策 略及控 制技术难 点 ,对热轧带钢层流冷却控制方法进
行实例分析 。
关键词 :热轧带钢 ;控制冷却 ;层 流冷却 ;控制 系统 ;控制模型
中图分类号 :T G 3 3 3 .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3 , 3 3 5 5( 2 0 1 3 )0 6 " 0 0 0 2 " 0 4
3 . 一重集 团大连设计研 究院有 限公 司研究员级 高级工程
工 墨玉
2 9 辱 第 期 基 期1 ) l … ’
y z j . s Oc  ̄L c o m C 。
2 层 流 冷 却 模 式及 控 制 难 点
2 . 1 层 流冷 却模 式
因为层流冷却控制过程具有多变量 、强耦合 、 非 线 性 、时 变 等特 点 ,所 以 目前 控 制 模 型 的 建模 步 骤 主要 为 :建 立 初 步模 型一 采集 数 据一 简 化模
1 ) 。
改 由专 门的计算机负责冷却过程控制 。随着计算
机 控制 技 术 、网络 技 术 以及 生 产工 艺水 平 的发 展 , 分 级 控 制 系 统 逐 渐 取 代 了集 中控 制 系统 。 目前 热 轧带钢层 流冷却计 算机控 制系统 一般分 为三级 ,
热轧带钢层流冷却区功能说明资料解读

首钢1580热轧层流冷却区功能说明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北大学)目录1 层流冷却区概述 (4)2 层流冷却系统设计工艺技术参数 (7)3 层流冷却区域设备组成与技术参数 (9)3.1 层流冷却集管装置 (9)3.1.1 层流冷却集管装置的功能 (9)3.1.2 层流冷却集管装置的技术参数 (9)3.1.3 层流冷却集管装置的开闭控制 (11)3.1.4 层流冷却区域带钢微跟踪控制 (14)3.1.5 层流冷却区域出口温度反馈控制 (15)3.1.6 层流冷却区域精轧机抛钢后的冷却水前馈控制 (20)3.1.7 层流冷却集管装置的操作 (22)3.1.8 层流冷却集管装置的状态显示 (24)3.2 层流冷却侧喷装置 (25)3.2.1 层流冷却侧喷装置的功能 (25)3.2.2 层流冷却侧喷装置的技术参数 (25)3.2.3 层流冷却侧喷装置的开闭控制 (25)3.2.4 层流冷却侧喷装置的操作 (26)3.2.5 层流冷却侧喷装置的状态显示 (26)3.3 层流冷却压缩空气吹扫装置 (26)3.3.1 层流冷却压缩空气吹扫装置的功能 (26)3.3.2 层流冷却压缩空气吹扫装置的技术参数 (26)3.3.3 层流冷却压缩空气吹扫装置的开闭控制 (27)3.3.4 层流冷却压缩空气吹扫装置的操作 (27)3.3.5 层流冷却压缩空气吹扫装置的状态显示 (27)3.4 层流冷却上集管倾翻装置 (27)3.4.1 层流冷却上集管倾翻装置的功能 (27)3.4.2 层流冷却上集管倾翻装置的技术参数 (27)3.4.3 层流冷却上集管倾翻装置的控制 (27)3.4.4 层流冷却上集管倾翻装置的操作 (28)3.5 层流冷却边部遮蔽装置 (28)3.5.1 层流冷却边部遮蔽装置的功能 (28)3.5.2 层流冷却边部遮蔽装置的技术参数 (29)3.5.3 层流冷却边部遮蔽装置的控制 (29)3.5.4 层流冷却边部遮蔽装置的操作 (29)3.5.5 层流冷却边部遮蔽装置的状态显示 (29)3.6 热输入辊道冷却装置 (29)3.6.1 热输入辊道冷却装置的功能 (29)3.6.2 热输入辊道冷却装置的技术参数 (29)3.6.3 热输入辊道冷却装置的开闭控制 (30)3.6.4 热输入辊道冷却装置的操作 (30)3.7 层流冷却区域仿真功能 (30)3.8 层流冷却过程计算机控制 (30)3.8.1 层流冷却过程计算机控制功能 (30)3.8.2 层流冷却过程计算机控制设定参数 (31)3.8.3 层流冷却过程计算机控制投入方法 (31)3.8.4 层流冷却过程计算机控制的操作 (31)3.8.5 层流冷却过程计算机控制的状态显示 (31)1层流冷却区概述层流冷却设备安装在精轧机F7机架出口至1号地下卷取机之间,主要由层流冷却集管装置(包括层流冷却精冷上集管装置、层流冷却精冷下集管装置、层流冷却微冷上集管装置及层流冷却微冷下集管装置)、层流冷却侧喷装置、层流冷却压缩空气吹扫装置、层流冷却上集管倾翻装置、层流冷却边部遮蔽装置及热输入辊道冷却装置组成。
热轧带钢层流冷却动态设定和卷取温度的离线模拟

;T 为温度,℃; 式中,ρ 为带钢密度,kg/m ;c 为带钢比热,J/(kg·K);λ 为带钢的热导率,W/(m·K) t 为时间,s;y 为带钢宽度坐标值,m;z 为带钢厚度坐标值,m; q 为带钢内热源导热速率,J/s。 有限差分模型 上述热传导方程是具有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的偏微分方程,要对该模型进行求解,首先要将其进行离散 化,如图 所示,内部节点 从 时刻到 Δ 时刻,温度从 T 变化到 T ,时间间隔为Δ 。步长沿 厚度和宽度方向采用不等间距划分,分别为Δx 和Δy 。 q q q 和 q 分别代表上下表面、带钢左右两 个侧面的热流密度,用控制容积法可以推导出交替隐式差分方程。
c
qair = hc (T − T∞ )
(10)
h = hc +
σε (T 4 − T∞4 )
T − T∞
(11)
辐射传热发射率可由下式表示:
ε
= 1.1 +
T
1000
(0.125
T
1000
− 0.38)
(12)
hw
带钢经过水冷的时候,冷却水在带钢表面形成射流冲击区和稳态膜沸腾区,对于此过程热交换系数 (W/(m •K) )的研究很多 ,主要认为受设备条件、冷却水量和带钢表面温度的影响。
+
1 2
=kkkk Nhomakorabeak
2
i, j
1
2
i, j
+ qk −
k
k
k
1
2
k
k
1 2
2
i, j
2
i
1, j
q ∆y q +q − ∆y
t t k
(4)
热轧线层流冷却控制原理

层流冷却是热轧车间不可或缺的重要设备之一,在轧钢过程中它能把带钢的温度从终轧温度冷却到卷取温度。
如果对层流冷却的控制失败,会造成财产安全等重大事故。
所以说对层流冷却的自动化控制必须做到精确、及时、安全可靠。
1 调节区温度控制调节区温度控制分为微调区控制、精调区控制和侧喷控制,冷却水通过气动阀门实现打开和关闭。
这些阀门的动作是电磁阀驱动的。
开关时序都是根据带钢跟踪系统自动打开和关闭的。
每个微调区和精调区上下喷头的水量由流量传感器监控。
如图1所示。
1.1 微调区控制1-20号冷却段为微调区控制,每组由四排上喷嘴和四个下喷嘴组成,每组下微调区喷水量为每小时108立方米,每组上微调区喷水量为每小时89立方米。
微调区根据带钢跟踪系统通过二级温度控制模型来打开和关闭冷却水喷嘴,基本将带钢温度控制在理想范围内。
1.2 精调区控制21-22号冷却段为精调区控制,每组由八排上喷嘴和把牌下喷组区组成。
每组下精调区喷水量为每小时54立方米,每组上精调区喷水量为每小时46立方米。
微调区根据带钢跟踪系统通过二级温度控制模型来打开和关闭冷却水喷嘴将带钢温度精确控制在设定范围内。
1.3 侧喷控制在层流冷却每个冷却段的后边都有侧喷单元,它由两个喷嘴组成。
最后一个冷却段的后面有四个侧喷喷嘴组成,侧喷在与轧制线相交的方向上冲走残留在带钢上部的冷却水。
其打开关闭时序也是根据带钢跟踪系统来设定的。
2 旋转梁翻转控制上冷却梁旋转是为了热轧线出现堆钢时方便把废钢从辊道上移走或者需要检修时方便更换维护层流冷却上的设备。
上冷却梁旋转共有22个旋转梁,每个冷却段的上梁能够单独旋转。
上喷射梁可以通过液压缸向上旋转。
如果在生产过程中发生堆钢,PL C 会触发急停信号,旋转梁会自动上翻并保持知道操作工手动放下。
操作工也可以点动操作旋转梁实现上翻和下翻。
检修时维护人员可以插入安全销防止事故发生。
3 边部遮挡精轧后带钢宽度方向上温度分布不均,并且在冷却段会更加分布不均,这导致带钢表面不平整,会起边浪。
热轧带钢层流冷却过程控制系统及应用

预设定计算处理
修正设定计算
自学习计算
2005.11
RAL
计算准备
组别索引 数据表查询
2.2 计算准备处理模块
计算准备处理 带钢组别确定 控制模式选择 冷却策略选择 热头热尾处理 头部特殊处理 仿真准备 控制参数的准备 钢种组别确定 厚度组别1确定 厚度组别2确定 宽度组别确定 卷取目标温度组别确定 冷却速度组别确定 卷取目标温度确定 组别中各种数据的检索 通 用 模 块
反馈控制计算
自学习计算
控制终了处理
2005.11
RAL
其它功能还包括
带钢位置的过程控制级跟踪 模型中各种组别的确定 常规冷却控制设定计算(仅以卷取温度为控制目的) 冷却速度控制计算 一组集管内的水冷温降计算 空冷温降计算
计算准备处理
预设定计算
常规冷却控制
一组集管的水冷温降计算
过程跟踪
修正设定计算
冷却速度控制
层冷 模型
自学习 报表文件
设定 结果
终端
Ⅱ级 Ⅰ级
2005.11
RAL
1.3 层冷模型描述
如钢种组别、冷却模式、特殊控制模式 以及模型计算时的各种参数数据 进行与带钢头部的冷却集管组态的 预设定
计算准备处理 层 冷 模 型 六 部 分 预设定计算 修正设定计算
修正与带钢各样本段对应的冷却集管组态
由基础自动化完成 基于控制目标的实测值和模型计算值之间的 偏差,对控制模型中的学习项进行修正,纠 正模型预报偏差,以提高模型的预报精度, 改善控制效果 由基础自动化完成
预设定计算 同一组别判定 热流密度(学习系数)读入 头部预先喷水数 通 用 模 冷却速度控制设定计算 块 常规冷却设定计算
2005.11
热轧带钢冷却过程中的相变模拟

热轧带钢冷却过程中的相变模拟热轧带钢是一种经过高温轧制的金属带材,其冷却过程中会发生相变。
相变是物质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它在材料的性质和微观结构上产生显著的变化。
热轧带钢冷却过程中的相变模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相变过程中的温度分布、组织演变以及力学性能的变化,从而优化制备工艺,提高产品质量。
热轧带钢冷却过程中的相变主要包括固溶相变、铁素体相变和贝氏体相变等。
固溶相变是指在固体内部发生的原子或分子的位置重新排列,使得固溶体的晶格结构发生改变。
固溶相变温度与合金成分、冷却速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铁素体相变是指钢中的铁素体晶格结构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转变,形成不同的铁素体类型。
贝氏体相变是钢中的铁素体通过高温下的变形和固溶处理引起的一种非等温相变。
为了模拟热轧带钢冷却过程中的相变,可以采用热力学模型和相变动力学模型结合的方法。
热力学模型可以用来预测固相和液相的存在区域,通过计算各相的浓度分布,可以确定相变过程中的温度和成分变化。
相变动力学模型可以用来描述相变的速率和机制,通过求解相变动力学方程组,可以得到相变过程中的组织演变和界面移动速度。
热力学模型常用的方法有相图预测法和计算热力学平衡法。
相图预测法通过构建合金相图,根据温度、成分和压力等参数,预测淬火过程中的固溶相变和铁素体相变。
计算热力学平衡法基于热力学平衡条件,利用计算热力学软件(如Thermo-Calc)进行计算,得到相变温度和相变前后的成分分布。
相变动力学模型常用的方法有相场模型和相变动力学模型。
相场模型是一种连续的描述相变界面演变的方法,通过求解相场方程,可以得到相变过程中的界面形貌和移动速度。
相变动力学模型基于相变的体积应变、扩散和表面扩散等物理机制,利用动力学方程描述相变过程,通过求解相变动力学方程组,可以得到相变过程中的组织演变和界面移动速度。
为了进行热轧带钢冷却过程中的相变模拟,需进行以下步骤:1.构建材料模型,确定材料的物理性质和热力学参数,如材料的热导率、比热容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发, 建立机理模型,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 ( 一) 基于经验的代数公式和简化微分形式的温度模型 。 结合总热量平衡, 通过实验建立热平衡状态下的带钢冷却结 其本质是带钢 束后的卷取温度与冷却水量之间的经验公式, 温降和喷水集管控制阀门开启总数之间的简单代数公式; 宝 钢建立的模型在冷却区边界条件均匀条件下给出的, 假设从 带钢到环境的热传导都是相同的, 建立在无限大平板的热传 导方程基础上; 考虑了带钢的速度和温度对冷却速率的影 给出了描述带钢在冷却区温度变化的微分方程; 在考虑 响, 利用统计方法建立 带钢与冷却水之间形成蒸汽层的基础上, 了冷却过程的换热模型; 用代数解析形式来表示带钢厚度方 向的平均温度。 ( 二) 简化微分形式的温度模型与误差补偿模型相结合 的温度模型。为了提高冷却过程模型的精度, 并可以描述更 多规格带钢产品, 文在宝钢模型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层流冷却 过程模型偏差的补偿模型, 提高卷取温度的计算精度 。 ( 三) 基于多模型技术的温度模型。上述引入补偿模型的 混合模型适合用于带钢产品规格变化较小的情况, 当产品规 格变化范围较大时, 会导致神经网络的层数和节点数的增加, 使网络难以真正实现, 因此, 文提出采用多模型技术简化网络 结构, 使网络实现成为可能, 扩大了带钢规格的描述范围。 ( 四) 基于热传导机理的忽略厚度方向上的温度梯度的 动态温度模型。上述模型究其本质都是静态模型, 为了研究
·92·
Industrial & Science Tribune
2012.(11).2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 年第 11 卷第 2 期
“橡皮土 ” 施工过程中 的识别和防治
□顾明华 李 勇
【摘
“橡皮土” 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 的工程特性及其产生的机理 , 并对黏土在压实过程中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的合理 控制提出建议, 最后探讨了防治措施 , 可供工程技术人员设计 、 施工时参考。
VT 脉冲计数器; TT 温度检测仪; DT 厚度检测仪
图1 热轧带钢层流冷却过程工艺流程图
文从热传 热轧带钢在层流冷却过程中温度的动态变化过程, 导机理出发, 建立了冷却过程带钢温度在时间上的一维线性 微分方程。前面叙述的一维动态带钢温度模型从带钢温度 与冷却水量的代数解析关系出发建立的模型, 其输出实际上 都是带钢厚度方向上的平均温度, 然而实际上, 带钢厚度方 向上存在温度梯度, 因此一些学者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 ( 五) 基于热传导机理的考虑厚度方向上温度梯度的动 态温度模型。为了降低厚度方向上温度梯度造成的模型偏 文假设带钢厚度方向上的温度分布为一抛物线, 经过简 差, 化处理后, 建立了一维线性微分方程, 仍没有从根本上考虑
热轧层流冷却过程模型的研究一直为钢铁企业研究所 重视。轧后冷却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工业控制过程, 在冷却过 程中带钢不仅和冷却水发生热交换, 还和周围空气发生对流 换热, 此外还有带钢与辊道的热传导 、 带钢内部的热传导过 程等, 这些原因导致了带钢温度变化特性异常复杂, 很难建 立精确的层流冷却过程模型 。 二、 层流冷却过程模型的建立 层流冷却过程模型的研究成果大多从热力学第一定律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 年第 11 卷第 2 期
热轧带钢层流冷却过程模型研究概述
□片锦英 黄添慧
【摘
要】 层流冷却工艺是现代钢铁工业中通过轧后强制水冷来改善带钢的组织性能 , 提高带钢质量和产量的过程 , 其过程特 说明现有基于热 性异常复杂。本文对现有的热轧带钢层流冷却过程模型成果进行了归纳 。由于工况条件变化频繁 , 需引入各种智能技术, 改善模型准确性。 力学第一定律的机理模型精度很难提高 ,
【关键词】 带钢质量; 层流冷却; 动态模型; 智能向: 自动控制理论及其应用 黄添慧, 沈阳建筑大学; 研究方向: 过程控制建模及优化
一、 引言 热轧带钢是广泛应用于汽车 、 电机、 化工、 机械制造、 建 筑、 造船等部门的重要的工业原料 。 层流冷却工艺是现代钢 提高带 铁工业中通过轧后强制水冷来改善带钢的组织性能, 钢质量和产量的过程。 层流冷却控制系统通过控制喷水集 管阀门的开闭状态控制冷却水量, 使带钢从终轧机出口带钢 温度( 800 ~ 900℃ ) 冷 却 到 工 艺 要 求 的 卷 取 温 度 ( 550 ~ 700℃ ) 。层流冷却是影响热轧带钢组织性能的关键工序之 一, 而冷却后的卷取温度是决定成品带钢加工性能 、 力学性 能的重要参数之一, 卷取温度过低或者过高都将降低带钢质 量。一个典型的热轧带钢集管层流冷却系统如图 1 所示。 离开终轧机的带钢在输出辊道加速运行进入强制水冷区域, 控制系统通过控制落在带钢表面的冷却水量, 使带钢冷却结 束后的卷取温度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被卷取机咬入卷取后 为成品。
【关键词】 橡皮土; 识别方法; 防治措施 【作者单位】 顾明华, 河北金秋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 李勇, 河北北方绿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 “橡皮土” 一 的定义 建筑地基的机械压实已有很长的历史, 并积累了丰富的 实践经验, 但对于部分高含水量的粘性土仍然难以压实, 甚 经过反复碾压或踩踏, 此 至还会出现土体结构破坏的现象, 。本文从 伏彼胀, 状如橡皮一样, 即形成了所谓的“橡皮土 ” “橡皮土” “橡皮土” 的工程特性入手, 分析 的形成机理及防治 措施。 、 “橡皮土” 二 的工程特性 “橡皮土” 是指因土含水量高于达到规定压实度所需要 的含水量而无法压实的粘性土体 。 碾压后踩上去有一种颤 动的感觉, 它一般具有如下特征: ( 1 ) 土体中含水量高于压实 所需含水量, 但低于液限, 比最佳含水量大 6 ~ 8 ; ( 2 ) 土体 已受到外力扰动, 在外力作用下, 土体中所含水分被揉进土 颗粒中, 封闭在密闭的固体空隙中, 很难排出; ( 3 ) 土体表面 固结, 甚至半硬化形成坚硬的土壳体; ( 4 ) 可承受一定荷载, 当作用荷载低于表层壳体的承载力时, 土体几乎无明显变 化。在施工初期, 不会出现橡皮土现象 。 随着施工的进行, 带钢厚度方向上的温度梯度 。鉴于此, 很多研究同时考虑时 间和厚度上的温度变化, 从带钢与冷却水之间的热交换及带 建立了二维动态带钢温度模型 。 钢内部的热传导机理出发, 例如文提出的二维微分方程: 1 H H H ( kx ) + ( k ) + Q = ρc p ( 1) x x x y y t y 为厚度方向, t 为冷却时间, 其中 x 为带钢运行方向, ρ、 c p 为热物性参数;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和 Fourier 定律, 利用 有限差分工具, 文建立在厚度和时间上的带钢温度差分方 程, 为层流冷却过程的动态分析提供了有效工具 。 综上所述, 热轧带钢层流冷却过程模型的研究有长足的 发展, 分别进行了水冷、 空冷换热及带钢内部的热传导研究, 并且考虑厚度方向的温度偏差, 提出了二维动态模型, 描述 了带钢在冷却过程中温度变化过程 。 然而, 由于带钢处于运 行状态, 工况条件波动频繁, 导致现有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 的机理模型精度较低, 需要引入各种智能技术加以补偿, 从 而改善模型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