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交通状态评价指标体系

合集下载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系统评价与衡量指标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系统评价与衡量指标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系统评价与衡量指标体系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的道路交通管理系统也越发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城市的交通运输效率、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的出行体验。

为了评价和衡量一个城市的道路交通管理系统的优劣,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下面将介绍一个较为完整的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系统评价与衡量指标体系。

首先,影响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系统的效果的指标包括:1.道路网络密度:评估城市道路网络的覆盖范围和密度,密度越高,能够容纳的车辆流量也越大,道路通行能力越高。

2.道路通行能力:评估道路的通行能力,包括道路的宽度、车道数目等。

3.道路拥堵指数:评估道路的拥堵情况,包括平均车速、行车堵塞时间等指标。

4.交通事故率:评估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包括交通事故的数量和严重程度等。

5.全天候通行能力:评估城市道路网络是否能够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正常通行,包括雨雪天气和恶劣天气等。

6.公共交通覆盖率:评估公共交通的覆盖范围和密度,包括公交线路的数量、站点的密度等。

然后,还有一些影响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系统效果的指标:1.路侧停车位数量:评估城市道路旁停车位的数量,越多则对于缓解道路拥堵和方便市民出行的作用越大。

2.交通信号灯配时:评估交通信号灯的配时情况,包括绿灯时长、红灯时长等。

3.路面状况:评估城市道路的路面状况,包括平整度、路面损坏情况等。

4.道路标识标线:评估道路标识和标线的清晰程度和完整性。

5.交通管理法规的执行情况:评估交通管理法规的执行情况,包括违章停车、闯红灯等违法行为的监管和处理情况。

最后,还有一些综合性指标:1.出行时间:评估市民出行所需的时间,包括从家到单位、从家到购物中心等常见路线的时间。

2.出行成本:评估市民出行的经济成本,包括交通费用、停车费用、维修费用等。

3.交通环境:评估交通对于城市环境的影响,包括交通噪音、尾气排放等。

综上所述,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系统的评价与衡量指标体系应包括影响交通效果的指标、影响交通安全的指标、影响交通便利性的指标,以及综合性指标。

DB11T 785-2011 城市道路交通运行评价指标体系

DB11T 785-2011 城市道路交通运行评价指标体系

t0.95, j ——路段j行程时间的95%分位数,即95%概率条件下通过j路段的行程时间
t j ——路段j的平均行程时间
t
f j
——畅通状态下路段j的行程时间
b) 以路段长度作为权重,统计各等级道路行程时间可靠性指数。 c) 对各等级道路行程时间可靠性指数 以 VKT 比例作为权重进行加权,计算道路网行程时间可靠
性指数,VKT 比例计算方法按照附录 B 规定执行。
4
标准分享网 免费下载
DB11/T 785—2011 AA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北京市高峰时段的划分 A.1 工作日早高峰时段通常为 7:00-9:00,晚高峰时段通常为 17:00-19:00。 A.2 节假日早高峰时段通常为 10:00-12:00,晚高峰时段通常为 16:00-18:00。
5 评价指标体系
1
DB11/T 785—2011 可选取道路交通运行指数、道路交通拥堵率、拥堵里程比例、拥堵持续时间、常发拥堵路段数和行
程时间可靠性指数等指标对城市道路网交通运行状况进行评价。
5.1 道路交通运行指数
5.1.1 道路交通运行指数指标定义
道路交通运行指数是综合反映道路网交通运行状况的指标(也称道路交通拥堵指数),可以按照时 段设定道路交通运行指数,如日道路交通运行指数等。日道路交通运行指数可采用一日高峰时段道路交 通运行指数的平均值,北京市的高峰时段的划分参见附录 A。
5.3.2 拥堵里程比例计算方法
拥堵里程比例指标按照5.1.2的a)~b)计算。
5.4 拥堵持续时间
5.4.1 拥堵持续时间指标定义
道路网分别处于中度拥堵、严重拥堵等级的持续时间(小时),从时间分布的角度反映道路网交通 拥堵状况和变化趋势。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1.1.1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交通拥挤问题也逐渐产生并日益严重。

近20年,地民用汽车年平均增长率为13.3%,私人汽车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3.7% 。

其中,作为人口超过2000万人、机动车500万辆的特大城市,交通拥堵已成为制约城市开展的主要问题,2010年10月的美国“外交政策“一书更是将列为世界五大拥堵城市之首。

城市交通拥挤已严重阻碍中国城市经济及空间布局构造的良性开展,在社会各个方面造成负面效应,具体表征为时间延误、能源浪费、大气污染及情绪影响等。

这些负面效应使得社会外部本钱增高,危害了人类的经济利益和安康平安,更不符合建立和谐交通的目的。

因此,从科学的角度对城市道路拥挤的根本原因进展深入分析显得格外重要。

这不是单纯地统一增加道路根底设施建立、扩大路网规模来满足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量,而是通过拥挤识别确定城市不同道路的拥挤度来实施不同的解决措施。

建立完善的、符合我国国情的交通拥挤识别体系并合理运用成为当务之急。

1.1.2研究意义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开展中国家。

自1991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开展速度持续超过10%,而持续的经济增长使得人民对交通的需求扩大。

汽车产量增大,人民的购置力上升,人民的配车率提高,私人小汽车的数量快速增长,城市的交通需求与交通供应出现了不平衡状况,导致了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严峻的交通拥挤问题。

因此,此次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分析交通指挥中心的固定检测器采集和实地考察的交通数据,在交通拥挤识别体系下,计算出有效的道路实时动态交通信息,根据获取的数据信息实时、准确地为管理者制定合理有效的交通拥挤疏导策略。

1.2国外研究现状1.2.1拥挤识别研究现状到目前为止,国外对很多学者研究开发了许多的 ACI 算法。

加利福尼亚算法。

通过比拟邻近检测站之间的交通参数数据,对可能存在的突发交通事件进展判别,由此确定交通拥挤的发生。

此算法于 1965-1970 年间,由加利福尼亚洲运输部开发。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城市道路交通状态指数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估城市道路交通状况的一个重要工具,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城市交通状况的好坏,为城市交通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该指标体系通常包括交通流量、交通速度、交通事故、交通拥堵等多个方面的指标,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个方面的指标及其作用。

首先,交通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的车辆数量,通常以小时划分。

通过对交通流量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道路使用情况,及时进行提醒和调整交通策略,以保证道路的正常通行。

交通流量指标包括平均每小时流量、交通流量峰值等。

其次,交通速度是指车辆在道路上的平均行驶速度,是评价交通运行效率和道路畅通程度的指标。

交通速度指标包括平均速度、最高速度、最低速度等。

交通速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市民的出行效率和道路通行能力的分配,因此,通过对交通速度的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道路的状况,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此外,交通事故是评价道路交通安全状况的重要指标。

交通事故指标包括交通事故发生率、交通事故死亡率等。

通过对交通事故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道路交通安全状况,找出交通事故的高发地点和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性。

最后,交通拥堵是评价道路交通流畅度的重要指标。

交通拥堵指标包括交通拥堵长度、交通拥堵时间等。

交通拥堵不仅影响到市民的出行效率,还会导致环境污染和能源浪费,因此,及时排查交通拥堵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是改善道路交通状况的关键。

综上所述,城市道路交通状态指数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交通流量、交通速度、交通事故和交通拥堵等多个方面的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综合分析,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城市道路交通状况的好坏,为城市交通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以提高道路交通的安全性和效率。

同时,该指标体系的不断细化和完善,也有助于发现和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更好的保障。

城市道路交通拥堵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拥堵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拥堵评价指标体系城市道路交通拥堵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程度进行评价和分析的一套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程度和原因,为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和决策者提供依据,帮助他们制定有效的交通拥堵缓解措施。

以下是一个常见的城市道路交通拥堵评价指标体系:1.交通流量:交通流量是指其中一段时间内通过一条道路或交叉口的车辆数量,通常以小时为单位。

交通流量的大小直接影响道路的通行能力和拥堵程度,因此是评价道路拥堵的重要指标之一2.交通速度:交通速度是指车辆在道路上行驶的速度,通常以公里/小时为单位。

交通速度的慢与快直接反映了交通流畅与拥堵的程度,因此是评价道路拥堵的重要指标之一3.延误指数:延误指数是指实际行驶时间与预计行驶时间之间的差距,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延误指数是衡量道路交通拥堵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直观地反映交通拥堵对车辆行驶速度的影响。

4.交通容量:交通容量是指道路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容纳的最大交通流量。

交通容量的大小直接影响道路的拥堵程度,因此是评价道路拥堵的重要指标之一5.道路通行能力:道路通行能力是指其中一条道路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容纳的交通流量。

道路通行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道路的拥堵程度,因此是评价道路拥堵的重要指标之一6.交通拥堵时长:交通拥堵时长是指道路在一段时间内处于拥堵状态的时间比例。

交通拥堵时长较长意味着道路拥堵问题较为严重,因此是评价道路拥堵的重要指标之一7.排队长度:排队长度是指在交通拥堵时,排在信号灯、交叉口或收费站等地点的车辆的长度。

排队长度的增加意味着道路拥堵程度加剧,因此是评价道路拥堵的重要指标之一8.交通事故率:交通事故率是指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的频率,可以用于评价道路交通拥堵的安全性。

交通事故率的增加可能与道路拥堵程度有关,因此是评价道路拥堵的重要指标之一9.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导致车辆长时间怠速和排放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环境污染的程度可以通过测量大气污染物浓度、噪声水平等指标来评价。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城市道路交通状态指数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城市的道路交通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

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城市规划部门和交通管理部门了解道路交通的现状,找出交通瓶颈和问题,为改善交通状况提供决策依据。

下面是关于城市道路交通状态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参考内容。

一、基础信息指标1. 城市面积:标识城市的大小,区域内道路交通的规模;2. 人口数量:影响道路交通的需求量;3. 道路里程:道路网络的规模和密度;4. 停车位数量:城市内停车容量的大小;5. 公共交通线路数量:公共交通的发达程度。

二、交通拥堵指标1. 交通流量:通过采集交通数据进行统计,评估道路上的交通量;2. 峰值小时交通流量比率:在高峰时段内交通流量与平时的比值,用以评估高峰期的交通状况;3. 平均通行速度:计算数据中的平均速度,用以评估交通拥堵程度;4. 停车时间:衡量车辆在路上停留的时间,用来评估交通拥堵程度;5. 出行延误指数:通过比对实际行驶时间和预计行驶时间得出的延误指数,用于评估交通拥堵的程度;6. 易堵路段数量:识别常常发生交通拥堵的路段。

三、交通安全指标1. 事故发生率:计算一定时期内交通事故的数量,用来评估交通安全水平;2. 交通死亡率:计算一定时期内因交通事故而导致的死亡人数与总人口之比;3. 交通肇事率:计算一定时期内交通肇事的数量,用来评估交通安全水平;4. 交通事故处理效率:交通事故立案调查和处理的效率,及时处理交通事故;5. 交通违法率:通过抽样调查违法行为的数量,评估交通违法程度;6. 驾驶员违法率:驾驶员在道路上的违法行为的数量比例。

四、交通环境指标1. 噪音水平:评估道路交通对周边环境产生的噪音污染程度;2. 尾气排放:评估道路交通对空气质量的影响;3. 道路基建影响:评估道路建设和维护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五、出行便利指标1. 公共交通服务覆盖率:衡量城市公共交通线路覆盖的范围和密度;2. 公共交通运营频率:评估公共交通运营的频率,衡量出行的便利性;3. 自行车道建设覆盖率:评估城市自行车道建设的覆盖面积及质量;4. 行人通行设施:评估城市行人通行设施的完善程度。

《城市道路交通运行状态评价规范》

《城市道路交通运行状态评价规范》

《城市道路交通运行状态评价规范》
一、总则
1.1《城市道路交通运行状态评价规范》(以下简称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级城市道路的交通运行状态评价工作,旨在统一评价指标体系,实现统一的评价结果,促进全国各级城市的交通运营质量有机统一
1.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级城市的新建或改造的道路交通设施,以及现有道路交通设施的运营管理单位的交通运行状态评价工作,并结合办公法规进行解释。

二、评价指标体系
2.1评价指标体系由以下7个指标组成:
(1)行驶速度
行驶速度是衡量道路通行能力和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主要考察道路的行驶速度、流量和交通安全情况等;
(2)行车稳定性
行车稳定性反映车辆行驶的平稳程度,主要考察道路的情况,如路面状况、道路设施、信号灯控制等;
(3)红绿灯控制
红绿灯控制是衡量道路通行能力和安全的重要指标,主要考察路口的红绿灯控制、信号灯的持续时间、相位调整等;
(4)路面状况
路面状况反映汽车行驶舒适性,主要考察路面的强度、平整性、抗滑性、可行性等;
(5)道路设施
道路设施主要是指路边人行道、泊位、路侧标牌、隔离设施等;
(6)路面安全。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评价指标体系一、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交通工具的普及,城市道路交通问题成为了广大市民生活中的一大难题。

为了评价城市道路交通的状态,制定出行政管理的方向,并改善交通状况,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指标分类1.交通流量指标:包括交通量、交通速度、交通密度等。

交通量指标用来评价道路上的车辆数量,包括小时流量、日流量等。

交通速度指标用来评价车辆在道路上的行驶速度,包括平均速度、最大速度等。

交通密度指标用来评价车辆在道路上的密集程度。

2.交通效率指标:包括交通延误、旅行时间、拥堵指数等。

交通延误指标用来评价车辆在道路上的平均延误时间,旅行时间指标用来评价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时间,拥堵指数用来评价交通拥堵程度。

3.交通安全指标:包括事故率、死亡率、受伤率等。

事故率指标用来评价道路上的交通事故数量,死亡率指标用来评价交通事故中的死亡人数占比,受伤率指标用来评价交通事故中的受伤人数占比。

4.交通环境指标:包括空气质量、噪声污染等。

空气质量指标用来评价道路上的空气污染程度,包括PM2.5浓度、二氧化氮浓度等。

噪声污染指标用来评价道路上的噪声水平。

5.公众满意度指标:包括交通可靠性、出行舒适度等。

交通可靠性指标用来评价出行的准时性和可预测性,出行舒适度指标用来评价出行过程中的舒适程度。

三、指标权重为了使评价指标更加科学合理,需要对各个指标进行权重分配。

权重可以通过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确定,权重的分配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市民的需求来确定。

四、数据采集和评价方法为了准确地评价城市道路交通的状态,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采集和分析。

数据采集可以通过交通监测设备、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

评价方法可以通过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来得出结论和评价结果。

五、案例分析以城市的道路交通状态评价为例,通过收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

根据交通流量指标、交通效率指标、交通安全指标、交通环境指标以及公众满意度指标进行权重分配,得出该城市的道路交通状态评价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交通拥挤问题也逐渐产生并日益严重。

近20年,内地民用汽车年平均增长率为13.3%,私人汽车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3.7% 。

其中,北京作为人口超过万人、机动车500万辆的特大城市,交通拥堵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10月的美国《外交政策》一书更是将北京列为世界五大拥堵城市之首。

城市交通拥挤已严重阻碍中国城市经济及空间布局结构的良性发展,在社会各个方面造成负面效应,具体表征为时间延误、能源浪费、大气污染及情绪影响等。

这些负面效应使得社会外部成本增高,危害了人类的经济利益和健康安全,更不符合建设和谐交通的目的。

因此,从科学的角度对城市道路拥挤的根本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显得格外重要。

这不是单纯地统一增加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路网规模来满足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量,而是经过拥挤识别确定城市不同道路的拥挤度来实施不同的解决措施。

建立完善的、符合中国国情的交通拥挤识别体系并合理运用成为当务之急。

1.1.2 研究意义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

自1991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持续超过10%,而持续的经济增长使得人民对交通的需求扩大。

汽车产量增大,人民的购买力上升,人民的配车率提高,私人小汽车的数量快速增长,城市的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出现了不平衡状况,导致了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严峻的交通拥挤问题。

因此,此次研究的目的就是经过分析交通指挥中心的固定检测器采集和实地考察的交通数据,在交通拥挤识别体系下,计算出有效的道路实时动态交通信息,根据获取的数据信息实时、准确地为管理者制定合理有效的交通拥挤疏导策略。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拥挤识别研究现状
到当前为止,国内外对很多学者研究开发了许多的 ACI 算法。

加利福尼亚算法。

经过比较邻近检测站之间的交通参数数据,对可能存在的突发交通事件进行判别,由此确定交通拥挤的发生。

此算法于 1965-1970 年间,由加利福尼亚洲运输部开发。

McMaster 算法。

该算法由Persaud et al(1990)根据突变理论开发出来。

它使用大量的拥挤和非拥挤交通状态下的流量-占有率历史数据,开发一个流量-占有率分布关系模板,经过将观测数据之
间的关系与模板进行两次比较,判断是否发生了交通拥挤以及发生的是偶发性拥挤还是常发性拥挤。

1974年Cook开发了一种双指数平滑算法。

这种方法经过将原有交通数据去除短期的交通干扰(如随机波动、交通脉冲和压缩波)后的处理数据与预定的闽值进行比较,判断是否有拥挤发生。

1982年Ahmad和cook提出了一种基于占有率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的交通拥挤识别算法。

在这种算法中,利用一个时间序列模型对一个检测站点过去几个时间间隔中占有率的变化趋势进行拟合,并经过此模型预测出下一个时间间隔占有率的范围,如果实测数据出现明显的偏差或者偏离预测平均值程度太大,此算法就会判定发生交通拥挤。

1.2.2解决拥挤措施成功案例
(1)国内成功案例
1998 年广州市进行了广州市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的研究。

同时,也介绍了需求管理策略,这一策略的核心是利用需要与价格之间的敏感关系进行的调整拥挤程度的策略。

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香港出台了一系列措施, 如车辆驾驶员发照制度、大幅度提高小汽车税率、建立比较完善的交通影响评估制度以及1997 年开始的电子道路收费系统,最终使香港成为
世界上用地紧张但交通最畅通的城市之一。

科技部在“十五”期间确定的10个示范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杭州等,在示范工程建设过程中,几乎都将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的研究开发作为示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各个城市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部分城市开始进入实施阶段,也先后提出了ITMS的发展规划,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开发和研究。

(2)国外解决交通拥挤的措施
新加坡的拥车证和收费制度
在新加坡买车之前,须向政府投标买一张“拥车证”,没有拥车证不准注册登记领取牌照,政府经过控制拥车证的数量和价格来控制车辆的数量。

早在 1975 年,新加坡政府就对中央商务区实施使用收费制度,凡在 7:30~18:30 之间驶入该区的汽车都要购买执照证,以减少中央商务区的交通流量,缓解交通压力。

美国的综合交通需求管理政策
经过车辆配额限制、车辆许可制度、车辆标准限制、经济调控限制等方法来控制车辆总需求量;经过交通管理限制、车辆行驶限制、车辆停车限制、经济调控限制等方法来控制交通流量。

荷兰政府的 ABC 政策
目的是经过合理的土地利用,促进出行者利用大运量公共交通工具,从而避免小汽车交通量的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