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与交通知识点(武汉大学出版社)

合集下载

《城市道路与交通》课程笔记

《城市道路与交通》课程笔记

《城市道路与交通》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1.1 城市交通和道路的基本概念城市交通是指在城市范围内,人们使用各种交通工具进行出行和物资运输的活动。

城市道路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的出行和物资运输提供路径。

城市交通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人行道:供行人通行的道路。

- 非机动车道:供自行车、电动车等非机动车通行的道路。

- 机动车道:供汽车、摩托车等机动车通行的道路。

- 公共交通专用道:供公交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通行的专用道路。

1.2 中国古代城市的城市交通和道路系统规划中国古代城市的交通和道路系统规划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古代城市的交通和道路系统规划主要特点有:- 以城市中心为规划核心,道路呈放射状分布。

- 道路宽度较窄,适合步行和马车通行。

- 城市道路系统与城市水系相结合,水路交通与陆路交通相互补充。

1.3 国外近、现代城市的城市交通和城市道路系统规划近现代国外的城市交通和道路系统规划受到了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主要特点有:- 道路宽度增加,适应机动车交通的发展。

- 道路系统规划更加注重交通流量和速度。

- 出现了立体交通系统,如高架桥、地下通道等。

1.4 我国城市交通的问题及对策我国城市交通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交通拥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机动车数量的增加,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

- 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不高:公共交通系统覆盖面不足,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 停车难:城市停车设施不足,导致停车难问题突出。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优化城市道路网规划,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 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 加强停车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停车场地,提高停车效率。

第二章城市交通基本知识2.1 行人和车辆行人:在城市交通中,行人是最基本的交通参与者。

行人通行的空间主要为人行道,其设计应保证行人的安全和便利。

车辆:车辆是城市交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机动车和非机动车。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知识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知识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知识点总结交通:广义:交通是人物信息的流动,是以某种确定的目标,按照一定的方式,通过一定的空间进行的。

通常含义:交通是人和物的流动,是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

城市交通系统:是由城市运输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组成的。

城市道路系统是为城市运输系统完成交通行为而服务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则是城市交通系统正常,高效运转的保证。

城市交通规划的任务1、根据城市性质、用地功能分区与布局、工作与居住地点的分布,分析在规划年限内的城市客运量与货运量,车辆出行次数和流向;通过数学方法计算出行在用地分区之间的分配。

2、根据国民经济水平、城市规模、用地布局,分析城市交通特点、研究和选择城市运输和交通方式,及所占比例3、配合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初步方案或旧城道路系统改造规划方案,提出城市货运与客运交通的流量、流向分布图,为修正道路系统提供依据城市道路的特点:1功能多样,组成复杂2行人非机动车交通量大3道路交叉口多4沿路两侧建筑物密集5景观艺术要求高6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影响因素多7政策性强城市道路的运输特点:1机动灵活性大2普及面广适应性强3速度快,造假低4运量大缓解我国城市交通拥挤堵塞的基本途径:1必须认识交通的社会地位2必须要有适当的城市交通投资3解决城市交通的堵塞,必须要有科学理论4城市总量消减5交通流量均分6交通连续7交通分离人行道设计:a:适用于人行道宽度不足反种植单行行道树,尤其适用于两边商店多,公共文化机构多的主干道上,是目前最常见的形式。

b:适用于过街行人量大,行车密度高的路段,行人与车行道之间设绿化带在人行横道处设断口,这种形式有利于行人安全,有利于交通组织,车轮溅起的污泥和扬起的尘土对行人影响较小。

C:适用于支路或住宅区道路上,布置有两条绿带,一条是花卉丛绿带,布置在建筑物前,另一条是行道树,沿路缘石布置须沿屋檐墙角散水地带,筑砌护坡,以免积水影响房基的稳定。

道路提纲

道路提纲

4.9 道路横断面布置
4.9.1 道路横断面的形式
道路横断面根据交通组织的方式不同,可分为单幅路、双幅路、三 幅路和四幅路。
单幅路。车行道上不设分车带,机动车行驶在车行道中间,非机动 车在路面两侧行驶,其间以路面划线组织交通。国外常将自行车道铺 成红色的路面。单幅路适用于支路、商业街,交通量小的次干路,车 速不大的郊区道路。在旧城道路网较密的地区,也有利用两条相近的 单幅路组织一对单向交通的,这在国外用得很普遍。我国由于有大量 非机动车与机动车同向行驶时,相互干扰较多,有的城市将同向行驶 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改为逆向行驶,再在相近的一对道路上配对组织 双向行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4 2 2
4.2 机动车道 4.2.3 机动车道的车道数
设计机动车道时应注意的问题
机动车道的车道条数常采用偶数。 对于道路交通量有潮汐变化的机动车道,车道数采 用奇数或偶数均可,在每条车道上空的两面都装有红 (或×)灯和绿(或↑)灯,当早上高峰小时单向交通量 很大时,可以将大部分车道开放绿灯,满足车辆交通 要求,这时相向可通行的车道减少;当下午高峰小时 相向交通量增大时,可以变换交通信号灯,使绿灯的 车道数增加。

4.5 路侧带和人行道
4.5.4 人行道的布置
在车辆交通频繁的主干路上,人行道宜放在绿带或设 施带的右侧,使行人离机动车流远些,少受干扰和废 气污染。 在快速路上,人行道与机动车道应严格分离,快速路 上的车辆要停车必须驶入边上平行的辅路(支路),才 能让行人上下车。跨过快速路的行人必须从行人天桥 或地道内通过。
人行道最小宽度(米) 项 各级道路 商业或文化中心区以及大型商店或大型公共文化机构集中路段 火车站、码头附近路段 长途汽车站 目 表 4.5.1 大城市 3 5 5 4 中、小城市 2 3 4 4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绪论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绪论
第1章 绪 论
一、课程学习内容
1、交通规划,道路网规划 2、城市道路设计
城市道路
第1章 绪 论
城市道路
1、交通规划、道路网规划
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交通规划——解决现状交通问题,
指导未来交通发展的纲领。 道路网规划——道路系统规划
建立结构合理、功能明确、完整 通畅的道路网络。
第1章 绪 论
大 >200 城 市 ≤200
中等城市
道路网密 度
km/km²
大 >200 城 市 >200
动车车道 条数(条)
城 市
≤200
中等城市
道路宽度 大 >200
(m)
城 市 ≤200
中等城市
80 60~80 —— 0.4~0.5 0.3~0.4 —— 6~8 4~6 —— 40~45 35~40
本章重点:城市道路的分类
城市道路
第1章 绪 论
城市道路
§1.1 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现状
一、关于“道路交通” 道路—— 《尔雅》 道者蹈也,路者露也。 即地上的草踩光了,露出了地面即为路。 交通——
人、物从出发点到目的地的移动。 道路交通——利用道路进行移动的交通
即道路交通。 还有轨道交通、水运交通、索道交通…
第1章 绪 论
四类道路的交通功能关系
类别 位置
交通特征
快速 分区 交通 货运为 车速



主高
主干 分区


交叉口间距 大
次干 路
区内
支 路
区内
生活 客运为


车速 低

城市道路
Q机
Q非人


城市道路与交通复习重点资料.doc

城市道路与交通复习重点资料.doc

第一章其中干线公路可分为:国道一在国家公路网中,具有全国性的政治、经济、国防意义,并经确定为国家干线的公路, 简称国道省道一在省公路网中,具有全省性质的政治、经济、国防意义,并经确定为省级干线公路,简称省道县道一具有全县性的政治、经济意义,并经确定为县级的公路。

乡道一主要为乡村生产、生活服务并经过确定为乡级公路。

另外,根据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交通量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表1),公路分级P5P6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城市道路分为四类快速路快速路应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

快速路对向车行道之间应设中间分车带, 其进出口应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

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

两侧一般建筑物的进出口应加以控制主干路主干路应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

自行车交通量大时,宜采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形式,如三幅路或四幅路。

主干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

次干路次干路应与主干路结合,组成道路网,起集散交通的作用,兼有服务功能。

支路支路应为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城市道路中各类道路的规划指标应符合表2、表3的规定。

P13车辆的停放方式:停车场车辆停放方式按汽车纵轴线与通道的夹角关系分,有平行式、垂直式、斜列式三中。

汽车运动时需要不断克服运动中所遇到的各种阻力,这些阻力包括滚动阻力、空气阻力、坡度阻力和惯性阻力。

第二章P31交通调查方法可以现场观测、访问和印发调查表格等多种方式进行。

四个步骤:一、选定观测点二、确定观测日期和时间三、统计表格的设计四、绘制统计分析图表由于交通量时刻在变化着,对不同计量的时间,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一般取某一时段内的平均值作为该时间段的代表交通量。

平均交通量=(1/n) Ei=l到n Qifpcu/单位时间)车流量Q=Kj(V-(V平方/Vf))第三章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规划设计3.1平面线形规划设计的内容道路线形指道路路幅中心线(乂称中线)的立体形状,道路平面线形指中线在平面上的投影形状。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试要点知识分享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试要点知识分享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试要点一、道路交通基础1、城市道路分类分级城市道路的分类1、快速路也叫快速干道通一一-快速、长距离交通;全市性干道2、主干路也叫主干道通为主一一以交通功能为主;全市性干道,连接各主要分区3、次干路也叫次干道通兼达一一以交通功能为主,兼有服务功能;分区干道4、支路也叫一般道路或地方性道路达一一以服务功能为主;连接次干道与街坊路,解决局部地区交通。

城市道路分级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按城市规模分I、U、川级。

特大、大城市一一I级,中城市一一U级,小城市2、交通三参数Q、K、V及三者关系关系式基本关系:QK V抛物线关系:Q= V f (KV f ——自由车速 K j ――阻塞密度 3、通行能力与Q 区别概念: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的车辆数(行人数)。

通行能力与交通量的区别:通行能力:是“能力”,检验道路是否充分发挥作用的依据。

交通量:道路上实际的通行数量。

二、交通规划、路网规划1、 城市交通模式2、 交通规划步骤1. 交通调查。

2. 交通预测---由调查资料,建立交通需求模型,进行现状分析和未来交通预测。

3. 交通规划1) 提出交通战略方案2) 提出交通网络规划方案,并评价优化。

3、 OD 调查 出行,区内(间)出行线性关系:V= V f (1-K-)OD调查的概念含义:对交通的发生,终止所做的调查。

必要性:因为Q,V调查,道路交通状况的调查,道路上的流量流速。

OD调查:对客流流向调查(包括起讫点,路径…..)出行定义:人,车,货从出发点到目的点的全过程。

特点:一个目的,两个端点。

区内(间)出行区内出行定义:起讫点在同一交通区的出行。

区间出行定义:起讫点在不同交通区的出行。

4、交通预测四步法,出行分布预测的方法:平均增长系数法四步法1. 出行产生预测:预测各交通区出发,吸引的出行总量。

2. 出行分布预测:预测各交通区之间的出行量分布。

3. 交通方式的选择预测:按交通方式的选择将预测的出行量换算为交通量。

城市道路与交通 期末复习知识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 期末复习知识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复习知识点1、 城市道路的定义:城市中组织生产、安排生活所必需 的车辆行人交通往来的道路;是连接城市各个组成部分,并与郊区公路相贯通的交通纽带。

2、 城市道路的组成:1)车行道;2)路侧带;3)分隔带;4)交叉口和道路广场;5)停车场和公交停靠站台;6)道路雨水排水系统;7)其他设施。

3、 城市道路系统定义:城市道路系统是城市辖区范围内各种不同功能道路,包括附属设施有机组成的道路体系。

4、 城市道路网定义:城市道路网是指城市中各种道路在城市总平面图上的布局。

5、 我国城市道路出现的问题:1)交通拥堵;2)停车难;3)公共交通满足不了客运交通的增长;4)盲目建立立体交叉;5)事故发生率高;6)路面反复维修率高,排水不畅。

6、 我国的城市道路分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城市支路。

7、 城市交通定义:各种车辆(包括步行)在城市道路系统上行驶往来,以完成各种性质的客货运输任务,称为城市交通。

它包括动态交通(车辆、行人流动)和静态交通(车辆、行人停驻)。

8、 城市交通对道路的要求:1)道路运输经济;2)交通流畅、安全、迅速;3)注意环境保护;4)注意造型协调。

9、 影响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布局的因素:1)自然条件 水网城市道路网、山区城市道路网等;2)城市规模;3)城市用地布局和形状;4)对外交通设施;5)社会与人为因素。

10、城市道路交通的特征:1)城市中有大量的交通吸引点,吸引点的车辆和行人交通错综复杂;2)城市中大部分交通的流动路线和流量经常变化,不稳的;3)城市道路中的交通运输工具类型多,速度不一;4)人流和车流以及车流和车流交叉多,相互干扰大;5)城市道路交通需要大量的附属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

11、影响汽车行驶速度的因素:汽车性能、道路技术标准、交通状况、司机驾驶技术、自然气候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等。

12、交通基础图:车速和车流密度关系、间距平均车速和车流量的关系、车流量和车流密度的关系13、交通量:道路上某一断面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车辆和行人的数量。

城市路况知识点总结

城市路况知识点总结

城市路况知识点总结一、城市道路路况的划分1. 城市主干道城市主干道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核心,通常连接着城市的主要交通枢纽和重要地区,是城市交通的主要动脉。

主干道的交通流量大,车速快,因此对其路况的维护和管理非常重要。

2. 城市次干道城市次干道通常连接城市的次要交通枢纽和次要地区,对于缓解城市主干道的交通压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次干道的交通流量适中,需要保持畅通和安全。

3. 城市支路城市支路主要连接城市的各个小区和街区,是城市居民的主要出行道路。

支路的交通流量较小,但是对于保障城市居民的出行也非常重要。

二、城市道路路况的影响因素1. 交通流量城市道路的交通流量是影响城市道路路况的主要因素之一。

交通流量大的道路容易造成交通拥堵,而交通流量小的道路则可能出现车速过快的情况。

2. 道路宽度道路的宽度直接影响着交通的通行效率和安全性。

宽度较窄的道路容易造成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因此需要及时进行拓宽或改造。

3. 道路设施城市道路的设施包括交通信号灯、交通标线、交通标识等,这些设施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交通的通行和安全。

4. 地面状态城市道路的地面状态是影响城市道路路况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面不平整、坑洼严重的道路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影响通行效率。

5. 天气状况不同的天气状况对城市道路路况有不同的影响。

如雨雪天气会造成道路湿滑,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6. 人为因素城市道路路况还容易受到的人为因素的影响,如交通管理措施、交通规则执行情况等。

三、城市道路路况的改善措施1. 提高道路设施的完善程度建设更加先进的交通设施,完善交通信号灯、交通标线、交通标识等,提高道路的通行效率和安全性。

2. 加强道路维护管理加强对城市道路路况的维护和管理,定期对道路进行检测和维护,及时修补路面的坑洼和裂缝,确保道路的畅通与平整。

3. 拓宽和改造道路对于交通流量大的主干道和次干道,可以进行拓宽和改造,增加道路的通行能力,缓解交通拥堵。

4. 完善交通管理措施加强交通管理,合理规划道路交通流量,提高城市道路的通行效率和安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道路与交通》知识点考试题型一填空题(1*20)二选择(1*10)三名词解释(2*9)四简答(5*4)五计算题(10*2)六论述题(12*1)第一章绪论1.交通:指人和物在两地之间的位移过程,即人和物随时间的变化而产生的空间位置变化。

2.根据实现和完成人和物位移的不同类型,交通可分为道路交通,铁路交通,水运交通,航空交通,管道交通五种。

3.(简答)城市交通分为两类:市际交通和市内交通☞市际交通(对外交通)是指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城市以外地区之间的交通,由设在市区内的市际交通设施,如铁路站场、港口码头、机场、长途客货运车站及出入城市的道路系统来完成;☞市内交通是指城市市区内部交通,即人和物运动的发生和终止都产生于城市内部的那部分交通,主要由各种交通设施如城市道路、地下铁道、高架桥以及交通控制设施等完成。

4.我国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结合淮安市说明)p2【论述题】(1)城市规划、用地布局上的局限(2)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3)城市交通组织结构不合理(4)城市道路系统不健全(5)城市通路交通管理与控制水平不高第二章1. 交通体系——道路、在道路上通行的车辆和行人以及道路交通所处环境的统称。

交通流——某一时段内,连续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或行人所组成的车流或人流的统称。

交通流特性——某一交通体系中,交通流的定性或定量特征,以及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变化规律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亦称为交通流特征或交通流性质。

交通参数一-描述和反映交通流特性的一些物理量。

如交通量、车速、交通密度、通行能力、行程时间、车头时距等。

其中交通量、车速和交通密度可以反映交通流的基本性质,称它们为基本交通参数。

交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一般为往返两个方向)的车辆数或行人数。

又称交通流量或流量。

当量交通量---折算交通量,将机动车或(和)非机动车交通量按一定的折算系数换算成某种指标车型的交通量。

2. 例题2-1 和例题2-2 p10【求日,月,年交通量】3. ①地点车速:又称瞬时车速及点车速。

指车辆通过道路某一点或某一断面时的瞬间速度。

②行驶车速:车辆通过某路段的行程与有效运行时间(不包括停车损失时间)之比所得的速度。

用于评价该路段的线形和通行能力或作经济效益分析之用。

③区间车速:又称行程车速,是车辆通过某路段的行程与所用总时间(包括有效行驶时间、停车时间、延误时间,但不包括客、货车辆装卸货时间和在起点、终点的调头时间)之比。

是评价道路通畅程度、估计行车延误的依据。

区间车速总低于行驶车速,要提高运输效率,必须努力提高区间车速(即应努力缩短停车时间)。

④运行车速:是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驾驶员,在实际的道路和交通环境条件下所能维持的最大车速,一般不超过设计车速,也可称为实际车速。

⑤临界车速:道路通过交通量最大时的速度,一般供交通流理论分析时用。

⑥设计车速:作为道路几何线形设计所依据的车速。

在道路几何设计要素具有控制性的路段上,设计车速是具有平均驾驶水平的驾驶员在天气良好、低交通密度时所能维持的最高安全速度。

4.车头间距与车头时距①车头间距 :同向连续行驶的两车车头之间间隔的距离即为车头间距,记为hd ,单位为米/辆。

所有车头间距的平均值称为平均车头间距;可保证车辆安全行驶的最短车头间距叫做极限车头间距,是同向行驶车辆交通安全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交通流理论和通行能力计算的重要依据。

交通密度又可用车头间距表示:K = dh 1000 (辆/公里)②车头时距:当车头间距的间隔用时间(秒)表示时则为车头时距,记为ht ,单位为秒/辆,是交通流理论中十分重要的指标。

车头时距与交通量之间的关系为:ht = NT 3600 (秒/辆) 车头时距与车头间距的关系为:ht = v h d(秒/辆)交通量,车速和密度之间的关系(需作图)p155.交通量,密度,车速的关系综上所述,将Q—K、Q-V及V—K关系图作于同一平面上,如p13图2—7,全面分析可得到如下结论:(1)当密度很小时,交通量亦小,而车速很高(接近自由车速)。

(2)随着密度逐渐增加,交通量亦逐渐增加,而车速逐渐降低。

当车速降至V。

时,交通量达到最大,此时的车速V。

称为临界车速,密度K。

称为最佳密度。

(3)当密度继续增大(超过K。

),交通开始拥挤,交通量和车速都降低。

当密度达到最大(即阻塞密度)时,交通量与车速都降至为零,此时的交通状况为车辆首尾相接,堵塞于道路上。

(4)最大流量Qmax、临界车速V。

、和最佳密度K。

是划分交通拥挤与否的特征值。

(5)容量和速度不可兼得。

故为保证高等级道路(快速路、主干路)上的速度,就应该对其行车密度加以限制,而一般性的道路着重考虑满足较大的交通容量,因此对车速要求不能太高。

6. 简述基本通行能力,可能通行能力和实用通行能力之间的关系▲基本通行能力:在理想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在单位时间内能通过一条车道或道路上某一点的最大小客车数。

▲可能通行能力:在通常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在单位时间内能通过一条车道或道路上某一点的最大车辆数。

▲实用通行能力:在通常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行车密度不很高,不致引起过度的延误和阻碍驾驶的通行能力。

基本通行能力:在理想的道路,交通,气候条件下,有技术性能相同的一种标准车辆,以最小的车头间距连续行驶,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最大车辆数。

可能通行能力:在实际道路交通条件下单位时间通过道路上某一点最大可能的交通量。

通常求可能通行能力时,是根据这些修正系数乘以基本通行能力数值,而得出可能通行能力。

实用通行能力:根据道路的性质和使用要求的不同,而划分为若干等级不同的服务水平,在不同的服务水平条件下,道路具有的通行能力,即道路在某一服务水平时的服务交通量。

7.调查地点根据调查目的和要求的不同,一般可选择(1)典型路段:在一个城市中,选择能够说明该城市交通特征的路段是很重要的。

一般是分级选择,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等,同时应该避免交叉口影响。

(2)主要交叉口:在城市中选择不同形式的交叉口,也可以从交通角度选择不同位置,不同等级道路上的交叉口。

(3)大型建筑设施出入口:这里主要掌握对城市干道交通的影响,采取必要而有效的管理措施。

如市区内负担对外交通的功能的车站,码头,货场;大型文体中心,商贸中心;大型厂矿,机关和学校等客运,货运交通集散中心。

(4)特别指定的地点:如交通事故多发地段,需重点加以研究的地段等。

8.车速调查范围两种:地点车速调查和行程(行驶)车速调查地点车速是时间平均速度或平均瞬时速度,它是在道路上给定地点处,在交通通畅条件下量测到的一组连续车辆速度的平均值,用以表征该地点的速度特征;行程(行驶)车速调查是区间平均速度,它是以给定的路段运行距离被该距离的平均行驶时间除而得到的。

第三章1.交通规划的目的和意义目的:协调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联系,并按系统工程的观点,对道路提出的任务和要求,使与其他运输方式密切配合,相互补充,共同完成城市客货运输任务。

意义:(1)是建立完善的交通系统的重要手段。

(2)是获得交通运输工作最佳效益的有效方法。

(3)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措施。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必须以系统工程观点,对城市中的人、车、路、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制定一个完善的、科学合理的城市交通规划。

(4)交通规划是实现城市现代化交通的正确地预测城市交通的发展并作出科学合理的交通规划。

2. OD调查的目的OD调查的目的在于掌握人、车出行的起点和终点以及出行目的、运输内容等情况。

利用OD 调查结果计算转换交通量,结合土地利用、人口分布等经济指标预测未来交通需求,作为道路网规划的依据。

【客车和小货车】3. 出行:人,车,货从出发点到目的地移动的全过程,分别有个人出行,车辆出行和货物出行。

4.期望线:为连接各小区形心间的直线,是反映人们期望的各小区形心之间的最短距离,与实际出行路线无关,按一定比例绘出的期望线宽度区间出行次数。

5.分隔查核线:在调查去内按天然或人工障碍设定的调查线,实测穿越改线的各条道路断面上的交通量,与相应的区间OD统计量比较以校核OD调查成果精度,也称交通越阻线。

6. 推算将来各区发生和吸引交通量的方法之一—强度指标法也叫原单位系数法,就是采用社会经济指标体系中的易测指标,分析基年每单位指标产生的交通量,然后乘以该指标的将来预测值,从而得到将来发生交通量的一种方法。

常用的强度指标:①每人产生的交通量;②每辆汽车产生的交通量;③各种用地单位面积产生的交通量;④其它社会经济指标产生的交通量。

7. “换乘系数”是指全市市民在一天出行过程中平均换乘公交车的次数,这个系数不能超过1.5。

8.(1)居民流动强度:即全市居民一年内出现次数总和除以全市居民总人数。

(次/人·年)(2)居民乘车流动强度:即全市居民一年内乘公共交通出行次数总和除以全市居民总人口。

(乘次/人.年9.公共客运交通路线规划原则和方法▲开辟公交路线时,应该分清服务对象的性质,流量和流向,尤其对近期开辟的路线,应首先满足主要出行目(即生产,生活)的乘车需要,其次是文化生活的需要。

▲在主要人流集散点之间,尽可能开辟直接的公共交通路线来沟通,比如体育场馆、影剧院、旅游胜地等可按需要开辟专用线,并且注意路线要与主要客流流向一致,最好使整条路线客流量分布均匀,并与路线的运载能力相适应。

▲在旧城中新开辟的公交线路,需根据以上原则和居民出行调查资料,在可能行驶公交车辆的道路上先大致定出走向,实施后再根据对乘客的吸引情况进一步修改路线。

▲新规划或新建城市的公共交通路线系统规划,在平面图上分别对各类性质的吸引点和出发点,粗略地作出人流或客流相互流动的直线联系图,再结合规划的干道网,将每两点之间的空间直接联系客流归并到实地的道路上去。

归并的原则是使其由空间距离变为实地距离时的增量最小。

▲不论是新城还是旧城,公共交通路线规划的数量不能过密,也不能过稀,必须遵循公共交通路线系统规划指标。

10.【城市道路规划原则】要求:可按市区站距500-800 m,郊区800-1200m设置公交车站。

11. 自行车道路每条车道宽度宜为lm,靠路边的和靠分隔带的一条车道侧向净空宽度应加0.25m。

自行车道双向行驶的最小宽度宜为3.5m,混和有其它非机动车的,单向行驶的最小宽度应为4.5m。

12. 商业步行街(区)与规划的服务地区内应有便捷的客运交通联系。

商业步行街(区)距城市次干路的距离不宜大于200m,步行街(区)进出口距公共交通停靠站的距离不宜大于100m。

13. 公共交通包括:快速轨道,公共汽车,有轨电车,无轨电车,出租车(准公共交通)14. 道路服务水平:指的是主要以道路上的运行速度和交通量与可能通行能力之比综合反映道路的服务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