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唯识学的种子论
唯识论

唯识的现实意义杨小福(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北碚400715)摘要:但凡了解点唯识学的人都知道其义理对现实社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那么要将唯识之体作为现实之用,必先深刻地理解唯识学所阐述的形而上之义理。
既然拿来用,必定涉及到学以及用。
大家都知道,唯识可以看作是佛教鼻祖,但是后来佛教本身也分了派别,单独的派别义理并不能完全代表唯识,由于此文侧重点不在此,因此不再细谈。
可以这样说,如果将唯识看作体的话,那么现实社会中的佛就是用。
而大部分人对唯识的接触都是从学佛或了解佛而开始的,可是生活中,总有一部分人易将学佛与佛学混为一谈,致使在追求佛学过程中“失之一毫,谬以千里”。
学佛于佛学为两种完全不同概念,现实生活中很多求佛之人不能完全区分学佛与佛学之真正要旨,甚至对于学佛之目的也不尽清楚。
处事不争就能带来好运。
另外,万物是紧密联系的整体,表现在人这个群体中就是整个人类群体当中的生死,好坏,是非都是没有差别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也是错,错也是对。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学佛的一个大境界就是能让我们明白,福报源于给予众生的施舍,然而这种施舍是无条件,无目的的。
最后为人处事宽容便能获得心灵的丰盈!关键词:唯识;福报;施舍;宽容释义所谓唯识,即是简去心外诸法,择取识心。
这是遮简迷情、外界有实我实法的存在,表显内界识心的真性法相。
换句话说,唯识宗立论,以我人心识之外的万有现象,皆是由我人心识自体所变现而来,亦即是由第八阿赖耶识中的种子所变现生起,故除心识之外,万有现象皆非实在。
因此说:‘唯识无境’;或自万有现象自识所变一面来说,称为‘唯识所变’。
中国唯识宗立宗的主要理论依据,以大乘佛教唯识宗创始人之一世亲的《唯识三十颂》为主线,由唐代著名高僧玄奘三藏法师揉合印度十大论师的诠释编译而成,最能体现法相唯识学派的基本思想。
唯识论唯识的认识论,就是由识分成“见分”(认识的主体,亦即认识的能力或作用)及“相分”(认识的客体,亦即反映在主观上被认识的形相),然后由见分去认识相分。
八识种子翻腾的原理

八识种子翻腾的原理
八识种子翻腾的原理,唯识学中称为“强者先牵”,即哪个种子最强,就会最先现行。
这主要是由于一个人在一生中熏习不同的种子,形成了不同的习惯势力,这些习惯势力在临终时会成为引导种子现行的因素。
例如,如果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贪婪无度,临终时贪的种子就会最强大,从而引导他进入饿鬼道。
同样地,如果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脾气,临终时瞋恚的种子就会最强大,引导他进入地狱道。
此外,唯识宗有三种关于种子来源的说法:
1. “唯本有说”:种子是本有的、与生俱来的、先天就有的。
2. “唯新薰说”:一切种子都是后天熏习而成就的,每个人生下来就像一张白纸,涂上什么颜色就是什么颜色。
3. “本有新薰并有说”:即种子既有本有的,也有新熏的。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人士。
略论唯识学的三性思想

略论唯识学的三性思想宗承法师在印度主导大乘佛教思想的有二个学派:一是中观学派,以龙树、提婆的思想为主;研究客观世界,提出八不中道,以悟缘起证入性空为目的。
二是唯识学派,以无着及世亲的思想为主,研究主观真理,提出三性三无性思想,以断遍计、了依他、证圆成为目的。
「唯识」,就是不离开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一切都是识的产物。
每个人都有主观能动性,在精神和思想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见闻觉知,就是主观能动性缘起变化的一种作用。
我们生存在现实的世间里,常觉得山河大地,森罗万象宛然呈现在自己的面前,但这却无一不是自心上所现起的似境影像而已,「世界是意识的表象」,我们根本亲缘不到事物的真实特征,只是内心自变自缘。
因此,唯识学主张「唯识所现,心外无境」。
人一看到「心外无境」,马上就产生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佛教讲「唯心」是否定客观存在。
其实不然。
佛教不重视客观世界,但不否定客观世界。
因为客观世界不能直接帮助我们解脱生死的人生大问题。
了脱生死,证入涅盘,全凭自心修习,要靠主观能动性不断去努力,才能证到涅盘胜境。
客观世界是我们的共相,是大家共同生活的埸所,提供每一个人一期生命果报体的资生物具。
根据缘起性空的原理,客观世界也是众缘和合而成,剎那生灭,迁流不住,当体即空。
正如《金刚经》所说:「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世界。
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
经文中之「一合相」就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根本就没有单一存在不变的个体,所以是缘起而性空。
只因人们迷不知此理,对缘生如幻的现象界产生一种实有的观念,以为是离识而有,驱役自心,随外境而转,光凭自己的见闻觉知,攀缘一切妄境,将之坚执为实有,劳虑飘绵,造诸业因,受大苦恼。
唯识宗认识论

唯识宗认识论唯识宗认识论是佛教理论中的一个分支,其关注点在于所谓的“识”与“法”的关系。
认识论是哲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早在古希腊哲学时期,就已经开始探讨了。
而唯识宗认识论,则是在佛教禅宗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对认识问题的哲学思考。
唯识宗认识论的主要观点是:我们的认识来自于我们对于外界事物的感知和构建,而外界的事物本身是不存在的。
也就是说,我们能够知道的事情仅仅是我们的感觉和思维构造的结果,不是客观实在的存在。
因此,唯识宗认为我们具有唯识知识,即只能认识自己的意识活动,而不能认识客观实在。
然而,这个观点也引发了许多争议和质疑。
下面列举了五个例子,来分析唯识宗认识论的优点和缺陷。
1. 梦境中的认知我们在梦境中所看到的事物,其实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但是,当我们在梦境中看到的事物,其感觉却是十分真实的。
那么,这个感觉来自于何处?是来自于梦中的我们自身,还是来自于外界环境的反映呢?唯识宗认为,这个感觉其实是我们自身通过感知和思维构建出来的结果,而不是源自于外界。
然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确实能够使用感官来认知外界,例如我们所看到的阳光、听到的声音等等。
这些感官的反映会在我们的大脑中被处理,并形成我们的认知。
如果这些感官反映本身就不真实,那么我们如何能够判断任何事情是真实的呢?2. 常识的存在唯识宗认为,我们存在的认识仅限于自身的感知和构造,而没有办法认识外部的实在世界,这与人们日常的常识相违背。
例如,我们知道火是热的,水会湿,这些常识知识是否就都是由我们的感觉和思维构造而来?事实上,一个人通常是通过多个人的交流和理解,习得常识知识,这也可能包括了许多外部的实在存在。
因此,唯识宗对于客观存在的否定观点也为此带来了一定的问题。
3. 词语的意义我们在交流中使用的词语所描绘的意义是什么?是我们自身的构造,还是反映着外界存在的真实性质?唯识宗认为,所有的言语都是基于我们的经验和思考而构成的,因此不可能表达外部的真实存在。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交流和理解,在不同的语境下定义和解释一个词语的含义。
唯识学——转识成智的理论和方法

唯识学——转识成智的理论和方法在浩如烟海的佛学经纶中,唯识学可算是最容易为现代人所接受的,最有哲学意味的一脉。
本贴将所接触的各位法师、学者的有关唯识学讲义、文章,摘要编辑如下,以便大家对唯识学有一个大体的认识。
如有不当之处,还望各位前辈不吝指正为感。
在此,向释正刚、郭元兴等法师和前辈致以诚挚的敬意和感谢!一、唯识大意在茫茫的大千世界中,山川日月、草木云霞、流水落花、飞禽走兽,本都是无情之物,然而奇妙的是,在诗人或作家的眼中笔下,草木有忧乐,飞星能传情,明月伴人舞,春风知别苦,落红叹流年,流水似浓愁,蜡炬况垂泪……如此等等,这些自然万物,生气洋溢,处处都表现了人的生命与活力,如郑板桥竟与院中翠竹有如此深厚的感情: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贵也无多也。
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石竹,即石竹亦爱我也。
那么,试问,是什么使得这没有性灵的自然事物有了性灵,没有人情的事物有了人情呢?是什么使得大自然仿佛受到一种生气的贯注,成了有灵有肉的生命体?很明显,这是人的思想、人的感情、人当时所凸显出来的心理,是人内在的感情向大自然放射的结果。
人,是生活在自然界及社会人群之中的。
我们对于自然界及他人的认识,是通过自己的心来感知来了解的。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已生活了几十年,而这个世界所给与大家的感受,有时是带有负值的极为短暂的喜悦,有时是充满着烦恼与苦痛;其内心,时常受着外在的环境的挤压与煎熬。
于是这就给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何现实的世界,给了我们如此多样的感受?这种感受是取决于外在环境,抑或我们凡夫的自身的心理问题?关于此问题,一般人都会认为,这主要取决于外在的环境,因为绝大多数的环境,在当时,凡夫的我们是无法改变的;其心,只能随境而转。
然而,唯识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人的种种感受乃是由于“情执”作祟而出现的产物,具体体现是烦恼心所与有漏的善心所,或者说是人法二执、烦恼障。
这“情执”是凡夫众生的心理,也可以说成是,那能感受的心,附着有污秽的东西,于是都有了种种多样色彩的感受。
关于唯识学,请谈一谈你们的个人实证经验?

唯识学是佛教中的一种哲学思想,它认为一切事物皆为心所生,心是一切事物的本质。
在我个人的实证经验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唯识学的真谛。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极其固执的同事,他总是对别人的意见和建议置若罔闻,只听从自己的想法。
这让我感到很困惑,我不明白他为什么如此固执,明明别人的意见很有道理,为什么他就是听不进去呢?
后来,我通过学习唯识学的理论,明白了这位同事的行为背后的原因。
唯识学认为,我们的心是由各种各样的因素所影响的,包括过去的经历、环境、文化背景等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我们的认知和思考方式,从而塑造我们的个性和行为习惯。
这位同事的固执也许是因为他的过去经历或文化背景使他更倾向于自己的想法,而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意见。
唯识学还强调了“缘起性空”的概念,即一切事物都是由各种缘起因素所组成的,没有任何一件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这个概念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我们每个人都是由各种缘起因素所组成的,我们的存在和行为也会影响着周围的人和事物。
我们应该更加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及对周围人和事的影响。
唯识学的理论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我们每个人都是由各种因素所影响的,我们的存在和行为也会影响着周围的人和事物。
我们应该更加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及对周围人和事的影响。
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唯识论的基本观念

唯识论的基本观念1. 大家好啊!今天咱们来聊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话题 - 唯识论。
别看这名字听起来挺高深的,其实它讲的就是我们每个人都特别关心的事儿:我们的心到底是怎么运作的?整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2. 说到唯识论的核心观点,那就是"万法唯识"。
这话听着玄乎,其实特别接地气,就像是在说:我们眼前看到的这个世界,就跟看电影似的,都是咱们的心识在放映呢!你以为你看到的是真实的世界吗?不不不,那都是你的心在给你放电影啦!3. 唯识论说我们有八个识,就像是一个大公司里的八个部门。
阿赖耶识就是总经理,掌管着整个公司的大事;末那识就像是副总,整天盯着老板的脸色,特别在意自我;前六识就是各个部门的小职员,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这么一说,是不是感觉特别形象?4. 要说这阿赖耶识啊,可真是个神奇的存在,就像是个超级大仓库,把我们所有的经历、想法都存在里面。
你说你忘记的事情去哪儿了?都在这里头躺着呢!就像是把所有东西都扔进了储物柜,需要的时候就蹦出来。
5. 末那识可有意思了,整天就想着"我我我",就像个自恋狂一样。
它总觉得世界上最重要的就是自己,时时刻刻都在强调"这是我的""那是我的"。
说白了,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自我意识,可劲儿地往自己脸上贴金。
6. 前六识就更好玩了,眼耳鼻舌身意,就像是六个小助手,天天在外面跑来跑去,收集各种信息。
眼睛看到漂亮的东西就走不动道了,耳朵听到八卦就竖起来了,这些都是它们的日常工作。
7. 唯识论还说所有的现象都分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
听着复杂,其实就像看电影:遍计所执性就是你看电影时以为里面的故事是真的;依他起性就是明白这些都是演员演出来的;圆成实性就是彻底看透了,知道这不过是一场戏。
8. 说到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这个道理可有意思了。
就像是种菜一样,你种下去的是什么种子,长出来的就是什么菜。
你天天想着吃火锅,那你的心识里就会存下"火锅种子",下次一饿就想着去吃火锅。
唯识学认识论

唯识学认识论认为,认识的对象是唯心的,即不是客观的事物,而是人类心灵中的观念、想象和知觉。
因此,所有关于客观世界的认识都是由心灵构成的。
同时,认识的过程也是主观的,由人类心灵的活动所决定。
这些活动包括感觉、思想等。
唯识学将认知对象分为相分、见分和自证分。
相分是认知对象在心中呈现的相貌,见分是了知相分的智慧,自证分是能证知见分和相分是否正确的智慧。
唯识学还提出了八识的概念,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第六识(意识)、第七识和第八识。
唯识学的宗旨是为唯识修行服务,为由凡入圣、转识成智服务。
其认识论中不仅包括现代认识论中的知识论,还涵盖了认知心理学的内容。
因此,唯识学认识论具有其独特性和复杂性,对现代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唯识学建立 / 种子论0 的理论意义。呈现在我人面前 的世界, 是多样性和变化性的 世界。为了在观念界把这个世 界因果关系阐明, 唯识学建立 了符合自身理 论旨趣的 种子 论。人是通过心识功能来认识 世界和自我的, 心识的有意活
22 藏 传 佛 教
动, 就是一种模拟过程, 在某种意义 上讲, 唯识学就是内心模拟思维学, 种子是内心虚拟世界的单元。唯识 学认为, 转识成智首先要对心识内 在功能进行如理认识和向智化方面 转移。唯识学是了别学, 是对符号性 世界的认识学。不知道唯识学的特 殊性, 就无法真正得到唯识学的底 蕴。唯识学为了说明认识的发生, 当 然认识与存在是同一规律, 对认识 的认识就等于对存在的认识。认识 就是世界, 世界就是认识, 在方法论 上, 不建立种子论, 就无法描述认识 存在之过程。中观学讲发生论只在 因缘无性上讲。真常学讲发生论, 全 在于一心真如之体上讲。唯识学与 它们都有不同, 唯识学认为中观学 式的因缘论可以把现象实理讲出, 但无从说明认识的逻辑关系, 种子 论的提出就是要克服中观学在认识 论上的不足, 真常学之发生论是一 种一体多用论, 在唯识学看来, 这违 反因果规律, 至少在世俗谛上是这 样的。为了说明什么因得什么果, 或 者说什么果必有什么因, 所以唯识 学才建立种子论。在佛教中, 只有唯 识学的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是完 整的、有效的, 所以玄奘法师才极尽 全力弘扬阐发唯识妙理。我人不能 离开思想进行思想, 我人不能离开 逻辑来理解事物, 唯识学的种子论 就是构成我人的思想逻辑的基本要 素。学习唯识学种子论是彻悟唯识 奥蕴的玄机。种子论的理论意义在 于为唯识学的内在认识论提供了坚 固的基石, 唯识学把世界的原理, 纳 入种子的范畴中进行研究与揭示。 在某种意义上讲, 唯识学就是研究 种子与现行之原理。
法 音 论 坛 19
大乘有宗是由 法相 学和唯识学两方面理论
所构成, 法相学与唯识 学的学术问题密切相关 但不相同。近世佛学泰 斗欧阳竟无先生认为五 法 三自性是 法相学 内
浅 议
容, 八识二无我是唯识 学内容。唯识学与法相 学在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唯
上是有区别的, 即使在 方法论和认知思维上也 是有区别的, 然而在基 本 原理上则 是绝对 相 同, 都是基于佛陀所开 创的缘起义而展开的。 有宗是与空宗相对的学 派, 其立论维度在 / 有0 上, 所以称为有宗。佛法 是讲辩证思维的, 空与 有是缘起无碍的, 在俗 谛上空有是二, 在真谛 上空有一如, 有宗与空 宗的关系就是如斯。在 印度大乘佛学中, 只有 空有双轮, 别无其它学 派。唯因空有是相辅相
解释是彻底圆满的。唯识学在 讲诸法唯识缘起时, 是以种子 论方式建立的, 这与其它学宗 是 不同的。本文 仅就唯识 学 / 种子0 论的哲学思想及理论 意义进行一番研究和分析, 尚 请教界明士指正。
1、何谓/ 种子0? 在唯识学 中, / 种子0 是比喻词, 指能生 诸法果相之势能为种子义。种 子有许多名目, 如 / 功能0 / 习
20 法 音 论 坛
相, 犹如真如0。由上可知, 法 相学 的种子概念就 是指存 在 的一 切法之因果关 系的因 方 面, 种子就是因, 现行就是果, 佛教的核心观念是缘起论, 所 以法相学在讲因果论时, 也是 以缘起论为特质的。所谓缘起 者, 就是讲一切法无自性, 皆 从因缘而生起。一些学人不知 法相学的真实义蕴, 妄执法相 学之种子是多元论, 这是一种 倒见。法相学是缘起论的法相 学, 因此在逻辑上, 不可能承 认有一实体自性存在, 如 5瑜 伽师地论6 对种子下了七个定 义: 一常法不能为因, 二无常 法已生未灭时与他性为因, 三 无常 法已生未灭时 与后念 自 性为因, 四必得余缘, 五须成 变异, 六与功能相应, 七必相 乘相顺。我们从种子的这些规 定性上看, 根本就寻不到多元 实体的痕迹, 倒是一个无尽的 缘起相对相关网络存在。法相 学言 种子仅于所观 法相上 论 及, 比较宽泛。法相学的种子 就是因缘, 是亲生自果的功能 差别 。与法相学相 关的唯 识 学, 对种子义的阐释则重在精 纯。在某种意义上讲, 唯识学 十分重视对种子义的研究。唯 识学 种子与法相学 的种子 在 宏观定义上是一致的, 两者不 同是方法论的取向不同。5 成 唯识论6 讲种子有六义: 一是 刹那灭, 二是果俱有, 三是恒 随转, 四是性决定, 五是待众 缘, 六是引自果。这六个义蕴 与 5瑜伽师地论6 七个定义是 完全吻合的。唯识学的种子理
思就是 主体自 我意向 性活 动。唯识学的存在论意义在于 揭示认知关系, 不在于澄明存 在的自在性, 从这一点就可以 断言, 唯识学不是哲学意义上 的本体存在论, 而是一种独特 的心智学。关于种子的起源问 题, 历史上有三种不同意见, 一是主张本有说, 二是主张始 起说, 三是主张调合说。前二 说据理不成, 调合之说符合实 际, 种子有本有之种子即先天 性的种子和始 起种子即 后天 性的种子, 这就是调合说的主 张。所谓先天性种子就是人的 与生俱来的潜能力, 所谓后天 种子就是人的 经验熏习 而成 的信息潜藏态。从三世来讲, 先天与后天是辩证的。从现见 上讲, 思考和思之者是有区别 的。思者是与生俱来的先天能 力, 思之者则是经验熏习的观 念符号存在, 是后天的。种子 的来源是一个辩证性问题, 讲 本有或讲始起 都是片面 的主 张, 只有将本有与始起辩证地 统一起来, 才会很好的解决种 子的来源问题。关于认识上的 种子问题, 唯识学的种子论是 为认识 的发生 关系而 建立 的。唯识学认为人的认识能力 有两种潜力, 一是有漏种子, 二是无漏种子。漏者烦恼之义 也, 烦恼是一种心情状态。唯 识学的心智学, 是将知情意统 一在一个主体上来研究, 不象 西方的认识论, 仅从理性上大 讲概念, 忽略人的实际存在的 心性意知, 西方的认识论是无 人身的理性抽象表现。所谓有
4、种子与真如。唯识学的 真如是一切法的理体, 是不生 不灭的大道, 它是一切法的依 因, 而不是生因。一切法之生 起皆由自体种子所生, 种子是 有为法, 真如是无为法。在法 相学中, 种子就是因缘, 它是 一切法生起的根本原因, 所以
法 音 论 坛 21
称为种子, 这个种子是现象论 的原因。在唯识学中, 种子是 被人为规定了的符号信息, 它 是观念论中的存在, 并不是一 个实体性的存在物, 所以称为 名言种子。心识与种子都是有 为法, 但它们都有其法尔的真 实性, 这就是其理体, 也即真 如, 5成唯识论6 云 / 此诸法胜 义, 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 是唯识实性0。真如是体( 是依 之体, 不是生之体) , 种子是用 ( 是依体而生用, 不是从体起 用) , 真如是所, 种子是能。真 如之理须无漏 种子生起 现行 智时可照见, 无漏种子依附于 第八识体, 但不是第八识所 藏, 这是因为无漏种子 ( 功能) 是八识自体的法尔之性德。世 间学人不知唯 识学立论 的善 巧处, 妄批种子论, 斥为多元 论, 斥阿赖耶识为灵魂论, 这 都是倒见。唯识学是彻底的缘 起论, 它是承认一切法无自性 的, 所以多元实体论、灵魂神 我论都与唯识学不同, 倘若说 唯识学是什么论的话, 那就是 究竟无我论。 真如是无 我之 理, 种子是因果变化之事相, 理与事相关, 理与事绝对不是 一个东西, 这就是唯识学的真 如观。
论重在讲述种子与藏识关系, 而 法相学重在讲 种子的缘 起 因缘性。唯识学通过对种子性 质 功能的揭示从 而为观心 治 心 转识成智提供 有效的方 法 论。法相学则以诠解种子性来 揭 示一切 法缘起 性空之 真 理。法相学是真理论, 唯识学 是实证方法论, 真理与方法是 统一的。
2、种子的类别。唯识学的 种子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划分, 一在存在上, 可以分为业种子 和名言种子两类, 二在起源 上, 可以划分为本有种子和始 起种子, 三在认识上, 可以划 分为有漏种子和无漏种子。关 于种子的存在性, 我认为唯识 学 的业种子和名 言种子就 是 构成存在的基本条件, 在唯识 学 中有因缘缘起 义和增上 缘 缘起义, 业种子与名言种子就 是这两个缘起义的主因。业以 思为体, 思是心所有法, 名言 就是概念符号信息。业能助名 言种子起现行, 故业种为名言 种子之增上缘, 业种本身也是 名言种子, 只是对其它名言种 子而言方可称为业种子。从唯 识学的种子论可以看出, 唯识 学 是在认知上构 造以心识 为 主体的符号图景世界, 这是因 为 人所认知的都 是心所变 现 的相分, 而相分又都不离识体 存在。业是一种力能, 是心力 能, 然而人的心识活动都是一 系列符号程序的运动, 这些符 号就是名言种子( 信息) 。业之 思 是助推与拉动 名言种子 活 动的增上力, 就本质而言, 业
3、种子与阿赖耶识。阿赖 耶识是藏识, 它含藏由前七识 所熏习的经验。种子是经验信 息, 阿赖耶识是信息库。唯识 学认为阿赖耶识有三藏之义, 一是能藏义, 这就是阿赖耶识 之当体功能; 二是所藏义, 这 就是种子; 三是执藏义, 这就 是第 七识恒常执第 八识体 为 内自我。种子与阿赖耶识是不
即不离的关系, 种子离识别无 自体, 种子是第八识之相分。 唯 识学是以认识 论为核心 的 理论, 把人的认识活动本身当 成 反思体悟的对 象是唯识 学 的根本课题。人的认识有三种 思维方式, 一是形式逻辑思维 方式, 二是辩证逻辑思维方 式, 三是直觉逻辑思维方式。 唯 识学从认识发 生论和认 识 结构原理方面着眼, 在处理主 体 认知问题上是 采用了形 式 逻 辑思维方式即 因明论理 观 念, 这是合乎思维的演进规律 的。在对种子与阿赖耶识的关 系之分析, 唯识学没有用有机 辩证方式来说明, 在论及世俗 谛因果关系上, 为了证明 / 因 果不乱, 作受不失0 / 已作不 失, 未作不得0 之理, 必须用机 械性的因明方法才可以, 否则 就会无效。有机性思维方式把 一切法都归于一个统一性, 那 样虽然见体, 但无从论用, 机 械 性思维方式虽 然于见体 方 面, 有失圆融, 但于法相之用 上则善巧无边。另外唯识学为 有宗之学, 其立义就在于世俗 谛上。唯识学是转依之学, 它 有能对治的作用, 欧阳竟无大 师曾云 / 唯识学诠用义为一大 要旨0, 就是此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