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唯识学的世界观
唯识学——转识成智的理论和方法

唯识学——转识成智的理论和方法在浩如烟海的佛学经纶中,唯识学可算是最容易为现代人所接受的,最有哲学意味的一脉。
本贴将所接触的各位法师、学者的有关唯识学讲义、文章,摘要编辑如下,以便大家对唯识学有一个大体的认识。
如有不当之处,还望各位前辈不吝指正为感。
在此,向释正刚、郭元兴等法师和前辈致以诚挚的敬意和感谢!一、唯识大意在茫茫的大千世界中,山川日月、草木云霞、流水落花、飞禽走兽,本都是无情之物,然而奇妙的是,在诗人或作家的眼中笔下,草木有忧乐,飞星能传情,明月伴人舞,春风知别苦,落红叹流年,流水似浓愁,蜡炬况垂泪……如此等等,这些自然万物,生气洋溢,处处都表现了人的生命与活力,如郑板桥竟与院中翠竹有如此深厚的感情: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贵也无多也。
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石竹,即石竹亦爱我也。
那么,试问,是什么使得这没有性灵的自然事物有了性灵,没有人情的事物有了人情呢?是什么使得大自然仿佛受到一种生气的贯注,成了有灵有肉的生命体?很明显,这是人的思想、人的感情、人当时所凸显出来的心理,是人内在的感情向大自然放射的结果。
人,是生活在自然界及社会人群之中的。
我们对于自然界及他人的认识,是通过自己的心来感知来了解的。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已生活了几十年,而这个世界所给与大家的感受,有时是带有负值的极为短暂的喜悦,有时是充满着烦恼与苦痛;其内心,时常受着外在的环境的挤压与煎熬。
于是这就给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何现实的世界,给了我们如此多样的感受?这种感受是取决于外在环境,抑或我们凡夫的自身的心理问题?关于此问题,一般人都会认为,这主要取决于外在的环境,因为绝大多数的环境,在当时,凡夫的我们是无法改变的;其心,只能随境而转。
然而,唯识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人的种种感受乃是由于“情执”作祟而出现的产物,具体体现是烦恼心所与有漏的善心所,或者说是人法二执、烦恼障。
这“情执”是凡夫众生的心理,也可以说成是,那能感受的心,附着有污秽的东西,于是都有了种种多样色彩的感受。
略述唯识含义

略述唯识含义略述唯识含义马友生一、识有缘境和变境的作用。
契经云:“识所缘,唯识所现。
”是指众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各所具有缘境和现境的作用,佛法叫做功能种子,或功能差别。
如眼识缘色境,是由眼根(视神经)触动外境,引生眼根中的功能种子——眼识,再由眼识缘彼外境,而又随缘所现一份与客观相似境(外境),众生所见及的色境,为眼识所缘所现,故“境由识变,无实外境,只有唯识。
”好比清净的一处河水,水好比眼根,水中所现的水外倒影,好比眼识所缘所现。
说明水就潜藏有一种缘境和变境的功能,这种识对境的认识,又好比猴子下水捞月,只有影像无有形质。
耳识缘声境,鼻识缘香境,舌识缘味境,身识缘触境,意识缘法处所摄色境,末那识缘带质境,阿赖耶识缘种子根身器界,无论物质性的或精神性的,都是自识所缘唯识所现,故万法唯识。
二、识有了别境界的作用。
《成唯识论》云:“识谓了别。
”能缘的识与所缘的境,有觉了分别的作用。
如眼识能了别色境(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等),耳识能了别声境(因执受大种声因不执受大种声因俱大种声),鼻识能了别香境(好香恶香平等香),舌识能了别味境(酸甘苦辛咸等),身识能了别触境(冷暖轻重饥渴等),意识能了别法境(极炯色极略色定果色受所引色遍计所执色等),末那识能了别带质境(挟带的是假我质非实我执),阿赖耶识能了别种子根身器界等。
这是因为,有情唯识变境有相见二分:相分(物质)为所认识,见分(精神)为能认识,相见二分俱依自证分起。
如尺量布,布为相分,尺为见分,量的结果为自证分;自证分为尺,见分为布,量的结果为证自证分。
诸有情类无始时来,由内识变现幻然一体的似外境现,所了别的随我法分别力,执相分为所取,执见分为能取,起种种颠倒梦想,造种种有漏染业,所计度的实我实法皆无所有。
三、识是各自为体互作增上。
《成唯识论》云:“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性所显真如。
”此义是说,一切有情各有一满分宇宙,各有八识总名为心,五趣轮转乃至成佛皆由心造,故一切最胜;与此相应的遍行心所、别境心所、善心所、烦恼心所、随烦恼心所和不定心所六位,是心法造业感果的助伴;色法是心法、心所有法变现相见二分的一个影像;心不相应行法是心法、心所有法和色法生起的分位差别假立相;无为法是前四有为法所显的一个真实之性,即我法二空。
唯识学上的唯识义

唯识学上的唯识义济群法师在人类历史中,古今中外的哲人都在关心一个问题:宇宙人生的差别现象如何生起,其本根为何?对于这个问题,中外哲学史上异说纷呈,兹归纳为四类:一曰唯物:以物质为世界本根。
古希腊泰勒斯以“水”为不变本体,能生万物。
德谟克里特以“原子”为物质的最小单位,不可分,不生不灭,由此原子构成万物。
印度顺世外道以“四大极微”是实,是常,不可分,能生粗色。
二曰唯心:以精神为世界本根。
如德国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以单子为充满宇宙的客观精神,由单子有贵贱不同,分别形成上帝、人及动物的灵魂。
贝克莱的主观唯心经验论,以为物是观念的集合,观念是被人的心灵感知的,于心外并无独立存在的物质。
黑格尔以“绝对精神”为客观存在的宇宙精神,在最初阶段,绝对精神作为纯粹思维、纯粹概念存在,然后把自己外在化为自然界,建立自己的认识对象,后来又扬弃自然界,回复到自身,作为精神、思维而存在。
叔本华的“世界是意志表象”,以为世界一切都是意志的表现和产物。
三曰唯神:是以神为世界本根。
如印度婆罗门教的“大梵天”,以为由“梵天”等创造一切,主宰一切。
四曰唯理:是以理体为世界本根。
如柏拉图以“理念”为客观永恒的真实世界,由此派生现象世界,现象世界是真实世界的幻影、模仿、分有。
老子的“道”以为,道无形无相,先天地生,由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
佛家的“真如缘起”,由离言绝相的真如,从体起用,产生万物。
这四种观点,按一般说法可概括为两类:一曰唯物,一曰唯心。
其中,唯神、唯理都属唯心范畴。
哲学分类中,唯识学属于唯心一系。
在唯识经论中,唯识有时也称唯心,但与西哲所说的唯心,不论在内容、范围或说明方法上都有着很大不同。
本文将依唯识各种经论,看看唯识学是怎样说明唯心义的。
一、什么叫唯识唯识,梵语摩恒剌多,汉译曰唯,是简别义。
梵语毗若底,汉译曰“识”,是了别义。
《成唯识论》卷七说: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识自相故,识相应故,二所变故,三分位故,四实性故,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
唯识学揭示了人类认知原理

唯识学揭示了人类认知原理胡晓光(四)唯识学揭示了人类认知原理所缘缘”的认识论意蕴略析唯识学的认知原理就是转识成智的成佛之道。
这个原理的实在意义在于澄明了认识的终极指向性的如实性,心识本性的实然之理,也就是存在的本质。
唯识学认为凡夫的认知定式泥于遍计所执之思维方法,并且分不清识与根的认知差别。
在凡夫心态上的认知活动无法达到对主体自身认识能力的转化,因而也就无法最终认识意识深层结构、功能原理。
我认为唯识学在认识论上有两大贡献,一是对识与根认知差别的划分,二是有效性方法论的构建。
认识是一种了别过程,它不同于生理主义的根身领纳之受。
虽然认识的启动有赖于主体与客体相关性,但是形成认识则实属于心识内在之活动,唯识学所谓的“转变差别”是也,也就是内在信息自我加工过程。
人的认识不能直接面对客体,因为认识只是识的分别变之活动。
认识的活动是意向性构造活动,不能把认识还原成单纯的生理实在。
佛学立十八界,就是区别根、尘、识的起源(种子)不同,识的功能是了别。
一切功能作用取决于存在的结构组织。
主体八识结构的描述是唯识学展示了别学的所知依。
所谓所知依就是认识的对象,同时又是认识者本身。
世间哲学认识论无法克服二元论的认知方式,原因是他们没有发现主体心识的深层结构,不知有八识系统存在,所以把自识所变之境当成外在实有客体。
只有唯识学认识到这一点,因此提出唯识无境义。
唯识学的认识论转依过程分两步,一是六七识的因位转,二是五八识的果位转。
在唯识学中,了别作用最强是第六识,所以说认识了解第六识的性质、功能及其结构是学习唯识的关键。
六识以七识为根,是思维意识。
它所缘之法是法尘。
法尘就是符号存在,它可以将一切法符号化。
这种符号化的功能是六识所有。
六识“所缘缘”所虑所托,皆不离自体,是分别变之境。
我们可以这样说,唯识学有两大唯识义,一是六识唯识义,二是八识唯识义。
六识的唯识义主要解决认知问题,八识唯识义主要解决认知根源问题。
在这里我不想多讲唯识学认识论之细节,仅是将所缘缘之认识论的意蕴略陈点滴,如能引起读者兴趣则是笔者所望。
略论唯识学的三性思想

略论唯识学的三性思想宗承法师在印度主导大乘佛教思想的有二个学派:一是中观学派,以龙树、提婆的思想为主;研究客观世界,提出八不中道,以悟缘起证入性空为目的。
二是唯识学派,以无着及世亲的思想为主,研究主观真理,提出三性三无性思想,以断遍计、了依他、证圆成为目的。
「唯识」,就是不离开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一切都是识的产物。
每个人都有主观能动性,在精神和思想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见闻觉知,就是主观能动性缘起变化的一种作用。
我们生存在现实的世间里,常觉得山河大地,森罗万象宛然呈现在自己的面前,但这却无一不是自心上所现起的似境影像而已,「世界是意识的表象」,我们根本亲缘不到事物的真实特征,只是内心自变自缘。
因此,唯识学主张「唯识所现,心外无境」。
人一看到「心外无境」,马上就产生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佛教讲「唯心」是否定客观存在。
其实不然。
佛教不重视客观世界,但不否定客观世界。
因为客观世界不能直接帮助我们解脱生死的人生大问题。
了脱生死,证入涅盘,全凭自心修习,要靠主观能动性不断去努力,才能证到涅盘胜境。
客观世界是我们的共相,是大家共同生活的埸所,提供每一个人一期生命果报体的资生物具。
根据缘起性空的原理,客观世界也是众缘和合而成,剎那生灭,迁流不住,当体即空。
正如《金刚经》所说:「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世界。
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
经文中之「一合相」就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根本就没有单一存在不变的个体,所以是缘起而性空。
只因人们迷不知此理,对缘生如幻的现象界产生一种实有的观念,以为是离识而有,驱役自心,随外境而转,光凭自己的见闻觉知,攀缘一切妄境,将之坚执为实有,劳虑飘绵,造诸业因,受大苦恼。
略论_识_与_智_的区别_唯识学与世间哲学的本质不同性之通考

唯识学是有特殊性的,它是“结论后之研究”。
它是有坚定的立场与确定的目的性的,并且是有固定的给予前提与原则的。
唯识就其本质而言,是对心识功能及其所显现的现象境界的彻底的超越之道。
唯识学的给予前提与基本原则是依据圣教量而施设的。
这个目的性与立场是唯识学的特殊性的具体体现。
由给予前提与基本原则以及目的性与立场而形成的教相理论与实践方法就是唯识学的基本内涵。
唯识学的理论旨趣与实践目的就是“破妄证真”与“转识成智”。
由此,唯识学认为唯识佛法是最极了义圆满的教法,是出世间上上乘之道,与世间及二乘有本质区别。
所以,唯识学认为唯识佛法是不共的殊胜殊胜语。
我们若依据唯识学的这种立场与观点来看待世间哲学理论自然会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世间哲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世间法,是经由凡夫的心识之虚妄分别计度所构建,是属“识”化的名、义、分别之境,当体无实自性,是属于非量范畴。
此正是唯识学的转依所要对治的。
事实果真如此吗?下面我们就基于唯识学的基本原理和世间哲学的普遍性的本质(类性),作一比较之分析,从而澄清这个问题的原委与实质。
一、唯识学对“识”与“智”的结构与功能的基本规定唯识学是属于“结论后之研究”,也就是说,唯识学的研究是依据圣言量而进行演绎与理解的。
对于唯识学而言,唯识学是典型的公理式的推理与论证。
从这个意义上讲,唯识学不是一种外在的“知识”论。
它不以获得“知识”为目的。
在对于知识本性的问题上,唯识学是彻底的否定知识,它是以超越知识性而达到智慧性的。
“识”与“智”的区别性特质在于:“识”属于“分别”性质,“智”是属于“无分别”性质;“识”是有相的,“智”是无相的;“识”是有所得的,“智”是无所得的;“识”是有漏有染的,“智”是无漏无染的;“识”的结构与功能是基于二元性存在结构建立的,“智”的结构与功能则是基于超二元存在结构建立的;“识”是染依他起自性,它所执境为遍计所执自性,“智”是净依他起自性,它所缘境是自觉法性,即是圆成实自性。
略论唯识学的世界观(一)

略论唯识学的世界观(一)绪论一.外境模型二.研究方法三.融通科学四.超越模型第一部分、各种外境模型的比较与拣择 61.外境模型的比较(一)——按规律性的强弱有无分类1.1.僵化封闭的模型1.1.1.僵化封闭的模型1.1.2.对僵化封闭模型的质疑1.1.2.1.僵化封闭是建模目的和方法决定的1.1.2.2.僵化封闭是通过三种机制形成的1.2.非僵化封闭的外境模型 91.2.1.不完备的外境模型1.2.2.不封闭的外境模型1.2.3.不僵化的外境模型1.2.4.允许矛盾的外境模型1.3.为什么要选择生活外境模型 111.3.1.外境的生活性1.3.2.生活外境模型举例2.外境模型的比较(二)——按质料分类 13 2.1.实体模型 132.2.唯事件模型 142.2.1.对实体模型的质疑2.2.2.唯事件模型2.2.3.时空的唯事件解释2.2.3.1.时空概念的唯事件解释2.2.3.2.事件之间关系为什么符合时空约束条件2.2.3.3.常人时空概念的产生过程2.2.4.因果箭头的唯事件解释2.2.5.参照系和光速不变的唯事件解释2.2.5.1.静态参考点的相对性2.2.5.2.动态参照系的相对性2.2.5.3.参照系和光速不变的唯事件解释2.3.关系模型 212.3.1.相对唯事件模型2.3.1.1.定量关系的解释2.3.1.2.伪时空结构2.3.1.3.维度解释2.3.1.4.如环无端性2.3.1.5.结构关系的相对性2.3.2.拓扑模型2.3.2.1.标准拓扑模型2.3.2.2.一般拓扑模型2.3.3.信息模型2.3.3.1.拓扑模型的抽象描述2.3.3.2.关系矩阵和模糊信息模型2.3.3.3.信息物理理论2.4.本体-分别模型 282.5.恍惚杳冥模型 293.外境模型的比较(三)——按基本特征分类 30 3.1.按还原论到整体论分类 303.1.1.还原论模型和伪整体论模型3.1.2.相对整体模型3.1.3.超联接整体模型3.1.4.同源整体模型3.2.按无限性强弱分类 323.2.1.无限模型3.2.1.1.无限模型3.2.1.2.对无限模型的质疑3.2.2.弱无限模型3.2.3.整体有限模型3.2.3.1.整体有限模型3.2.3.2.整体有限模型实例3.2.3.3.潜无限模型3.3.按割裂性分类 353.3.1.割裂性模型3.3.2.超越割裂性的模型4.外境模型的比较(四)——按结构分类 35 4.1.按一体化与否分类 364.1.1.光滑连续模型4.1.2.一体化模型4.1.3.组织化模型4.1.3.1.构件化原则4.1.3.2.层次化原则4.1.3.3.动态管理原则4.1.3.4.组织化模型的图景4.1.3.5.组织化模型和其它模型的关系4.2.按有无统一外境分类 384.2.1.唯一世界的模型4.2.2.多宇宙模型4.2.3.平行世界模型4.2.3.多外境模型4.2.3.1.多外境模型4.2.3.2.外境与世界的关系4.2.3.3.多外境模型和组织化模型4.2.3.4.多外境的世界5.外境模型的比较(五)——按主客关系分类 42 5.1.唯客无主模型 425.2.主客二元模型5.2.1.主客分离模型5.2.2.主客感应模型5.2.3.主客感应加多外境模型5.3.唯主无客模型 435.3.1.基本唯主无客模型5.3.2.对心识做物化解释的唯主无客模型5.3.3.唯识模型5.4.唯主无客的本体-分别模型和恍惚杳冥模型 45 5.5.为什么选择唯识模型 466.唯识无境模型分类 476.1.识体模型 476.1.1.八识说6.1.2.八识的识体解释6.1.3.心所有法6.1.4.相见二分6.1.5.众生世间6.1.6.种子说6.2.心念模型 506.2.1.意识的心念结构解释6.2.2.八识唯了别心念6.2.3.一念三千6.3.真空妙有模型 526.3.1.性相不二6.3.2.证自证分6.3.3.如来藏说6.3.4.无众生相性说6.3.5.有为无为不二6.3.6.非有非无6.3.7.超越言说6.4.唯识与中观的统一 56略论唯识学的世界观绪论我们在《论佛教的认识路线》、《论三心不可得及其对禅修的启示》、《六根的知觉空间解释》等文章中讨论了前六识的问题,讨论前六识时我们有直观经验为依据,可以在如实描述直观经验本身的基础上与经典对照,一方面深入理解经典,一方面反省自己的描述。
唯识与现代科学

唯识与现代科学
唯识是一种佛教哲学,其理论基础是“刹那三昧”,即一刻一刻地变化的世界中,所有事物都是由各种因缘和条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
这种哲学思想在很多方面与现代科学的观点相近或相容。
首先,在唯识看来,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没有一个单独存在的本质。
这与现代科学研究中的系统思维和网络科学的观点相似,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互相连接和相互作用的。
其次,唯识强调“因缘和果报”,即每个事件和现象都是由它的因果关系所决定的。
现代科学也研究因果关系,例如多元回归分析和因果推断方法等。
另外,唯识与现代科学都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在不断变化和演化中,没有永恒永久的稳定状态。
这也与现代科学中的进化论观点相似。
总之,唯识与现代科学在一些方面有着相似的观点和研究方法,这表明人类思维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和解释世界上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唯识学的世界观(1)作者:yangxiny…文章来源:缘起点击数:777 更新时间:2007-9-28 22:25:26过渡理论前言在正式解释唯识模型之前先介绍从生活世界模型和现实世界模型到唯识模型的过渡形态。
唯识模型和前面各种模型都有本质的不同,前面的各种模型都是主客分离的,而唯识模型是唯主无客的。
从主客分离到唯主无客,中间有一个复杂的过渡。
过渡理论的基本情况是这样,各种非唯识理论按照三条线索推进形成复合空间理论、实相幻相理论和主客感应理论:统一世界理论→多世界理论→复合空间理论平滑世界理论→世界的底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理论→实相幻相理论僵化世界理论→生活世界理论→主客感应理论统一世界理论说只有一个世界;多世界理论说存在多个并行的世界;复合空间理论说不仅存在其它平行世界,我们这个世界本身也是无数平行空间重叠在一起。
平滑世界理论说世界只是科学规律所描述的这样,世界就是这些东西构成的;世界的底层和深层结构理论说在这个空间之外还有很多结构在支持着世界的运行,如果没有那些结构世界也不会这样存在;实相幻相理论说我们看到的世界是另一些实相产生的幻相。
僵化世界理论说世界严格按照规律运行;生活世界模型说世界不那么僵化,可以有突破规律的现象;主客感应模型说这个不那么僵化的世界可以受意识影响而变化。
细说起来,实相幻相理论分为两层。
实相变现幻相理论和深层结构理论很接近,深层结构理论说有一些深层结构支持着物质世界,实相变现幻相理论说有一些实相变现出幻相,实相类似于深层结构,物质世界是幻相。
知觉幻相理论说,只有实相向感官传输信息,物质世界仅仅存在于知觉中。
主客感应理论也分为两层,基本的主客感应思想是认为意识和环境之间存在感应,这种感应也有一定规律,可以利用这种规律达到某种目的。
在气功、道家和西方新时代运动中都有这类思想。
另一层主客感应是轮回观念和三世因果,可以理解为把感应的主体和时间都进行了扩展的主客感应理论。
复合空间理论、实相幻相理论和主客感应理论构成了过渡到唯识学的撑平台,细分平台则有复合空间、实相变现幻相、实相知觉为幻相、主客感应、三世因果等五种理论。
其中的关键是主客感应现象,以此为中心吸收其它思想就形成了唯识学。
主客感应理论 + 复合空间理论→个人世界理论→心识变现外境理论因果轮回理论 + 实相变现幻相理论→业力理论→阿赖耶识和种子理论心识变现外境理论 + 阿赖耶识和种子理论 = 唯识学把主客感应现象和复合空间理论结合产生个人世界理论,个人世界理论对直接的主客感应现象解释得最清楚。
道家和唐望体系中都有个人世界模型的内容,认为没有统一的外境,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个人化的世界里,只不过由于众多个人世界之间相互感应而表现同步,看起来好象有统一的世界。
而在一定条件下,个人世界也会打破同步。
这个理论很好的解释了主客感应的问题,比各种存在统一世界的理论更合理。
个人世界对应于各个众生心识各自变现外境,相互独立而相互感应的理论。
再向前走一步,个人世界又是什么呢?应该是心识变现出个人世界,这就是唯识理论了。
因果轮回理论也属于主客感应的范畴。
为了解释三世因果轮回,必须解释过去的行为怎样影响到现在,于是提出业力理论。
过去乃至前生意识活动留下的业力在影响现在的环境。
业力与世界的关系相当于深层结构与表层世界的关系,或实相与幻相的关系。
业力理论把三世因果和实相变现幻相理论结合起来了。
业力理论是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平台,佛教对很多现象都用业力解释。
但如果追问业力为什么和主体有如此密切的关系,则发现这个平台还有漏洞。
一般的业力仍然认为世界是统一的,业力则属于是这世界之外的一个更大的统一世界。
但这样难以解释业力和主体的相关性。
更合理的是认为业力就是主体的一部分,是深层心识记录的。
但这样一来就不是业力理论,而是阿赖耶识和种子理论了。
心识变现外境理论 + 阿赖耶识理论 + 实相知觉为幻相理论→有外境的唯识学阿赖耶识理论 + 实相知觉为幻相理论→无外境的唯识学→个人世界解释成种子聚合状态完整的唯识学包括心识变现外境和心识摄藏种子两部分内容,但二者的关系在唯识学中并没有解释。
吸收知觉幻相理论的思想,可以说外境是心识根据业力或种子信息建构的知觉模型,模型既有外部信息也有建构过程的创造。
但到这里仍然有两种解释。
如果认为有一个独立的心识接收种子信息建构外境,意识再感知这个外境,这是有外境唯识学。
如果认为没有独立变现外境的心识,阿赖耶识直接向意识发送信息,则是无外境唯识学。
无外境唯识学不排除可以有一些类似外境的结构向意识传输信息,但这结构不是独立的心识,只是种子的某种聚合状态。
这样也可以解释心识如何变现个人世界。
过渡理论平台1.复合空间理论1.1.复合空间理论从平行世界理论再向前走一步就是复合空间理论。
平行世界理论说存在不同空间,它们之间是平行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弱,各空间中的情况都不相同,因而是完全不同的世界。
复合空间理论则是说,有一些平行空间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因而其中的情况是非常近似的。
我们这个世界并不是单一空间,而是由很多相似的平行空间重叠在一起形成的。
就象一叠纸叠在一起,从远处看象是一张纸,细看是分开一张一张的。
每张纸上画着相似的图案,并且对好,一张纸完了接上另一张,这样图形可以一直延续下去不会中断。
这就是复合空间理论对世界的解释。
复合空间理论和多世界理论不同。
多世界理论是说有不同的空间,而且不同空间的事物都是不同的。
而复合空间理论说,这其中的每一个世界也不是单一的,而是由一组复合空间叠加形成的。
这比多世界理论更进了一步。
而且,既然每个世界都是由众多复合空间组成的,则存在另一些情况完全不同的空间也就更容易理解了。
形成世界的众多平行空间的结构相似,但并不一定完全相同,可以有些和别的空间差异较大的空间存在,只要其数量不多,就不会影响其它空间的正常运行。
如果有一组差异足够大的空间相互之间形成较强联系,并保持同步,则这一组空间就构成了另一个世界。
换言之,无数个空间各自可以有自己的结构,而相互作用使某些空间同步成一群,这样一群同步空间就构成了一个世界。
同步群不止有一个,群体中的空间数量也或多或少,不同群就构成了不同世界。
而在众多同步的空间群之外,还可以有不与任何群体同步的空间,或虽然受某个同步群影响但同步性较弱的空间,这些空间或单独存在,或几个空间聚在一起保持同步。
所以不同世界之间也不是截然分离的,两个世界之间可以有一系列中间状态存在,并且可能有一些小空间实际的处于这些状态。
这样从复合空间角度理解多世界就更清晰了。
1.2.复合空间理论的实证如果复合空间永远保持同步,则复合空间理论完全是多余的,只有在某些条件下复合空间之间出现不同步的现象才能说明复合空间的存在。
某些特异现象能说明这一点。
比如有这样的照片,某佛教代表团在陕西法门寺礼拜出土的佛舍利时,有人拍到照片,透过法师的身体能看到身后的地面,地上的砖缝清晰可辩。
如果不考虑人工造假的可能,假定确实拍出了这种照片,对这类现象该怎么解释呢?用复合空间理论可以这么解释,在正常情况下,一组叠在一起的复合空间总是有着相同的结构,但在特殊情况下,也可能出现不同结构。
在拍摄这些照片时,由于某种原因,现场的复合空间系统出现了变异,只有一部分空间中有法师身体,而在另一些空间中没有,身后物体的反射光就是通过这些空间到达相机而被拍摄到的。
类似的,还有某气功师在发功时透过其身体看到背后的黑板或桌子的照片,都可以这样解释。
再如药片穿瓶实验,特异功能人发功后可以让药片从瓶底穿出,而瓶底不破。
对此可解释为复合空间发生变异,有的空间中没有瓶子了,药片通过这些空间漏了出来。
这种复合空间的变异和特异功能人发功有关。
再如,气功中的远距离发功现象。
这类现象古已有之, 在《抱朴子内篇·释滞》中说:“闻有为毒虫所中,虽不见其人,遥为嘘祝我之手,男嘘我左,女嘘我右,而彼人虽在百里之外,即时皆愈矣。
”现代气功中远距离发功的例子很多。
较著名的如清华大学陆祖荫等人与严新合作进行的远距离发功实验,气功师在几公里乃至1900公里以外发功改变实验样品。
这类现象用以上气凝体、气场之类的理论是很难解释的。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在远距离发功时, 气功师所发的气并没有经过两千公里的物理空间, 而是复合空间发生变异,有些空间象物理学所说的虫洞一样直接把相距很远的气功师和样品连接了起来,气经过这个空间直接到达了样品。
这个解释也符合气功师的主观感觉,他们主观上就是直接观想到发功对象并发功,与发功对象就在隔壁没什么两样,遥远的距离在他们主观上并不存在。
1.3.复合空间理论与科学律复合空间理论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提出的和科学关系最密切的理论。
复合空间之间的同步关系可能决定了事物只能以某种最容易同步的形式变化,对此可以建立一些数学模型,并可解释一些物理规律。
可以这样理解,两个空间是两个系统,它们通过交换信息而保持同步,交换信息就是感应。
就象英语26个字母,但由于字母出现的频率不是均匀的,在电报编码时可用较短的编码代表常用字母,用较长编码编不常用的字母,这样传输同样一篇文章可以少发很多电报码。
信息理论可以对此做出解释,并计算出这种优化办法能达到的压缩极限。
如果26个字母按等概率出现,则编码需要比特的信息。
如果出现频率不同,则可以根据字母出现频率计算每个字母的信息量,常用字母的信息量少,不常用字母的信息量多,这样一篇文章的总信息量比26个字母等概率的情况少,这个信息量就是利用字母出现频率不同进行信息压缩可能达到的极限。
此外还可以利用别的规律进行信息压缩,比如,在前面一个字母是A的情况下,下面一个字母出现的频率比不加条件的情况确定,因而信息量少。
也就是说,文章中可用的规律越多,这种信息压缩比就越大。
两个空间同步时也有类似问题,需要交换最少的信息使两个系统达到最大限度的同步。
用最少信息达到最大限度的同步需要系统具有一定确定性,确定性越大则需要沟通的信息越少。
极端情况是系统永远不变化,这样从开始能永远预测未来。
或者按精确的规律变化,也可以从一个初始点开始精确的运行下去,永远不需要校准。
比如,在决定论时代人们认为物理世界就是这样的,那时人们认为一切事物只有唯一的变化方向,如果是这样则两个系统完全不需要互通信息,只要都按这样一套规律运行,并在起点处精确校准,以后永远会保持同步。
但系统确定性的增加也是有代价的,让系统按无限精确的规律运行是不可能的,实际系统只能具有有限的确定性,如果不同空间之间不进行信息沟通和校准则不能持续保持同步。
在量子力学时代,人们对这一点是很容易理解的。
于是问题进一步转化为在同样确定性条件下,怎样安排能够达到交换最少信息而达到最大限度同步,或者说,怎样在同样确定性的条件下让系统有最大限度的易同步性。
比如令空间中一个物体永远保持不动也增加了系统的确定性,但要和这个系统保持同步几乎和这个物体不稳定的情况下一样,这样增加的确定性对整个系统的易同步性提高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