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核算》第八章
国民经济核算复习要求(判断、计算)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期末复习(判断题)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1.市场价格中的基本价格是根据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和营业盈余确定的价格形式。
2.国民经济中的基层单位根据其主要经济职能、行为和目的的基本特征分类形成国民经济机构部门。
3.国民经济账户体系主要是揭示机构部门之间在生产、收入分配和消费、积累使用以及资产负债等方面的有机联系。
4.一月末银行存款余额加二月末银行存款余额即为一、二月月份银行存款的总余额。
5.农民生产的粮食,其中拿到市场上销售的部分应统计为生产的产出,计入国内生产总值;而自用的部分不能统计为生产的产出,不计入国内生产总值。
参考答案:1.×。
国民经济核算是以现期市场价格作为计价原则的,市场价格的主要价格形式有要素价格、基本价格、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
根据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和营业盈余确定的价格形式是要素价格;而基本价格是根据要素价格和产品税以外的生产税确定的价格形式。
2.×。
应该是机构单位根据其主要经济职能、行为和目的的基本特征分类形成国民经济机构部门。
而基层单位是根据其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分类形成国民经济产业部门。
3.√。
机构部门账户是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的重要部分。
机构部门账户是按经济活动的生产、分配、消费、积累和资产负债存量设置账户体系的,反映机构部门之间在生产、收入分配和消费、积累使用以及资产负债等方面的有机联系。
4.×。
银行存款期末余额属于存量指标,不能简单相加。
5.×。
国民经济生产核算依据的是市场原则。
该原则强调:凡是为市场交换目的所组织的生产活动,而不论其产出在市场上销售,还是自用都统计为生产的产出。
第二章生产总量核算1.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和小型工具前者属于中间消耗,后者属于固定资本消耗。
2.劳动者的货币工资、劳动者的实物报酬及劳动者获得的侨汇收入都可以记入国内生产总值。
3.在当期粮食产量中,用做畜牧业饲料消耗的粮食属于最终产品。
国民经济统计学 第8章价格与指数核算

第八章国民经济价格与指数核算学习目标1.了解国民经济价格与指数核算基本原理;2.掌握国内生产总值指数的编制的基本方法;3.理解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和房地产价格指数的编制方法和步骤;4.了解购买力平价的原理与编制方法。
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的大小,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价格就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因而,同一地区或国家不同时间核算的国名经济总量;同一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核算的经济总量,由于价格影响会产生很大的差异。
为此,本章主要介绍国民经济价格及其指数的编制原理与基本方法,以便于国民经济核算的数据在不同地区或国家之间的横向比较,和同一地区或国家在不同时间的比较提供基础。
第一节国民经济价格与指数核算基本原理一、国民经济价格与指数核算的作用在国民经济核算中,通常动态变化的货物或服务可以分解成价格和物量两个部分,分别反映有关货物和服务价格的变化及其物量变化。
这种变化通常是通过编制指数实现的。
指数是综合反映由多种因素组成的经济现象在不同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平均变动的相对数,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国民经济指数是反映由核算体系中多种因素组成的宏观经济现象在不同时间(动态)和空间(企业、地区、国际)条件下平均变动的相对数。
国民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用科学的方法来描述其运行变化及发展。
长期以来,指数被广泛地公认为是一种科学地描述、分析国民经济现象综合变动的方法。
在指数发展史上,1650年英国人赖斯·沃汉(Rice V oughan)编制的反映货币交换价值变换的物价指数可以算是最早的国民经济指数,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以后,随着国民经济价格及其指数理论和方法的不断发展,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与完善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通过统一标准的估价和物量方法,采用特定的基期和权数,编制一整套概念一致和对经济分析有用的、相互依存的国民经济价格和物量指数以及指数体系,从而,可以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出发,检验整体数值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动态变化及经济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二)通过编制国民经济动态指数数列,可以对通货膨胀以及经济波动和增长进行系统和详细的分析;(三)通过国民经济指数体系的关系,使用“指数缩减法”,可以推导出国民经济核算中某些重要平衡项的价格或物量值;(四)通过将价格按不变空间价格计算,编制国际比较经济指数——购买力评价指数,可以获得不同国家国民经济总量之间的物量关系指标,进行不同国家的生活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或生产率水平的国际比较。
第八章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PPT文档演模板
第八章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第二节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 (一)建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意义
中国最早的国民收入核算,是由国民党时期中 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巫宝三教授主持进行
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属于物质产 品平衡表体系,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相 适应。
合计
1.货物和服务进口 2.支付国外的劳动者报酬 3.支付国外的财产收入 4.支付国外的生产税净额 5.支付国外的经常转移
合计
第八章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三)经济总体账户与国内机构部门账户的关系
国内机构部门账户包括非金融企业部门账户、 金融机构部门账户、政府部门账户和住户部门 账户。
经济总体账户与国内机构部门账户是总体与部 分的关系
新SNA包括20个账户,26张核算附属表和 补充表
MPS(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
PPT文档演模板
第八章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一)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System of Materal Product Balance,MPS)(*)
它是为适应对国民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 理的需要,由原苏联首先建立起来的,以后逐 渐为东欧各国、古巴、蒙古等国所采用。它以 物质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使用为主线来 核算物质产品再生产过程,核算范围包括农业 、工业、建筑业、货物运输及邮电业、商业等 物质生产部门,核算方法主要采用平衡法,由 一系列平衡表所组成。近年来各国为适应向市 场经济过渡,已放弃继续使用这一体系。
2.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加强经济管理和制定 政策的重要依据
3.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可用于国际比较
4.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具有推动统计和其他核 算现代化的功能
《国民经济核算教案》课件

《国民经济核算教案》PPT课件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概述1.1 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与意义1.2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1.3 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指标及其相互关系第二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计算2.1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与分类2.2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2.3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与联系第三章:国民经济账户体系3.1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的概念与构成3.2 生产账户与使用账户的关系3.3 国民经济账户的主要指标及其分析与应用第四章:收入分配核算4.1 收入分配核算的概念与意义4.2 收入分配核算的主要指标及其计算方法4.3 我国收入分配现状与问题分析第五章:价格指数编制与分析5.1 价格指数的概念与分类5.2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与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的编制方法5.3 价格指数的分析与应用第六章:储蓄与投资核算6.1 储蓄与投资的概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6.2 储蓄与投资的计算方法6.3 我国储蓄与投资现状与问题分析第七章:国际收支核算7.1 国际收支的概念与构成7.2 国际收支的计算方法7.3 我国国际收支现状与问题分析第八章:环境与经济核算8.1 环境与经济核算的概念与意义8.2 环境与经济核算的主要方法8.3 我国环境与经济核算现状与问题分析第九章:国民经济统计数据整理与分析9.1 国民经济统计数据整理的方法与步骤9.2 国民经济统计数据分析的主要方法9.3 国民经济统计数据可视化展示第十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前沿问题与发展趋势10.1 国民经济核算的前沿问题10.2 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的创新与发展10.3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未来发展趋势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与意义:国民经济核算作为一门学科,其复杂性和抽象性使得学生难以理解其真正的意义和应用。
对该环节的讲解需要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国民经济核算在政策制定、经济分析等方面的重要性。
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计算:GDP的计算涉及到许多专业术语和计算方法,如生产方法、收入方法、支出方法等,学生可能对其混淆。
第八章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第八章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目 录
• 第一节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点
• 第二节 国民经济核算史
• 第三节 国民经济账户 • 第四节 国民经济矩阵 • 第五节 社会核算矩阵(SAM) • 第六节 附属核算
第一节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点
• 一、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认识
–(一)SNA是宏观经济管理的产物
–(二)国民经济矩阵的特点 –(三)国民经济矩阵的作用 • 二、国民经济矩阵的扩展与分解
第四节 国民经济矩阵
• 三、国民经济矩阵的数例说明 –(一)国民经济矩阵的一个例子 –(二)流向线读表法的提出 –(三)国民经济矩阵表的解读
• 解读过程可认为是对读表的几个要点的掌握:
• (1)数据来源。 • (2)平衡关系。 • (3)行列含义。 • (4)账户交叉项的处理。
–(四)对国民经济核算目的两种观点的评价
第一节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点
• 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基本问题
–(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作用和特点
• 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作用 –(1)用来监测经济活动; –(2)为宏观经济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3)为制定经济政策和决策提供帮助; –(4)进行统计的国际比较。 • 2.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特点
• 五、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建立与发展
–(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形成和发展
–(二)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认识 • 1.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发展中的不同观点 • 2.中国还不可能有第三类体系
第三节 国民经济账户
• 一、经常账户
–(一)货物和服务账户
–(二)生产账户 –(三)收入分配和使用账户 • 1.收入分配账户 –(1)收入形成账户 –(2)原始收入分配账户 –(3)收入再分配账户
《国民经济核算教案》课件

《国民经济核算教案》课件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概述1.1 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与意义1.2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1.3 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指标及其相互关系1.4 国民经济核算的国际标准与我国实践第二章: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2.1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与分类2.2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2.3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与联系2.4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与变化趋势第三章:投入产出核算3.1 投入产出核算的基本概念与方法3.2 投入产出表的编制与分析3.3 投入产出在国民经济分析中的应用3.4 我国投入产出核算的实践与进展第四章:国民经济账户体系4.1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的概念与结构4.2 收入账户与资金账户的关系及其核算方法4.3 储蓄、投资与资本形成总额的核算4.4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在我国的应用与实践第五章:国民经济分析方法5.1 国民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与指标5.2 宏观经济预警与风险分析5.3 经济计量模型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5.4 我国国民经济分析的实践与成果《国民经济核算教案》课件第六章:收入分配核算6.1 收入分配核算的概念与意义6.2 收入分配核算的主要指标和方法6.3 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现状与问题6.4 收入分配核算的国际比较与启示第七章:价格核算与通货膨胀7.1 价格核算的概念与方法7.2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与生产者价格指数(PPI)7.3 通货膨胀的概念、原因与影响7.4 我国价格核算与通货膨胀的现状与对策第八章:国际收支核算8.1 国际收支核算的概念与方法8.2 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与分析8.3 我国国际收支的特点与风险8.4 国际收支核算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与应对第九章:环境与经济核算9.1 环境与经济核算的概念与意义9.2 绿色GDP的概念与计算方法9.3 我国环境与经济核算的现状与问题9.4 环境与经济核算的国际经验与启示第十章:国民经济核算的未来发展10.1 新经济形态对国民经济核算的挑战10.2 大数据、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应用10.3 国民经济核算的国际合作与标准化10.4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未来发展展望《国民经济核算教案》课件第十一章:国民经济总体分析与政策评估11.1 国民经济总体分析的方法与指标11.2 宏观经济模型在政策评估中的应用11.3 我国国民经济总体分析与政策评估的实践11.4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政策选择第十二章:区域国民经济核算与分析12.1 区域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与方法12.2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协调政策12.3 我国区域国民经济核算的实践与问题12.4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第十三章: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核算13.1 可持续发展核算的概念与指标13.2 我国可持续发展核算的实践与进展13.3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13.4 可持续发展核算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第十四章:国民经济统计与信息披露14.1 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14.2 国民经济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与有效性14.3 我国国民经济统计的实践与问题14.4 信息披露制度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作用第十五章:国民经济核算的教育与培训15.1 国民经济核算教育的目标与内容15.2 国民经济核算教育培训的方法与手段15.3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教育与培训的现状与问题15.4 国民经济核算教育培训的国际经验与启示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与意义、体系、指标及其相互关系。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期末复习计算题精选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期末复习计算题第二章生产核算1、根据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用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计算GDP(单位:亿2(1)农业总产值280亿元,其中农民自产自用粮食价值35亿元;中间投入62亿元。
(2)工业总产值960亿元,其中企业间重复计算价值为238亿元;中间投入340亿元。
(3)建筑业总产值326亿元;中间投入83亿元。
(4)运输邮电业总产值188亿元;中间投入35亿元。
(5)贸易及餐饮业总产值237亿元;中间投入68亿元。
(6)其他营利性非物质生产部门营业收入452亿元;中间投入85亿元。
(7)其他非营利性非物质生产部门经常性业务支出530亿元,固定资产折旧为经常性业务支出的10%;中间投入76亿元。
(8)全地区最终消费支出1686亿元,资本形成总额为548亿元,自外地购入商品32亿元,向外地输出商品75亿元。
试根据上述资料分别用生产法和支出法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
3.已知某地区2000年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如下(单位:亿元):(1)总产出8673亿元;(2)中间消耗4124亿元;(3)最终消费3658亿元;(4)资本形成总额898亿元;(5)固定资本消耗259亿元;(6)货物和服务进口(含自外地购入)86亿元。
试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及货物和服务出口(含向外地输出)。
4、已知某地区2000年以下统计资料:(1)总产出16000亿元;(2)最终消费8000亿元,其中居民消费6800亿元,公共消费1200亿元;(3)资本形成总额3000亿元,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800亿元,库存增加145亿元,贵重物品净获得55亿元;(4)出口1400亿元;(5)进口1000亿元;(6)固定资本消耗1800亿元;(7)劳动者报酬5000亿元;(8)生产税500亿元;(9)生产补贴40亿元;要求:(1)根据以上统计资料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中间消耗、营业盈余;(2)编制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账户。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和矩阵表

=金融资产净获得-负债净增加
=金融净投资
(7)
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中间消耗
=最终消费+资本形成+(货物服务出口
-进口)
(8)
由资产负债及其变化账户可以推出
国外账户的总量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
国民经济核算
净值(国民财富)=资产-负债
=非金融资产+对外金融资产-对外负债 (9)
期末资产=期初资产+(资本形成+非生产资
17927
F.4贷款
14100 F.3股票以外其他证券
6149
F.5股票及其它权益
76 F.4贷款
10724
F.6保险专门准备金
1299 F.5股票及其它权益
3178
F.7其他应收款
800 F.6保险专门准备金
1299
F.7其他应付款
-51
中国人民大学
国民经济核算
积累账户之资产其他物量变化账户
资产变化 K.2资产其他物量变化 AN非金融资产变化 AN.1生产资产 AN.2非生产资产 AF金融资产变化
4839
D.7应收社会福利(住户)
309
B.4g可支配总收入 88811 D.8应收其他经常转移 2019
K.1固定资本消耗(-) 14606
B.4n可支配净收入 74205
中国人民大学
国民经济核算
经常账户之收入再分配账户(续)
调整后可支配收入分配账户
使用
D.9应付实物社会转移 (政府)
来源
B.4g可支配总收入
20903 P.3/P.4最终消费支出 /实际最终消费
P.5资本形成 P.51固定资产形成总额 K.1固定资本消耗(-)
P.52存货变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553 3775 2583 601
589 1005 4778
来源
总消费
3858
居民消费
2702
公共消费
1156
总投资
889
固定资产形成总额 905
库存增加
16
净出口
31
出口
1124
减:进口
1093
国内生产总值
4778
货物和服务帐户 单位:亿元
总产出 进口
来源
8553 1093
总供给
9646
• 货物和服务帐户与国内生产总值帐户 的比较 (见下表)
• 货物和服务帐户与其他帐户的关系:总产出 和中间消耗 生产帐户;总资本形成 资 本交易帐户;出口和进口 对外经常交易帐 户(参链接帐户)
国内生产总值帐户
单位:亿元
使用
总产出 减:中间消耗 劳动者报酬 生产税净额
生产税 减:补贴 固定资产折旧 营业盈余
4.1资本交易帐户
4.2金融交易帐户
CH5
4.3资产数量其他变化帐户
4.4重估价帐户
5.1期初资产负债表
CH6
资产负债表 5.资产负债表 5.2资产负债变化表
5.3期末资产负债表
6.1对外经常交易帐户
国外帐户
6.对外交易 (国外)帐户
6.2对外积累帐户
CH7
6.3国外资产负债表
• 货物和服务帐户的主要作用是反映一国货物 和服务的来源和使用。
(1)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中间消耗(生产法)
(2)国内生产总值=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支出法)
(3)国民(原始)总收入=现价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 原始收入净额
(4)国民(原始)总收入=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总营业盈 余/混合总收入+财产净收入
(5)国民(原始)净收入=国民(原始)总收入-固定资本消 耗
到的增加值
c.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总收入+来自国外经常转移收支 净额
d.国民总收入=增加值总额+来自国外的财产收入净额 e.期末金融资产=金融资产重估价+期初金融资产
使用
来源
中增间加消值生耗产帐户34777758 单总位产:出亿元
8553
劳动者报酬 2583
生产税净额 601
固定资产折旧 589
国民经济总量帐户体系帐户排列一览表(P227表8-1 )
1.货物和服务 帐户
1.1货物和服务帐户
CH2
2.生产帐户 2.1生产帐户
经常帐户
3.收入分配与 使用帐户
3.1收入形成帐户
3.2原始收入分配帐户
3.3收入再分配帐户
CH4
3.4国民可支配收入使用帐户
(转下表)
(接上表)
积累帐户 4.积累帐户
(13)期末负债=期初负债+负债变化净额+负债重估价 (15)期末净值=期初净值+净值变化总额 (16)期末净值=期末资产期末负债 (8) (来自4) (17) (18) (略)
例
1.货物和服务账户的主要作用是(C )。
a.反映一国一定时期的生产成果
b.反映一国一定时期货物和服务的来源
c.反映一国一定时期货物和服务的来源和使用 d.以上都对
净贷出(+)/净借入(-)
-2
合计
298 合 计
298
10
4.国民经济总量账户体系中,收入分配账户和使用账户包 括( ABCD)。
a.收入形成账户 b.原始收入分配账户 c.收入再分配账户 d.国民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 e.投资账户 5.下列公式正确的是(AC )。 a.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原始总收入+再分配收入-再分配支出 b.国民总收入=增加值净额-支付给国外的增加值+从国外得
(6)国民可支配收入=国民(原始)净收入+来自国外的经 常转移净额
(7)国民可支配收入=总消费+储蓄净额 (9)净借入(+) /净贷出( )=金融资产购买净额负债净额 (10)期初净值=期初资产期初负债 (11)期末非金融资产=期初非金融资产+库存增加+固定 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本消耗+非金融资产数量其他 变化+非金融资产重估价 (12)期末金融资产=期初金融资产+金融资产购买净额+ 金融资产重估价
可支配收入使用帐户 可支配收入
资本交易帐户
储蓄
金融交易帐户
净贷出(+)/ 净借入(-)
平衡项 增加值 总营业盈余/ 混合总收入
原始总收入
可支配收入 储蓄
净贷出(+)/ 净借入(-)
-
• 图示(见教材P240图8-1 国民经济总量核算图,略)
• 方程式(18个,见教材P241-243,可直接从相应帐户得 到)
营业盈余
1005
合计
8553 合 计
8553
资产变化
负债和净值变化
资本形成总额
889 总储蓄
890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库存变化
资本形9成-0156帐户减 净: 储蓄固定资单产位折:旧 亿元
589 301
贵重物品净获得
应收资本转移
91
减: 固定资产折旧
589 减:应付资本转移
94
土地及其他非生产资产净购买 0
使用
中间消耗
3775
最终产品使用
5871
最终消费
3858
居民消费
2702
公共消费
1156
总资本形成
889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905
库存增加
16
出口
1124
总需求
9646
• 其他部分帐户之间的关系
帐户 生产帐户
初始流量 -
收入形成帐户
增加值
原始收入分配帐户
总营业盈余/ 混合总收入
收入再分配帐户
原始总收入
2.货物和服务账户中的总资本形成与(B )相联系。
a.生产账户
b.资本交易账户
c.对外经常交易账户 d.国民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
3.在国民经济总量账户体系中,积累账户包括(ABCE)。
a.资本交易账户 b.金融交易账户 c.资产数量其他变化账户
d.国民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 e.重估价账户
2020/4/1
一、国民经济总量帐户体系
• 国民经济总量帐户体系的概念 是指从国 民经济运行整体出发,运用帐户描述国 民经济产品和服务来源与使用、生产、 收入分配和消费使用、积累、资产负债 和对外经济联系的体系。
• 国民经济总量帐户体系的表述方法:帐 户体系、图示、方程式。
2020/4/1
1
•国民经济总量帐户体系的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