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文《背影》朱自清
初中语文课文《背影》说课稿5篇

初中语文课文《背影》说课稿5篇初中语文课文《背影》说课稿5篇《背影》是朱自清早期的散文代表作品,作品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特定角度的背影去写父子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下的相怜相爱的感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课文《背影》说课稿,希望大家喜欢!初中语文课文《背影》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背影》选自语文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作者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大家。
这一单元都是回忆性叙事散文,本文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异常真挚与至诚的亲子之爱。
2,、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①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学会在阅读中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并赏析其在语言环境中的特殊意义和作用;领会文章情感。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自主合作探究。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厚的父子之情,并沟通个体体验,体会天下至情--亲情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厚的父子之情。
(2)教学难点:把握文中对父亲背影的细节描写,体味父子之间浓厚的深情。
4、课时安排:两课时二、说教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如下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三、说学法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有:探究法: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要进一步深入探究学习。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四课《背影》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四课《背影》课堂笔记一、课文概述《背影》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一篇散文,主要讲述了父亲为了儿子读书,亲自送儿子到车站,自己却一个人默默离去的故事。
二、文章分析1. 文章的主题父爱与成长。
2. 文章的结构整篇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父亲送儿子到车站的情景,表现了父爱与家庭关系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通过回忆,描写父亲勤劳和可爱的性格特点,表现了父爱的深厚和伟大。
第三部分,通过儿子的视角,描述了父亲默默离去的情景,表现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第四部分,主要是对父爱的思考与感悟。
3. 文章的语言特点本文用朴素的语言,诙谐有趣的语调,抒发了父爱的伟大、深刻,与博大胸怀的精神。
4. 文章的意义与价值本文描写了一个父亲为了儿子付出的全心全意的爱,表达了家庭关系的重要性,以及父母对子女成长的巨大影响。
同时,文章通过对父亲的描写,启发人们从他人身上发掘可学习和借鉴的品质和能力。
本文通过简单但饱含深意的语言,触动了读者的心灵,让人们更加珍视这份难得的父爱情感。
三、文章理解在本文中,父亲是怎样表达爱的?父亲是通过行动表达对儿子深深的爱。
如送儿子到车站,帮儿子背行李等。
而在离别的时候,父亲默默地离去,表达了对儿子的关爱和信任,这是一种无声的爱。
最后,当儿子感受父亲的关怀时,父亲已经走远,留下的只有他养育成才的深情厚爱。
四、思考感悟1. 家庭关系的重要性本文通过父亲送儿子上车这一行动,深刻表现了家庭关系的重要性。
在这个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父母是否留出时间陪伴子女成长,是家庭教育的关键。
因此,家庭是培养健康、自信和有爱心的下一代的最佳环境。
2. 父母对子女的重要性本文描写了父亲为儿子的教育和成长所做出的牺牲。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无可替代的,他们应该给予孩子充足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养成好的习惯和品质。
3. 父爱的伟大父亲为儿子送行,尽管表情和动作有些苦涩,但是却没有表达自己的寂寞和挂念。
离别时,他默默地离开,传递出无可替代的父爱之情。
朱自清《背影》课文解析

朱自清《背影》课文解析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第一部分:开篇点题,点明“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段析]交代家境,祖母的去世、父亲的失业、家境的衰败,为下文写“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段析]仍是交代惨淡的家境。
第二部分第一层:交代这次分别时的家庭情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语言品味“最”表明“背影”在“我”心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强调的语气很重。
这是“我”第一次流泪,是为家里祸不单行而流下的悲伤之泪。
从“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饱经风霜的人,父亲说这句话是为了安慰儿子,是在启发儿子面对困难时不要悲观失望,父亲的心情本来就很难过,却来安慰儿子,这正表现了父亲关爱儿子的深情。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①如何理解画线句的含义及其表达的深情?)[段析]通过一系列词语,如“说定”“再三嘱咐”“甚是仔细”“踌躇”等,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朱自清《背影》课文解析

朱自清《背影》课文解析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经典的散文,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首先,作者通过描述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的情景,展现了父亲对他的关爱和照顾。
父亲帮他照料行李,买橘子给他吃,这些细节都表现了父亲对他的细心呵护。
其次,作者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绘,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和思念之情。
在文中,作者多次提到父亲的背影,每一次的描绘都充满了深情。
特别是最后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时,作者的情感达到了高潮,泪水模糊了他的视线,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此外,作者还通过侧面烘托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了父亲对他的关爱和照顾。
例如,在文中提到父亲在离开车站时留下的背影,虽然只淡淡地一带而过,但却让读者感受到了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最后,作者在结尾处引用了父亲来信的文字,进一步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和思念之情。
这段文字既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对父亲深深的感激之情的表达。
总之,《背影》是一篇充满深情和感动的散文,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绘和侧面烘托的手法,展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厚情感和对父爱的深深感激之情。
初中语文课文《背影》教案优秀4篇

初中语文课文《背影》教案优秀4篇篇一:初中语文《背影》教学设计篇一《背影》教学设计《背影》是朱自清先生于1925年写的一篇纪实性散文,作者另辟蹊径,选择“背影”这一特殊的角度来描写父亲,在特定的环境下把父亲的背影定格,在朴素的文字蕴含深沉的父爱。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深挚的父爱,更重要的是以本文为契机引导学生感悟身边的亲情,抒写身边的亲情!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3)积累重点的生字词2、过程与方法:(1)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自主合作探究(2)细读文本,理解关键的语句所表达的感情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文章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2)沟通个体体验,感悟亲情,抒写亲情教学重点: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厚的父子之情。
教学难点:把握文中对父亲背影的细节描写,体味父子之间浓厚的深情。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歌曲,希望大家仔细聆听,认真体味!播放歌曲《父亲》(意图:这首歌的歌词浅显、朴实,贴近生活,让学生在优美、感人的音乐声中领会父母的爱,从而激情激趣。
)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经历中,父母肯定给与了许许多多的关爱,他们爱得朴实,爱得简单,也许如同歌中唱的,只是那一碗粗茶淡饭,也许是一个模糊的背影……或许这些都不被太多的人关注,却深深印在了散文名家朱自清先生的心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背影》,让我们在那淡淡的背影中去感受深挚的父爱!二、走进文本,走近父爱1、速读课文,找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主要写谁?明确:背影父亲2、文章以“背影”为题,以“背影”为线索,那么请大家找一找文章一共几次写到“背影”?比一比,谁最快(小组协作完成)明确:四次惦记背影(1)——思念父亲—虚写刻画背影(6)——望父买橘—实写惜别背影(6)——父子分别—实写再现背影(7)——别后怀念—虚写第一次,开篇点题,写最不能忘记的便是父亲的背影第二次,着力刻画望父买橘的背影,这一刻终于体会到了父亲深深的爱第三次,分别后,目送父亲背影消失在人流之中,依依惜别背影,惜别父亲第四次,看到父亲的来信,想起了父亲的种种好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再现了父亲的背影1、课文的线索是背影,那么本文除了写背影之外,还选取了哪些素材,另外还描写了什么?明确:临别时的家境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家境惨淡描写惨淡的家境,渲染了一种黯淡,悲凉的气氛!2、众多的背影中,你认为哪一次的背影最让你感动?为什么?有感情的朗读这一部分,并勾画出你认为最吸引你的词句。
初中课文《背影》主题解读与艺术特色分析

初中课文《背影》主题解读与艺术特色分析《背影》是中国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以朱自清自己与父亲的一次别离为线索,表达了对父爱的感激和对传统美德的赞颂。
主题解读与艺术特色分析如下:主题解读:《背影》的主题可以概括为父爱与责任。
文章通过写作者与父亲的一次别离,表达了对父爱的感激之情。
文中父亲黯然神伤的背影成为文章的核心形象,体现了父亲的责任和付出。
父爱无私而伟大,父亲在默默奉献的也能给予儿子深深的教育。
在文章的作者铭记父爱并对父亲说:“父亲,你是我的榜样!”可以看出,作者对父爱的感激与赞美贯穿全文,表达了家庭与人之间的深情。
艺术特色分析:1. 纯净的语言:《背影》用纯净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篇幅短小的散文中没有多余的修饰词,但却让人产生浓厚的共鸣。
文章以第一人称叙述,真实而朴实的语言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2. 揭示人物形象的细节: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细节来展现人物形象。
如文章开头对父亲打扮整齐的描写,使父亲的形象显得庄重又优雅;对父亲拍肩的轻柔动作以及如水的目光,展现了父爱的温情与慈爱;最后几句对父亲背影的刻画,强调了父亲的沉稳和坚定。
3. 心理描写与思想表达:《背影》注重描写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思想活动。
作者在文中巧妙地揭示了自己对父亲的思考和感受。
文中描写了作者在一起吃饭时对父亲静默的想法,透露出作者对父亲的爱与敬意。
在父亲帮助他解决治疗费用问题时,作者通过道德的思考表达出对父亲的感激和崇敬之情。
4. 包容与理解:文章通过生动的情节和细致入微的描写,表达了对传统的尊敬和理解。
作者对父亲的教导和关心从未抱怨,而是以宽容的态度接受和理解。
文章最后一句“父亲,你是我的榜样!”表达出对传统美德和道德规范的赞赏与遵循。
总结:《背影》是朱自清为感谢与父亲的一次别离而写的一篇散文。
通过真实而纯净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父爱的伟大与深情。
文章也在潜移默化中表达了作者对传统美德和道德观念的崇敬与赞同。
朱自清《背影》四次写背影及用意

朱自清《背影》四次写背影及用意《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1898-1948)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下面是朱自清《背影》四次写背影及用意,快来看看吧!四次写背影的文字: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③“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具体分析:一、记忆中的背影,①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二、车站送别背影,②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的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三、买橘爬铁道的背影内,③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四、思念容的背影,④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文章开头呼应。
《背影》是中国著名散文家、诗人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朱自清的散文不仅以描写见长,并且还在描写中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背影》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主要讲述了他的父亲离别时的背影,从而引发作者的种种思绪,同时也能体现出父母对子女的疼爱,和子女对父母的感激。
《背影》为什么……在当时就能脱颖而出、引人注目呢?海外现代文学研究名家李欧梵的意见是颇有启发性的。
他曾在一次讲学中说过:鲁迅在著名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所说,中国的“圣人之徒”“以为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集中表达了五四一代人对于父辈的不满,五四是个反传统的年代,是个“打死父亲”的年代,五四文学的父亲形象都是负面的;而《背影》不同,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里,它第一次重点刻画了一位正面的父亲形象。
《背影》解析及练习(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

《背影》学习要点《背影》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1925年这篇文章一发表,立刻轰动文坛。
半个世纪以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有人认为:“要谈五四以来的散文,就不能不提到朱自清;而要谈朱自清,又不能不提到《背影》。
”(林非《现代散文六十家札记》)这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本文所反映的是1917年的事,那是我国近代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时期。
文中写家境的“惨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乱,人民生计的艰难。
《背影》写的是家庭的平凡琐事,以质朴无华的语言表现了深沉的父子之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背影》这篇著名的纪实散文,多少年来一直被选作语文教材,哺育了几代人。
它之所以能经久不衰、深深的打动读者,在于它充满了亲子之爱,这是个永恒的主题,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其次,这篇散文构思的角度不同一般,语言文字平平实实,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切怀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
一、字1、字的读音簌簌()赋闲()踌躇()颓唐()箸()蹒跚()妥帖()惦记()晶莹()迂()2、给多音多义字注音并组词┍┍奔┕丧┕┍┍禁┕差┕3、区别下列字的字形字音┍卸┍拭┕御┕试┍倾┍琐┕顷┕锁┍藉┍卖┕籍┕买二、词语1、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祸不单行: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变卖典质:(把财产、衣物)出卖和典当出去。
典,当。
质,抵押。
光景:境况;状况;情景。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颓唐:精神不振作。
文中指衰颓败落。
聪明:在课文中的意思是反语,指自己愚蠢不懂事,表达自己内疚、悔恨、自责之情。
漂亮:在课文中的意思是指说话得体。
迂: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怀,心。
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
情郁于中:感情聚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琐屑:细小而繁多(的事)。
箸:筷子。
大去:意思是与世长辞,一去不返。
这是委婉的说法。
2、理解运用词语祸不单行狼藉光景惨淡聪明变卖典质踌躇颓唐漂亮蹒跚关于本文内容:1、第一段的“二年余”指什么时间?第二段的“那年”是哪一年?第一段的“二年余”,指1923年到1925年;第二段的“那年”是1917年,因为从第四段中提到“其实我那年已20岁”,而从第二段开始是回忆往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课文《背影》朱自清
《》是现代作家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
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
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背影
朱自清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再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过一
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
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
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925年10月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