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是怎么一回事,有什么临床表现

合集下载

血小板减少症分度标准

血小板减少症分度标准

血小板减少症是血液疾病的一种,会影响血小板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症状。

血小板减少症的严重程度可以根据血小板计数来进行分度,具体标准如下:
1.轻度减少: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身体在受到外伤时,容易
出血较多,不好止血。

治则: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中药辨证治疗,定期观察。

2.中度减少:血小板计数在20~50×10^9/L之间,皮肤可有出血点、淤青、瘀
斑,但没有明显的出血症状。

治则:找到原因,选择中药或者中西结合治
疗,定期观察。

3.重度减少:血小板计数在10~30×10^9/L之间,皮肤可出现广泛出血点,瘀
斑,明显的尿血,黑便等,体内可出现水肿,部分人群会出现爆发性出血。

治则:多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及时对症,中西结合治疗控制,定期复查。

4.极重度减少:血小板计数低于10×10^9/L。

请注意,以上标准仅为参考,如有相关症状请及时就医检查和治疗。

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1. 介绍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上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然而,尽管肝素的疗效显著,但它也有一些不良反应,其中之一就是引起血小板减少。

本文将详细探讨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的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处理策略。

2. 机制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主要通过两种机制发生:免疫介导和非免疫介导。

2.1 免疫介导机制免疫介导的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是指肝素与体内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进而激活免疫系统,导致血小板被消耗。

这种机制通常发生在既往没有接触过肝素的患者中。

2.2 非免疫介导机制非免疫介导的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是指肝素直接影响骨髓中血小板的生成和释放,导致血小板减少。

这种机制通常发生在长期使用肝素的患者中。

3. 临床表现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可以表现为以下症状:•容易出血:皮肤、黏膜出现紫癜、瘀斑等出血点。

•出血时间延长:常规止血时间延长。

•鼻出血、牙龈出血:常见的局部出血症状。

•月经过多:女性患者可能出现月经过多的情况。

4. 诊断方法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的诊断主要依靠以下方法:4.1 血小板计数通过检测患者的全血细胞计数,可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血小板减少。

4.2 凝血功能检测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还会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可以通过检测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来辅助诊断。

4.3 肝素抗体检测对于免疫介导机制引起的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可以通过检测患者的肝素抗体来确认诊断。

5. 处理策略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的处理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5.1 停用肝素对于免疫介导机制引起的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停用肝素是最关键的处理方法。

一旦诊断明确,应立即停止使用肝素并选择其他合适的抗凝药物。

5.2 补充血小板对于严重的血小板减少患者,可以考虑进行血小板输注来快速增加患者体内的血小板数量。

5.3 对症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以采取一些对症治疗措施,如止血药物、促进骨髓生成等。

结论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是一种常见但重要的不良反应。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因、诊断与治疗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因、诊断与治疗
2. 临床表现及诊断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表现为自发性瘀点、瘀斑、紫癜、黏膜出血等出血性病征,常常与外伤或无 明显诱发因素相联系。诊断依据包括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骨髓形态学检查显示巨核细胞增生或成 熟障碍,外周血及骨髓中发现免疫球蛋白G抗体结合的血小板,实验室检查排除病因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可能 性等。治疗策略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血浆置换等,针对不同病因和特殊患者需个体化治疗。
病因分析及诊断流程
1. 评估病史和症状:在诊断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时,了解患者病史和 症状非常重要。医生需要询问患者有无出血史、瘀斑、淤血、鼻出血、月 经不调等症状,以及是否有药物或化学物质暴露史,这些都可以帮助医生 更好地诊断病情。
2. 检查实验室数据:血小板计数、外周血片鉴定、自身抗体检测、骨髓穿 刺等实验室检查是确诊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重要手段。血小板计数 低于正常范围(通常是10万以下)是诊断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一个 重要指标,并且骨髓穿刺是确认和排除其他疾病的重要方法。
2. 免疫调节的失衡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与免疫调节失衡有关,包括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NK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的异常功 能。这些免疫细胞间的分泌物、细胞因子和信号分子等多种免疫调节分子也发生异常,引起自身免疫反应进一步加剧,导致血小板减少。
常规治疗:输注血小板、肝素抗凝、免疫抑 制剂
3. 排除其他疾病:与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相关的其他自身免疫疾病, 如恶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也会导致血小板减少,因此要排除这 些疾病与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不同之处。另外,一些感染和药物也 会导致血小板减少,也需要注意排除在诊断过程中。
Final Thoughts

血小板计数偏低是怎么回事

血小板计数偏低是怎么回事

血小板计数偏低是怎么回事血小板计数偏低,也被称为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减少症,是指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范围。

正常人的血小板计数范围为150,000到450,000个/微升血液。

当血小板计数低于150,000个/微升血液时,就被认为是血小板计数偏低。

血小板是一种无色的小细胞片状结构,主要存在于骨髓中,并通过血液循环分布在全身。

它们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即在止血和血液凝结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当血管受损并发生出血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受损血管的区域形成血栓,阻止出血。

因此,血小板计数偏低可能会导致出血风险增加。

引起血小板计数偏低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遗传性因素、药物影响、疾病和环境因素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原因:1. 骨髓问题:骨髓是产生血小板的关键器官,任何影响骨髓功能的问题都可能导致血小板计数偏低。

例如,骨髓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可能会破坏骨髓中的干细胞,从而影响血小板的生成。

2. 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可能会干扰骨髓中的血小板生成过程,导致血小板计数偏低。

例如,阿司匹林和其他非类固醇抗炎药可能会影响血小板的聚集,从而降低血小板的数量。

3. 免疫反应: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免疫系统攻击自身血小板的疾病,会导致血小板的破坏和减少。

4. 病毒感染:某些病毒,如HIV、乙肝、登革热等,可以导致血小板计数偏低。

这些病毒可能会直接感染骨髓中的干细胞,或通过免疫反应的方式导致血小板的破坏。

5. 脾脏问题: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之一,它扮演着清除老化和异常血小板的重要角色。

当脾脏发生问题,如肿瘤或感染时,可能会导致脾脏过度清除血小板,从而导致血小板计数偏低。

血小板计数偏低的症状和体征可以有很大差异,取决于个体情况和造成此问题的原因。

一般情况下,轻度的血小板计数偏低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但在严重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1. 容易出血或淤血:容易出现皮肤、牙龈出血,鼻出血以及出血不易止住等情况。

创伤后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创伤后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创伤后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创伤后血小板减少是指在创伤或手术后,人体内血小板数量明显减少的状况。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主要负责血液凝固,维护血管壁的完整性,避免出血等问题的发生。

血小板减少可能会导致出血不停或难以止住,因此需要引起重视和及时处理。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有多种,下面我将按照列表的形式说明具体原因。

1. 骨髓抑制:骨髓是产生血细胞的地方,包括血小板。

某些药物如化疗药物、抗癌药物等会对骨髓产生抑制作用,导致血小板减少。

除了药物,放射治疗、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原因也可能导致骨髓抑制,进而血小板减少。

2. 免疫相关疾病:某些免疫功能紊乱的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会导致血小板异常消耗或破坏,从而引起血小板减少。

3. 脾脏过度活跃:脾脏是人体内一个重要的免疫器官,同时也是一个储存血小板的地方。

当身体遭受创伤后,脾脏常常会过度活跃,释放大量的血小板到血液中,导致脾脏储存的血小板减少。

4. 寄生虫感染:某些寄生虫如疟原虫、血吸虫等感染,会引起机体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导致血小板减少。

5. 凝血功能障碍:除了血小板数量减少外,某些患者可能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致使血小板在体外不能正常发挥其凝血作用。

6. 营养不良:人体充足的维生素B12、叶酸和铁等营养素对于血小板的生成至关重要。

如果营养不良,身体缺乏这些营养素,会导致血小板减少。

以上是常见的一些导致创伤后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具体情况还需根据个体病史、身体情况和临床表现综合评估。

如果出现血小板减少的症状,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处理。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治疗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治疗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治疗如今,血小板减少已经成为严重损害人体血液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

该病对人体的损害比较大,医院专家指出,若是不能及时治愈的话,还会诱发其他疾病,最终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健康。

因此,生活中,一旦患了这种疾病,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可用中药卷柏紫癜方,争取早日康复。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一、血小板生成减少或无效死亡: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种。

获得性血小板生成减少是由于某些因素如药物,恶性肿瘤,感染,电离辐射等损伤造血干细胞或影响其在骨髓中增殖所致。

这些因素可影响多个造血细胞系统,常伴有不同程度贫血,白细胞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明显减少。

二、血小板破坏过多:包括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

获得性血小板破坏过多包括免疫性和非免疫性。

免疫性血小板破坏过多常见的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药物血小板减少。

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破坏过多包括感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三、血小板在脾内滞留过多:最常见于脾功能亢进。

脾切除是治疗血小板减少的方法之一。

血小板减少治疗方法一、心理治疗:有些血小板减少患者得知自己的病情需要接受长时间的治疗和调养时,情绪会非常低落、焦虑。

然而这种负面情绪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病情的恢复,所以为了帮助患者更快的治愈疾病,一定要保持心情的愉悦。

二、一般治疗:急性病人主要于发病1~2周内出血较重,因此发病初期,应减少活动,避免创伤,尤其是头部外伤,重度者卧床休息,应积极预防及控制感染。

给予足量液体和易消化饮食,避免腔黏膜损伤。

三、输新鲜血或血小板:治疗血小板减少的方法要谨慎选择,这种方法仅作为严重出血时的紧急治疗。

因为血小板减少患者血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输入的血小板可很快破坏,寿命短暂。

所以输血或血小板并不能有效提高血小板数量。

四、根据病情着实而定:中医学的治病以宏观辨证为主,现代医学的诊治以微观诊察为主,各有所长,亦各有不足,辨证与辨病结合,可取长补短,扬长补短。

辨证治疗血小板减少,无论哪一型,均可酌加有提升血小板作用,可收到良好效果。

血小板减少证诊断标准

血小板减少证诊断标准

血小板减少证诊断标准
一般情况下,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标准是血常规中的血小板值低于正常值、受伤后血流不止、皮肤出现紫红色斑块等。

1、血常规中血小板值低于正常值:
在血常规检测时血小板值的正常范围为100×10^9/L~300×10^9/L,当血小板低于血小板数值最小范围时,可诊断为血小板减少症。

2、受伤后血流不止:
血小板在机体出现血管破裂后起到修复伤口的作用,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不小心划伤皮肤后,伤口较小但血流不止,按压不能有效止血的情况下,可能会判断为血小板减少症。

3、皮肤出现紫红色斑块:
在日常生活中人体会发生碰撞的情况,造成皮下血管或内部毛细血管等血管的破裂,如血小板正常人体可快速修复,如果人体血管修复速度减缓就会出现内出血情况,此时因为没有伤口,血液会在皮下堆积形成紫色板块,此时很可能会诊断为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减少症会对人体凝血机制造成较大影响,此时应立即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正确方式治疗。

血小板减少是怎么引起的?要如何治疗?

血小板减少是怎么引起的?要如何治疗?

血小板减少是怎么引起的?要如何治疗?血小板减少作为临床发生率较高的一种疾病,不管是临床内科治疗过程中,还是临床外科治疗过程中均可能会遇见血小板减少情况。

出现血小板减少情况,会导致患者发生皮肤组织出血以及黏膜出血等,严重的话甚至会导致其发生内脏组织出血,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不良威胁。

在人体血液中,血小板是其中体积最小的构成部分,使用电镜对其形态进行观察,其主要表现为圆盘状以及橄榄型等一系列形态。

1.血小板血小板主要是机体骨髓中产板型巨核细胞所脱落产生的一种小块胞质组织,具有黏附以及聚集等基本功能。

在正常状态下的血液循环过程中,血小板始终保持着静息状态,新产生的血小板首先会通过人体脾脏组织,在脾脏组织中大约会暂时保留三分之一的血小板,此部位的血小板和外周血液循环中的血小板则处于动态平衡稳定状态中。

如果在机体受到一定创伤影响时,血小板会和血液中所含有的其他凝血物质(钙离子以及凝血酶等)在处于破损状态的血管壁组织上逐渐汇集成团,演变为血栓,及时对破损位置的创口以及血管进行堵住处理,实现及时止血的目的。

血小板在人体内部的寿命平均值大约是十天左右,随及血小板则会被机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所完全清除,所以其在人体骨髓中不会出现储备情况。

2.血小板减少原因以及对应的治疗措施2.1血小板生成量下降再生障碍性贫血疾病,作为一种因为化学以及物理等多方面因素而导致的机体骨髓干细胞障碍以及造血微环境出现一定程度损伤情况,进而造成造血红髓组织逐渐被脂肪组织取代,进一步引发血液中所含有的红细胞、白细胞等呈明显下降趋势的疾病。

在治疗过程中,通过根据其发病机制进行对应的治疗干预,可以有效利用免疫抑制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例如环孢素以及抗人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等均能对粒一单集落刺激因子以及粒系集落刺激因子等起到明显的推动造血的治疗作用。

2.2血小板受到严重的损伤而造成其减少2.2.1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疾病又可以将其称之为获得性血小板减少疾病,此疾病主要是因为其他疾病而导致的血小板下降,所包含的疾病种类相对比较复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小板减少是怎么一回事,有什么临床表现
*导读:血小板减少是怎么一回事,是怎么引起的,有什么临床表现,可能与哪些疾病有关系。

血小板减少是指血液中血小板计数<100×10。

血小板减少的患者一开始都感到非常的沮丧,因为它们不了解这个医学名词,觉得是很严重的病。

其实我们没必要过分担心,因为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有很多,只要我们及时发现疾病,并予以治疗,是可以康复的。

……
*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因素
血小板减少的因素有很多,例如血小板的生成减少,这种减少可以是遗传性的,就像范可尼贫血病,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血液系统疾病,属于先天性再障;这种减少也可以是获得性的,就像再生障碍性贫血。

除此以外,还有免疫因素(HIV 感染、抗生素等药物)和非免疫因素(妊娠、被蛇咬伤、烧伤等)也会引起血小板被破坏而减少。

还有脾功能亢进、血液透析等都会导致血小板丢失或者分布异常也会引起血小板的减少。

总的来说,血小板减少见于多种血液性疾病、风湿免疫病、放化疗损伤及药物相关性血小板减少。

因此,血小板的减少也与骨髓病性贫血、全身性红斑狼疮、小儿急性髓样白血病、老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儿丙酸血症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相关,这几种疾病的典型症状之一就是血小板的减少。

*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表现
血小板减少的常见症状就是皮肤出血点、瘀斑,牙龈渗血、鼻衄等。

详细地说就体现在手术后出血、伤口出血的时间延长、月经过多、消化道和泌尿道的出血、关节和肌肉的血肿、牙龈出血和皮肤出血点、紫癜等。

血小板减少是怎么回事,相信大家已经有所了解。

如有相关疑问,欢迎咨询专业医院的医生,医生会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告知答案。

祝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治愈疾病。

【相关推荐】:
基因变异可导致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减少怎么办?六种方法可治疗
血小板减少可能是哪些疾病?
想知道如何预防疾病?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法?生病了吃什
么好?生病了怎么护理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