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核辐射应用技术
核辐射仪器原理及应用教案

核辐射仪器原理及应用教案对于核辐射仪器的原理,需要先理解核辐射的性质。
核辐射是指原子核释放出的带电粒子或电磁辐射,包括α粒子、β粒子和γ射线。
核辐射仪器的原理是通过探测器将核辐射转化为电信号,然后根据这些信号进行测量和分析。
核辐射仪器的核心部分是探测器。
常见的核辐射探测器有闪烁体探测器、气体放大器和半导体探测器。
闪烁体探测器利用物质在受到核辐射时能够产生可见光的特性,通过光电倍增管等装置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
气体放大器则利用气体在电场作用下产生的电离效应来测量核辐射,而半导体探测器则是基于半导体材料对核辐射的响应。
核辐射仪器的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核辐射仪器在核能领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被广泛应用于核电站、核反应堆和核燃料加工厂等地,用于辐射监测、辐射防护和事故应对等方面。
其次,核辐射仪器也被用于核医学领域。
例如,放射性同位素检查常用于临床诊断,核医学影像技术如放射性核素断层扫描(SPE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也需要核辐射仪器进行辐射测量和影像重建。
此外,核辐射仪器还被应用于核材料的非破坏性检测、环境辐射监测和科研实验等领域。
除了应用于专业领域,核辐射仪器也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的辐射检测。
在核事件事故、核事故应急演练等场合,核辐射仪器可以快速检测环境中的辐射水平,以及食物、水源、土壤等样本的辐射污染情况,为公众提供安全保障。
此外,在建筑工地、矿井、国际边境等辐射环境高的地方,核辐射仪器也可以用于监测辐射水平,保护劳动者和居民的健康安全。
总之,核辐射仪器作为一种专用仪器,在核能、核医学、环境监测和安全防护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们的原理是通过将核辐射转化为电信号,然后根据这些信号进行测量和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核辐射仪器的性能和应用领域还将不断拓展。
核辐射防护技术的发展与趋势分析

核辐射防护技术的发展与趋势分析引言核辐射防护技术是一门关乎人类生命安全的重要学科,随着核能的广泛应用和核事故的频繁发生,核辐射防护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核辐射防护技术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并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核辐射防护技术的历史发展核辐射防护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人们开始意识到放射性物质的危险性。
随着核能的开发和利用,核辐射防护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20世纪50年代,核能的广泛应用使得核辐射防护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此后,核事故的发生使得人们对核辐射防护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更加重视。
二、核辐射防护技术的现状目前,核辐射防护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辐射剂量监测技术:通过测量辐射剂量,可以及时了解辐射水平,为防护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目前,已经开发出多种辐射剂量监测仪器,如电离室、剂量仪等。
2. 辐射防护装备:为了保护人员免受辐射的伤害,科学家们研发了各种防护装备,如防护服、防护面具等。
这些装备可以有效地减少辐射对人体的伤害。
3. 辐射防护材料:为了降低辐射的强度,科学家们研发了各种辐射防护材料,如铅、混凝土等。
这些材料可以有效地吸收辐射,减少辐射对周围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三、核辐射防护技术的发展趋势尽管核辐射防护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新材料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将推动核辐射防护技术的发展。
例如,纳米材料的出现可以提高辐射防护材料的效果,降低辐射对人体的伤害。
2. 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将为核辐射防护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新的机遇。
例如,通过传感器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时监测辐射水平,提供准确的辐射剂量数据。
3. 多学科交叉研究:核辐射防护技术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的合作与交叉。
未来,核辐射防护技术将与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等学科相结合,共同推动核辐射防护技术的发展。
核技术应用的辐射安全隐患及防护策略

核技术应用的辐射安全隐患及防护策略摘要:核技术在应用的阶段中难免会出现辐射问题,辐射给人身的安全造成的影响很大,因此为了能够全面避免核技术应用在实际产生中所产生的辐射影响,文章结合实际在探讨和辐射安全状况的同时,对核辐射技术应用出现的安全问题现状进行了探究,然后对提高核辐射安全控制的策略进行探讨,希望通过论述后能够给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核技术;辐射安全;隐患问题;防护策略0引言最近几年,我国核科学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推动了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作为现代化建设的能源助力,核技术从科学技术的发展角度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应用核技术的过程中引起了许多方面的问题。
其中核辐射问题是无法避免的,并成为最近几年饱受争议的话题。
因此,在辐射安全管理工作开展环节,需要意识到辐射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要更新工作理念、更新工作方法,提升辐射安全工作管理水平。
1核辐射安全概况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核技术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推进。
由于涉及到不同领域的内容,这直接影响到了我国各行各业的建设效果,为不同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能源支撑。
比方说,医用加速器直接推动了医疗水平的提升。
工业探伤机避免出现严重的安全事故。
特别是在中子测井和辐射场内部,该项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21世纪以来最为先进的技术。
考虑到核技术的相关特征性问题,在应用的环节中依旧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在这样的情况下,依旧难以避免辐射致死事件。
辐射安全管理成为当前日益尖锐的问题,也是威胁工作人员生命安全的一大因素。
所谓的核辐射安全管理,具体指的是要以核安全过程中的相关原则作为指导依据,按照科学合理的设计提升核技术水平。
在当前的阶段,核辐射安全的发展改善,且朝着综合化的发展目标的趋势。
从其中的原因来看,在核技术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有大量的化学与物理等知识作为辅助。
与此同时,在核设施设计、运行的过程中需要高度引起重视。
从多个部门进行着手,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从源头上避免出现严重的核辐射问题,缓解当前日益严峻的辐射污染。
核科学技术术语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

核科学技术术语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一、概述核科学技术作为一门重要的科学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核科学技术涉及到辐射的使用和防护,这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确保辐射的安全使用以及人员的健康防护。
本文将介绍核科学技术中的一些重要术语,包括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安全的相关内容。
二、辐射防护1. 辐射的定义辐射是指从放射性物质、天体或人工辐射源传播出来的能量或颗粒。
辐射可以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其中电离辐射具有较高的能量,对人体的危害较大。
2. 辐射剂量辐射剂量是评估辐射对人体的影响程度的重要参数。
常见的辐射剂量单位包括西弗(Sv)和戈瑞(Gy)。
西弗用于评估辐射对人体造成的伤害,而戈瑞则用于评估物质或组织受到的辐射吸收剂量。
3. 辐射防护措施在核科学技术领域,人们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自身免受辐射的危害。
这些措施包括使用屏蔽材料、保持距离、减少接触时间和增加通风。
还有一些专门的防护设备,例如铅衣、防护眼镜等,用于阻挡辐射。
4. 辐射监测与评估为了确保辐射防护的有效性,人们需要对环境和工作场所的辐射水平进行监测和评估。
这包括对辐射源进行定期的检测和测量,以及对工作人员受到的辐射剂量进行监控和评估。
三、辐射源安全1. 辐射源的分类辐射源可以分为自然辐射源和人工辐射源。
自然辐射源包括地球和宇宙射线,而人工辐射源则包括放射性同位素、加速器、核反应堆等。
2. 辐射源的管理为了确保辐射源的安全使用,人们需要建立严格的辐射源管理制度。
这包括对辐射源的登记、核实、监控、审批和报告,以及对相关人员进行辐射安全培训和教育。
3. 废弃物处理和放射源追踪辐射源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放射性废弃物,这些废弃物需要得到安全处理和储存。
人们还需要建立放射源追踪系统,对辐射源的使用、流向和处置进行追踪和管理。
四、结论核科学技术术语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是核科学技术领域中的重要内容,涉及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通过合理的辐射防护措施和辐射源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确保辐射的安全使用,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辐射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
核技术应用与核安全

核技术应用领域的核安全文化建设核安全文化是在总结前苏联切尔诺贝利严重事故中的人为因素的基础上为确保核电厂安全生产而提出的一套系统且完善的管理理念,现已在国内外核电站运行中得到了广泛重视和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然而,核安全文化在核技术应用领域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据统计,近十几年我国年均发生各类放射源事故约30起,其中责任事故约占事故总数的85%,安全意识淡漠引起的事故约占6.6%。
可见,切实加强核技术应用领域的核安全文化建设,全面提高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的安全文化素养,对于预防辐射事故的发生有重大意义。
一、核技术应用核技术应用是指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或射线装置辐射射线(射线具有良好穿透性的性质)进行生产、研究、治疗等方面的活动。
如,核技术在医学上用于临床诊断与治疗;在工业上用于检测、控制、计量、分析用的各种核仪表、x射线机及工业计算机断层扫描ICT、工业辐照加速器、中子发生器等;在农业上主要利用射线进行辐射育种;在食品加工行业利用射线进行消毒杀菌、辐射保鲜,达到延长食用期的目的;在环境治理方面,利用辐射处理污泥、废水和其他生物弃物的技术。
上述核技术应用对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与此同时,核技术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等问题亦日渐突出。
我国现有五万余枚放射源,用户多而分布广,政府监管难度较大,再加上有些单位自身管理不到位、安全意识淡漠,放射源使用不当或丢失而导致放射性污染的事故时有发生,有的甚至造成了重大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
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在加强对核技术应用单位外部监管的同时,还需提倡应用单位树立并弘扬核安全文化,增强企业全体员工的安全文化素养,最大限度地保障核技术利用过程中的辐射安全。
二、核安全文化核安全文化是从事核安全相关活动的全体工作人员的献身精神与责任心。
它的实质是价值观、标准、道德和可接受行为的规范的统一体。
(一)安全文化的特性安全第一的思想:员工要有发自内心的积极探索、谦虚谨慎、精益求精的态度,以及不断追求自我完善的品格;主动精神:员工除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外,还要有高度的警惕性、丰富的知识以及正确的判断和高度的责任感来履行安全职责;有形导出:核安全文化无形的特性必然会导出有形的表现,如企业安全运营等,这些有形的导出将成为衡量核安全文化作用的指标。
核医学重点知识整理

第一章核医学:是一门研究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是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
我国核医学分为临床核医学和实验核医学。
核素(nuclide):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中子数和核能态的一类原子同位素(isotope):是表示核素间相互关系的名称,凡具有相同的原子序数(质子数)的核素互称为同位素,或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
同质异能素(isomer):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中子数,处于不同核能态的核素互称为同质异能素。
稳定性核素(stable nuclide):原子核极为稳定而不会自发地发生核内成分或能态的变化或者变化的几率极小放射性核素(radionuclide):原子核不稳定,会自发地发生核内成分或能态的变化,而转变为另一种核素,同时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核衰变(nuclear decay):放射性核素自发地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变为另一种核素的过程,核衰变实质上就是放射性核素趋于稳定的过程衰变类型:α衰变(产生α粒子);β–衰变(产生β¯粒子(电子));β+衰变(正电子衰变)与电子不同的是带有正电荷;电子俘获;γ衰变。
α粒子的电离能力极强,故重点防护内照射。
β-粒子的射程较短,穿透力较弱,而电离能力较强,因此不能用来作显像,但可用作核素内照射治疗。
γ衰变(γdecay):核素由激发态向基态或由高能态向低能态跃迁时发射出γ射线的衰变过程,也称为γ跃迁。
γ衰变只是能量状态改变,γ射线的本质是中性的光子流。
电子俘获衰变:一个质子俘获一个核外轨道电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和放出一个中微子。
电子俘获时,因核外内层轨道缺少了电子,外层电子跃迁到内层去补充,外层电子比内层电子的能量大,跃迁中将多余的能量,以光子形式放出,称其为特征x射线,若不放出特征x射线,而把多余的能量传给更外层的电子,使其成为自由电子放出,此电子称为俄歇电子内转换(internal conversation)核素由激发态向基态或由高能态向低能态跃迁时,除发射γ射线外也可将多余的能量直接传给核外电子(主要是K层电子),使轨道电子获得足够能量后脱离轨道成为自由电子,此过程称为内转换,这种自由电子叫做内转换电子衰变公式:Nt=No e衰变常数:某种放射性核素的核在单位时间内自发衰变的几率它反映该核素衰变的速度和特性;λ值大衰变快,小则衰变慢,不受任何影响不同的放射性核素有不同的λ一定量的放射性核素在一很短的时间间隔内发生核衰变数除以该时间间隔,即单位时间的核衰变次数;A=dN/dt放射性活度是指放射性元素或同位素每秒衰变的原子数,目前放射性活度的国际单位为贝克(Bq),也就是每秒有一个原子衰变,一克的镭放射性活度有3.7×1010Bq。
《原子核物理》(辐照方向)课程大纲

《原子核物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教学对象:核工程与核技术辐射化工专业本科学生学时学分:54学时 3学分编写单位:核工程与技术学院编写人:杜纪富审定人:编写时间:2011年5月一、课程说明1、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原子物理学课程的姊妹篇,它以阐述原子及原子核的结构、特性为中心。
主要内容包括核结构模型、原子核的放射性、α衰变、β衰变、γ衰变、核反应及核能和放射性的应用等。
2、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是近代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原子核的基本性质和结构、放射性现象及一般规律、原子核反应、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离子加速器、原子能的利用、核技术及应用、粒子物理的一些简单理论,为学生将来继续学习核工程与核技术的课程奠定理论基础和实验技术能力。
3、预修课程与后续课程大学物理、量子力学、原子物理学4、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建议原子核物理学是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内容,作为应用物理专业的学生,原子核物理学的基础知识理论成为必要的学习内容。
因此本门课程首先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给学生,使得学生扎实地学好,然后再介绍相关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成果。
本课程以讲授为主,然后在课程中会介绍与核辐射相关的案例以及实验等。
5、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30%(考勤、课堂表现和作业),闭卷考试成绩占70%。
6、指定教材杨福家等著,原子核物理(第一版)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7、教学参考书[1] 卢希庭主编,原子核物理,原子能出版社,2000年[2] 王炎森、史福庭,原子核物理学,原子能出版社, 1998年8、教学环节及学时安排表1 课程学时分配表9、教学大纲修订说明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原子核物理(8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核物理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历史2、理解原子核是由核子(中子和质子)组成的,原子核半径的两种含义。
3、理解原子核的结合能及其与质量的关系。
4、了解原子核的自旋、磁矩、电四极矩、宇称的定义。
本章重点1、原子核半径的两种含义以及结合能与质量的关系。
第6章核辐射应用技术ppt课件

诱变处理后的选育
无性繁殖园艺作物后代选择
特点 □存在嵌合体; □处理群体小; □评选优良基因型需要时间长。
方法 □分离繁殖法 □ 短截修剪法 □不定芽法
有性繁殖园艺作物后代选择
诱变一代M1 经过诱变处理的种子或营养器官所长成的
基因突变
• 分子机制:
基因相当于染色体上的一点,称为位点 (1ocus)。
一个位点还可以分成许多基本单位,称为座 位(site)。
一个座位一般指一个核苷酸对,其中一个碱 基发生改变可能产生一个突变。
所以,突变就是基因内不同座位的改变。 一个基因内不同座位的改变形成许多等位基 因复等位基因。
诱变育种
概念
利用物理、化学因素诱导植物的 遗传特性发生变异,根据育种目标要 求,对突变体进行选择和鉴定,直接 或间接地培育成生产上有利用价值的 新品种的育种途径。
成就
新品种及应用
据FAO/IAEA突变品种数据库最新统计,到2009 年9月底,有60多个国家在170多种植物上育成并通过 商业注册的植物突变品种总数已达3088个,其中突变体 直接利用品种1984个,占突变品种总数的64.2%。
其他最新技术
激光辐照诱变 辐照源为2000-10000
A°激光 。
离子注入诱变: 辐照源为加速器产生
的各类粒子束流。 空间诱变育种
通过返回式卫星或高 空气球(30-40km )搭载, 利用空间的特殊环境进行 诱变的途径。
航 天 葫 芦
航椒1号
航茄2号
机理
在分子水平上,诱变机理研究主要围绕 DNA损伤、修复及其与突变形成的关系进行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氢键断裂等,DNA分子本身受到损伤而致使细胞死亡——直 接击中学说 。 B. 细胞内膜受损 造成细胞膜泄漏,酶释放出来,酶功能
乱,干扰微生物代谢,使新陈代谢中断,从而使微生物亡。
•G- > G+ > 酵母 > 霉菌(敏感度)
• 植株不育程度(不育株%) • 幼苗根尖和幼芽细胞分裂时染色体畸变率 • 以细胞分裂间期细胞体积、染色体体积作 指标。
对辐射敏感性的差异
1)不同科、属、种、品种敏感性不同 豆科>禾本科>十字花科 2)不同倍数植物敏感性不同 二倍体>多倍体 3)不同器官、组织、细胞、成分敏感性不同 植株>种子;根>叶;分生组织>其它组织 性细胞>体细胞;卵细胞>花粉细胞 4)不同发育时期、不同生理状态辐照敏感性不同 幼龄植株>老龄植株; 未成熟种子>成熟种子;萌动芽>休眠芽。
环境因素
影响辐射效应的环境因素。
□氧效应:在有氧条件下能显著增加辐射的敏感性。
□水分效应:当种子含水量增加到使种子萌动的程度时, 对辐射的敏感性急剧增加。 □温度:辐射敏感性随辐照时温度的降低而减弱。 化学因素 辐射敏化剂 抑制染色体的扩散 , 如 EDTA ,抑制损伤的修 复,如咖啡因;辐射保护剂 有利于损伤恢复,降低辐射生 物学效应的物质,如酪氨酸 苯丙氨酸 色氨酸。 物理因素 主要射线种类、剂量率、照射方式等对植物辐射敏感性的 影响。
微粒辐射 不带电粒子 带电粒子 中子 电磁辐射 射线 射线
非电离辐射
紫外线
质子 粒子 粒子
其他最新技术
激光辐照诱变 辐照源为2000-10000 A°激光 。 离子注入诱变: 辐照源为加速器产生 的各类粒子束流。 空间诱变育种 通过返回式卫星或高 空气球(30-40km )搭载, 利用空间的特殊环境进行 诱变的途径。
根据照射时间的长短,分为急性照射和慢 性照射。 • 急性照射 指采用较高的剂量率进行短时 间处理。 • 慢性照射 是在长时间内进行低剂量率的缓 慢照射。 材料在慢照射时较急照射时的损伤轻, 形态畸变少,且诱变效果稳定。 照射材料包括:种子、球茎、块茎、鳞茎、 花粉、植株等。
内照射 将放射性核素引入植物体内,在体内 进行照射。其具有剂量低、持续时间长、 多数植物可在生育阶段进行处理等优点, 但操作和管理较麻烦,目前已很小应用。
有时可诱发 孤雌生殖
6.营养器官
7.组织培养物
一旦获得好的突变体, 就可直接繁殖利用。
剂量和剂量率的选择
作物的因素 对辐射的敏感性。测定辐射敏感性 的指标: • 生长受抑制的程度 半致矮剂量(D50) • 植株成活率 致死剂量(LD100) 辐射引起植株全部死亡剂量。 半致死剂量(LD50) 辐射引起50%植株死亡剂量。 临界剂量 辐射后植株存活40%的剂量。
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性 通过照射花粉,可克服不亲合性,提高结实 率,使远缘杂交成功。 其他独特用途 如促进孤雌生殖;诱发染色体结构变异创造 不育性或无籽果实;诱发体细胞突变,创造果树 及无性繁殖植物的新品种等。 诱变的方向和性质难以控制 在一个突变体中,很难出现多个理想性状的变异。
类型
诱变常用的辐射类型 电离辐射
第6章.辐射应用技术
中国农业大学 齐孟文
诱变育种 概念 利用物理、化学因素诱导植物的 遗传特性发生变异,根据育种目标要 求,对突变体进行选择和鉴定,直接 或间接地培育成生产上有利用价值的 新品种的育种途径。
成就
新品种及应用
据FAO/IAEA突变品种数据库最新统计,到2009 年9月底,有60多个国家在170多种植物上育成并通过 商业注册的植物突变品种总数已达3088个,其中突变体 直接利用品种1984个,占突变品种总数的64.2%。 我国已累计在45种植物上培育出802个植物突变品 种,占国际同期育成植物突变品种总量的1/4强、国内 同期各种方法培育成新品种总数的8.6%,种植面积约 占全国推广良种种植面积的10%,最大年种植面积达到 900万hm2。
结构畸变
在射线作用下,染色体断裂的频率增加,断 裂后的染色体重新连接,产生四种结构变异染色 体 缺失 丢失了带有基因的片段。 重复 染色体个别节段的增加。 倒位 染色体的某一节段发生断裂后,倒转 180°又重新连结起来。 易位 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片段。
基因突变
• 分子机制: 基因相当于染色体上的一点,称为位点 (1ocus)。 一个位点还可以分成许多基本单位,称为座 位(site)。 一个座位一般指一个核苷酸对,其中一个碱 基发生改变可能产生一个突变。 所以,突变就是基因内不同座位的改变。 一个基因内不同座位的改变形成许多等位基 因复等位基因。
食品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保藏
概念
利用电离辐射照射的杀虫、灭菌、抑制发 芽、抑制成熟作用,通过辐照以减少食品贮存和 运耗损,延长货架期,提高食品的卫生品质的食 品加工技术。 特点 优点 • 杀菌杀虫彻底,剂量可根据需要进行调节。 • 在剂量(<5kGy)照射不会使食品发生感官上 的明显变化。 • 高剂量(>10kGy)照射,食品中总的化学变化 也很微小,没有感生放射性。
航 天 葫 芦
航椒1号
航茄2号
机理
在分子水平上,诱变机理研究主要围绕 DNA损伤、修复及其与突变形成的关系进行 的。 辐射可使A-T,C-G之间的氢键断裂; DNA链中糖与磷酸基之间发生断裂;DNA上相 邻胸腺嘧啶之间形成二聚体;DNA链的断裂 和交联。 DNA损伤后,若发生错误修复,并在复 制过程将其保留,则形成突变。
诱变二代M2 • M2的种植:根据收获种子的方式按处理点播 • M2的选择:是选择的关键世代,根据育种目标多 采用单株选择法。 M3及以后世代的种植与选择 • 种植:入选突变株种成株行。 • 选择:稳定的株行可混收,分离的株行继续选株。
突变体鉴定和选择
• 形态鉴定 • 细胞学鉴定
目测或借助于简单工具 进行观察、记载、考种 鉴定染色体的结构变 异, 用材料的初生根
参见:张伟.关于参加在美国举办的用辐照技术确保食品微生物安全培训的报 告.口岸卫生控制,2003,8(2)
设施
• 工业用食 品辐照装 置是以辐 射源为核 心,并配 有严格的 安全防护 设施和自 动输送、 报警系统。
食品辐照的生物学效应 生物学效应指辐射对生物体如微生物、病毒、 昆虫、寄生虫、植物等的影响,这些影响是由于 生物体内的化学变化造成的。 微生物 直接效应
• • • • • 选择适宜的育种材料。 确定适宜的诱变剂和诱变剂量。 采用适宜的处理生育期。 可采用综合诱变处理。 与其它育种方法相结合。
展望
与杂交育种结合 将突变性状转到另一品种,突变体之间杂交可 以产生更优良的品种。 与组织培养结合 诱变处理组织和细胞的离体培养,有助于发 现、分立和培育突变体。 与远缘杂交结合 通过花粉处理,可克服不亲合性,提高结实 率,使远缘杂交成功。 与分子标记结合 DNA标记用于突变体的筛选和鉴定。
• 程序 □处理材料的选择
□剂量和剂量率的选择 □诱变处理和的栽培选育 □突变体的筛学与鉴定
处理材料的选择 • 综合性状良好,只存在个别缺点的品种 • 杂交材料 • 单倍体 • 多倍体
处理部位的选择
可处理干种子,湿种 子,萌动种子,应用较 多的是处理干种子。
1.种子
优点是很少 产生嵌合体
2.完整植株 3.花粉 4.子房 5.合子
特点 提高突变率,扩大变异谱 自然突变频率低 , 辐射可增大突变频率 1000 倍左右,诱发全新类型,迅速丰富基 因库,扩大选择范围。 适于改良品种的个别单一性状 对亲本辐射诱导点突变,可改变某一 缺馅,提高其综合性状,如作物的抗逆性诱 变。 育种程序简单,年限短
打破不良基因连锁,促进有利基因重组
新种质及利用 与诱发突变品的直接利用相比,诱变创生的 种质资源的利用价值则更大。利用诱变手段几乎 可以实现对植物所有重要性状的改良,如生育期 、株型结构、抗耐逆境、籽粒与营养品质和产量 潜力等。 辐射突变种质资源在品种培育和功能基因组 等基础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突变体基因资源 不仅对定位和克隆未知基因具重要意义,对研究 已知相关基因的结构与功能也有重要价值。
诱变剂量的确定原则 诱变效应与剂量成正比关系,剂量过高存活 率太低,或染色体畸变较多,过低则突变率太低。 • 原则:
□活:后代要有一定的成活植株。 □变:在成活植株中,有较大的变异效应。 □优:产生的变异有较多的有利突变。
诱变处理后的选育
无性繁殖园艺作物后代选择
特点 □存在嵌合体; □处理群体小; □评选优良基因型需要时间长。 方法
优点 • 产生的热量可忽略不计,保持食品原有的特性 和风味。 • 放射线穿透能力强、均匀,对其辐照过程可准 确控制。 • 对包装无严格要求,并可连带包装照射,避免 二次污染。
缺点
• 杀菌剂量的照射下,酶一般不能完全被钝化。 • 经辐照处理,食品的化学变化虽然在量上是微 乎其微的,但敏感性强的食品经高剂量照射可能 发生感官性质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因游离基的作 用而产生的。
□分离繁殖法 □ 短截修剪法 □不定芽法
有性繁殖园艺作物后代选择 诱变一代M1 经过诱变处理的种子或营养器官所长成的 植株或直接处理的植株。 M1的种植与选择 按不同处理点播或稀条播,如果处理的是种 子,多采用密植; M1的选择,原因: • M1存在着生物学损伤,植株生长较差。 • 突变往往发生在个别细胞中,植株是由变异和不 变异的细胞组成的嵌合体。 • 突变多是隐性突变,形态上不易显露出来。
染色体畸变
指染色体数目的增减或结构的改变。因此, 染色体畸变可分为数目畸变和结构畸变两大类。 数目畸变 1)单体性 二倍体细胞的某同源染色体只有一 个而不是两个的现象,即2n-1。 2)缺体性 二倍体生物的体细胞缺失了某一对 同源染色体的现象,即2n-2。 3)三体性 二倍体细胞的某同源染色体为三个 的现象,即2n +1。 4)多体性 二倍体细胞的某同源染色体的数目 在三个以上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