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性统计试验

合集下载

为什么要做可靠性试验

为什么要做可靠性试验

为什么要做可靠性试验为什么要做可靠性试验?00为什么要做可靠性试验?可靠性试验是对产品进行可靠性调查、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手段。

试验结果为故障分析、研究采取的纠正措施、判断产品是否达到指标要求提供依据。

具体目的有: 1 发现产品的设计、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和工艺等方面的各种缺陷; 2 为改善产品的完好性、提高任务成功性、减少维修人力费用和保障费用提供信息;3 确认是否符合可靠性定量要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情况可进行实验室试验或现场试验。

实验室试验是通过一定方式的模拟试验,试验剖面要尽量符合使用的环境剖面,但不受场地的制约,可在产品研制、开发、生产、使用的各个阶段进行。

具有环境应力的典型性、数据测量的准确性、记录的完整性等特点。

通过试验可以不断地加深对产品可靠性的认识,并可为改进产品可靠性提供依据和验证。

现场试验是产品在使用现场的试验,试验剖面真实但不受控,因而不具有典型性。

因此,必须记录分析现场的环境条件、测量、故障、维修等因素的影响,即便如此,要从现场试验中获得及时的可靠性评价信息仍然困难,除非用若干台设备置于现场使用直至用坏,忠实记录故障信息后才有可能确切地评价其可靠性。

当系统规模庞大、在实验室难以进行试验时,则样机及小批产品的现场可靠性试验有重要意义。

2 可靠性试验的分类2.1 电子装备寿命期的失效分布目前我们认为电子装备寿命期的典型失效分布符合“浴盆曲线”,可以划分为三段:早期失效段、恒定(随机或偶然)失效段、耗损失效段。

2.1。

早期失效段,也称早期故障阶段。

早期失效出现在产品寿命的较早时期,产品装配完成即进入早期失效期,其特点是故障率较高,且随工作时间的增加迅速下降。

早期故障主要是由于制造工艺缺陷和设计缺陷暴露产生,例如原材料缺陷引起绝缘不良,焊接缺陷引起虚焊,装配和调整不当引起参数漂移,元器件缺陷引起性能失效等。

早期失效可通过加强原材料和元器件的检验、工艺检验、不同级别的环境应力筛选等严格的质量管理措施加以暴露和排除。

可靠性实验报告

可靠性实验报告

可靠性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评估一台电子设备的可靠性,并通过实验数据与分析结果来判断该设备的工作状态、寿命和维修需求。

通过在设备特定工作条件下的试验,并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结论和推断。

实验表明,这台电子设备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并且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可以保持其性能和功能。

引言:可靠性是指系统、产品或设备在规定时间内能够正常工作的能力。

对于电子设备而言,可靠性对于保证其长期稳定运行以及减少维修成本至关重要。

为了评估一台电子设备的可靠性,通常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实验来测试设备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能和稳定性。

本实验旨在通过可靠性实验,评估一台电子设备的可靠性,并基于实验数据来判断其工作状态和维修需求。

实验方法:1. 设备选取:选择一台具有代表性的电子设备作为实验对象。

确保该设备能够代表一般情况下的电子设备,从而具有较高的普适性。

2. 实验条件设定:根据设备规格和要求,确定实验的工作条件。

这些条件包括温度、湿度、电压、频率等。

3. 实验数据采集:在设定的工作条件下,对设备进行长时间的运行,并记录相应的数据。

数据包括设备运行时间、温度变化、电压变化、故障情况等。

4. 数据处理和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处理,包括对时间、温度、电压等的变化趋势分析,以及对故障情况的统计和分析。

5. 结果评估: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设备的可靠性进行评估,并对设备的工作状态和维修需求进行判断。

实验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表明,该电子设备在所设定的工作条件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该设备保持了稳定的工作状态,没有出现故障或异常情况。

设备运行时间的变化趋势显示出其良好的稳定性,没有出现明显的性能衰减或短暂的故障。

温度和电压的监测数据也表明设备在工作过程中保持了稳定的状态,没有出现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和电压值。

基于以上数据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推断:1. 该电子设备具有较高的可靠性,适用于长期的稳定运行。

2. 设备的工作状态良好,没有出现明显的性能衰退或故障。

可靠性试验方案

可靠性试验方案

可靠性试验方案1. 引言可靠性试验是用于评估产品或系统在实际使用环境下的可靠性性能的一种手段。

通过可靠性试验,可以检测产品或系统在长时间运行中的故障率、寿命、可用性等指标,并为改进产品或系统的可靠性提供参考依据。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个可靠性试验方案的模板,以供参考。

2. 试验目的本次可靠性试验的目的是评估产品或系统在预定条件下的可靠性性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测试产品或系统在工作负荷下的故障率;•测试产品或系统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是否存在逐渐增加的故障率;•测试产品或系统在突发负荷下的故障应对能力;•测试产品或系统的寿命。

3. 试验计划3.1 试验样本选择一批代表性样本,以确保试验结果能够有效推广到整体产品或系统。

3.2 试验环境确定试验所需的环境条件并加以控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温度:设定试验环境温度,确保符合产品或系统的使用环境要求;•湿度:设定试验环境湿度,确保符合产品或系统的使用环境要求;•压力:设定试验环境压力,确保符合产品或系统的使用环境要求。

3.3 试验方法根据试验目的和产品或系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试验方法,并确保试验过程可重复。

3.4 试验时间确定试验的时间安排,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持续时间:确定试验的总持续时间;•间隔时间:确定每次试验之间的间隔时间,以确保试验结果能够有效分析。

4. 数据收集与分析4.1 数据收集在试验过程中,记录并存储与试验目的相关的数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故障事件:记录产品或系统在试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事件及其相关信息;•寿命数据:记录产品或系统在试验过程中的寿命数据;•其他关键指标:根据试验目的,记录与指标相关的数据。

4.2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以评估产品或系统的可靠性性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故障率分析:计算故障率并绘制故障率曲线,用于评估产品或系统在不同时间阶段的可靠性表现;•寿命分析:对寿命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确定产品或系统的寿命分布特征;•可用性分析:根据试验过程中的数据,计算产品或系统的可用性指标;•其他分析:根据试验目的,进行其他合适的数据分析。

3.可靠性统计试验用表

3.可靠性统计试验用表
2-7
10
10
3.0
3.5(0)
5.4(1)
7.0(2)
8.6(3)
10.0(4)
11.4(5)
12.8(6)
2-8
10
20
3.0
2.5(0)
4.1(1)
5.6(2)
7.0(3)
8.3(4)
2-9
20
20
3.0
2.2(0)
3.8(1)
5.2(2)
2-10
30
30
1.5
2.1(0)
3.7(1)
5.1(2)
1.5
536
59
329
36
149
16
2.0
157
20
96
12
43
5
3.0
51
8
33
5
15
2
0.90
1.5
474
58
288
35
134
16
2.0
135
19
86
12
39
5
3.0
41
7
25
4
14
2
表5.5 可提前接收的定时截尾试验方案
方案号
α
β
d
可提前接收时间点T(θ1的倍数)和允许故障(C)
2-1
10
10
C
1-1
10
10
12.0
9.9
1.5
45.0
37
36
1-2
10
20
10.9
21.4
1.5
29.9
26
25
1-3
20

可靠性验证试验方案

可靠性验证试验方案

可靠性统计试验方案:原创:cliffcrag 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截尾序贯试验:在试验期间,对受试设备进行连续地或短间隔地监测并将累积的相否接收,拒收或继续试验的判据进行比较.定时或定数试验:在试验期间,对受试设备进行连续地或短间隔地监测,累积的相关相关试验时间(接收)或发生了预定的相关失效数(拒收)由于较多使用定时截尾试验方案.本文只对该方案作详细的介绍:若产品规定或合同要求进行可靠性鉴定试验,或事先知道准确的试验时间和费用,并的真值作出估计时,必须选用定时截尾试验方案.通常设计定型,生产定型,等鉴定试验可靠性数据分析:1)图估计法:包括正态分布,威布尔分布,指数分布2)统计分析:包括故障数据的处理,可靠度函数(残存曲线),截尾数据,置信限和置信区间链接:正态分布的图估法指数分布的置信限分析可靠性验证试验方案:8.4.7 Instructions on the Use of Reli1.计数验证试验(1) Attributes Demonstration Te小批量方案大批量方案大批量方案(泊松近拟法)计数抽样(利用MIL-STD-105D)序贯二项试验方案2.计量验证试验(2) Variables Demonstration TesA.定量截尾试验方案(a) Time Truncated Test Plans指数分布正态分布威布尔分布B.定数截尾试验(b) Failure Truncated Tests指数分布正态分布(σ已知)正态分布(σ未知)威布尔分布C.序贯试验(c) Sequential Tests指数分布正态分布D.干涉验证试验(d) Interference DemonstrationE.贝叶斯序贯试验(e) Bayes Sequential Testsmil-hdbk-338b page 608---664MIL-HDBK-781DGJB899GB5080好好学习社区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地或短间隔地监测并将累积的相关试验时间和相关失效数与确定是续地或短间隔地监测,累积的相关试验时间直到或超过预定的详细的介绍:先知道准确的试验时间和费用,并要求以规定的置信度对MTBF设计定型,生产定型,等鉴定试验时应选用此方案线),截尾数据,置信限和置信区间,参数分布和假设检验.338B PAGE 608Use of Reliability Demonstration Test PlansAttributes Demonstration Tests(a) Plans for Small Lots(b) Plans for Large Lots(c) Plans for Large Lots (Poisson Approximation Method)(d) Attributes Sampling Using ANSI/ASQC Z1.4-1993(e) Sequential Binomial Test PlansVariables Demonstration TestsTime Truncated Test Plans(1) Exponential Distribution(2) Normal Distribution(3) Weibull DistributionFailure Truncated Tests(1) Exponential Distribution(2) Normal Distribution (Known)(3) Normal Distribution (Unknown)(4) Weibull Distribution Sequential Tests(1) Exponential Distribution(2) Normal Distribution Interference Demonstration TestsBayes Sequential Tests。

常见可靠性分析方法

常见可靠性分析方法

常见可靠性分析方法
常见可靠性分析方法包括:
1.故障模式和影响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FMEA):通过识别系统的潜在故障模式、分析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和评估控制风险,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2.故障树分析(Fault Tree Analysis,FTA):通过创建逻辑关系的树状结构,分析系统故障的可能原因、概率和严重性,并确定系统的可靠性。

3.可靠性块图分析(Reliability Block Diagram,RBD):通过将系统分解为可靠性块,分析各个块的可靠性,以评估系统的整体可靠性。

4.可靠性增长分析(Reliability Growth Analysis,RGA):通过分析故障发现、修复和测试周期的数据,预测系统在未来的使用中可能的可靠性增长。

5.可靠性试验分析(Reliability Testing Analysis,RTA):通过设计和执行可靠性试验,分析试验结果,评估系统的可靠性。

6.故障模式、效果和关联分析(Failure Mode, Effects, and Criticality Analysis,FMECA):对系统的故障模式进行有序的分析和评估,以确定故障的影响和严重性。

7.可靠性统计分析(Reliability Statistics Analysis):通过统计方法对系统故障数据进行分析,计算系统的可靠性指标,例如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MTBF)和平均修复时间(Mean Time To Repair,MTTR)。

注意:以上只是常见的可靠性分析方法,并不是所有可靠性问题都适用于这些方法,具体的分析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如何进行科学的实验结果统计和可靠性分析

如何进行科学的实验结果统计和可靠性分析

如何进行科学的实验结果统计和可靠性分析科学实验的结果统计和可靠性分析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它帮助研究者统计和分析实验结果的数据,评估实验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并确定科学结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如何进行科学的实验结果统计和可靠性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在进行实验结果统计和可靠性分析之前,首先需要收集和整理实验数据。

数据的收集可以通过实验观测、测量、测试等方式进行。

收集到的数据应该准确、全面,并且符合实验目的和要求。

在整理数据时,可以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如Excel)来记录和整理数据。

每一列代表一个变量,每一行代表一个观测或测量结果。

确保数据的输入准确无误,并进行必要的数据清洗和处理,如删除异常值、修正错误数据等。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是通过统计学方法来描述和总结实验数据的基本特征。

它主要包括以下指标:1. 平均值(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计算方式为将所有观测值相加后除以观测值的总数。

2. 中位数:表示一组数据的中间值,即将所有观测值按大小排序后,位于中间位置的值。

3. 众数:表示一组数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值。

4. 极差:表示一组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异。

5. 标准差:表示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计算方式为将每个观测值与均值之差的平方相加后除以观测值总数再开平方。

6. 百分位数:表示一组数据中位于某一百分比位置的值。

通过以上指标的计算和分析,可以直观地了解实验数据的分布情况、趋势和离散程度,有助于进行下一步的可靠性分析。

三、可靠性分析可靠性分析是评估实验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的过程。

它可以帮助研究者确定实验结果的误差来源、确定结论是否具有代表性和可靠性,并评估实验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1. 重复实验:重复实验是一种评估实验结果可靠性的重要方法。

通过重复进行相同的实验,可以检验实验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建议至少进行三次以上的重复实验,并比较不同实验结果之间的差异。

抽样检验与可靠性试验

抽样检验与可靠性试验

抽样检验与可靠性试验1. 引言抽样检验和可靠性试验是统计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和方法。

抽样检验用于检验一个样本是否代表了总体的特征,可靠性试验用于评估产品或系统在特定条件下的可靠性。

本文将分别介绍抽样检验和可靠性试验的根本概念、原理和实施过程,并提供一些实际案例。

2. 抽样检验抽样检验是利用样本数据对总体进行推断的方法。

其根本思想是根据样本数据得出总体参数的一个估计,然后通过假设检验来判断该估计的可信度。

2.1 抽样方法常用的抽样方法包括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等。

在进行抽样时,需要注意抽样误差、样本容量等因素的影响。

2.2 假设检验假设检验是抽样检验的核心内容。

其根本步骤包括建立原假设和备择假设、选择适宜的检验统计量、确定显著性水平、计算统计量的观测值、对结果进行推断等。

2.3 实际案例以一个医疗研究为例,假设研究人员想要检验某种新药对疾病的疗效。

研究人员先随机选取一局部患者,并将其分为两组,一组接受新药治疗,另一组接受常规治疗,然后比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3. 可靠性试验可靠性试验是评估产品或系统在特定条件下的可靠性的方法。

其目的是确定产品或系统在一定时间内,能够正常工作或维持预定性能的概率。

3.1 可靠性概念可靠性可以通过一些指标来描述,如平均寿命、失效率等。

同时,可靠性还与产品或系统的设计、制造、使用等因素密切相关。

3.2 可靠性试验方法常用的可靠性试验方法包括加速试验、寿命试验等。

在选择试验方法时,需要考虑试验时间、试验样本量、试验环境等因素。

3.3 实际案例以某车辆制造商为例,其研发部门希望评估新车型的可靠性。

为此,研发部门将新车型进行了寿命试验,记录了每辆车的运行时间和故障情况,并通过统计分析得出了新车型的可靠性指标。

4. 结论抽样检验和可靠性试验是统计学中常用的方法。

抽样检验用于推断样本是否代表总体,可靠性试验用于评估产品或系统的可靠性。

通过合理选择方法和实施过程,可以得出准确的统计结论,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样监测:自动/定时 故障判据:事先约定——只要有任何一项不合 格,就认为产品不合格。 故障统计:凡是独立故障都应记为一次故障 7.2 可靠性测定试验的数据处理方法 Δ点估计与区间估计概念
说明: a.点估计没有置信度; b.估计区间加大,置信度也加大; c.有意义的是在一个不大的估计区间上,具有较高的置信度。
统计试验 对产品达到的可靠性水平给出定量评估 尽可能模拟实际使用情况 需满足一定的统计规则 产品可靠性得到评估
3
2.可靠性统计试验分类
试验名称 测定试验 统计分类 指标测定 工程阶段 研制开发 设计定型 生产定型 指标验证 验收试验 批量生产 试验目的 摸清产品当 前达到的可 靠性水平和 问题 验证其是否 已达到研制 合同的可靠 性指标 验证其是否 仍保持可靠 性鉴定时的 指标 试验方法 定时截尾 定数截尾 标准型定时截尾 可提前接收定时截尾 序贯截尾 标准型定时截尾 可提前接收定时截尾 序贯截尾 全数 试验结果 点估计值 区间估计值 合格 不合格 接收 拒收
11
7.可靠性测定试验
时间:产品完成研制的初期,开展鉴定试验前 目的:希望摸清产品当前达到的可靠性水平和存在 的问题 做法:采用较长时间的寿命试验(元器件)/运行考 核(设备) 7.1 具体方法与要点 样品状态:工作/贮存 试验方法:截尾试验——定时截尾(T)定数截尾 (r) (可以证明:试验结果误差的大小,不是 截尾试验方法造成的) 定时截尾试验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具 12 有很强的计划性和可操作性
Δ必须注意的问题:进行定时截尾可靠性鉴定试验 时,在统计试验方案选定后,一旦正式投入试验 ,就决不允许中途变更原定方案。 例:原定T 7. 8 1 , C 5 ,当试验4.3θ1时r=1, 则想以 T 4. 3 1 , C 2接收; 原定 T 4. 3 1 , C 2 ,当试验到4.3θ 1 时r=3, 则T 7. 8 1 , C 5 想以延长试验。 Δ当产品完成定时截尾试验方案考核,得出“接收” 或 “拒收”结论后,仍可用测定试验中介绍的 MTBF 点估计和区间估计方法,对产品实际达到的可靠
Δ试验室摸拟试验———试验条件应是产品使 用过程各种情况的综合 Δ试验条件选取优先原则:
实测环境条件→相似环境条件→标准推荐的参考环境条件
5
Δ确定产品试验条件的一般方法:
Δ组合环境应力试验
振动 低温 高温 湿热
(或循环进行)
图5.1 组合环境应力试验示意
6
Δ综合环境应力试验
7
8
5.试验样品
Δ基本要求:样品应能代表母体的特征—统计学观点
具体做法:随机抽样。精雕细刻、特殊加工的“工
艺品”不可取
Δ对于测定试验或鉴定试验阶段,产品一般不具备较 大批量,试验时应严格地规定试样的技术状态(冻 结),这是使试验结果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保证。 Δ试样数量:在保证每台(套)样品有足够的试验时
间长度的前提下以多为好,一般要求不
少于二台(套)。
9
6.试验方案
p p
若将L( )值与次品率
p
用函数曲线划出,就得到该检
p
20
验方案的抽样特性曲线,即所谓OC曲线。
方案{20,2}OC曲线 OC曲线表明:不同质量的产品,都可能通过检验(即 r≤c),只是通过的概率不同而已。换句话说:再差的产品 也有被判合格的可能,而再好的产品也有被判不合格的时候, 即“误判”。
e.试样性能测试项目与时间 一般原则:测试项目应尽可能涵盖全部性能和功 能; 监测时间应定在环境应力条件较严酷的
时间点
f.故障判据———必须明确 关联故障:产品在试验中所发生的故障,在实际使 用条件下也会发生的故障; 责任故障:故障是由产品本身的问题引起的故障
——记入故障统计数
g.试验设备及配套测试仪器
25
8.2
使用举例 某型雷达进行设计定型可靠性鉴定试验,根据 研制任务书要求,设计定型时MTBF最低可接受值为 50小时,生产定型时为100小时。由此生产方在产 品研制时将设计值定为150小时,其目的是为了在 设计定型时能顺利地通过鉴定,并为生产定型留有 一定余量。经生产方与订购方商定,鉴定试验双方 承担的风险各为20%。因此本鉴定试验方案的选择 可由θ1=50小时,θ0=150小时,α=β=20%确定, 可选择定时截尾的标准统计试验方案17。
26
Δ试验方案参数:θ1=50h,θ0=150h,α=β=20%
T=4.3 θ1,=215h,r=2
故障发生时间T1=140h 则:结论合格 点估计值=215h 置信下限(80%)=71.8h
27
28
抽样程序,经抽样检验产品被接收的可能性L( )分别为:
L(1%)=0.9990 L(15%)=0.4049 L(30%)=0.0208 L(5%)=0.9245 L(20%)=0.2061 L(40%)=0.0020 L(10%)=0.6769 L(25%)=0.0913 L(50%)=0.0002
1. 可靠性统计试验的目的和基本概念
2. 可靠性统计试验的分类
3. 试验大纲 4. 试验条件 5. 试验样品 6. 试验方案 7. 可靠性测定试验 8. 可靠性鉴定试验和验收试验
2
1.可靠性统计试验的目的和基本概念
工程试验 筛选试验 / 增长试验 可靠性试验 统计试验 测定试验 / 鉴定试验 / 验收试验
1 c 1 c fU ( , m) f L ( , m) 2 2
注意:当故障数r<3时,由于检验精度已很低,因此工程上自然认为假 17 设成立,不再作检验。
8.可靠性鉴定试验和验收试验
目的:鉴定试验——验证产品是否达到研制合同要求的 可靠性指标 验收试验——验证产品是否保持鉴定时的可靠性指标 方法:采用统计学上的“一次抽样检验”方案 8.1 一次抽样检验方案的基本原理 Δ一次抽样检验的一般程序 关键问题: 抽 n 个样品 如何事先确定 检验/试验 抽样数n与合格 判定数C,即抽 比较 r 与 c 样方案。 r >c r≤c
筛选试验 剔除材料和制造工艺缺 陷, 排除产品早期故障 工程试验 增长试验 暴露产品故障隐患 , 进行设计改进提高其固 有可靠性
试验项目 试验目的 试验条件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工程试验 保证和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对暴露问题快速、有效 多种多样不受限 产品可靠性得到提高
13
Δ测定试验MTBF(平均故障间隔时间)点估 计值 T /r (1) 其中: r为试验中产品发生的责任故障总数 T为所有参试样品有效受试时间的总和,即
T n
t
i 1
i
(2)
14
Δ测定试验MTBF置信区间估计值(C为置信度取值) a.单边估计 下限值: b.双边估计 下限值:
鉴定试验
3.试验大纲
大纲应包括的要素: 试验目的与要求/试验条件与方法/试样状态 与来源/试验组织与管理/试验进度与地点/试验 评审与报告/试验结束后故障与样品的处理意见
4
4.试验条件
Δ现场统计试验———应选择能代表产品使用
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任务情况,而受地域、 季节或一些不可控突发因素等影响,只能反映 某些任务状况的试验条件是不可取的。
L( 0 ) 1 L( 1 )
(14)
(15)

c P (T , r 0 ) 1 r 0 c P (T , r 1 ) r 0

其中:θ1为产品MTBF检验下限; θ0为产品MTBF检验上限
23
24
T / f L (c, r 1) L T / f L (c, r )
定时截尾 定数截尾(3)
1 c T / fL ( , r 1) 定时截尾 2 L T / f ( 1 c , r ) 定数截尾(4) L 2 上限值: U T / fU (1 c , r ) 定时/定数截尾(5) 2

制。
α:生产方风险
β:使用方风险
PO:质量检验上限
P1:质量检验下限
22
为了使构造的定时截尾可靠性鉴定试验方案,能 够控制给供货方和订购方带来的风险(亦即“生产方 风 险 ” α 和 “ 使 用 方 风 险 ” β), 我 们、C}求 方 案 {T 要 必须满足:
其中fL,fu值可由表5.1查得。
注意:定时截尾试验出现故障数r=0时,我们无法得到产品 MTBF点估计或置信上限估计,但可用(3)式对产品的 MTBF作单边置信下限估计。
15
16
7.3 指数分布的假设检验 目的:检验产品的故障分布是否符合指数分布,以确认数 据处理结果的有效性。 时机:进行产品MTBF点估计/区间估计前。 m 方法:求统计量 T ln Ti i 1 (6) 其中:Ti为发生第i次故障时所有参试产品的累积有效试验 时间(i=1,2…,r); r 1 (当 T Tr时) m (当T Tr 时) r 选双边置信度C,一般取90%,如果: 则认为指数分布假设成立。
(7)式可由下式近似得到:
(np) r np P(n, r | p) e r!
(8)
根据检验程序,当出现任意 r c 时,都认为产品
为合格,则可以接收该产品,因此称L(p)为方案{n、c} 的接收概率,即
L( p) P(n, r | p)
r 0 C
(9)
19
显然,对于一个确定的抽样检验方案 {n、c} ,当产品质 量不一样时其接收概率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对于一个 {20,2}的检验方案,当被检验的产品,其次品率分别为1%、 5%、10%、15%、20%、25%、30%、40%或50%时,按图示的
合 格 不 合格
18
Δ抽样方案 n, C 的制定原理 次品率:p
P(n, r | p) ( ) p r q n r r 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