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心血管病

合集下载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研究心血管疾病是当今社会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中医认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失调等密切相关。

例如,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心血管疾病。

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中医药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首先,中药方剂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来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比如,经典方剂丹参饮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现代研究发现,丹参饮中的丹参、檀香、砂仁等成分能够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缓解心绞痛症状。

再如,炙甘草汤常用于治疗心律失常。

其具有益气滋阴、补血复脉的功效。

方中炙甘草、人参、大枣等可以益气健脾,生地、麦冬、阿胶等滋阴养血,桂枝、生姜温通心阳,诸药合用,共奏养心复脉之功。

除了中药方剂,中医的针灸疗法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也有一定的效果。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例如,针刺内关穴可以调节心脏的自主神经功能,降低心率,改善心肌缺血。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减轻西药的副作用。

长期服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西药,如降压药、降脂药等,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适、肝肾功能损害等。

而配合使用中药,可以减轻这些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中医药还注重对患者的整体调理。

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存在心理压力大、睡眠质量差等问题。

中医通过情志疗法、中药调理等方法,可以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改善睡眠,从而促进病情的恢复。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案例不胜枚举。

有一位患有冠心病多年的患者,经常感到胸闷、胸痛,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

经过中医的辨证论治,给予活血化瘀、通阳散结的中药方剂,并配合针灸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症状明显减轻,心电图检查也有了明显改善。

中医药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

中医药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

中医药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中医药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医学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其中,中医药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备受关注。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

一、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历史与现状中医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拥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随着中医药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有效性。

目前,中医药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综合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疗效与证据分析1. 中医药能改善心血管疾病的症状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一个显著疗效是能改善患者的症状,如胸闷、气短、心悸等。

许多临床研究表明,中药可以通过调节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改善心脏供血和缓解症状。

例如,丹参、山楂等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心脏病患者,能有效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2. 中医药能调节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还能主动调节患者的风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等。

艾叶、绿茶、决明子等一些中草药被广泛研究和使用,能有效降低血压、降低胆固醇,并改善血液循环。

这些药物可以作为降压降脂的辅助治疗方法,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

3. 中医药能改善心血管疾病的预后除了治疗症状和调节风险因素外,中医药还能改善心血管疾病的预后。

许多研究表明,中药可以减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

例如,柴胡、黄芪等药物在心脏病康复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调节免疫功能、改善心肌代谢等机制来提高患者的预后。

三、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复杂多样,包括改善血液循环、减少氧自由基损伤、调节心脏功能等方面。

其中,中医药中的有效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血小板凝集、抗炎等多种活性,能够干预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四、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注意事项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个体化治疗:中医药是以整体观念为基础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个体化地制定方案。

中医心血管病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治疗

中医心血管病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治疗

中医心血管病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治疗中医学作为一门古老而深奥的学科,不仅涵盖了广泛的疾病范围,还拥有独特的治疗理论和方法。

在中医的观点中,心血管疾病被认为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所引起的。

本文将介绍中医心血管病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治疗。

一、中医心血管病学的基本理论在中医心血管病学中,有几个基本理论,包括“气血亏虚”、“痰血内阻”和“心神失宜”等。

1. 气血亏虚: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血亏虚是指气血不足,无法顺畅运行,导致心脏和血管功能障碍。

治疗气血亏虚的方法包括补养气血的药物和调整饮食习惯。

2. 痰血内阻:中医认为,痰和血液不正常的聚集会导致心脏和血管的问题。

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饮食不当、情绪不稳定或长期慢性病引起的。

治疗痰血内阻的方法包括清理痰液和促进血液循环的药物。

3. 心神失宜:中医认为,心脑血管病还与心神活动失常有关。

情绪不稳定、过度紧张和长期的精神压力可能会导致心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

治疗心神失宜的方法包括放松身心、调整生活习惯、适度运动和采取中医养生方法。

二、中医心血管病的临床治疗中医心血管病学的临床治疗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和推拿按摩等。

1. 中药治疗:中医药在治疗心血管病方面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

一些常用的中药有丹参、山楂、薏苡仁、桑葚等。

这些中药不仅可以改善心脏和血管功能,还可以提高气血运行和代谢水平。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一种中医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上刺激来调节气血运行和身体功能。

针灸治疗心血管病可以改善心脏功能、降低血压和减轻心悸等症状。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按摩身体特定部位来促进血液循环和放松身心的方法。

推拿按摩可以缓解心脏和血管的压力,减少心脏负荷。

三、结语中医心血管病学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时,我们不仅要考虑病因和病情,还要结合个体特点来综合治疗。

综合运用中药治疗、针灸疗法和推拿按摩等疗法,可以有效地改善心脏和血管功能,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学中的心血管疾病与调理

中医学中的心血管疾病与调理

中医学中的心血管疾病与调理心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和血管系统功能的一类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和生命。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拥有丰富的调理心血管疾病的经验和方法。

本文将从中医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心血管疾病的原因、调理方法以及预防措施。

一、中医学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心血管疾病在中医学中被称作“痹证”,主要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动脉硬化等。

中医学认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情绪、饮食、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

情绪不稳、过食肥甘厚味、长期久坐不动等都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二、中医调理心血管疾病的方法1.调理情绪中医学认为,情绪稳定对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

情绪不稳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不齐等症状。

中医推荐通过锻炼身体、听音乐、与亲友交流等方法,舒缓情绪,保持心情愉悦。

2.饮食调理中医学认为,调理饮食对心血管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应避免食用油腻、辛辣、过咸的食物,增加摄入蔬菜水果,适量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类、豆类等。

此外,适当饮用中药调理心血管系统也是一种有效方式。

3.运动调理中医学强调适量运动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至关重要。

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4.中药调理中医学中有许多中药可以调理心血管疾病。

比如,当出现胸闷、心悸等症状时,可以选择服用丹参、川芎等药物,以改善心血管功能。

然而,使用中药时应咨询专业中医师,遵循医嘱使用。

三、中医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措施1.控制体重中医学强调合理控制体重对预防心血管疾病非常重要。

过重会增加心脏负担,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保持适当的体重,既可以减轻心脏负担,又可以保持正常的血脂水平。

2.热水泡脚中医学认为,定期热水泡脚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心血管疾病的症状。

每天晚上用温水泡脚15-20分钟,有助于改善血管弹性,减少心脏负荷。

3.避免工作劳累长时间工作劳累会导致情绪不稳、睡眠不足等问题,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中医学建议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工作生活平衡。

中医治疗心血管狭窄的方法

中医治疗心血管狭窄的方法

中医治疗心血管狭窄的方法心血管狭窄是指由于血管内壁增厚、血管腔狭窄导致血液流通不畅的疾病。

中医治疗心血管狭窄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气功疗法等。

1.中药治疗:中医药学认为心血管狭窄是由于气滞、痰浊、瘀血、热毒等因素引起的,因此针对不同的病因可以选用不同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丹参、蒲公英、山楂、青蒿等。

这些中药可以通过舒张血管、增加血液循环、改善血液流通等作用来治疗心血管狭窄。

2.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的独特疗法,通过针灸刺激人体经络和穴位,调整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对于心血管狭窄患者,针灸可以刺激经络、舒缓气滞,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病痛,提升心脏功能。

3.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手法刺激人体经络和组织,达到调整气血运行的治疗方法。

推拿按摩可以调节心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心血管狭窄的发生。

常用的推拿按摩方法有抚摩、揉捏、按压、推拿等。

4.气功疗法:气功疗法是通过呼吸调节和身体运动来调整气血运行的治疗方法。

针对心血管狭窄患者,可以通过气功的练习,调整呼吸和身体的运动,达到祛瘀通络、补气养血的效果。

常用的气功疗法有五禽戏、八段锦等。

除了以上治疗方法,中医还注重调整患者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以改善心血管狭窄的病情。

患者应该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

饮食上应避免高脂、高盐、高糖的食物,多摄入富含蔬菜水果和粗粮的食物,保持良好的饮食结构,控制体重,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心血管狭窄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中医治疗心血管狭窄的疗效需要在长期治疗过程中逐步显现,不能急功近利。

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中医治疗可以作为辅助治疗的手段,与西医药物治疗相结合,以期达到更好的疗效。

在进行中医治疗时,患者还应与医生保持密切的沟通和配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草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草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草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心血管疾病是一类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包括心血管系统的各种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死等。

近年来,传统中医草药作为心血管疾病的辅助治疗手段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中医草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并探讨其应用前景。

一、中医草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理论基础中医草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中医经典理论和现代科学研究。

中医经典理论认为,心血管疾病是由于“气滞血瘀”、“痰浊内蕴”等病因所致,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状况、通畅经络,可以达到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现代科学研究证实,中医草药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可以发挥抗氧化、抗炎、降脂、调节血液循环等多种作用,从而起到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二、典型1. 丹参丹参是一种常见的中医草药,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

研究表明,丹参中的活性成分可以改善心肌缺血状态,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心肌梗死面积。

此外,丹参还具有抗炎、抗凝血和降压的作用,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益处。

2. 三七三七是一种优良的中草药,具有活血化瘀、抗氧化的作用。

研究发现,三七中的三七皂苷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防止血栓形成,从而减少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的发生。

此外,三七还能改善心脏功能,促进心肌再生,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有积极的作用。

3. 七叶皂苷七叶皂苷是一种提取自天然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具有显著的降脂作用。

研究表明,七叶皂苷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减少血管内脂质沉积,降低动脉硬化的发生率。

因此,七叶皂苷在中医草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三、中医草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前景中医草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一方面,中医草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可以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和副作用的发生。

另一方面,中医草药有着广泛的资源和研究基础,可以开发出更多更有效的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草药。

此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草药的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也将逐渐被解析清楚,进一步推动中医草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

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

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医学实践,它通过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原则,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了一种不同于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主要依靠中药、针灸、推拿、食疗等多种手段,旨在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中医对心血管疾病的理解中医认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运行不畅有关。

心主血脉,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心、肝、脾、肾的功能失调,都可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发心血管疾病。

因此,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时,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中药通过其独特的药效,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疏通经络,平衡阴阳。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丹参、三七、川芎、红花等,这些药物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养心安神等功效。

在使用中药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调整药物的配伍和剂量。

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另一种有效手段。

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平衡阴阳。

针灸治疗心血管疾病时,常选用心俞、内关、足三里等穴位。

针灸治疗需要由有经验的中医师进行,以确保安全和疗效。

推拿治疗推拿治疗通过手法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营养状况。

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推拿治疗可以作为一种辅助疗法,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食疗中医认为“药食同源”,食疗是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合理的饮食,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调节身体的机能。

心血管疾病患者应选择一些具有活血化瘀、养心安神的食物,如红枣、桂圆、核桃等。

预防与调理除了治疗,中医还强调预防和日常调理。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身体素质,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总之,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是一种全面、系统的治疗方法,它不仅关注疾病本身,更注重患者的整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心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及其与大血管系统的疾病,主要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改变的趋势,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大健康挑战。

传统中医药以其特有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日益受到世界各地专家学者关注,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

一、中医药对冠心病的应用1. 中草药调理:中医认为冠心病多与气滞、气虚有关,因此常采用活血化淤、益气养阴的方法进行治疗。

如川芎、桃仁等活血化淤药物具有明显效果;黄芪、当归等可益气养阴;丹参则具有促进循环的作用。

这些中草药能够改善患者体内气机不畅所导致的胸闷、心慌等症状,同时对冠状动脉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2. 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药学中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也被广泛运用于冠心病的治疗。

通过刺激特定穴位,针灸能够调节体内气血循环,改善心肌供血不足,并有助于缓解患者的胸闷、心慌等不适感。

同时,通过调整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还可以降低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减少心脏负荷。

二、中医药对高血压的应用1. 饮食调理:中医在治疗高血压时注重饮食调理,推崇低盐、低油、低脂、富含纤维素的饮食方式。

例如多吃新鲜蔬果、粗粮以及富含镁元素的食物,如花生米等。

花生米能够降低高血压患者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和外周阻力;此外,在饮食上忌烟酒,避免过度食用肉类等。

2. 中药治疗:中医药对高血压也有较好的疗效。

例如,常用的天麻、龙胆草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茶多酚能够改善心脑供血和减少内毒素的形成,对防治高血压也有一定效果。

此外,针灸与中药复合应用在临床上也得到了广泛运用。

三、中医药对心力衰竭的应用1. 汤剂治疗: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等研究机构通过体外实验证明,柴胡桂枝汤对心力衰竭具有显著降压、扩张冠脉、增加心输出量等作用。

而临床上常使用黄连桂枝汤调配而成的复方黄连桂枝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

2. 针灸疗法:针灸除了在冠心病治疗中发挥作用外,对于心力衰竭患者也有一定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都国医名师学术精粹
廖家桢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经验
益气活血通补并用---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人民网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北京中医药大学廖家桢教授是著名的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专家,他率先应用中医气血理论指导治疗心血管疾病,并提出冠心病心绞痛的基本病机是气虚血瘀,治疗应以益气活血为基本治则。

笔者在此简要介绍其应用气血理论辨治冠心病心绞痛的经验。

气虚血瘀是基本病机
气血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可以生血、行血、统血;血可以载气运行。

《血证论》说:“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

”《张氏医通》说:“盖气与血,两相维附,气不得血,则散而无统,血不得气,则凝而不流。

”可见,气起着主导作用,气的病理改变可导致血的运行异常。

《素问·痿论》说:“心主身之血脉”,即全身血脉统属于心。

血液在脉中环流不息,濡养周身,有赖于心气的推动。

若心气异常,则可导致血瘀。

气滞与气虚皆可致瘀,然而气滞血瘀是实证,气虚血瘀是本虚标实。

心绞痛是气滞血瘀为主,还是气虚血瘀为主,应“审证求因”,具体分析。

心绞痛的患者多有胸骨后或心前区部位的固定性压闷作痛,并兼有舌质紫黯,少数还有瘀斑,这是血瘀的见证。

除此之外,还多有疲乏、气短、胸闷、自汗、心悸、脉弦细或结代,部分病例舌淡胖、有齿痕,这些四诊所见显然不属气滞而是气虚的证候。

气虚引起血瘀,血瘀又影响气的流畅,而致心脉瘀滞,引起疼痛及舌质紫黯。

《金匮要略》指出:“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心居胸中,主阳气,主血脉,今阳气虚亏,而致血脉瘀阻作痛。

已故名医蒲辅周也认为:“冠心病属虚者多,而实者少。


因此,冠心病的基本病机是气虚血瘀,气虚为本,血瘀为标。

据临床观察冠心病辨证为气虚血瘀证者达70%以上。

然而,也有少数冠心病者,除有胸闷、心绞痛外,并无气虚征象,可归属于气滞血瘀证。

益气活血通补兼用
廖家桢认为,多数冠心病心绞痛病例可以把“益气活血”作为基本治则,以补为通,以通为补,通补并用。

在组方时可选用二三味补气药如党参、黄芪、黄精,三四味活血药如丹参、赤芍、川芎、红花等组方,以此为基本方,再根据兼证不同加减选用其他药物。

痰浊:胸阳不振,津凝为痰。

其特点为舌苔厚腻,口黏无味,胸腹胀满,纳食不香,脉兼滑象。

治宜宣痹通阳,选用瓜蒌、薤白、半夏等。

痰浊久郁又可化热,症见苔黄腻,口干口苦,心绞痛发时局部有灼热感。

治宜清热豁痰,选用瓜萎、黄连(或黄芩)、半夏。

寒凝:胸中阳微,寒邪侵袭,脉泣不行。

其特点为胸痛遇冷易发,痛时肢冷汗出,面色苍白,脉迟舌淡。

治宜芳香温通,选用荜茇、细辛、桂枝、石菖蒲等。

气滞:气机不畅,血脉泣涩。

其特点为胸痛因七情而发,两胁不适,胸闷不舒,脉弦。

而这类患者气虚较不明显。

治宜行气解郁,可选用柴胡、香附、郁金、川楝子等。

阴虚:阳损及阴,阴精不足。

其特点为舌红苔少或无苔,或舌有裂纹,五心烦热,心烦少寐,口干喜冷,小便黄,脉细数。

治宜滋补心肾,可选用麦冬、五味子、枸杞子、女贞子等。

阳虚:久病及肾,心肾阳虚。

其特点为畏寒肢冷,腰酸腿软,或心悸气促,面浮肢肿,舌淡而胖,
苔白而润,脉沉无力或迟,治宜温补心肾,可选用菟丝子、淫羊霍、补骨脂等。

在治疗过程中还当注意标本缓急。

若是标证较重而突出,如舌苔厚腻、脘腹痞满等痰湿阻滞明显者,可先用宣痹通阳合活血化瘀;又如心绞痛发作较频,则可以重点活血,佐以芳香温痛或行气解郁,以缓其急,然后再兼顾正气,通补兼施。

同时,在具体用药时要注意补中兼通,通中有补,调和阴阳,脏腑相关等用药准则。

补而不通则气壅,气壅则助其阻塞,因此在用补气药时除与活血药同用之外,可适当加一味行气药。

用通法要祛邪而不伤正,如只攻不补,日久将使病人正虚益甚,因此在用通法时也当酌情加一味补药。

阴阳互根,阳生阴长,阴生阳藏,用补阳药时应适当加一味补阴药,在用补阴药时应加一味补阳药,使之补阳护阴,补阴顾阳。

脏腑之间密切相关,互相约制,所以在用药时还需注意脏腑关系。

对心绞痛伴有明显脾胃症状,或在餐后痛易发作者,又当兼调脾胃,可选用半夏、陈皮、枳壳、苏梗、生姜、豆蔻等药,即所谓“心胃同治”。

有些久病者可在补气的基础上加用补肾的药,常酌情选用桑寄生、女贞子、补骨脂、菟丝子等药以补肾,即所谓“欲养心阴,必滋肾阴,欲温心阳,必助肾阳”。

总之,本病的论治就是如何正确处理好扶正与祛邪、补与通的关系。

用补法扶正以调节脏腑阴阳气血的平衡,用通法祛邪以缓标证之急,使心绞痛的症状能较速消除。

(林谦李岩张国权苏菲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廖家桢名医工作室)
倪海厦医师论述
---心脏动脉血管阻塞是人人闻知色变的疾病, 许多人即使做了开心绕道手术, 做好支架, 阻塞仍然再来, 最有名的桉例是美国副总统钱尼已经做了四次绕道手术, 仍然再复发心脏病, 这表示绕道手术只是暂时缓解症状, 真正的阻塞原因仍然不知道.
西医认为胆固醇及三酸甘油脂过高, 是造成阻塞原因, 但是却不知道为何在血液中有如此多, 由何而来? 只能消极的建议病人少吃高胆固醇及高三酸甘油脂的食物, 完全无法预防及预知与治好本病.
我们中医之所以能治疗此类疾病, 是因为中医了解肝脏主藏血, 如果肝脏功能差就无法把血液中的毒素完全代谢出体外, 就会造成含有毒素的血液, 进入心脏, 日积月累之后, 就造成了血管阻塞, 我找到如何清除肝脏毒素及油脂的方法, 任何医师要治疗此病, 必须循二个管道,
1.将肝脏内的毒素排尽,
2.将已经存在血管中的阻塞物排除,如此一来, 不但血管阻塞清除, 而且阻塞也不会再回来, 由于中医不用西医诊断, 那如何知道有阻塞? 如何知道完全清除了?
诊断心脏动脉血管阻塞依据下列四原则:
1.手指持续有麻刺感
2.不规则的大便
(有时便秘, 有时下利)
3.无原因的失眠
4.胸口时闷痛, 时刺痛.
一般心脏专科医师, 必须要等到有很严重的阻塞形成, 才会察觉到心脏动脉血管阻塞的问题, 因此只有做绕道手术一途, 暂时缓解一下症状, 但也心知肚明阻塞仍然存在, 病人随时会再度发心脏病. 因为手术后, 以上症状仍然存在, 并未因此而去除.
对于病人来说, 无论中西医, 任何医师能使心脏病患去除以上四种症状的, 就是能治疗心脏动脉血管阻塞的医师.
另:
补气药人参、党参、黄芪、大枣一类,因为这些中药主要是用来补气和生气,只有先补气、生气,人体循环,包括最主要的血液循环才有充足的动力来源,中医有“气为血之帅”之说,气虚则最易血瘀,最易生变。

主要是介绍行气药,当然即有上行的,也有下行的,或者即能上又能下的。

主要中药包括:陈皮、枳实、酒、木香、沉香、檀香、香附、川楝子、佛手、薤白、小茴香、旋覆花、乌药、柿蒂、甘松、刀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