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长的水分环境技术和调控
植物生长的理想湿度范围与调控

植物生长的理想湿度范围与调控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湿度条件,不同的植物对于湿度有着不同的要求。
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植物的正常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了解植物生长的理想湿度范围以及如何进行湿度的调控对于植物的健康生长至关重要。
一、植物生长的理想湿度范围在自然环境中,不同植物对于湿度的理想范围有所差异。
最简单的判断方法是观察植物叶片的状态,如果叶片出现萎蔫、干燥或过度湿润的情况,就说明湿度不适合该植物的生长。
一般而言,大多数植物的理想湿度范围为40%至60% RH(相对湿度)。
这个范围下,植物的气孔可以正常开合,进行呼吸作用,并且防止水分的过度蒸发和营养物质的流失。
而当湿度过高时,植物气孔关闭,影响了二氧化碳的吸收,从而抑制了光合作用的进行。
当湿度过低时,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加,导致水分快速流失,使植物叶片干燥,生长受阻。
二、湿度调控的方法和技巧1. 室内湿度调控在室内种植植物时,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调节湿度:(1)使用加湿器。
加湿器可以对室内空气进行加湿,增加湿度。
在干燥的季节或者干燥的环境中,可以使用加湿器来提高植物所处环境的湿度。
(2)避免过度浇水。
过度浇水会导致土壤过湿,增加室内湿度。
因此,我们要避免过度浇水,保持适当的湿度。
(3)喷水。
可以用喷雾瓶对植物进行喷水,增加空气中的湿度。
这个方法适用于一些喜欢高湿度环境的植物。
2. 温室湿度调控在温室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调节湿度:(1)使用卷帘。
温室卷帘可以调节温室的通风和透光程度,有效控制室内湿度。
在湿度过高时,可以打开卷帘适当通风,使室内湿度降低。
(2)利用喷淋系统。
温室中安装喷淋系统,可以定时喷洒水分,增加湿度。
喷淋系统可以根据需求进行定时设置,确保植物生长环境的湿度在理想范围内。
(3)合理管理水分。
温室中的水分管理非常重要,要根据不同植物的需求合理浇水,避免湿度过高或过低。
三、植物生长湿度调控的注意事项在进行植物生长湿度调控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植物的种类和品种。
植物生产的水分环境

一、大气水分
(三)水汽凝结
1、水汽凝结的条件
(2)凝结核 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时,除了应具备e>E的 必要条件外,还须有凝结核存在。凝结核是指在水 汽凝结过程中起凝结核心作用的固态、液态的微粒。 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核可分成两类:一类是吸湿 性凝结核,如盐粒、二氧化硫和烟粒等;另一类是 非吸湿性凝结核,如尘埃、岩石微粒、花粉等。
二、土壤水分
(一)土壤水分的形态及对植物的有效性
1、土壤水分的形态 (4)重力水
重力水:土壤含水量超 过田间持水量后,多余的 由于重力作用沿大孔隙向 下渗漏的水分。
影
响:土壤质地。
意 义:旱田无效,水 田有效。
二、土壤水分
(一)土壤水分的形态及对植物的有效性
1、土壤水分的形态 (5)气态水
气态水:土壤空气中任 何时候都存在有水汽,它 与土壤空气形成气态混合 物。
一、大气水分
(一)空气湿度
1、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
(2)相对湿度
相对湿度: r = e / E× 100% 式中:e为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E为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 当e = E时,r = 100%,表示空气中水汽达饱和;e<E时, r<100%,表示空气不饱和;e>E时,r>100%,表示空气过饱 和。 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一定时,即e不变,则随着气温下降, E变小,则相对湿度变大。当气温下降到一定值时,使 e=E ,r=100%则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气温继续下降,使E<e 这时r>100%。通常凝结现象发生,否则空气呈过饱和状态。
=
烘干土质量
二、土壤水分
(二)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法
3、相对含水量:土壤自然含水量占该土壤田间持 水量的百分数。 土壤相对含水量 = 土壤实际含水量
植物的水分平衡与调节机制

02
植物吸水与输水机制
根系吸水过程及特点
根系吸水途径
主要通过细胞间隙、细胞膜和细胞质进行吸水。
吸水动力
由蒸腾拉力和根压共同驱动,其中蒸腾拉力为主要动力。
吸水特点
具有选择性和被动性,受土壤水分状况、根系生理状态及环境因 素等影响。
蒸腾作用与水分上升机制
蒸腾作用
01
植物通过叶片气孔散失水分的过程,是植物吸水的主要驱动力
分子生物学机制:基因表达与蛋白质功能
基因表达调控
水分胁迫诱导相关基因表达,如抗旱 基因、渗透调节基因等,合成具有保 水功能的蛋白质和其他化合物。
蛋白质功能
保水蛋白质可结合水分,减少水分流 失;同时参与渗透调节过程,维持细 胞内外渗透压平衡。
05
环境因素对植物水分平衡的影响
光照、温度、湿度等气候因素
逆境适应
在干旱、盐碱等逆境条件下,植物通过调节渗透 压来适应环境,维持正常生理功能。
04
植物体内水分平衡调节机制
激素调节:ABA、CTK等激素作用
脱落酸(ABA)作用
在水分胁迫下,ABA含量增加,促进气孔关闭,减少水分散失;同时抑制细胞分裂和伸长,降低生长速率,有 助于植物适应干旱环境。
细胞分裂素(CTK)作用
。
水分上升机制
02
蒸腾作用产生的水势梯度使水分从根系向叶片运输,同时通过
细胞间的连丝和共质体途径进行横向运输。
影响因素
03
光照、温度、湿度、风速等环境因素及植物自身生理状态均可
影响蒸腾作用和水分上升。
木质部与韧皮部输水功能
木质部
主要负责将根系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向上运输至叶片,由 导管和管胞等细胞构成。
植物的水分平衡与调节机 制
植物农学中的植物生长调控方法及其在作物生产中的应用

植物农学中的植物生长调控方法及其在作物生产中的应用植物农学是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等方面的科学。
在植物农学中,植物生长调控是一个关键的课题。
通过合理地调控植物的生长过程,可以促进作物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植物生长调控方法,并探讨它们在作物生产中的应用。
一、光调控:光是植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影响着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光信号传导。
植物通过感知光信号,并进行光合作用和光形态发育调控。
光周期、光强度和光质量等因素对植物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在作物生产中,利用合适的光调控方法可以调整光环境,促进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二、温度调控:温度是另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不同温度条件下,植物的生长速度和生理代谢有所差异。
在作物生产中,通过调控温度可以促进植物的萌发、生长、开花和结果等过程。
例如,适当提高温度可以促进幼苗生长,延长开花期。
三、水分调控:水分是植物生长所需的基本因素之一。
适当的水分供应可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在作物生产中,通过合理的灌溉管理和土壤水分调控方法,可以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四、营养调控:植物需要不同种类和浓度的营养元素来完成生长和发育过程。
合理的营养供应可以提高作物的养分吸收利用效率,促进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在作物生产中,通过施肥、土壤改良和根系管理等方法,可以调控植物的营养状况,提升作物产量和品质。
五、激素调控:激素是植物内源性调节物质,参与调控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不同的激素在植物的不同生长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
通过外源性激素的施用,可以调控植物的促生长和抑制生长等过程,进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例如,利用生长素可以促进作物的茎伸长,使其更高大。
六、生物调控:利用有益生物(如植物病原菌和寄生虫)或有益微生物(如固氮菌和磷酸溶菌酶菌)进行生物调控是一种生态友好的调控方法。
通过利用这些生物来控制害虫和病原菌的数量,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植物的水分平衡与调节机制

植物的水分平衡与调节机制植物的水分平衡与调节机制是指植物如何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维持正常的水分状态,并通过一系列调节机制来适应环境变化。
植物依赖水分进行光合作用、物质运输和细胞生长等基本生理过程,因此维持水分平衡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一、植物的水分吸收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水分。
根毛是植物根的细胞延伸形成的,它们增加了根的吸收面积,以便更多地吸收水分和养分。
水分从土壤中通过渗透和吸力作用向根部移动,最终进入植物的细胞。
二、植物的水分传输植物的水分传输主要通过蒸腾作用实现。
蒸腾作用是指水分由植物的根部通过茎、叶等部位蒸发进入空气中的过程。
这种过程需要依靠植物体内的导管,包括xylem(木质部)和phloem(韧皮部)。
xylem主要负责水分的上升传输。
水分经由根的吸收后,通过xylem管道上升到茎、叶的细胞和组织中。
xylem管道由一系列木质部的细胞组成,其细胞壁上有许多孔隙和细小通道,便于水分的快速传输。
phloem主要负责植物中的有机物传输。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被转运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以满足不同细胞和组织的需求。
在水分平衡的调节过程中,phloem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通过调控有机物浓度来控制水分流动。
三、植物的水分平衡与调节植物通过一系列的调节机制来维持水分平衡,并对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应。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机制:1. 水分的吸收调节:植物的根细胞具有伸长和收缩的能力,可以根据土壤湿度调节根系的吸收能力。
当土壤中水分充足时,根系会加强吸收;而当土壤中水分不足时,根系则会减少吸收,以避免水分过度丧失。
2. 叶的气孔调节:叶片上的气孔是植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也是植物调节水分蒸发的重要途径。
通过调节气孔的开闭来控制水分的流失。
当环境干燥时,植物会关闭气孔以减少水分的蒸发;而当环境湿度适宜时,植物会打开气孔以促进气体交换和光合作用。
3. 植物的根压调节:根压是指根细胞内水分的压力。
水分对植物生长的作用与调控

水分对植物生长的作用与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水分,水分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植物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参与了植物的各种生理过程和代谢活动。
首先,水分是植物细胞的基本组成成分。
植物细胞中的大量水分维持了细胞的膨压,使细胞保持一定的形状和结构,从而保证了细胞的正常功能。
没有足够的水分,细胞会萎缩,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水分在植物的光合作用中也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光合作用是植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而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
在光合作用中,水被分解为氧气和氢离子、电子,这些物质参与了光合作用中的能量转化和有机物合成。
如果植物缺水,光合作用会减弱,导致植物生长缓慢,甚至死亡。
此外,水分对于植物的营养物质吸收和运输也非常重要。
土壤中的养分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根系吸收。
水分在植物体内的流动,将这些吸收的养分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位,供其生长和发育所需。
如果水分不足,植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能力下降,养分的运输也会受到阻碍,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健康。
水分还能调节植物的体温。
在炎热的天气里,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大量的水分,带走热量,从而降低植物的体温,避免过热对植物造成伤害。
相反,在寒冷的天气里,水分的存在可以增加细胞的抗冻性,保护植物免受低温的侵害。
在植物的种子萌发过程中,水分同样不可或缺。
充足的水分可以使种子吸胀,激活种子内的酶系统,促进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
既然水分对植物生长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对植物的水分进行调控呢?这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植物的种类、生长阶段、环境条件等。
在农业生产中,合理灌溉是调控植物水分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不同植物的需水特性和土壤的水分状况,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和灌溉量。
常见的灌溉方式有漫灌、喷灌、滴灌等。
漫灌虽然简单,但容易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和土壤的板结;喷灌可以均匀地湿润土壤,但在风力较大时效果会受到影响;滴灌则能够精确地控制灌溉量,节约用水,但成本相对较高。
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调控措施

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调控措施植物的生长受到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光照、温度、水分、土壤质地和营养元素等。
这些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植物的生理代谢、生长发育、免疫防御等生命过程。
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并采取适当的调控措施,可以改善植物的生长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促进生态平衡。
本文将探讨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以及相应的调控措施。
1. 光照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能源,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过强或过弱的光照都会对植物造成损害。
光合作用产生的光合产物为植物提供能量,同时也调节植物体内的激素合成和活性,影响植物的生长方向和叶片形态。
因此,在种植过程中应根据不同作物的需光量,合理选择种植地点,控制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使用遮阳网等配套措施,以满足植物生长的需求。
2. 温度温度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不同植物对温度的适应范围不同,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高温会导致植物体内水分蒸发量增加,影响光合作用进行和养分吸收,进而影响生长;低温会导致植物体内代谢过程减慢,养分吸收能力下降,进而影响生长。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合理选用适应温度的植物品种、调整种植季节、设置覆盖物等方法来调控温度,以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3. 水分水分是植物生长不可或缺的资源。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通过蒸腾作用将水分输送至叶片进行光合作用。
因此,水分的不足或过剩都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水分不足会导致植物缺水,影响光合作用进行和养分吸收;水分过剩则会造成根系缺氧,引起根腐病等病害。
采取适当的灌溉策略,确保土壤水分的合理利用和保持,是调控水分的重要措施之一。
4.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根系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
土壤质地的理化性质直接决定了土壤的保水性、透气性和肥力。
粘性土壤难以渗水和透气,容易造成根系缺氧;砂质土壤保水能力差,容易导致水分不足。
因此,在种植过程中应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选择适宜的土壤质地,并通过土壤改良、施肥等措施改善土壤质地,以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优化植物生长环境的方法与技巧

优化植物生长环境的方法与技巧植物生长环境的优化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提高植物的生长效果和产量,我们需要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来优化植物生长环境。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技巧,以帮助您更好地优化植物生长环境。
1. 土壤改良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其质地和养分含量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状况。
因此,进行土壤改良是优化植物生长环境的关键步骤。
可以通过添加有机肥料、矿物质肥料和有机物质来改良土壤。
有机肥料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矿物质肥料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有机物质则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通气性。
2. 水管理水分是植物生长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合理的水管理可以促进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不同植物对水分的需求不同,因此需要根据植物的特性和生长阶段来合理浇水。
同时,应避免水分过多或不足造成的问题,保持土壤湿润但不积水。
在炎热天气或干旱季节,可以考虑利用滴灌或喷灌等技术来减少水分的浪费和提高灌溉效果。
3. 光照控制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源来源,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植物对光的需求因不同植物种类和生长阶段而异。
一般来说,大部分植物对光照强度要求较高,需要保证充足的阳光照射时间。
在室内种植或光照条件不佳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人工光源补光,如荧光灯或LED灯。
4. 温度调控合适的温度对植物的生长状况有重要影响。
不同植物对温度的要求不同,需要根据植物的特性和生长阶段来合理控制温度。
在室内种植或温度波动较大的地区,可以利用温室或温控设备来调节环境温度,保持适宜的生长温度。
同时,要注意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对植物生长的不利影响。
5. 空气流通良好的空气流通对于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合适的空气流通可以促进二氧化碳的供应和氧气的排出,有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如果种植环境空气流通不畅,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定期通风、使用风扇或增加通风孔等,以改善空气流通状况。
综上所述,优化植物生长环境有助于提高植物的生长效果和产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保墒技术
1.适当深耕 生产实践中,通过打破犁底层,增厚 耕作层,可以增加土壤孔隙度和土壤空气孔隙度, 达到提高土壤畜水性和透水性的目的。如果深耕再 结合施用有机肥,还能有效地提高土壤肥力,改善 植物生活的土壤环境条件。
2.中耕松土 通过适期中耕松土,疏松土壤,可以 破坏土壤浅层的毛管孔隙,使得耕作层的土壤水分 不容易从表土层蒸发,减少了土壤水分消耗,同时 又可消除杂草。特别是降水或灌溉后,及时中耕松 土显得更加重要。能显著提高土壤抗旱能力。农谚 “锄头下有水”就是这个道理。
植物生长的水分环境技术和调控
一、集水蓄水技术 二、节水灌溉技术 三、少耕免耕技术 四、地面覆盖技术 五、耕作保墒技术 六、水土保持技术
一、集水蓄水技术
(一)沟垄覆盖集中保墒技术 基本方法是平地(或坡地沿等高线)起垄,
农田呈沟、垄相间状态,垄作后拍实,紧贴 垄面覆盖塑料薄膜,降雨时雨水顺薄膜集中 于沟内,渗入土壤深层。 (二)等高耕作种植,截水增墒
பைடு நூலகம்
六、水土保持技术
➢ (一)水土保持耕作技术
主要有两大类:
一是以改变小地形为主的耕作法,包括等 高耕种、等高带状间作、沟垄种植(如水平沟、 垄作区田、等高沟垄、等高垄作、蓄水聚肥耕 作、抽槽聚肥耕作等)、坑田、半旱式耕作、 水平犁沟等。
二是以增加地面覆盖为主的耕作法,包括 草田带轮作、覆盖耕作(如留茬覆盖、秸秆覆 盖、地膜覆盖、青草覆盖等)、少耕(如少耕 深松、少耕覆盖等)、免耕、草田轮作、深耕 密植、间作套种、增施有机肥料等。
3.表土镇压 对含水量较低的沙土或疏松土壤,适 时镇压,能减少土壤表层的空气孔隙数量,减少水
五、保墒技术
4.创造团粒结构体 在植物生产活动中,通过增施有机肥料,种植绿肥, 建立合理的轮作套作等措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再结合少耕、免耕 等合理的耕作方法,创造良好的土壤结构和适宜的孔隙状况,增加土壤 的保水和透水能力,从而使土壤保持一定量的有效水。
6.水肥耦合技术 通过对土壤肥力的测定,建立以肥、水、作物产量为 核心的耦合模型和技术,合理施肥,培肥地力,以肥调水,以水促肥, 充分发挥水肥协同效应和激励机制,提高抗旱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
7.化学制剂保水节水技术 合理施用保水剂、抗旱剂等物质,减少水分 蒸发,增强作物根系贮水利用的一种保水节水技术。
高位水通过压力管道送到田间,再经喷头喷射到空中散成细小水 滴,均匀散布在农田上,达到灌溉目的。
喷灌可按植物不同生育期需水要求适时、适量供水,且具有 明显的增产、节水作用,与传统地面灌溉相比,还兼有节省灌溉 用工、占用耕地少、对地形和土质适应性强,能改善田间小气候 等优点。
二、节水灌溉技术
(二)地下灌技术 把灌溉水输入地下铺设的透水管道或采用
(四)膜上灌技术
这是在地膜栽培的基础上, 把以往的地膜旁侧改为膜上灌 水,水沿放苗孔和膜旁侧灌水 渗入进行灌溉。膜上灌投资少, 操作简便,便于控制水量,加 速输水速度,可减少土壤的深 层渗漏和蒸发损失,因此可显 著提高水分的利用率。
M06-4-1.asf
二、节水灌溉技术
(五)植物调亏灌溉技术 调亏灌溉是从植物生理角度出发,在一
六、水土保持技术
➢ 等高耕作又称横坡耕作技术。是指沿等高线, 垂直于坡面倾向,进行的横向耕作。它是坡耕 地实施其他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基础。沿等高 线进行横坡耕作,在犁沟平行于等高线方向会 形成许多“蓄水沟”,从而有效地拦蓄了地表 径流,增加土壤水分入渗率,减少水土流失, 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从而达到高产。
基本方法是沿等高线筑埂,改顺坡种植为等 高种植,埂高和带宽的设置既要有效地拦截 径流。
一、集水蓄水技术
(三)微集水面积种植 我国的鱼鳞坑就是其中之一;在一小片植
物,或一棵树周围,筑高15~20cm的土埂, 坑深40cm,坑内土壤疏松,覆盖杂草,以减 少蒸腾。
二、节水灌溉技术
(一)喷灌技技术 喷灌是利用专门的设备将水加压,或利用水的自然落差将
5.植树种草 植树造林,能涵养水分,保持水土。树冠能截留部分降水, 通过林地的枯枝落叶层大量下渗,使林地土壤涵养大量水分。同时森林 又能减少地表径流,防止土壤冲刷和养分的流失。森林还可以调节小气 候,增加降水量。森林具有强大的蒸腾作用,使林区上空空气湿度增大。 据测定,森林上空空气湿度一般比无林区高12%~15%,因而增加了林 区降水量。
六、水土保持技术
➢ 等高沟垄耕作 1、水平沟种植 又称套犁沟播。具体作法为:在犁过的壕沟内再套耕一
犁,然后将种子点在沟内,施上肥料,结合碎土,镇压覆盖种子,中耕 培土时仍保持垄沟完整。 2、垄作区田 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采用的蓄水保土耕作法。具体作法是 在坡地上从下往上进行,先在下边沿等高线耕一犁,接着在犁沟内施肥 播种,然后在上边浅犁一道,覆土盖种,再空出一道的距离继续犁耕施 肥播种,依次进行,直至种完。这样使坡面沟垄相间,有利于拦蓄地表 径流。为了防止横向水土流冲刷,在沟内每隔1-2m横向修一道小土档。 3、平播起垄 平播起垄是用犁沿等高线隔行条播种植,并进行镇压,使种子和土壤密 接,以利于出苗、保墒;在早期保持平作状态,在雨季到来以前,结合 中耕,将行间的土培在作 物根部,形成沟垄,并在沟内每隔1-2m加筑上挡,以分段拦蓄雨水。这 种方法的优点是,在春旱地区,它可以避免因早起垄而增加蒸发面积造 成缺苗现象,影响产量。它还能在雨季充分接纳和拦蓄雨水,故蓄水保 土和增产作用较显著。
四、地面覆盖技术
(一)沙田覆盖 沙田覆盖是由细沙甚至砾石覆盖于土壤表面,起到抑制蒸发,减少
地表径流,从而起到增墒、保墒作用。 (二)秸秆覆盖 利用麦秸、玉米秸、稻草、绿肥等覆盖于土壤表面。 (三)地膜覆盖 有提高地温,防止蒸发,湿润土壤,稳定耕层含水量,起到保墒作
用,从而有显著增产作用。 (四)化学覆盖 利用高分子化学物质制成乳状液,喷洒到土壤表面,
其他工程措施普遍抬高地下水位,依靠土壤的 毛细管作用浸润根层土壤,供给植物所需水分 的灌溉技术。地下灌溉可减少表土蒸发损失, 水分利用率高,与常规沟灌相比,一般可增产 10%~30%。
二、节水灌溉技术
(三)微灌技术 微灌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
包括滴灌、微喷灌和涌泉灌等。
二、节水灌溉技术
定时期内主动施加一定程度的有益的亏水度, 使作物经历有益的亏水锻炼后,达到节水增产, 改善品质的目的,通过调亏可控制地上部分的 生长量,实现矮化密植,减少整枝等工作量。
三、少耕免耕技术
➢ (一)少耕
少耕的方法主要有以深松代翻耕,以旋耕代翻耕、 间隔带状耕种等。
➢(二)免耕 国外免耕法一般由三个环节组成:利用前作残茬或播种 牧草作为覆盖物;采用联合作业的免耕播种机开沟、喷 药、施肥、播种、覆土、镇压一次完成作业;采用农药 防治病虫、杂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