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考试大纲培训资料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一、大体框架1.古代文学史的划分: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2.文学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修辞手法的逐渐成熟、文体多样化、作家人物形象逐渐丰满二、夏商周文学1.夏代文学:《夏小正》、《史记》中记录的文学成果2.商代文学:甲骨文、《诗经》3.周代文学:《周易》、《尚书》三、秦汉魏晋文学1.秦汉文学:《楚辞》、史书体裁的发展2.魏晋文学:建安文学、乐府诗、骈文、魏晋之难3.创造性的文学理论:刘勰的《文心雕龙》四、南北朝隋唐文学1.南北朝文学:乐府民歌、士人诗、佛教文学2.隋唐文学:唐诗的发展、辞章体诗、玄宗时期的文学繁荣3.文化交流与诗歌的发展:唐代与西域的交流、唐代与日本的交流、诗歌和绘画的结合五、宋元明清文学1.宋代文学:唐宋八大家、宋词的发展、宋代戏剧3.明代文学:洪武年间的文艺运动、明代小说的发展4.清代文学:四大传奇、三言、八旗文学六、文学理论1.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观念:治身、齐家、治国、和天下2.文学批评的发展:修辞手法的研究、文体论争、诗歌的审美标准3.审美观念的转变:宋代理学对文学的影响、《红楼梦》的写作风格对小说的影响七、作家人物1.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屈原、诗经的作者、严子陵、张衡、刘勰、杜甫、李白、李商隐、苏东坡、白居易、王安石、辛弃疾、杨万里、陆游、曹雪芹等2.文学作品的背后人物:《红楼梦》的曹雪芹与高鹗、《水浒传》的施耐庵与罗贯中、《西游记》的吴承恩、《活佛骑鲸记》的吴祯八、中国古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比1.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与世界文学的异同2.中外文学作品的交流与影响3.中国古代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九、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方法1.对文学文本的解读与分析2.对历史背景的研究3.对文学理论的研究4.文学批评和评价方法的探索以上是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复习提纲,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详细拓展和调整。

最后,希望你能够有效地复习,顺利通过考试!。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复习提纲一、古代文学的基本特点1.古代文学的出现和发展背景-人类语言的诞生与文学的萌芽-写作工具的演进与文字的形成-农耕文化与文学的初步成型-国家架构的形成与文学的发展2.古代文学的主要流派-诗、赋、文、传-韵文和散文的区别与特点-文学应用于儒家、道家、墨家等哲学流派3.古代文学的核心思想-中庸之道与仁爱思想-宗教信仰的影响-社会乱象与人性善恶的探讨二、古代文学的重要作品与代表人物1.古代文学的经典作品-《诗经》:反映周代社会风貌的诗歌集-《楚辞》:展现楚国风土民情的文学作品-《左传》:对春秋时期历史事件的评论和记录-《庄子》:道家哲学的代表作品-《离骚》:屈原的代表作,描绘了他内心的痛苦与追求2.古代文学的代表人物-管仲:《韩非子》中重要人物,享有“管仲称相”之誉-屈原:楚国诗人,被称为中国浪漫主义的奠基人三、古代文学的出版及传播1.古代文学作品的保管与传承-古代文学作品的流传与阐释-宫廷文学与民间文学的传统2.古代文学作品的流传与传播途径-传统的手抄本传播方式-印刷术的发明与书籍的普及-纸张材料的进步与文学作品传播的便利化四、古代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1.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渊源关系-古代文学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启发与影响-古代文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指导意义2.古代文学作品的当代价值-古代诗歌的人文关怀与审美情趣-古代小说的揭示社会百态与审美追求-古代哲学文学的思想启迪与精神寄托五、复习方法和建议2.掌握各个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作品3.大量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审美眼光和思维深度4.多参加模拟考试,熟悉考点和考题形式5.坚持每天的复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保持好的心态总结: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古代文学的复习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思想,也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在备考过程中,需要系统地学习古代文学的基本特点、重要作品和代表人物,同时加强对古代文学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考试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考试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考试大纲第五编宋代文学第一章北宋初期文学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的重点内容是宋初“三体诗”和晏殊词。

学习要求:①准确了解宋初诗风和文风的整体面貌及其基本走向;②重点掌握王禹偁诗歌、西昆体诗歌的创作特征;③重点掌握晏殊词的创作特色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王禹偁与宋初文风和诗风识记:①柳开、穆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②宋初诗歌的白体、昆体、晚唐体。

理解:“白体”。

应用:王禹偁的诗文创作及其对宋初文风变革的贡献。

(二)杨亿和西昆体、晚唐体识记:①《西昆酬唱集》;②杨亿的生平;③杨亿、钱惟演、刘筠最能代表西昆体风格。

理解:①西昆体;②晚唐体。

应用:①西昆体诗歌的一般特色;②林逋诗歌的特点。

(三)晏殊的令词识记:①晏殊的生平;②《珠玉词》。

应用:晏殊词的创作特色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的重点内容是欧阳修、王安石以及梅尧臣、苏舜钦等的文学创作。

学习要求:①识记并理解有关北宋中叶诗文革新的情况;②重点掌握欧阳修的各体文学创作成就,深入理解他在诗文革新中的领袖地位;③重点掌握梅尧臣和苏舜钦诗歌创作的特点,深入理解他们对宋诗风格的影响;④重点掌握王安石的各体文学创作成就;⑤翔实理解曾巩、苏洵和苏辙散文创作的特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理解:北宋中叶的诗文革新运动。

(一)欧阳修的文学贡献识记:欧阳修的生平。

理解:①欧阳修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领袖地位;②《秋声赋》的艺术特点。

应用:①欧阳修散文的艺术特点;②欧阳修诗歌的艺术特点及其开拓性;③欧阳修词的艺术特点;④欧阳修的文学成就和贡献。

(二)梅尧臣和苏舜钦识记:①梅尧臣的生平;②苏舜钦的生平。

理解:梅尧臣、苏舜钦是开创宋诗风格的重要作家。

应用:①梅尧臣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②苏舜钦诗歌的风格特征。

(三)王安石的文学成就及其他识记:王安石的生平。

理解:①王安石词《桂枝香》[金陵怀古]对词境的开拓;②王令诗歌的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考试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考试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考试大纲一、考查目标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科目考试内容,要求考生系统地掌握中国文学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观点,掌握各个历史时期代表作家、代表作品,融会贯通地运用本学科的基本知识,能够说明、阐述中国文学史的重要现象及规律,解读赏析作家作品,开掘蕴含其中的优秀的文学、美学及文化传统。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答题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名词解释:30分简答题:45分分析论述题:75分三、考查范围总绪论一、中国文学史的文学本位与史学思维二、中国文学演进的因素与中国文学史的分期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一、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二、先秦时期的文学思想第一章上古神话一、中国神话的主题和意义二、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流变与影响第二章《诗经》一、《诗经》的编定和体制二、《诗经》的内容、艺术特点三、《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一、从甲骨卜辞到《春秋》二、《左传》的叙事和记言三、《国语》、《战国策》的文学成就四、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一、《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二、《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三、《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第五章屈原与楚辞一、楚文化的美学特点二、“楚辞”的含义三、《离骚》的主旨与两类意象(香草、美人)四、《离骚》的艺术成就和美学特征。

五、《九歌》缠绵哀婉的风格及其表演性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论一、汉代文学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二、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一、《吕氏春秋》的成书过程及体制二、辞采繁富的《谏逐客书》三、《过秦论》的战国策士遗风四、《淮南子》的铺张扬厉和浪漫风格第二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一、名词解释:汉赋二、名词解释:“九体”三、枚乘《七发》的艺术成就及文学史地位四、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五、杨雄四赋及《甘泉赋》的艺术成就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一、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二、《史记》的叙事艺术、人物刻画、风格特征三、《史记》的地位和影响第四章两汉乐府诗一、两汉乐府诗、乐府和太乐二、两汉乐府诗的叙事手法第五章东汉辞赋一、何为《两都赋》二、《两都赋》艺术上的突破与创新三、《二亰赋》与《两都赋》的异同第六章《汉书》及东汉散文一、何为《汉书》二、比较《汉书》与《史记》人物传记的不同之处三、何为《吴越春秋》四、《吴越春秋》的特点第七章东汉文人诗一、何为《古诗十九首》二、《古诗十九首》揭示的人生哲理三、《古诗十九首》揭示的人生痛苦的体验和独特的感受四、《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一、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的标志二、刘勰的《文心雕龙》三、萧统的《文选》四、药与酒:生死主题、求仙主题、隐逸主题五、玄学对文学的渗透六、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渗透七、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一、“建安文学”的概念二、曹操诗歌是学习汉乐府的硕果三、曹丕诗的分类四、曹植诗歌创作的分期及内容五、曹植诗歌受后人推崇的原因六、何为建安“七子”及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七、正始诗歌的特点第二章两晋诗坛一、“太康诗风”的概念及特征二、咏史诗的渊源与特征及左思“典以怨”的诗风三、名词解释《兰亭集序》第三章陶渊明一、陶渊明诗的题材分类二、田园诗与山水诗的区别三、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及意义四、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五、陶渊明的符号意义第四章南北朝民歌一、《木兰诗》中木兰这一艺术形象二、《木兰诗》的艺术表现手法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一、从陶渊明到谢灵运,诗歌艺术的转变二、谢灵运山水诗刻意追新的特征和积极意义三、比较陶、谢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四、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五、鲍照对诗体新变的贡献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一、何为“永明体”二、以宫廷为中心的诗人集团的三个中心第七章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一、庾信作品乡关之思的内容与表现二、庾信承前启后的文学史地位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一、元嘉三大家二、齐梁文学的新变意识三、郦道元《水经注》在文化、文学史上的成就第九章魏晋南北朝小说一、中国小说的起源包括哪些方面二、志怪小说的种类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绪论一、唐代文学的分期二、唐代文学的繁荣三、唐诗的发展轨迹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一、上官体二、初唐“四杰”三、陈子昂诗歌复古倾向的得与失四、陈子昂诗歌主张与唐诗风骨的关系第二章盛唐的诗人群体一、张九龄对唐诗发展的贡献二、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成就三、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四、高适、岑参诗歌创作的异同之处第三章李白一、李白的生平、思想和人格魅力二、李白古题乐府的创新与个性特色三、李白歌行的价值四、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第四章杜甫一、杜甫诗歌的诗史性质二、杜甫律诗的艺术成就三、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第五章大历诗风一、何为大历诗风二、大历“十才子”三、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分析第六章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一、韩、孟诗派二、韩愈、孟郊诗歌的怪奇特征三、李贺诗歌的艺术表现与怪奇特征四、比较刘禹锡与柳宗元的诗歌风貌第七章白居易和元白诗派一、元白诗派二、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张二、白居易《新乐府》的缺憾四、《长恨歌》《琵琶行》的艺术成就第八章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一、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二、韩、柳散文创作上的开拓三、晚唐“三十六体”第九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一、何为唐传奇二、唐传奇发展经历的三个时期三、唐传奇的表现艺术第十章晚唐诗歌一、杜牧的怀古咏史诗二、贾岛、姚合等苦吟诗人第十一章李商隐一、中唐后期以来诗歌的走向二、李商隐诗歌的思想内容三、李商隐诗歌情调的幽美四、李商隐诗歌内涵多义性的成因五、李商隐对诗歌发展的推进第十二章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一、何为《花间集》二、李煜词的特色第五编宋辽金文学绪论一、宋代士大夫的文化性格二、宋代文人审美情趣的转变三、词在宋代繁荣的原因四、宋诗对唐诗的因革五、宋词的总体成就第一章宋初文学一、白体、晚唐体、西昆体二、西昆体的艺术特征与衰微的原因第二章柳永与北宋前期词人的探索一、晏殊《珠玉词》的新变及其“情中有思”的内涵二、欧阳修对词的革新三、张先词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词发展方向的改变四、柳永在词史上的贡献第三章欧阳修及其影响下诗文创作一、欧阳修倡导诗文革新运动的背景二、欧阳修文学革新的主张三、王安石诗歌创作的分期及王荆公体第四章苏轼一、苏轼的各类散文的内容及不同的风格特点二、苏轼诗歌的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三、苏轼的词学观四、苏轼对词境的开拓和“以诗为词”的表现手法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一、江西诗派二、“山谷体”第六章周邦彦和北宋后期词人的创造一、秦观词的情韵兼胜二、周邦彦词的题材内容三、周邦彦词的艺术特点第七章李清照与南渡词风的新变一、李清照“别是一家”的词论二、李清照前后期词风、词境的变化三、李清照词作的女性特征第八章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一、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二、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三、诚斋体的艺术特征四、范成大对田园诗的发展与贡献第九章辛弃疾和南宋中期词人的拓展一、辛弃疾词的具体内容及题材特点二、辛弃疾词的艺术世界三、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第十章姜夔、吴文英及南宋后期词人的深化一、姜夔词虚处传神的艺术手法二、姜夔词在形式上的特色三、吴文英词的艺术境界、章法结构与语言风格第十一章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一、永嘉四灵、江湖诗派二、元好问“纪乱诗”的特点第六编元代文学绪论一、元代杂剧、南戏的演出和体制二、元代两个戏剧圈三、散曲的特性第一章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一、何为说话二、说话“四家”三、传世宋元话本的分类四、何为诸宫调第二章关汉卿一、《单刀会》《西蜀梦》的主旨二、窦娥的悲剧命运与典型意义三、关汉卿杂剧的剧场性和语言艺术第三章王实甫的《西厢记》一、《西厢记》题旨的改造二、《西厢记》相互制约的两组矛盾三、《西厢记》矛盾的转移四、《西厢记》人物形象:崔莺莺、张生、红娘第四章白朴和马致远一、元剧“四大家”二、梧桐夜雨的意蕴三、《汉宫秋》的主旨: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体悟,乱世中个体无法主宰命运第五章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一、纪君祥及其《赵氏孤儿》二、康进之与《李逵负荆》第六章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一、元杂剧衰落的原因二、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第七章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一、高明《琵琶记》的悲剧意蕴和艺术成就二、“四大南戏”的基本情况第八章元代散曲一、散曲的概念、体制二、散曲的文体风格及审美取向三、元代前期与后期的散曲创作概况第九章元代诗文一、元诗“四大家”二、“铁崖体”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一、明代对文学特征性认识的深化二、明代文学论争的特点三、何为章回小说四、以“四大奇书”为主要标志,清晰地展示了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历程第一章《三国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一、《三国演义》的的版本、思想倾向,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二、《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的艺术方法、战争描写的艺术第二章《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一、英雄传奇与历史演义的异同二、《水浒传》的版本三、《水浒传》的思想内涵:一曲“忠义”的悲歌四、《水浒传》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成就及艺术结构第三章《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一、《金瓶梅》的成书时代和作者二、《金瓶梅》的思想价值:由一家而写及天下国家,从暴露社会矛盾走向剖视扭曲的人性,《金瓶梅》的悲剧性三、《金瓶梅》在小说史上的里程碑作用和贡献第四章“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一、“三言、二拍”的思想内容二、“三言、二拍”情节的曲折、细致的写心艺术和语言变化等艺术技巧第五章明代杂剧的流变一、王九思与康海的杂剧创作二、徐渭的《四声猿》第六章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一、明代传奇的渊源和体制二、明代中期“三大传奇”的思想内容及现实意义三、“汤沈之争”的内涵及影响第七章汤显祖与《牡丹亭》一、理解汤显祖的“至情”论二、《牡丹亭》的题材渊源三、《牡丹亭》的主要人物性格、浪漫主义风格及文化警示意义四、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第八章明代诗文一、台阁体二、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三、唐宋派、李贽的“童心说”、公安派“性灵说”第八编清代文学绪论一、清王朝控制社会文化思想的方式是编书,更严厉的手段是大兴文字狱二、清代集历代文学之大成三、文学古典形态的再度辉煌第一章《聊斋志异》一、《聊斋志异》一书而兼二体,用传奇法以志怪二、《聊斋志异》狐鬼世界的内涵三、《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第二章《儒林外史》一、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二、杜少卿形象的人文内涵三、《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第三章《红楼梦》一、高鹗、程伟元的《红楼梦》续书二、贾宝玉和《红楼梦》的悲剧世界三、分析鉴赏《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四、《红楼梦》人物塑造的艺术成就五、《红楼梦》的叙事艺术第四章清代其他长篇小说一、《醒世姻缘传》荒唐的因果报应模式二、《醒世姻缘传》宿命外壳中的真实内蕴三、《镜花缘》的思想内容第五章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一、《长生殿》的重史意识与杨贵妃形象,《长生殿》化长恨为长生的意蕴及其艺术风格二、《桃花扇》的历史反思与征实精神三、《桃花扇》国家至上的思想第六章清代的诗、词、文一、清初的诗、词、文(一)梅村体(二)陈维崧“阳羡派”、朱彝尊“浙西词派”和纳兰性德词(三)王士禛的神韵说二、清中叶诗、词、文多元发展的局面(一)沈德潜“格调说”(二)翁方纲“肌理说”(三)袁枚的“性灵说”(四)桐城派11。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最全大纲复习资料完整版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最全大纲复习资料完整版

0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大纲复习资料完整版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第二节神话传说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的来源,分类和流传第二节社会政治诗第三节情爱诗第四节史诗及其他第五节《诗经》的文学成就第三章先秦散文第一节历史散文第二节诸子散文第四章屈原和楚辞第一节楚辞的产生第二节屈原及其创作第三节《离骚》第四节屈原的其他作品第五节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散文第一节李斯与秦代散文第二节贾谊与西汉初期散文第三节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第四节东汉散文第二章司马迁与汉代史散文第一节司马迁及其《史记》写作第二节《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第三节班固《汉书》及东汉其他历史散文第三章汉代辞赋第一节贾谊,枚乘与汉初辞赋第二节司马相如扬雄第三节西汉中后期其他辞赋作家及东汉辞赋的承变第四章汉代诗歌第一节乐府民歌第二节五言诗的起源第三节《古诗十九首》及其他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建安风骨第一节曹操与曹丕第二节曹植第三节建安七子及蔡琰第二章正始之音第一节时代思潮与正始诗歌第二节阮籍诗第三节嵇康诗第三章两晋诗坛第一节太康诗风第二节左思与刘琨第三节游仙诗与玄言诗第四章杰出诗人陶渊明第一节陶渊明的生平及思想第二节陶渊明的诗歌第三节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第五章南北朝诗歌第一节南朝诗歌第二节北朝诗歌第三节南北朝乐府民歌第六章魏晋南北朝赋第一节建安赋作的繁荣第二节两晋赋坛的多样化倾向第三节精致化的南朝骈赋第四节北朝赋与庾信第七章魏晋南北朝散文第一节魏晋文章第二节南朝骈文第三节北朝散文第八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一节魏晋南北朝小说创作的繁荣第二节志怪小说与《搜神记》第三节志人小说与《世说新语》第九章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第一节魏《典论•论文》与《文赋》第二节刘勰《文心雕龙》第三节志人小说与《世说新语》第三节钟嵘《诗品》及其他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第一节隋代文学第二节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第三节杜审言与沈,宋第四节陈子昂与张若虚等第二章盛唐诗歌第一节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人第二节王翰,王昌龄,崔颢等豪侠诗人第三节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第三章李白第一节李白的生平和思想性格第二节李白的乐府歌行第三节李白的绝句第五节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影响第四章杜甫第一节杜甫的生平和思想第二节杜诗的“诗史”性质及写实手法第三节杜诗的沉郁顿挫和律体成就第四节杜诗的集大成和对后世的影响第五章大历诗坛第一节韦应物与刘长卿第二节大历十才子第六章中唐诗歌第一节白居易,元稹等人第二节韩愈,孟郊第三节李贺第四节刘禹锡,柳宗元第七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第一节李商隐第二节杜牧,许浑第三节贾岛与姚合第四节皮日休,陆龟蒙,司空图等第八章唐代散文第一节唐代古文运动第二节韩,柳散文的杰出成就第三节晚唐的讽刺小品文第九章唐传奇与变文,俗讲第一节唐代传奇小说第二节敦煌变文与俗讲第十章唐五代词第一节早期的民间词与文人词第二节温庭筠,韦庄与花间词第三节冯延巳,李煜与南唐词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识记:①《尚书·尧典》、《吕氏春秋·古乐》、《诗大序》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福师《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试大纲

福师《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试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试大纲一、选择题1.《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诗三百”,直到代,才被奉为儒家经典之一,被称为《诗经》。

A. 秦B. 汉C. 三国D. 西晋【参考答案】B2.《左传》的体例是:。

A. 编年体B. 国别体C. 纪传体【参考答案】A3.以下诗歌中表现“弃妇”题材的作品是:。

A. 《关雎》B. 《邶风·静女》C.《卫风·氓》D.《豳风·七月》【参考答案】C4.《战国策》的体例是:。

A. 编年体B. 国别体C. 纪传体【参考答案】B5.《诗经》以下作品中反映青年男女美好感情的是:。

A.《关雎》B.《生民》C.《氓》D.《七月》【参考答案】A6.以下史书中体例为纪传体的是:。

A.《春秋》B.《左传》C.《史记》D.《战国策》【参考答案】C7·先秦诸子中,文风感情充沛,气势极盛。

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的是。

A.孔子B. 墨子C. 孟子D. 庄子8·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位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是:。

A.孟浩然B. 谢灵运C. 鲍照D. 陶渊明【参考答案】B9·先秦诸子中,的文风多以三言两语为章,言简意赅,用意深远,发人深省见称。

A.《论语》B.《庄子》C.《墨子》D.《荀子》【参考答案】A10·《哀江南赋》是南朝流落北朝时的代表作。

A. 庾信B. 谢灵运C. 陶渊明D. 谢朓【参考答案】A11·《燕歌行》是的代表作?A. 刘祯B. 曹操C. 曹丕D. 曹植【参考答案】C二、文学史知识填空题1.《诗经》中《雅》分为、。

【参考答案】《大雅》《小雅》2.《左传》,西汉人称为,或称为,作者相传为鲁人。

【参考答案】《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左丘明3.今本《庄子》仅存33篇,其中《内篇》思想连贯,风格一致,构成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为庄子所作。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思想存在一定差异,为庄子门人、后学所作。

古代文学史复习大纲(唐宋文学)

古代文学史复习大纲(唐宋文学)

古代文学史复习大纲一、填空题1.被誉为“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是王昌龄。

2.杜甫诗歌风格多样,但为历来所公认的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

他作诗众体兼备,运用最多成就最高的诗体是七律。

3.王安石晚年诗歌以丰神远韵的风格体现出向唐诗的复归,诗风趋于含蓄深沉,被人誉为“王荆公体”。

4.北宋中后期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的作家是秦观。

5.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题又作《渭城曲》、又名《阳关三叠》。

6.李贺《雁门太守行》表现大兵压境:“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7.宋代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柔被称为“中兴四大诗人”。

8.“唐宋八大家”指的是苏轼、苏辙、苏洵、柳宗元、韩愈、王安石、欧阳修、曾巩。

9.韩愈、柳宗元的散文理论主张的核心是“文以明道”说。

10.苏轼提出了词“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李清照则提出了“别是一家”主张。

11.五代词有两个创作中心,一为西蜀,一为南唐。

12.“苏梅”指的是北宋两位齐名的诗人苏舜钦和梅尧臣。

13.唐诗人中有小“李杜”之称的“李”是李商隐。

14.现存宋金时期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是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15.元好问是金代诗歌成就最高的作家。

16.杜甫千古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见于《_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

17.白居易的讽谕诗往往“卒章显其志”,如《轻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18.晚唐著名的小品文作者有皮日休、陆龟蒙和罗隐。

19.欧阳修对诗风进行了改革,提出了“诗穷而后工”的诗歌理论。

20.在韩孟诗派中,以瘦硬奇警为诗风特点,直接影响宋代江西诗派的重要诗人是孟郊。

21.北宋后期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是周邦彦。

22.唐诗人中有“诗鬼”之称的是李贺。

23.宋初诗坛三派指的是__元白体___、“晚唐体”、“西昆体”。

24.《与高司谏书》、《朋党论》的作者是_欧阳修___。

25.“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

”“易安”指的是 __李清照_。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纲要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纲要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纲要复习资料一、概述中国古代文学史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的学科,包括文学作品的创作、发展背景、流派特点等方面。

本文档提供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的复资料,旨在帮助读者了解古代文学史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二、古代文学的起源古代文学起源于中国远古时期的口头传统,主要包括神话、歌谣、民间故事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文学逐渐从口头传统转变为文字表达,逐步形成了古代文学的基础。

三、先秦时期的文学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包括《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的创作与传承。

这一时期的文学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抒发政治观点,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迅速发展的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学流派和作家。

如司马迁的《史记》、曹操的《观沧海》等,这些作品在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五、唐代文学的繁盛时期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巅峰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文学家和作品。

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等,这些作品代表了唐代文学的精髓,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宋代文学的特点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学进一步发展的时期,出现了许多以陆游、苏轼为代表的文学家。

他们的作品注重对现实社会的反映和批判,为古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思想和表现手法。

七、元代至明清时期的文学元代至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走向衰落的阶段,但仍有一些杰出的文学作品涌现出来。

如元曲、明代的四大奇书等,在这一时期继续着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和风格。

八、结语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情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研究古代文学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以上是本文档的纲要复习资料完整版,希望能对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提供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考试大纲科目代码、名称: 819中国古代文学适用专业: 中国古代文学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 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内容结构(考试的内容比例及题型)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第一部分约52分第二部分约52分第三部分约46分(四)试卷题型结构解释题(概念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简答题(简述题): 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分析论述题(综合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科目考试内容包括“中国文学史”等1门专业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文学史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第一部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本部分重点:第二、三、五、七、九、十一、十三章第一章上古文学第一节文学起源与原始歌谣第二节古代神话第二章《诗经》重点:国风。

第一节有关《诗经》的几个问题一、《诗经》的分类二、《诗经》的编订与传布第二节《诗经》的思想内容第三节《诗经》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一、艺术成就1.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形式上以四言句式为主,杂用三、五、七、八言;多采用隔句押韵的方法,也有句句韵及其它押韵法。

在结构上,大都采用重章迭句、反复咏唱的形式,造成一种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二、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重点:《左传》《战国策》。

第一节《尚书》《春秋》第二节《左传》《国语》一、《左传》“春秋三传”。

文学价值。

二、《国语》(国别体史书)第三节《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经汉刘向重加编校。

民本思想。

文学价值。

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重点:第一节之第一,第二节,第三节之《庄子》第一节《论语》《墨子》一、孔丘和《论语》二、墨翟和《墨子》第二节孟轲和《孟子》第三节《老子》《庄子》第四节《荀子》《韩非子》第五章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楚辞重点:《离骚》《九歌》第一节楚辞的名称及来源第二节屈原的生平第三节《离骚》和屈原的其它作品一、《离骚》《离骚》的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

“楚辞体”。

二、《九歌》;三、《九章》;四、《天问》;五、《招魂》第四节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第五节宋玉第六章秦及西汉前期的散文和辞赋第一节秦代文学第二节贾谊的骚体赋与政论文第三节枚乘《七发》与《谏吴王书》第四节司马相如与汉大赋第五节刘向的故事散文第六节扬雄《法言》及其文学批评第七章伟大的历史家散文家司马迁重点:理解鲁迅称《史记》为“无韵之《离骚》”第一节司马迁的生平和著述第二节《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一、塑造了丰富多采的人物形象。

二、谋篇布局,匠心独运。

三、悲慨激扬,富有强烈的抒情性。

四、语言艺术的高度成就。

第三节《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第八章西汉后期及东汉的散文和辞赋第一节桓宽、刘向、扬雄第二节班固及其《汉书》第三节王充的文学批评第四节张衡和东汉的抒情小赋第九章汉代乐府民歌重点:第二、三节。

第一节关于乐府第二节汉乐府民歌的思想性第三节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性第四节孔雀东南飞第十章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重点:《古诗十九首》。

第一节五言诗的起源第二节东汉文人的五言诗第三节《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和艺术艺术性最突出的是:(一)长于抒情。

(二) “深衷浅貌,短语长情”。

第十一章建安文学重点:建安诗歌。

第一节建安文学总说“建安风骨”。

三曹。

七子。

第二节曹操曹丕第三节曹植“骨气奇高”与“词采华茂”的统一。

第四节建安七子与蔡琰第十二章正始西晋文学重点:阮籍、嵇康、左思第一节正始文学一、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

“阮旨遥深”。

二、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送秀才入军》,风格清峻。

第二节西晋文学太康文坛: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西晋末期永嘉文学:玄言诗风。

西晋末的刘琨和郭璞。

第十三章陶渊明重点:陶渊明田园诗作及其艺术成就。

第一节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第二节陶渊明作品的思想内容一、田园诗。

二、咏怀诗。

三、散文和辞赋。

第三节陶照明作品的艺术成就平淡自然。

含意深远,精炼简洁。

情、景、理的统一。

第四节陶渊明的影响第十四章南北朝诗文重点“二谢”、鲍照、庾信。

第一节谢灵运和山水诗第二节鲍照和七言诗第三节谢朓和新体诗第四节梁陈诗人和宫体诗第五节庾信和北朝诗人第六节南北朝骈文和散文第十五章南北朝乐府民歌第一节南朝乐府民歌第二节北朝乐府民歌第十六章魏晋南北朝的小说重点《搜神记》、《世说新语》第一节古代小说溯源第二节《搜神记》等志怪小说第三节《世说新语》等志人小说第十七章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第一节《典论·论文》和《文赋》第二节刘勰的《文心雕龙》第三节《诗品》和《文选》第二部分隋唐五代宋辽金文学唐宋文学概说第一节唐代时代精神第二节唐代文学面貌唐诗分期。

唐文发展轨迹。

唐代传奇与变文。

第三节宋代社会与宋人的精神风貌、宋学趋向第四节宋代诗文词分体总说第五节宋代新兴俗文学及其他宋人笔记。

宋代文赋与四六第六节辽金文学第一章隋与初唐诗歌重点:第三、四节。

第一节隋至初唐与南北文学的交融第二节初唐近体诗的定型近体诗发展过程。

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

第三节初唐四杰与张若虚初唐四杰。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第四节陈子昂复兴汉魏诗风的意义。

陈子昂。

第二章盛唐诗歌重点:第一节之二,第二节之一、三。

第一节王孟与山水田园诗一、盛唐诗题材与王孟创作概况二、“诗中有画”与“诗中有禅”第二节高岑与边塞诗一、盛唐时代精神与边塞诗主题二、王昌龄、王之涣(略)三、高适、岑参第三章李白与杜甫重点:第二节之一、三和第三节之一、三。

第一节李白与杜甫的人生一、李杜的文学史地位二、李杜与时代三、李杜的人生经历第二节李白诗的精神内涵与艺术风格一、李白的思想性格与其诗的精神内涵二、李白诗的体式选择三、李白诗的浪漫风格第三节杜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一、杜诗深广的时代内容和思想内涵二、杜甫乐府诗的写实倾向三、杜甫律诗的沉郁顿挫第四章中晚唐诗歌重点:第二、三、四节。

第一节大历诗与刘长卿、韦应物大历十才子。

韦柳。

第二节元白诗派与新乐府新乐府与讽喻诗。

张王。

元白。

感伤诗。

第三节韩孟诗派意象生新。

以文为诗。

以议论为诗。

韩孟。

李贺。

第四节李商隐无题诗与咏史诗。

婉曲细密的诗风。

第五节杜牧、许浑咏史怀古题材。

第六节晚唐诗第五章唐代文风改革重点:韩柳的古文成就。

第一节唐代骈文与古文运动第二节韩柳古文古文理论。

古文成就。

第六章唐五代与北宋前期词重点:第三、四节。

第一节词体概说词体的产生。

诗词分界。

唐代敦煌词。

第二节中晚唐与温韦花间词文人习词。

花间集。

温韦。

第三节二主与南唐词第四节晏欧与北宋前期词小词观念。

小令词的雅化。

第七章北宋中后期词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突出北宋中后期词的发展和重要名家。

重点:第一、三节。

第一节柳永与苏轼柳永俗词对词发展的贡献。

苏轼的以诗为词。

第二节晏几道与秦观小晏的苦恋。

少游的伤怀。

第三节周邦彦一、关于“词中老杜”;二、富艳精工的词境第八章从李清照到辛弃疾重点:第一节之三,第二节之一、二。

第一节李清照与两宋之交的词一、李清照的词论;二、李清照词的分期;三、易安词的雅洁与俗语四、同时期其他词人第二节辛弃疾与辛派词人一、末路英雄的辛弃疾;二、刚肠似火、色笑如花;三、辛派词人及其评价第九章南宋中后期骚雅词重点:第一节之一,第二节之二。

第一节词艺的演进与骚雅词一、骚雅词概念;二、骚雅词在艺术上的演进;三、南宋中后期词人的人生第二节姜吴与张王第十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重点:第二节之一、三,第三节之一、二。

第一节宋初三体与古文倡导者一、白体、晚唐体与西昆体;二、晚唐五代文风颓势与宋初古文倡导者第二节梅尧臣、欧阳修与诗文革新一、北宋诗文革新的内涵;二、宋诗“开山祖师”的梅尧臣、苏舜钦及其在诗文革新中的贡献(详于梅,略于苏);三、欧阳修的诗文成就及其变革意义第三节王安石与曾巩一、王安石精拔而闲婉的诗;二、简峭犀利的王安石古文;三、平稳雅洁的曾巩古文第十一章苏轼诗文重点:第一节。

第一节苏轼人生与思想性格一、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二、儒释道兼容并包的思想;三、认真执着的性格和旷达自适、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第二节苏轼诗歌一、多样态的士大夫精神生活;二、痛快淋漓、着手生春的艺术境界第三节苏轼散文行云流水、舒卷自如。

奇正相生、变化无端。

第十二章江西诗派与黄陈重点:第一节与第二节之一、二。

第一节江西诗派及其发展过程一、江西诗派的名称及其与江西的关系;二、江西诗派的几个发展阶段第二节黄庭坚一、求新自立的诗歌理念与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的诗法主张;二、兀傲生新、瘦硬峭拔的艺术风格;三、晚年返璞归真的艺术进境第三节陈师道一、寒士的品节与闭门觅句的创作方式;二、朴拙简淡的诗风第四节吕本中与陈与义一、靖康之难与学杜的新路;二、“活法”理论第十三章中兴四大诗人与南宋诗重点:第一、三、四节为本章重点。

第一节南宋中期诗人的创作道路中兴四大诗人。

学江西而能跳出江西窠臼。

宋诗向唐诗的回归第二节范成大的田园诗第三节杨万里与诚斋体诚斋体的含义。

诚斋体诗读解。

第四节陆游一、陆游的人生抱负及其诗歌创作;二、“以杜甫为体、李白为用”第五节四灵与江湖派第三部分元明清及近代文学元代文学概说一、元代社会与文化特点二、元代诗文概况元代四大家;杨维桢与“铁崖体”第一章元代戏曲纲要要求:(1)了解中国戏剧的形成过程;(2)了解元代戏曲的概貌与元曲四大家;(3)理解《西厢记》等元代名剧的思想与艺术风貌重点:西厢记第一节中国戏剧的形成过程第二节元代杂剧与南戏的形式一、杂剧形式二、南戏的形式第三节《西厢记》和元杂剧一、元杂剧的代表作家二、元杂剧的题材类型三、《西厢记》的戏剧冲突第四节《琵琶记》与元代南戏一、南戏在元代的发展二、《琵琶记》的成就与地位第二章散曲要求:了解散曲的体制及文体特点。

第一节散曲的兴起及体制特点名称。

产生。

音乐形式。

体制。

文体特点第二节元散曲的发展阶段与代表作家作品第三章三国演义重点:《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第一节《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和作者章回小说的形成及其特点;三国故事的流传与《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版本第二节《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主旨;拥刘反曹的倾向性;仁政思想;对“义”的思考;悲剧意蕴第三节《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虚与实的结合;叙事的艺术;全景式的战争描写;塑造的艺术典型第四节《三国演义》的影响历史演义的繁荣;列国系统的小说;隋唐系统的小说;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第四章水浒传重点:《水浒传》的艺术成就第一节《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与作者水浒故事的流传与成书;作者与版本系统第二节《水浒传》的主题思想宋江与忠义;忠义观的形成及其复杂性;对社会黑暗的揭露与批判第三节《水浒传》的艺术成就传奇性英雄群像的塑造;传奇性与现实性的结合;连环勾锁的结构;极具表现力的白话语体第四节《水浒传》的影响第五章明代诗文第一节宋濂、刘基、高启第二节台阁体和茶陵诗派第三节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第四节归有光等唐宋派第五节袁宏道与公安派第六节公安派后的明末文坛第六章明代戏曲第一节明初到中叶的戏曲明初到中叶的杂剧创作;明初到中叶的传奇创作第二节昆腔的兴起和明中叶三大传奇《宝剑记》;四大声腔与魏良辅对昆腔的改革;《浣纱记》;《鸣凤记》第三节沈璟和吴江派沈璟的戏剧创作及其与汤显祖之争;吴江派的戏剧创作第四节徐渭与《四声猿》、《歌代啸》第七章汤显祖与玉茗堂派重点:《牡丹亭》第一节汤显祖的生平生平与思想;人生的“至情”论第二节《牡丹亭》题材渊源;人物性格的冲突;浪漫主义的风格第三节汤显祖的其他剧作、《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第四节玉茗堂派及其他戏剧创作吴炳;阮大铖;孟称舜等阅读作品《牡丹亭》第八章《西游记》重点:孙悟空这一文学形象的意义第一节《西游记》的成书过程和作者取经故事的流变与孙悟空形象的演化;作者问题及版本;第二节《西游记》的主题修心与成佛;孙悟空形象的意义;整体性的寓意与局部性的象征第三节《西游记》的艺术成就幻与真的统一;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结合;非凡的幽默性第四节《西游记》影响下的神魔小说的创作《封神演义》;《西游补》与《西游记》的续书;《西游记》在国外的影响第九章《金瓶梅》第一节《金瓶梅》的成书时代与作者书名与成书时代;作者与版本第二节《金瓶梅》的主题社会世情的深刻展示;西门庆一家的典型意义;剖析扭曲的人性;性描写第三节《金瓶梅》的艺术成就人物性格的立体化;客观性的叙事:由讲述到展现;网状结构;家常口语的运用艺术第十章明代的文言小说与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第一节“灯话”三种及其他瞿佑与《剪灯新话》;李昌祺与《剪灯馀话》;邵景詹与《觅灯因话》;《钟情丽集》等文言小说集与小说丛书第二节三言二拍冯梦龙与“三言”;凌蒙初与“二拍”;“三言”“二拍”的思想性;“三言”“二拍”的艺术性第三节话本小说的刊行、搜集与整理《清平山堂话本》;“熊龙峰刊行小说四种;《型世言》等其他白话小说集第十一章清代诗文重点:第二节第一节清初诗文一、遗民文人:钱谦益、吴伟业与梅村体、侯方域与清初三大家二、遗民学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第二节清中叶诗文一、王士禛与神韵说二、沈德潜三、才人之诗文:郑燮、袁枚、汪中四、桐城派:桐城三祖五、阳湖派第三节清后期诗文一、龚自珍二、魏源第十二章清词的发展重点:陈维崧、纳兰性德、浙派、常州派第一节清初词的复兴明遗民词人;陈维崧与阳羡词派;朱彝尊与前期浙西词派;纳兰性德与京华三绝第二节清中叶词坛格局浙派词之嬗变;常州派:张惠言、周济第十三章清代戏曲第一节清初戏曲概况;苏州派剧作家与《清忠谱》;李渔的风情趣味剧及其戏曲理论第二节洪昇与《长生殿》成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