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仁义礼智_我固有之-精美设计上课用

作业
请结合课文所学,以及社会见闻引发的感悟, 以“拭去心灵的灰尘”为标题,写一篇800 字时评。
③要“存”之。讲究仁义礼智,追求美好人性,不 仅可以摆脱兽性,更能成为宽大为怀的仁者、遵礼 作乐的长者,明辨是非的智者! ④要“反身而诚”、“强恕而行”。反躬自问, 诚实无欺,宽容大度,推己及人。 ⑤要“熟之”。仁的价值就在于使它成熟。 ⑥要“不自暴自弃”。仁是人安适的住宅,义是人 正确的道路,怎能舍弃?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孟子讲到“恻隐之心”时,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 如果忽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进井里,人们都会有 恐惧同情的心理——不是因为与那小孩子的父母 结交,不是为在乡里朋友那里求取名誉,也不是 因为厌恶那小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的。这种同情心 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产生的。 而在我们身边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大家是否 能说出一两个呢?
身患癌症14载他依然坚强 面对帮助却 说“还有人比我更需要” 面对居委会的帮助,沈凯荣总是 退回一部分,他说自己并不是最困难 的,还有许多人比自己更不幸,他们 恐怖事件发生后, 世贸中心大楼里的人们尽管在慌张 逃命,却仍然保持着谦让的风度, 谦让使场面变得有秩序,这为他们 的撤离赢得了时间。最令人感动的 是,有一位盲人,牵着一只导盲犬, 居然在人们的谦让和关照下一路畅 通,顺利逃生。
拥有仁义礼智四个发端就说明我们已经 完全拥有了仁义礼智了吗?
孟子认为要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至少要做到六个方 面:
(纵观全文思考:孟子认为,怎样才能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
①要“扩而充之”。在自身所固有的仁义礼智上 不断扩大充实,孜孜不倦地追求,不断提高自己 的仁德修养。 ②要“求之”。“四端”人皆有之,只要向内心追 求,加以扩充就能得到仁义礼智。
仁 义 我 礼 固 智 有 孟 之 子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经典解读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经典解读仁义礼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它们被认为是人类道德修养的基石。
经典中提到了这四个概念,并强调了它们的内在性和不可外铄的特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仁义礼智进行解读,以及这些价值观的相关参考内容。
首先,仁是儒家思想中最基本的道德原则。
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联系,注重对他人的关爱和理解。
仁是一种温暖的品质,指引着人们在社会中以宽容、仁爱和善良的态度对待他人。
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仁的价值观,呼吁人们以同理心来对待他人。
其次,义是指人们应该遵循道德规范,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义体现了个人责任和义务感,强调了人们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
经典中经常提到的义的概念包括忠诚、正直、尊重和公平等。
例如,在《孟子》书中,孟子强调了为人处世的正义与义务,并称其为“人之所以为人”。
第三,礼强调人们应该遵守社会规范和公共行为准则。
礼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准则,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发展。
在古代,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与每个人的言行举止密切相关。
礼的观念强调了人们应该注重仪式和礼仪,以及对他人的尊重和敬重。
例如,在《大学》中,论述了礼的重要性,表达了人们应该按照规范行事的观念。
最后,智指的是人们应当具备的理性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
智是认识社会、理解世界和培养个人才能的关键。
儒家强调了智慧的重要性,并鼓励人们通过学习和思考来提高自己的智慧水平。
在《论语》中,孔子提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了个人应该不断学习和吸收知识的重要性。
那么,《仁义礼智》这句话还提到了“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这句话强调了这四个价值观是人类内在的天性,而不是外在的社会条件所赋予的。
它们是人们与生俱来的道德本能和理性能力。
这一概念在儒家经典中被反复强调,以提醒人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内在天性,并努力发掘和培养自身的道德修养。
总而言之,仁义礼智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在经典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强调。
《孟子》选读 第七课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课件 wl

第七课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语
在座不少同学在小时候都背过《三字经》,相隔时间 久了,或许已忘了大半,但第一句相信大家都知道。那就是 “人之初,性本善”。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不少人对这句话 产生了疑问,“人的本性真的是善良的吗?”但也有人对此 深信不疑。先秦诸子的一位儒学大师就坚信“人性本善”, 他就是被称为“亚圣”的孟子。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跟随孟子的脚步去探寻 “人性本善” 的丰富内涵。
解读
其实,到底人性是如孟子的看法天生善 良,还是如荀子的看法天生邪恶,或者如告 子等人的看法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这是一 个很难说得清的问题。即便是哲学思想进步 发展到今天,对于这个古老的话题,学者们 往往也莫衷一是,各执一端。所以,孟子的 看法的确也只能代表一家之言。
解读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孟子在这里进一步提出了“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的问题。按照孟子的看法,不仅人性本善,人性本来有“四心”,就连仁义 礼智这四种品质道德,也都是“我固有之也,只不过平时我们没有去想它因 而不觉得罢了。所以,现在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要在自己的身上,自己的本性 之中去发现仁义礼智,“尽其才”,充分发挥自己的天生资质。这使人想到 他在《公孙丑上》里面所说的,人有仁义礼智的四端,“犹其有四体也”。 仁义礼智已经植根于我们的本性之中,就像手脚四肢已长在我们的身上一样, 由于太自然,太习惯了,反倒使我们浑然不知,意识不到了。如果有一个人 突然对我们说:‘我发现手脚就长在我们的身上!”我们不认为他是个百分 之百的白痴才怪。可今天突然有人对我们说:“我发现仁义礼智就在我们的 本性之中!”我们认为他是白痴还是认为他发现了“新大陆”呢?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的观点是科学的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的观点是科学的
(原创版)
目录
1.引言:介绍“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的观点
2.观点的科学性:解释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3.结论:总结观点的科学性
正文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这一观点,是说我们人类天生就具有仁爱、正义、礼仪和智慧等品质,这些品质并非由外部环境所塑造,而是我们本身固有的。
这一观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首先,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人类是群居动物,具有社交性和合作性。
这种生物特性使得人类天生就具有仁爱和正义的品质。
例如,人类在面对困难时,往往会相互帮助,共同度过难关。
这种互助行为,就是仁爱和正义的体现。
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在面对外部环境时,会根据自己的认知和理解,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
这些规范,既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也是礼仪的体现。
最后,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具有自我认知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这种能力,使得人类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智慧。
综上所述,“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的观点是科学的。
第1页共1页。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说课稿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文章选自《孟子》,集中阐述了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强调了仁义礼智是人本身所固有的道德品质,只要努力扩充和培养,就能够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
它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孟子的思想体系,还能够引导学生思考人性的本质和道德的价值,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经过了高一阶段的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先秦诸子的思想,学生可能还缺乏系统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
同时,由于时代的差异,学生在理解孟子的“性善论”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理解孟子“性善论”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翻译、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孟子思想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孟子“性善论”的内涵,掌握文中的重要文言知识。
学习孟子运用比喻、举例等论证方法进行说理的技巧。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孟子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理解其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帮助学生克服时代差异,深入理解孟子的道德观念。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高中语文《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课件

①制作学习卡片
例如:
学习卡片(一)
类 别:文言实词
课文 实 例 句 词
解释
《仁义礼 内 智,我固 有之》
⑥、 第4段中“乐莫大焉”和“求仁莫近焉”中的“莫” 和“焉”该怎(样莫理,解没有?。焉,兼词“于之”,于,比。之,代词。)
思考:
刚才我们提到,孟子强调“人性本善”, 提出“性善论”。那“性善论”具体表现 在哪些方面呢?
“性善论”的最突出体现就在“四端说”,“四 端说”把抽象化为具体,是我们深刻理解孟子“性 善论”的桥梁。所以,我们首先要来一起学习“四 端说” 。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 母也
通“纳”,收入,结交
要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 也
通“邀”,求取
旷 旷安宅而弗居
空,使空闲
学习卡片(二)
课 文 实词 例 句
类 别:文言虚词
解释
《仁义 礼智, 于 我固有 之》
而
之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介词,到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介词,向
非恶其声而然也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如何使“发端”成熟
❖ 思考:在孟子看来,作为“人”,我们每个 人生来都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 四种 发端了?是不是就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 四种品德了?纵观全文,孟子认为,怎样才 能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
孟子认为要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至少要做到六个方 面:
①要“扩而充之”。在自身所固有的仁义礼智上不断扩大 充实,孜孜不倦地追求,不断提高自己的仁德修养。 ②要“存之”。“四端”人皆有之,只要用心追求,加以 扩充就能得到仁义礼智。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经典解读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经典解读这句话出自《孟子˙公孙丑下》中的一段,
原文是:“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矣。
”,意为“仁、义、礼、智,这不是
外界磨砺出来的,而是我自己本身就拥有的,我
从来就没有想过离开这些。
”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哲学家,他强调人的
本性具有善的因素,主张人应该发扬自己的善性,
并通过修炼和实践来提高个人的道德素养。
“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这句话强调了人的内在素质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与“天性善良”、“人性本善”等思想相通。
它强调人的道德品质是天生具备的,而不是通过外部教育、训练或其他手段获得的。
因此,这句话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发扬自己内在的优良品质,并通过自身的修炼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这句话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它提醒人们关注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修炼来发扬自己的优良品质。
同时,这句话也提醒我们,社会教育应该注重人的内在素质的培养和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灌输,让人们真正理解和体会到个人道德素养的重要性,促进社会和谐、人类文明的发展。
《仁义礼智_我固有之》上课课件

课堂小测
(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B )
A.非由外铄我也(自外而内熔化) B.万物皆备于我矣(准备)
C.强恕而行 (竭力,尽力) D.舍正路而不由 (走)
(2)下列划线词意义与例句相同的的一项( C ) 例句:我自去年辞帝京 A.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B.莫辞更坐弹一曲
C.故人西辞黄鹤楼
2.孟子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如果忽然看见小孩子 将要掉进井里,人们都会有恐惧同情的心理,这 种同情心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产生的。 类似的 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大家是否能说出一两个呢?
3.这四端是孤立存在的吗?
4.拥有仁义礼智四个发端就说明我们已经完全拥有 了仁义礼智了吗?纵观全文,在孟子看来,怎样 才能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
为什么一个盲人能够逃生?
在“9· 11”恐怖事件发生后,世贸中
心大楼里的人们尽管在慌张逃命,却 仍然保持着谦让的风度,谦让使场面 变得有秩序,这为他们的撤离赢得了 时间。最令人感动的是,有一位盲人, 牵着一只导盲犬,居然在人们的谦让 和关照下一路畅通,顺利逃生。
教育
?学 习!
会产生怎样的感情?
(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D)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指父母也
B.非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C.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D.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作业
完成《名师一号》对应练习
总结
孟子告诉我们拥有了‘仁义礼智’四种 发端”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拥有了“仁义礼 智”,只是说我们具备了达到“仁义礼智” 境界的潜能。问题的关键就是你有没有去 发现并挖掘发展这种固有的潜能,也就是 课文中所说的“扩而充之”。如果你挖掘 发展了你的潜能,你就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如果你自暴自弃了,你也就流入了凡庸甚 至堕入了邪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1、下列选项对孟子“四善论”的“四端说”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恻隐之心——仁之端
B、羞恶之心——信之端
C、辞让之心——礼之端
D、是非之心——智之端
答案:B,解释:羞恶之心——义之端
2、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一句是:()
A、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B、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D、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答案:C 解释:C为状语后置句
3、下列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若火之始然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C、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答案:C 解释:A、然通燃B、内通纳
4、下列句子加括号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四体:指古代的四种体育运动射、骑、击、剑
B、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保:安定
C、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事:侍奉
D、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贼:残害
答案:A 解释:四体,指人的四肢
5、下列选项对句子“仁义礼智,非由外铄(shuò)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仁、义、礼、智,不是从外部给予的,自己本来就拥有这些,只是人们不用心思想、领悟罢了。
B、仁、义、礼、智,不是从外人给予的,自己本来就拥有这些,只是人们不用心思念罢了。
C、仁、义、礼、智,非常时期是由星星闪铄给予的,自己本来就拥有这些,只是人们不用心看星星罢了。
D、仁、义、礼、智,非常时期是由闪电闪铄给予的,自己本来就拥有这些,只是人们不用心看闪电罢了。
答案:A
6、下列对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辞,一种讲究句式和押韵的散文。
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
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
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
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B、“表”是中国古代臣子向君王上书陈情言事,对君王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在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统称为“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
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为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
其中表的内容侧重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情色彩。
C、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人纪年的一种方式,它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两两相配而成,六十
年周而复始,故称“六十甲子”。
例如《赤壁赋》中的“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和《兰亭集序》中的“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等句中的“壬戌”“癸丑”即是干支纪年法。
D、中国古代文人除了姓名之外往往有字和号。
字是举行加冠礼之后才起的,是对名的解释与补充。
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因此又叫“别号”。
例如,陶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答案:D 解析D项,“陶潜,字渊明”表述不正确,陶渊明的字,应为元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