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翻译赏析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经典解读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经典解读仁义礼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它们被认为是人类道德修养的基石。
经典中提到了这四个概念,并强调了它们的内在性和不可外铄的特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仁义礼智进行解读,以及这些价值观的相关参考内容。
首先,仁是儒家思想中最基本的道德原则。
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联系,注重对他人的关爱和理解。
仁是一种温暖的品质,指引着人们在社会中以宽容、仁爱和善良的态度对待他人。
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仁的价值观,呼吁人们以同理心来对待他人。
其次,义是指人们应该遵循道德规范,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义体现了个人责任和义务感,强调了人们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
经典中经常提到的义的概念包括忠诚、正直、尊重和公平等。
例如,在《孟子》书中,孟子强调了为人处世的正义与义务,并称其为“人之所以为人”。
第三,礼强调人们应该遵守社会规范和公共行为准则。
礼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准则,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发展。
在古代,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与每个人的言行举止密切相关。
礼的观念强调了人们应该注重仪式和礼仪,以及对他人的尊重和敬重。
例如,在《大学》中,论述了礼的重要性,表达了人们应该按照规范行事的观念。
最后,智指的是人们应当具备的理性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
智是认识社会、理解世界和培养个人才能的关键。
儒家强调了智慧的重要性,并鼓励人们通过学习和思考来提高自己的智慧水平。
在《论语》中,孔子提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了个人应该不断学习和吸收知识的重要性。
那么,《仁义礼智》这句话还提到了“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这句话强调了这四个价值观是人类内在的天性,而不是外在的社会条件所赋予的。
它们是人们与生俱来的道德本能和理性能力。
这一概念在儒家经典中被反复强调,以提醒人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内在天性,并努力发掘和培养自身的道德修养。
总而言之,仁义礼智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在经典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强调。
高中语文选修第二单元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Word版含解析

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论辩家。
他义正词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狂放不羁、泼辣大胆、无私无畏的论辩家的形象;他的文章总流露出“以天下苍生为己任”“舍我其谁也”的凛然正气,让人肃然起敬。
苍鹭为什么选择了孟庙?它们是什么时候来的?它们还要在这儿住多久?【课内挖掘】课内素材孟子的“四心”“四端”说在人类发展史上,一切有利于善性的扩展、良知的培养、正气的周流、道德的提升的思想,都应该得到尊崇和发扬。
孟子的“四心”“四端”,就是这样的思想。
孟子把“四心”作为完美人格基本的价值尺度,假如没有同情恻隐之心,羞恶知耻之心,礼敬谦让之心,褒是伐非之心,那他就是一个心性有缺陷的人,一个麻木的人,一个不合格的人。
孟子认为,“四心”“四端”是先天潜在的本性;但他同时认可后天培养的作用。
因为“四心”只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比较脆弱。
如果不用心加以培养扩充,就很容易夭折。
孟子的“四心”“四端”说,穿越两千年时空,在今天仍然具有启迪和指导意义。
运用角度【课外应用】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力的极大解放,激活了人们的欲望,孟子“四心”说的论述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今天市场经济中,人们的物质欲望极大地膨胀。
这种强烈的物质欲望也极大地冲刷了人本身具有的“仁、义、礼、智”的善良本性。
这是当今社会外部环境因素致使人们内在“善”的基本属性失落的社会根源。
由此,人们为了在经济活动中盈利,就制造出了一系列欺诈性的假、冒、伪、劣产品来危害他人的利益。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认为:当人的行为举止与他人的审美情绪相悖、引起他人的痛苦、造成他人的损失时,这就是恶的行为,“人性善”就被彻底扭曲。
但是,一旦整个社会的“人性善”都被扭曲,道德的大厦就会坍塌。
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借鉴孟子“人性善”的理论观点,有效地引导广大民众培养这些道德品质,以促进我国当前公民道德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基础达标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交:结交 B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乡党:家乡、乡里 C .强.恕而行强:竭力、尽力 D .旷.安宅而弗居 旷:空旷 解析:D 项,旷:空,使空闲。
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2)

仁
我 固 有
义 礼 智
之
孟 子
在座不少同学在小时候都背过《三字经》, 相隔时间久了,或许已忘了大半,但第一句 相信大家都知道。对了,那就是“人之初, 性本善”。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不少人对这 句话产生了疑问,“人的本性真的是善良的 吗?”但也有人对此深信不疑。先秦诸子的 一位儒学大师就坚信“人性本善”,他就是 被称为“亚圣”的孟子。
那这四端是孤立存在的吗?
不是。他们是统一的整体。第一则中有这 样一句“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 也。”就是说人有仁义礼智,就好像人有 四肢一样。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四肢,便不 是一个身体完整的人。一个人失去仁义礼 智,便不是一个心灵完整的人。
拥有仁义礼智四个发端就说明我们已经完全 拥有了仁义礼智了吗?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 达。”
仅仅拥有仁义礼智四个发端还不够,还需要“扩而充 之”。 即在自身所固有的仁义礼智的基本素质上不断 扩大充实,孜孜不倦地追求,不断提高自己的仁德修 养,使自己成为一位真正的君子。
在孟子看来,我们要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至少 要做到六个方面: ①要“扩而充之”, ②要“求”之, ③要“存之”, ④要“反身而诚”、“强恕而 行”, ⑤要“熟之”, ⑥要不“自暴自弃”。
“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
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作业
1.课后练习
2.不知什么时候,社会上已不再那么欣赏“沉
默是金”,取而代之的是“个性”这个词语 的风靡。善于接受新事物的青少年学生自然 不甘落伍,于是“你真有个性”就成了一句 很高的评价。我们在张扬自己个性的时候, 需要不需要顾及到对社会的影响?个性的张 扬对社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社会到底需要 张扬什么样的个性?
21-22版: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步步高)

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释文题“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也”出自《孟子·告子上》中“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一句,意思是说,仁义礼智,不是从外部强加给我们的,我们心中本来就拥有这些,只是不用心去思考、领悟罢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孟子认为,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
只要用心追求,扩充这四端,就能得到仁、义、礼、智,否则就会失去仁、义、礼、智,即“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明主旨本课所录选文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孟子的“四端”学说。
孟子主张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地将自己本身固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进行扩充放大使之成为仁、义、礼、智,而将这“四心”扩充放大成为仁、义、礼、智的最好办法就是“反身而诚”,“强恕而行”,不言放弃。
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同“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同“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火之始然.同“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纳 “内交”即“结交” ②徼(yāo ) 求取 ③燃 燃烧(2)一词多义①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是可忍.,孰不可忍:②谓⎩⎪⎨⎪⎧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③存⎩⎪⎨⎪⎧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而公子亲数存.之: ④辞⎩⎪⎨⎪⎧ 听其狱讼,察其辞.: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近者奉辞.伐罪: 朝辞.白帝彩云间: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⑤备⎩⎪⎨⎪⎧ 万物皆备.于我矣: 养备.而动时: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犹得备.晨炊:答案 ①狠心,残忍/忍受/容忍,忍耐 ②认为/叫作 ③保存/存在/生存/看望,慰问 ④口供/口实/命令/辞别/推让 ⑤具备/完备/防备/准备(3)古今异义①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东西的)头。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恻隐, 就是怜恤、同情。 羞恶, 就是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 的不善而憎恶。 辞让, 就是推让、谦让。 是非, 就是能明辨是非对错正误。
举例说明四端
(正例、反例)
恻隐,就是怜恤、同情。
正: 反:
羞恶, 就是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 的不善而憎恶。 正例: 反例:
辞让,就是推让、谦让。 正例: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一、导入
在座不少同学在小时候都背过《三字经》,第一句 相信大家都知道。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在 物欲横流的今天,不少人对这句话产生了疑问, “人的本性真的是善良的吗?”但也有人对此深信 不疑。先秦诸子的一位儒学大师就坚信“人性本 善”,他就是被称为“亚圣”的孟子。 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眼睛,我用它来寻找光明。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跟随孟子的脚步去探寻 “人性本 善”的丰富内涵。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六尺巷”
的故事。
清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 书。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 个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后来邻居吴家建房, 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到县 衙门。张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在北京当大官的张英, 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到信件后,认为 应该谦让邻里,给家里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 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 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意思,主动让 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出动让出三 尺房基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6尺的巷子。两家礼 让之举和张家不仗势压人的做法传为美谈。
拥有仁义礼智四个发端就说明我们已经完全拥有了仁义 礼智了吗?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 之始达。” 孟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扩而充之”的意义深入浅 出地告诉了我们。如果“为”,就像火开始燃烧(最终 会形成燎原之势),就像泉水开始流出(最终将汇聚成 大江大河);如果 “不为”,就如最好的五谷种子不 能生长成熟还不如成熟的。
第二单元第7课《仁义礼智我固有之》PPT课件人教版

第二则译文
同情之心,人人都有;羞耻之心,人人都有;恭敬之心,人 人都有;是非曲直之心,人人都有。同情之心,就是表现为相互亲 爱;羞耻之心,就是表现为行为方式;恭敬之心,就是表现为社会 行为规范;是非曲直之心,就是表现为人的智慧。与人建立相互亲 爱的关系、选择最佳行为方式、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都要用智慧, 不是由外面渗入到我内心的,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是未曾思考罢了。 所以说:“ 探求就可以获得,放弃就是失去。”
众口铄金,形容舆论力量大,连金属都能融化。比喻众口一词可以 混淆是非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众口一词,能把金石融化;多次诽谤,能使人毁灭。
第三则译文
孟子说:“人区分于禽兽的地方只有很少一点点,
一般的人丢弃了它,君子保存了他。舜明白万事万物的道
理,明察人伦关系,因此内心依照仁义行事,而不是去刻
意强行仁义。
第四则译文
译文: 孟子说:“万物之理我都具备了。所具备的道理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快乐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努力按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求仁的道路 没有比这更近的了。”
能人所难,委曲别人做不愿做或做不了的事。 近义词:勉为其难
强
qiáng ◎ 健壮,有力,与“弱”相对:~弩之末。年富力~。 qiǎng ◎硬要,迫使,尽力:~人所难。~词夺理。 ~颜欢笑 jiàng ◎ 固执,强硬不屈:~嘴。倔~。
这些美好的品质来自于哪里?
人性 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是人所固有 的。没有它,简直就不是人 。 所以,人人都有善的萌芽(性善论),仁政也 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第五则译文
孟子说:“五谷,是食粮中的好品种;如果不成熟,
还不如荑草和稗草。与人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也要等到
时机成熟才行。”
稗官野史 稗官:古代的一种小官,专给帝王搜集街谈巷语,道 听途说,以供省览,后称小说或小说家为稗官。指旧 时的小说和私人编撰的史书。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不久前我们学习的孟子选篇中的《齐人一 妻一妾》的齐人,在乞食了祭祀剩下的酒肉之后, 还在妻妾面前表现出与达官贵人共食的傲慢样子, 假如现在他要求和你结为朋友,愿意吗?
请大家反思自身,如果对于自己的错误有羞耻 之心,面对他人的丑恶行为有憎恶之心,说明你 心中保持着“性善”中“义”的一面。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 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 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 (shuò)我 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羞恶——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 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
是非——能明辨是非
如何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扩而充之
在孟子看来,作为“人”我们每个人都已经具备 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那么我们是否因此就 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品德?要达到“仁义礼 智”的境界,应该怎么做呢?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苟能充之, 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第二则小结
孟子在这里进一步提出了“求则得之,舍得失之”的问题。 按照孟子的看法,不仅人性本善,人性本来有“四心”,就连 仁义礼智这四种品质道德,也都是“我固有之也,只不过平时 我们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所以,现在我们应该做的就 是要在自己的身上,自己的本性之中去发现仁义礼智,“尽其 才”,充分发挥自己的天生资质。
如何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求之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 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点点,很少。 庶民:一般人。 庶物:万物之理。 人伦:各种人际关系。 行:推行。
孟子说:“人跟禽兽不同的地方只 有一点点,一般人丢弃了它,君子则 保存了它(所以才成为君子)。舜明 白万物之理,洞察君臣、父子、夫妇、 兄弟、朋友等各种人际关系,仁义根 于内心而所行都从仁义出,不是认为 仁义是美好的然后努力去推行它。”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经典解读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经典解读这句话出自《孟子˙公孙丑下》中的一段,
原文是:“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矣。
”,意为“仁、义、礼、智,这不是
外界磨砺出来的,而是我自己本身就拥有的,我
从来就没有想过离开这些。
”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哲学家,他强调人的
本性具有善的因素,主张人应该发扬自己的善性,
并通过修炼和实践来提高个人的道德素养。
“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这句话强调了人的内在素质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与“天性善良”、“人性本善”等思想相通。
它强调人的道德品质是天生具备的,而不是通过外部教育、训练或其他手段获得的。
因此,这句话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发扬自己内在的优良品质,并通过自身的修炼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这句话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它提醒人们关注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修炼来发扬自己的优良品质。
同时,这句话也提醒我们,社会教育应该注重人的内在素质的培养和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灌输,让人们真正理解和体会到个人道德素养的重要性,促进社会和谐、人类文明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翻译赏析
文言文《仁义礼智,我固有之》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②见孺子将人于打,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④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⑤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6)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刚端于我(7)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人之始然(8),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9)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注释】①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
①乍:突然、忽然。
③怵惕:惊惧。
侧隐:哀痛,同情。
④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纳”。
⑤要(ya)誉:博取名誉。
要同“邀”,求。
(6)端:开端,起源.源头。
(7)我:同“己”。
(8)然,同“燃”。
(9)保:定,安定。
【翻译】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之所
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棋同情的。
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
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
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