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在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中的诊断价值
多排螺旋CT小肠造影检查技术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多排螺旋CT小肠造影检查技术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摘要: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小肠造影技术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本次研究对2018年08月-2021年12月在我院接受检查的31例疑似小肠疾病患者进行肠道准备后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再行多平面重组(MPR),即所谓CT小肠造影检查。
结果CT小肠造影检查结果显示,17例为阳性,14例为阴性。
17例阳性分别为小肠肿瘤13例(其中间质瘤6例,淋巴瘤2例,腺癌4例,小肠平滑肌瘤1例),Crohn病1例,小肠系膜乳糜囊肿1例,回肠末端肠结核1例,空回肠转位1例。
结论采用多排螺旋CT小肠造影检查对小肠疾病的诊断灵敏度、精准度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多排螺旋CT小肠造影检查,小肠疾病;临床应用小肠是消化道最长的一部分,成人小肠全长平均为5-7m。
由于小肠迂曲冗长、管径细小、互相重叠的特点,目前小肠疾病的诊断仍是消化道影像检查中最具有挑战性的部分。
常规胃肠镜能清楚地显示胃肠道腔内及粘膜改变,但只能观察小肠近段;结肠镜只能观察末端回肠,且通过回盲瓣困难;小肠镜虽能观察全部小肠,但检查复杂、费时、病人痛苦大;传统的小肠钡餐造影及气钡双重造影操作复杂、费时且无法观察肠外情况;胶囊内镜检查安全、无创但昂贵、禁忌症较多,此外其无法开展病理检查和内镜下治疗。
多排螺旋CT小肠造影检查(MSCTE)是把小肠造影和多排螺旋高分辨率CT的优点有机结合,二者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应用MSCTE成像技术检查小肠,其扫描速度快、分辨率高,可以多平面薄层重组[1]。
检查前口服2.5%甘露醇等渗稀释液和肌注10mg 654-2使各段小肠充分充盈,双期增强扫描和多平面薄层重组后,MSCTE能多方位、多角度显示病变部位等特征,能清晰全景式展现小肠及其腹内结构情况,且操作简单、患者痛苦小。
本实验分析多排螺旋CT小肠造影检查技术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实验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此次实验从2018年08月-2021年12月在我院疑似小肠疾病接受MSCTE检查的患者中选取3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条件:存在不同程度腹痛腹泻、便血、便秘、消瘦、无力、贫血等症状。
MSCT对小肠原发肿瘤检查的诊断价值

肠 襻 向腔 外 生长 类 圆形 或 分 叶 状肿 块 , 直径 25~1 c 1 病 灶 . 2m。 例
呈环形生长 , 围绕 肠 管 。 4例较 大 肿 瘤 中间 区 域 有坏 死 。 4例 边 界 不 清 , 周 围肠 管 粘 连 。 转 移 1 , 与 肝 例 肿瘤 内气 体 影 1 。 见 明 例 未 显 肿 大 淋 巴结 , 见 合 并 肠 梗 阻 。增 强 肿 瘤 实 质期 明 显 强 化 , 未 且 延 迟 强 化 ,T值 上 升 3 ~4 H C 5 0 U。
21 00年 1 第 4 第 3 2月 8卷 6
・
医学 影像 ・
M C 小肠原 S T对 发肿瘤 检查的 价值 诊断
陈 雷 杨 国志 白 莉
( 四平 中心人 民医院影像科 , 吉林 四平 160 ) 3 0 0
【 要】 目的 评 价 多层 螺 旋 C 摘 T扫 描检 查 对 小 肠 原 发 性 肿 瘤 的 诊 断 价 值 及 其 临 床 意 义 。 方 法 回顾 性 分 析 我 院 共 l 例 经 病 9
壁 不对 称 性 增 厚 2例 , 肠 系 膜 形 成 分 叶 状 肿块 。 多 节段 受 累 2 在
1 资料 与方 法
11 一般 资料 .
例, 3例见 肠 腔 呈 动 脉 瘤 样 扩 张 ( 12 , 例 轻 度 狭 窄 。肠 系 膜 图 、 )1 淋 巴结 多发 性 肿 大 3 。增 强 扫 描 :动 脉期 和 门 脉 期 强 化 不 均 例 匀 , 系膜 血管 被 肿 瘤 包 绕 2例 , 受 压移 位 。 肠 无
期增强扫描。 动脉期 3 s实质期 6 s延迟期 10 。 0, 0, 2 s 层厚 5 m, m 层
间距为 5 mm, 描 电压 10 V, 扫 2 k 电流 20 A, 描 后 将 原 始 采 集 4m 扫 数 据 进 行 1 5 m 重 建 后 传 到 A W42工 作 站 , 用 多 平 面 重 建 .m 2 D . 应 ( P 、 积 重建 ( M R)容 VR)最 大 密 度 投 影 ( P 处 理 , 出 最 终 有 、 MI ) 选 诊 断 价 值 的影 像 。
螺旋CT及其重建技术在小肠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恶性 间 质瘤 常 表 现 为 不 规 则 形 、 叶形 软 分
。
肿 块 , 要 向腔 外 突 出 , 度 不 均 匀 ( 央 主 密 中 增强 后 呈 不 均 匀 强 化 , 缘 明显 强 化 , 边 中央
,
: 坏 死 区 不 强 化 _ 。如 果 伴 有 肝 或 腹 膜 转 度 6 J
。
本 组 8例 均 手 术 并 经 光 镜 和 免 疫 组 化
本组 8例 中 5例肿块 位 于肠腔外 , 中 2例肿 其 块 直 径 >6 r; e 3例 肿 块 位 于 腔 内 为 主 , 径 < a 直
3 r。可 以看 出 , e a 向肠 腔 外 生 长 的肿 块 较 大 , 出现
≥ 。
4纪建松 , 卢陈英, 中伟. 赵 螺旋 c T及重建技术对 小肠肿瘤 的诊 断
价 值 . 用放 射 学 杂 志 ,0 8 2 1 :2 实 2 0 ,4( ) 5 .
5沈 蓓 蕾 , 方雄 , 志超 , . T在 肿 瘤 性 肠 梗 阻检 查 中的 价 值 . 孙 等 C 实 用 放射 学 杂 志 ,0 5,1 3 :7 . 20 2 ()28
性 问质 瘤 常表 现为 不 规 则 形 、 叶形 , 组 织 肿 块 分 软 主要 向腔外 突 出 ( 1 , 图 ) 中央密 度低 、 均匀 , 强 不 增
21 0 0年 2月 病 例 , 经 手 术 病 理证 实 为 小 肠 间 质 均
瘤 , 中男 6例 , 2例 ; 其 女 年龄 3 6 1~ 8岁 , 均 (3 平 4
肠 壁 处不 规 则 增 厚 软 组 织 肿 块 或 肿 块 突 向 肠 腔 ,
1 临 床 资 料
11 一般资料 . 本 组 8例 , 院 2 0 本 0 8年 2月 至
ct低剂量扫描小肠造影诊断小肠间质瘤的应用价值

CT低剂量扫描小肠造影诊断小肠间质瘤的应用价值郭㊀浩1ꎬ巴新茹2ꎬ李㊀云3ꎬ王爱杰2ꎬ秦君明1ꎬ公佩友11.山东省烟台毓璜顶医院影像科㊀山东㊀烟台㊀264000ꎻ2.山东省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放射科㊀山东㊀烟台㊀264001ꎻ3.山东省肿瘤医院影像科㊀山东㊀济南㊀250117㊀㊀ʌ摘㊀要ɔ㊀目的㊀探讨模型迭代重组技术(IMR)在低剂量CT小肠造影增强扫描中的应用价值ꎮ方法㊀收集小肠间质瘤患者40例ꎬ随机分为常规剂量A组和低剂量B组ꎬ将门静脉期数据作为观察对象ꎮA组门静脉期管电压固定为120kVꎬB组为80kVꎮ重组得到A1(120kVꎬFBP)ꎬA2(120kVꎬiDose4)ꎬA3(120kVꎬIMR)ꎬB1(80kVꎬFBP)ꎬB2(80kVꎬiDose4)ꎬB3(80kVꎬIMR)ꎮ测算病灶的CT值及标准差(SD)㊁信噪比(SNR)㊁对比噪声比(CNR)ꎻ采用五分法进行图像主观质量评分ꎻ并计算有效剂量(ED)ꎮ结果㊀A3组图像噪声明显低于A1㊁A2组ꎬSNR和CNR均明显高于A1㊁A2组ꎻB组评价同A组ꎮA3㊁B3组评分均优于同组的FBP㊁iDose4组ꎻ除A1与A2组之间的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外ꎬ余各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ꎮB组ED较A组降低68%ꎮ结论㊀基于IMR技术的低剂量CT小肠造影扫描ꎬ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同时有效降低辐射剂量ꎮʌ关键词ɔ㊀全模型迭代重组ꎻ体层摄影术ꎬX线计算机ꎻ小肠造影ꎻ间质瘤ꎻ辐射剂量中图分类号:R735.3ꎻR814.4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6 ̄9011(2020)02 ̄0251 ̄05Valueoflow ̄doseCTenterographyindiagnosisofsmallintestinalstromaltumorsGUOHao1ꎬBAXinru2ꎬLIYun3ꎬWANGAijie2ꎬQINJunming1ꎬGONGPeiyou11.DepartmentofRadiologyꎬYantaiYuhuangdingHospitalꎬYantai264000ꎬP.R.China2.DepartmentofRadiologyꎬYantaishanHospitalꎬYantai264001ꎬP.R.China3.DepartmentofRadiologyꎬShandongTumorHospitalꎬJinan250117ꎬP.R.ChinaʌAbstractɔ㊀Objective㊀Toinvestigatetheapplicationvalueofiterativemodelreconstruction(IMR)incontrast ̄enhancedlow ̄doseCTenterography.Methods㊀FortypatientswithsmallintestinalstromaltumorswererandomlydividedintoroutinedosegroupAandlowdosegroupB.Thedataofportalvenousphaseweretakenastheresearchobjects.Thevoltageofportalvenousphasewasfixedat120kVingroupAand80kVingroupB.Sixgroupsofimageswereobtained:A1(120kVꎬFBP)ꎬA2(120kVꎬiDose4)ꎬA3(120kVꎬIMR)ꎬB1(80kVꎬFBP)ꎬB2(80kVꎬiDose4)ꎬandB3(80kVꎬIMR).TheCTvalueandstandarddeviation(SD)ꎬsignal ̄to ̄noiseratio(SNR)andcontrast ̄to ̄noiseratio(CNR)weremeasuredꎬandthesubjectiveim ̄agequalitywasevaluatedbyfive ̄pointmethod.Effectivedose(ED)wascalculated.Results㊀TheimagenoiseingroupA3wassignificantlylowerthanthatingroupA1andA2ꎬandtheSNRandCNRwere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oseingroupA1andA2.TheevaluationingroupBwasthesameasgroupA.ThequalityscoresofA3andB3groupswerebetterthanthoseofFBPandiDose4groupsꎬexceptthattherewasnostatisticaldifferencebetweenA1andA2groupsꎬtherewerestatisticaldifferencesamongothergroups.EDingroupBwas68%ꎬlowerthanthatingroupA.Conclusion㊀Enhancedmulti ̄phaseCTenterographybasedonIMRtechnologycanguaranteetheimagequalityandreduceradiationdoseeffectively.ʌKeywordsɔ㊀IterativemodelreconstructionꎻTomographyꎬX ̄raycomputedꎻEnterographyꎻStromaltumorsꎻRadiationdosage㊀㊀CT小肠造影在诊断小肠病变方面具有重要价值[1]ꎬ但临床应用被其较大的辐射剂量所限ꎮ迭代模型重组技术(iterativemodelreconstructionꎬIMR)可通过反复减少扫描模型与采集数据间的差异来显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ZR2017LH053)作者简介:郭浩(1988 ̄)ꎬ男ꎬ山东章丘人ꎬ毕业于潍坊医学院ꎬ医学硕士ꎬ医师ꎬ主要从事腹部CT诊断工作通信作者:公佩友㊀主任医师㊀E ̄mail:gongpeiyou1970@163.com示图像[2]ꎬ在降低辐射剂量中的潜力值得深究ꎮ本文将CT小肠造影和IMR技术结合ꎬ探讨其降低辐射剂量的潜力ꎬ为推广CT小肠造影检查解决辐射剂量之忧ꎮ1㊀资料与方法1.1㊀一般资料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经内镜证实的小肠间质瘤病例40例ꎬ排除标准为:1)严重心㊁肝㊁152肾功能不全者ꎻ2)已知碘对比剂过敏者ꎻ3)妊娠㊁哺乳期妇女ꎮ检查前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ꎬ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ꎮ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A组和低剂量组B组ꎮ其中A组男性12例ꎬ女性8例ꎬ年龄48~75岁ꎬ平均年龄(60.6ʃ9.8)岁ꎬBMI为(21.4ʃ1 5)ꎻB组男性11例ꎬ女性9例ꎬ年龄46~78岁ꎬ平均年龄(58.3ʃ8.5)岁ꎬBMI为(21.9ʃ1.6)ꎮ1.2㊀检查方法检查前准备:常规饮食和肠道准备ꎬ所有患者均在检查前60min内分4次匀速口服2.5%等渗甘露醇约2000ml(250ml甘露醇溶液与1750ml生理盐水混合而成)ꎻ检查前10min肌注山莨菪碱来减少小肠蠕动ꎮ采用荷兰PhilipsBrilliance256层螺旋CT机ꎬ取仰卧位屏气扫描ꎬ范围自膈顶至耻骨联合水平ꎮ采用优维显(美国先灵公司生产)对比剂(300mgI/ml)80ml静脉注射ꎬ注射速率3ml/sꎬ动脉期延迟30~35sꎬ门静脉期65~70sꎬ延迟期120~125sꎮA组门静脉期管电压固定为120kVꎬB组为80kVꎻ均采用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ꎬ设定B组最大管电流为150mAsꎻ扫描时均固定噪声比(DRI)ꎮ其余扫描参数均相同:准直器宽度128ˑ0.625mmꎬX线管转速0.5s/周ꎬ螺距0.984:1ꎬ层厚5mmꎬ层距5mmꎬ重组0.625mmꎬ矩阵512ˑ512ꎮ1.3㊀图像处理分析重组得到A1(120kVꎬFBP)ꎬA2(120kVꎬiDose4)ꎬA3(120kVꎬIMR)ꎬB1(80kVꎬFBP)ꎬB2(80kVꎬiDose4)ꎬB3(80kVꎬIMR)ꎮ在PhilipsPortal工作站对图像进行主客观评价ꎮ1.3.1㊀客观评价㊀由1名高年资医师在不知晓重组方式下进行图像分析与测算ꎮ选取同一层面ꎬ在病灶取三个ROIꎬ尽量避开坏死㊁血管走行区ꎻ在同层面竖脊肌及前腹壁皮下脂肪区放置三个ROIꎻROI的形状㊁大小和位置保持一致ꎮ记录CT值及标准差(SD)ꎻ取3个ROI的平均值用于计算噪声㊁信噪比(SNR)㊁对比噪声比(CNR)ꎮ以间质瘤病灶的CT值的SD作为图像噪声ꎮSNR=CT值间质瘤/SD皮下脂肪ꎬCNR=(CT值间质瘤 ̄CT值竖脊肌)/SD皮下脂肪ꎮ1.3.2㊀主观评价㊀由两名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各组图像进行主观评分ꎮ当差异较大时ꎬ重新分析排查误判可能ꎬ如差异仍较大ꎬ另请第三名专家评分ꎬ采用多数评分值ꎮ具体评分标准ꎬ见表1ꎮ1.4㊀辐射剂量指标表1㊀病灶图像质量评分标准分数12345病灶边缘无法显示不清晰尚清晰较清晰清晰病灶细节无法显示不清楚尚清楚较清楚清楚病灶中心很模糊不清楚尚清楚较清楚清楚噪声伪影很明显明显较明显较低很低㊀㊀记录每例患者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osevohlnleindexꎬCTDIvol)㊁剂量长度乘积(doselengthproductꎬDLP)ꎬ并计算有效剂量(effectivedoseꎬED)ꎻED=KˑDLPꎬK值参考值[3]为0.015mSv mGy ̄1 cm ̄1ꎮ1.5㊀统计学方法所有统计学处理均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ꎮ采用 2检验比较A组㊁B组间的性别差异ꎻ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年龄㊁BMI差异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CT㊁SD㊁SNR㊁CNRꎻ采用LSD对比A组㊁B组内两两间的客观评价差异ꎮ采用Kappa检验两名专家的评分一致性ꎻ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组内评分差异ꎻ采用成对比较对比组内两两间的主观评价差异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ED差异ꎮ2㊀结果2.1㊀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40例中A㊁B两组间的性别构成㊁年龄㊁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ꎬ见表2ꎮ2.2㊀影像质量客观评价A㊁B两组内两两比较病灶的CT值均无统计学差异ꎻSD㊁SNR㊁CNR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ꎮA3㊁B3组的SD均低于同组的FBP㊁iDose4ꎻSNR㊁CNR均高于同组的FBP㊁iDose4ꎬ见表3ꎮ2.3㊀图像质量主观评价252㊀㊀A组㊁B组组内医师评价的一致性情况良好ꎮ表2㊀各组患者基本临床特征组间比较分组性别男女年龄平均值(E)BMI平均值(E)A12860.6ʃ9.821.4ʃ1.5B11958.3ʃ8.521.9ʃ1.6检验值0.1020.795 ̄1.024P值P>0.05P>0.05P>0.05A3㊁B3组评分均优于同组的FBP㊁iDose4小组ꎻ除A1组与A2组之间的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外ꎬ其余各组之间的评分均有统计学意义ꎬ见表4ꎮ其中低剂量组中ꎬB3㊁B2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B1组ꎻ而B3组图像诊断信心优于B2组(图1ꎬ2)ꎮ2.4㊀辐射剂量㊀㊀A组ED为(12.7ʃ0.4)mSvꎬB组为(4.1ʃ0 2)mSv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ꎻ低剂量组ED较常规表3㊀各组图像客观质量评价比较组别CTSDSNRCNRA178.5ʃ4.922.7ʃ1.74.7ʃ0.22.0ʃ0.3A279.1ʃ5.118.1ʃ3.67.9ʃ0.33.1ʃ0.4A380.4ʃ6.715.7ʃ3.013.0ʃ0.64.4ʃ0.7检验值0.630.81915.8112B198.2ʃ7.652.6ʃ8.22.1ʃ0.21.1ʃ0.2B299.3ʃ7.533.1ʃ6.24.0ʃ0.22.0ʃ0.2B3100.3ʃ4.923.8ʃ4.88.0ʃ0.43.3ʃ0.5检验值0.5101.82218.3291.1P值/两两对比P值P>0.05P<0.05P<0.05P<0.05㊀㊀注:A㊁B组内ꎬCT值总体及两两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ꎻSD㊁SNR㊁CNR值总体及两两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4㊀各组图像评分秩次平均值比较分组组别秩次平均值检验值P值两两对比P值A123.9A2P>0.05A组A221.729.0P<0.05A3P<0.05A345.9A1P<0.05B113.2B2P<0.05B组B232.439.4P<0.05B3P<0.05B345.9B1P<0.05㊀㊀注:A㊁B组内三组总体有统计学差异(P<0.05)ꎻ两两对比时ꎬA1与A2无统计学差异(P>0.05)ꎬA3与另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ꎻB组内两两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5㊀各组患者辐射剂量比较分组ED平均值(E)A12.7ʃ0.4B4.1ʃ0.2检验值85.3P值P<0.001剂量组平均下降约68%ꎬ见表5ꎮ3㊀讨论㊀㊀小肠疾病起病隐匿ꎬ症状特异性不强且病变部位深而不固定ꎬ因此小肠疾病的诊断目前仍是临床实践中的一个难点ꎮCT小肠造影在诊断肠道内外病变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4]ꎮ但同时CT在临床应用中的辐射剂量及潜在的风险备受关注[5]ꎮ传统降低CT辐射剂量的方法如降低管电压或螺距等ꎬ都不可避免的会增加图像噪声ꎬ降低图像质量ꎮ高级混合迭代重组(iDose4)在进行图像重组时未能考虑部分入射X线的光子特征和系统硬件对图像的影响ꎬ因此其降低辐射剂量的程度和对图像观测效果的维持也有一定局限性[6]ꎮIMR技术是一种全新的全迭代CT重建技术ꎬ它可以在原始数据空间的迭代运算过程中ꎬ在系统统计模型之外建立系统光学模型ꎬ更真实的还原了射线投射过程ꎬ因此可进一步减低图像噪声并提高图像质量[2ꎬ7 ̄8]ꎮ如何将IMR技术和CT小肠造影相结合ꎬ进一步降低在诊断小肠病变中的CT辐射剂量和提高图像质量的研究国内外还鲜见报道ꎬ因此有着重要的352图1ꎬ2㊀男ꎬ40岁ꎮ同一小肠间质瘤患者门脉期图像ꎮ图180kVpꎬiDose4重建图像ꎮ图280kVpꎬIMR重建图像ꎮIMR重组图像对比度明显提高ꎬ可清晰显示病灶的边缘㊁细节㊁中心ꎬ并且噪声较低ꎬ较iDose4重组图像诊断信心提升意义ꎮ学者MurphyKP等[9]研究发现ꎬ小肠克罗恩病患者CT小肠造影中应用IMR技术获得的图像质量要优于传统iDose4技术ꎮ本文结果发现ꎬ在低剂量CT小肠造影扫描中应用IMR技术ꎬ获得的图像的SD㊁CNR㊁SNR均高于常规剂量扫描ꎬ且给医师的主观阅片感受也优于常规剂量扫描ꎬ提示我们无需为低剂量扫描的图像质量担心ꎮ与此同时ꎬ本文结果还发现ꎬ在常规剂量组中ꎬiDose4的图像质量评分与传统FBP无差异ꎬ提示常规剂量扫描时ꎬiDose4重建对图像质量提高的作用有限ꎬ但IMR的图像评分与其他两种重建方式比较仍具有统计学差异ꎬ进一步说明IMR降低辐射剂量的优势和适用条件的普遍性ꎮHerinE等[10]通过对淋巴瘤患者的追踪发现ꎬIMR技术可以在获得同样图像质量的条件下ꎬ使患者的CT辐射剂量减少四倍ꎮ樊容容等[11]通过对40例肝脏增强患者行低剂量扫描并IMR重组ꎬ发现有效辐射剂量较常规剂量降低75%以上ꎬ同时不影响图像质量ꎮ模型迭代重建技术在小儿CT成像中的价值得到了初步的探索[12 ̄13]ꎬ有国外学者通过建立模型研究小儿颅缝早闭CT成像中的辐射剂量ꎬ发现应用全模型迭代重组技术可以使用20μSv有效剂量进行成像而不影响图像质量[12]ꎮ本文也证实了应用IMR技术可以使有效辐射剂量大幅降低ꎮ此外ꎬIMR技术在髋关节㊁胸部等其他部位的应用价值也正被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和认可[14 ̄16]ꎮ本文发现ꎬ应用IMR技术所得到的图像较FBP㊁iDose4在CT值方面并未表现出差异ꎬ可保证其图像在CT值测量方面的准确性及可信度ꎮ本文的局限性:1)ꎬ样本量相对较小ꎻ2)ꎬ没有制定个性化扫描方案ꎻ3)ꎬ没有将重建时间对临床应用的影响纳入研究范围ꎮ综上所述ꎬIMR技术可以在不影响图像质量㊁满足诊断要求的前提下大幅降低CT小肠造影中的辐射剂量ꎬ为其临床广泛应用解决辐射剂量之殇ꎬ值得临床推广ꎮ参考文献:[1]周月圆ꎬ胡曙东ꎬ单秀红.256层螺旋CT低张造影技术在小肠病变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ꎬ2018ꎬ28(8):1333 ̄1336.[2]YukiHꎬUtsunomiyaDꎬFuamaYꎬetal.Valueofknowledge ̄basediterativemodelreconsructioninlow ̄kv265 ̄slicecoronaryCTangiography[J].JCardivascComputTomogrꎬ2014ꎬ8(2):115 ̄123.[3]OdaSꎬWeissmanGꎬVembarMꎬetal.Iterativemodelrecon ̄struction:improvedimagequalityoflow ̄tube ̄voltageprospectiveECG ̄gatedcoronaryCTangiographyimagesat256 ̄sliceCT[J].EurJRadiolꎬ2014ꎬ83(8):1408 ̄1415.[4]BakerMEꎬHaraAKꎬPlattJF.etꎬal.CTenterographyforCrohn'sdisease:optimaltechniqueandimagingissues[J].AbdomIm ̄agingꎬ2015ꎬ40(5):938 ̄952.[5]GomolkaMꎬOestreicherUꎬRlerUꎬetal.Age ̄dependentdiffer ̄encesinDNAdamageafterinvitroCTexposure[J].IntJRadiatBiolꎬ2018ꎬ94(3):272 ̄281.[6]JensenCTꎬWagner ̄BartakNAꎬVuLNꎬetal.Detectionofcolor ̄ectalhepaticmetastasesissuperioratstandardradiationdoseCTversusreduceddoseCT[J].Radiologyꎬ2019ꎬ290(2):400 ̄409.[7]SuzukiSꎬHaruyamaTꎬMoritaHꎬetal.Initialperformanceeval ̄uationofiterativemodelreconstructioninabdominalcomputedtomography[J].JComputAssistTomogrꎬ2014ꎬ38(3):408 ̄414.[8]FunamaYꎬTaguchiKꎬUtsunomiyaDꎬetal.Imagequalityas ̄sessmentofaniterativereconsructionalgorithmappliedtoabdomi ̄nalCTimaging[J].PhysMedꎬ2014ꎬ30(4):527 ̄534.[9]MurphyKPꎬCrushLꎬTwomeyMꎬetal.Model ̄basediterativereconstructioninCTenterography[J].AmericanJournalofRoentgenologyꎬ2015ꎬ205(6):1173 ̄1181.[10]HerinEꎬGardavaudFꎬChiaradiaMꎬetal.Useofmodel ̄basediterativereconstruction(MBIR)inreduced ̄doseCTforroutinefollow ̄upofpatientswithmalignantlymphoma:dosesavingsꎬim ̄agequalityandphantomstudy[J].EuropeanRadiologyꎬ2015ꎬ25(8):2362 ̄2370.[11]樊荣荣ꎬ施晓雷ꎬ张天然ꎬ等.全迭代重组IMR技术应用于低剂量肝脏增强CT的优势[J].临床放射学杂志ꎬ2018ꎬ37(7):1204 ̄1207.[12]KaasalainenTꎬPalmuKꎬLampinenAꎬetal.LimitingCTradia ̄452tiondoseinchildrenwithcraniosynostosis:phantomstudyusingmodel ̄basediterativereconstruction[J].PediatricRadiologyꎬ2015ꎬ45(10):1544 ̄1553.[13]McKnightCDꎬWatcharotoneKꎬIbrahimMꎬetal.Adaptivesta ̄tisticaliterativereconstruction:reducingdosewhilepreservingim ̄agequalityinthepediatricheadCTexamination[J].Pediatricradiologyꎬ2014ꎬ44(8):997 ̄1003.[14]TobalemFꎬDugertEꎬVerdunFRꎬetal.MDCTarthrographyofthehip:valueoftheadaptivestatisticaliterativereconstructiontechniqueandpotentialforradiationdosereduction[J].AmericanJournalofRoentgenologyꎬ2014ꎬ203(6):665 ̄673.[15]KaulDꎬGruppUꎬKahnJꎬetal.Reducingradiationdoseinthediagnosisofpulmonaryembolismusingadaptivestatisticaliterativereconstructionandlowertubepotentialincomputedtomography[J].EuropeanRadiologyꎬ2014ꎬ24(11):2685 ̄2691.[16]PadoleAꎬSinghSꎬAckmanJBꎬetal.SubmillisievertchestCTwithfilteredbackprojectionanditerativereconstructiontechniques[J].AmericanJournalofRoentgenologyꎬ2014ꎬ203(4):772 ̄781.(收稿日期:2019 ̄03 ̄12)(上接250)图1㊀矢状面T1WIꎬT12~L3椎体水平椎管内可见一长条状肿块影ꎬ边界较清晰ꎬT1WI呈等信号ꎬ邻近椎体见扇贝样压迹(箭)㊀图2㊀矢状面T2WI示病灶呈稍高信号ꎬ病变上部可见粗大血管流空信号(箭)㊀图3㊀矢状面T2WI示病变上部见粗大血管流空信号(箭头)ꎬ病变下缘可见弧形含铁血黄素沉积导致的低信号ꎬ即 帽征 (箭)㊀图4㊀T1WI增强矢状面示病灶明显均匀强化ꎬ病变上缘可见迂曲强化的血管影(箭)㊀图5㊀冠状面T1WI增强扫描ꎬ病灶边界清楚ꎬ呈明显均匀强化图6㊀瘤细胞大小较一致ꎬ核圆㊁卵圆ꎬ染色质细ꎬ胞浆中量㊁粉染ꎬ可见残留的神经节成分(HEꎬˑ40)是最常见的髓内肿瘤ꎬ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好发于脊髓圆锥㊁终丝区域ꎬ边界清楚ꎬT1WI肿瘤呈均匀性低信号ꎬT2WI呈高信号ꎬ肿瘤生长缓慢ꎬ常压迫邻近椎体产生扇贝样压迹ꎬ其一侧或两侧可有含铁血黄素沉积导致的低信号ꎬ即 帽征 ꎮ但是其易囊变而导致信号混杂ꎬ强化程度不如副神经节瘤ꎬ周围没有流空血管影ꎻ2)神经鞘瘤㊁脊膜瘤鉴别ꎮ神经鞘瘤是最常见的椎管内肿瘤ꎬ在MRI的T1WI呈等信号ꎬT2WI呈高信号ꎬ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ꎬ囊变常见ꎮ脊膜瘤极少发生在腰骶段ꎬ肿瘤基底较宽ꎬ与硬脊膜黏连较紧ꎬ增强可见 硬膜尾征 ꎮ综上所述ꎬ椎管内副神经节瘤是一类少见的良性肿瘤ꎬ临床症状无特异性ꎮ生长缓慢ꎬ压迫邻近椎体可产生扇贝样改变ꎻ肿瘤内易出血ꎬ边缘可见T2WI低信号ꎬ即 帽征 ꎻ肿瘤血供丰富ꎬ周边出现粗大血管影ꎬ是较特异性的影像表现ꎬ对其诊断具有提示作用ꎮ参考文献:[1]VillaCꎬMiquelCꎬMossesDꎬetal.The2016WorldHealthOrgan ̄izationclassificationoftumoursofthecentralnervoussystem[J].PresseMedꎬ2018ꎬ47(11 ̄12):187 ̄200.[2]唐建巍ꎬ李宁ꎬ梁径山ꎬ等.原发性马尾副神经节瘤35例临床分析[J].疑难病杂志ꎬ2018ꎬ17(4):408 ̄411.[3]任琦ꎬ程敬亮ꎬ张勇ꎬ等.椎管内马尾终丝副神经节瘤二例[J].临床放射学杂志ꎬ2018ꎬ37(1):172 ̄173.(收稿日期:2019 ̄05 ̄21)552。
原发性小肠肿瘤的CT诊断价值探讨

例 , 质瘤 6例 , 间 腺瘤 3例 , 滑 肌瘤 2例 , 癌 3例 。 平 腺
小 肠 淋 巴瘤 8 . 中 6例 为 非霍 奇 金 淋 巴 瘤 , 为 霍 例 其 2例 奇 金 淋 巴瘤 ; 病 变 位 于 回 肠 , 例 位 于 空 肠 , 5例 1 2例 同时 累及 空、 回肠 。病 变 肠 管 之 间 互 相 粘 连 , 及 肠 壁 范 围较 为 广 泛 , 累 病 变肠 壁 均 有 不 同 程 度 的 增 厚 ,但 仍 能 保 持 一 定 的 扩 张 度 , 其 中 3例病 例 中 病 变 区肠 腔 呈 瘤 样 扩 张 , 有 一 定 的特 征性 具 ( 1 , 强 扫 描 后 病 灶 于 动脉 期 呈 轻 度 强 化 (T值 平 均 增 加 图 )增 C 5H , U)静脉 期 肿 瘤强 化 效果 仍 不 明显 (T值 平 均增 加 7H , C U) 延 迟 期 扫 描 肿 瘤 强 化 较 静 脉 期 有 轻 度 增 加 ( T值 平 均 增 加 C
原 发 性 小肠 肿瘤 已 经 越来 越 多 的 被 采 用 和 认 可 l 笔 者 回顾 l l 。
本组 2 2例 患 者 均 经 手术 及 病 理 证 实 , 中小 肠 淋 巴瘤 8 其
性 分 析 了我 院经 C T扫 描 检 查 后 由 手 术 或 病 理 证 实 的 2 2例
小 肠 原 发性 肿 瘤 的影 像 学 特 点 ,探 讨 多 层 螺 旋 C T小 肠 成 像
(eat n o ail y f l t u giMeio U i ri optl i h uP o l’ Ho i l D p r t f R do g,A ie G a x me o i f a d n dc nv sy H si ,Lu o epe5 s t , 2 e t a z p a
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CT诊断观察

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CT诊断观察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小肠恶性淋巴瘤患者临床CT诊断方法及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2月~2014年10月期间所收治的28例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28例患者均行16层螺旋CT扫描,经手术、病理证实。
结果MSCT检查可见28例患者均存在肠壁增厚情况,其中肠腔狭窄及扩张6例,腹腔、肝门、脾门淋巴结肿大6例,软组织肿块16例。
结论MSCT是当前诊断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最佳选择,其能够明确显示患者病灶特征,提升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为患者的临床手术治疗提供较好参考依据,值得进一步应用推广。
【关键词】小肠;恶性淋巴瘤;MSCT;影像特征;临床价值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属于临床少见病症,患者通常无临床特异性表现,存在着较大的诊断困难。
目前针对小肠原发性淋巴瘤患者的术前诊断多以影像学诊断为主,其中多层螺旋CT具有着相对理想的诊断效果[1]。
为进一步证实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经CT影像诊断的价值,本研究定向纳入了我院2012年2月以来收治的28例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对28例患者的CT影像表现特征予以了系统分析,现将研究过程具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10月期间所收治的28例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区间为19~61岁,平均年龄(41.2±17.6)岁。
患者临床主诉表现为:20例患者存在腹痛、腹胀、腹部肿块表现,4例患者存在黑便、果酱样便表现,2例肠梗阻、2例肠穿孔表现。
1.2方法本研究所纳入28例患者均于CT扫描前8h禁止饮食,术前半小时予以肌注20mg654.2,并引导患者快速口服5%泛影葡胺500~1000ml,充分充盈小肠。
采用东芝Aquilion16排CT机实施扫描,管电压明确设置为120KV,管电流设置为225MA,扫描时间设为1.5s,常规扫描层厚、层距10mm。
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小肠原发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小肠原发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廖忠剑【摘要】目的:对应用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小肠原发性肿瘤的临床价值进行系统探讨。
方法将通过手术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79例小肠原发性肿瘤的临床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在治疗前进行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
结果本组患者中,小肠腺癌37例,平扫表现为肠壁呈不规则、局限性增厚,存在明确的肿块,并伴有肠腔狭窄;增强扫描表现为病灶呈中等不均匀强化。
小肠间质瘤23例,平扫表现为肠襻往肠腔外生长,且呈近似圆形状肿块;增强扫描表现为肿瘤实质期显著强化,并且为延迟强化。
小肠淋巴瘤15例,平扫表现为肠壁为环形增厚;增强扫描表现为动脉期、门脉期呈不均匀强化。
脂肪瘤4例,平扫表现是空肠内有近似圆形低密度肿块;增强扫描无强化。
结论在小肠原发性肿瘤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可更为准确的掌握病变部位、肿块大小,并可依照肿瘤强化情况判定肿瘤性质,临床意义重大。
【期刊名称】《当代医学》【年(卷),期】2016(022)028【总页数】2页(P29-30)【关键词】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小肠原发性肿瘤【作者】廖忠剑【作者单位】江西 341000 赣州室人民医院CT室【正文语种】中文小肠原发性肿瘤是临床上较为少见的一种消化道肿瘤,据统计,其发病率只占人体全身脏器肿瘤的2.0%。
由于小肠肠道迂回、重叠且处于蠕动状态中,在发生肿瘤病变后临床症状、体征很难和一般性病变区分,有较高的误诊率和漏诊率[1]。
以往临床上主要通过X线钡餐造影、内镜等检查,但是很难探查到管壁及管腔外的病变,特异性不佳、诊断准确性不高,在临床确诊上有用性不大[2]。
多层螺旋CT (MSCT)具有分辨率高、容积扫描迅速、后期处理便捷等特点,可更为清楚、全面掌握腔壁厚度、病变状况、清晰显示肠系膜以及肠腔外状况等。
为进一步掌握探究小肠原发性肿瘤的MS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情况,本文对79例小肠原发性肿瘤的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报道如下。
小肠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附7例分析)

小肠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附7例分析)作者:王辰果何翱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08年第18期[关键词] 小肠;间质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6(c)-185-01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已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被病理学家和临床医师所认同。
由于小肠间质瘤发病率低,文献报道较少,故本文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小肠间质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探讨CT的表现特征和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了1999年1月~2007年12月行CT检查并经手术切除、病理确诊的小肠间质瘤(GIST)患者7例,7例均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中。
男5例,女2例,年龄23~74岁,平均49岁。
病程20 d~13年。
临床表现有消化道出血3例,上腹疼痛或不适1例,腹部包块2例,肠梗阻1例。
1.2 方法采用Siemens Somatom Plus4 螺旋CT机。
患者空腹并在检查2 h前分次饮水1 000 ml,使胃肠道充盈扩张。
扫描管电压140 kV,管电流185 mA,5.0~7.5 mm层厚层距,螺距(pitch)=1.0。
增强时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100 ml碘海醇,流率3 ml/s,分别于30、60 s 进行动脉期、静脉期扫描。
检查范围视病情而定,部分做全腹部扫描。
2 结果2.1 GIST的部位、性质本组小肠间质瘤发生于十二指肠1例,空肠4例,回肠2例,经病理确诊良性2例,恶性4例,交界性1例。
本组CT诊断良性间质瘤2例,恶性间质瘤4例,诊断为小肠淋巴瘤1例,与手术病理对照,良恶性判定符合率可达85%。
2.2 GIST的形态、大小肿块形态多为类圆形,少数呈不规则形;5例肿块边缘光滑或分叶,但无包膜。
2例可见包膜。
以肿块直径的最大径测量为统计,2例良性瘤的最小径约1 cm,最大径约5 cm,平均约3 cm;1例交界性瘤的直径约4.6 cm;4例恶性最小径约3 cm,最大径约12 c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T在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CT诊断效果。
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7年10月入院诊断治疗的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检查最终得到确诊。
手术前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将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其中8例肠壁增厚型,CT下可见肠壁不规则增厚,厚度1.4~4.0 cm,部分患者可见病变肠管出现不同程度狭窄;动脉瘤样扩张型7例,CT下未见管腔狭窄,部分患者可见明显的扩张,呈“动脉瘤样”增强扫描下病灶部位肠管、肿大均出现不同程度强化;息肉样肿块型3例,CT下可见息肉状软组织肿块影,形状相对规则呈分叶状;增强扫描可见病灶部位形态规则或多呈分叶状,增强扫描下可见病灶轻度强化;肠系膜浸润型2例,CT下可见肠系膜增厚,脂肪间隙密度增高。
结论将CT用于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中能帮助患者早期确诊,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CT诊断;手术病理;诊断符合率
近年来,随着CT影像学的不断发展,为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课题以入院诊断治疗的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20例作为对象,探讨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CT诊断效果及对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6月~2017年10月入院诊断治疗的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16~81岁,平均(54.57±4.51)岁。
临床表现:腹部疼痛(多为持续性疼痛)12例,腹部包块2例,消化道出血7例。
恶心呕吐、纳差及体重下降5例,低热2热。
本课题在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下进行,患者及家属对手术、检查方案签署同意书。
1.2 方法
(1)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且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检查最终得到确诊。
手术前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
①仪器与设备。
采用GE Lightspeed plus 4排螺旋CT机。
②检查步骤。
检查前1天晚上叮嘱患者利用1000 mL开水混合15 g番泻完成肠道清洁;检查患者患者禁食12 h,检查前30 min~2 h饮用1000~1500 mL纯净水保持肠道充盈。
设置相关参数:层厚5 mm,螺距1.0,CT扫描范围从膈顶部到耻骨联合下缘部位。
患者CT平扫完毕后立即进行增强扫描,利用高压枪经肘静脉注射80~100 mL非离子对比剂,注射速度为3 mL/s,注射造影剂后20~25 s视为动脉期;60~70 s位静脉期,可延迟3~8 min。
根据患者病灶部位、病灶大小设置重建参数:层厚5 mm、间距5 mm。
③图像处理。
将获得的图像传输到工作站中完成MPR、CRP及MIP图像重建,读片时由我院
两位影像学医生共同阅片,对于存在争议的病例由第三位医生介入,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采用例数(n)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x±s”表示,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者中8例肠壁增厚型,CT下可见肠壁不规则增厚,厚度1.4~4.0 cm,部分患者可见病变肠管出现不同程度狭窄;动脉瘤样扩张型7例,CT下未见管腔狭窄,部分患者可见明显的扩张,呈“动脉瘤样”增强扫描下病灶部位肠管、肿大均出现不同程度强化;息肉样肿块型3例,CT下可见息肉状软组织肿块影,形状相对规则呈分叶状;增强扫描可见病灶部位形态规则或多呈分叶状,增强扫描下可见病灶轻度强化;肠系膜浸润型2例,CT下可见肠系膜增厚,脂肪间隙密度增高。
3 讨论
近年来,CT在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中得到应用,且效果理想。
CT 是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中常用的诊断方法,该方法能清晰的显示病灶部位、病灶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能实现多平面、多角度诊断。
对于CT平扫难以确诊的患者可以行增强CT扫描,将获得的数据、图像放入工作中中进行后处理,经过MPR重建后能更加直观的观察病灶的部位、范围、软组织肿块的大小形态,有助于多方位显示受累的肠管及继发征象。
同时,利用CT能了解患者手术效果,能为患者术后进行放、化疗治疗提供依据和参考。
综上所述,将CT用于小腸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中效果理想,能帮助患者早期确诊,能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依据和参考,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韩旭,张挽时,孙美玉.CT及MRI在诊断小肠原发尤文肉瘤/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中的价值一例并文献回顾[J].中国医疗设备,2017,32(05):80-83.
[2] 张辉.小肠原发淋巴瘤CT及MR对照与诊断分析[A].中国抗癌协会、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第八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十三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中国抗癌协会、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2014:1.
[3] 谢昌辉,尹吉林,李向东,王欣璐,李兴耀,全江涛.小肠原发恶性肿瘤~(18)F-FDGPET/CT显像及诊断方法[J].核技术,2012,35(03):216-221.
[4] 王刚,郑晓林,吴依芬,沈海平,黄翔.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的CT诊断价值[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1,9(06):515-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