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颖之技甲天下”━善琏湖笔资料1
【管理资料】湖笔甲天下汇编

湖笔
湖笔又称湖颖。所谓“颖”字,就 是笔头尖端一段整齐而透明的锋颖, 内行人称它为“黑子”。“黑子” 的深浅,体现锋颖与蒙恬有关,蒙恬是秦代的一名大将, 他怎么会与湖笔有关呢?
湖笔的四大特色
尖——笔锋锐尖不开叉,利于钩捺 齐——指笔头饱满浓厚,吐墨均匀 圆——指圆转如意挥扫自如 健——健劲耐用,不脱散败,有弹力而
显书者笔力。
湖颖之技甲天下
湖笔的种类
(按原料分)
羊毫 狼毫 兼毫 紫毫
(大小规格)
大楷
中楷 小楷 寸楷
湖笔的制作工序
水盆
湖笔的制作工序
择笔
湖笔文化扬四海
1.湖笔外观与以往已大不相同,笔杆有紫檀、玉、驼骨、水 晶、玛瑙等镶嵌而成,笔身上刻有山水画、古诗词,包装有透 明型的、书本型的。提升了湖笔的艺术价值,完全变成了一件 件艺术品。 2.100年前,湖笔就曾在巴拿马世博会展览。100年后,它又 被选为上海世博国礼,把它赠送给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友人。 湖笔制作大师制作的一套湖笔还陈列在上海世博中国馆内。 3.“湖笔之都”已成功举办了六届湖笔文化节。湖笔工艺被 收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湖笔制作企业有近 300家,年产湖笔5000万支左右,远销日本、韩国、台湾等地, 湖笔已名扬四海。
考考你
• 湖笔又称什么?
湖颖
• 湖笔有哪四大工艺特色?
尖、齐、圆、健
• 湖笔按选料分哪四类?
羊毫、狼毫、兼毫、紫毫
谢谢大家!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湖笔

湖笔的蜚声四海,当始于元。钱舜举(钱选)的画、赵孟頫的字、冯应科的笔被并称为吴兴三绝。随着赵字的雄踞海内、朝野交誉,赵孟頫手中那枝握笔终日、日书万字而不败的冯应科“妙笔”,令名便不胫而走,深入人心。有元一代,湖州制笔能工迭出,冯应科、沈日新、温生、杨显均、陆颖等十余人留名史卷,“湖笔”之名就此奠定。
▪择笔
4特色湖笔
▪鸡颖类
▪紫毫类
▪胎毛笔
5制笔原料
6相关文化
▪湖笔歌
▪相关传说
7文化意义
历史沿革
历史发展
湖笔亦称湖颖,是“文房四宝”之一,被誉为“笔中之冠”。中国的毛笔,起源甚早,而“湖笔”之闻名于世,当在六、七百年以前的元朝。元以前,全国以宣笔为最有名气。苏东坡、柳公权都喜欢用宣州笔;元以后,宣笔逐渐为湖笔所取代。据《湖州府志》记载:“元时冯庆科、陆文宝制笔,其乡习而精之,故湖笔名于世。”“湖州冯笔妙无伦,还有能工沈日新。倘遇玉堂挥翰手,不嫌索价如珍珠。”人们愿以千金重价求买湖笔,足见其声誉卓著。
13.羊毫、狼毫、兼毫:湖笔的原料由羊毛、狼尾毛或两种混合制成。羊毛笔头乘羊毫、狼毛笔头称狼毫、两种混合笔头称兼毫。故有人也以羊毫、狼毫、兼毫等称谓“笔”之别称。
14、龙须:《龙须颂》:“再释其笔,曰龙须友”。笔有一副颂誉联:龙须作友,鸲眼流光。“龙须”指笔。
15.兔毫、麟管:楹联:“兔毫推赵国,麟管赐张华”,这里有两个典故。上联出自王羲之的《笔经》:汉时诸郡献兔毫,惟有赵国毫中用。“下联出自东晋王嘉的《拾遗祀》:张华著《博物志》,晋武帝赐给名笔“麟角管”,作为鼓励。
笔中之冠--湖笔

笔中之冠--湖笔湖笔:亦称湖颖,是"文房四宝"之一,被誉为"笔中之冠"。
湖笔之乡善琏镇,相传秦大将蒙恬"用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外衣)"发明了毛笔。
后蒙恬曾居湖州善琏改良毛笔,采兔羊之毫,"纳颖于管",制成后人所称之"湖笔"。
改制湖笔成功后,便将技艺传给善琏百姓,使之当地几乎家家出笔工,户户会制笔。
2000多年的历史,汉、晋、隋、唐、宋、元时期及当代笔工各领风骚,湖笔已深深融入了这块土地。
因此善琏建有蒙恬庙供之。
蒙恬去世后,善琏笔工不忘笔祖恩惠,捐银在永欣寺旁建造“蒙公祠”。
每当蒙恬和笔娘娘生日(相传为农历3月16日和9月16日)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
千百年来,在善琏集会膜拜笔祖,企盼笔业兴旺,这类民俗活动一直沿续着。
湖笔笔尖有一段整齐而透明的锋颖,一般都是用上等山羊毛经过浸、拔、并、梳、连、合等近百道工序精制而成。
白居易曾以"千万毛中拣一笔"和"毫虽轻,功甚重来形容制笔技艺之精细,所以有"毛颖之技甲天下"之说。
湖州"王一品笔庄"是有200多年历史的笔店,郭沫若在1961年曾赋诗"湖笔争传王一品,书来墨迹助堂堂,萼滩碧浪流新韵,空谷幽兰送远香。
"郭老以空谷幽兰比喻湖笔,高度赞扬湖笔的精美。
湖笔工艺精湛,制笔高手辈出。
如今还向装潢、微刻等领域拓展,显示了湖州笔都的风采。
湖笔是毛笔中的珍品,自晋以来,笔工辈出,技艺相承。
据史料记载,湖州的制笔能手辈出,古代笔工有:仲璋,吴兴人,宋代著名笔工。
冯应科,元初时湖州著名的笔工。
沈日新,元代湖州著名的笔工。
陆文宝,其所制的“御笔”,尤被视为精品。
陆继翁,住南京从事制笔业。
为陆文宝之子。
施文用,几乎专造“御用笔”。
王古用,湖州人,在南京从事制笔业,名重一时。
到了现代,名笔工更多,如杨振华、茅美芳、沈平妹等等。
湖笔制作技艺资料卡程建中摘录

湖笔制作技艺资料卡:(程建中摘录)1、善琏制笔隋朝时已兴盛内容:(清同治《湖州府志》)善琏镇在府城东南七十里,一名善练,以市有四桥曰“福善、保善、庆善、宜善”,联络市廛形如束练,故名。
居民制笔最精,盖自智永僧结庵连溪往来永欣寺,笔工即萃于此。
来源:清同治《湖州府志》卷二十二2、智永在善琏事迹内容:(唐李绰《尚书故实》)永往住吴兴永福寺,积年学书,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
人来觅书并请题头者如市。
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
人谓为‘铁门限’。
后取笔头瘗之,号为‘退笔冢’,自制铭志。
来源:唐李绰:《尚书故实》,《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862册,第479页。
3、元代宣笔制作技艺流入吴兴内容:(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宣州自唐来多擅名笔,而诸葛氏尤精。
……国初,此法流吴兴。
自冯应科、陆颖辈首被赵文敏赏识,而宣州之笔殆无闻焉。
来源: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魏连科点校,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77页。
4、元代善琏湖笔名于世内容:(明万历《湖州府志》)笔,名品,最多出归安善琏村。
相传元时冯应科、陆文宝善制笔,其乡专习而精之,故“湖笔”名于世。
来源:明万历《湖州府志》卷三5、明代湖笔被视作名笔内容:(明僧德祥《谢车叔铭寄笔》诗)寄来名笔自湖州,珍重斋中什袭收。
早晚翻经有僧到,芭蕉先种待新秋。
来源:明僧德祥:《谢车叔铭寄笔》诗,《古今图书集成》第一百四十七卷,第63册,第1388页。
6、元、明时湖笔以兔毫笔擅长,有“毛颖之技甲天下”之誉内容:(明谢肇淛《西吴枝乘》)吴兴毛颖之技甲天下。
元时冯应科者擅长,至与子昂、舜举并名。
今世犹相沿尚之,其知名者曰翁氏、陆氏、张氏,皆兔毫也。
来源:明谢肇淛:《西吴枝乘》,《续说郛》卷二十六,《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191册,第286页。
7、明代成化前湖笔已冠天下内容:(明成化《湖州府志》)笔,出归安县东南善琏村。
……至今人多习其艺,故湖州之笔冠于天下。
文房四宝简介

文房四宝简介1. 湖笔简介“治世之功,莫尚于笔,能取万物之形,序自然之情,实天地之伟器也。
”(古今图书集成)素有“毛颖之技甲天下”之称的湖笔,是毛笔大家族中的佼佼者。
它发源于浙江省湖州市善琏镇。
因善琏旧属湖州府,故称“湖笔”。
善琏湖笔相传为秦代大将蒙恬所创,迄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
至秦以来,善琏人的制笔技艺世代相传,全镇几乎家家出笔工,被世人誉为“笔都”。
史书曾载:湖州出名笔,工遍海内,制笔者皆湖人……湖笔制作工艺复杂,从选料到成笔,一般需要经过笔料、蒲墩、水盆、装套、择笔、刻字等一百二十多道工序。
其品种繁多,主要可分为羊毫、兼毫、硬毫三大类,近三百个品种。
羊毫是选优质山羊毛精制而成,它的性能柔而健。
笔尖有一段透明发亮的锋颖,锋颖越长,质量越好。
这段锋颖在书写时能蘸墨而不滴,抱拢不散不开叉。
兼毫是羊毫与兔毫或狼毫等其他毫料配制的笔,具有刚柔相济的特色。
硬毫有山兔毛为原料制的紫毫笔,用东北优质黄鼠狼尾毛制成的狼毫笔,其他还有猪鬃笔等。
千百年来,经笔工精心研究,不断改进,逐渐形成了湖笔“尖、齐、圆、健”四大特色,为历代文人墨客所珍爱,与徽墨、宣纸、端砚并誉为“文房四宝”。
湖笔之所以成为名笔,与历代书画家有着密切的联系。
湖州古代文人荟萃,高士云集。
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杜牧、苏东坡等先后在湖州参政为官;本籍赵松雪、王蒙、吴昌硕、俞樾、沈尹默等均为一代书画大师。
他们雅好湖笔,且常与笔工探求制笔之法,为湖笔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隋朝智永更与湖笔有不解之缘。
他在蒙公祠旁永欣寺一住三十年,一边与笔工切磋制笔技艺,一边孜孜不倦地临池习书,一生用败坏的笔达一大筐,被埋在镇南的“晓园”,并亲笔题“退笔冢”三字。
湖笔的发展至元代为最盛。
冯应科、陆文宝为当时杰出制笔大师(其中陆专制“御笔”)。
他们所制的笔,“其中绳勾,中勾方圆中规矩,终日握而不败,故曰妙笔。
”冯应科的笔、赵孟兆的书、钱舜举的画当时被誉为“吴兴三绝”。
至明末清初,善琏湖笔的技艺逐渐外传,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天津、江苏等地。
善琏湖笔小镇简介

善琏湖笔小镇简介
善琏湖笔是中国四大名笔之一,产于浙江省湖州市善琏镇。
湖笔是一种珍贵的木料,其特点是:笔锋不枯,毫锋不散,色泽鲜艳。
善琏镇被称为“湖笔之乡”,这里制笔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最大的湖笔生产基地。
善琏有一批技艺精湛、经验丰富的制笔大师,他们是善琏湖笔业的中流砥柱。
这里还是一座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小镇,湖笔博物馆、湖笔街、湖笔交易市场……都让人感受到浓郁的湖笔之乡气息。
善琏小镇始建于明清时期,历经多次变迁与扩建。
现在善琏制笔业依然保持着传统的制笔工艺:择材、开料、雕刻、打磨、上杆……其中,笔工们通过对笔杆上的多个部位进行打磨和雕刻,使每一支湖笔都成为艺术品。
湖笔道具有极高的工艺价值和艺术价值,它不仅是中国传统制笔工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代表,也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种以镇为单位进行管理的官方贡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善琏湖笔产业已走上转型升级之路。
—— 1 —1 —。
湖笔简介

今年的春节我是在浙江省湖州市度过的,借此机会,我对湖州市的一大特色——湖笔有了一些了解。
湖笔,也称湖颖,与徽墨、宣纸、端砚并称为“文房四宝”。
它以制作精良、品质优异而享誉海内外,被誉为“笔中之冠”。
它不仅是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奇葩,更是湖州文化的典型代表。
为了进一步了解湖笔背后的文化内涵,我来到了位于湖州市的中国湖笔博物馆。
在博物馆,我了解到湖笔分羊毫、狼毫、兼毫、紫毫四大类;按大小规格,又可分为大楷、寸楷、中楷、小楷四种。
湖笔对质量的要求十分严格。
白居易曾以“千万毛中拣一笔”来形容制笔技艺之精细和繁复。
湖笔具备尖、齐、圆、健的特点,毫细出锋,毛纯耐用,所以有“毛颖之技甲天下”之说。
2006年5月,湖笔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笔的保护和传承从此走上了规范的发展之路。
近年来,湖州高度重视和发展湖笔产业,更加有力地保护了湖笔传统文化。
我相信,湖笔这张中华文明的名片一定会变得更加璀璨夺目、光彩照人!。
湖笔:摇空见露浓

湖笔:摇空见露浓湖笔:摇空见露浓2015-03-16 10:07 易象⽑笔是中国古代先民独创的书写⼯具,具有灿烂悠久的历史。
湖笔作为⽑笔的优秀代表,被列为⽂房四宝之⾸,技艺精湛,品质优异,素有“⽑颖之技甲天下”的美称。
2006年,湖笔制作技艺⼊选国家⾮物质⽂化遗产名录。
【湖笔简史】湖州⼭清⽔秀,⽓候温和,⽂化兴盛,⼈才荟萃,湖笔即在这种浓厚的地域⽂化中孕育⽽成。
湖州制笔业发源较早,相传秦代蒙恬曾在善琏村取⽺毫制笔,从此绕村的⼩河便被命名为“蒙溪”。
不过⾃秦⾄唐,全国的制笔中⼼在安徽宣州,因⽽宣笔最负盛名。
湖笔闻名于世,当始于元代。
湖州青花蒙恬将军盖壶元代湖笔制作精美,制笔⼯艺已基本成熟。
如今湖笔中的经典品种——⽺毫兰蕊,在当时已是誉满天下。
元代,湖笔取代了宣笔成为“天下第⼀笔”,并且进贡朝廷,名声⼤噪。
尤其是陆⽂宝所制“御笔”,更是⼈们千⾦欲求的珍宝。
明清时期,湖州已成为新的制笔中⼼,制笔⼯艺、数量、质量均达到新的⾼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
例如明清湖笔笔毫有⽺毫、兔毫、狼毫、貂毫、马毫、猪鬃等,笔头形制有笋尖式、⾹盘式、兰蕊式等,笔管材质有⽵、⽊、瓷、漆、象⽛、⾦银等。
此时,制笔“四德”——尖、齐、圆、健的理论形成并完善。
清初以来,湖州笔⼯在全国各⼤城市开设了笔庄、⼯⼚,如北京“贺青莲”、“戴⽉轩”,上海“杨振华”、“周虎城”等。
同时,⼀部关于⽑笔的著作——《笔史》诞⽣,湖笔⽂化⼤肆兴盛。
北京戴⽉轩明晚期剔红曲⽔流觞⽑笔【湖笔技艺】从原材料到成品,湖笔的制作要经过笔料、⽔盆、结头、装套、择笔、蒲墩、刻字等12道⼯序。
其中,毫料的选择为制笔第⼀关,也是关系到湖笔品质最重要的⼀步。
在进⾏笔料⼯序时,要浸⽪、发酵、采⽑,将原材料制成适合不同种类和形制的笔选⽤的毫料。
⽔盆,⼜称⽔作⼯,也是湖笔⼯艺中复杂且关键的⼀步。
其做法是将毫料浸在圆⽔盆中将其理顺,⽤⾓梳不断梳理,使长短不⼀的毫料能均匀混合。
经过这道⼯序,可以得到半成品的笔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颖之技甲天下”━善琏湖笔资料南浔区善琏镇地处杭嘉湖平原中心,距湖州市区约30公里,全镇区域面积55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镇区小桥流水,石砌河岸,尽显江南水乡风韵。
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善琏,在浙江吴兴府城东南七十里,又名善练。
以市有四桥,曰:福善、宝善、庆善、宜善,联络市廛,形如束练故名。
”善琏是湖州七大古镇之一,镇上居民几乎是家家出笔工,人人会制笔。
撰写于明孝宗弘治年间的《弘治湖州府志》记载:“湖州出笔,工遍海内,制笔者皆湖人,其地名善琏村……。
”善琏因此素享“湖笔之都”之美称。
毛笔的历史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最早的毛笔是在枝条上扎一束兽毛,到战国时期,演化成为将兔毛制成笔头,纳入劈开的竹杆中。
到秦朝时的“秦笔”,才奠定了后来毛笔的基本形状。
因善琏属湖州管辖,所以其制作的毛笔称为“湖笔”。
湖笔与徽墨、端砚、宣纸一起被称为“文房四宝”的珍品,是中国毛笔发展到最高水平的产物。
一善琏制笔业大约始于晋代。
相传秦代大将蒙恬创毫于世,善琏人便以笔业为生,几乎是家家出笔工,人人会制笔。
撰写于明孝宗弘治年间的《弘治湖州府志》记载:“湖州出笔,工遍海内,制笔者皆湖人,其地名善琏村……。
”善琏因此素享“湖笔之都”之美称。
在善琏,人们根据西晋崔豹所撰的《古今注》中,关于“蒙恬始造,即秦笔耳。
以柘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披……”的说法,以及《湖州府志》上记载的:“博物志云舜造笔,小博物志云蒙恬造笔,古非无笔,但也用兔毫,自恬而且制法较胜于故,至今善琏者必祀恬为笔祖耳。
”等史料记载,历代尊奉蒙恬为笔祖,其湖笔制作工艺,也一直禀承恬之制法,且延续至今。
为了纪念笔祖蒙恬,善琏笔工在镇上建造了“蒙公祠”,每年的农历九月十六,都要举行盛大的笔祖庙会,以祭拜恩祖,企盼笔业兴旺。
自秦至唐,安徽的宣州成为全国的毛笔主产地,所产毛笔也称为“宣笔”。
南宋建朝后,宋、元在江淮之间四十多年的争战,使宣城逐渐凋敝,笔工走避江南,部分笔工徙居湖州。
南宋政治、文化中心的南移,邻近的湖州善琏制笔业有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湖笔逐渐兴盛。
善琏湖笔精湛的工艺,离不开历代文人墨客的悉心指导。
据清同治《湖州府志》载:“(善琏)一名善练……,居民制笔最精,盖自智永僧结庵连溪往来永欣寺,笔工即萃于此。
”智永,名王法极,隋朝大书法家,为王羲之七代孙。
唐何延之的《兰亭记》记载他:“常居永欣寺阁上临书,所退笔头臵之于大竹簏,簏受一石余,而五簏皆满。
”智永在善琏三十个春秋,写败笔头五大簏,埋于晓园,亲题“退笔冢”,圆寂时抱笔而终,一时传为佳话。
到宋、元时期,文人书画技艺不断发展、变化的催动下,湖笔工艺不断改进、优化。
到了元代,还出现了冯应科、陆文宝等为文人激赏的制笔名匠。
据《湖州府志》记载:“制笔巧匠最多出归安善琏,村西传,元时冯应科、陆文宝善制笔,其相专习而精之,故湖笔名于世。
”湖州因此流传着“赵孟兆页的字,钱舜举的画,冯应科的笔”为“吴兴三绝”的说法。
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善琏笔工在湖州城内创办了,集湖笔生产和经营为一体的“王一品斋笔庄”。
随后,又逐步扩展到北京、上海、苏州等地。
“戴月轩”、“李鼎和”等名店笔庄,相继问世。
至此,湖笔完全取代了宣笔,享誉海内外。
到民国初年,仅善琏镇从事笔业的已达300多家,笔工1000余人。
镇上有皮毛行4家,笔杆行4家,还有一些采购、儲运商若干家,年产湖笔1000万支。
在这个时期,善琏湖笔的制作工艺,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精湛无双的地步。
行内称善琏湖笔是尖、齐、圆、键,“四德”皆备,享有“吴兴毛颖之技甲天下”之赞语。
抗日战争时期,湖州沦陷。
善琏百余家笔店为避战乱,举家迁居上海、苏州等地,大部分笔工因此失业,被迫改行,致使湖笔停产达3年2个月之久。
到解放前夕,善琏的制笔业还一片凋敝。
新中国成立后,笔工纷纷返乡,重操笔业。
在政府的关心和扶持下,1951年,成立了善琏湖笔同业会,1956年办起了湖笔生产合作社,1959年又分别创办了善琏湖笔厂和含山湖笔厂。
工厂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湖笔产业的发展,使其品种不断增多,质量不断提高,市场不断扩大。
“文革”给湖笔生产带来灾难,许多名牌产品以“复旧”之嫌而停止生产。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湖笔生产恢复生机,并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善琏湖笔厂、含山湖笔厂等生产厂家,成为传承湖笔传统工艺的主要企业。
他们所生产的双羊牌、双喜牌湖笔,成为中国湖笔的名牌产品。
二湖笔的种类按笔毛材料分,主要有羊毫(山羊毛)、紫毫(山兔毛)、狼毫(黄鼠狼尾毛)、兼毫(兼有两种以上的毛)笔等四大类。
羊毫性软,含墨饱满,以书为主,也可泼墨。
紫毫性硬,而尖如锥,主要用于工笔画。
狼毫软硬中性,能书能画,用途广泛。
兼毫用兔毛、羊毛兼而制之,善写小楷书,也可工笔。
从笔锋即笔头的长短来分,可以分为长锋笔、短锋笔,比长锋更长的称为“鹤脚”,主要用于草书书写。
从适宜所写字体的大小来分,一般可分大楷笔、中楷笔、小楷笔三种。
书写更大型的字,还有楂笔、斗笔等。
书写更小型的字,有须眉笔等。
在这些不同用途的湖笔中,笔工还要根据其特性和形状,冠于其美名。
传统名称有“玉兰蕊”、“长锋鹤脚”、“七紫三羊”等。
现代的有“福禄寿喜庆”、“桃李满天”等,一般都是馈赠老师挚友的礼品笔。
由于书写文化进步影响,人们的传统书写习惯,已逐渐被现代文明所取代,湖笔也无法避免面临的挑战。
于是,善琏湖笔在保留传统品牌的基础上,根据现代人的文化需求,开发出“纪念笔”、“情侣笔”、“新婚笔”、“师生笔”、“胎发笔”等新品种,给湖笔业注入了生机。
三湖笔制作的主要工序有笔料、水盆、结头、装套、镶嵌、蒲墩、择笔、刻字等十二道,每道大工序中又有若干道小工序,大小工序可达一百二十余道之多。
①笔料:主要是将原料毛按长短、粗细、色泽、有锋或无锋等不同特点,分成几十个品种,供制作不同种类、形制、品质的笔选用。
②水盆:又称水作工。
笔工将浸在水盆中的笔毛理顺,带湿剔除不适合做笔的杂毛、绒毛、无锋之毛等,并整理成半成品的笔头。
“水盆”是湖笔制作工艺中,最复杂、最关键的工序之一。
③结头:也叫扎毫,水盆做好的半成品笔头,送到这一道工序进行结扎。
然后用溶化的松香滴于笔头根部,使笔毛不易脱落。
④蒲墩:精选笔管的工序。
在逐根的挑选中,把干裂、虫蛀、皮色苍老、粗细不匀的笔管剔除,并按笔的各个品种规格要求,分类选出色泽、粗细、杆长一致的笔管。
⑤装套: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装笔头,将经精选的笔管进行挖孔,把结扎好的笔头安装其中。
二是为装好的笔配制笔帽。
⑥镶嵌:属于对某个种类毛笔的笔管进行装饰的工序。
此类笔一般用湘妃竹、凤眼竹以及象牙、红木、檀木等材料为笔的主杆,再用牛角(后起还用有机玻璃)进行镶嵌,使笔管造型更美观。
其中分镶头(笔头端)和镶尾(笔尾端)两种。
⑦择笔:又称为修笔。
是湖笔工艺中的关键技术环节。
择笔是对前面工序形成的半成品毛笔,进行最后检验并修整的工序。
笔工要将影响内在和外观质量的笔毛剔除,并将笔头整形,最终达到尖、齐、圆、健的品质要求。
⑧刻字:在笔管上刻上各种字体。
比如笔的品名和生产厂家的名号等等。
除以上各道主要工序外,还要经过脱脂、揩色、贴商标、包装等几道辅助工序。
湖笔工艺的每一道工序都讲究精细操作,对技艺要求非常高。
举例如下:水盆工序:羊毫水盆要经过抖、联、挑、合、圆等15道工序。
兼毫水盆要经过浸、列、配、做、搅等22道工序。
狼毫水盆要经过拔、中、索、做、起等13道工序。
兔毫的选料是在兼毫水盆中进行,拣毫要一根一根挑选,按色泽、性质、软硬等不同,精分成紫毫、白毫、花毫等类别,即使在一枝笔头中混有一根杂毛也不允许。
羊毫水盆既要剔除断毛、杂毛,又要将锋颖长短不一的毛理开,以达到“肩架齐,黑子明”。
水盆工序中还有一个将毛脱脂的过程。
一是用石灰水将笔毛根部脱脂,而笔毛锋尖的脱脂,则要用较长时日的“日晒夜露法”。
此法不仅不会因剧变而损伤锋颖,相反,还会使毛色也更加白嫩。
笔工俗称为“人越晒越黑,羊毛越晒越白”,这也是湖笔工艺的独到之处。
结头工序:结头要求笔头底部平整,线箍深浅适当。
捆扎粘合牢固,防止脱毛和笔锋不齐。
装套工序:装套工的技术难点在于“车”,即在笔管中挖孔。
孔的大小深浅正好适合所套之笔头。
质量要求挫头平、脐口齐。
湖笔有“毫毛不脱”的美誉,这两道工序是关键。
择笔工序:择笔一般要经过注面、挑削、择抹等工序。
择抹是把笔头捻和成形的工序,行话叫“择三分,抹七分”。
羊毫笔头要求的“光”和“白”,就是靠手抹的技巧来体现。
因此,择笔工种的学徒首先要苦练基本功,待手势准确,方可练习实际操作。
笔头的“圆”和“塌”,也全凭择笔工手感进行修整。
刻字工序:刻字也是功夫颇深的工种。
各种笔划的刀法称为点、划(横)、挺(竖)、撇、捺、踢(挑)、勾。
刻写时的笔顺并非按书写笔顺进行,而是一次性刻好各个字的相同笔划,再刻另一种笔划。
因此,刻字工必须对字体笔划的结构和字的排列娴熟于心。
所刻字体要求排列均匀,纵向如“一支香”,即字的整体垂直度不能超过一支香的偏差。
字体镌刻要不拼刀、不偏刀、不漏刀,不脱体,划头平整。
总之,各道工序的技艺,都是非千日之功难以得其门径的,所谓“毫虽轻,功甚重”是对湖笔制作技艺的形象写照。
湖笔工艺的独特性和精湛性,总体上体现在对“三义”、“四德”的追求。
“三义”指精、纯、美。
“精”指百余道工序的操作都一丝不苟;“纯”指选料严格细腻;“美”指笔头形、色及配合的笔管、刻书、装潢等高度完美统一。
“四德”为“尖、齐、圆、健”。
所谓尖,是指笔锋尖如锥状不开叉,利于点撇钩捺;齐,是指笔毛垂直整齐,散开后顶端平齐无参差,使吸墨饱满,吐墨均匀;圆,是指笔头浑圆匀称,不凹不凸,使书写圆转如意;健,是指笔毛健挺,不脱不败,书写时收放自如,富有弹性,收笔后笔头恢复锥状如初,且毛笔经久耐用。
“四德”之中,尤以“圆、健”最为难得。
四善琏湖笔以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工艺,为世人所关注。
从七十年代初到现在,善琏湖笔,曾多次荣获“浙江省优质产品”、国家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出口产品银质奖”、“中国十大名笔”等奖项。
产品享受国家进出口免检的特殊待遇,产品远销日本、新加坡等东南亚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精美绝伦的湖笔,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受书画名家和政界人士的喜爱。
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生前十分喜爱湖笔,曾写下“湖上生花笔,姑苏发一枝。
”的赞美之词。
启功、李苦禅、沙孟海等我国著名书画家,常用他们喜爱的湖笔,为善琏写下诗篇,留下墨宝,以表达他们对善琏湖笔的爱慕之情。
笔工杨卓民、李荣昌等制笔大师,曾先后进京,参加全国级的代表大会,受到了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中央领导还经常用善琏湖笔作为“国礼”馈赠国际友人。
邓颖超等中央领导出访时,常用善琏湖笔作为国礼,馈赠国际友人。
刘华清、李铁映等中央领导,曾先后来善琏参观视察,给善琏笔工留下了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