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善琏湖笔产业的情况汇报

合集下载

“湖颖之技甲天下”━善琏湖笔资料1

“湖颖之技甲天下”━善琏湖笔资料1

“湖颖之技甲天下”━善琏湖笔资料南浔区善琏镇地处杭嘉湖平原中心,距湖州市区约30公里,全镇区域面积55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镇区小桥流水,石砌河岸,尽显江南水乡风韵。

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善琏,在浙江吴兴府城东南七十里,又名善练。

以市有四桥,曰:福善、宝善、庆善、宜善,联络市廛,形如束练故名。

”善琏是湖州七大古镇之一,镇上居民几乎是家家出笔工,人人会制笔。

撰写于明孝宗弘治年间的《弘治湖州府志》记载:“湖州出笔,工遍海内,制笔者皆湖人,其地名善琏村……。

”善琏因此素享“湖笔之都”之美称。

毛笔的历史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最早的毛笔是在枝条上扎一束兽毛,到战国时期,演化成为将兔毛制成笔头,纳入劈开的竹杆中。

到秦朝时的“秦笔”,才奠定了后来毛笔的基本形状。

因善琏属湖州管辖,所以其制作的毛笔称为“湖笔”。

湖笔与徽墨、端砚、宣纸一起被称为“文房四宝”的珍品,是中国毛笔发展到最高水平的产物。

一善琏制笔业大约始于晋代。

相传秦代大将蒙恬创毫于世,善琏人便以笔业为生,几乎是家家出笔工,人人会制笔。

撰写于明孝宗弘治年间的《弘治湖州府志》记载:“湖州出笔,工遍海内,制笔者皆湖人,其地名善琏村……。

”善琏因此素享“湖笔之都”之美称。

在善琏,人们根据西晋崔豹所撰的《古今注》中,关于“蒙恬始造,即秦笔耳。

以柘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披……”的说法,以及《湖州府志》上记载的:“博物志云舜造笔,小博物志云蒙恬造笔,古非无笔,但也用兔毫,自恬而且制法较胜于故,至今善琏者必祀恬为笔祖耳。

”等史料记载,历代尊奉蒙恬为笔祖,其湖笔制作工艺,也一直禀承恬之制法,且延续至今。

为了纪念笔祖蒙恬,善琏笔工在镇上建造了“蒙公祠”,每年的农历九月十六,都要举行盛大的笔祖庙会,以祭拜恩祖,企盼笔业兴旺。

自秦至唐,安徽的宣州成为全国的毛笔主产地,所产毛笔也称为“宣笔”。

南宋建朝后,宋、元在江淮之间四十多年的争战,使宣城逐渐凋敝,笔工走避江南,部分笔工徙居湖州。

关于湖笔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关于湖笔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关于湖笔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2009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此掀起我国文化业发展热潮。

包括湖笔在内的众多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在现代工业的冲击下渐渐式微。

借着党的十七大的号召,它们所面临的发展窘境,受到各方人士的关注与重视。

湖笔产业的前景是否乐观?究竟有哪些因素制约着湖笔的传承与发展?诸多的湖笔作坊面临着怎样的困境?而我们渊源的湖笔文化又将走向何方?立足传统文化,从湖笔产业切入。

7月,我们来到浙江省湖州市善琏镇,深入走访众多湖笔工艺制造企业。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收集了大量详实的资料,反映了湖北产业多方面的问题。

以下有关湖笔产业的调查的实证资料来源为湖笔协会,湖笔文化馆,善琏湖笔厂,含山湖笔厂等。

一、湖笔的发展历程及制作流程1.湖笔概况善琏镇位于浙北杭嘉湖平原中心,是中华文房四宝之首湖笔的发源地,素有“毛颖之技甲天下”的美誉。

湖笔,亦称湖颖,与徽墨、端砚、宣纸并成为我国“文房四宝”,被誉为“笔中之冠”。

湖笔的起源可以从“蒙恬造笔”的民间传说溯起,从秦代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直到元朝,湖笔以其精湛的工艺开始名噪天下。

元朝成为湖笔产业发展的第一个重大转折点。

及至明清,湖笔产业逐步走向顶峰。

在古镇善琏出现“家家有笔工,户户出湖笔”的盛况。

2.湖笔的制作流程湖笔纯由手工制作,工艺流程由择料、水盆、结头、装套、蒲墩、镶嵌、择笔、刻字等一百二十多道工序组成,主要工序由技工专司,选料精细,制作精工,尤其讲究锋颖。

制作工匠秉承“精、纯、美”的准则,生产出“尖、齐、圆、健”四德齐备的成品湖笔。

二、湖笔产业的发展现状湖笔作为中华文房四宝之首,有着悠久灿烂的发展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内涵,是几千年中华文明中的一件珍贵的艺术瑰宝,早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品牌,现已形成了以“双羊牌、双喜牌、春风牌、火炬牌”为代表的名牌湖笔。

湖笔具有明显的品牌优势。

湖州作为中国的毛笔之都,经过千百年来的锤炼,已积淀出丰厚的文化底蕴,产生了如蒙公祠、含山塔、王一品、湖笔文化馆馆,湖笔一条街等等许多湖笔特有的名胜和人文景观。

中国文房四宝之浙江善琏湖笔走向没落

中国文房四宝之浙江善琏湖笔走向没落

中国文房四宝之浙江善琏湖笔走向没落浙江湖州善琏,是中华文房四宝之首湖笔的发源地,素有“湖笔之都”的美称。

而现在,善琏湖笔正逐渐成为一个没落的传说。

除了冯应科、陆文宝、张进中等几个传奇笔工的名字偶现于文人们的酬唱之作外,湖笔在文化史上的辉煌似乎与笔工们毫无关系。

这个小镇的名字很少见于正史,即便是在当地的府志和县志中被提及,也不过寥寥数语。

在这种被外界忽略的静谧中,几百年一晃而过。

湖笔挥洒出来的艺术,是以笔工们的健康为代价的。

由于需要长年保持不动的姿势,腰部的损伤与胃病是这个行业的通病;作水盆的女笔工,因为双手需要长期泡在水中,每到夏天,手指根处的溃烂会一直蔓延到手掌。

此外,冻疮和风湿病也是常见的职业病。

一定程度上,正是某种封闭性,让善琏笔工们能够安于单调、辛苦的生活方式。

这一切,随着流动和开放成为社会的主流命题而改变。

卜水清的丈夫谢善发清楚地记得,小镇能通汽车是在1985年。

从那以后,善琏镇西那个曾经通往外界的主要渡口码头逐渐成为少有人顾的死角。

作为湖笔的发源地,整个西堡村现在只有两个30来岁的中年妇女,在5分钟路程的善琏镇上“给私人老板做笔”。

卜水清身体不好,早已经做不动,制笔的工具已经送人。

她的儿子只学了一年做笔,就耐不住单调和辛苦,跑到湖州一家水泥厂上班。

带有硫磺味的蚊香的气味,是杨芝英的儿子孙育良对于善琏最深刻的记忆。

孙育良说自己小时候是在湖笔堆里泡大的。

母亲上班时,他和别的孩子就在湖笔厂里一排排坐好的笔工之间跑来跑去。

下班后,母亲往往还要把活带回自己那幢黑瓦白墙的房子里来做。

每到夏天,母亲就在刺鼻的加入硫磺的蚊香烟雾中工作,直至深夜。

孙育良是镇上中年笔工里最后的传奇人物——从事刻笔的他将微雕艺术引入湖笔笔杆的雕刻。

1992年,他曾经在0.75厘米的青笔杆上,刻出900字的《陆文学自传》。

从小热爱书画艺术的孙育良,依靠自己的刻笔绝技和湖笔生意,走上了艺术道路,现在成为湖州名气响亮的中生代画家。

参观善琏湖笔厂小学生作文

参观善琏湖笔厂小学生作文

参观善琏湖笔厂小学生作文
参观善琏湖笔厂小学生作文
在我们千金东北面不远,就是笔都善琏。

今天下午,我们在老师带领下去参观善琏湖笔厂。

来到善琏古镇,穿过几条街,我们就到了目的地。

来到笔厂门前,只见大门上方是我国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题写的“善琏湖笔厂”五个大字。

走进大门,里面的庭院中铺着草坪,其中一块草坪中有一大一小两只山羊的塑像,原来这里就是全国“十大名笔”之一的“双羊牌”湖笔生产基地。

该厂建于1956年,是最早生产湖笔的专业工厂,其产品“双羊牌”湖笔名扬四海,曾在全国首次毛笔质量评比中名列第一。

再往里走,我们参观了“传承馆”。

一进大门,就看到一支如扫把大的超大湖笔,四周的橱窗里陈列着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湖笔,还有各种各样的`制笔材料。

更引人注目的是展出的名家书画,有国画大师李苦禅、黄胄,书法大家舒同、沙孟海等20多人的墨宝。

从传承馆走出,我们又到制笔车间亲眼目睹了湖笔的制作过程。

在那里,我们看到,湖笔纯由手工制作,工艺十分复杂。

一支湖笔从原料进口到出厂,一般需要经过择料、水盆、结头、装套、蒲墩、镶嵌、择笔、刻字等十二道大工序,其中又可细分为一百二十多道小工序。

在众多工序中,以择料、水盆、结头、择笔四道工序要求最高,最为讲究。

每一位工作人员都端坐在工作台前,一丝不苟地操作着。

做一支湖笔真是太不容易了。

参观完了,大家都说真是长了不少见识。

“不是善琏多巧匠,哪来湖颖笔中王”,作为湖州人,我们引以为豪。

慎鹤云:坚守善琏 留住湖笔

慎鹤云:坚守善琏  留住湖笔

龙源期刊网
慎鹤云:坚守善琏留住湖笔
作者:宋伟杰伊利蔡荣章
来源:《浙江人大》2019年第06期
湖州市南浔区人大代表慎鹤云,中国湖笔之都——善琏镇的四德笔庄庄主,曾被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能工巧匠”称号。

湖笔制作技艺是一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小与湖笔打交道的慎鹤云,对湖笔有着深厚的感情,始终坚守在善琏,守着这支笔。

可令他担忧的是,如今愿意学做湖笔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湖笔制作技艺传承堪忧。

为此,他深入调研、细致分析,在区人代会期间领衔提出了《关于加大扶持湖笔产业推动转型升级的建议》,呼吁上级部门在资金、政策、人才等方面对湖笔产业予以倾斜。

同时,他还积极召集国家级湖笔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邱昌明和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马志良、錢建梁等,在善琏镇组建湖笔制作大师工作室群落,为全镇湖笔制作和产品研发提供技术支持。

同时,以师徒结对的方式力行“传、帮、带”之责,并协助善琏学校开发本土教材,向在校学生传授简单的制笔技艺,培育、传承和发展湖笔“活的DNA”。

善琏湖笔好在哪里?

善琏湖笔好在哪里?

善琏湖笔好在哪里?善琏湖笔起源湖笔的产地在湖州市善琏镇。

善琏,是湖州七大古镇之一。

镇区小桥流水、石砌河岸,尽显江南水乡风韵。

据《湖州府志》记载:“湖州出笔,工通海内,制笔者皆湖人,其地名善琏村,村有含山,山巅浮屠,其卓如笔。

善琏湖笔威❤:xiamimuyu ”作为湖笔的发源地和主要产地,小小的善琏,几乎家家户户会制笔,被人们形象的称为“笔都”。

善琏湖笔地标:善琏湖笔的兴盛善琏湖笔开始兴盛,应该是元朝以后。

元朝之前的毛笔主要是宣笔,也就是安徽宣城一带生产的笔,它的出名要比湖笔早。

到元朝,江浙地区尤其是湖州经济发展起来,地方富裕,湖笔慢慢产量就高过宣笔,名声也慢慢起来了。

善琏最大的优势就是有原材料。

湖笔的笔料主要是山羊毛,当时杭嘉湖一带都有养山羊,这就解决了笔料的问题。

再加上当时余杭一带的小山包上,种满了山竹,非常适合做笔杆。

所以毛笔的材料价格非常低,当时江浙一带又聚居了不少文人墨客,湖笔经过书法家的不断改造,也就越来越适合书写了。

解放前,善琏镇上有将近2000人,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做毛笔。

都是家庭小作坊的类型,女的做笔头,男的修笔。

周边的农村也都在做,善琏有座万安桥,每到赶集的时候,乡下人就把自己家里做的湖笔摆在万安桥附近卖,非常热闹。

善琏湖笔为什么好?善琏湖笔主要还是工艺上的区别。

其他毛笔都是混做,把长羊毛做成一个宝塔形状,拼上来做个笔头,笔就做好了。

湖笔不这样,它要先把笔芯做好,然后再把毛一层层贴上去,同时还要分锋颖的深浅。

一般毛笔17道工艺就可以了,湖笔算下来一共有120道工艺,非常繁琐。

看一支毛笔的好坏,关键就是看毛笔的锋颖。

一般毛笔是看不出锋颖的,它有锋,但是参差不齐,有深有浅,这样的毛笔很容易开叉,不好写。

湖笔不一样,如果一支笔的锋颖是1公分,那你所有毛的锋颖都要是1公分,一层一层地填上去,一般有3层。

这样做出来的毛笔,很紧很密,既有弹性又不会开叉,非常好写。

这项技术是非常难掌握的。

听老师傅说,最早的时候,做出来的笔都是要送去给书法家试用的,书法家把不完善的地方指出来,笔工再拿回去纠正,直到书法家完全满意了才能正式生产。

善琏湖笔小镇简介

善琏湖笔小镇简介

善琏湖笔小镇简介
善琏湖笔是中国四大名笔之一,产于浙江省湖州市善琏镇。

湖笔是一种珍贵的木料,其特点是:笔锋不枯,毫锋不散,色泽鲜艳。

善琏镇被称为“湖笔之乡”,这里制笔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最大的湖笔生产基地。

善琏有一批技艺精湛、经验丰富的制笔大师,他们是善琏湖笔业的中流砥柱。

这里还是一座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小镇,湖笔博物馆、湖笔街、湖笔交易市场……都让人感受到浓郁的湖笔之乡气息。

善琏小镇始建于明清时期,历经多次变迁与扩建。

现在善琏制笔业依然保持着传统的制笔工艺:择材、开料、雕刻、打磨、上杆……其中,笔工们通过对笔杆上的多个部位进行打磨和雕刻,使每一支湖笔都成为艺术品。

湖笔道具有极高的工艺价值和艺术价值,它不仅是中国传统制笔工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代表,也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种以镇为单位进行管理的官方贡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善琏湖笔产业已走上转型升级之路。

—— 1 —1 —。

市场营销 湖笔分析

市场营销 湖笔分析

市场营销作业产品名称湖笔生产地域浙江湖州南浔区善琏镇产品类别文房四宝销售地域浙江湖州产品面临内外部环境说明内部环境:1、行业现有竞争者的竞争:原与湖笔文化共共同构成民族纸上文化的硬笔文化以及其他笔业的发展,如圆珠笔、铅笔、水笔等的发展对湖笔文化有极大的制约性。

2、潜在竞争者的威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也迅速发展,许多高科技的产品也一一涌现出来,互联网和发展和E时代的到来也使纸质文化面临许多的挑战。

对湖笔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制约。

3、替代品的威胁:互联网和发展和E时代的到来也使纸质文化面临许多的挑战。

对湖笔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制约,原与湖笔文化共共同构成民族纸上文化的硬笔文化以及其他笔业的发展,如圆珠笔、铅笔、水笔等的发展对湖笔文化有极大的制约性。

4、供应商的威胁:供应商的集中化程度较低,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有限;生产者一般会有长期合作的稳定的供应商;湖笔制造的原材料主要是竹子和动物毛,材料较有限,也很容易受到外来灾害或其他方面的制约。

5、产品制造地域或公司的文化和资源:良好的底蕴文化可以促进湖笔文化的发展。

6、组织结构:良好的组织结构可以简化商品从计划、生产到宣传、销售的一系列发展,也可以促进湖笔文化的发展。

7、市场营销能力:作为民族文化重要之一的笔墨文化,湖笔文化的宣传上是不用质疑的,但同时在这个科技发展飞速的时代,湖笔文化在纸上文化中也会面临很多艰难的地方。

外部环境:1、经济环境: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也迅速发展,许多高科技的产品也一一涌现出来,互联网和发展和E时代的到来也使纸质文化面临许多的挑战。

对湖笔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制约。

2、社会文化环境:随着社会文化的普遍提高,人们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但大多数人选择“洋文化”较多,哈韩哈日的现象在青少年中也更加普遍的存在,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度也趋于减少,不利于湖笔的发展。

而人们对民族文化的意识正在逐步改善,但不能治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善琏湖笔产业的情况汇报
湖笔是中国文房四宝之首,善琏是湖笔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湖笔之都。

善琏湖笔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为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善琏湖笔作为中国式书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工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善琏湖笔作为南浔区的一张十分重要的文化名片,为扩大南浔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南浔在海内外的经济与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

但随着书写习惯的变化和书写工具的更替,全国各地制笔业的兴起与竞争,以及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成本的逐步增加等问题,善琏湖笔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困境。

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当前现状
善琏镇现有120多家制笔企业和经营户,制笔从业人员1350余人,管理营销人员50多人。

善琏镇年产湖笔1000余万支,年销售额5000余万元,其中出口值占三分之一,主要出口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10 多个国家和地区。

拥有“双羊”、“双喜”等一批“中华国之宝”知名商标。

目前,善琏湖笔市场占有率20%,年均纳税200万元左右。

(一)政府投入已有基础。

为了弘扬湖笔文化,发展湖笔产业,进一步提高善琏湖笔在外的知名度,历届政府为此作出了很多努力。

1995年恢复重建了纪念笔祖蒙恬的蒙公祠。

2001年提出了以湖笔产业、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湖笔一条街、湖笔文化园建设的总体思路,
并作出初步规划,2002年得到了市计委批准立项,项目占地15.6公顷,总投资7700万元。

计划恢复永欣寺、智永阁、退笔冢、大石笔、墨池、墨楼等名胜古迹,把善琏建成一个集购物、旅游、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笔都古镇。

(二)品牌保护得到加强。

从1995年起,每年举办一次笔祖庙会。

2000年,善琏湖笔获中国文房四宝协会颁发的“中国十大名笔”奖状。

2004年善琏正式通过了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文房四宝协会的评审,荣获了“中国湖笔之都”的荣誉称号。

2005年成立了南浔区善琏湖笔行业协会。

2006年,善琏镇被命名为“浙江省民间艺术之乡”,湖笔制作技艺被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现正在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开始在注册“善琏湖笔”证明商标,国家工商总局已受理审核。

(三)经营观念逐步转变。

在各地陆续兴起制笔产业,毛笔市场空前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善琏湖笔部分制笔业主能够及时分析现状,主动走出封闭式的生产与经营模式。

目前,善琏湖笔在国内(除西藏)外都有经销商,建立善琏湖笔网站,纷纷开设网上营销网店,积极参与中国湖笔文化节和国内大型文化展示活动。

(四)产品提升受到重视。

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善琏湖笔为适应市场需求,不断增添现代元素,把湖笔生产从实用型转向工艺型、礼品型,不断满足市场消费要求。

研制开发了生肖纪念笔、婴儿胎发笔、高级礼品笔、工艺陈列笔等笔种,并在笔杆设计、包装装潢上下功夫,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专门为书画大家量身定制专用笔等。

二、存在问题
(一)市场份额占比不高。

在80年代,善琏湖笔的国内外市场占有率是25 %。

至今,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国内外市场占有率是20 %。

当然,善琏湖笔一直以来以生产中高档产品为主,高端市场用户相对稳定。

低端市场用户正在萎缩,比如中小学生练习用笔销量明显减少。

江西、安徽、江苏、天津等地制笔业的产销份额在逐步增加。

(二)生产成本逐年提高。

一是原材料涨价。

传统湖笔用料精良,原材料成倍涨价使产品成本大大提高,而产品售价因受制于江西、安徽等地的竞争,不能同步提高。

二是人工工资增加。

目前,湖笔制作工人月薪才500-600元,本地劳动力已经越来越难请到,增加人工工资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外来操作工人在短时间内不能掌握湖笔的制作技艺,因此,导致产品成本提高。

三是经营税负较重。

我市对制笔企业现行的税率为8—9%,近年来,湖笔年销售额保持在4000—5000万元,每年向国家纳税均在200万元左右。

对于税负,各地实施情况不同。

如江西文港制笔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当地对传统毛笔生产经营的税负基本没有,当作一项“温饱工程”、“惠民工程”。

(三)技艺传承后继乏人。

随着现代工业的不断兴起,传统手工作坊式生产的湖笔产业,因其工艺复杂,工作辛苦,收入低微,地位不高等情况,青年人不愿入行,使整个行业青黄不接,年轻人大多不想从事父业,对湖笔业缺乏感情,纷纷另谋生路。

现在善琏地区40岁以下的年轻的湖笔专业技工全镇不足10人,而且掌握技艺的老笔工
大都退休阶段了。

(四)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一是经济效益低下。

善琏湖笔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一直是一个传统的手工行业,象湖州含山湖笔厂,是善琏镇制作湖笔规模最大的两家企业之一,年产80万支,产值400万元左右,实现利润还不如在家里摆二个毛纺台套的家庭作坊。

二是产品研发落后。

善琏湖笔为适应市场需求,在产品研发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是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在产品研发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所欠缺,导致同类产品低价位恶性竞争等情况。

三是市场意思淡薄。

没有充分利用好、发挥好善琏湖笔2000多年来积淀的品牌效应,没有以开放的意识和开放的姿态去研究和解决市场的新问题、新情况,比如怎么来有效地解决“制笔”与“用笔”之间的关系,如何积极参与政府和民间举办的文化活动来提高知名度、美誉度和扩大市场份额等。

三、有关建议
2000多年来,善琏湖笔经过一代又一代笔工的创造性劳动,赢得了“湖颖之技甲天下”的美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前,如何保护、传承、弘扬和发展湖笔文化,引起了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也备受中外各界名人学者的关注。

现就善琏湖笔产业面临的困境,提出如下保护发展建议:
(一)加大对湖笔关怀力度。

任何一项工作能不能扎实开展,能不能取得预期成效,领导重视是关键。

领导重视到位,措施得力,工作全局就充满活力,具体工作也就深入扎实。

善琏湖笔产业面临着严峻
的挑战,更面临着巨大的机遇。

当前,在我省上下兴起文化大省建设新高潮,全力推动浙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背景下,善琏湖笔产业已经引起了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有望在湖笔产业政策扶持、人才培育、产品推广等关键环节上取得新突破。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产业政策扶持。

建立湖州湖笔传承保护基地。

在善琏镇笔祖“蒙公祠”和湖笔一条街的基础上,划出一定区域建设湖笔传统制作技艺传承馆、湖笔文化一条街、笔祖祭祀及湖笔节庆活动广场等,集湖笔“技艺传承、文化展示、游览购物”于一体。

建设资金约1000万元,筹集方式:项目包装后向省里争取一部分,市划拨专项资金300万元,区专项配套150万元,余下部分由善琏镇筹集。

二是税收政策倾斜。

在工商、税收等有关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将每年征收的市区所得部分款项返还给善琏镇。

主要用于三个方面:1、每年由区文化部门和善琏镇举办一次善琏湖笔大型推介活动;2、组织参加国内外大型文化用品展销活动;3、按比例返还企业用于提高工人工资和发展再生产。

三是建立专项资金。

每年从湖州市文化基金中划拨30万元,建立善琏湖笔制作技艺保护专项资金。

主要用于五个方面:1、善琏湖笔品牌的宣传、保护和打击假冒伪劣工作;2、善琏湖笔系列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技改工作;3、培养湖笔制作技艺传承人,每年20名;4、评选和奖励有突出贡献的湖笔制作企业和个人;5、湖笔传统制作技艺传承馆的日常运作。

(三)加大人才培育力度。

一是增加技工薪酬收入。

企业在政府税收返还的基础上进行同比例配套,主要用于增加技工薪酬收入,应保
持工业企业职工收入的平均水平以上。

二是鼓励青年学艺从业。

通过湖笔传统制作技艺传承馆这个载体,培养一部分青年作为湖笔制作技艺传承人,在社会保障、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上给予相应保障。

三是营造尊师重艺氛围。

开展湖笔世家、工艺大师、带徒名师等项目的评选、表彰和奖励活动,对有突出贡献的湖笔制作艺人享受政府专项津贴。

(四)加大产品推广力度。

一是发挥湖笔行业协会作用。

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湖笔行业协会,积极协调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各种问题,为业主把好关,搞好服务,进一步形成行业合力。

建立具有权威性的湖笔质量检测机构,进行不定期的质量抽测,确保湖笔质量。

二是提高善琏湖笔在中国·湖笔文化节中的参与机会。

在湖笔文化节的举办过程中,适当考虑善琏湖笔的参与机会,为善琏湖笔在品牌形象、产品营销搭建平台。

三是在全市开设地方课程。

结合实际,可以在南浔区先行一步,然后在全市逐步推开的方法,在我市中小学开设书法课程,鼓励中小学生学习书法,继承和发扬优良的传统文化。

四是充分发挥湖州书画家协会的资源优势和桥梁纽带作用,加大力度宣传、推介善琏湖笔,进一步扩大善琏湖笔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邀请国内外的书法家、画家到善琏举办文化交流活动,从而逐步提升善琏湖笔的人气和名气,把湖笔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

二零一零年七月二十八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