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茶文化的图片欣赏
中国风茶文化的图片

中国风茶文化的图片一、茶叶,一种茶叶一世情,每一种茶叶都有着她自己曲折离奇的身世故事,“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安溪铁观音”、“君山银针”、“云南普洱茶”、“庐山云雾茶”、“冻顶乌龙茶”、“祁红茶”、“苏州茉莉花茶”等风行世界的名茶,每—种茶都写出它们的一世传奇!二、茶与生活,将水煮开,置茶入壶,注汤入壶,将茶汤入杯……这一道道泡茶程序看似简单却蕴涵了如何取水、浇水、置茶的量、冲水的急慢多寡等等,都在细微中引动着茶香和滋味。
三、茶器。
佳茗必有好器相配,才能相得益彰。
中国历代经典茶器中,有不少出自名窑,或在宫廷之内、或在文人雅士之间流传把玩,亦成为令人收藏主题。
本系列将以中国茶器为经,以时代为纬,系统地探究每一时代品茗风格与茶器的一段不解之缘。
我国历代历朝的文人士子,对茶多有著述,以至茶文化成为与诗书礼乐绘画等文化艺术息息相通的一个组成部分。
最有代表性的两部分著作,即唐代《茶经》和清代《续茶经》。
远古时代:人们从野生大茶树上砍下枝叶,采集嫩梢,生嚼鲜叶。
后来加水煮成羹汤饮用,这就是最早的原始粥茶法。
南北朝:统治阶级嗜茶成风,皇帝多在皇宫举行茶宴,作为对群臣的一种恩施,气氛肃穆庄重,礼节严格。
丈人与僧侣则多选择在古柏参天的禅林寺院坐禅饮茶。
唐代:陆羽《茶经》之前,人们把茶饼研成细末,再加上葱、姜、橘等调料倒入罐中煎煮来饮。
后陆羽提倡自然煮茶法,去掉调料,人们开始对水品、火品、饮茶技艺非常讲究。
宋元时代:将团茶碾成细末,置入盏内,冲入少许沸水,搅拌调匀,再注入更多的沸水,并以茶筅搅打至稠滑状态即饮。
这是当时最受推崇的研膏团茶点茶法。
普及民间的另一大特色茶事,“斗茶”,这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包括水、具、火候、注汤时机和调汤动作等系列内容。
明清时代:茶叶由紧压茶改为条形散茶,於是,人们不再将茶碾成粉末,而是直接将散茶加入壶或盏中沏泡饮用。
这种保留了茶叶的清香味,推崇小壶缓啜的“工夫茶”冲泡方法标志着炒制散茶的盛行,并一直流传至今。
茶文化摄影图片

茶文化摄影图片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
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
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晋代茶文化隋唐茶文化根据茶在先前都是药用,在隋朝全民普遍饮茶,也多是认为对身体有益。
隋朝基本是初步形成中国茶文化,公元780年,陆羽据此著《茶经》,把隋、唐茶文化形成的了专有标志。
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
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
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
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
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元代,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虽喜欢茶,但主要是出于生活、生理上的需要,从文化上却对品茶煮茗之事举趣不大;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人面对故国破碎,异族压迫,也无心再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通过饮茶表现自己的情操,磨砺自己的意志。
这两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后,促进了茶艺向简约、返璞归真方向发展。
明代中叶以前,汉人有感于前代民族举亡,本趄一开国便国事艰难,于是仍怀砺节之志。
茶文化仍承元代势,表现为茶艺简约化,茶文化精糖果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
茶文化图谱

茶文化图谱Te a C u l t u r e I n s i g h t
中国人的生活,不用执拗,无需言语,只要静下心来吃茶去。
清代花瓶绘画(局部):此图描绘了茶匠烘干茶叶的工作场景,是清代最流行的关于记录制茶工艺流程的纪实性绘画。
《唐人宫乐图》:绢本设色图轴,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据专家考证,《唐人宫乐图》应完成于晚唐时期,正值饮茶之风盛行之际,而画中的场景正是典型的“煎茶法”场景的部分重现,也是晚唐宫廷中茶事昌盛的佐证之一。
1880年,三位香港传统女士在一起喝茶。
从前,香港也曾将酒楼与茶楼分得很清楚:茶楼饮茶,有戏伶唱粤语旧戏;酒楼却是与花街柳巷的营生相关。
但随着1935年香港禁娼令下,思变的酒楼老板也就开始备齐各式点心,信心十足地与茶楼抢生意了。
品茶:该图出自《清史图典》,画面内容反映了清代闺阁小姐与侍女煮水待茶的生动场景。
清朝是我国古代茶文化趋于完善的时期,现在流行的六大茶类就是在这时完全确立的。
1790年,广州外销画里描绘的凉茶摊。
外销画兴盛于十八九世纪,因为市场需求旺盛,于是在广东沿海城市,一批画匠开始专门大批量地绘制这些纪实性绘画,专供欧洲市场。
而在广东一带最常见的凉茶摊,自然就成了这些外销画经常描绘的对象。
中国茶文化PPT课件

茶与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有对茶的描写,如《红楼梦》、《水浒传》等古典名著中都有 大量关于饮茶、茶道、茶具的描述,展现了茶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饮茶习俗,还体现了人们对自 然、人生、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茶文化也在不断演变和创新。现代茶 文化更加注重个性化、时尚化和多元化,各种新型的饮茶方式和茶文化活动不 断涌现。
文化艺术灵感 茶文化对中国的诗词、绘画、音乐 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 无数艺术家的创作灵感。
茶的种类与分布
绿茶
以鲜叶为原料,未经发酵,色 泽鲜绿,是中国茶的主要类型 之一。主要分布在浙江、安徽
、湖北等地。
红茶
以新鲜茶叶为原料,经过发酵 ,色泽红润,味道醇厚。主要 分布在福建、安徽、湖北等地 。
乌龙茶
半发酵茶,色泽乌润,滋味醇 和,香气浓郁。主要分布在福 建、台湾、湖南等地。
黑茶
以老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 色泽黑褐,滋味醇厚回甘。主 要分布在湖南、湖北、浙江等
地。
02
茶的制法与品鉴
茶叶的制作过程
晾青
将采摘后的茶叶摊放在阴凉通 风处,使其自然萎凋。
揉捻
将杀青后的茶叶揉成条状,促 进茶汁液的挤出和均匀分布。
茶文化的国际传播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对世界各地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 和地区开始学习和传承中国茶文化,举办各种茶文化活动,促进了各国之间的 文化交流和友谊。
05
中国各地茶俗
福建闽南地区的功夫茶
总结词
福建闽南地区的功夫茶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茶文化,注重茶具的精致和泡茶的技 艺。
茶文化文字素材图片

茶文化文字素材图片时代性民族性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
藏族、土家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哈萨克族、锡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德昂族、基诺族、撒拉族、白族、普米族和裕固族等茶与喜庆婚礼,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地区性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区茶文化。
中国地区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
在经济、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
上海自1994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国际茶文化节,显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国际性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演变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品位。
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艺术。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
茶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
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
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
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
“三不点”为茶不新、泉不甘、器不洁,是为一不;景色不好,为一不;品茶者缺乏教养举止粗鲁又为一不,共为三不。
碰到这种情况,最好是不作艺术的品饮,以免败兴。
1.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
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2.点茶,斗茶:较之于唐代煎茶,宋人更喜爱典雅精致的点茶艺术。
由于宋代饮茶之风炽热,所以还风行评比调茶技术和茶质优劣的“斗茶”,亦称“茗战”。
中国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设计图片1中国茶文化设计图片2中国茶文化设计图片3中国茶文化设计图片4中国茶文化的内涵1.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世界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意义十分深远。
茶文化是中华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涵极其丰富,包含着茶叶生产消费及其对人的精神生活产生影响的各个方面。
2.茶文化教育的表现及存形式,既有物质形态的,也有精神形态的。
表现为物质形态的,诸如茶的历史文物、遗迹、茶书、茶画、各种名优茶、茶馆、茶具、茶歌舞和茶艺表演等等。
表现为精神形态的,诸如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养廉、以茶养性等等。
中国茶文化的礼仪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都有客来敬茶之礼。
随着茶文化的传播与普及,茶道、茶礼、茶艺已经通过不同的表现渗透到了寻常百姓家。
特别是南方一些省市,很多家庭在家里不仅开辟了一个别致典雅的茶室,而且功夫茶具、各类名茶、特色茶点也一应俱全,俨然就是一个小茶楼。
普通百姓家虽然没有专用的茶室,也结合自身条件,配备有茶具和茶叶。
绿茶、花茶、白茶、黄茶不需洗茶,否则将损失茶叶有效成分;而经发酵的如红茶、黑茶、青茶(如铁观音、乌龙茶等)都需要经过洗茶,保障茶汤的口感和品质。
茶叶冲泡时,要轻而快,八分满即可。
冲泡后,有礼貌地对客人说:“请用茶。
”客人也应表示谢意,待3-4分钟后,即可品茶。
品茶时,若用茶杯,应右手拿杯柄,左手启杯盖;如用玻璃杯,则用大拇指和中指、食指夹杯,无名指和小指托底;如用盖碗,则右手持杯,左手启盖,客人可以拨去茶汤上的茶叶,慢慢细饮。
如感到茶水过热,应放在茶几上稍凉后再饮,不要用嘴吹降温。
中国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一是茶文化以茶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
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二是茶文化是应对人生挑战的益友。
中国茶文化图片

中国茶文化图片古人最早利用茶的方式是口嚼生食,后来便以为火生煮羹饮,就象人们今天煮菜场一样,那时的人们只把茶作为羹汤来饮用,或以茶作菜来食用。
对中国人而言,茶不仅是一种饮料,更多的是一种清静、静心的精神象征。
历经千年,茶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层面。
茶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史的象征之一。
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茶的发现及饮用,证实了茶的兴奋、醒脑功能以及各种健身作用。
无论是历史文人生活中的“琴棋书画酒诗茶”,还是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茶都是不可缺少的。
久而久之,茶便被人们引入精神文化活动之中,引伸出茶道、茶礼、茶德、茶艺、茶宴、茶禅之类的概念与形式。
茶道是以修行悟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
茶道包括茶艺、茶礼、茶境、修道四大要素。
所谓茶艺是指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的一套技艺;所谓茶礼,是指茶事活动中的礼仪、法则;所谓茶境,是指茶事活动的场所、环境、所谓修道,是指通过茶事活动来怡情修性、悟道体道。
茶道中所修何道?可为儒家之道、可为道家、道教之道,也可为禅宗及佛教之道,因人而异。
一般来说,茶道中所修之道为综合各家之道。
修道的理想追求概括起来就是养生、怡情、修性、证道。
证道是修道的理想结果,是茶道的终极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证道则天人合一、即心即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极高明而道中庸,无为而无不为。
“茶道”一词的原创来自于中国,并不断有所发展。
首次提出“茶道”概念的是比“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的茶圣陆羽年长十几岁并精于茶事的诗僧皎然。
他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有句“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诗人谈及饮剡溪茶的感受,第一饮可“涤昏寐”,第二饮“清我神”,第三饮便达到“得道”的境界。
最后在诗尾提出了“茶道”一词,这是富有哲理内蕴的词,与现代茶文化界对“茶道”的界定颇为相通。
皎然之后,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也提到“茶道”一词,在晋代以后,茶成为日常饮料,文人雅士在品饮中感受到茶叶超出物质外的精神品性。
茶文化ppt课件

适量饮茶建议与注意事项
适量饮用
根据个人体质和需求适量饮茶,过量饮用可 能导致不良反应。
避免空腹饮茶
空腹饮茶可能刺激胃肠道,建议在餐后半小 时至一小时饮茶。
选择优质茶叶
购买时关注茶叶产地、品质等信息,确保安 全卫生。
不饮用过浓、过烫的茶
浓茶和烫茶可能损伤胃肠道黏膜,增加患病 风险。
茶叶在生活中的多元化应用
国外影响力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国茶文化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受到 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举办茶文化 展览、研讨会等活动,推动茶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02
茶叶知识与分类
茶叶品种及产地
绿茶
产自浙江、安徽等地,如龙井、 碧螺春等。
红茶
产自福建、湖南等地,如正山小 种、祁门红茶等。
乌龙茶
THANKS
感谢观看
01
茶文化历史
掌握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和重要 历史节点。
茶具与冲泡技巧
了解各种茶具的使用方法,掌握正 确的冲泡技巧。
03
02
茶叶分类与特点
熟悉各类茶叶的产地、制作工艺和 口感特点。
茶道精神与礼仪
理解茶道精神的内涵,熟悉茶艺表 演中的基本礼仪。
04
拓展延伸:跨文化交流中的茶文化传播
茶文化在国外的传播
储存与保管
介绍如何储存和保管各种 茶叶,以保证其品质和口 感。
冲泡方法及技巧
水温掌握
讲解冲泡各种茶叶所需的 水温,如绿茶需用80℃左 右的热水,红茶需用90℃100℃的沸水等。
投茶量与浸泡时间
介绍各种茶叶的投茶量及 浸泡时间,以保证茶汤的 浓度和口感。
茶具选择
讲解冲泡各种茶叶所需的 茶具,如紫砂壶、玻璃杯 等,以及如何选择和保养 茶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茶文化的图片欣赏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
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
茶的医学价值。
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
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
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
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
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
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
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
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两
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业已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
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
在此情况下,
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
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
代酒之举。
南齐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
前下遗诏,说他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
干饭、果饼和茶饭便可以。
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
”在陆纳、桓温、齐武帝那里,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以有,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
饮茶
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学相当流行。
玄学是魏晋时期一种哲学思潮,主要是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
玄学
家大都是所谓名士,重视门第、容貌、仪止,爱好虚无玄远的清淡。
东晋、喃朝时,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暂时的满足,终日流连于青
山秀水之间,清淡之风继续发展,以致出现许多清淡家。
最初有清
谈家多酒徒,后来,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
玄学家喜演讲,普通清谈者也喜高谈阔论。
酒能使人兴奋,但喝了多了便会举止失措、胡言乱语,有失雅观。
而茶则可竟日长饮而始终清醒,令人思
路清晰,心态平和。
况且,对一般文人来讲,整天与酒肉打交道,
经济条年也不允许。
天是,许多玄学家、清谈家从好酒转向好茶。
在他们那里,饮茶已经被当作精神现象来对待。
随着佛教传入、道教兴起,饮茶已与佛、道教联系起来。
在道家看来,茶是帮助炼“内丹”,升清降浊,轻身换骨,修成长生不老
之体的好办法;在佛家看来,茶又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秀之物。
尽管
此时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饮茶仪式和阐明茶的思想原理,但茶已经
脱离作为饮食的物态形式,具有显著的社会、文化功能,中国茶文
化初见端倪。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
其概括了茶
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
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唐代茶
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
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
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
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
分等级。
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
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
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
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
“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
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自元代以后,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
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内涵,过于精细的茶艺淹没了茶文化
的精神,失去了其高洁深邃的本质。
在朝廷、贵族、文人那里,喝
茶成了“喝礼儿”、“喝气派”、“玩茶”。
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标志着中华民族全面融合的步伐大大加快。
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虽喜欢茶,但主要是出于生活、生理上的需要,从文化上却对品茶煮茗之事举趣不大;另一方面,汉族文化人面
对故国破碎,异族压迫,也无心再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
希望通过饮茶表现自己的情操,磨砺自己的意志。
这两股不同的思
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后,促进了茶艺向简约、返璞归真方向发展。
明代中叶以前,汉人有感于前代民族举亡,本趄一开国便国事
艰难,于是仍怀砺节之志。
茶文化仍承元代势,表现为茶艺简约化,茶文化精糖果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
现代茶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
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
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
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
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
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
随着茶文化的兴起,
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
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
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份份主办
“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
都以茶为载体,促
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总之,中国茶的历史及其发展,不仅仅是形成简单的一种饮食文化的过程,而同样映射出一个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民族的精神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