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5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难点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这则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诵读法、辩论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
多媒体课件。
1课时播放背景音乐——歌曲《愚公移山》。
几年前人们还曾认为毛泽东的“高峡出平湖”是夸张的梦话,而今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话变成现实,高峡真正出平湖了。
那么,一个人搬走两座大山是不是仍是奇闻笑谈呢?好,通过学习《愚公移山》,让我们来认识这位移山的愚公吧。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
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净无为。
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
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1.时代背景。
本文选自《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
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这一表现形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题解。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本文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怕困难、坚持奋斗的精神,结尾极富浪漫主义,体现了人定胜天的乐观信念。
毛泽东同志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时,曾以《愚公移山》为题致闭幕词,鼓励全党全民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下定决心,坚持奋斗,排除万难,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一九五七年毛泽东同志又发出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伟大号召。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3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3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可爱的编辑为大伙儿找到的《愚公移山》教学设计(3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愚公移山》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中运用衬托、对比的手法以及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
2)、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重点难点: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愚公智叟名字的深意。
3、教学方法:讨论探究法一。
课前准备(检查预习)检查学生的学案,了解预习情况。
二、解惑释疑(新授)(一)、导入:《愚公移山》。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历来为人们所传颂。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它。
(二)、朗读课文,熟知文意(三)、析读课文,探究问题1、交流课前预习答案:1)、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分析愚公移山的不利条件有哪些?(不利条件:山高路远、人老势薄,工具简陋,遭人讥讽)3)、在“移山”事件中提到了哪些人物?给他们分分类并说出分类依据(家人、遗男、其妻、神仙支持愚公移山,智叟反对移山)4)、“愚公”和“智叟”的名字有何深意?(四)研读课文,解惑答疑:1、人们怎样看待愚公移山的行为?其妻:支持移山,关心身体,提出实际困难家邻:赞同移山,齐心协力智叟:反对移山,讥笑嘲讽神仙:感动诚心,援助移山我们:?2、我们到底能不能让愚公搬家?1)、神仙移山为何不帮愚公搬家?2)、作者为何不写愚公搬家?3)、我们可以告诉愚公搬家吗?我们从愚公的形象中读出了什么?五、课堂小结:六、课后作业续写:两座大山搬走以后的故事(300字)七、板书设计:八、课后反思第四部分:测案思考问题:1、愚公的形象:智叟的形象:2、本文在塑造愚公的型形象时运用了什么手法?3、本文是一篇寓言,它的寓意何在?愚公移山优秀教案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体会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设计

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设计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这篇文章的教案应该如何编写呢?下面是X为大家整理的的公开课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一、学习愚公移山精神,用顽强的艰苦奋斗精神去战胜困难。
二、了解文言文表疑问的几种句式;正确解释下列词语: 加、亡、且、焉、诸、以。
教学重点一、采用启发式教学,运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二、从讨论思想内容,带动对词语句子的深入研究,解决词语句子的译释。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愚公移山2.简介的体裁、出处和是一则长期在民间流传的寓言,保存在篇里。
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著。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
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二、指导预习。
1.对照注释阅读全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画出表疑问的句式。
2.理清全文脉络,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地方提出“移山”的问题?(2)什么地方写“移山”斗争?(3)什么地方写“移山”的结果?三、研习新课。
1.教师朗读全文。
正音,将课文注释中的有关拼音读一遍。
2.教师提问: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要求学生先理解第1段的两句话,明确:这两句话写了“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处位置,在明确句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提出的问题: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情况,实际上是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写了存在的困难,为写愚公作了铺垫。
3.学习第2段。
教师启发提问:愚公为什么要发起移山呢?愚公召集的“家庭会议”开得怎么样?(1)引导学生学习“北山愚公者……聚室而谋曰”,重点学习“且”(将)、“惩”(苦)、“之”(主谓之间助词)等词的解释。
(2)分析“家庭会议”。
①愚公提出的“移山”目标代表了“北山”人的共同愿望,首先就是“杂然相许”。
②愚公妻“献疑”是:第一,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学习“以君之力”句,重点掌握:“以”(凭)、“曾”(并)、“如……何?”(把……怎么样?)、“焉”(哪里);第二,提出“移山” 的具体问题,完全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移山”任务。
《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下面是小编整理提供的《愚公移山》教案,欢迎阅读与参考。
《愚公移山》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能力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辩论法3.品读法4.理读法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5.延伸拓展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探究文章寓意;品读课文,鉴赏文章写法上的特点;研读课文,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
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
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 /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应一厝朔东无陇断焉(2)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惩山北之塞 A.处罚 B.警戒 C.苦于出入之迂也 A.绕远 B.迂腐 C.困难指通豫南 A.指向 B.手指 C.一直杂然相许 A.允许 B.赞成 C.答应且焉置土石 A.哪里 B.乃、才 C.语气助词(4)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
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教案设计范文三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教案设计范文三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教案设计范文一一、设计思路自主学习落实文言词句,反复朗读感知故事情节,合作学习探究形象寓意。
二、教材分析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
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它告诉我们要克服困难就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
本文描写生动、形象,善于运用对比手法。
三、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大意。
2.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3.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四、教学重难点1.积累常用文言实词,了解文言虚词“之”“其”“而”的用法。
2.准确翻译、理解课文。
3.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
五、课时安排 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借助工具书及书本注释自读课文,通过生生、师生的合作,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导入新课1课前可让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
2这支振奋人心的歌曲,歌名叫《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间流传的寓言故事,相信在座的不少同学就熟知这个故事,有谁愿意给我们讲一讲这个故事呢(学生讲好后,教师从鼓励角度进行评价,板书课题,介绍相关知识:《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名寇,又名列御寇,战国前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俗话说,吃菜要吃原汁原味,读文学作品也是如此,要多读原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的原文,希望大家能从中品尝出独特的滋味。
(二)自读感知1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停顿正确。
(同座组成学习小组相互听读,根据要求相互评价。
)2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逐字逐句读懂课文。
(自读中,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书上打上问号,准备向同学、老师求助。
教师巡视,随时了解学生自读的进展情况。
)(三)合作解疑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应该尽量要求他们自己查工具书解决,或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教师只解答学生经过努力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
愚公移山教案教学设计优秀5篇

愚公移山教案教学设计优秀5篇愚公移山教案(一):教学目的1.反复朗读,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文章的思想好处。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由整理]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引入播放背景音乐――《愚公移山》的歌曲。
巍巍壁迎的三峡是举目高峡,几年前人们还曾认为毛泽东的高峡出平湖是夸张的梦话,而这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话变成现实,高峡真正出平湖.那么,一个人搬走两座大山是不是仍是奇闻笑谈呢好,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愚公移山,来认识这位移山的愚公吧。
二.正课1.朗读(放录音),注意揣摩语气。
2.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1)愚公要移的是什么样的山讨论:(板书:太行王屋方七百里高万仞)(2)齐读第二自然段。
讨论: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板书:愚公移豫南汉阴)(3)愚公移山要克服哪些客观困难呢齐读第三段.讨论归纳:年老将少路途遥远工具简单(4)分主角朗读第二.三段。
(先小组进行,教师点播,然后齐读)注意体会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语气有什么区别讨论归纳:两人的态度不同。
愚公之妻的怀疑是从关心出发,提出实际问题,语气较轻.智叟则是讥笑、责难,阻止愚公去移山。
(4)移山结果如何齐读第四段.讨论归纳.(板书:帝令背走)3.移山成功说明了什么讨论归纳:这是一篇寓言,寓言就是透过某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它能够以古喻今,也能够远喻近,还能够小喻大。
本文以移山成功结尾,就表达了劳动人民的完美愿望,是对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和坚强意志的讴歌。
4.辩论: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愚公是该搬家还是该移山讨论,小结:愚公移山的目的是造福千千万万人的子孙后代,他明知山高路远,人老将少,工具简陋,困难重重,仍去移山,看是愚不可及,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可谓站得高,看得远,实则不愚。
而今,我们仍可见到愚公精神.1998年的长江、嫩江洪水肆虐,处处告急。
愚公移山的语文公开课教案

愚公移山的语文公开课教案《愚公移山》是战国时期的列御寇创作的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
该故事讲述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今天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愚公移山的语文公开课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愚公移山的语文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的1.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文言文的诵读。
3.辨析文言词语。
重点、难点重点:学习顺畅诵读文言课文。
难点:辨析文言词语。
教学过程一、预习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太行(hang)万仞(ren)惩(cheng)塞(se)汝(ru)曾(zeng)诸(zhu)箕畚(ji ben) 荷(he)孀(shuang)龀chen 叟(sou)匮(kui亡以应(wu)厝(cuo雍(yong)2.熟读课文,看解释,查字典,试翻译全文。
二、导人1.作家作品简介《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2.导语《愚公移山》一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三、正课1.朗读课文(可老师范读,学生试读、齐读,也可听课文录音,朗读时注意正音。
) 2朗读停顿的指导。
(1)关于标点符号的停顿。
一般来讲顿号停半拍,逗号停一拍,句号、问号、感叹号停两拍。
(2)关手段与段之间的停顿。
段与段之间停顿可长一些,一般3~5拍即可。
(3)关于句中的停顿。
句中的停顿,按朗读时感情表达的需要或换气的需要可适当作短暂的停顿,但要以词或短语为单位,以不念破句为标准。
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的教案优质6篇

《愚公移山》的教案优质6篇教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有条理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发展过程,下面是作者为您分享的《愚公移山》的教案优质6篇,感谢您的参阅。
《愚公移山》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文中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
★理读法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导语同学们从小就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故事——愚公移山。
那就让我们在上课文之前,先回忆一下这个故事。
请看flash《愚公移山》。
二、重点文章1、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经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文体: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
三、读课文,理解文意1、学生默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解释全文,有问题的一会儿质疑。
2、学生质疑,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一些重点词语的解释。
四、理解全文1、愚公家周围环境如何?他为何要移山?移山有什么好处?(尽量用原句回答。
)答: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移山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移山有何困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困难有山高大、面积广、年老力衰、移山人少、运土石工具简陋,往返路途遥远。
这样写的作用可以衬托出愚公移山的决心之大。
3、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民乐初中李福明教学目标:1、体会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概括愚公移山的精神,概括故事的寓意: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奋斗。
教学重难点:1、品味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2、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做出不同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法国寓言家拉·封丹认为,寓言有“身体”和“灵魂”两部分,“身体”就是寓言故事,“灵魂”则是它的寓意。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这则寓言的故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人物的形象和这则寓言的“灵魂”。
检查复习:好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学习好文言文主要靠积累,知识积累的好方法是自我整理,请说一说你整理了什么知识点。
二、简析课文1、我们接下来齐读课文并思考几个问题,看同学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课文。
a、解决以下问题1、太行、王屋二山的规模怎么样2、愚公当时的状况如何3、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移山的目标如何4、移山的结果是怎么样的b、现在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你怎么知道愚公也参加了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c、移山这事做起来难吗难!我们从课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
板书:难方七百里,高万仞移山———难——五人,人数少工具简陋时间漫长行程远由此看来,移山的任务的确很艰巨,但越是艰巨,越能体现出人物不同的精神风貌。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些人物对移山的不同的态度。
三、分析人物学法指导:表现人物思想情态的基本方法是对话,它不仅能在情节发展中起推动作用,而且不同的问话表达了不同的语气,还可以表现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态。
1、分析愚公妻和智叟对愚公“平险”的对话。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过渡: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对愚公移山,他们的理由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同:认为没有办法处理挖下来的土石学法指导:“近似之迹,不可不察”,读书时经常注意从“近似之迹”的比较中找出它们的相异之处,就可以发展我们的思维能力。
请同学们与同桌讨论,从目的、语气和称谓的角度思考两段话的区别。
区别:a、“甚矣,汝之不惠。
”倒装句式的运用,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的轻视。
“且焉置土石”愚公的妻子有这个疑问,说明她考虑到丈夫面临的困难,对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心。
b、愚公的妻子:合乎情理“献疑”智叟:夸张,带着讽嘲的意味“其如土石何”与“如太行、王屋何”句式相同,但智叟的话中多一“其”,加强了反问的语气。
c、从称谓看,还有什么不同愚公的妻子称愚公为“君”,智叟则称愚公为“汝”,显得不客气,也说明了智叟对愚公轻视的态度。
“轻视、看不起2、愚公之妻关切、担心愚公,智叟讥笑、责难愚公,你觉得他们说话的语气应该是怎样的明确: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带有关切、担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委婉。
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
学生试读3、分析智叟的形象愚公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智叟“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由此可以看出,面对困难时,智叟是怎样的态度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畏难而止自作聪明板书3、分析愚公的形象a、智叟自作聪明地反对愚公移山,愚公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反对和嘲笑我们一起读愚公反驳智叟的话。
学生找出“汝心之固……何苦而不平”齐读启发:这段句子念起来感到特别有力,这是什么原因呢移山很有信心,使人感受到移山的可能性。
追问:“而山不加增”,这个“而”字的作用是什么体会“而”字的转折作用;“加增”就是“更增高”。
子子孙孙无穷尽,然而山不会更增高了,挖去一点就少一点,这样一算,自然引出了一个结论:“(山)何苦而不平”b、面对那么大的困难,愚公对智叟说的这段话表现了愚公什么样的性格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知难而进大智若愚板书c、愚公“年且九十”,只剩“残年余力”,却要带领老老小小五个人,移走两座“高万仞”的大山,这到底是“愚”还是“不愚”请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看法。
学生自由分析讨论后明确:愚公移山,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首先,他移山的目的明确。
有数移山之利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
在移山的整个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
另外,用“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点去看,愚公不仅不笨,而且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
这叫做“大智若愚”。
d、既然还有其他的方法解决“出入之迂”的问题,文章为什么还要安排愚公去移山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
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
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我们不需要以今天的眼光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
关键是掌握这个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四、理解寓意1、读到这里,你觉得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思路:①敢于迎接挑战;②持之以恒,坚持就是胜利;③志当存高远;④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躬⑤团结就是力量;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交流2、补充资料:◆夸父逐日:他双耳挂两条黄蛇、手拿两条黄蛇,去追赶太阳。
当他到达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他喝干黄河和渭河的水后,他想去喝北方大湖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
◆精卫填海:精卫她本来的名字叫女娃,炎帝的女儿,后来在游泳的时候被淹死了,魂魄化成一只精卫鸟,经常衔一些微小的土、石、木头,要把大海给填平。
阅读以上材料,比较他们与愚公移山之间的异同共同点:都经过不懈的努力,试图完成自己的梦想。
表现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和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的精神。
不同:(人数、外援、结局)过渡:文章告诉我们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位有坚强毅力的老者形象。
五、拓展延伸1、文章为什么用神话结尾,这是不是影响了愚公坚持不懈的形象(书p175一)a、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山神的儿子背走大山,衬托了愚公的精神b、作者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所有的神话和寓言,在“科学”的手术刀下,都经不起解剖。
当代着名作家迟子建去香港某大学座谈时,直言自己的文学、世界观与神话是分不开的,然而一位女生咄咄逼人地提问:“来自东北的女作家,你讲得太夸张了吧,狐狸怎么能开口说话呢再说了,现在是一个科学的时代,这些神话都是糊弄人的,有什么意义呢”与同桌讨论:你认为,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寓言和神话吗学生自由回答六、总结升华也许,故事不足为信,但我们要传承故事中所包含的精神。
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只要我们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小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大到国家的建设,我们都要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会进步,国家才会富强。
七、布置作业1、背诵第三段2、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愚公移山《列子》愚公知而进大智若愚难智叟畏而止自作聪明参考资料:任何时代都需要神话的存在,人不可能总处在积极地、向上的,努力奋斗这种工作亢奋状态的。
人需要放松,需要减压,相信神话的存在就是一种最好的精神寄托,人类因为对万事万物有悲悯的情怀,所以才一路走到今天,我想如果有一天神话绝迹了,人类也就到了消亡的边缘。
神话是人类开始对世界和自己的来源问题感到疑惑并做出各种不同的解答,古代的劳动人民都坚信这就是宇宙、人类、自然万物的起源。
神话反映了古人对宇宙、人类本身的思考及解释,也包含了古人的美好愿望。
“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的实际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
”——马克思《愚公移山》教学反思1、设法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体验,引导学生从“文本表面”进入到“文本底层”,去感悟文本的文化,激活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得到精神的享受。
首先把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文化传承上《愚公移山》故事情节简单,揭示的寓意是深刻的,从寓意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也是优秀寓言的魅力所在。
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我注意引导学生从寓言文体特征的角度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
关键是掌握这个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其次,注意创新意识的激发与批判思维的启迪。
学生如果只是积累、继承与保存文化传统,那么语文课程将永远不能与时俱进,也不能引领文化的创造与发展。
寓言故事浅显易懂,情节吸引人,中心人物是愚公,中心事件是移山。
在文中对愚公的移山壮举早有争论,最反对的人物是智叟,智叟认为愚公移山是一件极为愚蠢的行为。
文中的智叟是以自作聪明、目光短浅的艺术形象出现的,而愚公却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也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愚公的行为到底愚不愚蠢,教学中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关注学生的思想。
我在执教《愚公移山》时为了引导学生更进一步地深入体验文本,我让学生比较《愚公移山》、《夸父逐日》与《精卫填海》这三个故事结局的不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在比较中得出新的结论,并能够言之有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让学生的思维从发散中走向深入。
另外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神话和寓言也成了荒诞不经的笑话,更有许多人把它们和迷信混为一谈,其实任何时代都需要神话和寓言的存在,相信神话的存在就是一种最好的精神寄托,本文以神话结尾,寄托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更赞颂了愚公的坚持不懈精神。
关于这个时代是不是还需要神话的讨论,希望能引领学生对一些时代性的观念产生有自己的思考,并且能辩证地看待这些观念。
三、细读文本,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对话中的同和不同去理解人物的不同形象,如我引导学生从目的、语气、和称谓的角度去辨析智叟、愚公之妻对愚公移山的不同态度,从中就可以看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另外,我更注重指导学生,细读课文,读出文章中人物的语气,从而更好地体会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