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1-引言本文档是对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的报告,旨在汇报调查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和步骤,以及所获得的数据和结果。
通过这份报告,我们希望能够提供对耕地后备资源的全面了解,并为农业发展和土地利用做出重要的参考。
2-调查目的和背景2-1 调查目的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评估和分析耕地后备资源的潜力和可利用性,为土地规划和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2 调查背景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耕地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为了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工作成为当前重要的任务。
3-调查范围和方法3-1 调查范围本次调查将涵盖目标地区的所有耕地及其周边的潜在耕地,包括已利用的耕地和未利用的耕地。
3-2 调查方法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调查,包括实地考察、卫星遥感和文献研究等。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对目标地区的土地类型、土壤质量、水源情况等进行了详细的了解。
卫星遥感技术帮助我们获取了目标地区的空间信息,并进行土地覆盖和利用的分类。
此外,我们还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全面的收集和分析,以获得更多关于耕地后备资源的数据和信息。
4-调查结果和分析4-1 土地类型和质量评估根据实地考察和遥感技术,我们对目标地区的土地类型进行了分类,并评估了土地的质量。
结果显示,目标地区主要分布有农田、草地和林地等土地类型。
其中,农田是最主要的耕地类型,土地质量普遍较好,适宜农作物的种植。
4-2 潜在耕地筛选在已利用的耕地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未利用的潜在耕地。
根据土地类型和质量评估,我们筛选出一部分适宜进行农作物种植的耕地。
这些耕地具有合适的土壤质量和水源条件,可以有效增加农业生产。
4-3 土地规划和利用建议综合以上调查结果和分析,我们提出了如下土地规划和利用建议:●合理利用和保护现有的耕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开发潜在耕地,增加农业生产能力。
●加强土地保护和环境治理,确保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

市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一、前言1.1任务来源、工作背景与工作目标1.1.1任务来源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严格保护耕地红线,有效利用国土资源,科学实施国土综合整治,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据部重点工作安排,部署开展新一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1.1.2工作背景二次调查全国耕地较2009年公布的耕地面积多出20380万亩。
2009年,国土资源厅发[2009]70号文件也曾对“对属于1999年1月1日《土地管理法》修订施行后,由单位和个人自行开垦、且未在第二次土地调查前纳入耕地统计围、也未在相关图件上标示过的新增耕地”提出过要求。
地籍部门有必要对二调这个历史阶段形成的新增耕地情况落实到地块和上图入库,以便为政策管理提供数据基础和支撑。
对这部分新增耕地落实到地块并调查评价。
1.1.3工作目标在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农用地分类以及农业部门各项工作成果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外业调查,查清全县各类耕地后备资源数量、类型和分布情况。
开展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是为全面掌握耕地后备资源状况,有计划、科学、合理的组织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障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保证调查评价成果的科学性和统一性特撰写本报告。
1.2工作依据(1)《中华人民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GB/T 10114)(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13923-2006)(4)《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 13989)(5)《地理空间数据的交换格式》(GB/T 17798)(6)《土地基本术语》(GB/T 19231)(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8)《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规程》(GB/T 28405-2012)(9)《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10)《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11)《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TD/T 1016-2003)(12)《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016-2007)1.3工作阶段安排与完成情况市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从12月18始至 12月26止,历时 8天,12月24完成外业资料调查,12月25完成业指标量化与评价,12月26日完成建库、成果整理与检查、试点经验总结等工作,12月26日完成成果审查与上报。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调查,从而为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通过对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可以了解到资源的利用情况、潜力和问题,为耕地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 调查目的了解耕地后备资源的分布情况和面积。
分析耕地后备资源的土壤质量和水资源供应情况。
研究耕地后备资源的利用模式和发展潜力。
提出耕地后备资源保护和管理的建议。
3. 调查方法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利用卫星影像和数字地图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精确定位和分类。
野外调查:实地勘察耕地后备资源的土壤质量、水资源供应和利用情况。
数据分析:通过统计分析耕地后备资源的分布情况、潜力和问题。
4. 调查结果4.1 耕地后备资源分布情况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耕地后备资源主要分布在各县乡镇的山区和边坡地带。
其中,县的耕地后备资源最为丰富,占总耕地面积的30%。
4.2 耕地后备资源的土壤质量和水资源供应情况经过野外调查,我们发现耕地后备资源的土壤质量较好,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
水资源供应也比较充足,可以满足农作物的灌溉需求。
4.3 耕地后备资源的利用模式和发展潜力通过调查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耕地后备资源的利用模式以农业种植为主,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和蔬菜水果。
耕地后备资源还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可以适当引进新的农业种植模式和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5. 建议加强耕地后备资源的保护工作,防止非农业用地占用和污染。
推广先进农业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耕地后备资源的利用效率。
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合理利用地下水和水资源,确保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展。
加强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资源的持续利用。
6. 结论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了解了耕地后备资源的分布情况、土壤质量、水资源供应情况和利用模式等关键信息。
对耕地后备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希望本报告可以为农业发展和耕地保护提供参考和指导。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一、引言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是为了了解目前耕地资源的数量、
质量和利用状况,为农业开发和土地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本报告详
细介绍了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的相关信息和结果。
二、调查背景
⒈调查目的:了解耕地资源的现状和潜力,为土地利用规
划和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⒉调查范围:选择市的区、县和乡进行调查。
⒊调查时间:从年月开始,为期个月。
三、调查方法
⒈文献调研:查阅国家和地方相关统计资料、法规文件等。
⒉实地调查:走访农田,了解农作物种植情况、土壤质量、灌溉设施等情况。
⒊抽样调查:随机抽取农田样本,测量耕地面积、土壤肥
力指标等。
四、结果分析
⒈耕地资源数量:根据调查结果,市总耕地面积为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
⒉耕地资源质量:综合考虑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氮磷钾含量等指标,耕地质量总体良好。
⒊耕地资源利用状况:根据对样本调查的结果,耕地利用率为%,主要作物种植情况为。
五、问题与建议
⒈耕地浪费:部分农田存在闲置、荒废现象,建议加大耕地整治和管控力度。
⒉水资源利用:有些地区缺乏灌溉设施,导致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建议加强灌溉设施建设和水资源管理。
⒊农业发展方向:针对不同地区的土壤特点和气候条件,制定种植结构调整和发展方案。
六、附件
⒈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统计表
⒉实地调查照片
七、法律名词及注释
⒈土地管理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的关于土地使用、转让、确权等方面的法律。
⒉土地规划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的关于土地利用规划、调整等方面的法律。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分析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分析报告【篇1】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分析报告这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以县为统计单位,以二次调查和2023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结果为基础,结合土壤普查、农业普查、全省国土规划纲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成果和资料信息,综合考虑区位、交通等开发条件,调查评价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的宜耕性。
同时,各地要以2023年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为基础,以二次调查中各省辖市报送的“不稳定耕地”面积作为参考,经实地核定类型、位置、范围、质量等级、利用状况等,进行上图入库形成“不稳定耕地”调查结果。
对于在二次调查中增加的耕地,经实地核定位置、范围、质量等级等,形成单位和个人自行开垦的新增加耕地面积调查结果,实现对这部分新增耕地的上图入库。
据介绍,所谓“不稳定耕地”,就是指处于林区、草原以及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范围内和受沙化、荒漠化等因素影响的耕地。
上一轮我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完成于2023年,十多年来我省耕地后备资源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摸清耕地后备资源情况,对于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2】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分析报告 1引言耕地后备资源是现阶段的主流技术前提下,利用开发土地、复垦农田等相关措施对未充分利用的土地或者是废弃地进行改变,或者是利用对已经划定但是还未整理的农用耕地和建设用地进行规划和整理,使得耕地面积增加的同时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近些年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耕地逐渐向建设用地转换。
可以预计的是,在今后的几十年内,假如不采取适当措施,耕地总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减少,也因此对国家粮食安全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对国家安全产生严重威胁。
此时就需要采取必要措施,适量的开发耕地后备资源,以此弥补社会经济发展而引起的耕地面积缩减的情况。
2耕地后备资源概述耕地后备资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可以开垦的土地资源;二是可以复垦采矿的用地。
XX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及评价

工作任务 本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概述
2、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
根据第二次土地调查结果,我省耕地面积4633.71万 亩,与2008年变更调查年报耕地面积4240.63万亩相比 增加393.08万亩,与全国土地调查办对接后,确认为其
中203.7万亩为不稳定耕地。94.8万亩
实地核定“不稳定耕地”的位置、范围、质量等级、 利用状况等,形成“不稳定耕地”调查结果,实现“不稳 定耕地”的上图入库。对“不稳定耕地”后续利用条件进 行分析,提出政策建议。
• 耕地后备资源一般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
,可能转化为耕地的非耕地资源。
2014年5月,国 土资源部下发了《国 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 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 源调查评价工作的通 知》(国土资厅发 [2014 ]13号)。
•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是对全国范围当前可开垦 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进行调查评价,查清耕地 后备资源的数量、类型、分布等情况,对其做出 科学的评价,分析开发利用潜力。
目标和任务 上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 目的:查清集中连片,能够形成国家级土地开发复垦基地的耕地后备资源的类型、数量、质 量和区域分布状况。
• 本次调查评价有两项任务: • ⑴可开垦土地调查评价。根据江西省地形、地貌状况,调查大于600亩(40公顷)的集中连
片(每片面积不小于100亩)可开垦耕地后备资源,主要包括荒草地、滩地、苇地、沼泽地 、裸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及权属状况;依据被调查土地的自然条件和所在区域的人口、 经济、社会状况进行适宜性评价,分析其开发利用的潜力。 • ⑵可复垦土地调查评价。根据工矿等非农建设用地和灾害毁损地的分布情况,调查大于300 亩(20公顷)的集中连片(每片面积不小于50亩)可复垦耕地后备资源,着重调查压占破坏 地、塌陷地、自然灾害损毁地等的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和潜力状况,依据被调查土地的 自然条件和所在区域的人口、经济、社会状况进行适宜性评价,分析其复垦利用的潜力。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市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一、前言1.1 任务来源、工作背景与工作目标1.1.1 任务来源为贯彻落实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严格保护耕地红线,有效利用国土资源,科学实施国土综合整治,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据部重点工作安排,部署开展新一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1.1.2 工作背景二次调查全国耕地较2009年公布的耕地面积多出万亩。
2009年,XXX发[2009]70号文件也曾对“对属于1999年1月1日《土地管理法》修订施行后,由单位和个人自行开垦、且未在第二次土地调查前纳入耕地统计围、也未在相关图件上标示过的新增耕地”提出过要求。
地籍部门有必要对二调这个历史阶段形成的新增耕地情况落实到地块和上图入库,以便为政策管理提供数据基础和支撑。
因此,对这部分新增耕地进行调查评价。
1.1.3 工作目标本次调查评价旨在全面掌握耕地后备资源状况,有计划、科学、合理的组织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障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为保证调查评价成果的科学性和统一性,特撰写本报告。
1.2 工作依据本次调查评价依据以下规定:1)《中华人民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GB/T )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2006)4)《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 )5)《地理空间数据的交换格式》(GB/T )6)《土地基本术语》(GB/T )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007)8)《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规程》(GB/T -2012)9)《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012)10)《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 11)《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TD/T 1016-2003) 12)《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016-2007)1.3 工作阶段安排与完成情况暂无明显问题的段落需要删除。
封开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

封开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封开县国土资源局二○○八年四月目录前言 (6)一、概况 (7)(一)封开县状况 (7)1.地理位置及地貌 (7)2.气候与资源状况 (8)3.土壤状况 (8)4.水文条件 (9)5.植被状况 (9)(二)社会状况 (10)1.区位状况 (10)2.区域农业状况 (10)(三)土地利用状况 (10)1.土地利用率较高 (11)2.农用地占地面积较大,建设用地较少,但耕地较少 (11)(四)上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实施概况 (11)1、耕地后备资源量变化 (11)2、已开发利用的后备资源的现状及利用分析评价 (13)二、工作概述 (13)(一)工作目的、原则与依据 (14)1、工作目的 (14)2、工作原则 (14)3、工作依据 (15)(二)指导思想 (16)(三)工作内容与范围 (16)1、工作内容 (16)2、工作范围 (17)(四)工作组织与措施 (17)1、组织机构设立 (17)2、组织工作措施 (18)三、技术路线与方法 (19)(一)总体技术路线 (19)(二)耕地后备资源分类 (20)四、前期准备工作 (22)(一)工作方案与计划 (22)(二)调查底图 (23)(三)调查表格 (23)(四)作业工具的准备 (23)五、耕地后备资源调查 (23)(一)资料整理 (23)1、图件类 (24)2、文字类 (24)3、表格类 (24)(二)室内判读 (25)1、待开发土地 (25)2、待复垦、整理土地 (25)(三)外业调绘与调查 (25)1、外业调绘 (25)(四)境界与权属界调绘 (26)(五)地类调绘 (26)(六)补测地物 (26)(八)填写外业调查记录表 (26)(九)自检和外业成果整理 (27)六、耕地后备资源评价 (27)(一)耕地后备资源限制因子评价 (27)(二)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方法与指标 (27)1、评价原则 (27)2、评价系统 (27)(三)耕地后备资源评价 (28)1、待开发耕地后备资源评价 (29)2、待复垦耕地后备资源评价 (31)3、待整理耕地后备资源评价 (34)4、评价方法 (35)(四)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区社会经济条件评估 (35)(五)面积量算 (35)1、基本步骤 (35)2、面积量算精度 (36)3、量算记录 (36)4、面积汇总 (36)(六)建立数据库 (36)(七)制作封开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图 (36)(八)编写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37)七、项目成果及质量情况 (37)(一)外业成果 (37)(二)调查成果 (37)(四)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成果 (41)(五)成果质量检查过程 (41)八、成果应用与效益 (41)(一)成果应用 (41)1、为耕地占补平衡提供依据及评判标准 (41)2、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供了科学依据 (42)3、有利于土地整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42)4、为土地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43)5、补充、完善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43)(二)主要效益 (43)1、查清了“家底”,为耕地占补平衡提供了依据 (43)2、锻炼了队伍,提高了国土资源管理的专业技术能力 (44)3、改进了调查评价方法,积累了工作经验 (44)九、主要经验 (44)1、部门重视、领导支持是开展工作的关键 (44)2、多方面人员相互配合是开展工作的基本方法 (44)3、图件、资料等的妥善解决是开展工作的基础 (45)4、精心组织技术队伍是工作进度与质量的保证 (45)5、质量检查与跟踪是保证成果质量的有效手段 (45)十、结论 (45)前言耕地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XX县国土资源局二○○八年四月目录前言 (6)一、概况 (6)(一)XX县状况 (7)1.地理位置及地貌 (7)2.气候与资源状况 (8)3.土壤状况 (8)4.水文条件 (9)5.植被状况 (9)(二)社会状况 (10)1.区位状况 (10)2.区域农业状况 (10)(三)土地利用状况 (10)1.土地利用率较高 (11)2.农用地占地面积较大,建设用地较少,但耕地较少 (11)(四)上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实施概况 (11)1、耕地后备资源量变化 (11)2、已开发利用的后备资源的现状及利用分析评价 (13)二、工作概述 (13)(一)工作目的、原则与依据 (14)1、工作目的 (14)2、工作原则 (14)3、工作依据 (15)(二)指导思想 (16)(三)工作内容与范围 (16)1、工作内容 (16)2、工作范围 (17)(四)工作组织与措施 (17)1、组织机构设立 (17)2、组织工作措施 (18)三、技术路线与方法 (19)(一)总体技术路线 (19)(二)耕地后备资源分类 (20)四、前期准备工作 (22)(一)工作方案与计划 (22)(二)调查底图 (23)(三)调查表格 (23)(四)作业工具的准备 (23)五、耕地后备资源调查 (23)(一)资料整理 (23)1、图件类 (24)2、文字类 (24)3、表格类 (24)(二)室内判读 (25)1、待开发土地 (25)2、待复垦、整理土地 (25)(三)外业调绘与调查 (25)1、外业调绘 (25)(四)境界与权属界调绘 (26)(五)地类调绘 (26)(六)补测地物 (26)(八)填写外业调查记录表 (26)(九)自检和外业成果整理 (27)六、耕地后备资源评价 (27)(一)耕地后备资源限制因子评价 (27)(二)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方法与指标 (27)1、评价原则 (27)2、评价系统 (27)(三)耕地后备资源评价 (28)1、待开发耕地后备资源评价 (29)2、待复垦耕地后备资源评价 (31)3、待整理耕地后备资源评价 (34)4、评价方法 (35)(四)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区社会经济条件评估 (35)(五)面积量算 (35)1、基本步骤 (35)2、面积量算精度 (36)3、量算记录 (36)4、面积汇总 (36)(六)建立数据库 (36)(七)制作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图 (36)(八)编写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37)七、项目成果及质量情况 (37)(一)外业成果 (37)(二)调查成果 (37)(四)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成果 (41)(五)成果质量检查过程 (41)八、成果应用与效益 (41)(一)成果应用 (41)1、为耕地占补平衡提供依据及评判标准 (41)2、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供了科学依据 (42)3、有利于土地整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42)4、为土地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43)5、补充、完善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43)(二)主要效益 (43)1、查清了“家底”,为耕地占补平衡提供了依据 (43)2、锻炼了队伍,提高了国土资源管理的专业技术能力 (44)3、改进了调查评价方法,积累了工作经验 (44)九、主要经验 (44)1、部门重视、领导支持是开展工作的关键 (44)2、多方面人员相互配合是开展工作的基本方法 (44)3、图件、资料等的妥善解决是开展工作的基础 (45)4、精心组织技术队伍是工作进度与质量的保证 (45)5、质量检查与跟踪是保证成果质量的有效手段 (45)十、结论 (45)前言耕地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是政府和各个政府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XX县人多地少,工业生产增长快速,土地需求量大,耕地后备资源不足,耕地保护任务艰巨。
几年来,在保证大项目用地的同时,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不断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坚守耕地保有量,保证了粮食生产的稳定性。
让有限的土地资源保障无限的经济社会发展,就需要做好耕地开源节流工作,加大开发、整理和复垦耕地后备资源的力度,才能有效破解保护耕地资源和保障发展的难题,有力的保证我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为实施耕地保护战略、贯彻落实国土资发〔2005〕128号文《关于开展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实行按登记折算基础工作的通知》精神,实现《土地管理法》确定的耕地占补平衡。
2008年3月,按照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和XX县国土资源局的统一部署,经XX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项目实施的领导和协调工作。
并委托华南农业大学GIS研究室成立项目技术小组,承担“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项目的实施工作。
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整个工作过程,得到了XX县国土资源局、XX县人民政府和XX县国土资源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各部门积极配合,协同做好这项工作。
XX县国土资源局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落实经费、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帮助技术组深入基层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这些都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一、概况(一)XX县状况XX县是1952年由封川、开建两县合并建置,以原两县各首字相结合而得名。
原封川县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原开建县始建于南北朝刘宋元嘉三年(公元426年),距今分别已有1400多年和1500多年的历史。
现XX县隶属肇庆市,全县设有16个镇、5个林场、1个林科所和1个自然保护区,具体包括江口镇、南丰镇、长安镇、金装镇、白垢镇、莲都镇、江川镇、杏花镇、罗董镇、长岗镇、平凤镇、大洲镇、都平镇、大玉口镇、河儿口镇、渔涝镇以及省属平岗林场,市属大水口林场,县属七星林场、黄岗林场、白沙林场,县林科所和黑石顶自然保护区。
XX县人民政府驻地在江口镇,建成区面积7.29平方公里,全县共有193个村委会,总面积为2725.37(2723)平方公里。
全县总人口469849人(2003年末统计数据),其中非农业人口73761人,占总人口的15.7%,农业人口396088人,占总人口的84.3%。
1.地理位置及地貌XX县位于广东省西部,地处东经111°2′~112°2′,北纬23°13′~23°59′之间。
东北面与怀集县相连,南面同郁南县和德庆县毗邻;西面、北面和广西苍梧县、梧州市、贺县接壤。
地貌特点是东西两侧高,地势向中间倾斜,恰似槽形。
本县主要山脉有6条,由北向南分别是:党山山脉、七星山脉、黄岗山脉,石砚山脉、麒麟山山脉和白马山山脉。
县境内主要山峰有七星岩顶(海拔1274米)、党山(海拔1175米)、巢顶(海拔1049米,均座落在东北和东南部山区。
2.气候与资源状况XX县是广东省的山区县之一,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县内森林密布,北回归线在县境南部穿过,所以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
XX县处在北回归线上,属南亚热带北缘季风气候,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空气湿润,无霜期长,台风影响少,适宜农林牧副渔各业的发展。
年平均气温20.8℃,最高气温为38.8℃,最低气温—3.4℃,积温为6852.3℃。
年平均日照1904小时,最多为2150.8小时,最少为1522.1小时,日平均可达到5.22小时,太阳辐射年总量平均为107502.9卡/cm2。
年平均降雨量为1446.4mm,最多达到1787mm,最少为973.8mm。
降雨多集中在4~6月份,约占全年降雨量的50.5%,秋冬降雨偏少,易出现秋旱。
XX县矿产资源有黄金、钨、锡、锰、钼、铜、铋矿等,其中黄金分布广泛,蕴藏量丰富。
据初步勘探,全县黄金蕴藏量有l万多吨。
各种花岗岩石,全县总量有30亿立方米。
另外,本县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风景资源也较为丰富。
动物资源有穿山甲、黄猄、山猪、果狸、野鸡、芒鼠、鹧鸪、画眉鸟等;植物资源有大芒、香粉、山苍子、金银花、灵芝、冬菇、猴头菇、木耳、巴戟等;风景资源有龙山风景名胜区,它包括龙山、斑石、千层峰、莲都、贺江等五大景区,是省级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其中黄岩洞是XX人的发源地,距今已有14万年的历史。
斑石是亚洲第一块天然大石。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是省级重点保护区之一。
龙山风景名胜区内的白石岩、双龙洞都是石灰岩洞穴。
洞里长满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钟乳石,斑斓多彩,鬼斧神工。
若置身其中,就会感到犹如亲临瑶池仙境或海底龙宫般的怡情惬意。
神猴看榜,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千层峰,千层叠翠,昂首九霄,壮人胸襟。
北回归线标志塔,毅然屹立,直指云天,给县城江口镇倍添秀色。
贺江,曲折蜿蜒,四时碧绿澄澈,恰似天上仙女失落的飘带。
莲都镇内还有许多景色奇瑰的石灰岩洞穴。
上述各类资源,现正被本县大力加以开发利用。
3.土壤状况县域内大部分土壤较肥沃,有机质含量较高,土质较好,适应性广泛。
全县土壤共有9个土类,14个亚类,32个土属,63个土种。
自然土壤有黄壤、红壤、红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紫色土和石质土,其中黄壤占山地面积1.14%,红壤占山地面积95.28%,红色石灰土占0.26%,黑色土面积不大,紫色土占山地面积1.75%,石灰土占1.57%,大部分山地可营造松、杉,种植油茶、竹子、水果、茶叶和药材等。
1988年全县耕地面积31.420万亩,其中旱地4.47万亩,水田26.49万亩,旱作土壤占耕地面积14.23%,散布在全县各地的山坡上,是番薯、花生、黄豆、玉米、芝麻、木薯、水果以及蔬菜的生产基地。
主要土壤类型是红壤和水稻土,共6个亚类,14个土属,39个土种。
分布面积广,类型多。
水稻土壤占耕地面积86.59%。
最多的潴育型水稻土占水田面积91.00%,淹育型水稻土亚类占水田面积2.00%,渗育型水稻土亚类中白鳝泥田占0.10%,潜育型水稻土亚类中冷底田土占水田面积2.60%,沼泽型水稻土占水田面积2.04%,石灰性水稻土亚类占水田面积1.13%。
其中洞面田占59.00%,山坑及梯田占41.00%。
大部分土壤好,中壤至重壤占3.30%,较宜水稻生产。
土壤中含有机质较多,含量在2.00%以上的占84.00%,碳氮比例普通大于14,水稻土缺磷在10PPM以下,速效磷其中3~5PPM占22.00%,少于3的占66.90%,有效钾在10PPM以下占79.10%,其中在50PPM以下占44.20%,土壤多偏酸,pH在6以下的占53.30%(其中55占13%)。
耕作层多数浅薄。
地下水位在50cm以上的占45.60%。
水稻亩产在400公斤以下的水田面积占28.30%。
本县的农业资源主要有稻谷、玉米、甘蔗,黄烟、水果、花生、豆类、薯类,生猪、三乌、塘鱼、蚕桑、茶叶和药材等。
4.水文条件本县境内,河流较多,最大的河流西江横跨县境38公里,其次为西江支流的贺江,它由北向南流经县内9个镇,其他还有渔涝河、东安江等36条分别长为8.5—60公里的河流分布全县各地并注入贺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