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扫描CT值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

合集下载

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

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

血管造影:恶性肿瘤征象(血运丰富、肿 染色、大血管中断、AVM等)
瘤血管
鉴别:动脉瘤样骨囊肿、嗜酸肉芽肿、转移瘤、
骨滑膜肉瘤、脊索瘤等
生长迅速 4月后
骨盆
CT
溶骨型
骨巨细胞瘤X线表现
多房性偏心性膨 胀性骨质破坏, 典型者呈皂泡状; 破坏边缘呈筛孔 状;肿瘤突破骨 皮质或骨壳又在 外围形成单层或 多层骨壳;有横 向生长趋势
合 并 病 理 性 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折
2 例
薄 壳
纵向生长
C6病理性 压缩骨折
短管状骨
胫骨骨骺
骨巨细胞瘤MRI
右 股 骨 颈 巨 细 胞 瘤
X线: CT:更好显示肿瘤的范围和皮质破坏区CT值是44Hu,明显
强化 MRI:T1低到中等信号,T2呈高信号。髓内部分T1显示最
好,骨外部分T2显示为佳。含有大量的含铁血黄素在T1 和T2的信号明显减低 血管造影:少数正常,多数有肿瘤染 色及血湖区,中心 可有无血管区 鉴别:动脉瘤样骨囊肿、单纯性骨囊肿、成软骨细胞瘤、骨 血管瘤
骨肿瘤影像诊断
巨细胞瘤
巨细胞瘤
骨巨细胞瘤 恶性骨巨细胞瘤
骨巨细胞瘤
病理:来自未分化结缔组织,瘤体=基质细胞+多核巨细 胞,可见纤维化、囊变出血及含铁血黄素沉着
临床:常见,20~40岁多见,各骨均可发生但以股骨远端、 胫骨近端、桡骨远端、肱骨近端和骶骨最常见。逐渐加重 的疼痛,局部肿胀和压痛,邻近关节的活动受限。病程缓 慢,如生长迅速或生长突然加速多为恶性。可复发。
恶性骨巨细胞瘤
三型:(a)原发型,从开始就是恶性;(b)进化型,是 指原发的良性GCT自发性或因为复发多次手术切除或 经过一个长的潜伏期以后的恶性变;(c)继发型,良性 的GCT放疗后发生了恶变。

增强扫描CT值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

增强扫描CT值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

增强扫描CT值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目的:分析探究增强扫描CT值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择取34例骨巨细胞瘤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依照诊断的方式分为两组;分别是普通CT组以及增强CT组。

比较这两种诊断方式的符合率与CT值。

结果:增强CT的诊断符合率较普通CT平扫高,并且增强CT测得的CT值较普通CT要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增强CT可以提高巨骨细胞瘤的临床诊断符合率,应用价值高,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标签:增强CT;CT值;骨巨细胞瘤;诊断价值骨巨细胞瘤属于常见的原发性骨肿瘤疾病之一,侵袭性强,并且会对骨质产生很大的溶蚀性破坏作用,为低度恶性或者是潜在恶性的肿瘤[1],因此,临床对骨巨细胞进行详细的诊断有助于及早采取手术治疗,提高治疗有效率。

本次研究主要分析探究增强扫描CT值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现将内容做如下报道: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择取于2009年3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诊疗的患有骨巨细胞瘤的3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诊断的方式分为两组;分别是普通CT组以及增强CT组。

其中,34例患者的男、女性别比例为15:19,患者的年龄在20岁~58岁之间,平均年龄(43.17±5.73)岁。

经过实验的病理诊断,34例骨巨细胞瘤患者中,有5(14.71%)例患者为肱骨近端病变,有3(8.82%)例患者为桡骨近端发生病变,有7(20.59%)例患者为股骨上段出现病变,有8(23.53%)例患者为胫骨上段出现病变,另外的11(32.35%)例患者为股骨下段出现病变。

参与研究的34例患者均有关节活动不便、局部出现不适、局部有肿块并且疼痛的临床表现[2]。

入选标准与排除标准:参与研究的患者均为骨巨细胞瘤患者[3];均符合骨巨细胞瘤的临床诊断标准;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没有肾、肝、心脏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研究将患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排除在外;将患有意识障碍患者排除在外。

CT增强扫描的临床意义和注意事项介绍

CT增强扫描的临床意义和注意事项介绍

CT增强扫描的临床意义和注意事项介绍一、CT检查分几种?CT检查分为CT平扫、增强扫描和CT血管造影(CTA)以及CT三维成像等。

病人不做任何准备直接到CT进行检查称为CT平扫,哪些情况可以直接平扫,脑外伤、出血性或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发育异常,全身骨骼病变,肝内胆道结石、泌尿系统结石,全身各器官上的囊肿,肺间质纤维化、支气管扩张,颈、腰椎间盘突出,颈腰椎椎骨性椎管狭窄,各实质性器官肿瘤筛查等。

二、哪些情况需要做增强CT检查,增强CT扫描的意义如何?凡是怀疑脑肿瘤、脑血管畸形、炎症,肺肿瘤、纵隔肿瘤,心脑血管病变,全身外周血管病变(阻塞或出血),肝胆胰脾肾、膀胱、前列腺子宫、卵巢以及胃肠道的肿瘤性病变都需要先做CT平扫,再做增强扫描。

怎样做CT增强扫描呢?增强CT扫描是指经静脉注射含碘对比剂(造影剂)后再行CT检查的成像技术,使病变组织与邻近正常组织间的密度差增加,从而提高病变的显示率。

病变组织密度增加称为增强或强化,其机制是病变组织内血管丰富或血流缓慢,血脑屏障破坏,含碘造影剂在病理组织中停滞、积蓄而强化。

因此增强扫描可反映病理组织性质。

常用的碘对比剂有两种:水溶性离子型对比剂泛影葡胺和非离子型对比剂欧乃派克、优维显、碘海醇、欧苏等。

由于非离子造影剂泛影葡胺副反应多,现已很少应用。

增强CT扫描检查的目的和临床意义有哪些?1、提高等密度病灶和小肿瘤的检出率CT虽然具有很高的密度分辨率,但很多病变在CT平扫图像上由于病灶与所处器官之间没有明显的密度差异,CT 平扫不能显示出病灶或肿瘤的大小和形态,需要经静脉注射对比剂后的增强CT扫描,人为地增加了病变与正常器官之间的密度差异,就可以清楚地发现CT平扫不能显示的等密度病灶或小肿瘤。

CT使用四十年的实践证明,脑、肝、胰、脾、肾等实质脏器内的小病灶尤其是实质性占位,在平扫图像上呈等密度的例子比比皆是,单纯靠平扫难免有漏诊情况,因此,凡是怀疑实质性器官肿瘤需要先做CT平扫,再作增强就不会漏掉等密度的肿瘤。

CT增强检查的临床意义教学提纲

CT增强检查的临床意义教学提纲

CT增强检查的临床意义教学提纲一、CT增强检查的原理和目的1.CT增强检查的原理1.1CT增强剂的作用原理1.2CT扫描的原理1.3CT图像的生成和重建2.CT增强检查的目的2.1显著提高病变和正常组织之间的对比度2.2观察和评估血管和组织的灌注情况2.3揭示病变的形态、分布和范围二、CT增强检查的临床应用1.CT增强检查在胸部疾病中的应用1.1肺癌的诊断和分期1.2胸部感染和炎症的评估1.3胸部损伤和血管病变的检查2.CT增强检查在腹部疾病中的应用2.1肝脏和胰腺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2.2肾脏和肾上腺病变的评估2.3腹部恶性肿瘤的分期和评估3.CT增强检查在骨骼和关节疾病中的应用3.1骨肿瘤和骨转移的检查与评估3.2骨折和关节损伤的影像学诊断3.3骨质疏松症和退行性关节病的监测和评估4.CT增强检查在脑部疾病中的应用4.1脑梗死和脑出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4.2颅内肿瘤和脑血管畸形的评估4.3脑伤害和炎症的影像学检查三、CT增强检查的优势和限制1.CT增强检查的优势1.1快速、非侵入性,适用于大部分患者1.2高分辨率、准确性高,可以显示微小病变1.3多平面重建和三维重建,有助于评估病变形态和分布2.CT增强检查的限制2.1对比剂的过敏反应风险2.2辐射剂量较高,特别对于儿童和孕妇有风险2.3部分病变或组织不易显示,如软组织的细微病变四、CT增强检查的注意事项和后续处理1.事前准备和禁忌症的评估2.对比剂的选择和使用注意事项3.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医学决策和治疗规划4.检查结果的解释和与患者沟通五、CT增强检查的技术发展和展望1.CT增强检查的新技术和方法2.学术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前瞻性3.CT增强检查在个体化医疗中的潜力总结:CT增强检查作为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提供丰富的病理信息,帮助临床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规划。

然而,我们也应该注意CT增强检查的限制和风险,并在临床应用中加以合理使用和细致评估。

CT增强检查的临床意义

CT增强检查的临床意义

谢谢大家的聆听!
5、造影剂不良反应的表现
副作用的发生率与造影剂的剂量及给药速度成正比。造影剂副反 应的机制相当复杂,尚未完全阐明。除造影剂的高渗外,还有化学毒 性及神经毒性。 (1)轻度反应 热感,恶心、呕吐、喷嚏、头晕、轻度头痛、局部 荨麻疹、轻度胸闷,不需要做任何处理 (2)中度反应 有较明显头疼、胸闷、气急,全身荨麻疹、血压轻 度下降,需要做过敏处理
CT增强检查的临床意义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像学 诊断水平也不断提高,这其中很大 程度得益于CT扫描技术的不断改进 完善以及对比剂在增强扫描中的应 用,明显提高了病变检出率及诊断 准确性。
一、造影剂的临床应用
1、造影剂的定义



所谓造影剂是指临床检查和治疗过程中为了增加某 一内脏组织或腔道对比度,更加清晰地显示器官或 腔道的形态、轮廓及病变特征,常需要应用某种特 殊物质,这种物质就叫对比剂(contrast medium ),俗称造影剂。 造影剂没有任何的治疗作用。 造影剂在体内不发生代谢,72小时内99%以上通过 尿液以原型排出体外。
例2:女,58岁,3年来多次出现手足抽搐症状, 近一月来自觉头晕头疼
胶质母细胞瘤(IV级)增强后肿瘤边界、周围水肿显示清晰。
例3:右眼眶海绵状血管瘤
R
L
CT
AX
R
L
眶内海绵状血管瘤CT增强:渐进性强化
例4:神经鞘瘤
R
L
CT
AX
R
L
CT
骨窗
AX
R
L
CT
增强 AX
R
L
视 神 经 受 压 移 位 CT 增强 COR
(3)重度反应 喉头水肿,严重呼吸困难、循环系统障碍,休克直 至死亡,需要紧急抢救。

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

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

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骨巨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骨肿瘤,来源于多核巨细胞,发生在骨的任何部位,尤其是长骨的骨髓腔内。

本文旨在详细介绍骨巨细胞瘤的影像表现及诊断方法。

1、X线表现骨巨细胞瘤的X线表现呈现为局部骨质破坏和瘤周反应,破坏区边缘模糊或毛糙,瘤周反应范围广泛,可有明显的半月形透亮区出现,被称为Shaefer征象。

还可出现气体或液体平片征象,如钙化或出血。

在长骨骨干上,病变可引起骨皮质增厚和骨膜反应,甚至穿透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

2、CT表现骨巨细胞瘤的CT表现与X线表现相似,但CT扫描可以更清晰地显示病变的大小、形态和分布。

病变呈现为均质或不均质的软组织密度影像,可有坏死囊肿区和骨小梁被破坏的表现。

CT还可以检测到骨膜下垂直粘膜面生长的情况,提示可能的恶性转化。

3、MRI表现骨巨细胞瘤的MRI表现是研究骨巨细胞瘤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软组织和骨髓内的病变。

T1WI表现为等或略低信号,T2WI以高信号为主。

病变周围软组织肿胀和积血可表现为低信号,液体坏死区则呈高信号。

MRI能够确定病变的分界线和侵犯情况,也可以预测病变的活动程度。

4、骨扫描表现骨巨细胞瘤在骨显像中呈现为局部放射性浓聚区,与其他骨肿瘤的放射性浓聚区不同,其形状不规则而且病变区域较大。

放射性浓聚区的形状和分布可在正位放射仪和侧位放射仪上观察到。

5、诊断骨巨细胞瘤的诊断需要结合X线、CT、MRI、骨扫描等多种影像学技术进行综合分析。

其中,X线和CT可作为首选方法,MRI可更好地显示软组织情况和病变的活动状态。

骨扫描可以发现较小的病变和转移灶。

另外,病理学检查也是确定诊断的重要手段。

6、结论骨巨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骨肿瘤,我们应该掌握正确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方法,以便于早期确诊和治疗。

在进行影像学诊断时,应仔细分析各种影像学表现,注意鉴别诊断。

同时,还应积极开展多学科合作,加强病例交流,提高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水平。

骨肿瘤影像学诊断

骨肿瘤影像学诊断

长骨骨骺:软骨母细胞瘤、骨巨细胞瘤
长骨骺线:骨软骨瘤
长骨干骺端:骨肉瘤、骨旁肉瘤、骨软骨瘤
长骨骨干:尤文氏瘤、骨髓瘤、网状细胞肉瘤
扁骨:骨髓瘤、转移瘤
骨肿瘤的好发部位
2
1
5
1岁以内: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
5~15岁:尤文氏瘤
30~40岁:骨纤维肉瘤、骨网状细胞肉瘤、骨巨细胞瘤
4
20~30岁:成骨肉瘤、软骨粘液纤维瘤、骨样骨瘤、动脉瘤样骨囊肿
3
青少年:骨肉瘤、骨软骨瘤
6
40岁以上:多发性骨髓瘤、转移瘤、软骨肉瘤
骨肿瘤的好发年龄
骨肿瘤发病率
良性骨肿瘤中以骨软骨瘤多见
01
恶性骨肿瘤以转移瘤为多见
02
而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则以骨肉瘤为常见
03
20-40岁为常见。好发于四肢长骨的骨端,以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桡骨下端为常见
主要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和压痛。较大肿瘤可有局部皮肤发热和静脉曲张。部分肿瘤压之可有似捏乒乓球样的感觉


骨巨细胞瘤临床特征
骨巨细胞瘤发病部位
起源于骨骼结缔组织的间充质。由于肿瘤的主要组成细胞类似破骨细胞,因此,又被称为破骨细胞瘤
病理分为三级 级:良性 级:生长活跃(有恶性倾向) 级:恶性(十足恶性)
骨巨细胞瘤病理表现
2
1
肿瘤位于骨端,呈单房或多房性骨质破坏,多数为偏心性透亮区,内有纤细的骨嵴,骨皮质菲薄,典型表现为“肥皂泡样透亮区”
4
转移瘤引起广泛性骨质破坏时,血清碱性磷酸酶可增高,这有助于同多发性骨髓瘤鉴别
转移性骨肿瘤临床与病理
03
02
01
转移性骨肿瘤可分溶骨型、成骨型和混合型,以溶骨型常见

做平扫CT后,为什么还要做增强CT呢?

做平扫CT后,为什么还要做增强CT呢?

做平扫 CT后 ,为什么还要做增强 CT呢 ?1.平扫CT与增强CT1.平扫CT临床上,平扫CT也被称为非强化扫描(非增强扫描),也就是不需要使用血管内对比剂的一种普通扫描。

作为临床常见的扫描技术之一,平扫CT有其特有的诊断价值,且在临床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但实际上,扫描设备价格比较昂贵,相应的检查费用也会比较高,所以不应该将平扫CT检查当成常规的诊断方式。

对于临床患者的检查,应该在了解其病情及扫面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再科学、合理地选择诊断手段。

通常认为,平扫CT检查在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方面地价值较高,且临床应用也比较广泛。

在诊断寄生虫病、脑梗塞与脑出血、颅内肿瘤及外伤性血肿与脑损伤等疾病方面,平扫CT的诊断效果显著。

具体可表现为,平扫CT检查头颈部、胸部、心与大血管及腹部与盆部等疾病,临床诊断效果可靠。

在诊断头颈部疾病方面,比如听骨脱落与破坏、对眶内占位病变及中耳小胆指瘤等,平扫CT诊断也很有价值;在诊断你胸部疾病方面,虽然平扫CT检查较难显示大血管重叠病变、同心病变等,但能够清晰显示患者胸膜、胸壁等病变情况,临床诊断优越性显著;在诊断腹部、盆部疾病方面,平扫CT逐渐推广应用,其主要检查腹膜腔、肝、胆及生殖系统疾病等,诊断疾病占位性病变、外伤性病变的效果明显。

此外,对于胃肠病变向腔外侵犯或向邻近组织转移等,平扫CT检查也具有较大的价值。

1.增强CT增强CT,也被称为强化CT,是在平扫CT检查的基础上,对可疑部位进行重点检查的诊断手段。

临床上,很多疾病在平扫CT检查下不会显现病变特征,比如肝血管癌、小肝癌及小的肝囊肿等,只有在注射造影剂后,对局部位置进行增强CT检查,加强某些局部位置的对比度,才能进一步确诊。

因此,增强CT检查是一种能够有效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的检查手段。

通常情况下,如果患者在进行普通的CT检查之后为发现异常情况,则可能需要进行增强CT检查,通过使用造影剂来进行对比,更为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变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增强扫描CT值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分析探究增强扫描CT值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择取34例骨巨细胞瘤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依照诊断的方式分为两组;分别是普通CT组以及增强CT组。

比较这两种诊断方式的符合率与CT值。

结果:增强CT的诊断符合率较普通CT平扫高,并且增强CT测得的CT值较普通CT要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增强CT可以提高巨骨细胞瘤的临床诊断符合率,应用价值高,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标签:增强CT;CT值;骨巨细胞瘤;诊断价值
骨巨细胞瘤属于常见的原发性骨肿瘤疾病之一,侵袭性强,并且会对骨质产生很大的溶蚀性破坏作用,为低度恶性或者是潜在恶性的肿瘤[1],因此,临床对骨巨细胞进行详细的诊断有助于及早采取手术治疗,提高治疗有效率。

本次研究主要分析探究增强扫描CT值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现将内容做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择取于2009年3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诊疗的患有骨巨细胞瘤的3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诊断的方式分为两组;分别是普通CT组以及增强CT组。

其中,34例患者的男、女性别比例为15:19,患者的年龄在20岁~58岁之间,平均年龄(43.17±5.73)岁。

经过实验的病理诊断,34例骨巨细胞瘤患者中,有5(14.71%)例患者为肱骨近端病变,有3(8.82%)例患者为桡骨近端发生病变,有7(20.59%)例患者为股骨上段出现病变,有8(23.53%)例患者为胫骨上段出现病变,另外的11(32.35%)例患者为股骨下段出现病变。

参与研究的34例患者均有关节活动不便、局部出现不适、局部有肿块并且疼痛的临床表现[2]。

入选标准与排除标准:参与研究的患者均为骨巨细胞瘤患者[3];均符合骨巨细胞瘤的临床诊断标准;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没有肾、肝、心脏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研究将患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排除在外;将患有意识障碍患者排除在外。

1.2诊断方法
首先对34例骨巨细胞瘤患者进行普通CT平扫,其次再对其进行增强CT 的扫描[4],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使用来自德国西门子公司的西门子6排螺旋CT对骨巨细胞瘤患者进行扫描,其中扫描的参数分别是1.375的螺距、120kV 的管电压、150mA的管电流、2mm的层厚与1.25mm的重建层厚;普通CT扫描完成后将相关数值做详细记录。

接着采用碘海醇作为造影剂,注射速度为
3.5mL/s,注射的剂量为80mL,造影剂注射完成后的60s对患者进行增强CT扫描,其中增强CT扫描的重建方式是软组织的重建以及骨重建,同样,扫描完成将CT值做详细的记录。

1.3观察指标
观察普通CT扫描以及增强CT扫描的符合率与CT值情况[5]。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实验研究结束之后,将参与本次研究的34例骨巨细胞瘤患者相关情况的数据,准确无误地录入进SPSS19.0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表示计数资料,其对比方法使用χ2检验;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其对比方法使用t检验。

其中95%被作为可信区间,即当p值在0.05以下,可以表示此次实验研究的普通CT诊断价值与增强CT诊断价值的数据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普通CT组与增强CT组诊断的符合率比较:经过将两种CT诊断方式的结果数据与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后,我们得出增强CT诊断的符合率明显要高于普通CT诊断的符合率,两组结果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具体的数据情况如表1所示:
2.2普通CT组与增强CT组诊断的CT值比较:将两次诊断的CT数值进行详细的记录比较,我们得出增强CT诊断的平均CT值明显要高于普通CT诊断的CT值,两组结果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具体的数据情况如表2所示:
3.讨论
CT属于临床对恶性肿瘤类疾病常使用的诊断方式之一,普通CT是指对患者进行单纯的CT扫描而不使用造影增强;而增强CT扫描则是指通过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水溶性碘造影剂的方式再进行CT扫描,此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造影剂,使患者血内的碘浓度增加,从而增加病变组织与周围领近组织的密度差,通多这种方式来达到提高疾病显示率的效果[6]。

通过造影之后可以让病变部位显示得更加清楚,这样能够弥补普通CT平扫未能够显示或者是存在显示不清楚的病灶,进而对病变是否存在强化的情况给出定性的诊断。

因此,在對巨骨细胞瘤这种潜在的恶性肿瘤进行临床诊断时,增强CT通过其高定性能力以及高检出率的优点,对血管结构进行清楚观察,可以实现普通CT平扫不能够实现的诊断效果;此外,增强CT还可以为肿瘤分期以及手术切除治疗等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7]。

CT值则主要是反应人体中某局部组织其密度大小的计量单位,为准确的判
断病变情况而进行CT值的测定,其中CT值越大则表示密度越大[8]。

本次实验结果中,普通CT扫描其诊断的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的相符合的几率为67.65%,而增强CT则为97.06%;在诊断符合率上,增强CT明显优于普通CT,p<0.05。

而CT值的测定结果显示,普通CT平扫其CT值明显低于增强CT扫描的CT值,p<0.05。

这说明了,增强CT相较于普通CT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其诊断符合率高达97.06%。

综上所述,增强CT可以提高巨骨细胞瘤的临床诊断符合率,应用价值高,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廖欣,焦俊,宋玲玲等.脊椎骨巨细胞瘤的X线片、CT 及磁共振表现[J].重庆医学,2014,(2):170-172.
[2]杨德胜.增强扫描CT值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药导刊,2014,(5):796-797.
[3]司慧勇,李海学,程晓光等.CT扫描特征定量分析对骶骨骨巨细胞瘤的诊断效能[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4,48(3):245-247.
[4]张国平,徐文坚,邹婧等.脊椎骨巨细胞瘤CT、MRI表现与病理分级对照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5):831-834.
[5]费强.增强扫描CT值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14,(30):42-44,161.
[6]郭卫生.观察增强扫描CT值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J].中外健康文摘,2014,(27):91-92.
[7]高宇,马晓晖,张伟等.脊柱骨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4,(7):1165-1168.
[8]金林.探讨增强扫描CT 值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4):63-6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