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扫描CT值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
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

血管造影:恶性肿瘤征象(血运丰富、肿 染色、大血管中断、AVM等)
瘤血管
鉴别:动脉瘤样骨囊肿、嗜酸肉芽肿、转移瘤、
骨滑膜肉瘤、脊索瘤等
生长迅速 4月后
骨盆
CT
溶骨型
骨巨细胞瘤X线表现
多房性偏心性膨 胀性骨质破坏, 典型者呈皂泡状; 破坏边缘呈筛孔 状;肿瘤突破骨 皮质或骨壳又在 外围形成单层或 多层骨壳;有横 向生长趋势
合 并 病 理 性 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折
2 例
薄 壳
纵向生长
C6病理性 压缩骨折
短管状骨
胫骨骨骺
骨巨细胞瘤MRI
右 股 骨 颈 巨 细 胞 瘤
X线: CT:更好显示肿瘤的范围和皮质破坏区CT值是44Hu,明显
强化 MRI:T1低到中等信号,T2呈高信号。髓内部分T1显示最
好,骨外部分T2显示为佳。含有大量的含铁血黄素在T1 和T2的信号明显减低 血管造影:少数正常,多数有肿瘤染 色及血湖区,中心 可有无血管区 鉴别:动脉瘤样骨囊肿、单纯性骨囊肿、成软骨细胞瘤、骨 血管瘤
骨肿瘤影像诊断
巨细胞瘤
巨细胞瘤
骨巨细胞瘤 恶性骨巨细胞瘤
骨巨细胞瘤
病理:来自未分化结缔组织,瘤体=基质细胞+多核巨细 胞,可见纤维化、囊变出血及含铁血黄素沉着
临床:常见,20~40岁多见,各骨均可发生但以股骨远端、 胫骨近端、桡骨远端、肱骨近端和骶骨最常见。逐渐加重 的疼痛,局部肿胀和压痛,邻近关节的活动受限。病程缓 慢,如生长迅速或生长突然加速多为恶性。可复发。
恶性骨巨细胞瘤
三型:(a)原发型,从开始就是恶性;(b)进化型,是 指原发的良性GCT自发性或因为复发多次手术切除或 经过一个长的潜伏期以后的恶性变;(c)继发型,良性 的GCT放疗后发生了恶变。
增强扫描CT值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

增强扫描CT值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目的:分析探究增强扫描CT值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择取34例骨巨细胞瘤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依照诊断的方式分为两组;分别是普通CT组以及增强CT组。
比较这两种诊断方式的符合率与CT值。
结果:增强CT的诊断符合率较普通CT平扫高,并且增强CT测得的CT值较普通CT要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增强CT可以提高巨骨细胞瘤的临床诊断符合率,应用价值高,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标签:增强CT;CT值;骨巨细胞瘤;诊断价值骨巨细胞瘤属于常见的原发性骨肿瘤疾病之一,侵袭性强,并且会对骨质产生很大的溶蚀性破坏作用,为低度恶性或者是潜在恶性的肿瘤[1],因此,临床对骨巨细胞进行详细的诊断有助于及早采取手术治疗,提高治疗有效率。
本次研究主要分析探究增强扫描CT值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现将内容做如下报道: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择取于2009年3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诊疗的患有骨巨细胞瘤的3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诊断的方式分为两组;分别是普通CT组以及增强CT组。
其中,34例患者的男、女性别比例为15:19,患者的年龄在20岁~58岁之间,平均年龄(43.17±5.73)岁。
经过实验的病理诊断,34例骨巨细胞瘤患者中,有5(14.71%)例患者为肱骨近端病变,有3(8.82%)例患者为桡骨近端发生病变,有7(20.59%)例患者为股骨上段出现病变,有8(23.53%)例患者为胫骨上段出现病变,另外的11(32.35%)例患者为股骨下段出现病变。
参与研究的34例患者均有关节活动不便、局部出现不适、局部有肿块并且疼痛的临床表现[2]。
入选标准与排除标准:参与研究的患者均为骨巨细胞瘤患者[3];均符合骨巨细胞瘤的临床诊断标准;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没有肾、肝、心脏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研究将患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排除在外;将患有意识障碍患者排除在外。
CT增强扫描的临床意义和注意事项介绍

CT增强扫描的临床意义和注意事项介绍一、CT检查分几种?CT检查分为CT平扫、增强扫描和CT血管造影(CTA)以及CT三维成像等。
病人不做任何准备直接到CT进行检查称为CT平扫,哪些情况可以直接平扫,脑外伤、出血性或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发育异常,全身骨骼病变,肝内胆道结石、泌尿系统结石,全身各器官上的囊肿,肺间质纤维化、支气管扩张,颈、腰椎间盘突出,颈腰椎椎骨性椎管狭窄,各实质性器官肿瘤筛查等。
二、哪些情况需要做增强CT检查,增强CT扫描的意义如何?凡是怀疑脑肿瘤、脑血管畸形、炎症,肺肿瘤、纵隔肿瘤,心脑血管病变,全身外周血管病变(阻塞或出血),肝胆胰脾肾、膀胱、前列腺子宫、卵巢以及胃肠道的肿瘤性病变都需要先做CT平扫,再做增强扫描。
怎样做CT增强扫描呢?增强CT扫描是指经静脉注射含碘对比剂(造影剂)后再行CT检查的成像技术,使病变组织与邻近正常组织间的密度差增加,从而提高病变的显示率。
病变组织密度增加称为增强或强化,其机制是病变组织内血管丰富或血流缓慢,血脑屏障破坏,含碘造影剂在病理组织中停滞、积蓄而强化。
因此增强扫描可反映病理组织性质。
常用的碘对比剂有两种:水溶性离子型对比剂泛影葡胺和非离子型对比剂欧乃派克、优维显、碘海醇、欧苏等。
由于非离子造影剂泛影葡胺副反应多,现已很少应用。
增强CT扫描检查的目的和临床意义有哪些?1、提高等密度病灶和小肿瘤的检出率CT虽然具有很高的密度分辨率,但很多病变在CT平扫图像上由于病灶与所处器官之间没有明显的密度差异,CT 平扫不能显示出病灶或肿瘤的大小和形态,需要经静脉注射对比剂后的增强CT扫描,人为地增加了病变与正常器官之间的密度差异,就可以清楚地发现CT平扫不能显示的等密度病灶或小肿瘤。
CT使用四十年的实践证明,脑、肝、胰、脾、肾等实质脏器内的小病灶尤其是实质性占位,在平扫图像上呈等密度的例子比比皆是,单纯靠平扫难免有漏诊情况,因此,凡是怀疑实质性器官肿瘤需要先做CT平扫,再作增强就不会漏掉等密度的肿瘤。
CT增强检查的临床意义教学提纲

CT增强检查的临床意义教学提纲一、CT增强检查的原理和目的1.CT增强检查的原理1.1CT增强剂的作用原理1.2CT扫描的原理1.3CT图像的生成和重建2.CT增强检查的目的2.1显著提高病变和正常组织之间的对比度2.2观察和评估血管和组织的灌注情况2.3揭示病变的形态、分布和范围二、CT增强检查的临床应用1.CT增强检查在胸部疾病中的应用1.1肺癌的诊断和分期1.2胸部感染和炎症的评估1.3胸部损伤和血管病变的检查2.CT增强检查在腹部疾病中的应用2.1肝脏和胰腺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2.2肾脏和肾上腺病变的评估2.3腹部恶性肿瘤的分期和评估3.CT增强检查在骨骼和关节疾病中的应用3.1骨肿瘤和骨转移的检查与评估3.2骨折和关节损伤的影像学诊断3.3骨质疏松症和退行性关节病的监测和评估4.CT增强检查在脑部疾病中的应用4.1脑梗死和脑出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4.2颅内肿瘤和脑血管畸形的评估4.3脑伤害和炎症的影像学检查三、CT增强检查的优势和限制1.CT增强检查的优势1.1快速、非侵入性,适用于大部分患者1.2高分辨率、准确性高,可以显示微小病变1.3多平面重建和三维重建,有助于评估病变形态和分布2.CT增强检查的限制2.1对比剂的过敏反应风险2.2辐射剂量较高,特别对于儿童和孕妇有风险2.3部分病变或组织不易显示,如软组织的细微病变四、CT增强检查的注意事项和后续处理1.事前准备和禁忌症的评估2.对比剂的选择和使用注意事项3.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医学决策和治疗规划4.检查结果的解释和与患者沟通五、CT增强检查的技术发展和展望1.CT增强检查的新技术和方法2.学术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前瞻性3.CT增强检查在个体化医疗中的潜力总结:CT增强检查作为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提供丰富的病理信息,帮助临床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规划。
然而,我们也应该注意CT增强检查的限制和风险,并在临床应用中加以合理使用和细致评估。
CT增强检查的临床意义

谢谢大家的聆听!
5、造影剂不良反应的表现
副作用的发生率与造影剂的剂量及给药速度成正比。造影剂副反 应的机制相当复杂,尚未完全阐明。除造影剂的高渗外,还有化学毒 性及神经毒性。 (1)轻度反应 热感,恶心、呕吐、喷嚏、头晕、轻度头痛、局部 荨麻疹、轻度胸闷,不需要做任何处理 (2)中度反应 有较明显头疼、胸闷、气急,全身荨麻疹、血压轻 度下降,需要做过敏处理
CT增强检查的临床意义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像学 诊断水平也不断提高,这其中很大 程度得益于CT扫描技术的不断改进 完善以及对比剂在增强扫描中的应 用,明显提高了病变检出率及诊断 准确性。
一、造影剂的临床应用
1、造影剂的定义
所谓造影剂是指临床检查和治疗过程中为了增加某 一内脏组织或腔道对比度,更加清晰地显示器官或 腔道的形态、轮廓及病变特征,常需要应用某种特 殊物质,这种物质就叫对比剂(contrast medium ),俗称造影剂。 造影剂没有任何的治疗作用。 造影剂在体内不发生代谢,72小时内99%以上通过 尿液以原型排出体外。
例2:女,58岁,3年来多次出现手足抽搐症状, 近一月来自觉头晕头疼
胶质母细胞瘤(IV级)增强后肿瘤边界、周围水肿显示清晰。
例3:右眼眶海绵状血管瘤
R
L
CT
AX
R
L
眶内海绵状血管瘤CT增强:渐进性强化
例4:神经鞘瘤
R
L
CT
AX
R
L
CT
骨窗
AX
R
L
CT
增强 AX
R
L
视 神 经 受 压 移 位 CT 增强 COR
(3)重度反应 喉头水肿,严重呼吸困难、循环系统障碍,休克直 至死亡,需要紧急抢救。
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

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骨巨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骨肿瘤,来源于多核巨细胞,发生在骨的任何部位,尤其是长骨的骨髓腔内。
本文旨在详细介绍骨巨细胞瘤的影像表现及诊断方法。
1、X线表现骨巨细胞瘤的X线表现呈现为局部骨质破坏和瘤周反应,破坏区边缘模糊或毛糙,瘤周反应范围广泛,可有明显的半月形透亮区出现,被称为Shaefer征象。
还可出现气体或液体平片征象,如钙化或出血。
在长骨骨干上,病变可引起骨皮质增厚和骨膜反应,甚至穿透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
2、CT表现骨巨细胞瘤的CT表现与X线表现相似,但CT扫描可以更清晰地显示病变的大小、形态和分布。
病变呈现为均质或不均质的软组织密度影像,可有坏死囊肿区和骨小梁被破坏的表现。
CT还可以检测到骨膜下垂直粘膜面生长的情况,提示可能的恶性转化。
3、MRI表现骨巨细胞瘤的MRI表现是研究骨巨细胞瘤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软组织和骨髓内的病变。
T1WI表现为等或略低信号,T2WI以高信号为主。
病变周围软组织肿胀和积血可表现为低信号,液体坏死区则呈高信号。
MRI能够确定病变的分界线和侵犯情况,也可以预测病变的活动程度。
4、骨扫描表现骨巨细胞瘤在骨显像中呈现为局部放射性浓聚区,与其他骨肿瘤的放射性浓聚区不同,其形状不规则而且病变区域较大。
放射性浓聚区的形状和分布可在正位放射仪和侧位放射仪上观察到。
5、诊断骨巨细胞瘤的诊断需要结合X线、CT、MRI、骨扫描等多种影像学技术进行综合分析。
其中,X线和CT可作为首选方法,MRI可更好地显示软组织情况和病变的活动状态。
骨扫描可以发现较小的病变和转移灶。
另外,病理学检查也是确定诊断的重要手段。
6、结论骨巨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骨肿瘤,我们应该掌握正确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方法,以便于早期确诊和治疗。
在进行影像学诊断时,应仔细分析各种影像学表现,注意鉴别诊断。
同时,还应积极开展多学科合作,加强病例交流,提高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水平。
骨肿瘤影像学诊断

长骨骨骺:软骨母细胞瘤、骨巨细胞瘤
长骨骺线:骨软骨瘤
长骨干骺端:骨肉瘤、骨旁肉瘤、骨软骨瘤
长骨骨干:尤文氏瘤、骨髓瘤、网状细胞肉瘤
扁骨:骨髓瘤、转移瘤
骨肿瘤的好发部位
2
1
5
1岁以内: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
5~15岁:尤文氏瘤
30~40岁:骨纤维肉瘤、骨网状细胞肉瘤、骨巨细胞瘤
4
20~30岁:成骨肉瘤、软骨粘液纤维瘤、骨样骨瘤、动脉瘤样骨囊肿
3
青少年:骨肉瘤、骨软骨瘤
6
40岁以上:多发性骨髓瘤、转移瘤、软骨肉瘤
骨肿瘤的好发年龄
骨肿瘤发病率
良性骨肿瘤中以骨软骨瘤多见
01
恶性骨肿瘤以转移瘤为多见
02
而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则以骨肉瘤为常见
03
20-40岁为常见。好发于四肢长骨的骨端,以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桡骨下端为常见
主要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和压痛。较大肿瘤可有局部皮肤发热和静脉曲张。部分肿瘤压之可有似捏乒乓球样的感觉
壹
贰
骨巨细胞瘤临床特征
骨巨细胞瘤发病部位
起源于骨骼结缔组织的间充质。由于肿瘤的主要组成细胞类似破骨细胞,因此,又被称为破骨细胞瘤
病理分为三级 级:良性 级:生长活跃(有恶性倾向) 级:恶性(十足恶性)
骨巨细胞瘤病理表现
2
1
肿瘤位于骨端,呈单房或多房性骨质破坏,多数为偏心性透亮区,内有纤细的骨嵴,骨皮质菲薄,典型表现为“肥皂泡样透亮区”
4
转移瘤引起广泛性骨质破坏时,血清碱性磷酸酶可增高,这有助于同多发性骨髓瘤鉴别
转移性骨肿瘤临床与病理
03
02
01
转移性骨肿瘤可分溶骨型、成骨型和混合型,以溶骨型常见
做平扫CT后,为什么还要做增强CT呢?

做平扫 CT后 ,为什么还要做增强 CT呢 ?1.平扫CT与增强CT1.平扫CT临床上,平扫CT也被称为非强化扫描(非增强扫描),也就是不需要使用血管内对比剂的一种普通扫描。
作为临床常见的扫描技术之一,平扫CT有其特有的诊断价值,且在临床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但实际上,扫描设备价格比较昂贵,相应的检查费用也会比较高,所以不应该将平扫CT检查当成常规的诊断方式。
对于临床患者的检查,应该在了解其病情及扫面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再科学、合理地选择诊断手段。
通常认为,平扫CT检查在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方面地价值较高,且临床应用也比较广泛。
在诊断寄生虫病、脑梗塞与脑出血、颅内肿瘤及外伤性血肿与脑损伤等疾病方面,平扫CT的诊断效果显著。
具体可表现为,平扫CT检查头颈部、胸部、心与大血管及腹部与盆部等疾病,临床诊断效果可靠。
在诊断头颈部疾病方面,比如听骨脱落与破坏、对眶内占位病变及中耳小胆指瘤等,平扫CT诊断也很有价值;在诊断你胸部疾病方面,虽然平扫CT检查较难显示大血管重叠病变、同心病变等,但能够清晰显示患者胸膜、胸壁等病变情况,临床诊断优越性显著;在诊断腹部、盆部疾病方面,平扫CT逐渐推广应用,其主要检查腹膜腔、肝、胆及生殖系统疾病等,诊断疾病占位性病变、外伤性病变的效果明显。
此外,对于胃肠病变向腔外侵犯或向邻近组织转移等,平扫CT检查也具有较大的价值。
1.增强CT增强CT,也被称为强化CT,是在平扫CT检查的基础上,对可疑部位进行重点检查的诊断手段。
临床上,很多疾病在平扫CT检查下不会显现病变特征,比如肝血管癌、小肝癌及小的肝囊肿等,只有在注射造影剂后,对局部位置进行增强CT检查,加强某些局部位置的对比度,才能进一步确诊。
因此,增强CT检查是一种能够有效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的检查手段。
通常情况下,如果患者在进行普通的CT检查之后为发现异常情况,则可能需要进行增强CT检查,通过使用造影剂来进行对比,更为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变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增强扫描CT值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分析探究增强扫描CT值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择取34例骨巨细胞瘤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依照诊断的方式分为两组;分别是普通CT组以及增强CT组。
比较这两种诊断方式的符合率与CT值。
结果:增强CT的诊断符合率较普通CT平扫高,并且增强CT测得的CT值较普通CT要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增强CT可以提高巨骨细胞瘤的临床诊断符合率,应用价值高,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标签:增强CT;CT值;骨巨细胞瘤;诊断价值
骨巨细胞瘤属于常见的原发性骨肿瘤疾病之一,侵袭性强,并且会对骨质产生很大的溶蚀性破坏作用,为低度恶性或者是潜在恶性的肿瘤[1],因此,临床对骨巨细胞进行详细的诊断有助于及早采取手术治疗,提高治疗有效率。
本次研究主要分析探究增强扫描CT值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现将内容做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择取于2009年3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诊疗的患有骨巨细胞瘤的3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诊断的方式分为两组;分别是普通CT组以及增强CT组。
其中,34例患者的男、女性别比例为15:19,患者的年龄在20岁~58岁之间,平均年龄(43.17±5.73)岁。
经过实验的病理诊断,34例骨巨细胞瘤患者中,有5(14.71%)例患者为肱骨近端病变,有3(8.82%)例患者为桡骨近端发生病变,有7(20.59%)例患者为股骨上段出现病变,有8(23.53%)例患者为胫骨上段出现病变,另外的11(32.35%)例患者为股骨下段出现病变。
参与研究的34例患者均有关节活动不便、局部出现不适、局部有肿块并且疼痛的临床表现[2]。
入选标准与排除标准:参与研究的患者均为骨巨细胞瘤患者[3];均符合骨巨细胞瘤的临床诊断标准;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没有肾、肝、心脏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研究将患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排除在外;将患有意识障碍患者排除在外。
1.2诊断方法
首先对34例骨巨细胞瘤患者进行普通CT平扫,其次再对其进行增强CT 的扫描[4],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使用来自德国西门子公司的西门子6排螺旋CT对骨巨细胞瘤患者进行扫描,其中扫描的参数分别是1.375的螺距、120kV 的管电压、150mA的管电流、2mm的层厚与1.25mm的重建层厚;普通CT扫描完成后将相关数值做详细记录。
接着采用碘海醇作为造影剂,注射速度为
3.5mL/s,注射的剂量为80mL,造影剂注射完成后的60s对患者进行增强CT扫描,其中增强CT扫描的重建方式是软组织的重建以及骨重建,同样,扫描完成将CT值做详细的记录。
1.3观察指标
观察普通CT扫描以及增强CT扫描的符合率与CT值情况[5]。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实验研究结束之后,将参与本次研究的34例骨巨细胞瘤患者相关情况的数据,准确无误地录入进SPSS19.0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表示计数资料,其对比方法使用χ2检验;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其对比方法使用t检验。
其中95%被作为可信区间,即当p值在0.05以下,可以表示此次实验研究的普通CT诊断价值与增强CT诊断价值的数据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普通CT组与增强CT组诊断的符合率比较:经过将两种CT诊断方式的结果数据与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后,我们得出增强CT诊断的符合率明显要高于普通CT诊断的符合率,两组结果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具体的数据情况如表1所示:
2.2普通CT组与增强CT组诊断的CT值比较:将两次诊断的CT数值进行详细的记录比较,我们得出增强CT诊断的平均CT值明显要高于普通CT诊断的CT值,两组结果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具体的数据情况如表2所示:
3.讨论
CT属于临床对恶性肿瘤类疾病常使用的诊断方式之一,普通CT是指对患者进行单纯的CT扫描而不使用造影增强;而增强CT扫描则是指通过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水溶性碘造影剂的方式再进行CT扫描,此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造影剂,使患者血内的碘浓度增加,从而增加病变组织与周围领近组织的密度差,通多这种方式来达到提高疾病显示率的效果[6]。
通过造影之后可以让病变部位显示得更加清楚,这样能够弥补普通CT平扫未能够显示或者是存在显示不清楚的病灶,进而对病变是否存在强化的情况给出定性的诊断。
因此,在對巨骨细胞瘤这种潜在的恶性肿瘤进行临床诊断时,增强CT通过其高定性能力以及高检出率的优点,对血管结构进行清楚观察,可以实现普通CT平扫不能够实现的诊断效果;此外,增强CT还可以为肿瘤分期以及手术切除治疗等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7]。
CT值则主要是反应人体中某局部组织其密度大小的计量单位,为准确的判
断病变情况而进行CT值的测定,其中CT值越大则表示密度越大[8]。
本次实验结果中,普通CT扫描其诊断的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的相符合的几率为67.65%,而增强CT则为97.06%;在诊断符合率上,增强CT明显优于普通CT,p<0.05。
而CT值的测定结果显示,普通CT平扫其CT值明显低于增强CT扫描的CT值,p<0.05。
这说明了,增强CT相较于普通CT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其诊断符合率高达97.06%。
综上所述,增强CT可以提高巨骨细胞瘤的临床诊断符合率,应用价值高,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廖欣,焦俊,宋玲玲等.脊椎骨巨细胞瘤的X线片、CT 及磁共振表现[J].重庆医学,2014,(2):170-172.
[2]杨德胜.增强扫描CT值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药导刊,2014,(5):796-797.
[3]司慧勇,李海学,程晓光等.CT扫描特征定量分析对骶骨骨巨细胞瘤的诊断效能[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4,48(3):245-247.
[4]张国平,徐文坚,邹婧等.脊椎骨巨细胞瘤CT、MRI表现与病理分级对照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5):831-834.
[5]费强.增强扫描CT值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14,(30):42-44,161.
[6]郭卫生.观察增强扫描CT值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J].中外健康文摘,2014,(27):91-92.
[7]高宇,马晓晖,张伟等.脊柱骨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4,(7):1165-1168.
[8]金林.探讨增强扫描CT 值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4):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