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片时间】第0192期:腰3骨巨细胞瘤伴动脉瘤样骨囊肿

合集下载

医学影像-病例读片骨巨细胞瘤

医学影像-病例读片骨巨细胞瘤

溶骨型
多房型
骨皮质变薄、膨胀
:软组织肿块

出血、坏死、囊变

骨巨细胞瘤分度
生长活跃


骶骨骨巨细胞瘤(溶骨型)
示液-液平面
胫骨骨巨细胞瘤MRI
T1WI示瘤为低信号
T1WI示瘤内高信号为出血
鉴别诊断
(一)动脉瘤样骨囊肿
(二)骨囊肿
(三)良性成骨细胞瘤
(四)嗜酸性肉芽肿
•症状和体征 1、疼痛及压痛2、肿块:3、 关节活动受限。4、恶性者常生长迅速5、脊 柱病变可有脊神经或脊髓受压表现,严重者 截瘫。
•好发部位依次为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桡 骨下端(三者约占60-70%)。
影像学特点
病变部位:一般位于骨端、关节面下,偏心位 骨皮质变薄、膨胀或骨壳膨胀,一般良性者完整,生长活 跃部分断裂,恶性者广泛断裂 病理骨折 种植征 关节陷入征 骨膜反应 软组织肿块 转移 出血、坏死及囊变
(五)脊椎结核
椎旁脓肿
转移瘤
血管瘤(平扫)
增强
TI平扫
T2平扫
冠状
横断 (病变范围约6.4X4.8cm)
平片
病理
侵袭期巨细胞瘤(III期) 侵袭 骨髓腔
骨巨细胞瘤
概述


病理
骨巨细胞瘤病理表现
临床特点
•占骨肿瘤的11.9%-16.1%。占良性骨肿 瘤的18.4%。因此居良性骨肿瘤的第二位。 •男女相似或女稍多于男 •好发于20-40岁(约占75%) •病灶一般单发,极少多发 •病史 1、半数病人有外伤史。2、出现 症状时就诊

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诊断之三(骨囊肿)

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诊断之三(骨囊肿)

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诊断之三(骨囊肿)正文:骨囊肿是一种常见的骨肿瘤样病变,主要以囊性病变形式出现。

它们可以发生在骨骺、骨干或骨膜等部位,具有不同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

下面将详细介绍骨囊肿的影像学诊断。

一、骨囊肿的分类骨囊肿通常根据其发生的位置和形态特点进行分类。

根据位置,骨囊肿分为骨骺囊肿、骨干囊肿和骨膜囊肿。

根据形态特点,骨囊肿分为单房囊肿、多房囊肿、巨大囊肿和囊样变。

1.骨骺囊肿:骨骺囊肿通常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好发于长骨骺端。

影像学上呈边界清晰的囊状影像,囊腔内可见压缩变形的骨组织。

2.骨干囊肿:骨干囊肿常见于中年人,多发生在成人长骨干部位。

影像学上表现为整齐的圆形或椭圆形囊状影像,囊壁较薄,囊内可见液-液平面。

3.骨膜囊肿:骨膜囊肿多见于中年人,主要发生在骨干的膜下。

影像学上表现为局限性骨膨胀性病变,囊壁较薄,囊腔内可见液体或软组织密度影像。

二、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1.X线表现:骨囊肿在X线上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透亮影像,边界清晰。

囊肿周围骨质正常或有轻度硬化,囊壁较薄。

2.CT表现:CT适用于评估骨囊肿的大小、形态和囊内结构。

囊壁较薄且均匀,囊腔内可见液-液平面或液体密度。

3.MRI表现:MRI对于骨囊肿的软组织成分显示更为敏感。

囊内液体呈低信号,囊壁呈高信号。

三、骨囊肿的鉴别诊断鉴别诊断主要包括骨囊肿与其他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区分。

常见的鉴别诊断包括骨巨细胞瘤、骨肉瘤、骨转移灶等。

1.骨巨细胞瘤:骨巨细胞瘤通常表现为多房性、囊实性或实性的骨病变,囊肿壁较厚,囊内可见骨小梁。

2.骨肉瘤:骨肉瘤表现为破坏性骨病变,可伴有软组织肿块和骨膜反应,囊肿壁较厚,囊内常见骨小梁和软组织结节。

3.骨转移灶:骨转移灶可呈多发性或单发性病变,囊腔多呈实性或软组织密度,囊肿壁较厚。

四、附录附件1:骨囊肿X线片示例附件2:骨囊肿CT影像示例附件3:骨囊肿MRI影像示例附件4:骨囊肿病理切片示例附件5:骨囊肿临床资料和报告法律名词及注释:1.骨囊肿:指以囊状结构为主体的骨肿瘤样病变。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科普知识PPT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科普知识PPT

为什么会发生动脉瘤样骨囊肿? 生长因素
由于这种囊肿通常出现在生长活跃期,生长 激素可能在其形成中起一定作用。
这也是为什么青少年更容易受到影响的原因 。
如何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
如何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 临床检查
医生通常会通过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来初步评估 病情。
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等症状是重要的参考指标 。
动脉瘤样骨囊肿科普知识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动脉瘤样骨囊肿? 2. 为什么会发生动脉瘤样骨囊肿? 3. 如何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 4. 如何治疗动脉瘤样骨囊肿? 5. 如何预防动脉瘤样骨囊肿?
什么是动脉瘤样骨囊肿?
什么是动脉瘤样骨囊肿? 定义
动脉瘤样骨囊肿是一种良性骨肿瘤,通常发生在 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中。
它的特点是含有液体和血液,可能会影响骨骼的 结构和强度。
什么是动脉瘤样骨囊肿? 症状
患者可能会感到局部疼痛、肿胀或骨折等症状。
这些症状可能会随着囊肿的增大而加重。
什么是动脉瘤样骨囊肿? 发病部位
动脉瘤样骨囊肿最常见于长骨,如胫骨、股骨和 肱骨等部位。
然而,它也可以在其他骨骼中出现。
为什么会发生动脉瘤样骨囊 肿?
如何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 影像学检查
X光、CT和MRI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可以帮 助确定囊肿的大小和位置。
这些检查可以显示骨骼的结构变化和囊肿的特征 。
如何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 组织活检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活检以排除其他类 型的肿瘤。
活检可以提供更明确的诊断。
如何治疗动脉瘤样骨囊肿?
但药物治疗并不能根治囊肿。
如何预防动脉瘤样骨囊肿?
如何预防动脉瘤样骨囊肿? 健康生活方式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诊断结果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诊断结果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诊断结果背景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 ABC)是一种少见的良性骨肿瘤,主要发生于年轻人。

其特征是在骨骼系统中形成的囊状结构,而且其内部有许多小的囊样结构,这些结构被称为血管瘤,所以动脉瘤样骨囊肿也被称为骨血管瘤囊性变。

由于动脉瘤样骨囊肿的病理学特征与其他骨肿瘤相似,因此有时候仅凭临床症状无法准确地确定其诊断结果。

而影像学诊断技术,特别是CT和MRI成像,已经成为临床上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的最佳方法之一。

影像学表现CT表现动脉瘤样骨囊肿在CT影像上一般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囊状病变,其内部有大小不等的多个囊样区域,病变区域呈均匀低密度影像。

但是,由于囊壁较薄,其CT值常与囊内容物一致,因此CT无法准确反映囊壁的状况。

此外,病变可伴有明显的骨质破坏,但边缘清晰,无明显勾角或锯齿状。

MRI表现动脉瘤样骨囊肿在MRI影像上的表现与CT类似。

其呈高信号强度的信号与T2WI序列相符,呈低信号强度的信号与T1WI序列相符。

MRI可很好地显示病变内部囊样区域的形态和大小,同时具有较好的分辨囊壁与邻近软组织的能力。

诊断根据上述影像学表现,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诊断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影像学检查的选择目前,CT和MRI成像是最常用于诊断骨肿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各自具有不同的优势。

CT成像显示出色,对于详细的骨骼结构描述较好。

而MRI成像对于软组织结构的显示出色,具有较好的分辨囊壁与邻近软组织的能力。

因此,根据病情和临床需要,选择适当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

影像学表现的分析在CT和MRI的影像学表现中,动脉瘤样骨囊肿与其他骨肿瘤具有相似的影像学表现。

但在CT影像中,其内部多个低密度区域以及骨质破坏的特征,有助于与其他骨肿瘤鉴别。

而在MRI影像中,其实质与病变囊壁之间的T1和T2信号差异、多囊样区域的大小等特征,也是判断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关键。

临床病史和其他检查根据患者的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及其他相关检查结果,可以进一步了解动脉瘤样骨囊肿的病情。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分析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分析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分析1. 简介动脉瘤样骨囊肿是一种少见的骨肿瘤,通常出现在长骨的骨干和骨盆。

它是一种膨胀性骨病变,具有动脉瘤的形态和膜的结构。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特点是其影像学表现多样化,因此正确的影像诊断对于其治疗方案的选择十分关键。

本文将介绍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方法。

2. 影像学表现2.1 X线摄影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表现为腔隙状或囊样膨胀性骨质破坏。

破坏区呈现圆形或椭圆形边界,边缘呈骨质硬化带,病变内可见液平面。

2.2 CT扫描CT扫描是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

病变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密度区、骨质疏松破坏、骨膜增生和囊腔内钙化影。

2.3 MRI扫描MRI扫描可帮助提高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准确性。

病变表现为T1加权图像呈等或稍高信号,T2加权图像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囊腔内可见与动脉瘤相类似的血栓形成。

2.4 骨扫描骨扫描可帮助评估病变的活跃性。

动脉瘤样骨囊肿多呈中等以上放射性活动。

3. 诊断方法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诊断通常依靠影像学表现。

根据X线摄影、CT扫描、MRI 扫描和骨扫描的结果,结合患者的症状和病史,可以进行诊断。

但需要注意的是,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和CT表现与许多其他骨肿瘤如骨巨细胞瘤、骨纤维异常增生症和转移性肿瘤等相似,因此应该谨慎区分。

4. 治疗方案动脉瘤样骨囊肿通常是一种缓慢进展的病变,因此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需要谨慎考虑。

一般情况下,动脉瘤样骨囊肿的治疗包括手术切除和非手术治疗两种方法。

手术切除是治疗动脉瘤样骨囊肿的首选方法,适用于非活动性的病变。

对于活动性的病变,可以选择非手术治疗如放疗和药物治疗。

但需要注意的是,非手术治疗的效果可能较低。

5. 结论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多样化,正确的影像诊断对于其治疗方案的选择十分关键。

X线摄影、CT扫描、MRI扫描和骨扫描是目前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的主要方法。

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和非手术治疗两种方法,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谨慎选择。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一、引言动脉瘤样骨囊肿是一种罕见的骨肿瘤,其影像学表现多样化,诊断上有一定的难度。

本文旨在探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特点及与其他骨肿瘤的鉴别诊断。

二、影像学表现1.X线表现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表现可分为骨质破坏型和无骨质破坏型两种类型。

骨质破坏型表现为囊状骨破坏区,边缘呈不规则或波浪状,可有骨质硬化或壁内分隔。

无骨质破坏型表现为周围骨质增生,并伴有骨膜反应。

2.CT表现CT可清晰显示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内部结构及壁内分隔。

在增强扫描中,囊肿壁可呈不规则或分叶状强化,囊内可见壁结节状强化。

3.MRI表现MRI是评估动脉瘤样骨囊肿的最有价值的影像学方法。

T1WI上囊肿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可见壁内分隔。

增强扫描中,囊肿壁呈明显强化。

4.PET.CT表现PET.CT扫描可帮助鉴别动脉瘤样骨囊肿与其他恶性肿瘤。

动脉瘤样骨囊肿通常不具有代谢活性,PET.CT图像上囊肿区呈低代谢区域。

三、鉴别诊断1.骨囊肿动脉瘤样骨囊肿与骨囊肿的鉴别主要依靠影像学表现。

骨囊肿的边缘较为规则,无分隔及壁结节。

增强扫描中,骨囊肿不强化。

2.骨母细胞瘤动脉瘤样骨囊肿与骨母细胞瘤鉴别困难。

骨母细胞瘤多呈实性,可有骨样结构及小区域钙化。

增强扫描中,骨母细胞瘤明显强化。

3.骨肉瘤动脉瘤样骨囊肿与骨肉瘤的鉴别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学检查。

四、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详见附件1.五、法律名词及注释1.动脉瘤样骨囊肿:一种罕见的骨肿瘤,常见于骨盆和四肢长骨,其壁内可有分隔,囊肿壁呈不规则强化。

2.X线:一种常用的医学影像学技术,通过X射线的穿透性来观察和诊断病变。

3.CT:计算机断层扫描,利用X射线通过人体的影像产生三维图像,可以更清晰地显示病变。

4.MRI:磁共振成像,通过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观察人体内部结构和病变。

六、全文结束。

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诊断之三(骨囊肿)

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诊断之三(骨囊肿)

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诊断之三(骨囊肿)正文:骨囊肿是一种常见的肿瘤样病变,通常是由于骨内的液体或半固体材料充满囊腔所引起的病理改变。

骨囊肿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骨囊肿是指在无明显病因的情况下发生的囊肿,而继发性骨囊肿则是由于其他疾病或外伤引起的。

一、原发性骨囊肿原发性骨囊肿是指无明显外伤或疾病因素的情况下发生的囊肿。

其常见的类型包括单房性骨囊肿、多房性骨囊肿以及动脉瘤骨囊肿等。

以下将详细介绍这些类型的骨囊肿的影像学特征。

1.单房性骨囊肿单房性骨囊肿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骨囊肿类型之一,其特点为囊壁薄而光滑,囊内充满液体。

影像学表现为骨界的明确,并伴有囊壁轮廓清晰的低密度区域。

在CT扫描中,囊壁常呈现均匀细薄的密度,呈现水样密度。

此外,MR检查中,囊肿壁呈现为低信号,囊内容物则呈现高信号。

2.多房性骨囊肿多房性骨囊肿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原发性骨囊肿类型,其特点为囊肿呈多房性结构,通常由一条或多条囊腔组成。

影像学表现为多个囊腔之间呈现连续性,囊壁可以呈现为不规则且较粗糙的形态。

CT扫描中,囊肿壁常呈现不均匀的增强,囊内可见分隔。

MR检查中,囊肿呈现低信号,可见不连续的高信号分隔。

3.动脉瘤骨囊肿动脉瘤骨囊肿是一种由骨内的动脉瘤引起的稀有病变。

其特点为囊肿内存在血管源性病变,通常为富血供的囊壁及囊内的小血管。

影像学表现为囊壁及囊内可见高密度影像。

CTA 或DSA检查可明确显示囊肿与动脉之间的血管联系。

二、继发性骨囊肿继发性骨囊肿是由其他疾病或外伤引起的骨囊肿。

常见的引起继发性骨囊肿的疾病包括巨细胞瘤、骨转移瘤和骨髓炎等。

以下将详细介绍这些疾病引起的骨囊肿的影像学特征。

1.巨细胞瘤巨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继发性骨囊肿引起的疾病。

其特点为囊肿内存在多个巨细胞,囊肿壁常呈现不规则及边缘模糊的特征。

影像学表现为囊肿壁及囊内可见多个钽影像,囊肿壁的厚度也常常不均匀。

2.骨转移瘤骨转移瘤是继发性骨囊肿中的另一种常见类型。

骨巨细胞瘤与动脉瘤样骨囊肿鉴别和治疗进展

骨巨细胞瘤与动脉瘤样骨囊肿鉴别和治疗进展
左侧股骨远端外侧髁见一囊性膨胀性骨质破坏区,其内见多发大小不 一囊状分隔,部分边缘菲薄,骨皮质连续,硬化边不明显。
X 线平片
ABC
左侧股骨远端见偏心性膨胀性骨质破坏,未见硬化缘,远端股骨外侧见 骨皮质掀起,周围并软组织肿块影,肿块上缘见纵行小片状骨膜反应
CT平扫+重建
GCT
左侧股骨下端外侧髁可见囊状 低密影,偏心膨胀性生长,边 界尚清,可见硬化边形成,骨 皮质变薄,局部外侧缘骨皮质 连续性中断、骨质缺损,周围 未见骨膜反应
多发液-液平面
治疗
骨巨细胞瘤
•外科手术 1、病灶扩大刮除联合骨水泥 2、节段截除广泛切除
•药物辅助治疗 1、双膦酸盐 (唑来膦酸、帕米膦酸盐)
2、狄诺塞麦(deno骨囊肿
•营养血管栓塞 •病灶刮除 •手术切除 •自体骨移植
X 线平片
GCT
定义
病因
好发年龄 好发部位
组织学特征
影 X线平片 像 CT 学 MRI
骨巨细胞瘤 动脉瘤样骨囊肿
起于骨骼非成骨性结缔组织的 一种从骨内向骨外膨胀性生长的骨性
原发性骨肿瘤
血性囊肿
病因不明,50%以上的病例在发 病前有损伤史
20~40岁成年人
可能与外伤后动脉损伤、静脉回流障 碍和动静脉畸形有关
10-20岁青少年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的批评指导!
谢 谢!
让我们共同进步
疗效:Tse教授报道44例GCT,术前2疗程及肿瘤切除术后3个 月持续双膦酸盐治疗,经过48个月的随访,其复发率由对 照组30%(6/20)降至治疗组4.2%(1/24)
狄诺塞麦
原理: 对RANK配合体(一种骨吸收过程中必需的信号物质)具有靶向 性灭活作用,通过对其的灭活作用而延缓骨吸收进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片时间】第0192期:腰3骨巨细胞瘤伴动脉瘤样骨囊肿
腰3骨巨细胞瘤伴动脉瘤样骨囊肿
【病史摘要】
女,20岁。

腰部疼痛不适2个月余,近来感觉双下肢麻木、疼痛、行走无力、弯腰困难。

体检:腰2?腰4棘突及椎旁压痛,双下肢肌力减低,腰3节段皮肤感觉减退。

【影像表现】
腰椎X线侧位平片(图A)示腰3椎体膨胀性改变,椎体内多囊样密度降低,隐约可见条网状结构,椎体上缘稍塌陷。

矢状位T1WI (图B)示腰3椎体呈低信号,椎体前后缘均膨隆,T2WI矢状位及横轴位(图C、图D)示腰3椎体内多囊状高信号,有较多低信号分隔,病变向椎体后方侵犯椎管内硬膜外腔,局部椎管狭窄。

1个月后CT平扫横轴位(图E)示腰3椎体呈多囊状及蜂窝样改变,有膨胀感,形成包绕状骨壳,骨壳局部轻度硬化,内有不规则粗细不一的骨性间隔,椎体后部骨破坏区与硬膜囊边界不清,两侧椎弓根及右侧横突基底部受累,矢状位(图F)示椎体较1个月前明显压缩。

【影像征象分析】
单个椎体呈多囊状及蜂窝样改变,病椎明显膨胀,形成包绕状骨壳,附件受累。

根据以上情况,主要考虑的病变有以下几种。

1.骨巨细胞瘤该病一般呈偏心性膨胀性生长,骨破坏呈溶骨性,平片上破坏区呈肥皂泡样改变,CT显示为病变区周边粗细不均的骨嵴,无硬化缘及瘤内钙化;病变周边骨皮质变薄,成细线状,部分中断或显示不清。

T1WI上病变与肌肉等信号为主,可有小范围出血或囊变,
T2WI上病变区以等信号或稍高信号为主,部分夹杂小片状高信号。

2.溶骨性转移瘤常有原发恶性肿瘤病史,症状明显,病程短,多发,往往累及多个椎体和附件,骨破坏呈溶骨或虫噬状,非膨胀性生长;当肿瘤破坏范围较大时,椎旁可形成软组织密度肿块,与邻近组织分界不清,但骨破坏较彻底,无骨包壳,无硬化缘或硬化环。

3.动脉瘤样骨嚢肿是一种良性骨肿瘤样病变,但其生物学行为表现为活跃,呈侵袭破坏的特征。

其CT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低密度骨破坏,骨包壳薄而境界清晰,内有粗细不等的骨间隔或骨嵴。

MRI表现为边界清晰、分叶状膨胀的囊腔,可见多房、分隔、薄而完整的低信号环,囊内可有液-液平面。

病变由充盈血液的囊和其间的结缔组织间隔组成,无软组织部分(增强扫描更易明确)。

4.椎体血管瘤典型表现为栅栏状或网格状改变,膨胀感不明显,病灶中有分布稀疏但粗大的纵形走行骨小梁,病变T1WI、T2WI常呈高信号,一般鉴别不难。

影像诊断:腰3椎体骨质破坏,骨巨细胞瘤可能,动脉瘤样骨囊肿待排。

【最后诊断】
手术所见:腰3椎体全被肿瘤破坏,肿瘤侵犯双侧椎弓根,突破后纵韧带、硬脊膜进入椎管。

病理诊断:(腰3 )骨巨细胞瘤伴动脉瘤样骨囊肿。

【讨论及误诊分析】
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 ABC)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约1/3为继发性。

ABC是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GCT)较常见的一种继发性病理改变,也是继发性ABC最常见的伴随病变。

由于认识不足,影像上常将其单独诊断为GCT或ABC,由于原发性ABC与GCT伴发ABC在临床治疗方法上侧重点不同,这种单一诊断可能造成临床对治疗方法的错误选择,导致术后复发率增高。

继发性ABC发生在有先前病灶的基础上,可能的机制是肿瘤侵犯血管或与肿瘤性血管生成有关,致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可使其破裂、动静脉短路、静脉血栓形成等,从而使静脉压力明显升高,血管异常
扩张充血,压迫周围骨质呈多囊样破坏吸收。

故继发性ABC常与血运丰富的肿瘤伴发,依次为骨巨细胞瘤,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骨血管瘤、骨母细胞瘤等。

病理上继发性ABC可见囊内大量血液,含有纤维母细胞、组织细胞、吞噬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及多核细胞,并可见薄层骨样组织。

影像学上继发性ABC与原发ABC表现类似。

文献报道,当其他肿瘤或瘤样病变内出现液-液平面时,应考虑合并ABC的可能。

但是,事实上其他骨肿瘤或瘤样病变有时也可出现液-液平,如少数骨巨细胞瘤、骨囊肿等,应注意鉴别。

单纯骨巨细胞瘤液-液平发生率很低,且其液平少,通常不超过2个,且较短小。

骨囊肿外伤后可囊内出血出现液-液平,但其液-液平单一、长度与囊径一致,且囊肿形态没有改变,呈单囊、无显著膨胀、无骨包壳。

原发和继发ABC 的液平数量多,单个病灶内多有3?5个,较宽大。

回顾分析,本例未见液-液平,加上骨破坏区大部分为软组织密度,而ABC破坏区密度一般呈液体或较低密度,所以首先考虑GCT。

但是仔细分析,巨细胞瘤T2WI瘤体以等信号或稍高信号为主,可夹杂小片状高信号(出血或小囊变),本例瘤体T2WI上几乎为多囊状高信号占据,中间仅夹杂少许条状低信号间隔,此点似乎不完全符合GCT的表现。

另外,本例CT上骨包壳有轻度硬化,内部有明显粗细不均完整骨间隔,这与GCT无硬化环、内部骨破坏较彻底、少有完整间隔等相左,而与ABC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