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

合集下载

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课件

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课件
影像诊断是骨巨细胞瘤诊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够提高诊断准确性。
综合影像学特点和临床表现进行诊断,能够提高诊断准确性
结合影像学结果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诊断,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
严密的随访和评估能够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预 后效果
通过随访和评估,可以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效果。
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ppt 课件
这个课件将向大家介绍骨巨细胞瘤的影像诊断,包括定义、临床表现、影像 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案以及随访与预后。什么 Nhomakorabea骨巨细胞瘤
定义
骨巨细胞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骨肿瘤,主要由巨噬细胞和间叶细胞构成。
临床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疼痛、肿胀和运动受限等症状,通常出现在骨骺的近端。
影像诊断
骨纤维异常增生症和骨 巨细胞瘤在影像上有相 似的表现,但两者的治 疗方法有所不同。
2 骨髓炎
骨髓炎是一种感染性疾 病,与骨巨细胞瘤在影 像上有所不同。
3 恶性肿瘤
与恶性肿瘤相比,骨巨 细胞瘤的恶性程度较低, 但仍需鉴别排除。
治疗方案
1
手术治疗
通过手术切除肿瘤组织来治疗骨巨细胞瘤。
2
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包括局部注射和栓塞疗法,可以减少肿瘤的体积。
3
放疗
放疗可以在手术后或手术前用于控制肿瘤的生长。
随访与预后
随访方式
随访可以通过定期复查影像、 生物学标志物等来评估患者 的病情。
预后影响因素
预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年龄、肿瘤大小和位置等。
预后评估方法
通过综合评估患者的临床表 现和影像学结果来评估预后。
结论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诊断是其诊断的基础
X线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江苏省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王华宇骨巨细胞瘤最早由Cooper 于1818 年描述,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局部侵袭性骨肿瘤,占所有骨肿瘤的14.13%,居第三位,在良性骨肿瘤中仅次于骨软骨瘤,比国外资料的发病率高[1]。

大部分为良性,部分生长活跃,骨巨细胞瘤具有潜在恶性,5 %~10 %的病例病变呈侵袭性生长,甚至发生肺转移[2] 。

1临床与病理1.1 病理学特征肿瘤主要由单核基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构成,。

根据单核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的组织学特点,可分为三级。

Ⅰ级为良性,Ⅱ级为过渡类型,Ⅲ级为恶性。

1.2 临床表现国内资料显示男女发病率相近,男女之比为1.2:1。

好发年龄是20~40岁,占65%[1]。

肿瘤好发于四肢长骨骨端,尤其是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和桡骨远端,三处发病率占全部的60%~70%。

主要症状是患处疼痛和压痛。

骨皮质变薄时,触及有乒乓球感。

肿瘤穿破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后,皮肤可呈暗红色,表面静脉充盈曲张。

2 影像学表现2.1 骨巨细胞瘤从形态学上可分为以溶骨改变为主的溶骨型和以皂泡样变为主的皂泡型。

有学者统计了在骨巨细胞瘤中生长迅速的为溶骨型,且恶变的趋势也明显。

其可能的机制是溶骨型骨巨细胞瘤随级别的增高,其恶性变(肉瘤化) 的程度也增加,故生长速度加快[3] 。

从病理学检查也证实了这点,也就是单核基质细胞逐渐增多,其明显异型性变化,且多核巨细胞渐小而少,核亦有明显异型性变化现象。

另外当病变侵及骺板亦提示恶性变程度较高。

X 线平片和CT 检查的重要性不逊于病理检查,因病理检查有时对骨巨细胞瘤、骨囊肿、骨纤维性骨炎的鉴别会发生困难,而X 线平片和CT 检查对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却有独到之处。

2.2 X线表现 X 线表现为偏心性生长在骨端,呈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破坏区内骨间隔纤细,构成皂泡状或网格状改变,破坏区和正常骨分界清晰,骨皮质薄,多完整,边缘呈波浪状,肿瘤向四周发展,横向扩张程度与纵向扩张程度相近似或略超过,最后整个骨端全破坏,但一般不侵犯及穿过关节面。

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

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

血管造影:恶性肿瘤征象(血运丰富、肿 染色、大血管中断、AVM等)
瘤血管
鉴别:动脉瘤样骨囊肿、嗜酸肉芽肿、转移瘤、
骨滑膜肉瘤、脊索瘤等
生长迅速 4月后
骨盆
CT
溶骨型
骨巨细胞瘤X线表现
多房性偏心性膨 胀性骨质破坏, 典型者呈皂泡状; 破坏边缘呈筛孔 状;肿瘤突破骨 皮质或骨壳又在 外围形成单层或 多层骨壳;有横 向生长趋势
合 并 病 理 性 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折
2 例
薄 壳
纵向生长
C6病理性 压缩骨折
短管状骨
胫骨骨骺
骨巨细胞瘤MRI
右 股 骨 颈 巨 细 胞 瘤
X线: CT:更好显示肿瘤的范围和皮质破坏区CT值是44Hu,明显
强化 MRI:T1低到中等信号,T2呈高信号。髓内部分T1显示最
好,骨外部分T2显示为佳。含有大量的含铁血黄素在T1 和T2的信号明显减低 血管造影:少数正常,多数有肿瘤染 色及血湖区,中心 可有无血管区 鉴别:动脉瘤样骨囊肿、单纯性骨囊肿、成软骨细胞瘤、骨 血管瘤
骨肿瘤影像诊断
巨细胞瘤
巨细胞瘤
骨巨细胞瘤 恶性骨巨细胞瘤
骨巨细胞瘤
病理:来自未分化结缔组织,瘤体=基质细胞+多核巨细 胞,可见纤维化、囊变出血及含铁血黄素沉着
临床:常见,20~40岁多见,各骨均可发生但以股骨远端、 胫骨近端、桡骨远端、肱骨近端和骶骨最常见。逐渐加重 的疼痛,局部肿胀和压痛,邻近关节的活动受限。病程缓 慢,如生长迅速或生长突然加速多为恶性。可复发。
恶性骨巨细胞瘤
三型:(a)原发型,从开始就是恶性;(b)进化型,是 指原发的良性GCT自发性或因为复发多次手术切除或 经过一个长的潜伏期以后的恶性变;(c)继发型,良性 的GCT放疗后发生了恶变。

骨巨细胞瘤影像学论文

骨巨细胞瘤影像学论文

骨巨细胞瘤影像学论文1结果13例骨巨细胞瘤发病部位:脊柱4例均累及单个椎体,2例误诊为椎体结核,1例误诊为神经源性肿瘤,1例误诊为骨髓瘤;其余9例均为单侧发病,发生在髂骨3例,耻骨2例,跟骨2例,坐骨及下颌骨各1例,误诊为骨囊肿4例,动脉瘤样骨囊肿3例,嗜酸性肉芽肿1例,转移瘤1例。

1、1X线表现:病变边缘清楚的8例,呈膨胀样破坏,皂泡样改变较典型,偏心性表现不明显,破坏区有少量分隔,病灶周围骨皮质变薄,边缘无硬化。

边缘欠清的囊状骨破坏透亮区5例,其中周围见钻孔样改变者3例,周围软组织间隙模糊。

累及脊柱者其中2例椎体附件骨质破坏,3例椎体破坏呈楔形改变。

1、2CT表现:7例患者中,髂骨2例,耻骨2例,脊柱2例,下颌骨1例,CT表现均为骨质膨胀性破坏,主要为囊性或不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影,CT值为20~65Hu,其中4例可见骨性分隔,可以显示出病灶边缘的骨质硬化。

2例脊椎肿瘤仅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椎体附件及椎间盘无破坏;发生在髂骨者周围软组织可见肿块,脂肪间隙模糊,1例位于髂骨者肿瘤实性成分居多,软组织肿块较大,误诊为转移瘤。

1、3MR征象:6例行MRI检查,脊柱2例、骨盆2例、跟骨2例。

病变呈囊状膨胀性改变,在T1WI呈均匀低信号或中等信号,在T2WI表现为高信号或混杂的中等及较高信号,部分可见分隔,表现为典型的鹅卵石征。

发生于脊椎者病变信号相对均匀,本组病例均累及1个椎体,不同程度呈楔形改变,边界较为清楚,2例合并软组织肿块,其中1例肿瘤偏恶性,实性部分居多,表现为T1加权像上的不规则状软组织信号影,椎管及椎间盘受累及,增强扫描后病变明显为不均匀明显强化信号。

2.4右侧髂骨骨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

2讨论位于不规则骨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与长管状骨大致相仿,表现为囊性膨胀性骨质破坏或溶骨性骨质破坏,而溶骨性破坏更为显著,病灶内无钙化,可局部形成软组织肿块。

本组2例发生于髂骨的病例骨壳残缺,形成的软组织肿块与骨膨胀程度不成比例,当肿瘤突破骨质向外生长,形成的软组织肿块较大时会影响到诊断的准确性,与长管状骨骨巨细胞瘤相比有以下特点:肿瘤呈膨胀性生长但偏心性表现不典型,破坏的骨质边缘欠光整;肿瘤形成的软组织肿块较大时侵犯邻近组织结构,失去骨巨细胞瘤固有特征[5]。

常见骨肿瘤的影像诊断

常见骨肿瘤的影像诊断

常见骨肿瘤的影像诊断【影像学表现】典型表现为起于干骺端,背离关节向外生长,以柄或骨皮松质与母骨相互移行。

X线:可显示肿瘤基底或骨柄,及软骨钙化带,宽基底与母骨相连。

CT:除X线显示的外,CT可观察到软骨帽及软组织情况。

MRI:在T1WI像上可显示中低信号的软骨帽,钙化带呈光滑或波浪分叶状低信号,在T2WI脂肪抑制像上,软骨帽呈高信号,对于软骨帽的观察可用于判断骨软骨瘤活跃程度,MRI还可显示相关合并症。

【鉴别诊断】多不需要鉴别。

【影像检查优选评价】X线为基本诊断手段。

(二)骨巨细胞瘤70%发生于20~40岁,好发于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桡骨下端,根据肿瘤分化不同有良性、生长活跃与恶性之分。

【影像学表现】X线:位于骨端的偏心性膨胀生长的囊状溶骨性破坏区,有光滑完整或中断的骨壳,其内可有或无纤细骨脊,无反应性骨硬化边及骨增生,骨壳局部膨出或肿瘤侵及骨壳外形成软组织肿块,在肿块表面再次形成骨壳者提示肿瘤活跃局部,形成巨大软组织肿块或表现为弥漫浸润性骨破坏者提示恶变。

CT:可显示骨端的囊性膨胀性骨破坏区,无钙化和骨化影,良性骨壳基本完整,外缘光滑,其内可见骨脊,生长活跃的骨巨细胞瘤和恶性骨巨细胞瘤骨壳不完整并常可见骨壳外的软组织肿块。

MRI:肿瘤在T1WI上呈均匀中等或低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

DSA:可显示肿瘤血管,提示良恶性,血运丰富,循环加快,出现动静脉中断等现象提示生长活跃。

【鉴别诊断】良性骨巨细胞瘤应与骨囊肿鉴别,恶性骨巨细胞瘤应与溶骨性成骨肉瘤鉴别,骨巨细胞瘤以其发病年龄,骨端的发病部位和膨胀性破坏为特征。

【影像检查优选评价】首选X线。

(三)成骨肉瘤好发于青少年,20岁以下占半数,男性多于女性,肿瘤多发生于骨端、干骺端,病程短,生长迅速,可产生剧烈疼痛。

【影像学表现】X线:1.骨肉瘤对骨的破坏在X线上不具特异性,可出现溶骨性,虫蚀性等多种形态;可破坏软骨。

在儿童表现为先期钙化带中断、不连续;在成人表现为关节间隙增宽,骨性关节面破坏。

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

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

骨巨细胞瘤的鉴别诊断
软骨母细胞瘤好发于骨骺、肿瘤边缘有时可见骨膜
反应(其它良性骨肿瘤不易见到)以及肿瘤内部散 在的斑片状钙化均有助于和骨巨细胞瘤鉴别。 骨囊肿好发于10~15岁年龄组,多见于干骺端或
骨干,向纵径发展为著,骨端膨胀性不如骨巨细胞
瘤明显。
种相对常见的骨肿瘤,约占所有原发骨肿瘤的 4
%~9.5%,占良性骨肿瘤的 18%~23%。尽管骨
巨细胞瘤归于良性骨肿瘤一类,但它具有潜在的恶
性,60%的病变在治疗后可以复发,另有10%的
病变可以转移到肺。
骨巨细胞瘤的分型
Campancci 等学者根据骨巨细胞瘤的X线表现将
它分为三个等级,I级:病灶属静止型,肿瘤周围无
的影像学信息。
左股骨下端内侧髁骨质破坏区,内部为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 向外生长突破骨壳形成软组织肿块。
骨巨细胞瘤的鉴别诊断
动脉瘤样骨囊肿也可表现为偏心性膨胀性骨质破坏,
但与骨巨细胞瘤相比前者的“偏心性”表现得更为 显著;90%的动脉瘤样骨囊肿发生于20岁以下青少 年,多有外伤史,发病部位多位于近骨端的骨干部, 一般不累及骨骺,而骨巨细胞瘤一个非常显著的特 点就是绝大多数病变发生在骺线闭合后的成熟骨的 骨端。
MRI 发现含铁血黄素沉着十分敏感,表现为 T2WI
上结节状、带状甚至弥漫分布的低信号区。有学者
认为,该征象是诊断骨巨细胞瘤的依据之一。
骨巨细胞瘤的MRI表现
3、液—液平面:该征象为肿瘤坏死囊变合并内部出血
所致,T1WI平面上方为略低信号,平面下方为稍高
信号,T2WI 则平面上方则显示为明显高信号,下方
但少数特殊部位的骨巨细胞瘤X线平于骨巨细胞瘤的诊
断及术前评估。

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

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

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骨巨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骨肿瘤,来源于多核巨细胞,发生在骨的任何部位,尤其是长骨的骨髓腔内。

本文旨在详细介绍骨巨细胞瘤的影像表现及诊断方法。

1、X线表现骨巨细胞瘤的X线表现呈现为局部骨质破坏和瘤周反应,破坏区边缘模糊或毛糙,瘤周反应范围广泛,可有明显的半月形透亮区出现,被称为Shaefer征象。

还可出现气体或液体平片征象,如钙化或出血。

在长骨骨干上,病变可引起骨皮质增厚和骨膜反应,甚至穿透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

2、CT表现骨巨细胞瘤的CT表现与X线表现相似,但CT扫描可以更清晰地显示病变的大小、形态和分布。

病变呈现为均质或不均质的软组织密度影像,可有坏死囊肿区和骨小梁被破坏的表现。

CT还可以检测到骨膜下垂直粘膜面生长的情况,提示可能的恶性转化。

3、MRI表现骨巨细胞瘤的MRI表现是研究骨巨细胞瘤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软组织和骨髓内的病变。

T1WI表现为等或略低信号,T2WI以高信号为主。

病变周围软组织肿胀和积血可表现为低信号,液体坏死区则呈高信号。

MRI能够确定病变的分界线和侵犯情况,也可以预测病变的活动程度。

4、骨扫描表现骨巨细胞瘤在骨显像中呈现为局部放射性浓聚区,与其他骨肿瘤的放射性浓聚区不同,其形状不规则而且病变区域较大。

放射性浓聚区的形状和分布可在正位放射仪和侧位放射仪上观察到。

5、诊断骨巨细胞瘤的诊断需要结合X线、CT、MRI、骨扫描等多种影像学技术进行综合分析。

其中,X线和CT可作为首选方法,MRI可更好地显示软组织情况和病变的活动状态。

骨扫描可以发现较小的病变和转移灶。

另外,病理学检查也是确定诊断的重要手段。

6、结论骨巨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骨肿瘤,我们应该掌握正确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方法,以便于早期确诊和治疗。

在进行影像学诊断时,应仔细分析各种影像学表现,注意鉴别诊断。

同时,还应积极开展多学科合作,加强病例交流,提高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水平。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引言
骨巨细胞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良性骨肿瘤,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

二、影像学特点
骨巨细胞瘤在影像学上表现为局部畸形骨质破坏,边界清晰,病灶内可见颗粒状骨质,广泛存在条索状钙化,以及软组织肿块。

在X线检查中,骨巨细胞瘤通常呈现为圆形或卵圆形骨质破坏,边缘呈分叶状或辐射状,并可见围骨硬化。

CT检查可以清楚显示骨质破坏的程度和范围,以及钙化情况。

MRI检查对于观察肿瘤的软组织部分具有很高的分辨率。

三、骨巨细胞瘤的鉴别诊断
⒈骨肉瘤:骨肉瘤在影像学上表现为弥漫性骨质破坏,边界模糊,伴有软组织肿块,还可见新生骨形成及骨膜反应。

⒉骨转移瘤:骨转移瘤通常表现为多发骨转移,病灶边界不规则,可以出现骨皮质破坏及硬化,影像学上与骨巨细胞瘤有一定的相似性,但鉴别诊断仍需结合临床资料。

⒊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常见于长骨,表现为
斑点状、细网状或片状骨质破坏,并可见斑片状骨钙化或骨囊肿。

⒋骨囊肿:骨囊肿表现为骨质破坏,边界清晰,病灶内可见液
化区域,CT或MRI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四、附件
本文档涉及附件包括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图像和相关病例资料。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
⒈骨巨细胞瘤:一种较为常见的良性骨肿瘤,以瘤内大量多核
巨细胞为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巨细胞瘤
疾病简介
• 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是起源于松
质骨的溶骨性肿瘤,属潜在恶性,有时是明显恶 性。
• 多见于年轻成人。肿瘤主要由巨细胞(破骨细胞)
和基质细胞构成。骨巨细胞瘤在我国是较常见的 原发性骨肿瘤之一,此瘤生长活跃,对骨质侵蚀 破坏性大,如得不到及时妥善的治疗,可造成严 重残废而导致截肢,少数病例尚可转移而致命。
• 切除或截肢
如为恶性,范围较大,有软 组织浸润或术后复发,应根据具体情况考 虑局部切除或截肢,有的切除肿瘤后失去 关节作用,如股骨颈,可考虑切除后应用 人工关节或关节融合术。 • 放射治疗 在手术不易达到,或切除后对 功能影响过大者,如椎体骨巨细胞瘤,可 考虑放射治疗,剂量要足够。有一定疗效, 少数病人照射后可发生恶变。经手术或放 射治疗的病人,要长期随诊,注意有无局 部复发,恶性改变及分为三级:1级,
基质细胞颇稀疏,核分裂少,多核巨细胞 甚多。 2级基质细胞多而密集,核分裂较多。 3级,以基质细胞为主,核异形性明显,分 裂极多,多核细胞很少,因此1级偏良性, 2级为侵袭性,3级为恶性。虽然肿瘤的生 物学行为,良恶性并不完全与病理分级一 致,但分级对肿瘤属性和程度的确定及治 疗方案的制定有较大程度的参考价值。
• CT
在确定肿瘤范围方面优于X 线平片。 其可精确确定肿瘤在皮质内的范围, 肿瘤 与其他结构的关系,皮质是否完整和确定 肿瘤的侵袭范围。但CT只能通过重建的方 式才可显示软骨下骨的破坏程度。当骨巨 细胞瘤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时肿瘤内能见 到液-液平面。
• MRI
是最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具有高 质量的对比度和分辨率,并可多平面成像。 肿瘤在纵向弛豫时间(T1WI) 表现为低强度 信号, 在横向弛豫时间( T2WI) 表现为高强 度信号。因此看髓内病变最好用T1 加权像, 在观察皮质外病变时最好用T2 加权像。 • 骨扫描 在骨巨细胞瘤累及的部位,放射性 核素99mTc 的摄取量增加。放射性核素摄 取升高的情况可能是弥散的,血液集中在 边缘部分, 而中央部分的浓聚较低。放射性 核素摄取可以超过肿瘤的边界,因此无法 用来正确判断其在髓腔内的侵及范围。
• 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 常见10岁~20岁青
少年,好发下颌骨。现在认为发生于颌骨 者通常并非真性GCT而是巨细胞修复性肉芽 肿。镜下多核巨细胞体积小,中等数量, 分布不均匀,常聚集于出血、坏死与含铁 血黄素沉积部位,并可见骨样与骨组织形 成,病灶经单纯刮除后预后较好。
• 动脉瘤样骨囊肿 多发生于20岁以下的青少年。好
疾病特点
好发年龄20—40岁,性别差异不大,多 为单发病变,常见部位是长骨的骨端,最 常见的部位是股骨远瑞、胫骨近端、桡骨 远端,也可见于骶骨、胫骨远端、肱骨近 端,股骨近端和腓骨近端。偶见于手及足 部的小骨、胸腰段的椎体和肋骨。
症状体征
疼痛及肿胀,瘤内出血或病理骨折往往 伴有严重疼痛,局部可有肿胀。 关节活动度常受限,局部包块压之有乒 乓球样感觉 。
治疗措施
• 局部切除 •
如病变部分切除后对功能影响不大, 最好完全切除,如腓骨上端、尺骨下端、桡骨上 端、手骨、足骨等。 彻底刮除,50%氯化锌烧灼加植骨术 对邻近大 关节的良性骨巨细胞瘤,如采用单纯刮除植骨法, 复发率可高达40~70%。此法合并症多,如骨不 连接,关节僵直,假体松动、感染等,可造成严 重病废,甚至导致截肢。
影像表现
• X线平片
是骨巨细胞瘤最具诊断价值的放射学 检查手段。其在X 线片上表现为骨端的囊性溶骨 性破坏,也可有“分叶状” 、“肥皂泡”样改变。 可侵及干骺端,向关节侧延伸侵及部分或全部邻 近关节软骨下的骨皮质。肿瘤大小与发生病变骨 的大小有关。肿瘤延患肢骨长轴侵及的范围往往 小于延横轴侵及的范围,在骨干侧可见筛孔样改 变,而在骨端的周围可见明显的骨皮质膨胀、变 薄。病变内部为不同程度的溶骨改变,皮质外多 没有骨膜反应;当出现病理骨折时则可见骨膜反 应。通常可见到骨膜下新生骨有中断,骨膜保持 完整,病变的松质骨边缘部分可有明显的界限。 长骨以外部位的骨巨细胞瘤在X 线片上无特征性 表现,与其他溶骨病变没有区别。
鉴别诊断
• 棕色瘤 多骨受累,成年女性多见,早期
症状为骨痛,实验室检查血钙升高,血磷 降低,血中AKP(血清磷酸酶)、PTH(甲 状旁腺素)升高,好发长骨骨干或骨干骺、 髂骨、手足骨等。镜下在正常骨结构消失 的基础上出现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小型多 核巨细胞分布不均,并见出血灶及吞噬含 铁黄素的巨噬细胞,病灶周围可见骨样基 质和新生骨小梁及破骨细胞吸收后残存板 层骨。切除甲状旁腺原发病变后,骨骺病 灶可随之修复。
发椎骨及扁骨,但也可发生于长骨干。X线上与骨 巨细胞瘤相似,呈骨的偏心膨胀,骨皮质消融,与 其镜下不同的是多核巨细胞分布不均且多位于血管 囊肿和出血灶附近,胞体较小,间质为成熟的纤维 组织。单纯病灶刮除四分之一会复发,大块切除或 刮除并结合骨移植效果较好。多核巨细胞性骨病变 十分复杂,稍不警惕就易造成误诊,对于患者是儿 童,病变在除骶骨外的椎骨、颌骨和手足骨,病灶 多发,通常不是骨巨细胞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骨 折时可因坏死、出血及多核巨细胞反应而误诊为骨 巨细胞瘤合并病理性骨折,应加以鉴别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