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巨细胞瘤影像病例分析
医学影像-病例读片骨巨细胞瘤

溶骨型
多房型
骨皮质变薄、膨胀
:软组织肿块
↓
出血、坏死、囊变
↓
骨巨细胞瘤分度
生长活跃
恶
性
骶骨骨巨细胞瘤(溶骨型)
示液-液平面
胫骨骨巨细胞瘤MRI
T1WI示瘤为低信号
T1WI示瘤内高信号为出血
鉴别诊断
(一)动脉瘤样骨囊肿
(二)骨囊肿
(三)良性成骨细胞瘤
(四)嗜酸性肉芽肿
•症状和体征 1、疼痛及压痛2、肿块:3、 关节活动受限。4、恶性者常生长迅速5、脊 柱病变可有脊神经或脊髓受压表现,严重者 截瘫。
•好发部位依次为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桡 骨下端(三者约占60-70%)。
影像学特点
病变部位:一般位于骨端、关节面下,偏心位 骨皮质变薄、膨胀或骨壳膨胀,一般良性者完整,生长活 跃部分断裂,恶性者广泛断裂 病理骨折 种植征 关节陷入征 骨膜反应 软组织肿块 转移 出血、坏死及囊变
(五)脊椎结核
椎旁脓肿
转移瘤
血管瘤(平扫)
增强
TI平扫
T2平扫
冠状
横断 (病变范围约6.4X4.8cm)
平片
病理
侵袭期巨细胞瘤(III期) 侵袭 骨髓腔
骨巨细胞瘤
概述
概
述
病理
骨巨细胞瘤病理表现
临床特点
•占骨肿瘤的11.9%-16.1%。占良性骨肿 瘤的18.4%。因此居良性骨肿瘤的第二位。 •男女相似或女稍多于男 •好发于20-40岁(约占75%) •病灶一般单发,极少多发 •病史 1、半数病人有外伤史。2、出现 症状时就诊
骨巨细胞瘤X线诊断(附16例报告)

放 射 学 杂 志 ,20 ,3 ( ) 4 00 4 5 :39~30 5。 6 董 国 礼 ,李 春 平 ,唐 显 映 。 腹 内 淋 巴结 结 核 的 C T诊 断 。 中 国 医学 影 像 学 杂 志 ,19 ,6 1 :4 。 9 8 9 ) 8
骨 巨 细胞 瘤 X线 诊 断 ( 1 报 告 ) 附 6例
网 膜 、腹 膜 、系 膜 软 组 织 改 变 ,腹 膜 强 化 ,淋 巴结 肿 大 等 C T 表 现 时 ,才 能 高 度 提 示 结 核 性 腹 膜 炎 的存 在 。 因此 ,当 临 床 高 度 怀 疑 结 核 性 腹 膜 炎 的 患 者 ,应 该 及 时 作 C 查 ,从 而提 T检
M I BI ONTHL M M Y Vo 7 No. Au 0 8 l1 4 g2 0
・— 1 9 。— ・ - - — 6 _ _ _ —
才对 T P的诊 断有 价值 _ B 6。 6 _ 33 鉴 别 诊 断 .
4 参考文献
1 E s i M , Ma n J ptn B e n H, C fa d mia u eclss A R, T o b o nl tb ruoi. J
c r io t s :d s n t n b s do T f dn s o u si aen maoi s it c o a e n C n i g .JC mp t ss i i i A t
T mo r 1 9 o g , 9 6;2 0:2 9—2 2 6 7.
3 Ba l r AA , F es h n n, W is y nde lic ma n I e ma r MN , e . Up a e: ta 1 d at
陕西 省核 工业 二一 五 医院放射 科 ( 陕西 咸 阳 720 ) 苑卫平 高鹏 宇 100
长骨骨巨细胞瘤多层螺旋CT影像特征分析

脑 组织 缺血 主要 表 现 在 由于 组 织 内水 的 含 量 增 加 使 T wI
和T wI 弛豫时间延长 , 虽然 T wI 对 显 示 组 织 内水 分 增 加 比T wI 敏感 , 但梗死 后 8 h也 可 表 现 为 正 常 ; 随 后 在 急 性 期, 尤其是 2 4 h内 , T z wI 显示 缺血灶 信号 逐渐增 高 ; 2 4 h
( 收稿 日期 : 2 O 1 2 — 1 2 — 2 7 )
作 者 简介 : 李军 , 男, 1 9 6 0年 1月 生 , 主治 医师 , 南京 市浦 1 : 7
约9 O 的梗 死 患 者 Tz wI 异常, T w1只 有 约 5 O 的 病 例
为 困难 , T , T 加 权 像 尚不 能 显 示 明 确 异 常 信 号 , D WI 可 以 明确是否存在细胞毒性水肿 , 梗 死发生 3 0 mi n即 可 显 示 病
灶, 对超急性期 梗死 的诊 断具 有 明显优 势 , 梗 死灶 在 D WI
T t 及 Tz 加权像呈液性信号 , D WI 呈低信号 。
3 讨 论
综上所 述 , D WI 技 术对 于超 早期 ( 6 h内) 和 急 性 期 脑 梗死 ( 6  ̄2 4 h ) 的诊 断 具 有 重 要 价 值 , 可 为 临 床 溶 栓 治 疗 提
供影像 学 证 据 , 是 临 床 上 诊 断 急 性 脑 梗 死 的首 选 方 法 。
对 明确诊 断及疾 病 分期 、 选 择恰 当治疗 模式 、 争 取 治 疗 时
间、 改善患者预后 、 提 高安 全 性 和 疗 效 均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 参 考 文 献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

three删acent found in spir虻.One of them involved
vertebrates.The lesion located in 8crum distributed upper part,corcanonly in s1.2.
aiag矧s.CI"and II眦 Conclusion:Most of ccr have typical X-ray appearance and there is no dit]ieult in Imkjng a correct
epiphyseal ends.The comltnon radiographic features Wlel"e eccentric,expanded bony destruc·
tion.No obvious seler06is in peripheral and calcification in centre area.111ere M恤inhomogeneous enhancement after conla'ast examina—
x线平片因脊椎解剖复杂,其结构在平片上相 互重叠,因此诊断局限或者甚至出现阴性。本组病 例多数做过x线平片检查,但只有1例骶椎表现典 型能较肯定诊断为骨巨细胞瘤。CI.提供的横断面
图像,克服了x线平片前后重叠缺点,可更加细致 入微地观察骨质破坏情况,如骨质的膨胀性改变、骨
皮质的侵犯、硬化缘、骨壳是否完整等,大大提高了
ZOU Yue-fen
Demm,刎ofRadiology,the First Affdiated Hospital ofNanjlng Medical Uniters矗y,Nanjlng 210029,P。R.Ch/na
【Abstract】ObJectlve.To analyze the imaging appearance and 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X—ray,CI.,and NIII in gi£mt cell tu—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
方法:搜集经手术证实的19例骨巨细胞瘤资料,对其X线平片CT及MRI征象进行分析。
结果:X线及CT 扫描均见骨端偏心膨胀性改变,无钙化,边缘清晰无硬化,部分病例可见粗大骨嵴;T1WI表现为等、低信号,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Gd —DTPA增强扫描呈中度或明显强化。
结论:x线平片结合CT、MRI可显著提高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准确率,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指导。
标签:骨巨细胞瘤;X线;核磁共振;影像诊断骨巨细胞瘤是比较常见的骨肿瘤,我国占原发骨肿瘤的9.3%,良性骨肿瘤的18.5%[1]。
骨巨细胞瘤具有潜在恶性,多数学者认为恶性或恶变的巨细胞瘤约占10%,转移率5.9~15%不等[2]。
原发部位几乎均位于骨骺,个别病例为非骺性骨巨细胞瘤[3]。
本文回顾分析了近年搜集的19例骨巨细胞瘤影像资料,探讨x线平片、CT特别是MRI的影像学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9例,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16~53岁,平均34岁,其中20-40岁13例;病程1个月~10年。
发病部位:胫骨上端2例,股骨下端4例,股骨上段3例,腰椎3例,肱骨上端1例,骶尾骨1例,颈椎、肱骨、骶骨、髂骨、坐骨各1例,其中术后复发2例。
l临床表现:主要为局部不适、疼痛、肿胀或局部包块,肿块邻近关节活动受限。
1.2 检查方法20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10例同时CT检查,15例同时行MRI检查。
x线摄片采用GE Centricity CR SP1001机,摄正、侧或斜位;CT采用GE Hi Speed NX/i螺旋CT机,横断扫描,层厚3~5mm;MRI扫描用SIEMENS 1.5T超导磁共振,常规TSE序列T1WI和T2WI矢状、冠状、横断面扫描,STIR 序列或FLASHT2WI,层厚4~6mm,层间距0.5~1.0mm。
13例行Gd—DTPA 增强检查,剂量0.1mmol/kg。
下肢骨骨巨细胞瘤的X线诊断(附25例分析)

下肢骨骨巨细胞瘤的X线诊断(附25例分析)刘珍银梁健成钟毅强陈剑辉(广州市荔湾区芳村中医医院放射科广东广州510360)【中图分类号】R7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26-0055-02【摘要】目的评价X线及CT检查对下肢骨骨巨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骨巨细胞瘤的X线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
25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其中10例行CT扫描。
结果股骨下端9例,胫骨下端7例,跟骨、腓骨上端各3例,胫骨上端2例,距骨1例。
主要X线表现为偏心性溶骨性膨胀性骨质破坏,CT片显示病灶内多存在分隔状骨嵴,病灶内无钙化灶,外无硬化缘,肿块与周围软组织分界较清。
结论X线平片作为诊断本病的首选方法,诊断正确率较高,CT可提供病灶内更多信息,对提高本病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
【关键词】下肢骨骨巨细胞瘤X线CT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是一种常见的、生长活跃、破坏性较大的骨肿瘤,因其具有复发、转移和恶变倾向,无论是X线和组织学上对良恶性的判断均不十分可靠,因此具有独特的属性,即可能是介于良恶性肿瘤之间的一种特殊类型[1]。
其通常好发于长骨骨端,骨骺线未愈合前可发病于干骺端。
好发部位以股骨下端最多见,次为胫骨上端及桡骨下端,三处发病占全部的60%~70%[2]。
因其X线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所以普通平片诊断的作用价值较高,同时对于不典型骨巨细胞瘤X线表现,容易误诊。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008年9月至2010年5月共收集病例25例,其中男性11例,女14例。
年龄19~33岁,平均年龄25岁。
发病部位:股骨下端9例,胫骨下端7例,跟骨、腓骨上端各3例,胫骨上端2例,距骨1例。
临床表现:主要为局部不适,钝痛,局部包块,可侵犯关节引起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肿块皮肤表面可见扩张静脉影,肤温增高。
病理分级诊断:Ⅰ级17例,Ⅱ级5例,Ⅲ级3例。
骨巨细胞瘤的X线影像学诊断

骨巨细胞瘤的X线影像学诊断目的分析骨巨细胞瘤的X线表现特点,探讨其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1个骨巨细胞瘤病灶的患者30例的X线影像资料。
观察所有患者病灶手术前的X线诊断准确率及相关表现。
结果手术前的X线诊断准确率为83.9%。
31个病灶中,位于长管状骨骨骺端28例。
所有病灶均表现为不同程度膨胀性生长的溶骨性骨质破坏;所有病灶均有边界,但和正常的骨质分界不锐利。
所有病例均未见骨膜反应。
结论骨巨细胞瘤具有较典型的X线表现特点,X线检查为临床诊断提供了较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标签:骨巨细胞瘤;X线影像;诊断The X-ray imaging diagnosis of giant cell tumor of boneZHANG Jian(Taixing city 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radiology department,Jiangsu Taixing 225400,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ppearance and diagnostic value of radiography in the giant ccell tumor of bone.Methods The radiographys of 31 lesions in 30 patients with histologically verefied giant cell tumor(GCT)of the bones wer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Results Approximately 83.9% cases were diagnoseed correctly by radiography.In 31 lesions,28 cases located in the epiphysis of long bone end.All lesions showed bony destruction with varying degrees of expansion and growth;all lesions had boundaries,but not with normal bone boundaries.No periosteal reaction was found in all cases.Conclusions Giant cell tumor of bone has typical radiaographic appearance,radiography can approve evidence to achieve the diagnosis.【Key words】Giant cell tumor of bone;Radiography;Diagnosis骨巨細胞瘤是骨科较常见的特殊性良性肿瘤之一,约占全部原发骨肿瘤的5%~9%,占良性肿瘤的18.2%。
医学影像-脊柱骨巨细胞瘤影像表现

女,41 岁。T12骨巨细胞瘤。T12椎体膨胀、上下缘轻度压缩,T1WI呈等 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椎体内可见纵形线样低信号,后上缘见片状长T2 高信号。增强扫描矢状位及冠状位示T12呈明显强化,内可见多发强化减低 区,对应肿瘤内部囊变及坏死
男, 45 岁。T9骨巨细胞瘤。T1WI示T9椎体呈混杂信号,内可见低信号, 椎体后上缘见短T1高信号( 对应肿瘤内部的少量出血) ; T2WI示T9椎体呈 混杂偏低信号,内可见多发长T2高信号( 对应肿瘤内部囊变) 及线状低信号 ( 对应增粗的骨小梁、纤维分隔) ; 脂肪抑制序列肿瘤信号未见明显进一步 增加; 增强扫描矢状位T9呈明显不均匀强化; 冠状位示T9椎体及椎旁软组织 肿块明显不均匀强化
病例随访
病例随访
女, 37岁, L5骨 巨细 胞瘤 并椎 体压 缩
35岁,男,T1、2 骨巨细胞瘤
23岁,女,L3椎体骨 巨细胞瘤
23岁,L3椎体骨巨细胞瘤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男, 24 岁。C2骨巨细胞瘤。C2椎体及齿状突膨胀,T1WI呈等 信号,T2WI 呈低信号,脂肪抑制序列C2信号未见明显增高仍呈 低信号,增强扫描C2明显均匀强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巨细胞瘤病例分析
病史:患者xxxx,男性,44岁。
因“左小腿疼痛10月余”入院。
患者自诉于10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小腿疼痛,左侧小腿行走时疼痛,休息时缓解,无低热寒战,无其他关节疼痛,今年5月初在我院行左膝关节MRI检查示:左胫骨肿物,未予以特殊处理,今患者为进一步就、明确诊断诊治来我院门诊门诊拟“做胫骨骨肿瘤”收入院。
自发病以来,患者精神、睡眠正常,食欲正常。
二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体格检查:皮肤完整,无红肿,无破溃,局部无肿胀,无压痛,膝关节活动、感觉既、及末梢血运可,左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左“4”字征(-),内收(-),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无
入院后行DR检查,阅片:
X线(影像号 xxxxxx):左胫骨上端可见一大小约4*3cm骨质密度减低区,呈磨玻璃样,未见骨膜反应;左胫骨上段内侧可见一骨性突起,基底部与骨干相连,背离关节生长,余左膝关节构成骨结构完整,未见骨质病变、骨折征象,关节间隙未见异常,周围软组织未见异常。
诊断:左胫骨上端骨质破坏,考虑骨肿瘤病变,性质待查;左胫骨上段骨骨瘤。
病理结果:骨巨细胞瘤。
骨巨细胞瘤
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为起源于骨的非成骨性结缔组织,主要由单核基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构成。
根据组织学特点可分为三级:Ⅰ级为良性,Ⅱ级为过渡类型(生长活跃),Ⅲ级为恶性。
本病好发于20~40岁的青壮年。
一.临床表现:国内资料显示男女发病率相近,男女之比为 1.2:1。
好发年龄是20~40岁,占65%。
肿瘤好发于四肢长骨骨端,尤其是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和桡骨远端,三处发病率占全部的60%~70%。
主要症状是患处疼痛和压痛。
骨皮质变薄时,触及有乒乓球感。
肿瘤穿破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后,皮肤可呈暗红色,表面静脉充盈曲张。
二.影像表现:骨巨细胞瘤从形态学上可分为以溶骨改变为主的溶骨型和以皂泡样变为主的皂泡型。
有学者统计了在骨巨细胞瘤中生长迅速的为溶骨型,且恶变的趋势也明显。
其可能的机制是溶骨型骨巨细胞瘤随级别的增高,其恶性变(肉瘤化) 的程度也增加,故生长速度加快。
从病理学检查也证实了这点,也就是单核基质细胞逐渐增多,其明显异型性变化,且多核巨细胞渐小而少,核亦有明显异型性变化现象。
另外当病变侵及骺板亦提示恶性变程度较高。
X 线平片和CT 检查的重要性不逊于病理检查,因病理检查有时对骨巨细胞瘤、骨囊肿、骨纤维性骨炎的鉴别会发生困难,而X 线平片和CT 检查对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却有独到之处。
1.X线表现:
X 线表现为偏心性生长在骨端,呈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破坏区内骨间隔纤细,构成皂泡状或网格状改变,破坏区和正常骨分界清晰,骨皮质薄,多完整,边缘呈波浪状,肿瘤向四周发展,横向扩张程度与纵向扩张程度相近似或略超过,最后整个骨端全破坏,但一般不侵犯及穿过关节面。
一般无骨膜反应,亦无骨化和钙
化征象,相应部位可见均质的软组织肿块,较局限,而边缘清晰。
若出现以下几点时则提示恶性:1)有明显的侵袭性表现,如肿瘤与正常骨交界处模糊,有虫蚀状、筛孔样骨破坏,骨性包壳和骨嵴残缺不全;2)骨膜增生较显著,可有Codman 三角;3)软组织肿块较大,超出骨性包壳的轮廓;4)患者年龄较大,疼痛持续加重,肿瘤突然生长迅速并有恶病质。
2.CT表现:
CT 检查表现为肿瘤呈膨胀性改变,而大多数骨壳(骨皮质) 并不完整,但相应部位并无明显软组织肿块。
而发现骨壳内面凹凸不平,肿瘤内并看不到真正的骨间隔。
有时可见液-液平面。
肿瘤与松质骨的交界多清楚,但无骨质增生硬化。
骶骨的骨巨细胞瘤可见“横板征”,即骶骨的终板因含钙化的软骨,破坏较慢,因而较骨质破坏多保留一段时间,并可因肿瘤长大而压迫移位。
3. MRI表现:
病灶边缘清楚,T1WI 均表现为等、低信号,T2WI 为不均匀高信号,Gd - DTPA 增强扫描肿瘤实体呈中度到明显强化。
多数病例显示病灶范围较CT和X线平片广,并与术中或术后大体病理所见相符。
发生囊变者呈明显的长T1 长T2 信号,其中位于骶尾椎的病变多膨胀显著伴囊变。
肿瘤内亚急性出血T1WI 和T2WI 均呈高信号,陈旧性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着T1WI 和T2WI 均为颗粒状低信号。
部分病例病灶内出现液-液平面,T1WI 上层相对于下层低信号,T2WI 上层相对于下层高信号。
结合病理检查显示上方为浆液,下方为红细胞、细胞碎屑和胶原纤维等。
有学者认为液平是动脉瘤样骨囊肿的特征表现,出现于骨巨细胞瘤中可能是两者并存所致 ,但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其并无特征性,除动脉瘤样骨囊肿外,骨巨细胞瘤、骨囊肿、骨肉瘤等也可出现液平,因此液平的出现对肿瘤的定性诊断意义不大三.鉴别诊断:
(1)动脉瘤样骨囊肿:很少侵犯骨端,多纵向生长,并自皮质缺损区向骨外膜下延伸,CT扫描常见液一液平面。
(2)骨囊肿:发病年龄小,多在骨骺愈合前发生,膨胀不明显,长
轴平行于骨干,囊内少有典型皂泡状影,CT为液体密度无强化。
(3)良性成骨细胞瘤:发病年龄小,多发生于骨骺愈合前,肿瘤可有钙化斑。
(4)内生软骨瘤:发生于长管状骨骨端部的软骨瘤,可出现偏心性骨破坏,但骨破坏区与正常骨分界清楚有硬化环.其内可见较多的大小不等斑片状及环状钙化。
(5)溶骨性成骨肉瘤:仅有溶骨性破坏,较少出现骨膨胀,少见残留骨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