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1-引言本文档是对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的报告,旨在汇报调查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和步骤,以及所获得的数据和结果。
通过这份报告,我们希望能够提供对耕地后备资源的全面了解,并为农业发展和土地利用做出重要的参考。
2-调查目的和背景2-1 调查目的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评估和分析耕地后备资源的潜力和可利用性,为土地规划和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2 调查背景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耕地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为了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工作成为当前重要的任务。
3-调查范围和方法3-1 调查范围本次调查将涵盖目标地区的所有耕地及其周边的潜在耕地,包括已利用的耕地和未利用的耕地。
3-2 调查方法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调查,包括实地考察、卫星遥感和文献研究等。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对目标地区的土地类型、土壤质量、水源情况等进行了详细的了解。
卫星遥感技术帮助我们获取了目标地区的空间信息,并进行土地覆盖和利用的分类。
此外,我们还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全面的收集和分析,以获得更多关于耕地后备资源的数据和信息。
4-调查结果和分析4-1 土地类型和质量评估根据实地考察和遥感技术,我们对目标地区的土地类型进行了分类,并评估了土地的质量。
结果显示,目标地区主要分布有农田、草地和林地等土地类型。
其中,农田是最主要的耕地类型,土地质量普遍较好,适宜农作物的种植。
4-2 潜在耕地筛选在已利用的耕地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未利用的潜在耕地。
根据土地类型和质量评估,我们筛选出一部分适宜进行农作物种植的耕地。
这些耕地具有合适的土壤质量和水源条件,可以有效增加农业生产。
4-3 土地规划和利用建议综合以上调查结果和分析,我们提出了如下土地规划和利用建议:●合理利用和保护现有的耕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开发潜在耕地,增加农业生产能力。
●加强土地保护和环境治理,确保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一、调查背景经过多年的城市化进程、人口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耕地资源状况严峻,呈现出土地流失、农田缩减、土地荒漠化等表现。
因此,中央政府高度重视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耕地后备资源保护工程”是解决耕地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
为全面了解并挖掘我国耕地后备资源的潜力,贯彻落实国家的决策部署,经过前期的充分准备,我团队顺利开展了一项对我国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研究工作。
二、调查内容1. 调查范围本次调查的范围是我国全境,涵盖了城乡耕地、旱地、滩涂、沼泽、林地、山地等。
2. 调查方法此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主要采用了实地勘探、遥感技术、网络地图、专业咨询等方法,并结合地形图、气象资料等进行综合分析。
3. 调查内容(1)耕地后备资源分布情况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江南、东北等地区。
其中,玉米地、蔬菜地、果园、坝上地区、沼泽地等是我国优质耕地后备资源的代表性类型。
(2)影响耕地后备资源利用的因素土地流失、耕地荒漠化、环境污染等因素严重影响着耕地后备资源的利用率。
此外,由于耕地后备资源所处地区的气候、土地肥力、水资源等的差异性,也是影响耕地后备资源利用的重要因素。
(3)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措施针对以上影响耕地后备资源利用的因素,此次调查重点提出以下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措施:1)加强耕地保护和修复工作,保障耕地质量和数量。
2)推进耕地科技创新和现代化农业建设,提升耕地利用率和产值。
3)完善耕地资源管理法规,加强耕地利用权流转,提高土地使用效益。
4)加强土地综合治理工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防止土地生态破坏。
5)推进农村土地托管、流转和股份合作机制建设,完善农民土地权益保护,增加农民收入。
6)借助遥感技术、数字地图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加强土地规划和管理工作,提高土地利用精度和效益。
三、调查结果1. 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经过全国范围内的走访、调研和勘测,我们初步估算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约为23亿亩,其中优质耕地后备资源约占总量的三分之一,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充沛的土地保障。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

市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一、前言1.1任务来源、工作背景与工作目标1.1.1任务来源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严格保护耕地红线,有效利用国土资源,科学实施国土综合整治,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据部重点工作安排,部署开展新一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1.1.2工作背景二次调查全国耕地较2009年公布的耕地面积多出20380万亩。
2009年,国土资源厅发[2009]70号文件也曾对“对属于1999年1月1日《土地管理法》修订施行后,由单位和个人自行开垦、且未在第二次土地调查前纳入耕地统计围、也未在相关图件上标示过的新增耕地”提出过要求。
地籍部门有必要对二调这个历史阶段形成的新增耕地情况落实到地块和上图入库,以便为政策管理提供数据基础和支撑。
对这部分新增耕地落实到地块并调查评价。
1.1.3工作目标在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农用地分类以及农业部门各项工作成果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外业调查,查清全县各类耕地后备资源数量、类型和分布情况。
开展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是为全面掌握耕地后备资源状况,有计划、科学、合理的组织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障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保证调查评价成果的科学性和统一性特撰写本报告。
1.2工作依据(1)《中华人民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GB/T 10114)(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13923-2006)(4)《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 13989)(5)《地理空间数据的交换格式》(GB/T 17798)(6)《土地基本术语》(GB/T 19231)(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8)《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规程》(GB/T 28405-2012)(9)《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10)《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11)《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TD/T 1016-2003)(12)《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016-2007)1.3工作阶段安排与完成情况市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从12月18始至 12月26止,历时 8天,12月24完成外业资料调查,12月25完成业指标量化与评价,12月26日完成建库、成果整理与检查、试点经验总结等工作,12月26日完成成果审查与上报。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调查,从而为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通过对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可以了解到资源的利用情况、潜力和问题,为耕地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 调查目的了解耕地后备资源的分布情况和面积。
分析耕地后备资源的土壤质量和水资源供应情况。
研究耕地后备资源的利用模式和发展潜力。
提出耕地后备资源保护和管理的建议。
3. 调查方法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利用卫星影像和数字地图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精确定位和分类。
野外调查:实地勘察耕地后备资源的土壤质量、水资源供应和利用情况。
数据分析:通过统计分析耕地后备资源的分布情况、潜力和问题。
4. 调查结果4.1 耕地后备资源分布情况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耕地后备资源主要分布在各县乡镇的山区和边坡地带。
其中,县的耕地后备资源最为丰富,占总耕地面积的30%。
4.2 耕地后备资源的土壤质量和水资源供应情况经过野外调查,我们发现耕地后备资源的土壤质量较好,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
水资源供应也比较充足,可以满足农作物的灌溉需求。
4.3 耕地后备资源的利用模式和发展潜力通过调查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耕地后备资源的利用模式以农业种植为主,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和蔬菜水果。
耕地后备资源还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可以适当引进新的农业种植模式和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5. 建议加强耕地后备资源的保护工作,防止非农业用地占用和污染。
推广先进农业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耕地后备资源的利用效率。
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合理利用地下水和水资源,确保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展。
加强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资源的持续利用。
6. 结论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了解了耕地后备资源的分布情况、土壤质量、水资源供应情况和利用模式等关键信息。
对耕地后备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希望本报告可以为农业发展和耕地保护提供参考和指导。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一、引言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是为了了解目前耕地资源的数量、
质量和利用状况,为农业开发和土地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本报告详
细介绍了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的相关信息和结果。
二、调查背景
⒈调查目的:了解耕地资源的现状和潜力,为土地利用规
划和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⒉调查范围:选择市的区、县和乡进行调查。
⒊调查时间:从年月开始,为期个月。
三、调查方法
⒈文献调研:查阅国家和地方相关统计资料、法规文件等。
⒉实地调查:走访农田,了解农作物种植情况、土壤质量、灌溉设施等情况。
⒊抽样调查:随机抽取农田样本,测量耕地面积、土壤肥
力指标等。
四、结果分析
⒈耕地资源数量:根据调查结果,市总耕地面积为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
⒉耕地资源质量:综合考虑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氮磷钾含量等指标,耕地质量总体良好。
⒊耕地资源利用状况:根据对样本调查的结果,耕地利用率为%,主要作物种植情况为。
五、问题与建议
⒈耕地浪费:部分农田存在闲置、荒废现象,建议加大耕地整治和管控力度。
⒉水资源利用:有些地区缺乏灌溉设施,导致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建议加强灌溉设施建设和水资源管理。
⒊农业发展方向:针对不同地区的土壤特点和气候条件,制定种植结构调整和发展方案。
六、附件
⒈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统计表
⒉实地调查照片
七、法律名词及注释
⒈土地管理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的关于土地使用、转让、确权等方面的法律。
⒉土地规划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的关于土地利用规划、调整等方面的法律。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为了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耕地的保护和利用十分重要。
耕地后备资源是指具有较好土壤质量和较高生产潜力的土地资源,可以用于耕地的更新和补充。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耕地后备资源的情况,我们组织了一次调查工作。
调查工作从5月份开始,历时3个月,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首先,我们利用卫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全国范围内的耕地资源进行了筛选和评估。
通过地形、土壤质量、气候条件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我们确定了潜在的后备资源点,并进行了初步的分级和划分。
第二阶段,我们组织了一支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团队,对选定的后备资源点进行了实地考察和样点采集工作。
我们对土壤质量、地形特征、水分条件等进行了详细的测量和分析,同时还对周边环境进行了调查,包括周边的农田利用情况、水源利用情况等。
通过这些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我们进一步确认了后备资源点的耕地潜力和可利用性。
第三阶段,我们对一部分后备资源点进行了土壤改良试验,旨在提高土壤的肥力和可持续利用能力。
我们在试验区域选择了不同的土壤改良措施,包括有机肥的施用、矿物质的添加等,并进行了多次的监测和调查。
通过这些试验,我们找到了一些适合改良的措施,并制定了相关的技术指导。
第四阶段,我们将调查结果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形成了一份详细的报告。
在报告中,我们对后备资源点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和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和利用建议。
同时,我们还对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政策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以期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在调查工作中,我们还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
首先,由于资源有限,我们只能选择一些地区进行调查,可能无法代表全国情况。
其次,由于经费和时间的限制,我们无法对所有的后备资源点进行土壤改良试验,可能有些可行的措施未能得到验证。
总体而言,此次调查工作对于保护和利用耕地后备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获得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对耕地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技术支持。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分析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分析报告【篇1】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分析报告这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以县为统计单位,以二次调查和2023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结果为基础,结合土壤普查、农业普查、全省国土规划纲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成果和资料信息,综合考虑区位、交通等开发条件,调查评价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的宜耕性。
同时,各地要以2023年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为基础,以二次调查中各省辖市报送的“不稳定耕地”面积作为参考,经实地核定类型、位置、范围、质量等级、利用状况等,进行上图入库形成“不稳定耕地”调查结果。
对于在二次调查中增加的耕地,经实地核定位置、范围、质量等级等,形成单位和个人自行开垦的新增加耕地面积调查结果,实现对这部分新增耕地的上图入库。
据介绍,所谓“不稳定耕地”,就是指处于林区、草原以及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范围内和受沙化、荒漠化等因素影响的耕地。
上一轮我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完成于2023年,十多年来我省耕地后备资源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摸清耕地后备资源情况,对于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2】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分析报告 1引言耕地后备资源是现阶段的主流技术前提下,利用开发土地、复垦农田等相关措施对未充分利用的土地或者是废弃地进行改变,或者是利用对已经划定但是还未整理的农用耕地和建设用地进行规划和整理,使得耕地面积增加的同时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近些年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耕地逐渐向建设用地转换。
可以预计的是,在今后的几十年内,假如不采取适当措施,耕地总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减少,也因此对国家粮食安全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对国家安全产生严重威胁。
此时就需要采取必要措施,适量的开发耕地后备资源,以此弥补社会经济发展而引起的耕地面积缩减的情况。
2耕地后备资源概述耕地后备资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可以开垦的土地资源;二是可以复垦采矿的用地。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市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一、前言1.1 任务来源、工作背景与工作目标1.1.1 任务来源为贯彻落实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严格保护耕地红线,有效利用国土资源,科学实施国土综合整治,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据部重点工作安排,部署开展新一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1.1.2 工作背景二次调查全国耕地较2009年公布的耕地面积多出万亩。
2009年,XXX发[2009]70号文件也曾对“对属于1999年1月1日《土地管理法》修订施行后,由单位和个人自行开垦、且未在第二次土地调查前纳入耕地统计围、也未在相关图件上标示过的新增耕地”提出过要求。
地籍部门有必要对二调这个历史阶段形成的新增耕地情况落实到地块和上图入库,以便为政策管理提供数据基础和支撑。
因此,对这部分新增耕地进行调查评价。
1.1.3 工作目标本次调查评价旨在全面掌握耕地后备资源状况,有计划、科学、合理的组织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障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为保证调查评价成果的科学性和统一性,特撰写本报告。
1.2 工作依据本次调查评价依据以下规定:1)《中华人民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GB/T )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2006)4)《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 )5)《地理空间数据的交换格式》(GB/T )6)《土地基本术语》(GB/T )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007)8)《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规程》(GB/T -2012)9)《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012)10)《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 11)《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TD/T 1016-2003) 12)《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016-2007)1.3 工作阶段安排与完成情况暂无明显问题的段落需要删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6: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调查评价报告是县(市、区)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总结,也是对调查评价成果的情况汇报。
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目录前言一、概述(一)数据库建设背景(二)XX县基本情况(三)数据库建设主要任务(四)目的(五)主要作业依据二、技术准备(一)硬件与软件环境(二)数据库建设总体要求(三)数据库建设人员技术培训三、耕地后备资源评价(一)资料收集(二)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方法、指标、宜耕性评价(三)新增耕地(四)建立数据库(五)制作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图(六)编写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四、项目成果及质量情况(一)外业成果(二)评价成果五、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基本内容(一)XX县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成果(二)成果质量检查过程六、成果应用与效益(一)成果应用(二)主要效益七、经验及体会八、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复垦建议前言概述本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背景、目的、工作依据、任务来源、起止时间,工作阶段安排和完成情况,阐述本次调查评价的主要特点,获得成果及其应用价值,以及撰写本报告的目的和其他必要说明。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严格保护耕地红线,有效利用国土资源,科学实施国土综合整治,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据部重点工作安排,部署开展新一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在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已有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农用地分等以及农业部门各项工作成果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外业调查,查清全省各类耕地后备资源数量、类型和分布情况。
开展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是为全面掌握耕地后备资源状况,有计划、科学、合理的组织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保证调查评价成果的科学性和统一性,特撰写本报告。
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从11月始至12月底止,历时2 个月,11月中旬完成外业资料调查,12月初完成内业指标量化与评价,12月中旬完成建库、成果整理与检查、试点经验总结等工作,12月底完成成果审查与上报。
经过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到目前,后备资源工作已初见成效。
查清了耕地后备资源面积xx公顷,其中可开垦土地面积为xx 公顷,可复垦土地面积为xx 公顷;核实了2253.47公顷新增耕地面积。
完成了耕地后备资源、新增耕地的属性录入和标注工作,形成了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
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为国家制定技术规定提供了参考。
一、概述(一)数据库建设背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严格保护耕地红线,有效利用国土资源,科学实施国土综合整治,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据部重点工作安排,部署开展新一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通知》要求,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以下简称“二次调查”)基础上,通过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全面查清全国耕地后备资源的面积、类型、权属和分布情况。
相关省份结合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补充开展二次调查中“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的调查评价,落实《关于完善二次调查中耕地增加或减少有关政策的通知》(国土资厅【2009】70号),对“不稳定耕地”和符合70号文件政策要求的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落实到地块并分类标注,为下一步耕地后备资源的稳定开发与利用奠定基础,为科学制定相关耕地保护政策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决策支撑。
通过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全面查清可开垦土地、可复垦采矿用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的面积、类型、权属和分布情况;结合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补充开展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调查,落实到地块,上图入库。
建设国家省、市、县各级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为下一步耕地后备资源的稳定开发与利用奠定基础,为科学制定相关耕地保护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二)X X县基本情况XX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的陇南山区,地跨北纬33°31′-34°02′东经105°24′-105°57′之间。
东北靠徽县,南隔西汉水与康县相望,东南与陕西略阳接壤,北至天水火车站157公里,南抵XX县县城150公里。
属西秦岭余脉,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750-2377米之间,境内多高山峡谷,地貌特征南北为山地,中部为丘陵。
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冷暖适度,年均气温13.1℃。
无霜期221天,年日照时数1806.5小时。
年均降水量719.3毫米左右,相对湿度70%。
境内有犀牛江、东河、南河、洛河等“一江三河”丰富的水资源。
全县辖12镇5乡,总人口26.88万,常住人口24.47万人。
土地总面积1676.5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0.71万亩,林地118.65万亩,天然草场15.5万亩。
XX县1986年被列为对外开放县,连续几年被国家列为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重点县和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县、全国抗旱防汛先进集体、植树造林示范县、国家种子工程实验基地县、蚕桑生产基地县、乡镇企业东西合作先进县、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县,荣获基础教育先进县、科技工作先进县、天保工程先进县、中国核桃之乡、省级文化先进县、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省级双拥模范县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等荣誉。
XX县自然资源丰富。
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和全省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县内已知植物种类达1958种,动物种类54种。
XX县矿产资源富集。
境内初步探明的金属矿种有铅、锌、黄金、白银、铁、锰等17种,尤以铅锌储量较大,为全国第二大铅锌矿带其地质储量约1100万金属吨,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铅锌为主导,建筑建材、酒类酿造、农副产品加工、能源化工等为支撑的工业体系。
XX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
先秦设道,东汉置郡、唐、宋、元设州,治同谷县,明初降州为县,始称XX县,相沿至今。
县域生态环境良好,自然景观独特,文化胜迹众多,风光秀丽,山水有致。
XX县地理位置优越。
省道江武公路横贯东西,交通便利,与邻县有等级油路相连。
陇南支线机场已经开工建设、成武高速XX县段基本贯通,国道十天高速公路正在加快建设。
枢纽全市的碧成220千伏变电线路和调控甘肃东南部电力供应的330千伏变电所正常运行。
兰成渝输油管道XX县石油分站辐射周边三省。
西气东输工程纵观全县并在县内设有输气口。
通讯事业发展迅速,电信、移动。
联通网络覆盖全县,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77部。
全市唯一一所高等学校-----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坐落在XX县。
是陇南经济、交通、文化、教育、旅游、能源中心。
(三)数据库建设的主要任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包括基础地理、土地规划、土地调查、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不稳定耕地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新增耕地等数据内容。
(四)目的通过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全面查清可开垦土地、可复垦采矿用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的面积、类型、权属和分布情况;结合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补充开展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调查,落实到地块,上图入库。
建设国家省、市、县各级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为下一步耕地后备资源的稳定开发与利用奠定基础,为科学制定相关耕地保护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五)主要作业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GB/T 10114)(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13923-2006)(4)《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 13989)(5)《地理空间数据的交换格式》(GB/T 17798)(6)《土地基本术语》(GB/T 19231)(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8)《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规程》(GB/T 28405-2012)(9)《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10)《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11)《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TD/T 1016-2003)(12)《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016-2007)二、技术准备(一)硬件与软件环境1、硬件环境一台contex彩色扫描仪一台联想笔记本电脑,六台联想台式电脑2、软件环境数据的集成选用苍穹土地利用现状管理信息系统KqGis、一台contex彩色扫描仪用于扫描XX县分幅地形图、使用南方CASS 和airGIS10.0矢量数字化XX县分幅地形图及数据库建设。
操作系统及数据库均采用微软公司的windows2000/XPMS SQL Server2000。
(二)数据库建设的总体要求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是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基础,是科学实施国土综合整治的支撑,是编制规划和合理利用与保护国土资源的依据,是完善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保障。
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责任机制,统筹安排工作,积极主动协调,确保调查评价工作能够顺利按时完成。
2、统筹协调,有序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涉及财政、农业、水利、环境、气象等多个方面,完成时限要求紧,任务重。
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按照统一部署,加强部门协作、争取各方支持、共同推进工作。
各地要结合变更调查和耕地保护日常工作,及时收集资料,积极落实队伍,加强人员培训。
3、严控质量,确保成效各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全面负责本省(区、市)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具体组织与实施,严格按照《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技术方案》有关要求,加强对调查评价成果的质量把关,建立健全县级自查、市级复查、省级验收的三级质量检查验收制度。
其中,县级要对调查成果的真实性负责,省级要对本省区调查成果质量负总责。
部将组织专业队伍,比对核实各省报送的调查评价成果,有针对性组织国家级外业核查工作。
(三)数据库建设人员技术培训针对内业数据库建设部分人员不熟悉外业调绘工作的实际情况,在内业数据库建设阶段,我公司就外业调绘过程、方法、外业成果的形成对数据库建设技术人员技术交流,同时我公司内部进行技术培训,数据库建设的技术规范、工艺流程及技术质量达到国家相关技术规定的要求。
三、耕地后备资源评价介绍调查评价的方法和程序,需详细介绍基础资料收集、评价单元的获取、评价指标的选取、各评价指标专题图的制作、评价方法。
还要介绍调查评价过程中一些技术性处理,包括成果质量检验的内容与方法,各作业环节的质量与精度。
(一)资料收集资料是评价指标矢量化的基础,因此外业调查根据评价指标来收集相应资料。
收集到的资料见下表:表1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资料清单(二)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方法、指标、宜耕性评价根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定》,XX县采用四川盆地指标进行评价,对各项指标进行矢量化,通过投影、纠正等图件处理,叠加国家下发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底图,针对评价指标,对评价单元进行“FHB”和“GDHB”属性赋值,完成评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