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附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附答案
古代诗歌浏览(8分)
浏览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②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受降城:唐时为防御突厥而筑的边地要塞,在今甘肃省灵武县。
②回乐峰:指回乐县境内的烽火台,在受降城左近。
③芦管:乐器名,军中多用之。
小题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应用了怎么的艺术技能?(4分)
小题2:结合全诗内容,扼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么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参考
小题1: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同样皎洁的月光的照射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
或答“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
或回答大漠月夜图。
①诗人采取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②对偶③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凸起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④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待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
小题2: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待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起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
能结合诗歌中的具体诗句进行回答,开展分析,言之成理便可给分。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附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附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②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受降城:唐时为防御突厥而筑的边地要塞,在今甘肃省灵武县。
②回乐峰:指回乐县境内的烽火台,在受降城附近。
③芦管:乐器名,军中多用之。
小题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4分)小题2: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
或者答“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
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
①诗人采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②对偶③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④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
小题2: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
能结合诗歌中的具体诗句进行回答,展开分析,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最新范文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篇一:夜上受降城闻笛春夜闻笛诗词比较阅读答案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李益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13.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夜上受降城闻笛》沙似雪、月如霜,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无垠的沙漠如同积雪的荒原,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洁白、月的寒冷。
B.《夜上受降城闻笛》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景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C. 《春夜闻笛》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了自己初春之夜在军中闻笛所引发的感触。
D. 《春夜闻笛》第一句写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
14.两诗均写到闻笛,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试结合诗句分析。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3.(2分)B 14.(2分)不同。
前诗表达的是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声而引起的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之情;后一首诗,诗人自称迁客,不是写士卒的乡愁,而是抒发迁客的归怨。
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篇二: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测试题及答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测试题分值:120分时间:90分钟一、积累运用(4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水涨(zhǎng)酝酿(niàng)贮蓄(chù)着落(zhúo) ....B.黄晕(yūn) 朗润(rùn) 澄清 (ch?ng) 水藻(zǎo) ....C.静谧(mì) 高邈(miǎo)莅临(wai) 嘹亮(liáo) ....D.看护(kān) 粗犷(guǎng)宛转(wǎn)发髻(jì)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应和响晴明察秋毫呼朋引伴B.镶嵌宽敞淅淅沥沥抖擞精神C.吝啬棱镜咄咄逼人繁花嫩叶D.娇媚花苞端庄沉静花枝召展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2015年4月25日上午,第68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在临沂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
李益《春夜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李益《春夜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对比赏析【阅读理解题目】:春夜闻笛李益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这两首诗写的都是夜闻笛声,笛声所引发的情感相同吗?请作简要分析。
(2分)【参考答案】:《春夜闻笛》引发的是贬谪之人盼归的怨望和惆怅。
(人留雁归,朝廷的恩赦并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夜上受降城闻笛》引发的是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2)第二首诗题为“闻笛”,但诗歌的前两句却写了登城所见之景,你如何理解这种艺术处理?(3分))【参考答案】: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一是因为边地之感,二是因为月色撩动了乡愁。
这为笛声的出现设置了环境,也为末句的直接抒情作了烘托和铺垫。
【赏析】:《春夜闻笛》是诗人谪迁江淮时的思归之作。
这首诗是写淮北初春之夜在军中闻笛所引起的思归之情。
前二句写闻笛。
此时,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风光恰似塞外。
这笛声,激动士卒的乡愁,更摧折着迁客,不禁悲伤流泪,渴望立即飞回北方中原的家乡。
于是,诗人想起那大雁北归的传说。
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
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
后二句即用这个传说。
诗人十分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也极其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所以说“不待天明尽北飞”。
与大雁相比,迁客却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北归。
显然,这里蕴含着遗憾和怨望:迁客的春光──朝廷的恩赦,还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
夜上受降城闻笛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
诗题中的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
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
远望回乐城东面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一排烽火台。
丘陵下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篇一:夜上受降城闻笛春夜闻笛诗词比较阅读答案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李益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13.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夜上受降城闻笛》沙似雪、月如霜,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无垠的沙漠如同积雪的荒原,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洁白、月的寒冷。
B.《夜上受降城闻笛》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景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C. 《春夜闻笛》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了自己初春之夜在军中闻笛所引发的感触。
D. 《春夜闻笛》第一句写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
14.两诗均写到闻笛,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试结合诗句分析。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3.(2分)B 14.(2分)不同。
前诗表达的是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声而引起的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之情;后一首诗,诗人自称迁客,不是写士卒的乡愁,而是抒发迁客的归怨。
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篇二: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测试题及答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测试题分值:120分时间:90分钟一、积累运用(4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水涨(zhǎng)酝酿(niàng)贮蓄(chù)着落(zhúo) ....B.黄晕(yūn) 朗润(rùn) 澄清 (ch?ng) 水藻(zǎo) ....C.静谧(mì) 高邈(miǎo)莅临(wai) 嘹亮(liáo) ....D.看护(kān) 粗犷(guǎng)宛转(wǎn)发髻(jì)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应和响晴明察秋毫呼朋引伴B.镶嵌宽敞淅淅沥沥抖擞精神C.吝啬棱镜咄咄逼人繁花嫩叶D.娇媚花苞端庄沉静花枝召展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2015年4月25日上午,第68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在临沂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篇一:夜上受降城闻笛春夜闻笛诗词比拟阅读答案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李益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13.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2分)A.《夜上受降城闻笛》沙似雪、月如霜,采纳比喻的修辞手法,无垠的沙漠好似积雪的荒原,月光皎洁好似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雪白、月的酷寒。
B.《夜上受降城闻笛》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景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C. 《春夜闻笛》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了本人初春之夜在军中闻笛所引发的感触。
D. 《春夜闻笛》第一句写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
14.两诗均写到闻笛,表达的情感是否一样?试结合诗句分析。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3.(2分)B 14.(2分)不同。
前诗表达的是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声而引起的对家乡的无尽思念之情;后一首诗,诗人自称迁客,不是写士卒的乡愁,而是抒发迁客的归怨。
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接着阅读学习。
篇二: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测试题及答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测试题分值:120分时间:90分钟一、积累运用(43分)1.以下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水涨(zhǎng)酝酿(niàng)贮蓄(chù)下落(zhúo) ....B.黄晕(yūn) 朗润(rùn) 澄清(ch?ng) 水藻(zǎo) ....C.静谧(mì) 高邈(miǎo)莅临(wai) 嘹亮(liáo) ....D.看护(kān) 粗暴(guǎng)宛转(wǎn)发髻(jì) ....2.以下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应和响晴明察秋毫呼朋引伴B.镶嵌宽阔淅淅沥沥抖擞精神C.吝啬棱镜咄咄逼人繁花嫩叶D.娇媚花苞端庄沉静花枝召展3.依次填入以下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2015年4月25日上午,第68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在临沂国际会展中心浩大开幕。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篇一:夜上受降城闻笛春夜闻笛诗词比较阅读答案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李益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13.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沙似雪、月如霜,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无垠的沙漠如同积雪的荒原,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洁白、月的寒冷。
B.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景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C. 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了自己初春之夜在军中闻笛所引发的感触。
D. 第一句写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
14.两诗均写到闻笛,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试结合诗句分析。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3.(2分)B 14.(2分)不同。
前诗表达的是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声而引起的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之情;后一首诗,诗人自称迁客,不是写士卒的乡愁,而是抒发迁客的归怨。
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篇二: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测试题及答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测试题分值:120分时间:90分钟一、积累运用(4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水涨(zhǎng)酝酿 (niàng)贮蓄(chù)着落(zhúo) ....B.黄晕 (yūn) 朗润 (rùn) 澄清 (ch?ng) 水藻(zǎo) ....C.静谧 (mì) 高邈 (miǎo)莅临(wai) 嘹亮(liáo) ....D.看护(kān) 粗犷(guǎng)宛转(wǎn)发髻(jì)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应和响晴明察秋毫呼朋引伴B.镶嵌宽敞淅淅沥沥抖擞精神C.吝啬棱镜咄咄逼人繁花嫩叶D.娇媚花苞端庄沉静花枝召展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2015年4月25日上午,第68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在临沂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上】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上】班级:姓名:资料:【原诗】【翻译】【精品习题及答案】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参考答案】【原诗】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译文】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2、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二、赏析选择题:1、对《夜上受降城闻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夜上受降城闻笛》沙似雪、月如霜,采用比喻的修于法,无垠的沙漠如同积雪的荒原,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洁白、月的寒冷。
B.《夜上受降城间笛》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所见的景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C.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
D. “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2、对《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的诗作。
B、“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描写了一幅边塞雪夜的独特景色。
C、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
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D、“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正面写情。
“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3、对《夜上受降城闻笛》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
B、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
C、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
D、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阅读]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②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受降城:唐时为防御突厥而筑的边地要塞,在今甘肃省灵武县。
②回乐峰:指回乐县境内的烽火台,在受降城附近。
③芦管:乐器名,军中多用之。
8.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
9.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8.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
或者答“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
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
①诗人采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②对偶③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④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
9.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