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传统美德的故事
有关美德故事

有关美德故事中华文明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共有的财产,是抹不去的生命“痕迹”。
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古代传统美德小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故事一:彩衣养亲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
故人们叫他杨乞。
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
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
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
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
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
”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
后来父母逝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
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
有诗赞曰乞酒奉亲尽礼仪,高歌跳舞学娇姿; 娱亲精彩引欢笑,满室春风不断吹故事二:哭竹生笋在三国时,有一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
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
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
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 他迫不得已,想不出什么好的规定,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
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
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认真瞧瞧,四周长出了许多竹笋。
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
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
有诗颂曰: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 须臾冬笋出,天意招平安。
故事三:打虎救父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
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
当时杨香赤手空拳,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本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
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诗颂曰: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 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中。
故事四:鹿乳奉亲周朝时,有一位叫郯子的,从小就很孝敬。
他的父母年老的时候,双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
中华传统美德典故

中华传统美德典故中华传统美德典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典故以其独特的故事和寓意,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精神价值。
以下是一些中华传统美德典故的介绍:1.孔融让梨孔融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和学者,他小时候非常懂事和孝顺。
有一次,他的父亲买了一些梨子回来,让他和兄弟们分着吃。
孔融主动挑选了一个最小的梨,而把大的留给了哥哥和弟弟们。
他的父亲很惊讶,问他为什么这样做。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哥哥们年纪大,应该吃大的梨;弟弟们年纪小,应该让着他们。
”他的父亲听了非常高兴,认为他年纪虽小却懂得尊敬长辈和关爱他人的道理。
这个故事体现了孔融的谦让和尊老爱幼的美德。
作为一个人,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尤其是对待长辈和弱者。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做到礼让、关爱他人、不自私自利,发扬中华传统美德。
2.卧冰求鲤这个故事出自《搜神记》,是关于晋朝时期一个叫王祥的人的故事。
他的继母朱氏经常虐待他,但是王祥仍然非常孝顺地照顾她。
有一年冬天,朱氏生病了,想吃鲤鱼。
但是当时天气严寒,湖面上结了厚厚的冰,渔民都无法捕鱼。
王祥为了满足继母的要求,决定亲自去冰面上捕鱼。
他脱掉衣服,躺在冰面上,用体温融化冰块。
终于,两条鲤鱼从冰窟中跃出,王祥抓住它们回家了。
继母吃了鲤鱼之后,病很快就好了。
这个故事展示了王祥的孝顺和为亲人付出的精神。
3.曾子杀猪这个故事出自《论语》,是关于曾子杀猪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之一,他非常注重诚信和教育子女。
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出门购物,但是他们的儿子哭闹着要一起去。
曾子的妻子为了安抚儿子,就承诺回家后杀猪给他吃。
当妻子回家后,曾子就准备杀猪。
妻子觉得只是一时安抚儿子的手段,不必真的杀猪。
但是曾子认为,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如果他们不履行承诺,就会失去孩子的信任和尊重。
因此,曾子坚持杀了猪,把猪肉分给了儿子和邻居们。
这个故事展示了曾子的诚信和对子女教育的重视。
我们应该言行一致,不轻易承诺,但是一旦承诺了就要尽力去履行。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典故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典故丰富多样,涉及孝顺、忠诚、仁爱、礼仪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传统美德典故:1.舜的故事:舜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
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但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3.啮指痛心:曾参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4.百里负米:仲由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这些典故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孝顺、忠诚、仁爱等。
这些美德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
(完整版)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1.岳母刺字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代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溃退,国家处在存亡存亡的关头。
岳飞岳母刺字投军抗辽。
不久因父丧,退伍返乡守孝。
1126 年金兵大力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
临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飞叫到跟前,说:" 此刻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姚太夫人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 " 精忠报国 " 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
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久铭刻在心。
岳飞解开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请母亲下针。
姚太夫人问: " 孩子,针刺是很痛的,你怕吗?"岳飞说: " 母亲,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假如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姚太夫人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而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
刺完以后,岳母又涂上醋墨。
此后, " 精忠报国 " 四个字就永不退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
母亲的激励激励着岳飞。
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英勇升秉义郎。
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往救援,多次战胜金军,遇到宗泽的欣赏,夸赞他 " 智勇才艺,古良将不可以过 ", 此后成为有名的抗金英豪 ,受历代人民所仰慕。
2.乐天做诗元和元年(公元 806 年)十二月,白居易从校书郎调任盩厔县县尉。
当时正居住在该县的陈鸿和王质夫,有一天跟白居易结伴旅行仙游寺。
游完寺庙,在一块喝酒的时候,提及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三个人都感触不已。
王质夫站起来,邀白居易干杯,同时对白居易说:“那世上难得一见的故事,假如没有世上难得一见的人材来加以描绘润饰,就会跟着岁月的流逝,消逝得销声匿迹,未来就不再见有人知道了。
乐天兄擅长做诗,又是多情之人,写一写这个爱情故事,怎样?”白居易接受了他的建议,于是就有了这首千古流传的有名诗篇《长恨歌》。
3.宋濂守信勤学宋濂小时侯喜爱念书,但是家里很穷。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故事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故事1.《孝经》中的故事:《钮秉忠忠孝传家》故事背景:晋朝时期,有一位叫钮秉忠的人,他是个孝子,为了尽孝敬养父母,不怕困苦,无论天气如何,他每天早上都要走十里山路去山上砍柴,扛回家给父母炊火取暖。
故事情节:有一天,钮秉忠砍柴刚好赶上下大雨,他湿透了身子,但为了孝敬父母,他并没有抱怨,继续砍柴、劈柴。
母亲见状,心生悲凉,问他为何不回家。
他恳切地说:“我是为了给父母取暖,请让我继续砍柴。
”父亲听到儿子的话,感动不已,泣不成声,对着儿子说:“忠孝传家,有志向的人应该学着像你一样顶礼膜拜山河万物。
你为我们取暖,就是在给我们尊崇,你的品德行为为我们带来了荣耀和自豪。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即使面临困难和苦难,也要坚守孝道。
2.《红楼梦》中的故事:《贾宝玉传承优良家风》故事背景:《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贾宝玉是主要角色之一,他出身贵族,但深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家风。
故事情节:贾宝玉从小机智聪明,善良宽厚,对人友善。
他在贾府里与表妹林黛玉相互倾心,但他为了尊重家族的传统规则,选择放弃了爱情,配合家族的决定娶妻生子。
他对待家族的继承和身份更是持有一份敬畏和责任感。
他在红楼中恪守家训,尊敬姑妈和老姆,行事稳重,有礼有节,自觉地承担起作为家族传统继承者的责任。
这个故事反映了中华民族家风家训的重要性,以及尊敬家长、恪守规矩、守正出好的传统美德。
3. 《西游记》中的故事:《孟光修德归正》故事背景:《西游记》是明代长篇小说,其中孟光是一个小角色,却通过修德归正的努力,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
故事情节:孟光是个无恶不作的盗贼头目,欺压百姓,为非作歹。
然而,他遇到了唐僧一行人,被其正直和善良所感动。
他决定改邪归正,帮助唐僧取经,修行成正果。
在取经的路上,孟光经过了种种考验和磨炼。
他为了救师父唐僧,舍己救人,甚至愿意牺牲自己。
最后,他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得到了观音菩萨的宽恕,成为了正道人物。
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故事一,孝顺。
在古代中国,有一个叫做孟子的孝子。
他的母亲生病了,他为了照顾母亲,日夜不离。
有一天,孟子听说母亲的病情加重,他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连夜赶回家中。
他一路狂奔,不顾一切地冲回家中,只为了能够见到母亲最后一面。
最终,他赶回家时,母亲已经离世。
孟子悲痛欲绝,他跪在母亲的床前,泣不成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孟子的行为感动了无数人,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
故事二,诚信。
在古代中国,有一个叫做管仲的人。
他是一个非常诚信的人,他做生意从不欺骗他人,讲究信用。
有一次,他和别人做生意,对方不小心多给了他一些钱,管仲知道后立刻归还给了对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只有诚信待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故事三,礼仪。
在古代中国,有一个叫做孔子的人。
他非常重视礼仪,他认为礼仪是人们相处的准则,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有一次,孔子在路上遇到了一个老人,他立刻下车行礼问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礼仪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遵循礼仪,才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睦。
故事四,忠诚。
在古代中国,有一个叫做岳飞的将军。
他对国家忠诚耿耿于怀,不畏强敌,不惧艰难,一生都在为国家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忠诚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只有忠诚于国家和人民,才能成就伟业,留下不朽的功勋。
故事五,友善。
在古代中国,有一个叫做孟非的人。
他待人非常友善,乐于助人,善良宽厚。
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一个受伤的人,他二话不说,立刻施以援手,将受伤的人送到了医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友善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只有善待他人,才能收获友谊和爱心。
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数不胜数,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
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让这些美德在我们心中永存。
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
1、孔融让梨
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
他年幼时,每次和哥哥吃梨都只拿最小的。
父亲问他原因,他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
”后来,“孔融让梨”成为团结友爱的典故。
2、曾子避席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孔子要向他传授高深的理论,曾子本来坐着,听了便从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战力,表达了他对老师的充分尊敬。
3、千里送鹅毛
唐朝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派特使缅伯高向唐太宗贡献天鹅。
在路上,缅伯高不小心让天鹅飞走了,只剩几根鹅毛。
到长安后,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奉上鹅毛并附诗:“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这个典故比喻礼物单薄,情意却异常浓厚。
4、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刘备为求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三次到其住处请他,最后才等到诸葛亮。
“三顾茅庐”后来成为形容求贤若渴的著名典故。
5、车胤囊萤
车胤是晋朝人,自幼聪颖好学却家境贫寒,常无油点灯。
于是他夏夜就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夜读,学识与日俱增,成为知名学者。
“车胤囊萤”也成为了勤奋学习的典故。
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三篇】

【导语】中华⽂化传承5000年,从未间断,具有深远影响。
在这其中,涌现出了⼤量描述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
它们是我国5000年历史的结晶,是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其中蕴含着前⼈⾼尚的道德情操,优秀的传统美德等。
下⾯是⽆忧考为⼤家准备的三篇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欢迎阅读。
【破釜沉⾈】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镇压陈胜、吴⼴起义之后,⼜攻破邯郸,反秦武装赵王歇及张⽿被迫退守在巨⿅(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将王离率20万⼈围困。
章邯率军20万屯于巨⿅南数⾥的棘原,并修筑两侧有⼟墙的通道直达王离营,以供粮草。
赵将陈余率军数万屯于巨⿅北,因兵少不敢去救。
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为次将,带领⼆⼗万⼈马去救赵国。
宋义引兵⾄安阳(今⼭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
对此项⽻⼗分不満,去跟宋义说:“秦军包围了巨⿅,形势这样紧急,咱们赶快渡河过去,跟赵军⾥外夹击,⼀定能够打败秦军。
” 宋义说:“我们还是等秦军和赵军决战以后再说。
”他⼜对项⽻说:“上阵跟敌⼈交锋,我⽐不上你;要说坐在帐篷⾥出个计策,你就⽐不上我了。
” 项⽻说:“现在军营⾥没有粮⾷,但是上将军却按兵不动,这样不顾国家,不体谅兵⼠,哪⾥像个⼤将的样⼦。
” 第⼆天,项⽻趁朝会的时候,拔出剑来把宋义杀了。
他提了宋义的头,对将⼠说:“宋义背叛⼤王(指楚怀王),我奉⼤王的命令,已经把他处死了。
” 于是将⼠们则拥项⽻为上将军。
项⽻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之围。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让⼠兵们饱饱地吃了⼀顿饭,每⼈再带三天⼲粮,然后传下命令:“皆沉船,破釜甑”,意思是说把渡河的船(古代称⾈)凿穿沉⼊河⾥,把做饭⽤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统统烧毁。
这就叫破釜沉⾈。
项⽻⽤这办法来表⽰他有进⽆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
就这样,没有退路的楚军战⼠以⼀当⼗,杀伐声惊天动地。
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破秦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传统美德的故事
诗曰:刘平避乱,贼欲烹之,乞归食母,诣贼不欺。
东汉时,有一个叫刘平的人,扶着母亲逃难。
有一天出外去寻求食物,遇见了一伙饥
饿的强盗,就要把他煮熟吃了,刘平叩着头说:“现在我为了母亲去寻些野菜,让我把野
菜给母亲送回去吃了,再回来给你们煮吃。
”强盗们听了,也很可怜他,就把他放了。
刘平回到家里,把野菜给母亲吃了,禀告母亲:“儿子和强盗们约了把野菜送回来,
我还要回去,是不可以欺骗他们的。
”说完就又回到了强盗那里,强盗们大吃一惊!他们
互相说:“从前听说有烈士,现在亲眼见到了,你走吧,我们是不忍心吃你的啊!”于是
刘平保全了性命。
言而有信,至诚之心,天地万物都能被感动。
诗曰:彦光立学,招致大儒,焦通礼阙①,令其观图。
隋朝时,梁彦光在相州今河南相州做刺史,相州地方的人性情向来是阴险偏颇、变化
多端。
所以梁彦光就招集了品行端方的读书人,在每一个乡村里,设立一个学校,不是圣
贤人的书不讲。
因为这个缘故,人人都很刻苦勉励,相州地方的风俗有了很大的改变。
有
一个姓焦名通的人,对双亲没有礼节,被他的从堂兄弟告发了,梁彦光就叫焦通去看孔子
庙里韩伯俞因为母亲打他不痛,悲伤母亲的力衰,对着母亲大哭的画像,焦通悲痛惭愧,
好像没有容身之地的样子,于是梁彦光就教训他一番,叫他回去,焦通终于改过了,成为
一个品行良善的人。
【注释】①阙:quē,过失。
诗曰:居仁主敬,以敬名斋,居丧守礼,骨立如柴。
明朝时,有一个理学家,姓胡名居仁,表字叔心,是馀干人,师从吴与弼读书,他的
学问是以搜求放失的本心为主,因为正心,把一个“敬”字放在心里,所以就把这个“敬”字做了他书斋的名字。
他平常对着妻子像见了严肃的宾客一样,他的父母亡故了,居丧时
候非常悲泣,以至骨瘦如柴,只能拄杖行走,整整三年不走进内室的门。
他和人家说话,
从不讲到利禄上去。
后来在白鹿书院里做讲道的主教,暗地里修持,很谨慎地自守,终身
做一个平民,不肯出去做官。
不迁怒有富贵人,气量或小,每因拂意,忿怒牢骚。
迁怒无益,自他烦恼,海涵宽恕,是无价宝。
诗曰:晦翁庄重,敬慎威仪,自少至老,须臾②未离。
南宋时,有个著名的大学者朱熹,字仲晦,别号晦翁。
他的为人,很端庄稳重,在朝
廷里讲话很正直,有一次,在巡视中看见许多饥民外逃,经调查是州官盘剥百姓太厉害了。
他六次写奏章向皇帝报告。
可是,前几次奏章都被小人给扣下了。
皇帝看后,便免去了州
官的职务,叫朱熹去代替州官。
朱熹上奏说:“这个人不光上面有人,下面的人更多,只好辞职回乡。
”
他在平日家居的时候,每天天色还没有亮,就起来了,穿好衣裳相连的制服,戴了幞头,着了方头鞋子,到家庙里和先圣神位前去跪拜,行了礼以后,退回到书房里,几案必定摆得很正,一切书籍器用,必定很整整齐齐的,有时候疲倦了休息,就闭着眼睛端端正正地坐着,休息完了起来,就整齐了脚步慢慢地走,他的威仪和容貌举止的法则,从少年时一直到老始终没有放弃。
【注释】①朱熹xī:朱夫子。
②臾:yú,须臾,一会儿。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