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颤原理
除颤仪的原理

除颤仪的原理
除颤仪是一种用于心脏骤停患者的紧急救治设备,它能够通过电击来恢复心脏的正常跳动。
在了解除颤仪的原理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心脏骤停的原因。
心脏骤停是由于心脏的电活动紊乱导致的,这时心脏无法正常地进行收缩和舒张,从而导致血液无法被有效地泵送到全身各个器官,严重威胁生命。
而除颤仪的作用就是通过电击来重新恢复心脏的正常跳动,让它重新开始有效地泵血。
除颤仪的原理主要是通过电击来重置心脏的电活动,使心脏能够重新开始规律的跳动。
在心脏骤停的情况下,心脏的电活动变得混乱,无法有效地进行跳动,这时除颤仪就发挥作用了。
除颤仪会通过电极将电能传输到心脏,这个电能会短暂地使心脏停止跳动,然后让心脏自行恢复正常的电活动,从而重新开始规律的跳动。
除颤仪的原理可以简单理解为“重启”心脏的电活动。
当心脏骤停发生时,心脏的电活动变得混乱,无法继续正常地进行跳动,这时就需要除颤仪来进行干预。
除颤仪会在检测到心脏骤停后立即发出警报,提示医护人员进行操作。
医护人员会将除颤仪的电极贴在患者的胸部,然后设备会分析患者的心脏电活动并判断是否需要进行除颤。
如果需要,除颤仪就会释放电能来进行电击,这个电击会使心脏暂时停止跳动,然后让心脏自行恢复正常的电活动,重新开始规律的跳动。
除颤仪的原理是基于心脏的电活动特性而设计的,它能够在心脏骤停的紧急情况下进行干预,帮助恢复心脏的正常跳动。
除颤仪的使用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和操作,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正确地使用设备,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
除颤仪的原理和作用使其成为医疗急救领域不可或缺的设备,为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命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救治。
除颤器工作原理

除颤器工作原理
除颤器的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向心脏施加电流来消除心律失常并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
除颤器利用较强的脉冲电流通过心脏,消除心律失常,使之恢复窦性心律。
当患者发生严重快速心律失常时,如心房扑动、心房纤颤、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等,往往造成不同程度的血液动力障碍。
尤其当患者出现心室颤动时,由于心室无整体收缩能力,心脏射血和血液循环终止,如不及时抢救,常造成患者因脑部缺氧时间过长而死亡。
此时,除颤器释放的电流可以消除这些心律失常,使心脏恢复正常节律。
除颤器释放的电流通过心脏时,会使心脏的电位去极化,从而使所有的心脏细胞在一定能量的电击下同时去极化。
当电流消失后,心脏细胞在生理作用下同时复极,窦房结重新控制心脏的收缩节律。
除颤器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室上性或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其基本结构包括监护部分、电复律机、电极板、电池等部分。
电复律机也称除颤器,是实施电复律术的主体设备。
配有电极板,大多有大小两对,大的适用于成人,小的适用儿童。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专业书籍或咨询专业医师。
除颤器工作原理

除颤器工作原理
除颤器工作原理是通过电击来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的设备。
除颤器主要由控制系统、电源系统和电极系统组成。
在使用除颤器前,需要先将患者贴上电极片,电极片一般分为胸前和背后两块以确保电流能够通过心脏。
然后,医生或急救人员会选择适当的电能级别和电击时间。
当患者心脏出现室颤或室速时,即心脏电活动混乱且无效,此时就需要使用除颤器。
除颤器会通过电极片将电流传输到患者体内,产生电击。
电击的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充电和放电。
在充电阶段,除颤器会通过电源系统将内部电容器电荷充满,为后续放电作准备。
充电时间一般较短,通常只需几秒钟。
放电阶段即为实际的电击过程。
当电容器充满电荷后,除颤器会通过电极系统将电流传输到患者体内。
电流的传输会导致心肌细胞的充分兴奋,使心脏能够回复正常的节律。
除颤器放电的电能级别和时间非常关键,如果电能过低或时间过短,无法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而电能过高或时间过长,则可能对心脏造成损伤。
总的来说,除颤器工作的核心原理就是通过电击来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
这种电击能够激活心脏细胞,使其重新同步,从而
恢复心脏的正常收缩和舒张。
除颤器已经成为救治心脏骤停的重要工具,能够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
除颤仪工作原理

除颤仪工作原理
除颤仪工作原理是利用电流通过心脏,恢复心脏正常的电活动,使其重新恢复自主跳动。
具体工作原理如下:
1. 检测心脏电活动:除颤仪通过一对电极贴附在患者胸部,检测心脏的电活动。
这些电极能够感应到心脏的电信号,并将信号传输给除颤仪。
2. 分析心脏电活动:除颤仪内部的电脑系统会分析心脏的电信号。
它能够识别出心律失常的情况,如室颤(ventricular fibrillation)或室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
3. 提供除颤电击:一旦除颤仪检测到心律失常,它会发出声音或光信号提示操作者,同时准备向心脏传送除颤电击。
操作者需要确保无人触摸患者,使其避免触电的危险。
4. 释放电击:一旦操作者确认患者安全,除颤仪会传输电能通过电极来向心脏释放电击。
这个电能传输会在心脏的肌肉组织中产生短暂的电流,目的是停止心脏的混乱电活动。
5. 恢复心脏正常跳动:通过电击,心脏进入一个暂停跳动的阶段。
此时,自发的起搏系统(SA节点)将重新接管心脏控制,重新建立正常的心脏跳动。
需要注意的是,除颤仪只适用于某些类型的心律失常,如室颤或室速。
对于其他类型的心脏问题,可能需要其他治疗方法。
在使用除颤仪时,应遵循医疗专业人员的指导,并且经过相应的培训和认证。
除颤仪的原理及使用PPT

◆电除颤后立即行CPR,不判断心率有无恢复,连续做5组CPR后再判断心率,如 心率仍未恢复再进行电击及CPR,连续电除颤一般不超过三次。
◆除颤时两个电极板位置至少间隔10cm以上,如患者体内有起搏器,应避开起搏 器10cm以上。
◆除颤前确定周围人员无直接或间接与患者接触,操作者身体不能与患者接触, 不能与金属类物品接触。
谢谢聆听!
史。
B
伴高度或完全房室传导 阻滞的心房颤动或扑动。
C
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 异位性快速心率失常。
D
有洋地黄中毒史、低血 钾症时,暂不宜电复律。
除颤仪的分类
根据电脉冲通过心脏的方向
◆单项波除颤仪 ◆双向波除颤仪
电极板放置位置
◆体内除颤仪 ◆体外除颤仪
除颤仪的功能
01 体 外 自 动 除颤( A E D)
除颤仪的保养
◆除颤仪使用后清洁整理,如有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时,用75%酒精擦拭。 ◆两个电极板之间要保持干燥,避免因导电糊或盐水导致短路。也应保持电极把 手干燥,不能被导电糊或盐水污染,以免伤及操作者。 ◆误充电需在除颤仪上放电,不能空放电,两电极板不能对击。 ◆除颤仪应定期检查线路完好及性能正常,及时充电,自检备用。
充电:通过除颤仪 显示板或者电极板 的一侧的加减号选 择合适的能量后, 按充电键。
放电:将电极板放置 于患者正确位置后, 双手同时按下电极板 红色按钮放电。
除颤仪的使用步骤
评价效果
◆如患者恢复窦性心律,则停止心肺复苏,密切监测 生命体征变化,整理用物。
◆如仍为室颤或室速则应在5个CPR循环后再次给予 电击,重复以上步骤。
02
除颤仪的使用

保持除颤仪处于完好备用状态,点定放置,定期检查其性能,及时 充电。
六、结合我科使用除颤仪的要点
1.请勿在除颤仪的治疗上车摆放仪器和物品,以免延误抢救时间。 2.除颤仪治疗车上配有专用电插板连接好以便使用,请勿借用。
五、结合我科使用除颤仪的要点
四、除颤仪的使用流程 流程
准备
除颤
观察
整理
四、除颤仪的使用流程-准备
评估:患者病情、意识、心电图波形、检测电极连接情况。 患者准备:平卧,松解衣服,暴露胸部,取下义齿,去除金属饰物及导电物。 用物准备: 除颤仪(带电极板)、导电糊、心电监测导联线、接线板(必要
时)、急救药物。
四、除颤仪的使用流程-除颤
必须在患者无知觉时进行除颤。 涂擦导电糊时,避免两个极相互摩擦;涂擦导电糊时,涂擦应均匀,
防止灼伤皮肤。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在皮肤表面形成放电通路,防止灼伤皮肤。 安有永久性起搏器或ICD的患者,电极板放置位置应避开起搏器或
ICD植入部位至少10cm。
五、注意事项
除 颤 仪 默 认 的 除 颤 方 式 为 非 同 步 除 颤 , 需 同 步 除 颤 时 按 SYNC ON/OFF键,如心房颤动、心房扑动 、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 过速。
除颤仪的使用
目录
一.除颤原理 二.除颤仪使用的适应性 三.除颤仪使用的禁忌症 四.除颤仪的使用流程 五.注意事项 六.结合我科使用除颤仪的要点
一、除颤原理
用高功率与短时限的电脉冲通过胸壁或直接通过心脏, 在短时间内使全部心肌纤维同时除极,中断折返通路,消除 易位兴奋灶,使窦房结重新控制心律,转复为正常的窦房心 律。
6、按压充电键,等待监视屏显示达 到所需值。
除颤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除颤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除颤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向心脏施加一定的电流或电击,使心脏重新恢复正常的心律。
当人发生心脏停搏或严重的心律失常时,可以使用除颤仪进行紧急处理。
除颤仪通过电极贴片或电极插入体内,将一组电脉冲传递给心脏,这些电脉冲能够干扰心脏电活动,使心脏终止异常的心律并重新开始正常的心跳。
具体而言,除颤仪会在适当的时间内传输一次或多次高能电流给心脏,称为除颤电击。
这种电流能够短暂地使心脏的所有心肌细胞同时充分地电激活,使其回到一个较为同步的状态。
这样,心脏就有机会重新开始有序的心跳,恢复正常的血液循环。
除颤仪通常分为手动除颤和自动除颤两种类型。
手动除颤需要医务人员根据患者的心律情况和实际需要来选择除颤能量和时间,而自动除颤则能够根据内置的算法和检测器自动判断是否需要进行除颤,并自动产生和传输除颤电击。
除颤的工作原理基于对心肌细胞的电激活作用,能够帮助恢复心律并挽救生命。
然而,除颤并不一定能够解决所有心律失常问题,因此在使用除颤仪时还需要医务人员的专业判断和及时处理。
除颤的原理

除颤的原理除颤是一种常见的心脏急救措施,它通过电击心脏来恢复心脏的正常跳动。
在心脏骤停的情况下,除颤可以挽救生命,但它的原理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除颤的原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心脏骤停的原因。
心脏骤停通常是由心脏的不规则跳动引起的,这种不规则跳动称为心室颤动。
心室颤动会导致心脏无法有效地泵血,从而使全身器官缺氧,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除颤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电击来终止心室颤动,恢复心脏的正常跳动。
除颤的原理主要是利用电流来干预心脏的跳动。
当心脏发生心室颤动时,心脏的肌肉细胞会出现不协调的兴奋传导,导致心脏无法有效地收缩,从而无法正常泵血。
而除颤器就是利用电流来干预这种不协调的兴奋传导,使心脏肌肉细胞同时收缩,从而恢复心脏的正常跳动。
除颤器通过电极贴片将电流传输到心脏,这种电流会使心脏肌肉细胞同时兴奋,从而使心脏恢复正常跳动。
除颤器会根据心脏的情况自动判断是否需要进行除颤,如果心脏正在发生室颤,除颤器会发出警报,并提示操作者进行除颤。
操作者需要确保周围没有人,然后按下除颤器上的按钮,让除颤器对心脏进行电击。
除颤的原理看似简单,但其背后却是复杂的心脏生理学知识和先进的医疗技术。
除颤器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成为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设备。
总之,除颤的原理是利用电流干预心脏的不规则跳动,恢复其正常跳动。
除颤器作为实施除颤的关键设备,对于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加强对除颤原理的了解,提高对心脏骤停的应急处理能力,为更多的生命提供帮助。
希望本文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除颤的原理,增强对心脏急救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除颤监护仪作为一种重要的急救设备,是疾病急救中心、各类各级医院急诊科、ICU、CCU、手术室等医疗机构及以外事故抢救现场必不可少的急救设备之一。
一些医院的神经内科、老年病房、血液透析中心等也陆续配备了这种设备,对于挽救急重病人的生命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由于此类设备不经常使用,有的设备缺乏检查和保养,出现故障时无法得到及时排除,将直接影响到抢救治疗工作的进行。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除颤监护仪的基本原理以及设备维护的基本常识。
1 除颤监护仪的基本知识
1.1 除颤监护仪工作原理
除颤监护仪是将几千伏的高压存储在大电容中,然后通过放电控制器,控制在几秒钟内通过电极板向胸壁或直接向心脏放电,使颤动的心脏全部除极。
由于窦房结产生的信号最强,因此将重新支配心脏的收缩,从而将各种室上性或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VT/VF)转复为正常窦性心律。
图1 除颤监护仪工作原理
图1所示位除颤监护仪的工作原理图。
电压变换器将直流低压变换成脉冲高压,经高压整流后向储能电容C充电,在电容中储存一定的能量。
除颤治疗时,控制高压继电器K动作,将储能电容C、电感L及人体(负荷)串联接通,使之构成RLC(R为人体电阻、导线本身电阻、人体与电极的接触电阻三者之和)串联谐振衰减振荡电路,即为阻尼振荡放电电路,对人体放电。
图2 除颤监护仪基本组成
1.2 除颤监护仪的基本组成
除颤器分为蓄电、放电部分、能量显示器、心电监护仪、系统控制五部分组成。
1.3 除颤监护仪的分类
按电极位置不同除颤器可以分为体内与体外两种,按电极放电时间划分有同步方式和非同步方式。
非同步型除颤器除颤时与患者自身的R波不同步,适用于心室颤动和扑动(因为这时没有振幅足够高、斜率足够大的R波)。
放电脉冲的时间由操作者自己决定。
同步型除颤器的除颤脉冲与患者自身的R波同步。
一般是利用电子控制电路,用R波控制除颤脉冲的发放,使电击脉冲刚好落在R波的下降沿,而不会落在易激期,从而避免心室纤颤。
可用于除心室颤动和扑动以外的所有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室上性及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和扑动等。
进行同步除颤时,心电监护仪上每检测到一个R波,屏幕上都会出现同步标识,充电完成后实施放电时,只有出现R波才会有放电脉冲。
1.4 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手动除颤器1962年正式用于临床,半自动除颤器AED, 80年代进入临床应用,已有便携式AED,自动识别室颤,自动充电。
90年代ICD成功应用,依据ICD原理设计的全自动除颤器1999年获FDA认证并应用于临床。
2000年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进入中国市场。
单相波 双相波
单相波除颤,电流只在电极之间单向流动。
双相波除颤,电流先单方向流动,然后逆转再流向另一方。
对比单相波除颤仪使用的单相波技术而言,双相波因其峰值电流低,而有效电流持续时间长而表现了优越的除颤特性:除颤成功率高,心脏损伤小。
大量科研论文显示,双相波对室颤和房颤的治疗成功率都明显高于单相波。
2 设备使用与维护保养常识
2.1 熟悉仪器的性能和特点
2.1.1 熟知操作面板上按键的功能,以飞利浦M4735A为例:面板上的按键具有所谓“软键”(Softkey,自定义功能键)功能,其当前功能在屏幕上的相应位置予以提示,在不同状态下按该键,可以完成不同的操作。
2.1.2 熟知仪器指示灯状态、文字提示、声音提示的含义,尤其是出现报警提示后的应对措施。
如交流供电指示,机内蓄电池充电状态指示,机内蓄电池能量不足提示(Lower battery)等。
只有熟知除颤监护仪的特点和各项功能,才能在患者心脏出现异常时合理应用,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2.2 仪器主要功能的快速检查
在需要迅速判断仪器的主要功能是否正常时,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2.2.1 检查监护功能:可将导联选择在Paddles(桨形电极),用双手分别接触胸骨电极板和心尖电极板,如屏幕上显示出心电波形,说明监护功能基本正常。
2.2.2 检查除颤功能:一般可用肥皂作介质,观察放电火花。
具体操作为:从机器上取下手柄,用一块肥皂夹在两电极板中间,然后进行“除颤充电”,充电完成后,同时按下放电按钮。
此时,在夹持肥皂的电极板处,可以看到放电火花。
火花的大小与选择的能量大小有关。
放电时要注意人体不要触及电极板,也不能将两个电极板直接短路。
上述方法不能代替严格的检测。
但如果连上述检查都不能通过,则仪器必须进行修理。
3 设备使用与维护中的常见问题的处理
除颤监护仪所具有的功能比一般普通监护仪更多,所以在使用维护中所遇到的问题也相应增多,有的是设备本身软硬件引起,有的是认为操作不当造成。
其主要问题及处理方法如下:
3.1 低压电源(或电池)问题
除颤监护仪多数为交、直流两用,使用交流电源时,机内电路自动转换为AC/DC功能,并同时给电池充电。
当无交流电源或外出急救时,可使用电池供电。
电池容量不同,监护时间或除颤次数不同,一般用户手册均有明确说明。
现象:开机后主要功能无响应(例如:监视器黑屏,不能除颤,不能记录)。
判断和维修:上述现象多为低压电源问题。
若使用电池还可以工作,一般是AC/DC电路问题。
若可以使用交流电而使用电池不行,则可能是电池充电不足或失效。
有的除颤监护仪只能使用电池,且这种电池具有容量指示器,操作者可很容易判断电池容量。
低压电源本身问题,医护人员无法排除,只能由工程技术人员维修。
3.2 除颤单元问题
现象:监护功能、记录功能正常,但无法进行除颤,或充电—电击循环速度很慢。
判断和维修:这种现象一般不是人为操作引起,而是高压充放电电路故障或储能元件本身问题。
若电击正常,只是充电速度慢,多为充电电路故障;若可充上电但不能施行电击,则放电回路有问题。
储能元件(高压电容)损坏的机会很少见到。
3.3 监视器或记录器问题
现象:除颤监护仪常见的另一个问题是监视器只显示一条直线,无ECG显示。
判断和维修:这种情况原因较多,一是电极与人体接触不良或脱落;二是ECG门限设置不当;三是导联线有断点;四是监视器本身电路故障等等。
如果既无ECG显示,又无法记录ECG波形,故障多出在信号运算电路之前或人为操作引起,或记录器本身也可能有故障;若无ECG显示但能记录ECG波形,则多为显示器电路故障,且是非人为操作故障,需由工程技术人员设法解决。
3.4 信号处理运算单元(母板)问题
现象:在使用过程中,遇到功能紊乱,按键不起作用,参数无法设置和改变等现象。
判断和维修:这种情况多为中央控制单元(又称主板或母板)故障,且多为硬故障。
对于医护人员来讲是束手无策的,有时对工程技术人员来讲也无能为力。
因为主板主要是由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贴片元件构成,一般无法维修,只能跟公司、厂家联系更换。
3.5 电磁干扰问题
现象:屏幕显示波形紊乱、字符抖动等。
判断和维修:除颤监护仪本身均已采取屏蔽措施,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
但高频医疗设备、蜂窝电话、信息技术设备以及无线电/电视发射系统等有时还会对该设备的监护除颤功能造成影响。
这时需要尽快判断干扰的来源并采取相应措施,以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
4 结束语
不少单位,特别是中、小型医院,对于除颤监护仪的使用与维护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旦抢救患者时设备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很可能贻误时机,容易产生不良后果,甚至引发医疗纠纷。
因此,必须加强对使用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严格操作规程,正确的使用与维护仪器,对于减少临床急救风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检测除颤仪器的好坏:可检测以下几个指标:
1:充电时间对已完全放电的储能装置充电至最大能量的时间S应小于<15S;
2 循环操作 1分钟内,是否保证三次充电和对50Ω负载放电的循环操作
3 内部放电时间除颤器已储能量,在无人为控制输出时,在多长时间内自动放电,应小于6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