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半岛中国移民考察(精)
蒙元时期朝鲜半岛的华人移民活动

司 、掌医疗事 宜 的医学 提举 司等 。通 过这 种特 殊 的行政 建 构, 蒙元 既确保 了高丽 的独 立性 , 又 强化 了与高 丽 的政治 联 系 。1 3 5 6 年, 征 东行省被 取消 。
一
方 面与高丽保持 和亲 , 将公 主下嫁 于 高丽世 子。通 过辽 东陆路 和 太仓 、 庆元 、 泉 州等海港 , 包括 公主 、 官吏 、 文人 、 武 士、 商人 、 关键 词 :蒙元 朝鲜 半岛 华人 移 民
奴仆 、 罪犯、 流 民在 内的大量华人 迁入 高丽 , 为朝鲜 半 岛政 治、 经济 、 文化发展 及 民族 融合作 出了历史贡献 。
臣著 古与 等人死 于非命 , 两 国断 交七 年 。1 2 3 1 年, 蒙 古派撒 礼塔 出兵高 丽 , 迫使 高丽请 降 。次 年 , 高丽 尽杀 蒙古所 置达 鲁花 赤 , 并 将王 京暂迁 江华 岛 。蒙古 再 次 出兵 征讨 , 复 占北 部诸州 。 面对 蒙古铁骑 , 高丽节 节败退 , 屡次遣 使求和 。1 2 6 0
口, 尤 以庆元和泉 州为重 。 三、 移 民朝 鲜 半 岛 的 华 人 构 成 及 其 活 动
其 主要 职责有核实 高丽出陆还都 的真实 意图 、 捕 抓谋叛元 朝
和 高丽之逆者 、 禁止 高丽百姓 藏匿或携 带兵器 、 阅兵等 [ : 。 1 2 7 8 年, 元世 祖下制 撤 回 了驻 高丽 的达鲁 花赤 。 1 2 8 7 年, 蒙 元 在高丽 又设置 了具有 羁縻性 质 的征东 行省 。征东 行省 设 于 王京开城 , 奉行 “ 因俗而治 ” 的统治 政策 。其最 高长官 为高
据陈得 芝和党 宝海 先生 的研 究 , 元朝 统一 前 , 蒙古 与高
丽 的驿 道一 般从和 林 出发 , 东 行约 百里 至东乌 盖河 。 再东 南 行五驿 , 至克鲁伦 河上 游 ; 然后 , 东 南行 十五驿 , 过 金人修 建 的界壕 , 再 东南行 四驿 , 至鱼儿? 白; 接下来 , 从 鱼儿泊 至辽 阳 路 中转 。 抵达高 丽王京 。 1 2 6 0 年后 。自蒙元 前往 高 丽多 由大都 出发 。向东经 通 州、 蓟州至卢 龙县 ; 然 后 向北经上 滦 、 木思 等驿 站至 大宁 ; 接 着 向东 北经 岔道 口 、 桥 子等驿 站至驿 安站 ; 最 后 向东南经 崖 头、 彰义 等驿 站抵 辽 阳 , 继续 东 南行 经 连 山 、 开州 等驿 站 至 鸭绿江边 。 渡江后 , 首先抵 达义州 , 然后经龙 州 、 铁州 、 郭州 至
历史趣谈北部的朝鲜人其实是从中国移民过去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北部的朝鲜人其实是从中国移民过去的?导语:说起朝鲜和韩国这对冤家,可以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来形容他们。
国都要亡了,还在搞内斗。
今天我们说说古代的朝鲜。
古代朝鲜经历过的说起朝鲜和韩国这对冤家,可以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来形容他们。
国都要亡了,还在搞内斗。
今天我们说说古代的朝鲜。
古代朝鲜经历过的疆域变迁不比中国少多少,如果不算他们的土著居民的话,北部的朝鲜人其实是从中国移民过去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
商朝灭亡的时候,商纣王的叔叔箕子带了一批商朝遗民,到辽东避难,为了保存殷商的血脉。
周武王建立周朝后,箕子不愿回到中原,周武王就封给他一个国,即为箕子朝鲜。
这个箕子朝鲜存在了很长时间,后来又多有变化。
但有一点我们清楚的是,不管怎么变,他们北方的民族主体还是中原人。
朝鲜的土著居民只生活在半岛的南部地区。
但从中国的明朝开始,有了一个大的转向。
明太祖洪武24年,1392年,当时高丽王朝的大将李成桂带兵出征,路上演了一出朝鲜版的“陈桥兵变”。
回去后,就自己当了国王。
即位的第二天,他就派遣使者到南京去见朱元璋,愿意纳贡称臣。
并请朱元璋为新国家从“朝鲜”和“和宁”两个中间选一个国名。
朱元璋参考古代的叫法,最后选定“朝鲜”为新国名。
册封李成桂为郡王,赏穿亲王服色。
从此之后,朝鲜王朝新王册立,选立王妃,册封世子,都要经过明朝中央政府的批准。
朝鲜也自称小中华,一应制度都仿照明朝建立。
根据明朝和朝鲜的协议,明朝对朝鲜提供军事保护,所以朝鲜就只保留了一些常备力量,不设军队,专心搞政治斗争。
朝鲜的政治斗争已经上升到一种境界,在政治学上还有个专有名词,“势道政治”。
就是生活常识分享。
朝鲜族移民史

朝鲜族移民史1.人口与分布朝鲜族先民原居朝鲜半岛,自17世纪20~3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的300年间由于战争、政治、经济等各种原因从朝鲜半岛越过鸭绿江、图们江边界,陆续迁移到中国东北地区定居。
由于长期在与朝鲜或韩国不同的自然、社会环境中生活,逐渐转变为有别于朝鲜半岛民族的中国朝鲜族共同体,成为中华56个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据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朝鲜族人口为192万3842人,其人口总数在中国56个民族中居14位。
主要分布于吉林、黑龙江、辽宁等东北三省。
居住在东北三省的朝鲜族人口为177万5198人,占朝鲜族总人口的92.27%。
其中吉林省朝鲜族人口为114万5688人,占朝鲜族总人口的59.55%,黑龙江省为38万8458人,占20.19%,辽宁省为24万1052人,占12.53%。
其余人口则分布在内蒙及关内的一些省市。
朝鲜族有一个自治州、一个自治县,均在吉林省。
即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东部,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南隔图们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咸镜北道、两江道相望。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于1952年9月成立,是中国朝鲜族最大的聚居地区和东北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
2002年延边总人口为218.8万,其中朝鲜族人口为83.4万,占延边总人口的38%、中国朝鲜族总人口的40%以上。
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成立于1958年9月,地处吉林省东南部,隔鸭绿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两江道相望。
2002年,该县总人口为85,410人,其中朝鲜族人口为12,58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4.74%。
此外,还有40多个朝鲜族民族乡,分布于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
改革开放前,朝鲜族作为农业民族,其人口多聚居于乡村,从事传统的水稻生产,兴办民族教育,比较完整地保存着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乡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交流的扩大,朝鲜族社会在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朝鲜半岛的中国移民历史考察

朝鲜半岛的中国移民历史考察
林坚
【期刊名称】《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42)002
【摘要】中国和朝鲜半岛在数千年来的交往中,人员往来频繁,渊源久远.从中国大陆移民到朝鲜半岛,其原因主要有:谋求生存(战乱避难、犯法避祸、宗族传布、东渡谋生).政治因素(政治亡命、外交出使、政治联姻、抗倭援朝)三十,经济因素(外贸商事),偶然因素(遇风漂海),等等.经过漫长的岁月,他们逐渐融入了当地社会,但也保留了许多历史的痕迹.
【总页数】8页(P31-38)
【作者】林坚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辑部,北京,1000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312.O
【相关文献】
1.中国移民制度的体系化考察 [J], 解永照
2.元明之际高丽境内中国移民考察 [J], 张建松
3.元末明初中国移民朝鲜半岛研究 [J], 邵张彬
4.民国学界对于海外中国移民的研究\r——基于《东方杂志》刊载文章的考察 [J], 薛琪薪;吴瑞君
5.关于中国移民社会定位及对华裔报纸依赖性关系的考察 [J], 依赖性关系的考察吴满意;刘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元末明初中国移民朝鲜半岛研究

往为 中心》 、 冯荣燮 《 大 明移 民史》 、 玄主焕《 韩国 流移 民史 》 等 论 著 。研 究 成果 虽较 为 丰 富 , 但 将 元 末明初作为一个单独的时间断限来考察 中国移 民 朝鲜 半 岛 的著述 则较 为 缺乏 。本 文 拟 将 中国移 民
。 一 …
、
移 民背 景
元末明初中朝关系也一波三折 , 北元、 高丽、 明 朝三方 关 系摇 摆 不 定 , 甚 至 险生 战 端 。有 元 一 代 , 元与高 丽结为 “ 甥舅 之好 ” 的联姻 关 系 , 元朝 将 公 主 嫁与高丽国王 向 高丽 派 驻 达鲁 花 赤 和 驻 军 , 高丽
史》 等 。国外 的研 究 以韩 国学界 为 主 , 主要 有 吴 一 焕《 海路 、 移 民、 遗 民 社 会—— 以 明清 之 际 中 朝 交
人、 使臣、 文人 、 僧 侣、 乐师等定 居高丽 , 如北宋周 泞、 欧 阳征 、 周伫等人 。 元末 明初 中 国政 局 不稳 。元 顺 帝 至 正 十一 年 ( 公元 1 3 5 1 年) , 以刘福通 、 韩 山童为首的农 民起义 爆发 , 随后群雄并起 , 郭子兴 、 方国珍 、 的传统。商 则负有 向元遣送质子、 朝贡输粮 、 国王亲朝等义务, 末箕子率族人 5 千将商代之礼仪制度传人朝鲜, 在 两国关系异常密切。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后, 元丽关 大 同江流域建立起殷 遗 民 的方 国 J 6 5 。秦 末农 民起 系便 不 同以往 。高 丽恭 愍 王 即位 后逐 步 摆 脱 元 朝
义, “ 燕、 齐、 赵 民愁 苦 , 稍稍亡往准, 准 乃 置 之 于西 控制, 打击 亲元 势 力 , 对元 外 交 实 行 独立 自主 和 确
《中朝史料中对朝鲜半岛历史起源记载的比较研究》范文

《中朝史料中对朝鲜半岛历史起源记载的比较研究》篇一一、引言朝鲜半岛的历史起源一直是历史学、考古学和民族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
中朝两国作为邻国,其历史记载中均对朝鲜半岛的历史起源有所记载。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朝史料中关于朝鲜半岛历史起源的记载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为进一步了解朝鲜半岛的历史提供新的视角和参考。
二、中朝史料的来源及内容概述1. 中国史料中国关于朝鲜半岛的历史记载主要见于《史记》、《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史书。
其中,《山海经》等古籍也对朝鲜半岛的地域文化和民族分布进行了描述。
此外,还有一些关于东北亚地区民族关系和交往的史料,如《魏书》、《北史》等。
2. 朝鲜史料朝鲜关于自身历史的记载主要见于《三国史记》、《高丽史》、《朝鲜王朝实录》等。
这些史料详细记录了朝鲜半岛的历史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三、中朝史料中关于朝鲜半岛历史起源的记载比较1. 古代传说与神话的比较在中国史料中,关于朝鲜半岛的起源,多以传说和神话的形式出现。
如《山海经》中描述了东夷族群与朝鲜半岛的渊源关系,以及一些关于“三皇五帝”的传说。
而在朝鲜史料中,也有类似的传说和神话,如关于檀君朝鲜的起源传说。
虽然两者在具体内容和细节上有所不同,但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朝鲜半岛的认知和想象。
2. 史前文化遗址的比较中国和朝鲜在史前文化遗址方面均有丰富的发现。
在中国,如吉林敦化额穆赫等地的考古发现,为研究东北亚地区史前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而朝鲜在平壤附近等地也发现了许多史前文化遗址。
这些遗址的发现为研究朝鲜半岛的历史起源提供了实物证据。
3. 古代民族迁徙与交流的比较中朝两国在古代民族迁徙与交流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中国史料中,有关东北地区与朝鲜半岛之间的民族迁徙和交流的记载较为丰富。
而朝鲜史料中也记录了与周边地区的民族关系和交往情况。
通过比较这些史料,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古代中朝两国之间的民族迁徙与交流情况。
四、结论通过对中朝史料中关于朝鲜半岛历史起源的记载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两者在古代传说与神话、史前文化遗址以及古代民族迁徙与交流等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
大韩民国古代史

根据考古所得,早在远古时期朝鲜半岛之上就已有人类居住[1]。
朝鲜半岛的旧石器时代始于公元前50万年[2],公元前5千年进入新石器时代[3],公元前10世纪开始进入青铜器时代[4]。
到了公元前4世纪进入铁器时代[5]。
公元前194年燕人卫满推翻古朝鲜准王,国号仍称“朝鲜”,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的就是卫满朝鲜。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武帝东征朝鲜,设立四郡,此后“朝鲜”一词长期消失在中国典籍中。
公元4世纪以后,高句丽在鸭绿江流域兴起,兼并北部的各部落国家及汉四郡。
在南部,百济消灭了马韩54国。
辰韩也由12国合并为新罗。
朝鲜半岛形成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时期,史称“三国时代”。
公元7世纪新罗在唐朝的帮助下统一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史称“统一新罗时代”。
904年,新罗僧人金弓裔建立“泰封”。
918年,后高句丽大将王建建立王氏高丽,此后定国号“高丽”。
并深受中国儒家思想以及佛教的影响。
1392年,高丽大将李成桂建立政权,请示明朝改国号为“朝鲜”,史称“李氏朝鲜”。
1896年,中日甲午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中协定了清朝承认朝鲜自主,当时日本控制下的朝鲜宣布终止与清朝的册封关系,日本扶持建立了临时性、过渡性的大韩帝国傀儡政权。
1910年“日韩合并”。
不愿被日本统治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于1919年4月13日在中国上海成立,并于1940年到达中国重庆,并与国民政府协商同意正式确定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重庆办公。
1945年2月,二战结束后,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安排,朝鲜半岛由美苏英中4国共同托管。
此后朝鲜半岛被划分为南北两块势力范围:由苏联势力范围的“北朝鲜(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以及处于美国势力范围内的“南韩(大韩民国)”。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因苏联等共产国家缺席,导致当时美国等主导的联合国投票发动了联合国军支持南韩。
联合国军支持的南韩同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支持的北朝鲜最终在1953年签署停火协议,朝鲜半岛沿三八线非军事区划分为两个国家。
中国朝鲜族移民史

1.人口与分布朝鲜族先民原居朝鲜半岛,自17世纪20~3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的300年间由于战争、政治、经济等各种原因从朝鲜半岛越过鸭绿江、图们江边界,陆续迁移到中国东北地区定居。
由于长期在与朝鲜或韩国不同的自然、社会环境中生活,逐渐转变为有别于朝鲜半岛民族的中国朝鲜族共同体,成为中华56个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据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朝鲜族人口为192万3842人,其人口总数在中国56个民族中居14位。
主要分布于吉林、黑龙江、辽宁等东北三省。
居住在东北三省的朝鲜族人口为177万5198人,占朝鲜族总人口的92.27%。
其中吉林省朝鲜族人口为114万5688人,占朝鲜族总人口的59.55%,黑龙江省为38万8458人,占20.19%,辽宁省为24万1052人,占12.53%。
其余人口则分布在内蒙及关内的一些省市。
朝鲜族有一个自治州、一个自治县,均在吉林省。
即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东部,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南隔图们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咸镜北道、两江道相望。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于1952年9月成立,是中国朝鲜族最大的聚居地区和东北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
2002年延边总人口为218.8万,其中朝鲜族人口为83.4万,占延边总人口的38%、中国朝鲜族总人口的40%以上。
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成立于1958年9月,地处吉林省东南部,隔鸭绿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两江道相望。
2002年,该县总人口为85,410人,其中朝鲜族人口为12,58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4.74%。
此外,还有40多个朝鲜族民族乡,分布于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
改革开放前,朝鲜族作为农业民族,其人口多聚居于乡村,从事传统的水稻生产,兴办民族教育,比较完整地保存着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乡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交流的扩大,朝鲜族社会在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尤其是,随着市场意识的增强,朝鲜族经济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水稻耕作,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其人口从乡村流入城镇,由小城镇流入大中城市,由东北的传统聚居地区流向关内发达地区和国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4月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Apr.2009第42卷第2期JournalofYanbi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Vol.42No.2朝鲜半岛的中国移民历史考察林坚(中国人民大学)摘要:,渊源久远。
从中国大陆移民到朝鲜半岛,其原因主要有:(、东渡谋生),政治因素(政治亡命、外交出使、政治联姻、抗倭援朝)三十,(遇风漂海),等等。
经过漫长的岁月,他们逐渐融入了当地社会,但也保留了许关键词:朝鲜半岛;中国移民;历史考察中图分类号:K3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311(2009)02-0031-08收稿日期:2009-01-08(32708007)基金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东亚三国历史文化研究”),男,江西宜丰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辑部,博士。
作者简介:林坚(1964—从中国大陆移民到朝鲜半岛的,从夏商周起,数千年来不计其数。
移民原因主要有:战乱避难、政治亡命、外交出使、遇风漂海、犯法避祸、政治联姻、宗[1]族传布、外贸商事、抗倭援朝、东渡谋生,等等。
下周致中的《异域志》卷上载“:朝鲜国,古朝仙,一曰高丽,在东北海滨。
周封箕子之国,以商人五千从之。
其乙巫卜筮、百工技艺、礼乐诗书,皆从中[3]国。
”面按照历史时代的顺序,试作简要的梳理,与此同时,从姓氏、地名、中国名人的后裔的视角对中国移民作一些史实考察。
一、公元前11世纪末———公元前1世纪(箕氏朝鲜时期)公元前11世纪末,武王灭殷,箕子出走朝鲜。
据说箕子带领商遗民5000人到朝鲜,与当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国”,史称“箕子朝鲜”。
记载箕子去朝鲜的史料始见于西汉,如《尚书大传》《、史记》《、易林》等。
《尚书大传》记载“:武王胜殷,继公子禄父,释箕子之囚。
箕子不忍周之释,走之朝鲜。
武王闻之,因以朝鲜封之。
”《史记》中记载,箕子在周武王伐纣后,带着商代的礼仪和制度到了朝鲜半岛北部,被那里的人民推举为国君,并得到周朝的承认。
《易林》卷七《乾下互上》载“:朝鲜之地,箕伯所保,宜人[2]宜家,业处子孙,求事大吉。
”《后汉书・东夷传》载“:论曰…:昔箕子违衰殷之运,避地朝鲜。
‟”“箕子教以礼义田蚕,又制八条之教。
其人终不相盗,无门户之闭。
妇人贞信。
饮食以笾豆。
”“其后四十余世,至朝鲜侯准自称王。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曰朝鲜,天毒(似为…险渎‟之误),其人水居,偎人爱人。
”《山海经・海内东经》又说“: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
”晋郭璞所注的《山海经・海内北经》曰“:朝鲜,今乐浪县,箕子所封也。
”箕子到朝鲜应在商亡国的当年。
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断定,武王灭商在公元前1046年。
箕子到朝鲜的根本原因是逃难,他不愿在周统治下当臣民。
箕子抵达朝鲜是在大同江流域,即以平壤为中心的朝鲜半岛西北地区。
《旧唐书》和《新唐书》的《高丽传》都记载高丽时期祀“箕子神”。
“高丽王朝中期以后,朝鲜崇拜箕子(高丽史》之风大盛,求其坟莹立祠祭祀”《卷六十三,礼五杂祀),列为王朝典礼之一。
朝鲜半岛的古代历・31・史典籍如《三国遗事》《、东史纲目》等都以赞扬的语气记述了箕子的事迹。
《三国遗事》载“:周武王即位己卯,封箕子于朝鲜。
”朝鲜王朝安鼎福所著的《东史纲目》中写道:周武王十三年(公元前1042年)箕子受封于朝鲜,40年后箕子去世,享年93岁。
箕子陵在平壤。
据朝鲜学者韩百谦的《箕田考》,近年在朝鲜平壤城南发现的“箕田”,方正有规则,与中国商朝甲骨文中的“田”字相吻合;每田分四个区,每区有田70亩,与中国“殷人七十而助”的文献相一致。
朝鲜半岛也出土了大量石斧、石镞、石刀等,其中的半月形石刀具有中国龙山文化的典型特征大量商民不愿受周族的统治,鲜半岛。
“。
朝鲜人一直尚白,,田蚕、丝作”有关。
据《礼记・檀弓上》记载“:殷上尚白,大事敛用日中,戎事乘翰,牲用白。
”其中“,日中”为白“,翰”指白马,祭祀用白色的牲畜。
箕子是殷王室成员,将殷人尚白的风气传到了朝鲜,影响延续至今。
“箕子朝鲜”遭到燕、秦的攻劫,但仿佛并未亡国。
张华的《博物志》卷九《杂说》中记载“:箕子居朝鲜;其后,燕伐之,朝鲜亡,[王]入海为鲜现[4](一上)师。
”入海之“海”,可能是汉江口外的江华湾。
在秦末汉初,箕氏又得以将其统治线再度北返。
《三国志》卷三十《韩传》注引《魏略》中载“:时朝鲜王否立,畏秦袭之,略服属秦,不肯朝会。
否亡,其子准立。
二十余年而陈、项起,天下乱,燕、齐、赵民愁苦,稍稍亡往准,准乃置之于西方。
”《盐铁论》篇三八《备胡》中载“:大夫曰:往者(秦末、汉初)四夷俱强,并为寇虐,朝鲜逾徼,劫燕之东地。
”燕之东地,即“属燕”之“列阳”,今大同江迤北、迤西。
根据《太原鲜于氏世谱》,朝鲜的鲜于氏源自箕子朝鲜的后人。
而他们从箕子开始,一共经历了41代君主,直到公元前1世纪才被灭。
卫氏夺朝鲜、真番以后,箕氏进入“韩”地仍然称王。
《三国志》卷三十《韩传》中记载“:[朝鲜]侯准既号称王,为燕亡人卫满所攻夺,将左右宫人走入海,居韩地,自号韩王。
其后绝灭,今韩人犹有奉其祭祀者。
”王符的《潜夫论》篇三五《志氏姓》载“:昔周宣王时亦有韩侯,其国也近燕。
其后,韩西亦姓韩,为卫满所伐,迁居海中。
汪继培笺:案韩西盖朝鲜之[4](四一)误。
”传说中檀君的后人在箕子来到朝鲜之后,带着人民南迁,以免和箕子带来的人冲突。
这些・32・人后来成为三韩的始祖。
西周的中后期,北方的貊系部族逐渐向东、向南迁移。
大约在春秋初年,其中一支在中国东北及朝鲜半岛的北部与当地的人融合形成沃沮、貊民族,同时在半岛南部与当地的人形成马韩。
《东国舆地胜览》卷三三载“:全罗道益山郡,本马韩国,浮海而南至韩地,。
”,俗传箕准所[5]筑“秦韩”二、公元前4世纪晚期———公元前3世纪早期中国和朝鲜最早的官方接触和交涉始于战国中期,在燕国和箕氏朝鲜之间进行。
据《三国志・魏书・东夷传》裴松之注引“:魏略曰:昔箕子之后朝鲜侯,见周衰,燕自尊为王,欲东略地,朝鲜侯亦自称为王,欲兴兵逆击燕以尊周室。
其大夫礼谏之,乃止。
使礼西说燕,燕止之,不攻。
后子孙稍骄虐,燕乃遣将秦开攻其西方,取地二千余里,至满播汗为界,朝鲜遂弱。
”即公元前280年前后,燕国派秦开为将,攻取箕氏朝鲜域外的西方地区。
《史记・朝鲜列传》中记载“: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蕃、朝鲜,为置吏,筑障塞。
”这说明燕国已在朝鲜设置官吏并修筑长城。
“燕、齐、赵民愁苦,稍稍亡往准,准乃置之于西方。
”这是说,燕、齐、赵的人民投靠箕氏朝鲜最后一个王准,箕朝准王把他们安置在西方。
从中国到朝鲜的移民潮大约开始于战国末期。
朝鲜半岛出土了大量中国战国时期的货币———明刀钱,这也说明了燕国与古朝鲜的往来。
三、秦汉时期秦统一六国之后,齐、燕等地人民为躲避苦役,不断逃往朝鲜半岛,被称为“故燕、齐亡命者”,其中一部分来到半岛南部的辰国,被安置到“东界地”。
《后汉书・东夷列传・辰韩》中说“:辰韩,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适韩国。
马韩割东界地与之。
其名国为邦,弓为弧,贼为寇,行酒为行觞,相呼为徒,有似秦语,故或名之为秦韩。
”《三国志》中载“:辰韩……其语言不与马韩同……有似秦人,非但燕齐之名物也。
”这是说,他们虽为秦人,但不是来自渤海沿岸的燕人或齐人,因为他们所用的词汇不是齐燕一带的语言。
《三国志》云:辰韩人“名乐浪人为阿残。
东方人名我为阿,谓乐浪人本其残余人”。
乐浪是朝鲜半岛貊人居住地。
乐浪(貊)人、辰韩人远古都曾居住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其中一支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北上朝鲜半岛,另一支后代的一部分于商,不许从中阻挠。
汉朝答应给予卫满以兵力和物资上的支援。
卫氏政权的势力膨胀,领地扩大到方圆几千里。
卫满之孙卫右渠时,不仅自己不肯再向汉朝朝贡,而且阻碍邻近部族与汉朝通商,向汉朝发动了战争。
其相尼谿因谏右渠未果,遂“东至辰国,时民随(三国志》出居者二千余户”《《魏书,・韩传》)。
族的君长南闾反叛,(年)汉武帝遣军5万攻入,。
“卫遂亡。
战争的结果是汉朝在朝鲜及辽东地区强行设置了乐浪、玄菟、真番、临屯等郡,史称“汉四郡”。
汉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罢真番、临屯二郡,并入乐浪、玄菟二郡。
乐浪郡治仍在平壤,管辖貊、沃沮等族。
玄菟郡治所初在夫租(今朝鲜咸兴),后迁往高句丽西北(今辽宁新宾地区),管辖高句丽、夫余等族。
当时不仅有汉人官吏到朝鲜四郡任职,也有许多汉民前往经商、垦荒,形成王、韩、高等汉人大姓。
近年来,在汉四郡地区出土了大量汉朝的官印和器皿,被称为“乐浪文化”。
“汉四郡”设立后,朝鲜半岛南部部落与北方保持密切来往,有些部落就是北方人南迁后与当地土著人杂居而形成的移民社会。
汉四郡文化已影响到南端的济州岛等地。
公元前37年,朱蒙建立高句丽国。
《三国史记・新罗本纪》记载“:高句丽王无恤袭乐浪灭之,其国人五千来投,王纳之,分居六部”。
高句丽故国川王十九年(公元197年)“中国大乱,,汉人避乱来投者甚多,是汉献帝建安二年也。
”《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记载:高句丽山上王二十一年(公元217年),“汉平州人夏瑶以百姓一千余家来投,王纳之,安置栅城。
”《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汉初大乱,燕、齐、赵人往僻地者数万口。
”“灵地末,韩、貊并盛,郡县不能制,百姓苦乱,多流亡入韩者。
”“鲜卑、貊连连寇钞,驱略小民,动以千数,而裁送数十百人。
”东汉末,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汉人皆没入高句丽。
高句丽又西侵辽东、辽西、右北平,亦掠有汉人。
这些汉人大多融入高句丽及朝鲜人之中。
“桓、灵之末,韩强盛,郡县不能制,民多流入(三国志・)这里的韩国。
”《东夷传》“民”就是乐浪郡的汉人。
・33・公元前200年左右也进入了朝鲜半岛,这样,新来的辰韩人称乐浪人为“阿残”,就是说“我们的残部”,乐浪人和马韩人待他们如亲朋和上宾,和谐相处。
据体质人类学家研究,韩民族与中国东南方沿海浙江[6]一带的人种最为相似。
据西晋陈寿的《三国志・东夷传》记载,从公元前3世纪秦灭六国,,避战乱,起义爆发后“,,)。
传》司马迁著朝鲜列传》中记载“:朝鲜王满者,故燕人也。
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鄣塞。
秦灭燕,属辽东外徼。
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水为界,属燕。
燕王卢绾反,入匈奴。
满亡命,聚党千余人,魁结蛮夷服而东走出塞,渡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鄣,稍役属真番、朝鲜蛮夷及故燕、齐亡命者,王之。
都王险。
”这是在公元前2世纪记述的材料。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燕王卢绾反叛战争再起,汉朝军队重兵镇压,卢绾北逃匈奴帐下。
辽东、辽西兵乱,迫使中国北部、东部居民再度东徙。
此时的箕氏王朝已经衰落,为了扩充势力而采取积极吸收中国流民的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燕地人民的逃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