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比较文学复习重点

比较文学复习重点

比较文学复习重点第一篇:比较文学复习重点比较文学复习重点比较文学(新)复习题一、填空题1、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正式兴起,最为突出的标志是。

2、最能代表中国比较文学勃兴之后的骄人成绩的,应推朱光潜的与的《谈艺录》。

3、比较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这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之一,而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

4、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是介于两种或两种之间的学理关系。

5、比较文学的“四个跨越”是指、、、。

6、在一个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中,国别文学就是,两者可以互为指称。

7、世界文学是 1827年在评论他自己的剧本的法译本时最早提出的。

8、比较文学研究的基点——本体就是。

9、比较视域内质的最高层面用八个字来概述,就是与。

10、多元文化中的文学对话平台是指层面。

11、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最早是由美国学派的代表人物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一文中提出来的。

12、是第一个比较文学学派。

13、誉舆学是从影响的发送角度所进行的研究,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二是,三是,四是。

14、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最重要的特征是。

15、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李达三提出中国学派乃,它遵循东方特有的折衷精神。

16、题材研究中应用最多的是。

二、名词解释1、国别文学2、民族文学3、总体文学4、世界文学5、比较视域6、对话平台7、汉学8、主题学9、意象10、接受11、海外华文文学12、译介学三、问答题1、中国比较文学的最早萌芽可以追溯到什么时代?中国古代比较文学研究的主要特色是什么?2、中国比较文学正式建立的突出标志是什么?3、文化研究有什么样的学科特征?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与文化研究采用的方法有什么不同?4、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有哪些?5、为什么说在比较文学研究中跨民族与跨学科是两个重要标识?6、比较文学的研究客体涵盖了哪些类型?7、什么是比较文学?8、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三个规限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9、国外汉学能够为比较文学提供哪些借鉴?10、平行研究应该注意哪几个问题?11、试述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跨文化特点。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资料名词解释+材料解析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资料名词解释+材料解析

名词解释:1.世界文学:世界文学是超越民族文学的文学研究,更多指涉本国文学之外的世界其他民族文学。

2.影响研究:比较文学的基本研究类型之一,早期实践中的唯一类型,以一种强烈的历时意识通过广泛搜集材料,对事实和进行严密考据、分析、归纳,来研究各民族文学之间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超越国界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包含着对艺术创作活动本质的理解。

3.平行研究:平行研究主要由类比与对比两种方法构成,即辨别其中的类似或差异,以及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

平行研究的具体对象包括主题、文体、风格、技巧、原型、神话、思潮和文学史等。

其主要关注点在文学性上,力图通过求同辨异,把握文学发展、艺术创作文本结构等方面的规律以及作品的审美特点和价值等。

用逻辑推理方式,对相互间没有直接关联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进行研究;注重比较不同民族文学在主题、题材、文体、人物、情节、风格等文学诸多方面实际存在的类同和差异。

4.法国论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文学史”的一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5.美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一种文学研究,涵盖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个方面。

既包括“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研究,也包括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文学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

6.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7.主题学:主题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门类,它主要用变异学去研究同一母题、题材、意象、情境、套语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的流传、演变和成因,以及它们在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不同作家笔下的不同处理,从而去理解这些不同作家的各自风格以及不同民族和国家相互之间的交往、影响及其文化的异质特征。

比较文学期末 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期末 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填空1 比较文学作为一种学科的建立,有些事件值得一提,如: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的专著《比较文学》问世,1887年德国学者科赫创办第一份《比较文学杂志》1897年法国学者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创办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

1900年巴黎召开的国际性文学会议把“各国文学的比较历史”列入议题。

同年,贝茨编定了《比较文学书目》2 第一个系统全面地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学者是梵-第根,他的《比较文学论》3 美国学派的代表人物有韦勒克列文雷马克韦斯坦因4 林纾对中国比较文学的萌芽有特殊贡献。

5 比较文学的基本类型有影响研究平行阐发接受研究四种。

6 中国比较文学萌生于西晋时期,当时佛教界产生的一种“格义”研究法,是渊源7 1979年,钱钟书的《管锥篇》前四册问世,标志着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

8响研究还可以从影响的放送、接受、传播途径三方面研究。

名词解释:•影响研究: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基本、最主要的类型之一。

由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最早提出,是法国学派的基本特质。

它是一种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具体包括四个方面:影响的超越国界存在说,影响的事实联系论;影响的历史意识论;影响即对创作活动的理解论。

它的研究步骤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影响存在的提出;材料的搜求和考订;假设的证明;影响的深入研究。

影响研究一直受到各方面的挑战,但是其贡献和作用是巨大的。

•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是比较文学的两大支柱之一,是继影响研究之后出现的另一种比较文学研究类型,是比较文学学者新开拓的一个领域。

是美国学派基于对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批评而创立的一种研究方法。

它将“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异同,并导出有益结论。

它提出了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和文学类型、文学史上的时期、潮流、运动的比较、作家、作品的比较。

平行研究是注重文学性的一种研究。

比较文学 期末整理

比较文学 期末整理

一、名词解释:渊源学:渊源学又称为源流学,属于影响研究的范畴。

从接受者的角度,即从作为“终点”的接受者出发,往往是在起点不明确或不清楚之时,由终点出发去探求作为“出发点”的放送者,细密地考察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所曾吸取和改造的外来因素,揭示出接收者和放送者之间的某种因果关系,是一种典型的影响研究的方法,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渊源的实证和研究。

在西方被普遍使用,且成就很大。

例: 孙悟空、十四行诗、西来东去的“志怪”和“加帆车”。

影响研究:影响是指一国文学在另一国文学中的传播,接收并产生某种结果(积极或消极)朗松《试论影响的概念》中关于“影响”的定义:真正的影响是当一国文学的突变无法用该国以往的文学传统和各个作家的独创性来加以解释时,在该国文学中所呈现的情状。

(北大资料版)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学科中最早的研究方法。

它奠定了比较文学的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与研究的基础,主要采用历时性的考证法考察国际文学之间文学交流中的事实。

在追根溯源的过程中,不仅要发现文学联系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分析这些联系,并将分析的结果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以便得出更为普遍的具有文化意义的结论。

它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包括作品、作家、文学思潮等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作为研究的中心。

它是法国学派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

它以实证主义的方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手段,探究文学现象之间事实上的联系。

(ppt版)影响研究的定义:比较文学的基本研究类型之一,早期实践中的唯一类型,以一种强烈的历时意识通过广泛搜集材料,对事实和进行严密考据、分析、归纳,来研究各民族文学之间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超越国界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包含着对艺术创作活动本质的理解。

例:元杂剧《赵氏孤儿》与伏尔泰的《中国孤儿》、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影响、美国意象派诗歌对中国新诗的影响、拜伦在中国、村上春树在中国、西方“现代派”文学与中国新时期文学。

文类学:文类学就是研究文学的种类和类型,也就是研究文学的题材,它可以研究没有事实联系的同一题材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发展过程及其共同规律和特点,也可以研究某些文学类型,产生于一个民族文学之中,又流传到其他民族文学的历史背景以及变化发展过程。

比较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5分×3、填空2分×12、简答7分×3、材料分析10分×1、论述15分×21.真正最早使Comparative Literature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1886,他以此为书名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专著。

(p5)2.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p10)3.教堂山会议:1958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教堂山举行的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二届年会,(会上韦勒克宣读论文《比较文学的危机》),以韦勒克为代表的一些美国学者对法国学派的“定义”发起了大胆的挑战。

韦勒克指出“‘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之间的人为界限应当废除,‘比较’文学已经成为一个确认的术语,指的是超越国别文学局限的文学研究。

”(p12)4.有人认为,是美国学派提出了比较文学的“比较”——平行研究。

(p10)5.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基本特色是跨文明研究。

(p20)6.苏联学者日尔蒙斯基提出了历史类型学的观点与方法。

(p27)7.中国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

(p27)8.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p30)9.比较文学的可比性(p31-p32)(一)同源性,在法国学派的理论体系里,影响研究的对象是存在着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其理论支柱是媒介学、流传学和渊源学。

它的研究目标是通过清理“影响”得以发生的“经过路线”,寻找两种或多种文学间的同源性关系,同源性成为法国学派学科理论体系可比性的基础。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资料1、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可比性就是比较研究对象中存在的一种可资研究文学规律的内在价值,是提供比较研究的可能,并保证比较研究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指的是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

在比较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这种学理依据是不断拓展的。

2、什么是“期待视野”?作者在“接受屏幕”所构成的接受前提下对作品向纵深发展的理解和期待。

如古典小说读者对“金榜题名”等大团圆结局的期待。

3、什么是“社会总体想象物”?即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

因为想象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其所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他们被其自身所属的文化烙上了强烈的特征。

当他们对另一个文化进行审视时,必然带有其社会整体想象的浓厚印记。

三、论述:(54分)1、试论述跨学科研究。

(1)定义:是以文学为一端,以其他学科(如各种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为另一端,对它们相互关系的研究。

因而又称为科际整合。

目的在于揭示不同知识形态的一致性、共通性,同时也彰显文学之为文学的独特性,把握文学的内在规律。

(2)必须注意文学性与系统性两个方面。

(3)举例:比如文学与音乐:《诗经》与音乐的关系;文学与哲学:存在主义与文学。

2、试述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的消极作用和积极意义。

消极一面:“误读”就是对原作的“曲解”、“误解”、“改变”,它自然会导致文学传播中的部分失败,使译作读者看不到异质文化文学的真相;而且,翻译界已取得共识,文学翻译应最大程度地在各个层面上忠实于原作,所谓“信、达、雅”,“误读”显然与翻译的宗旨相悖。

如上世纪30年代,中国学界有人讨论哈姆雷特的“孝”与“不孝”问题,应该说就是翻译“误读”引起的后果。

积极作用:(1)便于外国文学作品在本国传播,促进文化交流。

(2)在“误读”中可能阐发出原作中一些未被发掘的新意,重新发现原作的价值,甚至“创造”出文学名家。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攀枝花学院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攀枝花学院

一、请对屈原和但丁进行比较分析并说明问题屈原与但丁分别代表着东、西方文化精神的取向,分别是东、西方文学艺术发展的领军人物。

尽管他们生活的年代、地域相差久远,但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爱国主义情结、主体意识的体现、创作风格等都出现了惊人的相似之处,尤其是他们作为诗人政治家的相似更值得我们去重视。

他们的理想被残酷的现实撞得粉碎,于是不约而同地创造了一个集神话、哲理于一体的梦幻世界,在这精神世界里寻找出路。

他们的爱国情愫和理想追求分别体现在《离骚》、《神曲》这两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中,这些作品经历着时代的变幻,体现出了不朽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屈原与但丁都生活在社会急剧转型的阶段,一个是处于奴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一个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在相同的社会背景下他们都以政治家的身份登上了历史舞台。

屈原曾官至左徒,但丁也当选过佛罗伦萨的执政官并享有很高的声誉。

但是他们在政治上的仕途都及其的不顺利,先后遭到流放,而不幸的命运却成就了他们作为诗人的伟大,二人都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写出了流传百世的名作。

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同,他们的人生际遇也有着巨大的差别。

“立德”“立功”“立言”是中国士人所追求的人生三不朽,屈原与但丁的人生追求也能用这“三不朽”来概括。

屈原有强烈的入世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为了振邦兴国殚精竭虑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在悲愤忧郁中作《离骚》,所以《离骚》自始至终贯穿着一腔忠怨之情。

在政治理想破灭后,诗人转向了一种精神补偿的替代方式——更加努力的修饰,完善自身。

从《离骚》中我们可以发现屈原始终的人生追求就是“立德”“立功”,在人生理想破灭后他宁愿选择死亡。

但丁在一开始的人生追求的确是“立功”,在政治理想失败后他也一度的苦闷,满腹忧患,但是但丁并没有把政治理想作为他的唯一追求。

他要用自己的才华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立志在文学上获得赫赫声誉,让流放他的人后悔,让故乡的人为他骄傲,正是在这种激励下,但丁完成了他的不朽之作《神曲》。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学派及发展1、比较文学之父”维尔曼。

2、“比较文学”定义:比较文学是一种从跨文化角度对分别属于不同文化体系的多种文学现象之间的外在联系或内在关系进行比较研究的学问。

3、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强调事物之间的关系或联系(1)、外在联系,即事实联系,可以进行影响研究(2)、内在关系,即价值关系,可以进行平行研究(3)、交叉关系,可以进行跨学科研究4、比较文学的学科特性:在研究视野上具有跨越性;其研究对象应具有文化性;其研究方法是综合性的;其体系建构上是开放性的;其研究过程则是对话性的。

5、世界文学(world literature):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最早提出“世界文学”Weltiliteratur概念,(1)、施德里希、雷马克:指一系列文豪巨匠的文学作品和文学遗产,如《荷马史诗》、《唐·吉诃德》、《神曲》、莎士比亚戏剧等经典文学遗产,以及经过时间考验并获得了世界声誉和永久价值的优秀文学作品。

(2)、韦勒克:指一种未来的理想的文学,理想的文学时代。

(3)、韦勒克:世界文学是超越民族文学的文学研究,是具有世界主义和平等主义视角的学术研究。

这里世界文学也指出了比较文学研究所必需具有的历史意识。

(4)、歌德:指一种超越民族和国家界限的国际性、世界性精神生活方式。

其中蕴含着对于“世界文学”这一客观文学存在的认知和态度。

6、民族文学概念(national literature):在某个民族文化土壤里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受制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由本民族的政治、社会历史、心理、语言等条件所决定,反映本民族的审美心理和美学品格。

7、外国文学(foreign literature):顾名思义是指外国语言文学,包括了英国语言文学、俄国语言文学、法国语言文学等非本国语言的其他各国文学。

8、总体文学(general literature):一般文学或普通文学,由法国梵·第根首先提出;总体文学专门研究许多国家中共同发展的问题,如综合研究在理查生和卢梭的影响之下的欧洲感伤小说的发展问题就属于总体文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1、比较文学的英语名称是Comparative Literature。

最早使用这一术语的英国批评家是马修·阿诺德。

真正最早使Comparative Literature一词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

1886年,他以此为书名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专著。

2、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1827)的是德国学者、著名作家歌德,他被公认为是推动比较文学发展的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3、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4、比较文学的学派:★①法国学派(French School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形成最早、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

实证主义色彩、寻找和证实两种或多种文学中存在的事实联系、精细和准确的考证。

主要研究为影响研究。

②美国学派:倡导“平行研究”(Parallel Study)与“跨学科研究”(Interdisciplinary Study),将没有实际接触和影响的两国或多国文学、文学与其他学科或艺术门类加以比较研究。

美国学派的出现,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给比较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出现了新的生机。

但他们对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一下子拓展得过宽,使学科身份很难定位。

③中国学派:1840年鸦片战争后黄遵宪、梁启超、严复、林纾、苏曼殊、王国维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吴宓、陈寅恪、季羡林、钱钟书、朱光潜、范存忠、许地山重要年份书籍:从30年代末期开始,较少注意比较文学这样一种纯学术的学科1970年初英文刊物《淡江评论》1978年,华东师范大学在国内第一个开办比较文学讲座1979年钱钟书《管锥编》出版1981年,北京大学成立比较文学研究会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第二讲:影响研究1、影响研究:影响研究就是要用充分的可靠的材料来阐明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事实,探讨其中的规律,获取文学交流中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影响研究包括四种类别: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形象学。

2、流传学:法国学者梵.第根指出,在影响这个领域中,每一项研究都要走过“放送者——传递者——接受者”这样一条路线,并且都要沿着这条路线去追根溯源。

在这条路线上,从“放送者”的立场出发,研究一部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一个思潮、一种文学现象或一个民族的文学在国外的声誉、成就和影响,就被称为“流传学”。

3、流传学研究的影响类型(p66):①放送者特别的精神、人格、气质的影响。

②技巧的影响。

③艺术形象的影响。

④主题或题材的影响。

⑤框范的影响。

⑥理论思潮的影响。

4、关于孙悟空形象的原型(p75)5、渊源学:渊源学也源自法国。

梵·第根认为,在影响这个领域中,每一项研究都要走过“放送者——传递者——接受者”这样一条路线,并且都要沿着这条路线去追根溯源。

在这条路线上,从接受者的立场出发,研究一部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一个思潮、一种文学现象或一个民族的文学在思想、艺术、主题、题材等方面接受了哪些外国文学的影响,即影响的根源是什么,就是渊源学。

6、渊源学的类型第一、笔述渊源(最重要)就是能见得到文字的渊源,也称为书面渊源{案例:曹禺《雷雨》冯至歌德易卜生的《群鬼》属于追溯式结构曹禺受易卜生的影响}第二、口传渊源所谓口传渊源,就是见不到文字的渊源。

例如听到的故事、谈话、奇闻轶事或歌曲等,为一个作家的创作提供了题材或情节的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讲,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谚语、歌谣、对话和访谈等都是口传的文学渊源。

第三、印象渊源印象渊源又称旅行渊源。

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借饱览自然风光、尽享异国情调来寻找新的创作灵感。

他们在一些视觉的或听觉的印象中,往往能被风景、艺术品、音乐等唤起创作的冲动与激情,使作品具有了异国的色彩或特色。

作家旅居国外期间的所见所闻,他在国外生活期间的所感所思所留下的深刻印象,如能激发其创作的灵感,酿成一部伟大作品的诞生,都是宝贵的印象渊源。

印象渊源可以按照印象获得的方式分为:旅行、旅居、游学、留学等。

第四、集体渊源即研究一个作家是如何接受许多外国作家作品影响的,而并不是仅仅局限于对他接受一部外国作品或一国文学影响的研究上。

相比之下,集体渊源好像是上述几个渊源的集合体,因为这里所谈的渊源既可包含书面的,也可涵盖口头的,还应当包括印象的。

第五孤立的渊源也称为直线式的渊源。

这种研究的目的在于从一部作品中找到另一国文学作品的渊源。

这种渊源可以是全部或细部,也可以是思想或行为,它需要精细而耐心的考证。

这种研究主要关注文学的主题、情节、人物典型,以及成为文学题材的传统中人物等源流研究。

一出戏剧、一部小说的最初情状及流变,一部理论著作的最初观念,均可以借这种研究来发现。

7、媒介学:从传递者的立场出发,专门研究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艺思潮、文学现象、作家和作品之间的影响是如何发生的,是采用什么样的手段发生的,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发生的,就叫“媒介学”。

创造性叛逆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①个性化翻译。

②误译与漏译③节译与编译。

8、形象学:是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异国形象的研究。

诸如“晚清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战后日本文学中的美国形象”。

包含三重含义:①异国形象;②非单一的形象,可以指人物形象、山水形象、器、物、观念等;③作家的独立思想之外同时还是社会集体想象物,含有更多的集体无意识,且常以一种无意识的方式渗透在作家的写作当中。

9、形象学研究内容:(P125)(1)注视者,即形象塑造者一方。

影响注视者构建他者形象的几个因素:注视者与他者相遇时的先见、身份、时间(2)他者。

并不仅仅指涉人物形象,异国肖像(包括异国绘画、瓷器、挂毯等)、异国地理环境、异国人等,就都可以纳入比较文学形象学他者的研究范围。

①异国作为他者形象,不仅是形象的塑造者制作出来的,也是被形塑者自我化了的。

他者形象从来都不是他者现实的客观呈现,其作为形象本身则始终具有浓烈的意识形态或乌托邦色彩。

②形塑者或因迷恋他者而极力美化他者,或是厌恶他者而竭力丑化或妖魔化他者。

③凡形塑者按照其本社会的模式,使用本社会话语重塑的异国形象,注定是意识形态化的形象。

④注视者用离心的、合乎注视者对相异性向往的话语塑造的他者形象,则是乌托邦化的形象。

⑥这类形象质疑本国的现存秩序,向往一个与本国根本不同的他者社会。

此形象的建构宗旨旨在表现出对异国文明的肯定,对本国现实的否定。

★10、注视者和他者的关系(p128)二者之间大致构成狂热、憎恶和亲善三种特异的关系。

(1)第一种关系形态:狂热。

在这种关系形态中,形塑者将他者置于崇高的地位,对其表现出极度的仰慕、倾心和迷恋,趋向于将他者的形象塑造成人间天堂或世外桃园,使之具有浓重的乌托邦幻象色彩。

与此同时,贬抑、否定本土文化、价值及生活方式,并将其呈现为否定性的形象。

(2)第二种:憎恶。

走向了第一种态度的反面,将异族文化视为低下的,从而对其产生不屑之情。

与他者构成显明的敌对关系。

在这种敌对的关系形态中,形塑者一方面将本土文化置于中心地位,赋予其无比的优越性,将自身的价值正向化,使之以美好的幻象形式呈现出来。

另一方面,则极力丑化、妖魔化他者,使其形象具有显而易见的漫画化特征。

(3)第三种态度是亲善的。

异族文化进入到注视者的视野之中,被看作是正面的,与本国文化并驾齐驱、各有优点,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形塑者与他者构成一种平等亲和的关系。

在此种关系形态中,他者和形塑者都呈现为正面形象。

11、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是对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研究,论述其异同,总结出文学发展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12、主题学:主题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领域,它力图打破时空界限,综合各民族文化,研究同一题材、母题、主题在国际文学间的流传和演变及其成因,以及它们在不同作家笔下所获得的不同处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不同作家的风格和成就,不同民族文学的各自特点,以及民族文学之间的交往和影响。

13、类型学:类型学主要是研究世界文学发展中产生于不同时空、文化、民族、语言背景下的文学现象,对彼此之间并无实际联系,或有所接触而并未构成其内在动因,却往往存在着或明或隐的共通处的文学现象进行联类比照。

14、主题学研究的范畴:①题材研究②母体研究③主题研究★15、题材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研究相同题材的流传和演变。

其二,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中所出现的相同题材。

其三,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所出现的不同题材。

★16、主题和母题的区别:A、母题是一篇文学作品中较小的单位,主题是较大的单位,主题常常通过若干母题的组合提升出来。

B、母题往往呈现出较多的客观性,不提出任何问题,而主题则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具有一定的褒贬意义,显示出一定的态度立场。

C、母题的数目虽然不小,却是有限的;主题的数目从理论上说却是无限的。

17、类型学的基本研究内容(内容也看看,简答,中间稍微补充)(p161)①内容题材的类型学相似②人物形象的类型学相似③表现手法的类型学相似④思潮流派的类型学相似18、文类学:文类学(文体学)是从跨国、跨文明的角度,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如何按照文学自身的特点来划分文学体裁,研究各种文体的特征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文体的演变和文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19、文类学研究内容:文学体裁研究(1)中西方诗歌文体的比较:①对诗歌的重视程度不同;②在情趣上的追求不同。

③中西自然诗也和爱情诗一样有着差异,西诗偏于刚,中诗偏柔。

朱光潜曾对中西诗歌所采用的不同自然意象有简单的比较。

(2)中西方戏剧:①戏剧在中西方兴盛时间不同;②中国传统戏剧以歌唱为主,西方传统戏剧以对白为主。

③西方传统戏剧讲究“三一律”,中国传统戏剧中的地点是可以流动的,时间长短也是凭故事需要。

④西方戏剧生活化表演,中国戏剧表演程式化。

⑤中国与西方的戏剧发展一直是背道而驰的。

大略来说,西方戏剧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末,越来越向写实的对话戏剧发展。

同时,歌剧、芭蕾剧、哑剧等成为独立的形式,而不被认为是戏剧正统了。

相反,在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自宋元、经明清以来,一直保存着它的特色,依然以歌舞、象征、风格化的演出艺术为主。

⑥中国以柔为主,阴盛阳衰。

西方则以阳刚为主。

★19、缺类研究(1)史诗的缺类(2)悲剧的缺类朱光潜在他的《悲剧心理学》一书中就说过:“戏剧在中国几乎就是喜剧的同义词。

中国的剧作家总是喜欢善得善报、恶得恶报的大团圆结尾。

……仅仅元代就有五百多部剧作,但其中没有一部可以真正算得上是悲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