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处方格式标准审批稿

合集下载

中药汤剂配方审批稿

中药汤剂配方审批稿

中药汤剂配方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十全大补汤:当归10g 白术10 g 熟地15 g 炙黄芪15 g茯苓8 g 肉桂8 g 川芎5 g 炙甘草6 g党参10 g 白芍8 g元/贴狗肉料:当归20 g 枸杞20 g 山药2 g 茯苓15 g陈皮6 g 山奈4 g 党参25 g 香叶2 g黄芪20 g 大茴5 g 小茴5 g 熟地20 g鱼腥草30 g元/贴卤料:花椒3 g 胡椒3 g 草果3 g 大茴5 g木香1 g 砂仁3 g 山奈3 g 丁香3 g肉桂3 g 白芷3 g 小茴5 g 高良姜3 g肉豆寇3 g元/贴花椒3 g 胡椒3 g 草果3 g 大茴5 g山奈3 g 丁香3 g 肉桂3 g 白芷3 g小茴5 g 高良姜3 g 肉豆寇3 g泡酒方:熟地15 g 续断10 g 千张纸10 g 高良姜3 g 木瓜15 g 杜仲10 g 巴戟天15 g枸杞15 g 菟丝子15 g 肉苁蓉15 g 威灵仙15 g 山茱萸10 g 补骨脂15 g元/贴(25斤酒+2斤冰糖+海马)月子酒:黄芪50 g 党参50 g 熟地50 g 白芍20 g川芎20 g 杜仲30 g 枸杞50 g 当归50 g红花15 g 田七50 g 阿胶60 g (10-30斤酒)(腰酸:巴戟30 g 红花30 g 淫羊霍30 g 菟丝子30 g ) 调经补血:夏草3g 当归5g 枸杞3g 白芷3g降压平脂:夏草3g 山楂5g 杜仲5g 丹参3g田七5g健脑安神:夏草3g 百合3g 元肉5g 甘草2g柏子仁3g壮腰健肾:夏草3g 淮山5g 芡实5g 杜仲5g枸杞3g养颜乌发:夏草3g 首乌8g 枸杞3g 当归5g开胃强身:夏草3g 淮山5g 元肉5g 枸杞3g芡实5g益阳备气:夏草3g 巴戟天5g 杜仲5g 淫羊藿3g肉苁蓉5g炖鸭汤:白果1个白芷3g 甘草6g 党参30g当归10g 丁香3g 参片5g 枸杞20g黄芪15g 肉桂2g甘草梅配方:甘草100g 丁香50G 陈皮50g枳实10g佛手5g 麦冬10g 沙参1g 桔梗10g山楂20g 枸杞50g 板蓝根10g降火:黄连5 g 生地15 g 木通10 g 竹叶10 g茯苓15 g 麦冬15 g 甘草5 g 大黄5 g声音哑:诃子10 g 故纸10 g 杏仁10 g 丹皮10 g 泽泻10 g 熟地10 g 桔梗10 g 茯苓10 g元每贴)清肺止咳炖品夏草3g 川贝3g 北杏3g 沙参5g止咳:金银花20 g 沙参15 g 元参20 g 知母12 g麦冬20 g 紫苑12 g 诃子肉12 g 冬花12 g鱼腥草30 g 牛蒡子12 g咳喘:款冬花10g 党参10g 半夏8g 茯苓10g杏仁8g 陈皮 8g 黄芩10g 紫苏子10g白术9g 桑白皮8g 山药10g 柴胡6g前胡6g 甘草3g 紫苑6g咳嗽金银花6g 陈皮5 g 甘草3 g 桔梗5 g杏仁10 g 苏子6 g 葶苈子3 g 麻黄3 g鱼腥草6 g贴(儿童5岁~12岁,成人用量的一半)慢性咽炎银花15g 连翘10g 山豆根10g 元参10g桔梗6g 百部15g 僵蚕10g 茯苓10g菊花10g 甘草3g类风湿性关节炎:羌活8 g 独活8 g 怀牛七15 g 桂枝10 g制川乌6 g 鸡血藤30 g 蜈蚣1条甘草6 g当归10 g 黄芪30 g 防风10 g 苍术10 g炒白芍10 g 秦艽10 g元/贴)雀斑巴戟天15 g 炒白术15 g 当归12 g 党参30 g甘草6 g 合欢皮15 g 黄芪30 g 鸡血藤20 g木香6 g 山楂15 g 酸枣仁9 g 菟丝子15 g(元/贴)输卵管阻塞黄连6 g 板蓝根12 g 陈皮3 g 黄芩9 g 连翘12 g 丹皮6 g 紫丹参15 g 路路通20 g 赤芍10 g 柴胡6 g 香附9 g 川芎9 g紫花地丁8 蒲公英8 野菊花3 苦参6 蛇床子6(3元/贴)黄连6 g 板蓝根12 g 陈皮3 g 黄柏9 g 茯苓12 g 丹皮6 g 紫丹参15 g 路路通20 g 赤芍10 g 柴胡6 g 香附9 g 川芎9 g(元/贴)头痛何首乌15g 熟地15g 枸杞15g 山茱萸10 g山药15g 当归15g 杜仲15g 川芎10g钩藤15g 地龙15g 天麻6g 白芷12g柴胡15g 半夏10g 茯苓12g小儿疝气黄芪10g 白术5g 陈皮3g 升麻5g柴胡5g 党参8g 甘草3g 当归5g骨质增生天麻15g 熟地15g 枸杞15g 川芎12g肉桂10g 当归10g 茯苓10g 丹参10g白芍10g右输尿管结石车前子15 g 丹参50 g 海金沙(布包)25 g 红藤 25 g虎杖 30 g 黄芩10 g 金钱草 30 g 木香 6 g生地 15 g 栀子 10 g 石伟 15 g 王不留行15 g脚酸肉桂 10 g 牛七10 g 姜黄10 g 黄芪10 g川芎 10 g 地黄 10 g 独活10 g 续断10 g海桐皮10 g胃炎黄芪 20 g 防风 10 g 陈皮10 g 代赭石15 g蒲公英10 g 甘草 3 g 党参 10 g 旋复花6 g苍术10 g 白芍 10 g 桔梗 10 g 败酱草10 g肝炎丹参10 g 白芍12 g 龙胆草6 g 滑石 12 g茵陈10 g 栀子6 g 木通6 g皮肤瘙痒通草10 g 地夫子10 g 蝉蜕3 g 白鲜皮 15 g生地 12 g 甘草6 g 苍术9 g 苦参9 g防风 9 g 荆芥6 g贴癣症苦参10 g 白鲜皮10 g 白花蛇蛇草5 g 地肤子10 g吴茱萸10 g 泽泻10 g 防己8 g 牡丹皮10 g生地12 g 甘草10 g 意苡仁15g 白芍10 g肠炎炒扁豆6 g 苍术6g 厚朴6g 木香6g神曲6g 焦山楂6g 鸡内金5g 泽泻6g薏苡仁6g 车前子4g 北沙参10g贴神经炎黄芪30 g 鸡血藤25 g 白芍15 g 牛膝10 g肉苁蓉10 g 山茱萸10 g 麦冬15 g 益智仁10 g陈皮10 g 天麻10g 钩藤15 g 僵蚕10 g全蝎10 g 郁金6 g 红花10 g 石菖蒲10g黄柏10 g 苍术10 g 栀子6 g 山楂10 g锁阳 15 g 续断10 g 肉桂6 g 连翘10 g出虚汗麦冬15 g 黄芪30 g 知母20 g 龙骨25 g牡蛎25 g 元参18 g 怀山药30g 牛蒡子12g银花30 g 山棱8 g 莪术8 g 丹参10 g山茱萸15 g治虚汗黄芪30g 白芍18g 桂枝3g 大枣15g 麻黄根10g 浮小麦10 g 龙骨15g 牡蛎15g炙甘草6g小儿消积、出虚汗太子参5g 鸡内金5g 茯苓5g 麦芽5g怀山药5g 神曲5g 山楂5g 党参5g芡实5g 荞麦5g腰椎间盘突出杜仲20 g 川楝子20 g 黄芪40 g 当归20 g白芍30 g 桑寄生20 g 白花蛇1条川牛膝2g元胡20 g(二)连翘12g 射干3 g 车前子10 g 防风10g穿山甲5 g 大黄3g 黄芩10g 黄柏25g川芎9 g 栀子12g 土茯苓10g 银花10g甘草5 g 生姜3片椎间盘突出当归 6 g 熟地 20 g 木瓜25 g 元胡 6g枸杞 25 g 牛膝10 g 山甲(大小)8 g腰痛熟地黄15g 川芎10g 白芍10g 当归10g六汗10g 寄生10g 黄芪20g 白术10g桂枝8g 川牛膝10g 茯苓10g 香附10g元胡10g 枸杞15g 杜仲10g 秦艽10g结石金钱草30g 车前子15g 海金沙10g 木香6g通草6g 党参 10g 甘草3g伤药当归1头黄芪20 g 苏木10 g 泽泻15g白芥子6 g 川芎10 g 牛膝10 g 红花10g元胡9 g 桃仁 10 g 续断10 g 丹皮 12g泽兰6 g 桂枝8 g 赤芍 6 g 陈皮 3 g甘草6 g风湿痛何首乌9 g 肉苁蓉10 g 骨碎补15 g 党参10g白术10 g 当归10 g 杜仲 15 g 生地12g熟地12 g 牛膝10 g 巴戟天10 g口腔炎生地 15 g 熟地15 g 茯苓8 g 丹皮10 g知母 10 g 地骨皮12 g 元参10 g 苍术g 10白术 10 g 山茱萸10 g 土茯苓12 g 桂皮 3 g泽泻12 g右下便牙防风5 g 荆芥5 g 枣皮5 g 石膏 5 g升麻3 g 甘草3 g 黄苓5 g 桔梗5 g青皮5 g左上便牙防风5 g 荆芥5 g 枣皮 5 g 石膏5 g升麻3 g 甘草 3 g 胆草5 g 羌活5 g右上唇牙痛龙胆草 7 g 荆芥7 g 升麻 3 g 青皮 7 g防风 7 g 石膏25 g 丹皮7 g 羌活5 g甘草5 g 生地15 g牙周炎生地黄20 g 黄芩12 g 玄参12 g 紫花地丁15 g石膏30 g(后下)板蓝根15 g 大黄6 g调节肠胃苍术10 g 黄柏 8 g 牛膝 15 g 淮山15 g薏米仁20 g 桑寄生15 g 扁豆20 g 茯苓15 g砂仁10 g 槟榔8 g皮肤瘙痒生地20g 赤芍10g 丹皮10g 栀子10g 炒白术15g 当归10g 徐长卿10g 海桐皮10g车前草10g 甘草5g 薏苡仁20g 防风10g天花粉10g 蝉衣5g 槐花10g 蛇床子10g白鲜皮10g 泽泻10g 威灵仙10g糖尿病药方(一)太子参15 g 赤芍10 g 黄芪15 g 枸杞15 g生地12 g 菊花10 g 麦冬10 g 丹参10 g玄参15 g 苍术10 g 天花粉12 g 山楂30 g半夏10 g 黄连6 g 泽泻10 g元/贴(二)麦冬15g 茯苓15g 五味子10g 熟地30g 黄柏10g 山药15g 牡丹皮10g 泽泻10g山茱萸15g 知母10g 天花粉10g月经量少一、肾虚菟丝子10g 杜仲10g 枸杞10g 山萸肉10g 当归30g 熟地 10g 山药10g 茯苓10g 二、血虚人参 8g 山药10g 黄芪15g 白茯苓10g 川芎 8g 白芍10g 当归25g 熟地15g 三、痰湿茯苓10g 法半夏8g 陈皮10g 甘草10g苍术10g 香附6g 胆南星10g 枳壳10g生姜2片神曲6g四、血瘀桃仁15g 红花5g 川芎10g 当归25g白芍10g 熟地15g月经量过多一、气虚人参10g 黄芪15g 白术15g 升麻10g炙甘草10 g 续断10g 破故纸8g 艾叶5g正值经期量多:阿胶10g 焦艾叶10g 乌贼骨8g 炮姜碳5g 月经过长:炒蒲黄10g 益母草10g二、血热1、生地10g 熟地15g 黄芩10g 黄柏10g白芍15g 山药10g 续断10g 甘草8 g2、生地10g 黄芪10g 生龙骨10g 生牡蛎10g生白芍10g 茜草10g 海螵蛸10g 川续断10g3、黄连10g 黄芩10g 黄柏10g 栀子10g生地黄15g 当归30g 白芍15g 川芎10g败酱草9g 红藤10g 桃仁10g 丹皮10g4、生地10g 柴胡10g 白芍12g 茯苓15g白术13g 栀子12g 黄芩10g三、血瘀蒲黄10g 五灵脂10g 血余碳10g 茜草10g益母草10g 沙参10g 麦冬10g 五味子10g女贞子10g 旱莲草10g痛经一、气滞血瘀当归30g 川芎10g 赤芍20g 桃仁15g 红花10g 枳壳10g 延胡索10g 五灵脂10g 丹皮10g 乌药10g 香附10g 甘草10g。

中药处方的格式标准及其处方的书写规范

中药处方的格式标准及其处方的书写规范

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
第一条 为规范中药处方管理,提高中药处方质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麻醉药品 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等国家 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与中药处方开具相关的中医 医疗机构及其人员。 第三条 中药处方包括中药饮片处方、中成药(含 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下同)处方,饮片与中成药应 当分别单独开具处方。

(四)调剂、煎煮的特殊要求注明在药品右上方, 并加括号,如打碎、先煎、后下等; (五)对饮片的产地、炮制有特殊要求的,应当在 药品名称之前写明; (六)根据整张处方中药味多少选择每行排列的药 味数,并原则上要求横排及上下排列整齐; (七)中药饮片用法用量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 国药典》规定,无配伍禁忌,有配伍禁忌和超剂量 使用时,应当在药品上方再次签名;
中成药处方举例
×××中医院 门诊处方
费别:公费 自费 科室:肺病科 性别 姓名 张 ×× 门诊病历号 单位或家庭住址 临床诊断及证型 RP: 男/女

NO:000001 2010年3月25日 年龄 35周岁 2675458
北京市东城区幸福三村18号、 感冒 风热证
银翘片
18片×2袋 2片 3次/日 口服
医 审 核

周××
调 配
药品金额 及收讫章
1.8元
发药
吴××
何××
核 对
孙××
郑××
注:1. 本处方2日内有效 2. 取药时请您当面核对药品名称、规格、数量 3.延长处方用量时间原因:慢性病 老年病 外地 其他
第十一条
民族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要求参照本 规范执行。 第十二条 本规范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 释。

中药处方格式标准

中药处方格式标准

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要求(征求意见稿)第一条为规中药处方管理,提高中药处方质量,根据《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要求。

第二条中药处方包括中药饮片处方、中成药(含院中药制剂,下同)处方,饮片与中成药应分别单独开具处方。

医师开具中药处方时,应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并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三条中药处方应包含以下容:1、一般项目,包括医疗机构名称、费别、患者、性别、年龄、门诊或住院病历号、科别或病区床位号等;2、中医诊断,包括病名和证候;3、药品名称、用量、用法,中成药还应标明剂型、规格;4、医师签名或加盖专用签章、处方日期;5、药品金额,审核、调配、核对、发药药师签名或者加盖专用签章。

第四条中药饮片处方的书写,应遵循以下要求:1、应当按照“君、臣、佐、使”的顺序排列。

2、名称应按药典规定准确使用,应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药饮片处方用名和调剂给付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要求。

3、剂量使用公制单位,用阿拉伯数字书写,一般应以克(g)为单位,“g”(单位名称)紧随数值后。

4、调剂、煎煮的特殊要求注明在药品右上方,并加括号,如布包、先煎、后下等。

5、对饮片的产地、炮制有特殊要求的,应当在药品名称之前写明。

6、处方中可根据整药味多少选择每行排列的药味数,每行排列的药味数相同,并要求横排及上下排列整齐。

7、中药饮片用法用量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国药典》规定,无配伍禁忌。

有配伍禁忌和超剂量使用时,应再次签名。

8、中药饮片剂数应以“剂”为单位。

9、处方用法用量紧随剂数之后,包括每日剂量、是否用水煎煮(或用酒泡用、打粉用、制蜜丸用、装胶囊用、熏蒸用等)、每剂药煎煮几次、煎液是否合并、合并后分几次用、服还是外用、服用要求(温服、凉服、顿服、慢服、饭前服、饭后服、空腹服等)等容,例如:“每日1剂,水煎两次,合并煎液,分早晚两次空腹温服”。

10、按毒麻药品管理的中药饮片应当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中药处方格式标准格式

中药处方格式标准格式

来自华西医院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要求(征求意见稿)第一条为规范中药处方管理,提高中药处方质量,根据《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要求。

第二条中药处方包括中药饮片处方、中成药(含院内中药制剂,下同)处方,饮片与中成药应分别单独开具处方。

医师开具中药处方时,应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并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三条中药处方应包含以下内容:1、一般项目,包括医疗机构名称、费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或住院病历号、科别或病区床位号等;2、中医诊断,包括病名和证候;3、药品名称、用量、用法,中成药还应标明剂型、规格;4、医师签名或加盖专用签章、处方日期;5、药品金额,审核、调配、核对、发药药师签名或者加盖专用签章。

第四条中药饮片处方的书写,应遵循以下要求:1、应当按照“君、臣、佐、使”的顺序排列。

2、名称应按药典规定准确使用,应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药饮片处方用名和调剂给付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要求。

3、剂量使用公制单位,用阿拉伯数字书写,一般应以克(g)为单位,“g”(单位名称)紧随数值后。

4、调剂、煎煮的特殊要求注明在药品右上方,并加括号,如布包、先煎、后下等。

5、对饮片的产地、炮制有特殊要求的,应当在药品名称之前写明。

6、处方中可根据整张药味多少选择每行排列的药味数,每行排列的药味数相同,并要求横排及上下排列整齐。

7、中药饮片用法用量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无配伍禁忌。

有配伍禁忌和超剂量使用时,应再次签名。

8、中药饮片剂数应以“剂”为单位。

9、处方用法用量紧随剂数之后,包括每日剂量、是否用水煎煮(或用酒泡用、打粉用、制蜜丸用、装胶囊用、熏蒸用等)、每剂药煎煮几次、煎液是否合并、合并后分几次用、内服还是外用、服用要求(温服、凉服、顿服、慢服、饭前服、饭后服、空腹服等)等内容,例如:“每日1剂,水煎两次,合并煎液,分早晚两次空腹温服”。

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

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

药物剂量书写规范
总结词
准确、完整
详细描述
药物剂量应按照国家药典规定或常规用量书写,单位统一使用“克”或“g”,并应标 明药材总量及每剂用量。对于特殊处理的药物,如先煎、后下等,应注明煎煮方法及时
间。
药物煎煮方法书写规范
总结词
明确、具体
详细描述
煎煮方法应明确具体,包括煎煮器具 、加水量、火候、煎煮时间等。对于 特殊煎煮方法,如先煎、后下、包煎 等,应注明在处方中。
中药处方的历史与发展
总结词
中药处方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积累,近年来也在不断发展与创 新。
详细描述
中药处方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中 医前辈们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丰富的中药方剂和理论体系。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药处方也在不 断创新和完善,为保障人民的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处方编号:1002
患者姓名:李四
处方日期:2023-06-16
中药处方实例二
性别:女 年龄:42岁 诊断:咳嗽
中药处方实例二
处方内容
炙麻黄12g,苦杏仁10g,石膏30g,甘草6g,桔梗9g, 陈皮9g,茯苓15g,前胡9g,百部9g,紫苑9g,款冬 花9g
处方用法
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三次服用。
处方书写注意事项
总结词
清晰、易读
详细描述
处方书写应清晰、易读,避免涂改。 处方中药物排列顺序应按照君臣佐使 的原则进行,并注明每日用量及用法, 对于需要特殊处理的中药材,应在处 方中注明。
04
中处方审核与点评
处方审核内容
01
02
03
04
药味是否合理

中药处方格式标准

中药处方格式标准

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要求(征求意见稿)第一条为规范中药处方管理,提高中药处方质量,根据《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要求。

第二条中药处方包括中药饮片处方、中成药(含院内中药制剂,下同)处方,饮片与中成药应分别单独开具处方。

医师开具中药处方时,应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并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三条中药处方应包含以下内容:1、一般项目,包括医疗机构名称、费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或住院病历号、科别或病区床位号等;2、中医诊断,包括病名和证候;3、药品名称、用量、用法,中成药还应标明剂型、规格;4、医师签名或加盖专用签章、处方日期;5、药品金额,审核、调配、核对、发药药师签名或者加盖专用签章。

第四条中药饮片处方的书写,应遵循以下要求:1、应当按照“君、臣、佐、使”的顺序排列。

2、名称应按药典规定准确使用,应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药饮片处方用名和调剂给付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要求。

3、剂量使用公制单位,用阿拉伯数字书写,一般应以克(g)为单位,“g”(单位名称)紧随数值后。

4、调剂、煎煮的特殊要求注明在药品右上方,并加括号,如布包、先煎、后下等。

5、对饮片的产地、炮制有特殊要求的,应当在药品名称之前写明。

6、处方中可根据整张药味多少选择每行排列的药味数,每行排列的药味数相同,并要求横排及上下排列整齐。

7、中药饮片用法用量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无配伍禁忌。

有配伍禁忌和超剂量使用时,应再次签名。

8、中药饮片剂数应以“剂”为单位。

9、处方用法用量紧随剂数之后,包括每日剂量、是否用水煎煮(或用酒泡用、打粉用、制蜜丸用、装胶囊用、熏蒸用等)、每剂药煎煮几次、煎液是否合并、合并后分几次用、内服还是外用、服用要求(温服、凉服、顿服、慢服、饭前服、饭后服、空腹服等)等内容,例如:“每日1剂,水煎两次,合并煎液,分早晚两次空腹温服”。

10、按毒麻药品管理的中药饮片应当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中药处方格式规范标准

中药处方格式规范标准

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要求(征求意见稿)第一条为规范中药处方管理,提高中药处方质量,根据《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要求。

第二条中药处方包括中药饮片处方、中成药(含院内中药制剂,下同)处方,饮片与中成药应分别单独开具处方。

医师开具中药处方时,应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并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三条中药处方应包含以下内容:1、一般项目,包括医疗机构名称、费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或住院病历号、科别或病区床位号等;2、中医诊断,包括病名和证候;3、药品名称、用量、用法,中成药还应标明剂型、规格;4、医师签名或加盖专用签章、处方日期;5、药品金额,审核、调配、核对、发药药师签名或者加盖专用签章。

第四条中药饮片处方的书写,应遵循以下要求:1、应当按照“君、臣、佐、使”的顺序排列。

2、名称应按药典规定准确使用,应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药饮片处方用名和调剂给付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要求。

3、剂量使用公制单位,用阿拉伯数字书写,一般应以克(g)为单位,“g”(单位名称)紧随数值后。

4、调剂、煎煮的特殊要求注明在药品右上方,并加括号,如布包、先煎、后下等。

5、对饮片的产地、炮制有特殊要求的,应当在药品名称之前写明。

6、处方中可根据整张药味多少选择每行排列的药味数,每行排列的药味数相同,并要求横排及上下排列整齐。

7、中药饮片用法用量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无配伍禁忌。

有配伍禁忌和超剂量使用时,应再次签名。

8、中药饮片剂数应以“剂”为单位。

9、处方用法用量紧随剂数之后,包括每日剂量、是否用水煎煮(或用酒泡用、打粉用、制蜜丸用、装胶囊用、熏蒸用等)、每剂药煎煮几次、煎液是否合并、合并后分几次用、内服还是外用、服用要求(温服、凉服、顿服、慢服、饭前服、饭后服、空腹服等)等内容,例如:“每日1剂,水煎两次,合并煎液,分早晚两次空腹温服”。

10、按毒麻药品管理的中药饮片应当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中药处方格式

中药处方格式

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要求一、中药处方格式由三部分组成:(一)前记:包括医院名称、处方编号、费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或住院号、科别、床号、临床诊断、开具日期、病历号或地址等。

(二)正文:以Rp或R标示,注明药品名称、数量、用法。

(三)后记:医师签名或加盖专用签章,药品金额以及调配、核对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签名或加盖专用签章。

二、处方书写要求:(一)处方记载的患者一般项目应清晰、完整,并与病历记载相一致。

(二)每张处方只限于一名患者的用药。

(三)处方不能用铅笔书写,应用钢笔、碳素笔、签字笔的蓝色或黑色墨水书写。

(四)处方字迹应当清楚,不得涂改。

如有修改必须在修改处签名及注明修改日期。

(五)药品名称应当使用规范的中文名称书写,没有中文名称的可以使用规范的英文名称书写;医师、药师不得自行编制药品缩写名称或者使用代号;书写药品名称、剂量、规格、用法、用量要准确规范,药品用法可用规范的中文、英文、拉丁文或者缩写体书写,但不得使用“遵医嘱”、“自用”等含糊不清字句。

(六)年龄必须写实足年龄,婴幼儿写日、月龄。

必要时,婴幼儿要注明体重。

(七)中药饮片应单独开具处方。

(八)中药饮片处方的书写,可按君、臣、佐、使的顺序排列;药物调剂、煎煮的特殊要求注明在药品之后上方,并加括号,如布包、先煎、后下等;对药物的产地、炮制有特殊要求的,应在药名之前写出。

(九)为便于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处方,医师开具处方时必须注明临床诊断。

对暂不能确诊的病例,可写某某症状待查。

(十)开具处方后的空白处应划一斜线,以示处方完毕。

(十一)处方医师的签名式样或专用签章必须与在药学部门留样备查的式样相一致,不得任意改动,否则应重新登记留样备案。

(十二)处方栏目“公医、社保、自费”栏不得为空缺,需打勾明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处方格式标准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要求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为规范中药处方管理,提高中药处方质量,根据《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要求。

第二条中药处方包括中药饮片处方、中成药(含院内中药制剂,下同)处方,饮片与中成药应分别单独开具处方。

医师开具中药处方时,应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并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三条中药处方应包含以下内容:
1、一般项目,包括医疗机构名称、费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或住院病历号、科别或病区床位号等;
2、中医诊断,包括病名和证候;
3、药品名称、用量、用法,中成药还应标明剂型、规格;
4、医师签名或加盖专用签章、处方日期;
5、药品金额,审核、调配、核对、发药药师签名或者加盖专用签章。

第四条中药饮片处方的书写,应遵循以下要求:
1、应当按照“君、臣、佐、使”的顺序排列。

2、名称应按药典规定准确使用,应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药饮片处方用名和调剂给付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要求。

3、剂量使用公制单位,用阿拉伯数字书写,一般应以克(g)为单位,“g”(单位名称)紧随数值后。

4、调剂、煎煮的特殊要求注明在药品右上方,并加括号,如布包、先煎、后下等。

5、对饮片的产地、炮制有特殊要求的,应当在药品名称之前写明。

6、处方中可根据整张药味多少选择每行排列的药味数,每行排列的药味数相同,并要求横排及上下排列整齐。

7、中药饮片用法用量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无配伍禁忌。

有配伍禁忌和超剂量使用时,应再次签名。

8、中药饮片剂数应以“剂”为单位。

9、处方用法用量紧随剂数之后,包括每日剂量、是否用水煎煮(或用酒泡用、打粉用、制蜜丸用、装胶囊用、熏蒸用等)、每剂药煎煮几次、煎液是否合并、合并后分几次用、内服还是外用、服用要求(温服、凉服、顿服、慢服、饭前服、饭后服、空腹服等)等内容,例如:“每日1剂,水煎两次,合并煎液,分早晚两次空腹温服”。

10、按毒麻药品管理的中药饮片应当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第五条中成药处方的书写,应遵循以下要求:
1、中医诊断(包括病名和证候)明确,辨证或辨证辨病结合选用适宜的中成药。

2、中成药名称应当使用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

院内中药制剂名称应当使用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名称。

3、用法用量应当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常规用法用量使用,特殊情况需要超剂量使用时,应当简要注明原因并再次签名。

4、片剂、丸剂、胶囊剂、颗粒剂分别以片、丸、粒、袋为单位,溶液制剂以支、瓶为单位,软膏及乳膏剂以支、盒为单位,注射剂以支、瓶为单位,应当注明含量。

5、每一种药品应当另起一行,每张处方不得超过5种药品,药性峻烈的或含毒性成分的药物应避免重复使用,功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中成药原则上不宜叠加使用。

第六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全国中药处方书写相关工作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中医处方书写相关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七条本要求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
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10月29日
中成药处方举例
中药饮片处方举例
第一条为规范中药处方管理,提高中药处方质量,根据《》、《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与中药处方开具相关的中医医疗机构及其人员。

第三条中药处方包括中药饮片处方、中成药(含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下同)处方,饮片与中成药应当分别单独开具处方。

第四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全国中药处方书写相关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中药处方书写相关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委员会负责本医疗机构内中药处方书写的有关管理工作。

第七条医师开具中药处方时,应当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体现辨证论治和配伍原则,并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八条中药处方应当包含以下内容:
(一)一般项目,包括医疗机构名称、费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或住院病历号、科别或病区和床位号等。

可添列特殊要求的项目。

(二)中医诊断,包括病名和证型(病名不明确的可不写病名),应填写清晰、完整,并与病历记载相一致。

(三)药品名称、数量、用量、用法,中成药还应当标明剂型、规格。

(四)医师签名和/或加盖专用签章、处方日期。

(五)药品金额、审核、调配、核对、发药药师签名和/或加盖专用签章。

第九条中药饮片处方的书写,应当遵循以下要求:
(一)应当体现“君、臣、佐、使”的特点要求;
(二)名称应当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准确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没有规定的,应当按照本省(区、市)或本单位中药饮片处方用名与调剂给付的规定书写;
(三)剂量使用法定剂量单位,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原则上应当以克(g)为单位,“g”(单位名称)紧随数值后;
(四)调剂、煎煮的特殊要求注明在药品右上方,并加括号,如打碎、先煎、后下等;
(五)对饮片的产地、炮制有特殊要求的,应当在药品名称之前写明;
(六)根据整张处方中药味多少选择每行排列的药味数,并原则上要求横排及上下排列整齐;
(七)中药饮片用法用量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无配伍禁忌,有配伍禁忌和超剂量使用时,应当在药品上方再次签名;
(八)中药饮片剂数应当以“剂”为单位;
(九)处方用法用量紧随剂数之后,包括每日剂量、采用剂型(水煎煮、酒泡、打粉、制丸、装胶囊等)、每剂分几次服用、用药方法(内服、外用等)、服用要求(温服、凉服、顿服、慢服、饭前服、饭后服、空腹服等)等内容,例如:“每日1剂,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空腹温服”;
(十)按毒麻药品管理的中药饮片的使用应当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第十条中成药处方的书写,应当遵循以下要求:
(一)按照中医诊断(包括病名和证型)结果,辨证或辨证辨病结合选用适宜的中成药;
(二)中成药名称应当使用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院内中药制剂名称应当使用经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名称;
(三)用法用量应当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常规用法用量使用,特殊情况需要超剂量使用时,应当注明原因并再次签名;
(四)片剂、丸剂、胶囊剂、颗粒剂分别以片、丸、粒、袋为单位,软膏及乳膏剂以支、盒为单位,溶液制剂、注射剂以支、瓶为单位,应当注明剂量;
(五)每张处方不得超过5种药品,每一种药品应当分行顶格书写,药性峻烈的或含毒性成分的药物应当避免重复使用,功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中成药不宜叠加使用;
(六)中药注射剂应单独开具处方。

第十一条民族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要求参照本规范执行。

第十二条本规范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年10月20日印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