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苔丝两译本
英汉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英汉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英汉文学作品翻译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英汉译文更具有文化差异性,在翻译过程中更要注意文化的衔接。
因此,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的问题便成为尤为突出的现象。
当谈及归化时,我们把它定义为一种以译者在译作中加以体现其本文化背景的能力。
他以母语作者的方式发掘和当地语种读者相关联的文化信息,并构建具有当地文化特质的新的文字表达。
也就是说,译者减少文化隔阂,使读者不致迷失在译文之中;使其能够快速地理解译文,并够以母语的角度理解其中的文字表达。
归化在翻译中被广泛应用,因其能够尽量之源于文本精髓,从而让文字表达更具有通俗性,从而让读者和原作者在思想上达到一致性。
然而,当提到异化时,它又取不同的意义,它是指译者将原文中任何有文化色彩的元素进行转换,译成读者所能理解的用文,同时又具有文化色彩的外文表达形式,从而创造出一种有趣的新的文字风格,使译文更具有当地文化特质。
这样的新的风格和表达方式能够将源文的文化语义经由转换和夸张,将新的译文与母语文化相结合,并诠释出创造性的文字突破,从而使小说的文学性和意象性不可比拟的完善。
因此,归化与异化不仅仅是翻译语言风格上的问题,更涉及到作品中文学性、意象性、艺术性等高级语言表现形式的问题。
从学术角度来说,它们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要作出合理的取舍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这样才能让文字更加流畅,而且也能不亏待原作信息,开展出更有意义的文字表达。
总之,归化与异化是影响英汉文学作品翻译的重要因素,译者在文学翻译中应理智地取舍,意识到翻译的技巧的复杂性,并尽力获得一份卓越的翻译作品。
只有充分理解文学,把握常识性的知识基础,且能够把握不同文化间的文化辩证法等文化理论,才能够将文学翻译变得更具艺术性,更有吸引力。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英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从分析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的丰富文化蕴涵及其翻译中的三大障碍入手,用韦努蒂“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理论重新审视中国古典文学翻译中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文化归化异化文化负载词一、引言上世纪80年代,西方文论研究中发轫的文化转向也开启了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西方的翻译理论家们开始关注文化、政治、权力关系、主流诗学等因素对翻译的影响,文化成了翻译研究的重心,从而使翻译研究摆脱了静态的语言学分析和长期以来的“直译”与“意译”,“忠实”与“通顺”等无休无止的争论。
文化研究学派在90年代后主导了翻译研究的潮流。
其中,韦努蒂在讨论译者隐身的现状后,提出了“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开始要解决“翻译对原作中原语语言和文化汲取的多少和译作对原作文本差异的保留多少的问题”(Steiner 2001:148)。
虽然韦努蒂倡导的“异化”主要用于从弱势文化向英美强势文化译入时英语的翻译者应采用的翻译策略。
但这也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来分析和认识中国古典文学典籍翻译实践中“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的运用及其实际效果。
本文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两种最常见的译本(杨宪益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中“归化”与“异化”策略的使用及效果进行个案对比,从而对此类翻译中的翻译方法和策略的使用进行有益的探索。
二、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丰富的文化蕴涵及其翻译障碍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灿烂的文化积淀从而充满恒久的魅力,被翻译成各种语言介绍到世界各国。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所涉及的文化既有共时文化也有历时文化。
所谓共时文化就是这些文学名著成书时的中国文化,所谓历时文化就是书中涉及与赖以为背景的在成书之前到成书之时的中国历史文化。
这些文化包括姓名文化、职官文化、器物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医药文化、地理文化、民俗文化、语言文字文化、文学艺术文化、各种宗教文化等。
翻译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至少有三大障碍: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和文化。
就语言材料而言,《红楼梦》用的并不是古代汉语材料,严格的说,是用浅近的古代汉语写成的,夹杂着古代汉语成分。
从_苔丝_的两个译本看归化异化之争

1652012年Vol.27 No.8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外语研究收稿日期:2012-07-15作者简介:张晓梅(1981-),女,四川成都人,助教,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的研究。
一、引言翻译界一直存在归化和异化两种意见。
异化法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源语的内容;而归化则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用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本文从语言形式,文化和读者反应三个方面详尽地分析了《苔丝》的两个不同译本的归化异化的取向。
二、语言形式“归化”和“异化”之间的差别,表现在语言方面,即采用译入语的形式还是采用译出语的形式的问题,两者各有优劣高下。
(一)以沟通为目的语言形式的归化可以用汉语读者熟悉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原文的意义,使读者产生一种亲切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原文信息。
“翻译主要是译意义。
当然翻译也译语言形式,但不得有损于意义的表达,还应当更好地服务于意义的表达。
”(杨自俭p12)而语言形式的异化则会给读者造成一定的阅读障碍。
例如:“Having the natural feeling of a tradesman at finding that a job he should have been called in for had been unskillfully botched by his customers among themselves,he was disposed to say no.”张谷若的译文是:“他刚一听这些话,心里只觉得,本来应该自己作的一样差事,却叫主顾门胡来乱闹,苟且了事,这种买卖人的心理,本来想要使他回答说不一样。
”孙法理的译文是:“那牧师具有一种生意人在眼看一笔应当跟自己做的买卖在顾客们之间笨手苯脚地做成了时的自然感觉,很想回答不一样。
”两相比较,张的译文把原来的一个句子拆分成小句,并调整了小句之间的顺序,使句意更通顺。
从归化异化角度比较《苔丝》两译本

从归化异化角度比较《苔丝》两译本作者:王岩岩田翠芸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8年第11期【摘要】本文选取哈代名篇《德伯家的苔丝》的两个译本,从归化异化的角度分析了译文中方言、人物语言及语篇结构的翻译,旨在通过对比分析两个译本,为今后的文学翻译中归化异化如何合理应用提供一定指导。
【关键词】《德伯家的苔丝》;方言;人物语言;语篇结构【作者简介】王岩岩(1992-),女,汉族,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华北理工大学,研究方向:英语笔译;田翠芸,华北理工大学。
一、引言《Tess of the D’Urbervilles》是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在19世纪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为哈代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奠定了基础,其在英国文坛上也具有极高得价值。
想将这本著作译成汉语,且保持其原有的语言风格,实属不易。
在现有的译本中,比较出色便有张谷若和孙法理两人的版本。
张谷若所译的《德伯家的苔丝》和孙法理所译的《苔丝》是本文的研究重点,研究其两个译本的异同之处及归化与异化在其中的应用。
在翻译研究史上,学者最初对直译和意译进行了一番争论,而其之后发展为对归化与异化的研究,直译意译更侧重于语言层面的处理,随着人们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层面也从语言层面延展到文化,语篇等领域,而归化异化便是由此而登上学者探讨的舞台。
施莱尔马赫曾表示翻译的处理只有两种技巧可言,一种就是保持原文本的风格,使译者原地不动,读者来使劲向译者靠拢;另一种便是译者充分考虑读者的感受,读者保持原地,译者使劲向读者靠拢。
韦努蒂曾指出,为求译文的通顺流畅,在英美文化翻译史上,归化法一直占据着大片天地,但实际上,这虽然达到了译文的流畅,却没有尊重原作的文化传统。
尽管有韦努蒂这一犀利的观点,受改革开放的影响,中国也同西方国家一样,一直将归化的翻译方法奉为尊崇,各个翻译大家仍旧将归化作为其在进行翻译时的主要翻译方法。
二、译文中方言的翻译哈代在创作《Tess of the D’Urbervilles》时,其中的很多语言都是选用了英格兰南部地区的方言,具有很浓重的乡土色彩,张谷若和孙法理在对其进行翻译时也进行了一系列处理,出生于山东的张谷若选用了其故乡的方言代替原文中的地道英格兰方言,也就是选用了归化的方法;孙法理在进行翻译时,也运用了各种技巧,采取直译即异化的方法偏多,保持了原文的本真。
从归化异化角度比较《苔丝》两译本

2018年43期总第431期ENGLISH ON CAMPUS从归化异化角度比较《苔丝》两译本文/王岩岩 田翠芸【摘要】本文选取哈代名篇《德伯家的苔丝》的两个译本,从归化异化的角度分析了译文中方言、人物语言及语篇结构的翻译,旨在通过对比分析两个译本,为今后的文学翻译中归化异化如何合理应用提供一定指导。
【关键词】《德伯家的苔丝》;方言;人物语言;语篇结构【作者简介】王岩岩(1992-),女,汉族,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华北理工大学,研究方向:英语笔译;田翠芸,华北理工大学。
一、引言《Tess of the D’Urbervilles》是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在19世纪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为哈代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奠定了基础,其在英国文坛上也具有极高得价值。
想将这本著作译成汉语,且保持其原有的语言风格,实属不易。
在现有的译本中,比较出色便有张谷若和孙法理两人的版本。
张谷若所译的《德伯家的苔丝》和孙法理所译的《苔丝》是本文的研究重点,研究其两个译本的异同之处及归化与异化在其中的应用。
在翻译研究史上,学者最初对直译和意译进行了一番争论,而其之后发展为对归化与异化的研究,直译意译更侧重于语言层面的处理,随着人们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层面也从语言层面延展到文化,语篇等领域,而归化异化便是由此而登上学者探讨的舞台。
施莱尔马赫曾表示翻译的处理只有两种技巧可言,一种就是保持原文本的风格,使译者原地不动,读者来使劲向译者靠拢;另一种便是译者充分考虑读者的感受,读者保持原地,译者使劲向读者靠拢。
韦努蒂曾指出,为求译文的通顺流畅,在英美文化翻译史上,归化法一直占据着大片天地,但实际上,这虽然达到了译文的流畅,却没有尊重原作的文化传统。
尽管有韦努蒂这一犀利的观点,受改革开放的影响,中国也同西方国家一样,一直将归化的翻译方法奉为尊崇,各个翻译大家仍旧将归化作为其在进行翻译时的主要翻译方法。
二、译文中方言的翻译哈代在创作《Tess of the D’Urbervilles》时,其中的很多语言都是选用了英格兰南部地区的方言,具有很浓重的乡土色彩,张谷若和孙法理在对其进行翻译时也进行了一系列处理,出生于山东的张谷若选用了其故乡的方言代替原文中的地道英格兰方言,也就是选用了归化的方法;孙法理在进行翻译时,也运用了各种技巧,采取直译即异化的方法偏多,保持了原文的本真。
古典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1)

古典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1)翻译界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与意译(liberal translation)之争,可谓由来已久。
而归化(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与异化(foreignizing translation)之争,则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
随着文化日益成为翻译的重心,归化异化孰优孰劣的争论声也越来越大。
1997年英国出版的《翻译研究词典》(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认为归化和异化的说法直接来源于德国早期思想家斯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1813年6月24日在柏林皇家科学院所作的题为《论翻译的方法》(On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on)的演讲. 斯莱尔马赫说: “翻译只有两种方法,不是译者不打扰读者,尽可能让读者靠拢作者,就是译者尽量不打扰作者,让作者靠拢读者。
”美籍意大利翻译理论家文努蒂便是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文化、政治、意识形态、历史等因素,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将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术语提出。
泱泱中华是文化大国。
数千年丰厚的文化底蕴造就的中华文明有着独特的魅力,从古至今不仅使炎黄子孙为之骄傲,也无时无刻不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在中国古典作品的对外翻译中,处理好异化归化之间的矛盾有着特殊的意义。
归化根据文努蒂的理论,《翻译研究词典》将归化定义为: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transparent, fluent style)的风格,最大限度淡化原文陌生感(strangeness)的翻译策略。
奈达是归化论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的“最贴近的自然对等”理论把译文读者置于首位。
他认为译文读者从译文中所获得的感受应该尽可能接近于原文读者从原文中获得的感受。
因此,译者有责任帮译文读者将一些有可能难于理解的信息“改头换面”,从而使译文的阅读与理解轻松自如。
归化与异化之思考_评张谷若与孙法理先生的_苔丝_译本节选部分

归化与异化之思考——评张谷若与孙法理先生的《苔丝》译本节选部分◎李利红(华中师范大学英语系湖北・武汉430079)摘要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对翻译的两种策略“归化”和“异化”进行了介绍和比较,然后本文选取小说《苔丝》的两个译本语段节选进行比较,进一步说明“归化”和“异化”的处理方式。
最后,本文倡导将两种翻译策略完美结合,以翻译出既能传递目的语文化风情,又易于译入语读者理解的译文。
关键词归化异化《苔丝》文学作品是一个国家社会文化的浓缩,因此与文化作品相关的文学翻译就不仅是单纯的语言转换了。
在对待文学翻译中语言及文化差异的处理上,一般来说,翻译界一直存在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
在翻译研究领域首先将这两个词语作为术语使用的是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 V enuti在其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为“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将第二种方法称作“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
(Venuti,1995:20)按照Schutt-leworth和Cowie编写的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中给出的定义,归化指译者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以尽可能减弱译语读者对外语语篇的生疏感额翻译策略;异化则指刻意打破目的语行文规范而保留原文的某些异域特色的翻译策略。
Venuti十分强调翻译活动受到特定的社会文化价值驱动的特质。
Venuti的观点在翻译界颇受关注,也受到一些批评。
Ve-nuti本人也意识到异化翻译只是一个主观的,相对的概念。
完全的和绝对的异化是不可能的,异化中总会有归化,因为译文总是要在译语文化氛围中被阅读和批判的。
Venuti的翻译思想可追溯到1813年德国神学家和翻译家Schleie-rmacher,他认为翻译有两种,一种是将原文作者拉向译文作者,另一种是将译文读者拉向原文作者,这前一种就相当于归化,后一种就是异化。
浅谈文学翻译中的归化译法和异化译法

的事。 译文 4 中采用了直译的方法,保留了“土耳其人”和“夜游狼”的说法,前者来源于当时
欧洲人对土耳其人的歧视,骂人是土耳其人常含有凶狠残酷的意思,虽然读者、观众可能不 了解这种说法的历史起源,但是通过上文“一个疯子,一只狗,一个魔鬼”进行联想和猜测, 也能够理解这里“土耳其人”的内在意义是说唐璜十分疯狂可怕;同理也可以推理出“夜游狼” 是跟鬼神和迷信有关的内容。异 化的译法保留了原语 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未 给读者/观众的 理解带来较大的困难,相反却能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异国的文化传统习惯,译文 6 中的“二十 次”(用来表达汉语中“屡次”、“多次”的含义)和译文 7 中的“祝爵爷健康”(等同于汉语中 的“干杯”)在这里也属于同样的情况。
一、归化策略的优势 纵观中国的翻译史,不难发现,归化的翻译策略一直处于优势地位。严复、张若谷、 朱生豪、茅盾、傅雷、钱钟书等著名翻译家都是这一理论的拥护者与践行 者:从“信、达、 雅” 到用地道的译文翻译地道的原文,保持原作的神味和神韵,从艺术创造性的翻译到重神 似不重形似,把化境视为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在这些归化译理指导下,他们的译著在国内 翻译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归化策略的优势可见一斑。这种译法之所以可以取得成功是因为 它容易在读者中找到共鸣:它用译语文化中惯用的表达方式来转换原语,充分考虑译入语读 者的理解力和感受力,能够打破原文形式上的禁锢,在异化的翻译方法不能准确达意的情况 下传达原文精神,更贴近于读者 [2]。另外,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看,一种文化中有效的 交际方式,在另一种文化中不一定就同样有效;在翻译中,即使原文中的每一个词在译文中 都能用对等词译出来,也未必能保证译文对译文普通读者所起的作用能与原文对原文普通读 者所起的作用一样 [3],而译者就肩负着这样避免文化误解和冲突的责任,采用归化的策略 可以使译文表达的形式和内容最大限度地契合读者的文化观念,从而完成翻译促进文化交流 的使命。 二、异化策略的优势 异化的翻译策略要 求保留原语的异 国情调,也就是 所谓的“洋 气”(鲁迅),它可以在 今天全球化带来的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为读者架起 跨文化沟通的桥梁,让他们了解异国文化和异域风情,满足其求新、求异的心理。而且,译 文如果不能传达原语世界的语言文化现象,就不能算是忠实于原作。同时,异化的翻译策略 把原语语言文化移植到目的语语言中会丰富目的语的表达方式和民族文化,为一个国家文化 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例如在中国,鲁迅等翻译家在上世纪初有意识的采用异化的翻译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苔丝》两种汉译本的比较研究On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摘要】本研究从语言和文化角度出发对比分析了世界名著《苔丝》的两个不同汉译本中的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及影响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
同时阐明了一些文本再译的因由。
本研究拟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从语言的层面上看,两种版本翻译策略的选择有何不同? 2)从文化的层面上看,二者的区别在哪里?孰优孰劣?3)为什么这部小说有不同的版本?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Venuti等人提出的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进行验证。
对比语料来自张谷若先生翻译的《苔丝》(1984)和孙法理先生翻译的《苔丝》(1993)。
语料分析步骤为:首先用标注法全面、细致收集所需语料,将其进行系统筛选、分类、编码,然后在以Venuti, Nida, Schleiermacher等人提出的关于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理论框架下对编码语料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
再后,本论文在Pym的目的语文化规范决定翻译策略的假说下尝试探讨一文本多译本的现象。
研究发现:1)两个版本无论是在语言还是在文化层面都对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各有侧重。
总体看,张先生的版本偏重归化,而孙先生的版本则倾向异化; 2)对比研究表明归化和异化各有千秋,将相辅相成,在实际应用中缺一不可,译者对归化异化策略的选择原因多样; 3)再译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目的语文化规范的驱动所致。
【Abstract】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conduct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wo translated version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by Zhang Ruogu(1984)and by Sun Fal(i1993)in terms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from both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This thesis aims to verify the previous conclusion of the same topic by other researchers through exploring further with more evidence. This study, at the same time, attempts tentatively to address the phenomenon of retranslation of the same text under the hypothesis of Pym (2007) that target-culture norms determin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he analysis may not be very profound in depth for various reasons but it aims to provide more implica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 in the relevant field.Three research questions are designed to reason this thesis. 1) In what ways do the two versions differ from each other in both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levels? 2) Of the two strategies which one is better? 3) Why has this text obtained different versions?This study, as a combination, is theoretically informed and empirically grounded. Data come from the two translated version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by Zhang(1984)and Sun (1993). Evi dences were tagged and coded into categories before they were analyzed under the integrated operating theory framework about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by Venuti (1991, 1995), Nida (1969, 1993) and Schleiermacher (1813) as a combination.The research findings are: 1) The two different versions differ from one another both in terms of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levels. Overall analysis shows that Zhang’s version is more of domestication-oriented whereas Sun’s version is more foreignization-oriented. 2)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s a pair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re more mutually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in function rather than superior to each other in nature. 3) The phenomenon of retranslation is chiefly driven by target-culture norms though overlapping with other reasons.【关键词】归化; 异化; 翻译策略; 再译; 《苔丝》【Key words】 domestication; foreignizati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retranslatio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苔丝》两种汉译本的比较研究内容摘要 4-5Synopsis 5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9-141.1 Topic Statement 9-101.2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10-111.3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 11-121.4 Organization of this Study 12-14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14-272.1 Definitions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14-152.2 Related Studies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broad 15-212.2.1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s Philosophical Approaches 16-172.2.2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17-212.2.2.1 Schleiermacher, the Initiator of D&F 17-182.2.2.2 Nida, a Great Supporter of Domestication 182.2.2.3 Venuti, the Great Developer of D&F 18-192.2.2.4 Other Related Scholars of D&F 19-202.2.2.5 Different Voices about D&F from Other Scholars 20-212.3 A Brief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and Study of D&F in China 21-242.3.1 Wen and Zhi Period 21-222.3.2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Period 222.3.3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Period 22-242.4 Related Studies of D&F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242.5 Reasons for Retranslation 24-272.5.1 Passive Translation 252.5.2 Active Translation 25-27Chapter Three Methodology 27-303.1 Theoretical Framework 273.2 Research Questions 27-283.3 Research Instrument and Data Collection 28-293.4 Research Procedures 29-30Chapter Four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F of the two version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30-54 4.1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Lexical and Syntactical Level 31-424.1.1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Lexical Level 31-384.1.1.1 Nouns 31-344.1.1.2 Verbs 34-374.1.1.3 Adjectives 37-384.1.2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Syntactical Level 38-424.1.2.1 Active/Passive Voices 39-404.1.2.2 Inverted Orders 40-424.2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Cultural Level 42-494.2.1 For Cultural Connotations in the two Versions 42-454.2.2 For Dialects/Colloquialism in the two Versions 45-494.3 Causes for Retranslations 49-544.3.1 Target-Culture Norms 49-514.3.2 Translators’Personal Reasons 51-54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4-595.1 Summary of this Thesis 54-555.2 Major Findings 55-585.2.1 Zhang’s Version Being More Domestication, but Sun’s More Foreignization 55-56 5.2.2 D&F Being Mutually Complementary 56-575.2.3 Target-Culture Norms as the Major Reason for Retranslation 57-585.3 Limitations 585.4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y 58-59References 59-62Acknowledgements 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