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三篇

合集下载

西汉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

西汉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

- 237 -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西汉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苏州大学/彭硕【摘要】“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界经常提到的问题。

本文主要探讨在进行西班牙语-汉语翻译时如何遵从“归化”与“异化”的原则,避免“翻译症”和“外国腔”,使翻译作品具有更好的接受度。

【关键词】西班牙语 翻译策略 归化与异化一、归化翻译在探讨此问题之前,应该先了解一下何为归化。

按《辞海》的解释,归化就是“入籍”。

而翻译中的归化,则是指翻译过程中,把“客籍”语言纳入“归宿”语言之中,换言之,就是将译出语纳入译入语之中。

归化追求译文符合译入语语言及文化规范,使译出语的语言及文化特色基本消失不见,“洋味”不显,“重神似不重形似”,甚至是“得意忘形”。

译入语读者感觉仿佛是在读一篇用母语写成的文章或作品,从而产生认同感和融合力,或者说是一种亲和力。

归化翻译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是有意识地采用流畅而自然的译入语语言文风,使译作顺应译入语话语的类型,有时补充加入解释性话语,消除译出语中的文化色彩,译文读起来毫无不顺感和阻拒感。

为此,外译汉时经常使用四字格成语,用译入语中的形象代替译出语中的形象,如以下几例:1)La noche gana el día en invierno. (昼短夜长)2)Se hizo rico de la noche a la mañana. (一夜暴富)3)El náufrago herido se encontraba entre la vida y la muerte. (生死攸关)归化能使译文增彩生辉,感染力强,在一些情况下加强了文章的节奏感、韵律美,不失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

使用得当,能使译文锦上添花。

但如果滥用,就会造成“以辞害义”的结果,看如下实例:4)Si Echevería consigue un tercio más de votos ,sufriremos una derrota total. (不能译成:如果埃切维利亚再度掌权,我们可就败走麦城了。

《2024年从电影片名看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范文

《2024年从电影片名看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范文

《从电影片名看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篇一一、引言电影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交流媒介,其片名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

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策略是两种常见的翻译方法,它们在电影片名的翻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归化和异化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优劣。

二、归化策略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归化策略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将原语文化中的内容、表达方式等进行适应、融合,使目标语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在电影片名翻译中,归化策略常常被采用,以使片名更符合目标语文化的习惯和审美。

例如,美国电影《Titanic》在中国上映时,被翻译为《泰坦尼克号》。

这种归化翻译保留了原片名的核心元素,同时将其与中国的文化背景相结合,使中国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归化策略的优点在于其易于理解和接受,能够更好地融入目标语文化。

然而,归化翻译有时可能导致原片名的某些特色和内涵被淡化或丧失,从而影响观众对原作的认知和感受。

三、异化策略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异化策略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保留原语文化的特色和表达方式,使读者能够了解和接触异国文化。

在电影片名翻译中,异化策略能够保留原片名的独特性和文化内涵。

例如,日本动画电影《你的名字。

》在中国的翻译,保留了原片名的日语表达方式,这种异化翻译让中国观众能够感受到日本文化的独特魅力。

异化策略的优点在于能够更好地传递原片名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增加观众对异国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然而,异化翻译有时可能导致目标语读者难以理解或接受,需要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

四、归化和异化策略的平衡在电影片名翻译中,归化和异化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可以相互补充的。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归化和异化策略,以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一方面,对于那些具有普遍性和通用性的电影片名,可以采用归化策略,使其更符合目标语文化的习惯和审美。

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具有独特文化和艺术价值的电影片名,应尽量采用异化策略,以保留其文化内涵和特色。

此外,在平衡归化和异化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目标语观众的文化背景、认知能力、兴趣爱好等因素。

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

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

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作者:姚琦来源:《河南农业·教育版》 2018年第4期摘要:文化差异是翻译中最难逾越的鸿沟。

翻译不能拘泥于字词的层面,而应该深入到其深层的含义。

与其说翻译是语言文字的翻译,不如说是文化的翻译。

恰当地应用异化和归化策略,能够降低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异化;归化;目的语;源语言翻译是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

在翻译实践中,文化差异是影响翻译准确度的重要因素。

翻译过程中,将相对陌生的语言文化转化为相对熟悉的语言文化,需要正确运用异化和归化的翻译方法。

异化和归化是对立统一的,科学运用异化和归化的翻译方法,才能真正起到文化的桥梁作用,才能最大限度消除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一、异化和归化由于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译者们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研究角度和研究目的的不同,任何翻译都是在一定翻译思想指导下,对作品主观性和客观性的文化转向。

异化即有转让、疏远、脱离等意,也指根据既定的语法规则按字面意思将和源语言文化紧密相连的短语或句子译成目的语。

异化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译者倾向于介绍异国风土文化,倾向于发挥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倾向于丰富目的语文化。

归化是要把源语言本土化,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归化要求译者向读者靠拢,译者要把原作者的语言和不同的文化转化为读者所熟悉的语言和文化。

归化有利于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译文,使文章更具趣味性。

二、异化和归化的相互关系英国著名语言学家萨瓦里在归纳总结各国翻译家的实践经验之后,提出了12条翻译指导原则:必须译出原文文字;必须译出原文意思;必须译得读起来像原作;必须译得读起来像译作;必须反映原作风格;必须反映译作风格;必须译成与原文同时代的作品;必须译成与译者同时代的作品;可以对原文进行增减加工;不可对原文进行增减加工;诗体必须译成散文体;诗体必须译成诗体。

最新-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 精品

最新-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 精品

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篇一: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浅谈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摘要:归化和异化是处理语言形式与文化因素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它是意译和直译的进一步延伸,从二者的概念入手,用实例阐述了它们在翻译过程中相辅相成,并用互补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归化;异化;概念;辩证关系一归化、异化的概念归化和异化这对翻译术语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来的。

归化():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

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所以归化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一种翻译策略。

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可以说是归化翻译的典型代表人物。

他提出了“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的概念。

他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把目的语读者臵于首位,并仔细分析源语信息的意图。

在各种不同场合重复他的这一观点,即“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

在看来,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的目的是,译文的表达方式应是完全自然的,并尽可能地把源语行为模式纳入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范畴。

这种关于翻译的概念不强调读者为了理解源语信息一定得接受源语文化的模式。

因此,他提出了“功能同构”的策略作为解决的方法,以求在不同体系中取得相同的效果。

异化():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

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

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浅析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

浅析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

浅析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作者:朱晶来源:《消费导刊》2013年第03期摘要: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理论的热门话题,是处理语言形式与文化因素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它是意译和直译的进一步延伸。

运用异化与归化翻译方法,不仅可以让读者了解作品的内容,也能让读者了解另一种全新的文化。

关键词:翻译异化归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往越来越多。

在各种交流中,翻译活动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而在翻译中灵活用好归化和异化翻译方法,就可以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语际间进行成功切换,不但可以完成传递原信息的目的,还可以传递文化,并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

一、异化和归化的概念异化和归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

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来的。

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

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异化和归化作为两种主要的翻译方法历来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之一,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用译语文化中惯用的表达方式来转换原语,即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法则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即要保存原语的异国情调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二、归化翻译法和异化翻译法(一)归化翻译法在翻译活动中,有时受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两种不同文化语境的制约,会出现两种文化之间的可译性问题,在此情况下采用归化翻译法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归化法的优点在于它可以使译文达到与原文相同或相近的表达效果,其流利通顺的语言易为读者所接受,其缺点则是无法深入了解译作的文化本质。

例如,英语成语中as timid as a rabbit(or hare),不译作“胆小如兔”,而是译作“胆小如鼠”,经过这样的“归化”处理,就会使读者能够轻松的理解和接受了。

文本类型的翻译策略导向 “异化”“归化”讨论后的思考

文本类型的翻译策略导向  “异化”“归化”讨论后的思考

而在社交媒体翻译中,“归化”策略则更为合适。社交媒体是人们日常交流的 工具,它需要我们使用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来传达信息。在这种情 况下,“归化”策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目标语言的文化,提高交 流的效率和流畅度。例如,将英文的“LOL”翻译成中文的“哈哈”,可以更 好地适应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参考内容三
基本内容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两 个概念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本次演示将探讨“归化—异化”大讨论的演 变,并对其进行反思。
一、归化与异化的定义
“归化”是指翻译过程中,将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和表达方式转化为目标语言的 文化特色和表达方式,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理解方式。 而“异化”则是指保留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和表达方式,让译文保持源语言的异 域风情和语言特色。
文本类型的翻译策略导向 “异化”“归化”讨论后的思

基本内容

在翻译领域中,关于“异化”和“归化”的讨论一直备受。这两种策略在翻译 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文本类型的翻译,如商业广告、社交媒体和 学术论文等,均有不同的适用性和效果。本次演示将探讨针对不同文本类型的 翻译策略,以及在“异化”和“归化”之间的权衡与应用。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中,异化归化策略的使用一直是译界争论的焦点。本次演示 将探讨在文本类型的翻译策略导向中,如何根据输入的关键词和内容撰写文章, 以及如何有效地使用异化归化策略。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思考导向。本次演示的主题是探讨异化归化策略在文本类 型翻译中的应用。因此,整篇文章应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确保思路清晰、逻辑 紧密。
在总结部分,我们认为,翻译策略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的文本类型来决定。异化 归化策略的使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辅相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实际 情况灵活运用两种策略,以实现翻译的最佳效果。总之,在文本类型的翻译策 略导向中,我们应注重异化归化策略的使用,同时翻译的质量和流畅性,以确 保读者能享受到自然、流畅的阅读体验。

浅析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以电影《你好,李焕英》为例

浅析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以电影《你好,李焕英》为例

浅析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以电影《你好,李焕英》为例浅析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以电影《你好,李焕英》为例随着全球化的加剧,电影已经成为人们了解不同文化和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字幕翻译作为电影跨越文化和语言的桥梁,对于影片的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就成为了翻译者们需要考虑和处理的问题。

本文将以中国影片《你好,李焕英》为例,从归化与异化策略两方面展开探讨。

归化是指将外文表达或文化现象转化为接受方所熟悉或习惯的形式,使得观众更易于理解。

在字幕翻译中,归化策略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转变上。

例如,在影片中,李焕英使用了大量的中国口语和俚语,这些口语和俚语往往有着独特的地域性和文化内涵。

为了让国外观众更好地理解李焕英和角色之间的互动,字幕翻译可以选择将这些口语和俚语翻译成国外观众更熟悉的表达方式,即归化翻译。

比如李焕英在影片中说的“你弄啥嘞?”可以翻译成“What are you up to?”或者“What are you doing?”,这样更符合国外观众的习惯表达方式,也能够更好地传达原意。

然而,字幕翻译中的归化策略也并非没有争议。

一些观点认为,归化翻译可能导致原文中的文化内涵和特色丧失,让观众无法真正感受到原本的文化氛围。

在电影《你好,李焕英》中,李焕英的口语和俚语正是表达了中国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情感交流方式。

过度的归化翻译可能会使观众失去对中国文化的真实了解。

因此,在进行归化翻译时,翻译者需要注意把握度,避免过度归化。

与归化相对的是异化,它指的是保留原文的表达方式和文化特色,使观众能够感受到原本的文化氛围。

在《你好,李焕英》中,有一幕李焕英的妈妈给她寄快递,邮局员工问了一句“手续费全国都一样,你到底寄到哪里去呀?”在片中,这一问句体现了中国邮政普遍存在的问题,顺便也描绘了李焕英的故乡。

而在字幕翻译中,翻译人员可以选择保留这句话的原文表达方式,例如将其翻译成"Is it the same post fee everywhere, may I ask where is your destination?",这样一方面让国外观众感受到了原文中的文化特点,另一方面也更好地传达了关键信息。

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

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

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流已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背景下,翻译作为一种桥梁和纽带,其重要性愈发凸显。

然而,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

在跨文化翻译中,如何妥善处理文化因素,实现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有效沟通,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分析这两种翻译策略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及其影响,以期为提高翻译质量和促进跨文化交流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将简要介绍翻译的基本概念及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明确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

接着,本文将详细阐述异化与归化两种翻译策略的定义、特点及其在跨文化翻译中的应用。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探讨异化与归化策略在跨文化翻译中的实际应用及其效果,分析这两种策略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优势和局限。

本文将提出在跨文化翻译中应如何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异化与归化策略,以提高翻译质量,促进跨文化交流。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推动跨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二、异化与归化的定义与特点在跨文化翻译中,异化与归化是两种基本的翻译策略,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定义和特点。

异化翻译,顾名思义,倾向于保留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和表达方式,尽可能地将源语言的文化元素直接传递给目标语言读者。

这种策略强调源语言文化的独立性和特殊性,旨在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异化翻译的特点在于其对源语言文化的尊重和保留,使得目标语言读者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元素,从而拓宽视野,增进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与异化翻译不同,归化翻译则更注重目标语言读者的接受度和阅读习惯。

归化翻译倾向于将源语言的文化元素和表达方式转化为目标语言读者所熟悉的形式,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

这种策略强调目标语言文化的主体性和普遍性,旨在使源语言作品在目标语言文化中更具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归化翻译的特点在于其对目标语言读者的考虑和适应,使得读者能够更顺畅地阅读和理解译文,但同时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源语言的文化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三篇篇一: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1归化、异化区别于意译、直译异化和归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Venuti)在《译者的隐形》(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来的。

从历史上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

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

按韦努蒂(Venuti)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

(Venuti,1995:20)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混为一谈。

2归化、异化的概念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Shuttleworth&Cowie,1997:43-44)。

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20XX:240);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Shuttleworth&Cowie,1997:59)。

它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

用通俗的语言概括,即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法则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3归化和异化并用互补、辩证统一有些学者认为归化和异化,无论采取哪一种都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将二者混淆使用。

然而我们在实际的翻译中,是无法做到这么纯粹的。

翻译要求我们忠实地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风格,而这些都是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的,因此采用异化法是必然;同时译文又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及原文的流畅,因此采用归化法也是必然。

选取一个策略而完全排除另一种策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

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缺陷,因此顾此失彼不能达到最终翻译的目的。

我们在翻译中,始终面临着异化与归化的选择,通过选择使译文在接近读者和接近作者之间找一个“融会点”。

这个“融会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居中点”,它有时距离作者近些,有时距离读者近些,但无论接近哪一方,都要遵循一条原则:接近作者时,不能距离读者太远;接近读者时,不能距离作者太远。

即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归化时不失去原文的味道,同时,我们应坚持对语言形式采取归化的策略,而对其文化因素进行异化处理。

这样,译文作品可兼两策略之长而避其短,使两者有共同发展的空间。

由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应该是相辅相成,并有互补的辩证统一关系。

4从实例中看归化和异化的关系我们可以在翻译中体会一下二者的关系:(1)胡太太叹了口气,看见胡国光还是一肚子心事似的踱方步。

“张铁嘴怎么说的?”胡太太惴惴的问。

——“很好,不用瞎担心了,我还有委员的福分呢!”——“么事的桂圆?”妻子没听清楚他的话。

(茅盾《动摇》)译文:——“Hegavemeaverygoodnews.Weneednotworryaboutajob.Ihavethepossibilityo fbeingamemberofCommittee!”——“What'scommontea?”askedthewife,whoonlyvaguelycaughtthesound.(钱歌川译)译者用目的语的语言表达形式清晰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属于归化译法。

在处理带有源语文化特点的“委员”与“桂圆”的谐音时用异化的方法将其译为“Committee”与“commontea”的谐音。

两种译法的结合使译文通顺流畅,自然贴切,毫无斧凿之痕,达到了“情与貌,略相似(2)ShecouldnotdesertTara;shebelongedtotheredacresfarmorethantheycouldev er belongtoher.(M.Mitchell:GonewiththeWind,p.20)译文:她不会放弃塔拉;她属于这些红土地,远比它们属于她更加真实。

上述的译文是按照原文的句法结构把farmorethan...译成“远比它们属于她更加真实”,语言表达较生硬,意思不明确,让读者难理解。

因此用归化法将其译成这样,似乎更合适:她不能放弃塔拉,这块红土地是属于她的,而她更是永远属于这块红土地。

(3)AsIremainedintheThirdFourththreetimesaslongasanyoneelse,Ihadthreetimesasmuchofit.Ilearneditthoroughly.ThusIgotintomybonesthe essentialstructureoftheordinaryEnglishsentence——whichisanoblething. (W.Churchill:“Harrow”)译文:因为我在四年级三班待得时间是别人的三倍,所以我所受的这种训练也是别人的三倍。

我掌握得很彻底。

就这样,普通英语句子的基本结构便深入到我的骨髓里——这可是件了不起的事。

getsomethingintoone'sbones意思是“牢固掌握”,如果这样归化翻译就舍弃了原文的形象语言,显不出原文的味道来。

译者用异化法将其译为“深入到我的骨髓里”显得很生动。

(4)HighbuildingsandlargemansionsarespringinguplikemushroomsinBeijing.译文:在北京,高楼大厦犹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

将“likemushrooms”译为“雨后春笋”符合中国的地貌风情和语言表达习惯。

如果异化译法把它译为“犹如蘑菇般”,虽然体现了原文的风格,但是会让中国的读者难以接受。

小结归化和异化只是翻译的一种策略,一种手段,无论是归化多些还是异化多些,只要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能将二者结合得很好,将其辩证统一的关系充分体现,既再现了原作的风格,又结合了读者的文化及语言习惯,就是成功的翻译。

篇二: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解读一、简述中国翻译界存在的两派之争的发展。

1 中国的翻译界一直以来存在着两派之争,从第一次翻译高潮时佛经翻译的“文”与“质”之争,到近代“直译”与“意译”之争,及至当代的“异化”与“归化”之间的大讨论。

中国的文学翻译是从晚清时期的 19 世纪 70 年代开始的,迄今只有 100 多年历史。

纵观 19 世纪 70 代到 20 世纪 70 年代这一百年期间,中国文学翻译界基本上以归化为主调, 1987 年,刘英凯 [1] 在《现代外语》上发表了《归化———翻译的歧路》,从而引发了学界对归化和异化问题的重新思考,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在不断的深入探讨和研究之后,异化开始逐渐占据上风。

孙致礼认为,“ 21 世纪的中国文学翻译,将进一步趋向异化译法”。

在一片异化的呼声当中,蔡平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认为“翻译方法应以归化为主”。

两派在争论当中,在主张一方的同时,当然也并不否定另一方的存在。

主要分歧存在于两点,一是对于归化和异化概念的界定,二是双方中究竟谁起主导作用。

2 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长篇小说 Gone with the Wind 自问世以来 , 一直畅销不衰 , 至今汉译本大约已超过 7 个。

其中傅东华先生所译之《飘》是最早的一个 , 也是受到争议最多的一个。

对傅译《飘》的评价大多是否定多于肯定。

傅译《飘》向来被看作是归化译法的代表 , 而且通常被作为批判归化译法的靶子 , 其原因在于 : 长期以来 , 很多学者误解了归化与异化间的关系 , 片面地认为二者是相互对立 , 相互排斥。

归化与异化不完全相反 , 而是一种相互交叉的关系 , 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那么怎样正确看待俩方法的使用呢?二、异化和归化的含义及在文本《飘》中的应用:异化和归化是在 1995 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 LawrenceVenuti )在《译者的隐形》( 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 )一书中提出来的。

从历史上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

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

按韦努蒂( Venuti )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

( Venuti , 1995:20 )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混为一谈。

1 归化的含义及在《飘》中的应用1.1 归化( domestication )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傅译中采用归化翻译的内容从形式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词汇层和句法结构层。

词汇层的归化翻译包括对人名、地名和机构名的归化。

句法层的归化翻译包括对定语、状语等句子成分摆放位置的归化和对某些介词短语、 -ing 分词短语等结构的归化。

一部外国小说或一个外国故事,使读者感到陌生、并有可能影响阅读兴趣的首先是故事中的人名、地名。

许多读者在阅读小说时,有时干脆跳过那些生涩难读,却又毫无意义的外国人名、地名,甚至读完之后还不知道故事中角色的姓名,不无遗憾,而且还会影响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如果采取归化译法,则会提高读者兴趣,拉近读者与小说的距离。

傅东华先生在其《飘》译本中几乎归化,汉化了所有的人名、地名。

小说中有身份、有地位人物的姓名,特别是姓氏,几乎都翻译成了汉语中的常见的人名,姓氏。

如郝思嘉( Scarlet O’Hara )、郝爱兰( Allen O’Hara )、郝嘉乐( Gerald O’Hara )、汤谠谟( Tom Tarleton )、汤保义( Boy Tarleton )、汤伯伦( Brent Tarleton )、汤司徒( Stuart Tarleton )、卫希礼( Ashley Wilkes )、卫英第( India Wilkes )、白瑞德( Rhett Butler )、方东义( Tony Fontaine )、包利革将军( General Beauregard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