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经典机型:“不死的老兵”歼-6
“老兵”歼6:打掉20多架美国飞机无一损失创奇迹

从1964年歼-6交付空军使用到1986年停产,歼-6在40多年的服役时间里,立下了赫赫战功。作为我国向高级机型过渡的产品,歼-6飞机非常适合我国国情,曾是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装备序列中装备数量最多、服役时间最长、实战中击落敌机最多的国产喷气式超音速战斗机,成为我军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的主力战斗机。四个典型的战例足以说明歼-6的辉煌历史。
歼-6的成长与发展
歼-6型飞机是中国沈飞工业公司制造的单座双发超音速战斗机,也是第一种国产超音速战斗机。该机采用头部进气,后掠翼、正常式布局,具有尺寸小、重量轻、推重比大、机动性好等特点。机载武器有3门航炮,翼下可挂空空导弹、火箭、炸弹和副油箱等,适用于近距离格斗空战。该机在不带副油箱时,可以在该挂点挂载50~250千克的炸弹;或者利用机翼内侧挂点携带UB-8-57火箭发射器(苏联型号,国产型号不详),所用的57毫米S-5K火箭弹为对地攻击型,S-5M为对空型。苏联和大部分米格-19用户均采用机翼后缘挂梁(位于主起落架舱后),而前民主德国和中国则采用了前缘延伸挂梁,并为整个歼-6家族所沿用。文革期间,中国空军为提高歼-6的对地攻击能力,增设了外挂炸弹架,增强了攻击火力,但由于缺乏相应的轰炸、攻击设备,歼-6作为一种前线歼击机,对地攻击能力并没有获得显著改善,歼-6的对地攻击能力相当薄弱,是一种只能执行简单对地攻击任务的歼击机。
随着歼-6的完全退役,歼-6退役后的归宿和用途成为公众关心的问题。歼-6退役后主要有以下几个归宿:首先是封存,退役歼-6中状态较好的将被封存,未来战争中可以随时启用重新担负作战任务。还有就是拆解,退役歼-6中状态较差的将被拆解,回收金属。再有就是改装,歼-6飞机低空性能良好,退役歼-6在技术上可以改装成无人攻击机,大批改装的歼-6在战时能对敌人空防造成很大压力。同时,歼-6还可以改装成靶机,歼-6作为战斗机飞行性能良好,改装成靶机可以有效提高现役飞行员的实战能力。其余的歼-6作为教育资源使用,进博物馆或在其他担负爱国主义教育的地方继续发挥余热。
国军十大主力王牌军

国军⼗⼤主⼒王牌军国军⼗⼤主⼒王牌军第⼀名: 74军, 编制:3个整旅(师)⼋年抗战中⼏乎打遍华中战场所有硬仗,⽽且多以主⼒使⽤,战功彪炳。
从淞沪会战开始,1937年的南京战役,1938年兰封会战,武汉会战,1939年南昌会战,长沙会战,冬季攻势,1940年第⼆次长沙会战,1941年上⾼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战1942年浙赣会战,1943年鄂西会战,⼏乎是马不停蹄,席不暇暖。
国民党在抗战时期有陆海空军武功状之设,为对部队团体之最⾼褒扬,该军即独得四轴。
第74军在1940年以最新装备进⾏整编,改为所谓的攻击军,直属军事委员会,作为各⼤战场的紧急预备队。
⽇军对这⽀国军中的王牌部队深为畏敬,并以“三五部队”称之。
链⽔之战重创***王牌部队王必成部.虽然最早被***歼灭,可***上了五个第⼀流的15万主⼒部队围攻,⽽且⽛齿也蹦松了,⽽这时候的整编74师早已不是抗战时的那个74军了。
双⽅损失接近1:1。
⽐起另外“五⼤主⼒”的另外四个被歼灭时的表现强多了去,不愧第⼀主⼒。
第⼆名: 新6军, 编制:3个整旅(师)印缅远征驻印军主⼒。
抗战中国装备最好的两个军之⼀(另1个是新1军)。
新6军的⾻⼲班底为原属第5军的新编22师和原属18军的14师(参加了罗店⾎战),新22师在编⼊新6军之前还是5军的主⼒,昆仑关的胜利也有新22师的汗马功劳。
42年底,5军回国新22师留印(当时⾪属于新1军,军长郑洞国),换装美式装备,在兰姆伽整军经武,刻苦训练,在整个缅甸反攻战役中,新22师给⽇军的王牌18师团毁灭性打击,攻克⼋莫、南坎、芒市,打通了遍染鲜⾎的滇缅公路。
作为驻印军的主⼒,新6军异域扬威,在第⼀次滇缅作战失败后,⼏经曲折与磨难,在印度的蓝姆伽重获新⽣,在异国⼟地上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国威、军威,赢得了世⼈的尊重、赞扬,新6军成为⾸批进驻南京的部队。
1946年远赴东北,进东北后所向⽆敌,多次以⼀个团⼤败东野⼀个军,威远堡门进攻击败3纵,沙岭防守完胜4纵,沙后所⼤败2纵4师。
歼6退役纪念——半个世纪的传奇(组图)

歼6退役纪念——半个世纪的传奇(组图)导语:1959年9月,中国生产的第一架歼-6型歼击机首飞,开始了在祖国辽阔天空漫长而伟大的服役生涯。
这种歼击机推重比达0.86,中后期改进型全机推重比更是达到了0.988,因而拥有非凡的爬升率,可以在1分06秒内爬升到10000米高度,以近4倍的优势将与其同时出现的美国F-100远远甩在了后面。
这是历史上东方阵营的主力战斗机首次在性能上全面超越它的西方对手(下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是苏-27超越F-15)。
凭借着超越时代的推重比所造就的加速性和机动能力,以及气动外形所赋予的优秀盘旋能力,这种在苏联仅作为过渡机型的第一代跨音速战斗机,在中国却成为了守卫着祖国领空、夺取中低空制空权的主力战机。
其衍生的攻击型强-5,至今仍在中国空军服役。
2006年8月,歼-6整建制退出解放军空军战斗部队行列;2010年6月整建制退出训练部队序列(不排除仍有作为教练、观测、侦察等用途的少量歼-6留存在各部队零星服役)。
老兵飞离远去,只剩引擎的轰鸣声。
仅以此文,献给这种服役近半个世纪的伟大飞机。
四千架歼-6保卫领空25年空战中无一被击落打掉敌机数十架自身无一被击落1964年,首批歼-6战斗机交付中国空军使用。
该机系苏联米格-19战斗机的国产型号,是第一种国产超音速战斗机,曾是解放军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装备数量最多、服役时间最长、战果最辉煌的国产喷气飞机。
歼-6生产了近4000架,在近40年的服役时间里,立下了赫赫战功。
空中擒“妖”20世纪60年代初,国民党空军启用有“西方战略眼睛”之称的RF-101超音速侦察机,他们号称该机“雷达看不到(因为可超低空飞行),高炮够不着,飞机追不上(最大时速1900公里),导弹瞄不准”。
1962至1964年,RF-101进入大陆沿海侦察139架次,竟都全身而退。
解放军飞行员称这种飞机为“妖中妖”(101的谐音)。
歼-6服役后,擒“妖”自然是其重要任务。
1964年12月18日,国民党空军的一架RF-101进入浙江侦察,解放军海航4师飞行员王鸿喜驾驶歼-6起飞迎击。
老6战史

歼-6于1964年6月28日首批飞机交付中国空军使用,被正式命名为歼-6(基本型)。
从1964年装备空、海军(航空兵),并当年参战,到1989年结束最后一次战斗飞行,歼-6血火长空征战了25年。
其中多半时间是在南部中国--从东南到西南的天空上。
最耀眼的时刻集中在1964-1969的5年间。
越南战争的爆发,蒋介石反攻大陆的最后努力,给了歼-6迭创辉煌的"机遇"。
出师大捷在歼一6全部的征战史上,最荣耀的一页是它的开头:列装不到半年,就参加了战斗并首战告捷。
国民党空军于60年代初启用曾有"西方战略眼睛"之称的RF-101超音速侦察机。
该机最大时速可达1900公里/小时,每当与歼-5相遇,就打开加力逃之天天,使当年朝鲜战争叱咤风云的"银燕子"颇感力不从心。
从1962年-1964年底,RF-101进入大陆沿海侦察139次,无一被击落。
但是,歼-6的到来立即终结了RF-101的好运。
1964年12月18日,国民党空军少校飞行员谢翔鹤驾驶RE-101进入浙江上空侦察,海航4师10团副团长王鸿喜驾驶歼一6超音速歼击机迎战,一举将其击落于浙江温岭以东海面,谢翔鹤跳伞被俘。
3个月之后,又一项关于歼一6的记录,写在空军的战史上。
为了对付RF-101,从1962年起,空军在沿海修建了数个机场。
大约在海军航空兵击落RF-101的同时,空军在福州、漳州、兴宁和连城组织专门打击RF-101的作战分队,构成汕头至福州的拦截面。
这是一张面向台湾张开的天罗地网。
航空兵第18师认真研究了国民党空军飞机的活动规律,进行了数十次图上作业和实兵演习,并将刚刚列装的歼-6秘密部署在战位极佳的兴宁机场。
1965年3月18日9时44分,对大陆空军备战情况完全小知的国民党空军从台湾桃源机场起飞了2架RF-101,执行例性侦察任务。
18师值班指挥员、副师长沈科立即指挥副大队长高长吉驾驶歼一6起飞待战。
歼-6时代

歼-6时代为什么是歼-6从1996年第一届珠海航展开办至今(2010年),已经成功举办了8届航展。
在我眼里,这届航展上的一大亮点,就是几架已经退役飞机的精彩亮相。
尽管我没有亲临航展现场,可当我从电视屏幕上看到歼-6飞机久违的身影,感动的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
航展作为航空航天和空中力量的舞台,除了展示国防科技领域的高精尖技术,更重要的是弘扬航空和国防文化。
我想,当歼-6飞机矫健的身影从珠海的天空划过,一定有无数双眼睛注视着它,向这款有着卓越战功的飞机表达崇高的敬意。
我想,当歼-6飞机矫健的身影从珠海的天空划过,一定有无数双眼睛注视着它,向这款有着卓越战功的飞机表达崇高的敬意从航校毕业到部队报到的第一天,我放下行李就和同期战友黄鉴一起来到机场。
在云南元谋那片荒僻的沙土高原上,成排的歼-6战机在炙热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就在来元谋的火车上,看着车窗外一个接一个的隧道,以及落后贫瘠的山野,我的心中还满是沮丧,而此刻,面对这些战鹰,我似乎突然明白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1984年7月,徐勇凌到云南元谋县空军航空兵某部训练团飞学习歼-6那时,歼-6才刚装备这个部队不到2年,我的教员也是刚刚改装完歼-6。
尽管歼-6飞机装备空军已经20多年了,但那时许多部队依然在飞歼-5,歼-6在当时还是我空军的“先进装备”。
其实这并不奇怪,人类真正进入喷气时代还是上世纪50年代。
二战已经结束了,但战火硝烟仍未散去,在东亚和南亚,在中东和非洲,喷气时代的空中战争正如火如荼。
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军事大国在空军装备上激烈拼争的程度,一点也不亚于真正的战场。
回顾那段历史,我对喷气时代初期的“空中明星”如数家珍,可是直到今天,依然有人对“为什么是歼-6”提出疑问。
尽管歼-6飞机装备空军已经20多年了,但那时许多部队依然在飞歼-5,歼-6在当时还是我空军的“先进装备”飞行人生的坐标1986年底,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准备,我终于踏入歼-6飞机座舱。
对已经习惯了歼教-5飞机的我来说,歼-6的确很有个性。
中国十大经典机型:宝刀未老——歼8

中国十大经典机型:宝刀未老——歼8目前在役的歼8白天型主要用作飞行训练歼8是为满足我国高空作战的需要,自行设计、自行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种歼击机。
由沈阳飞机设计所设计,沈飞生产。
歼8的设计思想是:突出高空高速性能,增大航程,提高爬升率和加强火力,具备中距离作战和近距格斗能力,兼有一定的对地攻击能力。
歼8歼击机设计工作始于1964年10月,在对多个方案进行论证对比的基础上,于1965年初确定了双发、机头进气、三角翼有尾布局的设计方案,1965年5月经批准开始研制,正式命名为歼8飞机。
最初,将成为国土防空主力的歼8被定位为全天候高空高速截击机,1965年底完成了木质样机制造和评审。
由于交流电源、火控雷达研制进度跟不上,不得不先研制歼8白天型。
1966年歼8飞机白天型完成详细设计发图,1969年7月5日首飞成功。
1 9 7 0年6月,歼8飞机开始科研试飞,至1978年6月,已完成280多架次的试飞,攻克了跨声速振动、发动机空中停车、垂直尾翼抖动及尾尖撕裂等多项重大难题。
经历了10多年艰苦的研制历程,歼8白天型飞机终于在1980年3月通过定型审查,开始批生产并交付空军使用。
除了歼8白天型外,根据部队需要,还陆续发展了歼8Ⅰ全天候歼击机、歼8战术侦察机、歼8E飞机等改型。
为提高歼8飞机的作战性能,沈阳飞机设计所于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将机头进气的歼8Ⅰ改两侧进气、换装新型雷达和更大推力发动机的歼8“大改”方案。
80年代初,该方案获得批准,并正式定名为歼8Ⅱ型歼击机。
80年代中期,歼8Ⅱ飞机首飞成功,并在随后的飞行试验中陆续解决了30项重大技术问题。
80年代末期,歼8Ⅱ飞机被批准设计定型。
歼-8II原型机与歼8Ⅰ系列飞机相比,歼8Ⅱ飞机的性能能。
尤其是歼8Ⅱ飞机在总体气动布局上有了重大突破,在此基础上的改型已经能够满足我军在各种复杂环境条件下作战的需要。
自20世纪80年代到我国第三代歼击机服役之前,歼8系列飞机一直是我国空军的主力战机。
The_Lost_Eagles

强-6强击机
研发背景
1974年初,西沙海战爆发。战斗中,中国人民解放军 海军虽然最终取得了对南越的胜利,但西沙海战暴露出 中国海军在作战中无法得到有效的空中支援的问题。在 当时,歼-5、歼-6和歼-7等缺乏对地攻击能力;强-5的 航程过短,载弹量少,无法适应高强度作战;而作为重 型轰炸机的轰-5和轰-6速度太慢,且缺乏自卫能力。此 后,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分别向原三机部提出各自的新型 战机设计指标,要求航空部门研制一种新型的支援型战 斗强击机。
运-10飞机的工程目标是为国家领导人研制出国访问的 专机,为在国际外交场所树立中国的大国形象。最初确 定以轰-6轰炸机作为基础改型设计的研发思路。 1972年,三机部提出了运-10飞机的设计方案。1972年 6月确定主要设计原则:运10采用机翼下吊装4台国产 涡扇-8发动机的布局。
为了研制运-10,中国航空科技人员“解剖”了一 架美国波音707飞机。他们还分析了欧洲的三叉 戟和苏联的图104。运-10的翼型最终采用的是英 国的三叉戟尖峰翼型,这种翼型经过了164次复 杂实验,最后才定下来。发动机的安装布局则借 鉴了美国波音707的翼吊式
运-10 预警机改型
意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歼9已经具备了和F-14等早期第三代战机正面抗衡的能 力。某种意义上,歼-9Ⅵ-Ⅱ可以称之为中国自主开发 的第一种达到了国际第三代战斗机标准的战机。在歼-9 的研制过程中,611所对鸭式布局的研究进行了近万次 风洞试验,取得了大量的数据,编写了数十本研究报告, 无形中,歼-9相当于为歼-10的研制作了一次技术预研, 并最终为歼-10的成功奠定了一定的技术基础。
强-6电脑模拟图
轰-8轰炸机
历史背景
中国在完成原子弹、氢弹试验之后,开始发展“三位一 体”战略核打击力量。然而在空中战略核打击方面,中 国空军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轰-6轰炸机航速慢〔巡航速 度只有796公里/小时)、航程短(最大航程5,760公里, 作战半径2,600公里),其机载电子设备也不完善,突 防能力弱。中国国产轰-6轰炸机服役并形成战斗力时就 已显落后,中国空军急切需要更大型的轰炸机,作为空 基战略核打击力量。
六十年来我国空军三代主战机型研发历程揭秘

用。它的仿制成功,标志着新中国航空工业进入了
超音速时代。
二、我国空军的第二代主战机型——歼-7 战斗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航空工业进入一
个新的发展时期。到了 20 世纪 50 年代末,为适应新
的战场形势的发展,美、英、法、苏等国加紧了对空军
飞机机型的研制,不久超两倍音速的战斗机相继问
世。比如苏联空军中大量装备的新型战机——米
的客观条件却令这位雄心勃勃的革命领袖徒叹奈 格-15。指示下达后,航空工业局便将这个任务分配
何:尽管人民军队在解放前便开始陆续接收国民党 到其下属的各个工厂,并限期完成。
留在大陆的飞机、发动机制造厂、装配厂等工厂,至
1954 年 7 月,南昌飞机制造厂终于不负众望,率
空军成立时已接管各类航空工厂 32 家,职工 4700 多 先仿制成功首架苏联雅克-18 初级教练机,与此同
1960 年初,随着古巴“导弹危机”的加深,苏联领
够成批生产喷气飞机的国家之一。自 1956 年 9 月 导人出于战略考虑,欲修复趋于僵化的中苏关系,便
歼-5 战斗机批量生产开始,至 1959 年 9 月停产,共生 通过苏联驻华大使馆代办安东诺夫,向周恩来转达
产 767 架。歼-5 和其改进型歼-5A 进入人民空军和 苏联政府的意见:如果中国需要,苏联同意向中国提
国产强 5 战斗机
委已经决定歼-5 参阅,但不料阅兵当天倾盆大雨,只 作 为 20
好作罢,随后第二年的国庆阅兵中便出现了歼-5 的 世纪 60 至 70 年代中国空军的主力歼击机,在国土防
身影,大大振奋了国人。从这以后,几乎历次国庆大 空和夺取前线制空权以及对地攻击中发挥了重要作
阅兵中都有中国自己制造的飞机的身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十大经典机型:“不死的老兵”歼-6
作为我国空军曾经的绝对主力,歼6战斗机服役了近50年
歼6歼击机是我国为适应当时的防空作战形势而研制的超声速喷气式歼击机,从1964年6月首批试制,到1983年停产,共生产了5205架。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歼6歼击机都是我国空军、海军航空兵的主力歼击机,在国土防空作战中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20世纪50至60年代,为打击窜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美蒋侦察机,部队急需装备高空性能好、机动性强、火力更猛的歼击机。
1957年10月,沈飞根据苏联出售给我国的米格-19Л飞机的制造技术,开始试制我国第一种超声速喷气式歼击机,代号“东风103”(后命名为歼6甲)。
1958年,空军需要大量装备米格-19C这类的昼间歼击机,一机部决定在“东风103”基础上改进设计新的昼间歼击机。
1958年12月,沈飞开始代号“东风102”的该型歼击机的设计工作,1959年2月投入试制,同年9月30日首飞成功,到12月16日完成全部试飞项目。
由于受到当时高指标、浮夸风等“左”倾错误的影响,工厂的生产、管理发生混乱,使得制造出来的大批飞机出现了严重的质量问题。
1960年12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贺龙决定“东风102”停产整顿。
1961年1月27日,国防工委正式决定仿制生产米格-19C歼击机,并命名为歼6飞机。
为确保产品质量,工厂重新复制米格-19C的全套图纸与资料,制定了严格的标准与规章制度。
在试制过程中,沈飞狠抓了标准样件对合关、技术关键与技术协调关、静力试验关及试飞关等关键环节,为歼6飞机的试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自1963年9月23日歼6首飞成功,到12月1日完成全部试飞科目,表明飞机技战术性能达到要求水平,歼6飞机的优质过关任务胜利完成。
1964年1月7日,歼6飞机通过生产定型。
1964年6月28日,首批试制的歼6歼击机交付海军航空兵部队,开始执行防空作战任务。
除沈飞外,011基地(以下简称贵航)也参与了歼6飞机的试制工作。
1973年3月19日,贵航开始按照沈飞经过质量复查的技术资料生产歼6原型机。
8月26日,首架原型机大部件到达贵航工厂,11月15日完成总装,12月26日贵航试制的歼6飞机首飞成功。
1975年第二季度,贵航与沈飞生产的飞机进行了厂际互换性检查,结果表明各部件的互换性都达到了设计要求。
8月16日,三机部和空军批准歼6原型机验收,并同意转入批生产。
歼-6生产车间
为满足部队的作战需求,除了歼6甲(“东风103”)外,生产厂在歼6昼间型的基础上,还先后开发出了歼6Ⅰ、歼6Ⅱ、歼6Ⅲ、歼6Ⅲ改、歼6Ⅳ等改进型号,以及全天候截击机歼6乙(“东风105”)、超声速侦察机歼侦6、超声速歼击教练机歼教6、变稳飞机BW-1等。
1964年6月,歼6歼击机正式装备我国空军、海军航空兵部队,此时国土防空的主要任务为打击国民党空军对我东南沿海地区和内地的空中侦察、抗击美军飞机对我领空的入侵、保卫西南边疆和海南岛领空安全。
由于米格-19为前苏联研制的第一代超声速歼击机,在其基础上仿制改进的歼6歼击机在服役之初还是有一定的性能优势的。
后随着国外马赫数
2.0左右的第二代超声速战斗机和高空无人侦察机的投入使用,歼6歼击机已经处于劣势,但是我军飞行员充分发挥歼6飞机的特点,敢打敢拼,多次创造了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敌机的战例。
1964年,国民党空军多次使用RF-101A超声速侦察机窜犯大陆。
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空军、海军航空兵组织歼6歼击机作战分队,进驻东南沿海地区,专门对付RF-101A侦察机。
RF-101战术侦察机是由F-101超声速战斗机改装的高空高速侦察机,最大速度1900千米/小时,升限18300米,其特点是加速快,垂直机动性和低空性能好。
我海航和空军飞行员王鸿喜与高长吉,充分发挥歼6歼击机推重比大、爬升率高、俯冲增速快的特点,在高速运动中接敌,分别于1964年12月18日和1965年3月18日各击落国民党空军RF-101A侦察机一架,取得了用超声速歼击机打击敌超声速飞机的胜利。
1965年9月20日,一架美国空军F-104C战斗机接近我国海南岛西部领海,我海航飞行员高翔、黄凤生驾驶歼6双机起飞迎敌。
F-104C是全天候多用途高速战斗机,最大速度2400千米/小时,升限21000米,装备20毫米“火神”6管航炮一门,可携带2~4枚空空导弹。
作为第二代超声速战斗机,F-104C的各项性能都优于歼6歼击机。
美机由西向东横穿我国雷州半岛,高翔、黄凤生的歼6双机在地面雷达指挥下,占据有利位置隐蔽接敌,并利用敌机转弯的时机,切半径进入射击位置。
高翔在接近到291米的近距离时开炮射击,一直打到距敌机39米时才脱离。
由于距离太近,敌机爆炸的碎片打伤了高翔战机的发动机,造成右发停车。
F-104C的飞行员跳伞后被我俘获。
这一战例创造了多项纪录:用第一代超声速歼击机击落第二代超声速战斗机;首次在空战中击落F-104C战斗机;39米的世界空战史上最近交火距离;首次在中国领空击落美机并俘获美国飞行员。
此后,我空军、海航飞行员驾驶歼6歼击机,多次击落飞行高度超过歼6静升限的美军高空无人侦察机,并取得了击落美军F-105、F-4C等先进战机的战果。
中国空军地勤人员维护歼-6战斗机
据统计,从1964年至1971年,我军飞行员驾驶歼6歼击机先后击落包括RF-101A、
F-104C、高空无人侦察机、F-105、F-4C、RA-3D、A-6A等机型的21架敌机,可谓战果辉煌。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歼6歼击机都是我国土防空的主力战机,部队对歼6的评价很高,甚至喊出了“歼6万岁”的口号。
在更先进的歼7歼击机服役后,歼6仍然承担着一部分战斗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为巴基斯坦提供的歼6歼击机,在印巴战争中击落1架米格-21、8架苏-7和3架英制“猎人”战斗机,自身只损失3架。
2006年8月,歼6歼击机全部退出我军战斗部队行列,2010年6月全部退出训练部队序列。
歼6的退役代表着一段历史的结束,不死的老兵带着半个世纪的赫赫战绩飞向了远方。
歼6飞机设计特点与技术性能
歼6飞机为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机头进气道常规布局;55度后掠角中单翼,高速对称翼型,全动平尾;液压收放前三点式起落架;装2台WP-6涡喷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26千牛,加力推力32.5千牛。
装3门航炮,机翼下可挂空空导弹、火箭、炸弹和副油箱等。
歼6飞机机长14.64米,翼展9.04米,机高3.89米;空重5447千克,最大起飞重量8824
千克,正常起飞重量7400千克;最大平飞速度1450千米/小时,实用升限17900米,最大航程2200千米(带副油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