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经典战役
公共基础知识文化历史“以少胜多”地战役

公共基础知识文化历史“以少胜多”地战役“以少胜多”地战役是指战争中,实力较弱的一方利用巧妙策略和独特手段,在兵力上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取得对敌方实力较强的一方的胜利的战役。
这种战术的运用往往需要将领的智慧和勇气,并且对战争的形势和环境有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几个著名的“以少胜多”地战役。
首先,我们不能不提到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
三国鼎立的时期,曹操统一了北方,刘备和孙权则分别在南方建立了各自的势力。
在曹操逝世后,他的儿子曹丕继位,意图消灭刘备,统一中国。
于是,他率领大军进攻刘备的蜀国。
刘备和他的军师诸葛亮面对曹操军的进攻,兵力有限,于是采取了“空城计”的战略,派遣大将赵云率领一千名士兵驻守凤鸣山下的千军洞。
当曹操的大队人马到达时,发现千军洞内竟然空无一人,曹操疑心生暗,不敢轻易进攻。
他派人上山,结果赵云骑着赤兔马从后方杀出,曹操军大败。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赵云“以一当十”的典故。
其次,还有诸葛亮在蜀国与曹魏对峙的时候,曹操派遣大将司马懿率领十万大军进攻蜀国,而蜀国只有数万人马。
诸葛亮采取了“借箭计”来应对司马懿的进攻。
他派人到山上做了一个木桥上的箭云,再安排了数百名士兵抬着荆州城民军的牌子,逆流而上。
司马懿看到箭云如雨,还以为蜀军增援,连忙退兵。
蜀军趁机反击,追击司马懿至定军山。
最终,司马懿兵败被蜀军俘获,蜀国成功保卫了自己。
此外,还有战略家拿破仑·波拿巴所采用的“魏南营”的战术。
1814年,法国帝国面临着反法同盟的进攻,拿破仑深知自己兵力不足,采取了“魏南营”的战略。
他在法国与奥地利交界的魏南地区设置了一系列防线,凭借精确的军事布局和有效的士兵调配,成功地阻击了同盟国的进攻,取得了以弱胜强的胜利。
“以少胜多”的战役不仅发生在中国历史中,也发生在世界历史的各个角落。
这种战术的成功要求指挥官具备出色的军事才能、智慧和勇气,并了解周围环境和敌人的心理。
它是一种与硬实力不同的战争形态,强调灵活变通和策略性的运用。
列举古代史以少胜多的战役

列举古代史以少胜多的战役中国古代有许多篇经典的史料,几千年来,古代的战争活动也分布在其中。
在众多的古代史书中,少胜多的精彩战役故事屡见不鲜。
这些少胜多的古代战役不仅讲述了军事技巧的成功,也折射出古代统治阶级关注军事技术、精心管理军队、严格纪律以及勇敢坚定的斗争精神。
下面将概述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少胜多的古代战役:一、楚之平吴:传说楚国发动过两次联盟兵来平定吴国,第一次结果失败,第二次由楚王刘胜发动,刘胜以少杀多,攻克吴国的城池,最终将吴国的抵抗击破。
二、吕布讨伐曹操:这是中国古代一次著名的反抗战役,当时,曹操统治的魏国正是虚弱,被吕赤阳率领的关军讨伐,吕布运用计谋,由刘备派出的关小青带领精英战士,以更少的兵力包围了曹操,曹操不得不撤退。
三、项羽大捷:项羽是西汉时期的名将,他以少胜多,战胜了秦军,攻占了陕西汉阳地区,宣告西汉朝廷从此统治汉中,也使汉朝的统治更加强大。
四、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为南北朝时期的一次大战,吴国与曹魏交战。
公元208年,曹操发动进攻,吴将阴瞒,以少胜多,以巧妙的计谋攻占了赤壁,打破了曹操的封锁,以吴军阵容包围了曹操,迫使曹操无奈撤军,并被迫签订和约。
以上是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少胜多的战役,它们所展现出来的古代精兵管理、军事技术、勇敢毅力的斗争精神,为后世的军事家族及统治阶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中国古代军事的历史文献,揭示了许多精彩的少胜多的战役故事,详细记载了英雄无畏的战斗精神,启发了后世的军事家族把握战略,研究出了许多赢得胜利的战法。
尽管随着历史的发展,军事技术的不断进步,但古代少胜多的战役仍然具有时代特色,依然教育着后世,尽管战火更具有高科技属性,但仍需要精心管理军队,以及坚毅不拔、勇于奋斗的斗争精神,才能取得伟大胜利。
以少胜多的案例

以少胜多的案例摘要:1.引言:介绍以少胜多的案例2.案例一:赤壁之战3.案例二:淝水之战4.案例三:平型关大捷5.总结:以少胜多案例的启示正文:【提纲】1.引言:介绍以少胜多的案例以少胜多,是指在战争或竞争中,一方以人数或资源较少的情况下,通过智慧和勇气取得胜利。
这种案例在历史上屡见不鲜,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本文将通过三个著名的战争案例,分析以少胜多的原因和影响。
2.案例一: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之一。
公元208 年,东吴孙权与蜀汉刘备联合起来,以五万人的兵力迎战曹操的二十多万大军。
在这场战役中,东吴和蜀汉联军巧妙地利用了赤壁的地形和曹军的弱点,采用火攻战术,最终大败曹军。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3.案例二: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 年,是东晋与前秦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
东晋将领谢安和桓温率领约2.2 万人的军队迎战前秦的87 万大军。
在这场战役中,东晋军队充分发挥了地理优势、战术智慧和士气优势,通过一系列巧妙的谋略和战术,最终成功击败了前秦。
淝水之战使得东晋得以继续保持独立,也为后来的南朝奠定了基础。
4.案例三: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大捷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重要战役。
1937 年9 月,八路军115 师在林彪的指挥下,成功伏击了日军一个师团,共歼灭日军一千多人。
这次战斗,八路军巧妙地利用了地形和日军的弱点,以少胜多,取得了重要的战果。
平型关大捷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也增强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5.总结:以少胜多案例的启示从以上三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以少胜多的胜利往往源于智慧、勇气和坚定的信念。
在战争中,战术的巧妙运用、地形的合理利用、士气的提高等都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这些案例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历史上运用谋略取得胜利的故事

历史上运用谋略取得胜利的故事1长勺之战:长勺之战是春秋初期齐鲁两国之间的战车之战。
这也是弱者战胜强者的战争的一个著名例子。
2赤壁战役:赤壁战役中,孙刘联军不畏强敌。
在赤壁战役中,他们巧妙地运用火力打击弱者,创造了辉煌的战绩。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的例子。
3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曹操、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
第一次官渡战争后,曹操终于扭转了他以前对袁少的不利地位,为他自己的北方统一奠定了基础。
4围魏救赵:战国时期,魏军围攻赵都邯郸。
赵国向齐国求助。
齐魏王命天机为将军,孙膑为军事顾问,出兵救赵。
天机本想率部去营救赵国邯郸。
孙膑主张率军围攻魏国都城,魏国将返回自救。
这样,不仅可以解除赵国的围困,而且可以使魏军精疲力尽。
田忌采纳了孙彬的战略,率部直奔大梁。
听到这个消息,魏军迅速撤出围攻邯郸的部队,晚上返回营救大良。
当他们到达桂林时,齐军正等着工作去迎接魏军。
魏军战败,几乎全部被毁。
5撤退: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他,款待他。
他承诺,如果晋楚之间发生战争,晋军会撤退(一座房子是30里)。
后来,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耳重回晋国。
晋国支持宋楚之间的冲突。
两军在城浦会合,崇耳撤退,诱敌深入,取得了巨大胜利。
6偷赋救赵:战国时期,秦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
赵国向魏国求援,魏国出兵营救赵国。
秦国听说魏国出兵救赵,就派人到魏国去威胁魏王。
魏王向秦国鞠躬,命令前去救赵的魏兵不要站住。
赵王写信给魏国的新陵君王子求援。
辛灵钧曾为魏朝宠爱的妃子如姬报仇。
他让如意偷魏王的护身符,夺取军权。
他率领数万精兵来到邯郸,打败秦军,解决了对邯郸的围攻。
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十大经典战例

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十大经典战例[图]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这些战役闪烁着古代军事家的智慧,展现着中国古代战法的锋芒。
这里,本文特意挑选比较经典的十个战例,看看古代人是如何以少数兵力战胜强大对手的。
1、牧野之战牧野之战地理位置示意图牧野之战战场图牧野之战(年代说法不一,从公元前1130年到公元前1018年都有)又称“武王伐纣”,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南、卫河以北)进行的决战。
战争过程公元前1050年,周文王姬昌病逝,世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
前1048年,牧野之战前两年,周武王曾观兵于孟津(今河南省孟津县)。
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采用“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观点),周武王亲率战车三百乘,虎贲(精锐武士)三千人,以及步兵数万人,出兵东征。
同年2月21日,周军抵达孟津,与庸、卢、彭、濮、蜀、羌、微、髳等部族会合,联军总数达4.5万人。
联军于2月26日冒雨继续东进,从汜地(今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渡河水(黄河,一说由孟津渡河)后,兼程北上,至百泉(今河南省辉县西北)折而东行。
27日清晨,周武王庄严誓师,历数子辛的种种暴行,即为《尚书》所记载之“牧誓”。
28日拂晓,联军进至牧野。
《诗经》记载:“牧野洋洋,时维鹰扬。
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期清明”。
子辛惊闻周军来袭,因此时商军主力远在东南地区,无法即时征调,只好仓促武装大批奴隶、战俘,连同守卫国都的军队,开赴牧野迎战。
根《史记》记载,帝辛出动的总兵力有七十万人,另一些文献记载是十七万。
《诗经·大明》称:“殷商之旅,其会如林”。
《逸周书·克殷》记载:周军先由吕尚率数百名精兵上前挑战,震慑商军并冲乱其阵脚,然后周武王亲率主力跟进冲杀,将对方的阵形彻底打乱。
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全无斗志,纷纷倒戈,商军迅速崩溃。
子辛见大势己去,返回朝歌,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商朝正式灭亡。
周武王赶到鹿台时,用“轻吕”击刺子辛的尸体,并亲自斩其头颅悬旗示众。
古代著名以少胜多战役

古代著名以少胜多战役
【题目】古代著名以少胜多战役
【答案】古代著名以少胜多战役整理如下,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
由于帝辛(商纣王)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
(二)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项羽带动诸侯义军一起最终全歼王离军,并于八个月后迫使另二十万章邯秦军投降。
从此项羽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
(三)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曹操军与袁绍军在官渡展开的战略决战,以曹操获胜告终。
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官渡之战后,袁曹双方力量发生转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四)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
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
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局面。
(五)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是发生在东晋时期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当时的社会正处于分崩离析的动荡状态,前秦处于淝水于东晋交战。
没想到的是只有八万大军的东晋竟然战胜了八十万大军的前秦,在此战役后前秦逐渐走向了衰败并灭亡。
成语典故之草木皆兵

成语典故之草木皆兵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在统一了北方后,踌躇满志,决定向南征讨东晋,试图一举吞并江南。
然而,这场看似胜券在握的战争,最终却以苻坚的大败而告终,成就了中国历史上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也诞生了“草木皆兵”这一成语。
当时,苻坚集结了多达八十七万的大军,号称要南下征服东晋。
他对自己军队的规模和战斗力充满信心,认为只需一次进攻,就能轻易击败东晋,完成统一天下的伟业。
他首先派出自己的弟弟苻融,率领二十五万先锋部队向东晋的重镇寿阳进攻。
随后,苻坚亲自带领主力大军从长安出发,向南进驻项城,以加强前线的攻势。
面对秦军的威胁,东晋并未坐以待毙。
东晋的名将谢玄临危受命,统领八万将士迎战苻坚,此外,东晋还派出了五千水军增援。
然而,寿阳在苻融的强攻下失守,东晋的水军只得撤退到洛涧驻扎,局势变得更加紧迫。
苻坚在得知寿阳被攻占后,自信心大增,他以为东晋的败局已定,便率领八千精锐轻兵赶至寿阳,打算亲自指挥最后的决战。
他甚至不屑于动用他的大军,只带少量部队前往,想要加速东晋的灭亡。
然而,他却未曾料到,胜利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唾手可得。
到达寿阳后,苻坚派降将朱序去劝说东晋投降。
然而,朱序心怀故国,不仅没有劝降,还将秦军的真实情况透露给了东晋将领谢玄。
谢玄听后,迅速根据情报作出部署,率军突然袭击了驻扎在洛涧的秦军前哨,成功歼灭秦军一万余人,令秦军士气大挫。
此时,双方的主力军队已经在淝水两岸对峙。
苻坚登上寿阳城楼,远眺东晋军队的营地,见他们军容严整,纪律森严,心中不由得生出几分畏惧。
当他再看向远处的八公山时,眼前的景象让他大惊失色——山上草木茂密,随风摇曳,苻坚误以为那是东晋军队的埋伏。
他的心中顿时恐惧万分,神经高度紧张,仿佛四处都隐藏着敌军。
这时,东晋的谢玄提议,让秦军稍微退让,以便东晋军队渡过淝水进行决战。
苻坚认为这是个绝好的机会,打算在东晋军队半渡时发动突袭,于是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然而,他的秦军大多是临时征召的各族百姓,士气低落,军心涣散,根本无法承受这样的调度。
投鞭断流出自哪个战役

投鞭断流出自哪个战役
投鞭断流出自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
秦王苻坚企图征服南方的东晋王朝。
他在全国大规模征兵,当有了80万大军时,他得意地说:“东晋很快就会被我征服了。
”可是,许多大臣都认为进攻东晋的时机还不成熟。
大臣石越劝苻坚说:“虽然我们现在兵多将广,但晋军有长江天险可守,我们未必能取胜。
”苻坚傲慢地笑道:“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苻坚不听劝告,进攻东晋,结果在淝水之战中被晋军彻底打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少胜多战役
1 护步达冈之战
史上最大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金收国元年(辽天庆五年,1115年),得知黄龙府失守的消息,辽天祚帝率70万大军,几乎倾其全部兵力,企图一举消灭新生的金政权。
当时金太祖只有2万人,两军比例是1比35,这是人类战争史上不可思议的对抗战。
完颜阿骨打认为,虽然辽兵数十倍于己,又来势汹汹,却是乌合之众,庸将怯兵,不足为惧。
若是主动出击,成功有望。
他为鼓舞军心,在众将士面前仰天大哭,说:“当初,我领你们起兵,是为了咱们不再受辽欺压,让女真人有个属于自己的国家。
不想,天祚帝不肯容我,亲自来征讨。
我们现在只有两条路,一是拼以死战,转危为安;另一条是你们抓我一个,献给天祚帝,杀我一族,投降契丹,或许能转祸为福。
将士们听罢无不哭泣,决定与辽军决一死战。
两军交战后,金军将士个个冲锋在前,杀出一条条血路。
辽兵如潮水般,退潮又涨潮。
正当两军打得正酣时,辽朝内部出现政治纷争,另立政权。
天祚帝放弃这一消灭金军千载良机,回军自救。
完颜阿骨打抓住良机,紧追猛打,终于在护步答冈追上辽军,与辽军短兵相接,左右包抄,辽军大败。
此战,阿骨打歼灭辽军七十万,辽国主力尽灭。
双方实力对比:金国2万,辽国70万。
结果:辽国70万军队几乎全军覆没,金国崛起。
2 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它这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进行的决战。
由于帝辛(商纣王)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
故《左传》称:“纣克东夷而损其身”。
牧野之战并没有完全消灭商朝,商朝原领地的一部分作为帝辛之子武庚的封地,建立殷国,作为商朝的延续,商朝南征的军队也没有被完全消灭。
周武王死后,武庚联合周室的管叔、蔡叔、霍叔发动“三监之乱”,最终被周公旦和周成王平定,商朝的残余势力才被完全消灭。
双方实力对比:周武王5万,商纣王70万。
结果:大胜。
3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
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双方实力对比:东晋8万,前秦80余万。
结果:东晋以五千军队的伤亡换来了前秦的灭亡。
4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
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此战曹操善择良策,攻守相济,屡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烧袁军粮草,对获取胜利起重大作用,集中体现曹操卓越的用兵谋略和指挥才能,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双方实力对比:袁绍11万,曹操2万。
结果:歼敌7万余,袁绍父子仅率800余骑北逃。
5萨尔浒之战
是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间,在明朝与后金的战争中,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大伙房水库附近),以及萨尔浒附近地区大败明军四路进攻的反击战,是明朝与后金辽东战争中的战略决战。
萨尔浒之战以明朝攻围后金,后金防卫反击的形式发生,在这次战役中,后金军在作战指挥上运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5天之内连破三路明军,歼灭明军约5万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此战役以明军大败而告终。
此战役是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明清兴亡史上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6 鄱阳湖之战
鄱阳湖之战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鄱阳湖水域而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决战以朱元璋的完全胜利而告终。
这次战役被视为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水战。
此战,朱元璋乘陈友谅军久攻坚城受挫,分兵据守鄱阳湖口,先断其退路;继集中兵力,巧用火攻,歼其主力;后水陆截击,全歼陈军于突围之际。
创造了中国水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为统一江南奠定了基础。
双方实力对比:朱元璋20万,陈友谅65万。
结果:朱元璋以伤亡万余代价全歼陈友谅。
7 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项羽破釜沉舟,以大无畏精神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率先猛攻秦军,带动诸侯义军一起最终全歼王离军,并于八个月后迫使另二十万章邯秦军投降。
从此项羽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
经此一战,秦朝主力尽丧,名存实亡。
蒲松龄的一幅著名的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将项羽的破釜沉舟与勾践的卧薪尝胆并列。
双方实力对比:项羽五万,秦军四十万。
经此一战,秦朝已名存实亡。
8 白沟河之战
明建文二年(1400年),建文帝军大将军李景隆率军60万人,号称百万人,进抵白沟河,谋攻燕王朱棣官邸所在地北平。
燕王闻讯,率马步军20万人迎战。
二十四日,燕师自苏家桥循河而进,遭到建文帝将平安所部万余人伏击,先锋官平安及大都督瞿能父子督师奋战,所向披靡。
燕师死伤惨重,引军而退。
次日,朱棣复率军渡河求战,平安所部击败燕后军将领房宽部,降将陈亨中伤而逃。
朱棣率精锐数干人冒矢突入阵中,杀伤建文帝军队甚众。
是时,李景隆突然挥师绕出燕师背后,实施前后夹击。
燕王三易其马,矢尽挥剑作战,几被瞿能所获。
傍晚,瞿能复率兵搏战,俞通渊、指挥滕聚也领兵赴战,燕师惊惧。
时适旋风骤起,吹折李景隆将旗,军中为之相视而动。
遂乘机以精骑突出绕其后乘风纵火,挥师猛攻,斩杀瞿能父子及俞通渊、滕聚等将领,平安为朱能所败,建文帝军队溃散,死伤10余万人。
燕师追至月样桥,再败其军,杀溺蹂躏死者数万人。
李景隆率余众逃往济南。
双方实力对比:朱棣20万,李景隆60万。
结果:李景隆60万几乎损失殆尽,朱棣取得决定性胜利。
9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208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
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
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瓜分去荆州的一部分。
双方实力对比:曹操23万,孙刘联军5万。
结果:曹操北撤,损失过半
10夷陵之战
公元221年到公元222年,这次战役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刘备称帝后的三个月后,以为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孙权,孙权知道刘备要向自己发起进攻后,便派特使要求和解,刘备拒绝和解。
这次战役刘备兵力几乎全部损失了,阵亡数万人,《傅子》更是记载吴军消灭蜀汉军八万余人,仅仅刘备活了下来,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夷陵之战后的40年的时间使三国局势出现稳定的对峙,同时三国互相之间的疆域基本保持不变。
11淮海战役: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我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在地
方部队的配合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历时66天,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自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区域内,发起了伟大的淮海战役(国民党方面称为“徐蚌会战”)。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国民党军投入兵力为80万人,解放军投入兵力为60万人。
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军五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