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康熙王朝_硬伤_何其多_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_清史专家冯佐哲
《康熙王朝》— 一部揭示康熙智慧与勇气的历史剧

《康熙王朝》—一部揭示康熙智慧与勇气的历史剧《康熙王朝》是一部以清朝康熙皇帝的统治时期为背景的电视剧,通过对其统治期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康熙皇帝的治国理念和领导风格。
这部电视剧在播出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下面我将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观后感阐述。
一、背景介绍《康熙王朝》是以清朝康熙皇帝的统治时期为历史背景,通过对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康熙皇帝的治国理念和领导风格。
该剧由陈道明、斯琴高娃等实力派演员主演,整个剧情紧凑、节奏明快,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二、故事情节在《康熙王朝》中,康熙皇帝的治国理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强调“仁政”、“民本”,注重治理腐败,加强国家统一,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在剧中,康熙皇帝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和文化建设,实现了国家的繁荣昌盛。
同时,他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如权臣、贪官、外敌等,但他始终坚定地维护着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尊严。
三、角色分析在《康熙王朝》中,陈道明饰演的康熙皇帝是整个剧情的核心。
他不仅有着出色的政治智慧和领导能力,更有着深厚的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
他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注重以德服人、以理服人,而非以权压人。
同时,他也有着温情的一面,关注民生、体恤百姓,展现出了其人性化的一面。
斯琴高娃饰演的孝庄皇太后也是剧中一个重要的角色。
她有着深厚的政治经验和智慧,是康熙皇帝在治理国家过程中的重要智囊。
她注重平衡各方势力,维护国家稳定,同时也关注着民生的改善和文化的传承。
四、艺术风格《康熙王朝》在艺术风格上有着独特的魅力。
该剧通过宏大的历史背景和细腻的人物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康熙皇帝的治国理念和领导风格。
整个剧情节奏紧凑、叙事流畅,视觉效果也非常出色。
同时,该剧的音乐也非常动人,配合着剧情的发展,让观众有着更加深刻的感受和体验。
五、深度解析《康熙王朝》所传递的治国理念和领导风格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备坚定的意志、敏锐的洞察力、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
康熙王朝知识点总结

康熙王朝知识点总结康熙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统治时间长达六十一年,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康熙王朝时期,中国经历了许多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变革,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以下将对康熙王朝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康熙王朝的建立康熙王朝的建立可以追溯到清朝的建立。
在明朝灭亡后,清军入关并建立了清朝。
康熙王朝是清朝历史上的第二个皇帝康熙帝所创立的朝代。
康熙帝在继承皇位后,通过一系列政治措施,巩固了清朝的统治地位,稳定了国家的局势,为康熙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康熙帝的统治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皇帝,其统治时间长达六十一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
在他的统治下,康熙王朝经历了政治上的变革和发展,国家实力得到了提升,社会稳定,经济繁荣。
同时,康熙帝还实行了多种政策,推动了文化、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三、康熙王朝对外交和军事的影响在康熙王朝时期,清朝与邻近国家的关系和结盟有了显著的变化。
在康熙帝的统治下,清朝对外扩张,并与俄罗斯、蒙古等国家达成了多项重要的条约。
同时,清朝还在对外战争中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扩大了国土,巩固了国家的统治地位。
四、康熙王朝的文化发展康熙王朝时期,文化艺术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书法、绘画、诗歌、戏曲等艺术形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康熙帝本人也对文化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他鼓励文艺创作,并还亲自参与了一些文化活动。
在康熙王朝时期,许多文学家、艺术家、学者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五、康熙王朝的经济发展在康熙王朝时期,清朝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康熙帝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同时还实行了一些有效的财政政策,使国家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在康熙王朝时期,国家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经济实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总的来说,康熙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在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上都有着显著的影响。
岳钟琪述评——精选推荐

-H.
独创性声明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巾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4i包含为获得墨蕉堑太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 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目期:
年}殖y3 Et
。钱仪吉《碑传集》卷~百十六;周正《四川提督威信公岳公传》 。徐凯.岳钟琪论.北京大学学报,1984,4. 。邓锐龄.岳钟琪与西藏问题.中国藏学,2004,3. 回罗远道.岳钟琪及其对陕甘的开发治理.青海社会科学,1987,1. 。周云.岳钟琪西征准噶尔述论.西北史地,1993,3. 。康复.戎马一生、战功赫赫一清代名将岳钟琪.兰州学刊,1985,1. o龚义龙.岳钟琪对巩固西部边疆所作的贡献.科技文汇,2006,4.
黑龙江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岳钟琪述评 姓名:张丽伟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古代史·清史 指导教师:周喜峰
20070602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中国古代文化中心南移突出表现为教育轴心南移。

中国古代文化中心南移突出表现为教育轴心南移。
(1)先秦及秦汉时期。
教育轴心明显地处于黄河中、下游。
该地区教育名人(26人)占统计总数(29人)的89%。
其中山东、河南教育名家密集,占总数的50%。
长江流域及以南的广大地区仅有3人。
此期孔、孟、荀、墨等诸子百家及其私学绝大部分居于北方。
如孔子主要施教于鲁及其周游讲学之地卫、陈、曹、宋、郑、蔡等国均在黄河流域。
荀子在赵国讲学授徒,曾游学于齐稷下学宫,“三为祭酒”,及楚、秦等国,其弟子韩非、李斯皆著名于秦。
墨子于宋,大办私学等等。
及汉代董仲舒等发扬儒学取得“独尊”地位,作为其主流的经学,无论是今文经学的代表董仲舒,还是古文经学的代表马融、郑玄,均是北方人。
兴太学,设五经博士于京都长安,这也无疑进一步稳固了北方的教育轴心地位。
(2)隋唐时期。
位于长江下游的浙江、江苏教育名家此时大大增加。
此期笔者统计教育名人约64人。
江苏、浙江两省15人占24%,整个长江流域增至19人占30%,珠江流域也有1人。
与前相比,教育名人的分布呈发散状,分布于12个省区,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
黄河流域的教育主导地位虽有削弱但仍占首位。
这与隋唐疆域拓展和经济文化较大范围的繁荣紧密相关。
(3)宋金时期。
初步统计教育名人为86人,以长江为界,恰好南北各占43人,在上一时期基础上,北消南长而呈均衡态势。
况且南宋建都江南,加之北方战乱频繁,各方资财遭受破坏,此消彼长,教育南北均势,势在必然。
以当时兴盛的理学教育表现最为明显,其四派的代表人物的地理分布刚好南北各半:濂学代表周敦颐(湖南),闽学代表朱熹(福建),洛学代表二程(洛阳),关学代表张载(陕西)。
(4)元明时期。
教育名人76人,北方16人占21%,南方60人占79%,南方优势确立,此期教育轴心已经转移至江南。
元代北方人才因南逃而凋零,南方因地处边远,各方限制较少而兴盛。
如著名的苏湖教学法,明代王守仁以及以反传统面目出现的王艮、李贽,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学东浙之风,及一大批知识分子,如徐光启、李之藻、方以智等科学、教育家和顾炎武、黄宗羲等启蒙思想家均出于南方。
古代历史纪实康熙大帝观后感帝王智慧与治国之道

古代历史纪实康熙大帝观后感帝王智慧与治国之道古代历史纪实康熙大帝观后感:帝王智慧与治国之道康熙大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帝王,他在位期间,通过智慧和卓越的治国能力,使清朝逐步巩固统一、繁荣昌盛。
观看了康熙大帝的历史纪实片后,我对这位伟大君主的智慧与治国之道有了更深的认识和触动。
在康熙大帝的统治下,他深知治理国家并非易事,但他以超凡的智慧和深思熟虑的决策,让我深感敬佩。
首先,康熙大帝注重政策的稳定和长期规划。
在片中,康熙大帝实行优待汉人政策,并推崇德治,倡导科举制度。
这些政策的推行显示出他对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关注。
康熙大帝还注重改革与发展,通过吸纳外族贤能、削弱地方势力、加强军队管理等措施,为清朝的巩固打下了坚实基础。
其次,在治国之道方面,康熙大帝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智慧。
他深知善用人才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不计其源地或者种族,只要有能力和才干,都被他用于治国之中。
这不仅使他的政府注入了新鲜血液,还通过汉族精英的晋升,加强了各民族的凝聚力。
在片中,康熙大帝尤其重用了鳌拜,他以鳌拜为代表的鞑靼人,在政务、军事方面表现出色,为整个国家的繁荣和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充分体现了康熙大帝治国方略中注重人才的重要性和平等待人的胸怀。
最后,在康熙大帝的统治下,他也展现出较高的智慧和谋略。
他以开明的思想,采取姑息政策对待满族和汉族的关系。
在康熙大帝的领导下,满汉和谐共处,实现了清朝的稳定发展。
此外,康熙大帝还坚持与西方国家交流,开启了对外贸易,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康熙大帝对外宽容开明的治理方式,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联系打开了大门。
总而言之,在观看康熙大帝的历史纪实后,我对他的智慧与治国之道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康熙大帝不仅在政策稳定和长期规划方面表现出色,还善于用人和谋略。
他的治国方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成为中国历史上有益的借鉴。
尊崇人才、科学决策、开放包容是康熙大帝治国之道的核心价值,也是我们今天在现代社会中可以借鉴的智慧。
康熙帝海疆政策反复变易析论

至五十七年三月等时间段的内容, 尽管这样 , 清朝 政府收复台湾、 开放海禁、 禁南洋案等重要的历史 事件都含括其中。从中 , 我们或可窥探以康熙帝 为首的清朝中央政府在禁海、 开海问题上的认识 是逐步演变和不断摇摆的。 从禁海到开海 明清鼎革 , 清军与郑氏海上政权在东南沿海 地区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自顺治年间起, 清朝 政府便在沿海地区实施了 迁界令 和 禁海令 , 以图对郑氏集团进行海上封锁。从康熙帝即位后 对福建、 浙江地方官员所下的谕旨中, 我们可以看 出康熙帝对东南海疆的 重视。他认为福建、 浙江 是 滨海重地 、 边疆重地 、 关系紧要 , 因此 派遣有才能的官员进行治理。然而, 康熙帝作为一 国之君高居庙堂之上, 始终未能亲历东南海疆现 场, 他对自己不熟悉海洋的情形有着深切的体认: 自用兵以来 , 凡陆地关山阻隘 , 相度形势 以为进止 , 朕往往能悬揣而决。 海上风涛不 测, 涉险可虞, 是以朕不强之使进, 数降明旨, 言其难克 。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 康熙帝对东南沿海地区 161
2010 . 2 的认识首先是基于海防上的, 认为福建、 浙江沿海 即是清朝政府的边疆重地 , 关系紧要 ; 而他自己对 风涛不测, 涉险可虞 的海上情 形并不熟悉, 认 为海洋作战的实际情况远比陆地上的难以控制。 这样, 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康熙帝会同意授予 施琅专征台湾之权了。 迁界主要是针对帮助郑成功集团窝藏、 接济 和通番等现象而采取的一项极端措施 , 而且是清 政府从对沿海形势 较为熟悉的官员 们那儿学来 的。顺治十三年 ( 1656) 六月 , 清政府就规定 : 自今以后, 各该督抚镇 , 著申饬沿海一带 文武各官, 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 有将一切 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贸易者, 或地方官查出 , 或被人告发 , 即将贸易之人, 不论官民, 俱行 奏闻正法, 货物入官 。 本犯家产尽给告发之 人 , 其该管地方文武各官, 不行盘诘擒缉, 皆 革职, 从重治罪。 地方保甲, 通同容隐, 不行 举首, 皆论死。 凡沿海地方, 大小贼船, 可容 湾泊登岸口子, 各该督抚镇俱严饬防守各官 , 相度形势, 设法拦阻。 或筑土坝, 或树木栅 , 处处严防, 不许片帆入口, 一贼登岸。 如仍前 防守怠玩, 致有疏虞, 其专汛各官 , 即以军法 从事, 该督抚镇一并议罪。 事实表明这一政策收效并不明显。顺治十四 年 ( 1657) 三月 , 郑氏降将海澄公黄梧说 : 郑成功 未即剿灭者 , 以有福兴等郡 , 为伊接济渊薮也。南 取米于惠、 潮 , 贼粮不可胜食矣。中取货于兴、 泉、 漳 , 贼饷不可胜用矣。北取材木于福、 温 , 贼舟不 可胜载矣。今虽禁止沿海接济 , 而不得其要领 , 犹 弗禁也。 顺治十六年 ( 1659) 福建 漳州府海防 同知蔡行馨更指出 , 沿海一带 有些倚仗势 要, 将 米、 谷、 麻、 柴、 油等货物载运出去的商人 , 有司不 敢过问 , 官兵不敢动也 。这样的报告必然引 起清 政 府 对 沿 海 局 势 的 恐 惧。顺 治 十 七 年 ( 1660)福建总督李 率泰提出了迁海澄民至内地 安插的动议。第二年, 更有人提出全面禁海迁界 的建议。为了切断与郑成功集团联系 , 迁界政策 的范围从福建东南沿海日益扩大到了广东、 浙江、 江南、 山东、 北直隶五省。清政府希望以此达到孤 立郑氏政权、 使其自然灭亡的目的。 162 这项政策的效果似乎仍不理想。至康熙元年 ( 1662) 再度加严 , 令滨海民悉徙内地五十里, 以 绝接济台湾之患。于是麾兵折界, 期三日, 尽夷其 地, 空其人民 , 康熙二年 ( 1663), 又下令 再迁其 民 , 三年, 续迁番禺、 顺德、 新会、 东莞、 香山五 县沿海之民。山东总督祖泽溥在康熙二年五月给 清廷的报告中要求 , 宁海 州之黄岛等二十 岛及 蓬莱县之海丰岛, 皆远居海中, 游氛未靖, 奸宄可 虞, 请暂移其民于内地 , 获得批准。康熙十一 年 ( 1672), 清政府又规定: 凡官员兵民私自出海贸易及迁移海岛, 盖房居住 , 耕种田地者, 皆拿问治罪 。该管州 县知情同谋故纵者 , 革职治罪 ; 如不知情, 革 职, 永不叙用。 该管道府各降三级调用 ; 总督 统辖文武 , 降二级留任 ; 巡抚不管兵马, 降一 级留任。 文武官员, 有能拿获本汛出界奸民 者, 免罪。 拿获别汛出界奸民十名以上者, 记 录一次; 百 名以上者 , 加一 级。 督 抚统辖 全 省, 道府管辖 数州县, 该 管地方文武官 员拿 获, 或被兵民拿获者 , 督抚道府皆免议。 至道 府所属之人出界 , 如被上司拿获, 或非本汛系 别处拿获者, 仍照定例处分 , 督抚亦照此例。 如将违禁出海贸易之人, 不行举首 , 反以外海 作为内地 , 或为隐匿 , 或擅给印票, 往来侦探、 通商漂海 , 皆革职提问。 其转详并未经查出 之道府, 各降三级调用, 总督降二级留任。 其 出界晒盐者, 亦照出界例处分 。 尽管迁界舍弃了大片的良田美地, 导致了对 外贸易的停顿 , 清朝税收因此严重锐减 , 然而迁界 是一种政治任务, 在所不惜。 十八年 ( 1679), 康熙帝认为郑氏海寇之所以 盘踞厦门诸处 , 勾连山贼, 煽惑地方, 威胁东南海 疆, 是因为闽地濒海居民接济的缘故。所以在郑 氏占据厦门之时, 便下令按顺治十八年立界之例, 将界 外 百 姓 迁 移 内 地 , 仍 申 严 海 禁, 绝 其 交 通 。同时, 他 还认为 , 由于内 地利少 , 出海 利 多, 故有奸恶兵民冒死越界, 从事走私贸易。所以 欲灭海寇, 必断内地私贩 , 务期不时防缉 , 杜 绝往来贸易 海氛可扑灭矣 。当然, 康熙帝 这样的认识, 与福建当地士绅的上奏不无关系, 如
《康熙王朝》的历史常识错误连连却为何依旧是经典

《康熙王朝》的历史常识错误连连,却为何依旧是经典?点击标题下「历史真相大揭秘」可快速关注探究揭秘历史真相,揭开历史人物的真实面目,解密尘封已久的历史档案,让您了解不一样的历史。
在进入电视剧之前,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历史上的康熙。
康熙帝8岁即位,69岁去世,在位长达61年,除去亲政前的7年,其执政也达54年。
在位时间之久,堪称中国历代皇帝之最。
他不仅是清代,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几个贤明君主之一。
他治国首重治黄,根治水患,整修大运河,畅通增运,奖励垦荒,镯免钱粮,增丁不加赋,经济空前繁荣;倡导文教,注重教育,组织学者整理典籍,编幕图书。
他以杰出的才能,巨大的勇气,开创了一个盛世的新时代,把中国封建社会推进到新的发展高峰。
在他的统治下,坚持国家的统一,反对分裂;对外反侵略,捍卫国家主权;推行民族联合的政策,实现了国家与民族的“大一统”,把一个历经50多年战乱、残破而分裂的中国,重新凝聚成一个多民族的“大一统”的国家。
康熙皇帝的辉煌一生成就了《康熙王朝》成功的基本背景,这样一部反映伟大帝王的电视剧,首先就已经有了夺人眼球的吸引力。
《康熙王朝》也确实成为了一个经典。
但就是这个经典的历史正剧,偏偏在历史知识上错误百出。
可以说它每一集都有不止一处的历史硬伤,整部四十六集的电视剧中历史错误更是多如牛毛。
我们首先来看看它究竟犯了哪些历史错误,再来看看为什么这么多的错误也没能阻挡它成为一部正剧里的经典。
一、少年康熙时代的瞎编乱造历史上的康熙皇帝勤政、刻苦。
清入关初,规定皇帝每月逢五之日亲临太和殿处理政事,其它时间则灵活掌握。
康熙帝亲政后,改变此项规定,除实行逢五日临朝,其余每天到乾清门听政议事,其后50多年,“早夜孜孜,有如一日”。
臣属曾劝他节劳,他说:“肤惟政治,务在精勤。
再说批阅奏疏,更是件苦差事。
他却是不舍昼夜,一定将当天送达的奏章批阅完,从不拖拉。
吴三桂叛乱时,每天多达三四百件,他批答如流,不积压一件!晚年,他还说:他阅奏本“曾无一字疏漏”。
《雍正传》读书笔记模板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帝王
士人
社会
个性
宠异
曹家
朋党
雍正传
王朝
改革 才识
用人
财政
财政
大兴文狱
抑商
章选人
能臣
政制
内容摘要
《雍正传》——多面“真汉子”的改革与突围
十三年如何改变一个国家?康熙末年,朝堂波云诡谲,诸皇子激烈争夺储位,四皇子胤禛,获得最后胜利, 继承大统。刚刚即位雍正却面临纷繁复杂、难以收拾的局面。党争对抗、财政混乱、吏治腐败、边疆不宁、社会 矛盾尖锐等问题,预示着王朝正走在不可挽回的衰退之路上。然而雍正仅用十三年的时间,重塑体制,建立税收 清晰、财政稳定、治理高效、社会稳定的强力国家机器,扭转了王朝危机,奠定乾隆盛世。
目录分析
自序(一) 自序(二)
上册 下册
附录
后记
第一章储位争夺,胤禛嗣位 第二章雍正改元,政治一新 第三章惩治政敌,巩固帝位 第四章改革赋役,整顿吏治 第五章查抄曹家,清理财政 第六章重农抑商,施行矿禁 第七章士人朋党,大兴文狱 第八章革新政制,更定律例 第九章改革旗务,调和满汉
第十章革除土司,用兵西北 第十一章民生,稳定社会 第十二章禁教开洋,边界谈判 第十三章尊孔崇佛,乞灵祥瑞 第十四章选人用人,宠异能臣 第十五章禀赋才识,个性张扬 第十六章宫中生涯,政事延续 第十七章雍正王朝,功业评说
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冯尔康,在阅读大量史料之后,有力回击了“雍正篡位”说,并肯定了雍正革除旧弊的 作为,认为他是康乾盛世的有力推进者。康熙对儿子的教育抓得很紧,皇子五岁时就要进入南书房读书。良好的 教育、刻苦的学习加上登基之前四十多年亲身阅历,让雍正具备很高的文化素养和政治才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的点评, 从 “刘罗锅” 、 “ 纪晓岚” 到 《大宅门》 , 对一些有悖史实之处指误匡谬, 帮助观众了 解历史事实的真相,或说普及正确的历史知识。不知 《康》 剧播映后, 您有何看法? 冯先生: 首先应明确, 历史与历史剧是两个概念, 二者不能混淆。诚然, 历史剧不是教科书, 换句话说, 完 全将历史的原貌以戏剧的形式搬上屏幕是根本不可能 的, 而且也是违背戏剧创作原则的。但问题是这些作品 却标榜自己所表现的就是历史,把观众引入了一个误 区, 认为这就是历史。 《康》 剧的致命之处, 就在于它宣 称: “此 片 是 根 据 历 史 真 实 编 创 , 并非戏说” ; 一些媒体芝 罗建军 祁德鑫 李世英 李德坤 赵 琳
京大档案用 品服务中心
独家赞助
《北京档案》 !""! 年第 # 期
第十一期评刊获奖名单
一等奖 二等奖 任 静
--1-122314/--44 --1-1561--1.1-0 --1-1024--130.1 --1-146616-.-.4 --1..62/1/1-.6. -/.2.32412-1-4--1-100514./4/2 --1-156513.4110 --1-1451---.-5/ --1-12501..-.-4
!本刊记者
吴
明
——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 清史专家冯佐哲
但是,记者也注意到凡以历史题材创作的影视剧 推出之 后 , 总引起作品与史实之争, 《康 》 剧也因为 “正 史戏说” 的问题, 引来不少争议, 弄得沸沸扬扬, 是是非 非。甚至有人说, 这是一部 “气死历史学家” 的电视剧, 尖锐地指出: 反映出我们的文化意识、 历史意识正在失 落!难道为了 “糊弄老太太们流泪” ( 该剧导演语) 就可 以借历史正剧之皮, 行胡编乱演之实吗? ! 那么应怎样看 《康熙王朝》 这部电视剧?该剧有哪 些 “硬伤” ?对创作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应持什么样态 度。 记者带着这些问题, 走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 究所研究员, 清史专家冯佐哲先生。 也宣扬什么该剧是 “一部以史实为依托的鸿篇巨制, 囊 括了康熙在位期间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并说陈道 明主演的 《康 》 剧, 将主要以历史资料所能提供的康熙 大帝为蓝本, 因为这毕竟是一部正剧” 等等说法, 可纵 观全剧, 我认为是言过其词, 是不符合事实的。其中许 多故事情节都进行了虚构、 篡改, 没有尊重历史真实, 作为 “戏 说 ” 剧, 可以另当别论; 如果作为一部严肃的 “历史正剧” , 我实在不敢苟同。 首先, 因为该剧是由二月河所著长篇系列历史小 说 《康熙大帝》 改编而成的, 因此就决定了它不可能是 历史正剧。因为作为历史小说的 《康熙大帝》 , 其本身 就是一部文艺作品, 其中情节不实、 人物虚构以及与史 无征的事件、 故事比比皆是, 这是不能苛求的, 即 “小说 就是小说, 不能作为正史” 。因此, 在此基础上改编的 记者: 冯先生, 您好!从报刊上经常读到您对一些 电视剧, 又怎么会是严肃的 “历史正剧” 呢? !事实也正
京城名家
!"#$#%& ’()*#+",
一部大导演、 大手笔、 大 制 作 的 -. 集 电 视 连 续 剧 《康熙王朝》 轰然落下了帷幕。 据悉, 该剧不仅投以巨资, 而且演员阵容强大, 大 腕云集, 场面恢弘, 服饰豪华, 剧情跌宕起伏, 集集相 扣, 引人入胜, 故具有很强的可视性。再加上陈道明、 斯 琴高娃以及陈家林等一批著名的演职人员的精心塑 造、 编导, 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 “陈氏” 康熙皇帝和 “斯氏” 的孝庄太皇太后。不温不火、 高超到 位的演技, 使剧中人物鲜活丰满, 个性突出, 展示了演 技派的功力, 以至该剧剧终落幕之后, 痴迷的观众还没 从剧情中醒过神来, 大有欲看续集分解之感。
友, 康熙帝又爱上了她……, 纯属无稽之谈。 噶尔丹, 清时蒙古准噶尔部首领, 少年时曾在西 2、 藏为僧 (实际上为人质) 。其兄被杀后, 返回准噶尔, 当 上了该部首领。后在沙俄的挑唆下, 率兵从新疆东进蒙 古本部。并威胁北京。清军先后在乌兰布通 (今内蒙赤 峰西北) 和昭莫多 (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南宗莫德) 之战, 打败了他,遂势渐弱,后悲痛患病而死 (一说服毒自 杀) 。 《康 》 剧中, 不但把康熙西征一事, 时间上往后推 迟, 而且说噶尔丹是被胤 祯 是所杀……均与史无征。
《北京档案》 !""! 年第 # 期
一、实事求是: 不是正剧, 是戏说。
京城名家
!"#$#%& ’()*#+",
《北京档案》 !""! 年第 # 期
京城名家
!"#$#%& ’()*#+",
礼葬于清东陵风水墙外。 《康》 剧中说她爱上汉人伍次
三、称谓混乱不确, 情节编造离谱。
记者: 有人在一些媒体指出, 该剧在人物称谓上闹 出很多笑话, 而且人物编得也有些离奇。 冯先生:由于该剧的编导者对清朝的典章制度不 甚了解, 或说根本就忽略了一些基本的历史常识, 所以 闹出了很多笑话。 “ 孝 庄 ”之 称 是 康 熙 皇 帝 给 他 死 去 的 祖 母 上 的 -、 “谥号” 。这是给后人用来对她的尊称。可在 《康》 剧中, 竟出现了太皇太后在世就自称: “我 孝 庄 如 何 如 何 ” 的 荒唐场面。再有, 在康熙朝, 人们对她一般都称为 “太皇 太后” , 可在该剧中有时称 “太皇太后” , 有时又称 “皇太 后” ( 如, “ 小毛子” 就这样叫) , 非常混乱。再如, “ 圣祖” 本来是康熙帝死后的 “庙号” , 在他前面只有 “太祖” (努 尔哈赤) 、 “ 太宗” ( 皇太极) 、 “ 世祖” ( 福临) , 没有 “圣祖” 一说。在 《康》 剧中有 “圣祖” 给孝庄太皇太后托梦之说, 不知由何而来。又如,该剧中有孝庄太皇太后到东陵 (今河 北 遵 化 ) 去 “祭 祖 ” 一场, 可当时的清东陵只有她 的儿子福临 (顺治) 一人的 “孝陵” , 不知祭的是何人? 《康》 剧中, 人物张口闭口都是 “满清” 长, “满 .、在 清” 短, 甚至孝庄太皇太后也自称 “满清” ……。其实 “满 清” 包含着歧视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贬义, 清朝统治者 从来没有自己称自己为 “满清” 的, 一般都是叫 “皇清” , 或 “大 清 ” 、 “大 清 国 ” …… ; “满 清 ” 一词是在清末民初 (特别是辛亥革命前后) ,人们反满情绪高涨的时期常 用的, 后来虽然偶尔也见人们使用, 但解放后提倡各民 族一律平等、 民族团结, 因此人们 (特别是学术界) 已很 少再用了。因为历史上汉人当皇帝时,从来没有 “汉 宋” 、 “汉 明 ” 的叫法, 偏偏少数民族人做皇帝, 才有 “蒙 元” 、 “满清” 的叫法。 虽然清初有过禁令, 但 /、 关 于 满 汉 通 婚 的 问 题 , 一直没有严格执行, 特别是汉女嫁旗人的事始终未断。 康熙皇帝本人就有好几位妃子是汉女。因此, 他 “提倡” 满汉通婚, 并不奇怪, 可是把李光地与蓝齐格格生拉硬 扯在一起 (说 什 么 他 们 二 人 都 属 兔 …… ) 却与史无征。 而在另一部电视剧 《铁 齿 铜 牙 纪 晓 岚 》 中, 康熙帝有禁 止继承者与汉女通婚的 “遗诏” ( 贴在慈宁宫墙上) 。同 一个人, 怎么又 “提倡” , 又 “禁止” , 岂不矛盾、 笑话。实 在叫观众无所适从。 苏麻喇姑, 历史上确有其人, 蒙古族, 贫苦牧民 0、 出身, 终身未嫁。从小侍候孝庄文皇后, 并随其嫁给皇 太极。她与孝庄文皇后岁数相差无几, 比康熙皇帝约年 长 01 余岁, 当为康熙帝的奶奶辈。她曾经参与满族服 饰的创制, 并是康熙帝的启蒙老师, 晚年还帮助康熙帝 教育子女。因此, 深受宫内上下人们尊重, 死后以嫔妃
四、正剧应尊重史实, 寓教于乐, 切忌误导观众。
记者: 听您这么一点评, 使我感到 《康》 剧岂不真如 胡适先生所言:历史犹如一个小姑娘,怎么打扮都可 以; 历史是几个大铜钱, 怎么摆都行 (大意) 了吗? !作为 历史学家, 您认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应如何创作呢? 冯先生: 首先, 我认为真正的 “历史正剧” 应该基本 符合历史事实,具有提高观众的素养,增加他们的知 识, 寓教于乐的功能, 也就是向人们多少普及一些历史 知识。至少不能制造混乱, 颠倒黑白, 误导观众, 以讹传 讹, 贻害后人, 尤其是广大青少年观众。其次, “ 历史正 剧” 应该怎样写呢?远的不说, 近人郭沫若、 田汉诸大师 在创作每部新的历史剧前, 均要参考正史、 野史、 笔记 等大量文献, 了解当朝的历史背景和典章制度, 反复推 敲, 然后才肯动笔, 并力求剧中的故事情节和虚构人物 都合情合理。初稿写出后, 还要广泛征求意见, 最后才 定稿, 给后人留下了不朽的名剧。只有这样创作出的影 视剧, 才具有生命力, 才称得上是历史正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