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利大于弊

中西医结合利大于弊
中西医结合利大于弊

中西医结合是在我国既有中医又有西医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其源头可以追溯到16世纪西医传入中国,17世纪中叶中西医汇通派产生。20世纪50年代,在党中央“坚持中西医结合方针”、“促进中西医结合”正确思想的指导下,中西医结合蓬勃发展,目前中西医结合领域已形成了在临床、科研、教学、管理诸方面逐步完善的体系,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医学进步最重要的标志是能够认识、解决、治疗当时难以解决、治疗的疾病。如用中药砒霜(AS2O3)注射液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对这种死亡率甚高,对西药(ATRA)治疗无效的难治和易复发的APL,中药显示出其突出的疗效。再如去年在抗击SARS的斗争中,党中央及时指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向,中西医结合在改善患者症状,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中西医结合是客观存在的,其优势的客观事实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中西医结合是客观需求

存在决定意识。过去,毛主席提出中西医结合是经过长期革命实践,深入基层群众中,从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提出的,决不是凭空臆想,一时冲动,它反映了社会和群众的实际需求。目前的实际状况更加清楚地表明了这种需求,根据最新的民意调查,对2748位民众进行“最愿接受(最喜欢)的医疗方法是什么?”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最喜欢西医治疗者276人,最喜欢中医治疗者515人,而最喜欢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者1957人。另一项对3747位民众进行“最喜欢的医生”的民意测验中,最喜欢中医者有741人,最喜欢西医者有426人,最喜欢中西医结合医生者有2580人。这两项调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客观需求。中西医结合半个多世纪以来历经风雨仍蓬勃发展的关键正是因为它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中医好、西医好,中西医结合更好”已经成为最普遍、最朴实、最一致的选择。

二、中西医结合符合医学科学发展客观规律

中、西医学共同的目标是研究和探索人类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防病治病的手段、方法。它们共同的对象是人和疾病。由于中、西医学各自形成的社会、历史及哲学背景不同,因此产生了各自的理论体系,但这不等于说二者是背道而驰、水火不容的,并不是一些人担心的所谓“结合一点,消灭一点;全部结合,全部消灭”。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优秀传统文化应及时吸收现代科技的优势,充实自身,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对现代科技并没有必要拒之门外,这就如同武林高手配上洋枪洋炮,百步穿百杨的功夫,更能御乱于千里之外,又能取胜于近距离的肉搏。反之,即便是张飞、关公也敌不过普通的枪子。世间最珍贵的是生命,在生命受到威胁需要用医疗手段去挽救的时候,不需要、更不应该区分这种医疗手段的出身,用什么理论体系、什么方法,是不是中、西医结合,符合不符合原体系的自身发展规律。只要能及时有效地挽救生命就值得进一步研究、发展和推广,这样的方法相信包括那些反对中西医结合的人也会欣然选择。活血化瘀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曾一度使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死亡率从当时单纯西医治疗的30%下降至15%左右。20世纪80年代以后,相关研究进入了梗死相关动脉血运重建的阶段,溶栓或经皮冠脉介入(PCI)使闭塞冠脉再通,恢复心肌血流灌注,从而挽救缺血心肌,缩小梗死面积,这使得AMI的病死率下降至5%~7%。不可否认,血运重建是当前无以取代的挽救生命最有效的方法,但事物的发展总是老问题逐步解决,新问题也逐步产生。如介入治疗半年后的高再狭窄率、无复流现象(no-reflow

phenomenon)的出现以及再灌注损伤等,这些问题又阻碍了介入治疗的进一步发展。中西医结合的宗旨是吸收中西医学各自的优势、特长,将其有机地进行结合,为我所用,解

决临床实际问题。如大家熟知中医重整体宏观辨证,西医重局部微观辨病。以心血管疾病为例,再灌注治疗后的困惑,我们称之为“后再注时代难题”是因络脉凝滞,微小癥积致血管内膜增厚,血管弹性回缩及限制性血管重塑而形成的再狭窄。经大样本调查,这种情况的产生与整体血瘀证关系密切,因此采用活血化瘀为主治疗,可使再狭窄率降至15.8%,此法对无复流防治的研究也初见端倪。“活血化瘀”对AMI的防治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上都有所进展,因此“活血化瘀”研究取得建国以来第一个中西医结合研究领域一等国家科技进步奖就很自然了。

改革开放使老百姓从“不管白猫黑猫,逮着老鼠就是好猫”中得到实惠,看到希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临床实践也是检验理论正确性的标准,中医、西医若没有求实的精神也不会发展至今天。中西医结合有今天的发展和这样深入人心的影响力也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患者从不会计较谁是中医、谁是西医、谁是中西医结合,更不会问各自是有什么定义,只要求谁能快速有效地解除病痛。社会发展如此,医学如此,艺术也不例外,只要吸收中西医文化各自的长处,并充分发挥,二者就不但可以结合,而且可奏出不朽的华章,如陈钢、何占豪将传统越剧优美的旋律与交响乐浑厚的表现方式完美结合奏出了轰动世界的《梁祝》,徐悲鸿、蒋兆和将中西画功底与表现技巧巧妙结合而成的丹青泼墨,以及国际影坛上张艺谋屡获殊荣的奇思妙想等。

三、中西医结合

是我国医学发展的客观趋势

有关调查提示,在我国农村的基层医务人员约80%采用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中医院及西医院中医科病房大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广东省中医院作为中医临床标兵单位,现代检测仪器以及西医诊疗手段一应俱全,中西医结合治疗占多数病房的主导地位。有效机制的运作源于社会需求的准确定位。国际上,在德国建立的第一所中医院是由我国中西医结合前辈开创,经久不衰;美国加州大学紧步后尘颇具影响;日本国内统计有90%的医师(西医)使用中药(汉方药)。可见无论国际大环境还是国内小环境,对中西医结合的需求是明确的。近年来,国内各高等医学院校开设的中西医结合专业(方向)报考踊跃,考生们趋之若骛,有的省中西医结合专业报考的考生比西医或中医专业的报考人数更多,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中西医结合的社会影响。中西医结合科研也推动了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针麻和针刺镇痛原理的研究促使针灸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活血化瘀、祛瘀生新与促血管新生将传统理论与现代技术结合,将对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的防治做出新的贡献,治未病与缺血预保护结合将为诱导内源性调控保护提供理论基础,并可能开创出区别于药物或介入治疗的抗缺血更强或更有效的治疗领域。总之,医学发展有各自的规律,但都要服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发展是硬道理,医药工作者们应以尊重科学的精神,凭着科学的良知及博大的胸襟认识到中西医结合是客观的必然,是不以人们的好恶、意志为转移的。

说到中西医结合这个概念,应该说不是一个新的概念,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有很多前辈和学者进行探索和发展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如何结合?在短时间之内可能难以做出一个明确的回答,也很难用几句话能够解释说怎么样中西医结合。但是在这里可以说一点,中西医结合肯定有它的特色和优势,这是比较显而易见的。简要说这个特色和优势,就是说中西医优势互补、突出特色、重在疗效。我们说不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不管中医、西医,治好疾病就是好医。所以说可以说一方面中西医结合为患者诊疗应该说提供了更多更适合的一些选择的方面,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为便捷的一些中西医诊疗服务。比如在一家医院

我可以得到中医或者西医或者同时我既可以做中医,又可以做西医,中西医结合的一些诊疗办法。另外一个,根据疾病的性质的不同,我们可以选择中医还是西医,哪方面疗效更好、费用更低、更为方便的一些疗法。比如说某些慢性疾病,目前西医还没有很好的彻底的治疗办法,而中医恰恰在这个疾病有它的特色和优势,有着非常好的疗效,可以用中医的办法去替代。某些疾病用中医的方法治疗起来可能比较慢,用时比较长,或者说难以达到一些根治的效果,比如说目前的恶性肿瘤。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该选择更为便捷、快速、有效的一些西医的治疗手段,所以说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中西医结合来说,为患者治病提供了一些更好的疗效。在某一种疾病的不同时期或者阶段,这两者续惯性的,也就是说做完中医治疗再做西医治疗,或者说同时中医、西医联合治疗,增强对疾病的疗效。比如说现在目前发病率非常高的恶性肿瘤,大家谈癌色变,中医药是目前现在治疗医学的肿瘤治疗方法里面,五大治疗方法之一,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生物免疫、中医药治疗。可以选择在肿瘤的不同阶段,采用中医、西医或者是两者联合,增强对肿瘤的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或者是比如说在手术后合并中医药的一些治疗办法,减少手术后的并发症。在放化疗期间,可以和某些中药,降低放化疗的一些不良反应。这都是中西医结合的一些特色和优势。

当前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是我国医药学必须明确的战略方向,其中最主要的有两件大事要做,一是创新理论,二是提高疗效。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疗效。在提高疗效的基础上,提供了创新理论的萌芽,要达到这个目的,关键在于发挥中西医学各自的优势,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念,主要是融会贯通、各取所长、提炼深化、去陈生新。其具体的治疗模式有以下几方面:1)中西医结合多层次、多途径、多靶点的综合治疗模式,例如融合中医药手术放疗、化疗、免疫疗法与干扰肿瘤宿主生存环带的新疗法,减毒增效、菌毒并治的新观念,联合乳头小切开、利胆排石中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新途径等。2)中西医结合个体化治疗,采用针对每个患者体质、病因、病机和病势的灵活的因人制宜的疗法。3)中西医结合康复疗法,兼融近期与远期、保存机体功能与生活质量的观念,减轻药物不良作用,重视药物安全性,促进康复健身。4)中西医结合身心综合治疗,既治疗器质性疾病,也解除心理上情志障碍,达到身心康复。

温家宝总理关于“实行中西医结合,发展传统医药学”的题词,代表了党和政府重申坚持中西医结合方针的决心,并对中西医结合的地位和作用给出了科学的、客观的评价,再次确认了中西医结合是发展传统医药学的重要途径。鉴于我国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并存的现实,无论是基于科学体系自身的发展规律还是医疗领域寻求最优效益的需求,都决定了在我国实行中西医结合是历史的必然。

1 成绩显著,特色明显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事业发展的特色和亮点,也是我们缩短与医学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并以自己的特色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优势所在。我国的中西医结合工作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奋斗,具备了良好的基础。仅以上海为例,首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奖上海就有9个项目获奖,占公示总数的20%,其中包括1项一等奖。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已经建成全国最大的中西医结合医院,医教研及管理等各项工作走在同类医院的前列。1997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NIH)召开有关针刺治疗作用的听证会,上海医科大学的曹小定教授和俞瑾教授出席会议并作了学术报告,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扩大了针刺治疗及其机制研究在国外的影响,对于美国社会公众和医疗保险认可并接纳针刺治疗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复旦大学中西

医结合学科在国际合作方面也有重大突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与美国同行在完成“The use of TCM in cancer treatment”先期研究的基础上,2005年与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联合申报课题U19已获得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通过,获得分课题经费215万美元;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妇女健康中心联合申请了以“中医药与女性生殖健康”为主题的NIH课题,经费达数十万美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与美国New York City大学正在合作进行中药对早期糖代谢紊乱的治疗研究,为下一步申报NIH课题做前期准备。高层次的国际临床和科研合作是上海“十五”期间中西医结合工作方面取得的突出进步。上海要建设成为亚洲一流的医学中心,就必须将发展中西医结合、构筑中西医结合为特色的医学体系作为其重要内容。

2 基础临床,值得关注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存在不同看法,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中西医结合学科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探索科学思路、研究方法和结合的切入点。中西医结合的内涵,应该是通过比较中西两种医学体系在医疗实践中所采用的思维方式、认识手段和应对措施的异同,吸收各自的长处,逐步做到在理论体系上融会贯通,在临床实践中优势互补。现代科学可以帮助理解和阐明深奥复杂的中医理论,而中医药学对人体生命现象的独特认识和对疾病独到的治疗手段又能丰富和充实现代生命科学的内涵。

目前,中西医结合学科基础和临床方面存在的问题均值得我们关注。

在基础研究中应该正确处理分析和综合的辩证关系。中西医结合不是中医西医化,不能用简单的还原论的方法来研究中医。如果用还原论的方法,就算你观察得再仔细、指标再先进,哪怕应用的都是分子生物学手段,也不能准确地阐明中医学理论的真谛。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中西医结合研究曾出现过一波又一波的“指标”热。从cAMP、cGMP,各种免疫球蛋白和淋巴细胞亚群,一氧化氮、内皮素、一氧化氮合酶,到现在的基因等,虽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但是又有几项真正在理论上获得了重大进展?更不要说是突破!不是说不需要分析的方法和手段,问题是必须与整体研究相结合,进行综合的研究。中医学是一门经验医学,但更是一门朴素的整体医学;而西医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一门实验医学。医学的发展趋势以及医学模式的改变,要求我们的研究不仅建立在生物学个体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强调个体差异,建立起立足于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上的新型整体医学,而中西医结合可以将现代科学微观化的优势和中医学整体化的理念有机地统一起来。一些有影响的中西医结合的重大成果,如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奖“肾本质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2]等,都是将两者结合得比较好的典范。这种结合要求研究者不但要有扎实的现代科学的基础,更要具备较高水平的中医理论的造诣。所以必须强调中西医结合工作者认真学习中医理论和努力提高中医素养。

在临床实践中应该合理开展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特别是中西药物的合用。中西医联合治疗是体现中西医结合优势的重要方面,对于提高疗效,特别是对于提高一些难治性疾病的治疗效果以及保护人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践中已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如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病证结合、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等等,但中西药的合用并不等同于中西医结合。泛泛的中西药物合用是否科学、是否合理、药物之间有无不良反应、是否适得其反、或者造成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等,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这就要求首先弄清楚中西医治疗各自的优势病种是哪些;对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中西医治疗各有哪些特色;在疾病的同一阶段,中西医对不同的病理环节分别有哪些作用;中西药物同时应用相互之间有没有影响等。临床上存在许多这样的疑问有待解答,但这些均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很少有关于此类研究工作的报道;研究者即便有所设想,也不容易获得各种科研基金的支持。

中西医结合是一门新兴学科,对不同的学术观点要有包容的态度,鼓励其在实践中成长,在发展中完善。有专家认为,应用中药单体所做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已不属于中医的范畴,这个问题可以讨论。单体的作用当然不可能全部代表含有复杂成份的母体的作用,但母体的作用是由各个单体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对单体的了解毕竟是向全面了解母体迈进了一步。我们当然希望有更多的关于中药药效和药理的研究能够结合中医的理论及中药的性味,但也不宜轻易否定这种部分阐明作用机制的研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团结更多的专业人员投身到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的事业中来。

3 广泛参与,共同研究

如果说中医现代化需要借助广泛存在于生命科学领域乃至其他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声、光、电、磁等手段进行研究的话,中西医结合则须吸引医学领域中的各个学科广泛参与,提倡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融合。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就是心内科、生物物理学、细胞生物学、病理生理学、中药学、药理学等多个学科共同合作的成果。肾本质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项目,最初是由上海医科大学一流的中医、中西医结合、生物化学和内分泌专家进行合作攻关,在临床阶段又有呼吸科、内分泌科、老年病科、儿科、妇科等学科的共同参与。针刺镇痛研究更是涉及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多个领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出身中医的专业人员投身到中西医结合事业中来,使这支队伍不断壮大;而西学中人员由于其知识基础的特点,仍然应该是中西医结合的中坚力量。在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广大西学中人员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上海的邝安、沈自尹、戴瑞鸿、俞瑾、奚九一、秦万章等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都是西学中人员。上海市卫生局近年来连续组织了两期高级西学中研修班,学员层次之高,政府投入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为中西医结合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在全国各省市目前对西学中不予重视的大环境下独树一帜,带了一个好头,但现在相应的政策还不配套。目前中西医结合医师的执业资格隶属于中医大类,即你要获得中西医结合的执业资格,你首先得拿到中医师的资格证书;而相当一部分中西医结合人员(包括正在培养的高层次西学中学员)医师资格证书是临床(即西医)类,他们即使具备中西医结合的执业能力,也不能获得相应的执业医师证书,这显然不合理,也违背了动员西医学习中医,鼓励他们实行中西医结合的初衷。

4 抓住机遇,谋求发展

目前国外对“结合医学”的研究和投入呈逐年上升趋势,美国NIH 1992年用于整个替代医学的研究经费仅200万美元,而近年仅哈佛大学麻省总院用于中医药的科研经费已超过1亿美元。国内的广东等省政府都已明确将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列入全省重点工作之一。这些都为我们积极谋求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面对这样一个大好的时机,中西医结合工作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4.1 选择一些工作基础较好的病种,制订中西医结合治疗指南目前西医治病有治

疗指南,中医治病有诊疗常规,但临床实际情况是大量患者在同时使用中西两种方法进行治疗。每种疾病的西医治疗指南加上中医治疗常规未必就是中西医结合的最佳组合。要提倡以人为本,患者求医希冀疗效好、痛苦少、费用低;中西医结合医师有责任有义务在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各种选择中为患者提供最佳方案。过去也制订过一些中西医结合诊疗常规,但其中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这些中西医结合诊疗常规被称为常规并不妥当,而应叫做指南,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指导性意见,给应用者以结合实际情况调整和创新的余地;二是个别单位制订的常规没有权威性,得不到同行的认可,难以推广。建议可以让学会的各个专业委员会参与这项工作,调动专家的积极性,提高执行指南的自觉性。

4.2 选择一些特色优势明显的病种,运用循证医学方法进行验证迄今为止,中西医结合循证医学的研究项目还很少,比较成功的一项是在国内五家大医院开展的在口服西药降糖药基础上加用一种中成药的中法合作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单用西药有效,单用此种中成药无效,但中西药合用可帮助患者进一步降低餐后血糖,这就为合理的中西药合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建议在“十一五”期间能组织若干中西药合用非常普遍的病种开展循证医学研究,提高中西医结合在临床实践中的科学性。

4.3 选择一些条件较好的综合医院中医科,加大投入,进行示范建设要坚持中西医结合的方针,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学术发展的宽松环境。综合性医院由于学科齐全、信息多而快、医疗资源丰富,开展中西医结合的基础条件非常好。建国以来,上海相当一部分的中西医结合成果,如阴阳学说、肾本质理论、活血化瘀研究、脉管病、肾主生殖研究、小儿性早熟等,都出自综合性医院或西医的专科医院。但目前的现状是,相当一部分综合性医院领导对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重视不够。因此“十一五”期间,通过政府加强对各个单位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情况的监督检查,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扭转这一“生态环境”不良的局面,对推动中医、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

我们应该有紧迫感,在“十一五”期间,团结各方面的力量,力争在原有的基础上,使中西医结合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 陈可冀,李连达,翁维良,等。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1):12.

2 沈自尹。从肾本质研究到证本质研究的思考与实践――中西医结合研究推动了更高层次的中医与西医互补。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4(4):47.

3 王文健。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推进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中西医结合学报,2003,1(3):161164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系统评价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系统评价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系统评价。方法选取12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方法;治疗组则在对照组方法的基础上给予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并分析讨论。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6.67%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的方法在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治疗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效果临床 急性脑卒中,中医称之为中风。急性脑卒中严重危害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其不仅具有高发病率,在患者中还具有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并且治疗后的复发率较高,是一种多合并症和治愈率较低的疾病[1]。此疾病对于患者和其家庭以及社会来说,都是沉重的负担。本文研究中对急性脑卒中患者使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方法,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6月26日~2013年6月26日收治的12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治疗组中女28例,男32例,年龄38~82岁,平均年龄(61.11±9.42)岁,患者平均体重(56.82±9.56)kg。初中学历及以下20例,高中学历25例,大专及以上学历15例。既往高血压病史40例,糖尿病病史20例。对照组中女30例,男30例,年龄37~83岁,平均年龄(60.77±8.45)岁,患者平均体重(53.23±9.32)kg。初中学历及以下25例,高中学历25例,大专及以上学历10例。既往高血压病史33例,糖尿病病史27例。在本文研究实验进行之前,以上患者均对本次实验有足够了解,均属自愿参与,并签署自愿协议,患者可在研究过程中随时退出,贯彻伦理学理念。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治疗方法,包括进行核磁检查、药物溶栓和抗血小板的治疗以及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方法的基础上,给予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组的治疗。患者将由医生每星期进行一次查房,并对脑卒中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讨论,制定深入的治疗方法,评定治疗后的效果。具体治疗方法为中医药辨证施治和康复治疗以及针灸治疗,同时开通脑血管病绿色通道,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最后,在治疗期间,医生每天查房,2周时间后将治疗组和对照组急性脑卒中患者在不同方法治疗的每周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进行比较,并分析讨论。

中西医结合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360docs.net/doc/2112258502.html, 中西医结合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西医结合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医学与哲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5年3期.姜如娇.吴英杰.孙杰. [2].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麻醉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中西医结合麻醉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纪要. 《临床麻醉学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 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4年7期. [3].中西医结合医院多学科“一体化”诊疗服务的探索与实践以江苏省无锡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为例. 《江苏中医药》.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5年1期.周蓉.黄继人.储兴.高宇峰.陆伟国.谭雪芳. [4].中西医结合延续护理对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效果及生命质量的影响.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 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5年10期.杨茜.邓永琼.李雨欣.杨晓琳.杨文信. [5].中西医结合康复对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本体感觉恢复的影响.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 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9期.雷鸣鸣. [7].中西医结合综合干预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44例.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5年2期.顾勤.滕士超.程岩.王沛.高向丽.王灵聪.马晓英. [8].中西医结合的原则与路径.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4年1期.刘沈林. [9].肺炎支原体感染性慢性鼻鼻窦炎中西医结合诊治的体会. 《广东医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4年9期.胡丹霞.连晓丽. [10].论“二三九四”中西医结合慢性病管理模式. 《医学与哲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

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疗效评价标准

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疗效评价标准的探讨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邹玺1刘宝瑞钱晓萍 摘要:医学的发展要求研究并完善肿瘤的中医药疗效标准,国内近期趋向达成共识,PFS(Progress Free Survival)/TTP(Time To Progress)作为第一评判标准;生活质量作为第二评判标准;中位生存期、一年生存期作为次要标准。 关键词: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肿瘤循证医学 1、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近况 随着人类疾病谱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国际天然药品市场不断扩大,中医药正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得到重视,已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对中医药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地要求对中医药临床疗效作出客观、科学、系统的评价〔1〕。然而,目前中医药临床研究的质量存在诸多问题:常缺乏严谨合理的设计和严格的操作规范,缺乏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随机对照试验资料极少,随机质量不能让人满意,盲法应用较少,全部病例无临床结局评价,如致残率、病死率等,对不良反应、随访资料的收集欠缺,所以,疗效难以评定。同时,在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这一环节中,未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疾病谱的变化,自觉不自觉地照搬西医过去生物医学模式的疗效评价方法和标准,从单侧面、单生物学因素着手,缺少科学、系统地反映中医个体诊疗特色和复合干预策略的疗效评价方法,这一点严重影响了中医药新产品、新技术、新疗法的质量和水平及其可信度,也无法将中医药可能存在的临床疗效和特色客观地显现出来。这一点在肿瘤的中医药质量方面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建立在严谨、科学基础上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评价,是中医药临床研究发展之重心,是中医药走向世界、更广泛地为人类健康服务且与国际接轨的必经之路,是中医药开发研究最快捷的途径。 2、完善肿瘤的中医药疗效评价标准的必要性 客观、科学、系统的评价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疗效,需要研究制定一个符合中医药疗效特点的标准或方案,原因在于〔2〕:①现有的标准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中医药治疗肿瘤的效果; ②现今中医肿瘤疗效评价过分倾向于向西医(特别是传统的)疗效标准看齐,人云亦云,失掉了自己的特点,而中医治疗肿瘤的疗效有其固有的特点(如带瘤长期生存)和长处(如症状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其作用机理与西医药亦有较大的区别;③鉴于目前中医肿瘤临床与科研工作的现状和疗效标准的混乱状况,研究并完善肿瘤的中医药疗效标准,已成为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之一。 疗效评价并不是单纯的中医的问题,西医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一直沿用WHO提出的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无变化(NC)和病变进展(PD)的分级标准。肿瘤细胞完全杀灭是现代医学治疗肿瘤的理想标准。但是,从肿瘤细胞增殖动力学及抗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规律来考虑,要达到体内肿瘤细胞的完全消灭,几乎是不可能的。迄今为止,恶性肿瘤的治疗,仍以手术、放疗、化疗为主,其疗效虽不断提高,但要达到肿瘤的完全杀灭,“无瘤生存”,只是一个理想的目标。恶性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局部瘤体的表现只是全身病变的部分反映,许多“早期”的癌症患者,在诊断时已有亚临床转移灶的存在。因此,在外科领域,即使通过扩大根治术来提高疗效,肿瘤也很快复发。而作为非手术治疗的放、化疗来讲,由于许多肿瘤细胞对治疗的不敏感性,即使加大剂量,也往往造成机体的严重损害而无法完全杀灭肿瘤细胞。现行的WHO的实体瘤评价标准,一是仅以影像学资料作为评价疗效的唯一标准,以局部的疗效来判定疾病的治疗效果;二是仅以瘤体缩小持续4周以上来评价,反映的只是近期的疗效;三是以单一的客观标准来反映复杂的人体病变,忽视了作为社会上的人的主观感受。因此,不论中医西医,肿瘤学家们均认为 作者简介:邹玺(1975-),女,江西九江人,南京中医药大学2003级博士研究生

中西医结合肿瘤病学

肿瘤:是机体中正常细胞在不同的始动与促进因子长期作用下所产生的增生与异常分化所形成的新生物。 肉瘤:恶性肿瘤来自间叶组织者称为肉瘤。 癌:恶性肿瘤来自上皮组织者称为癌。 肿瘤标志物:肿瘤细胞或癌组织由于癌基因及其产物的异常表达和合成释放的生物活性物质或宿主对肿瘤进行反应而产生的一类生化分子,它提示了肿瘤在宿主体内的发生发展过程和癌基因的活化程度。 化疗:广义的化疗是指应用化学药物杀灭体内外病原体或新生物,抑制其生长繁殖的化学治疗过程;狭义的化疗则是指应用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治疗恶性肿瘤。综合治疗:是指根据病人的机体情况、肿瘤的病理类型、侵犯范围(病期)和发展趋势,有计划地、合理地应用现有的治疗手段,以期较大幅度地提高肿瘤治愈率、延长生存期、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大咯血:24h内咯血500ml以上,或出血至呼吸道,对生命造成威胁时叫大咯血。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伴随有现存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癌前疾病:是指一些可能转变为癌症的疾病或情况。(而癌前病变是指各种组织的上皮出现不典型增生或称异型增生,是可能癌变的病理情况。前者是一个临床概念,后者是一个病理概念) 多发性骨髓瘤(MM):亦称浆细胞骨髓瘤,是由于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的浆细胞恶性增殖所致的肿瘤性疾病,属浆细胞肿瘤的一种。 二.知识点 1.浸润是肿瘤播散的主要方式,是恶性肿瘤细胞转移的基础和前奏。 2.在恶性肿瘤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往往是内外之因联合作用而导致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痰湿或邪毒蕴积,发生局部气滞血瘀、痰凝湿聚、邪毒内蕴等一系列病机变化。 3.我国癌症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有人口老龄化、吸烟、不良生活习惯和环境污染等。 4.病理学检查是肿瘤最可靠、最具有价值的诊断方式。也是决定治疗方案的依据。 5.中西医结合是当今治疗恶性肿瘤最具有优势与特色的疗法之一。 6.肿瘤治疗存在的问题:①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提高②临床治疗方案有待进一步规范③药物临床应用尚欠合理④不良反应的防治重视不够⑤中西医结合切入点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7.化疗药物可有效治疗肿瘤,但同时也成为医源性因素可引起其他恶性肿瘤,尤其是血液系统肿瘤。 8.单纯疱疹病毒-2(HSV-2)和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宫颈癌 EB病毒——鼻咽癌HBV,HCV——肝癌 9.TNM分期:原发肿瘤的大小和范围(T),淋巴结(N)受累情况,肿瘤转移情

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师承制)专业毕业论文 [精品论文] 蔡瑞康

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师承制)专业毕业论文 [精品论文] 蔡瑞康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白癜风学术思想与临床研究 关键词:白癜风白驳汤中西医结合治疗心理干预学术思想 摘要:蔡瑞康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皮肤科临床工作50余载,勤求古训,博采众长,立法遣方,灵活善用,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在临床工作中结合现代医学进展,将中医与西医两种诊疗体系有机结合,提出了皮肤病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诊治理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白癜风、皮炎、湿疹、银屑病、痤疮等常见的皮肤病,效果显著,享誉全国。白癜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获得性色素脱失性皮肤病,发病率1%~2%,治疗方法虽多,但起效慢、疗程长、治愈率低,是皮肤科顽症之一。蔡教授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是由肝肾不足、气血不和、气滞血瘀所致;治法以滋补肝肾、调和气血、活血化瘀为主,同时重视情志因素的致病作用,辅以疏肝理气解郁药物,精心研制出经验专方“白驳汤”。本课题通过采用皮肤镜、皮肤图像分析系统、皮肤颜色测量仪等现代医学观测方法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客观测量,研究导师白驳汤中医西结合治疗白癜风的临床疗效及辨治思想。结果证实,结果证实,(1)白驳汤中西医结合组起效快,各时间段总体疗效均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组,并且随治疗时间的增加白驳汤方显示了更佳的疗效;(2)两组白斑的色素恢复的过程都是渐进的,疗效与治疗时间的程正相关性,说明对于白癜风这种慢性难治性皮肤病,应强调坚持连续治疗的重要性,疗程长是该病的治疗特征之一;(3)疗效观测指标可以量化,比以往的临床单纯感官判断更加敏感和客观。皮肤镜及图像分析技术可观察到毛囊周围出现的色素点和毛细血管充血扩张等白斑早期复色迹象;(4)白癜风发病和加重与精神因素密切在本次研究中得到证实,让患者及时了解到疗效进步,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辅以疏肝理气解郁调治,有助于减轻患者精神压力、增加治疗信心、配合医生完成治疗,进而提高总体疗效。本课题还通过对门诊120例白癜风患者进行心理问卷调查、心理干预和分组检验,目的是判断心理干预在白癜风治疗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心理干预治疗对于白癜风治疗确有辅助增加疗效的作用,并有助于提高疗效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治疗肿瘤的三大优势

中医治疗肿瘤的三大优势 中医治疗肿瘤的三大优势第一,能有效地防范肿瘤的发生发展。治“有形”之瘤,固非中医之所长,但对预防尚未“成形”之瘤的发生,传统中医学有其广阔用武之地。中医学的特点是以“人”为本的整体观点,以调整阴阳辨证施治为核心。而癌症的发生,从致癌物参与人体代谢,癌症的启动、促进,DNA损伤、修复,然后进入癌前病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从癌前病变发展成原位癌,再从原位癌发展成具有浸润或转移能力的进展期癌,约需5~20年左右的时间,这一漫长的过程为中医药提供了充分的预防与治疗空间。其次,中医治疗肿瘤的优势领域还包括多个方面,如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继发症;配合放化疗,减毒增效;改善机体内环境,调整免疫;当肿瘤患者已接受手术或放、化疗缓解后,运用中药防止其复发或转移等。第三,中医学还可以在肿瘤的直接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在胰腺癌、胆管癌、肝癌、脑瘤、肉瘤,以及已复发或转移的中晚期肿瘤治疗中,若思路对头、应对有序、组合有方的话,完全有可能促使其“柳暗花明”。特别是从天然药物中寻找抗癌有效成分,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诱导癌细胞分化和凋亡,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领域。在这方面,中医药学将大有作为。总之,在降低癌症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中,中医学有极其重要

的一席之地。走出“传统疗法”的一些误区传统中医药基本上是一种经验性探索所积累的知识体系,有时由于缺乏必要的“判决性”实验的检验,故存在着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或经验。尤其是当前有些广告的宣传性词语,值得引起人们注意。以毒攻毒传统的“以毒攻毒”,并非中医药治癌之优势。因为中药中许多毒药,它们的毒性是明确的;但有否抗癌药性,或者说临床是否真的有抗癌功效,是需要打问号的(根据分析,在动物实验中,得出某种提取成分有抗癌性和临床真实个体身上有否抗癌性,许多情况下完全不是一回事,前者很普遍,后者却较难得出阳性结论)。退一步说,真的“以毒攻毒”,不如找化学合成抗癌药更妥当些。这些药物的问世,毕竟经历过较严格的药理学筛选与实验。活血化瘀“活血化瘀”抗肿瘤很长一段时间也很时髦,但有许多临床证据表明,对晚期肿瘤患者,特别是肝癌患者,一些活血化瘀药不仅会促使肝内转移,而且容易诱发大出血,导致肝昏迷。一些实验结果也证实,活血药使用不当,会促使肿瘤快速生长与转移。因此,在很多情况下,需慎之又慎!软坚散积“软坚散积”也是常用抗癌疗法,而且以往是作为治疗甲状腺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但研究表明,部分甲状腺肿瘤是“碘”依赖性的,而软坚药中不少是含碘很高的,如海藻、昆布等,故这些自属禁忌!

中西医结合肿瘤学试卷(含答案)

一、名词解释:5*2分=10分 1、肿瘤:是机体正常细胞在不同的始动与促进因子长期作用下所产生的增生与异常分化而形成的新生物。 2、化疗:广义的化疗实质应用化学药物杀灭体内外病原体或新生物,抑制其生长繁殖的化学治疗过程;狭义的化疗是指应用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治疗恶性肿瘤。 3、癌前疾病:是指一些可能转变为癌症的疾病或情况;癌前病变:是指各种组织的上皮出现不典型增生或异性增生,是可能癌变的病理情况。 4、原发性肝癌:是指发生自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的恶性肿瘤。 5、上腔静脉综合症:绝大多数由肿瘤引起,主要是支气管肺癌和上纵膈其他肿瘤所致上腔静脉、奇静脉受压迫,静脉回流障碍,出现头颈部浮肿、面部青紫瘀血、眼结膜充血、颈部和胸壁静脉怒张、头晕、头痛、视觉障碍、意识改变等。 二、填空题:30*0.5分=15分 1、肺癌的五大主症是咳嗽、咯血和血痰、胸痛、气短、发热。 2、肿瘤发病的病因是六淫致病、七情内伤、饮食劳伤、体质内虚;病机是气滞血瘀、痰凝湿聚、毒邪内蕴、脏腑失调正气虚弱。 3、肿瘤常见并发症有大出血、急性梗阻、癌性发热、恶性积液、代谢急症。 4、颅内压增高三联征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

5、肝癌的形态分型有巨块型、结节型和弥漫型。 6、肺癌的中医证型有痰气阻滞证、邪伤肺络证、气滞血瘀证、肺气亏损证、肺肾阴虚证、毒热蕴结证。 三、判断题:10题×1分/题=10分 1、直肠癌早期症状为排便习惯和粪便性质改变。(是) 2、根据WHO制定的三阶梯止痛方案,癌痛病人应坚持按时给药的原则。(是) 3、按病理分型可将肺癌分为中央型肺癌和周围型肺癌。(非) 4、乳腺癌最常见的转移器官依次是骨、肺、肝、软组织、脑。(非) 5、凡AFP升高即可诊断为肝癌。(非) 6、细菌感染与肿瘤发生无密切关系。() 7、吗啡类止痛药在使用时具有封顶反应。() 8、在目前肿瘤的治疗中,首选放射治疗。() 9、某些肿瘤,即使出现远处转移灶仍不能归为晚期。() 10、癌基因是肿瘤细胞所特有的,其表达导致了肿瘤的发生。() 四、选择题:20*1分=20分 1、对胃癌早期诊断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是( C ) A.X线 B.B超 C.纤维胃镜检查 D.心电图 2、下列哪项抗癌药物对静脉有强刺激性( D ) A. 甲氨喋呤 B. 5-氟脲嘧碇 C.顺铂 D.长春瑞宾 3、对肺癌诊断最有效的检查手段是( A ) A. 纤维支气管镜 B.胸部X线检查 C.痰脱落细胞检查 D.CT 4、下列哪项是目前治疗肿瘤方法中首选的( B )

脑卒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脑卒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心房纤颤、高脂血症、吸烟、酗酒、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是导致脑卒中危险度最高的因素,充分认识脑卒中的病因与危险因素,对于预防和控制脑卒中的发生、提高人们生命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中老年人加 强健康教育、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平衡膳食结构、减轻心理社会因素对血压的影响、有效降 压治疗等于行为干预措施的预防脑卒中、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基本要素。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A 一、预防 平衡膳食机构 1低盐饮食,现代医学认为高血压的发病原因之一是体内电解质钠的含量过高,引起钠水潴留、血容量增高而导致血压升高。 2 低脂高纤维饮食,研究表明,每日摄入30~50克大豆蛋白能显著降低有害的血清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而不影响人体有益的高密度胆固醇水平;每天坚持吃大蒜,经4~5周后血压会下降10%,血清胆固醇会降低8~10%;各种蔬菜及水果中含有维生素C,可以调节胆固醇的代谢,控制动脉硬化的进展。 3少饮酒,大量饮酒或浓度高的酒可以引起神经中枢功能失调、大脑皮层高度兴奋、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发生脑卒中的机会明显增多,特别是老年人常在饮酒时或饮酒后突然发作脑 卒中的病例屡有发生。因此,中老年人应尽量减少饮酒量,男性每日饮酒的酒精量应少于 20~30克,女性则少于10~15克,高血压患者应戒酒。 二、现代医学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 脑起搏器对过度兴奋的神经细胞有抑制作用,对紊乱的神经细胞有整合作用,对缺氧受损的 神经细胞有修复作用,对功能低下的神经细胞有激活唤醒作用。最近美国科学家研究还发现 磁场能够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防止老年性痴呆,延长人的寿命。起搏器是目前治疗脑卒中 较好的方法。 2、治疗药物 防治脑卒中西药中有:拜阿司匹林、氯比格雷、脑活素片、弥可保等,都是疗效比较可靠, 有治疗针对性的用药,其中阿司匹林是防治脑卒中的基础用药,对防止脑卒中复发有一定疗效,但临床应用阿司匹林显示有47%的患者存在用药抵抗,即使是阿司匹林肠溶片,也会对 胃肠造成负担和影响,有各种出血倾向的患者,更应禁止使用阿司匹林,服用阿司匹林,须 在医生指导下针对自身情况和病症特征选择用药。 三、中医辩证论治 (一)中经络 1.风痰入络证 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謇,甚则半身不遂, 或兼见手足拘挛,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中西医临床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360docs.net/doc/2112258502.html, 中西医临床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西医临床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新形势下中医药院校中西医临床专业学生的就业瓶颈与对策. 《饮食保健》.2015年9期.马宏宇. [2].中西医临床专业实施小班化病理教学的探讨. 《数理医药学杂志》.2014年4期.王凤杰.陈显兵.刘锦红.王丽芳. [3].在我校中西医临床专业开展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方案的效果评价. 《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9期.胡一梅.岳仁宋.谭漪.郭静. [4].在新医改背景下培养面向农村基层的中西医临床全科医学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中医教育》.2013年6期.郑玉玲.张大伟. [5].中西医临床免疫治疗口腔扁平苔藓的临床研究.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0年4期.莫清波. [8].甲状腺结节的中西医临床研究进展. 《医学综述》.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5年16期.陈悦 《河北医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1年12期.夏之岷.周万先.王卫军.张凤华.张培楠. [10].中西医对失眠与心血管疾病共病的研究进展. 《疑难病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6年1期.李璐璐.刘梅颜.张丽军.刘梦超. 二、中西医临床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Synucleinγ在直肠癌组织中表达及与直肠癌中西医临床指标关系的研究. 作者:江滨.中医外科学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学位年度) [2].原发性痛经的中西医临床治疗进展.被引次数:1 作者:徐蓉.中医妇科学长春中医药大学2007(学位年度)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的优越性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的优越性 发表时间:2010-02-01T11:16:46.18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32期供稿作者:杨秋汇 [导读] 脑卒中是指由于急性或慢性缺血缺氧引起的脑组织损害所产生的高级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症。 杨秋汇(天津市南开医院 300100) 【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32-0082-02 【摘要】卒中单元是目前国际上脑血管病临床治疗最为有效的方法,在我国,应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疗脑血管疾病方面的优势,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能有效地降低急性卒中患者的病死率,减少并发症,提高卒中后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中国特色概况 脑卒中是指由于急性或慢性缺血缺氧引起的脑组织损害所产生的高级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症。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病程长、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特点,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制定一种有效的脑血管疾病管理的新手段是当务之急。2000年初,英国医学杂志公布了应用循证医学的手段对脑血管病目前治疗手段的重新评价,按照这个评价结果,目前治疗卒中最有效的手段不是一种具体的药物而是一个管理系统,即卒中单元[1]。自此,起源于欧洲的卒中单元,作为一种新的脑血管病管理模式,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我国脑血管疾病临床究人员的关注。 狭义的卒中单元指在医院的一定区域内,如卒中病房中,组织神经专科医生及专职的物理治疗师、职业康复师、语言康复师、心理学家、专业护理人员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对卒中病人或发生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人进行全面的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以改善预后、提高疗效的卒中病人管理模式。广义的卒中单元把卒中病人的管理延续到出院之后的家庭医疗和社区医疗及社会收容机构医疗,形成卒中病人管理的社会系统工程[2]。2003年美国和欧洲的卒中指南都明确指出:卒中患者应该在卒中单元里接受治疗,卒中单元是今后卒中治疗的方向。 中医对中风偏瘫的认识很多,究其病因,虽历代各医家学说纷纭,不外虚实两类,虚、火、风、痰、气、瘀六种病因。其病位皆为脑和经络。其病机较复杂,《素问·调经论》篇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亦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在我国, 中医已经长久广泛地用于卒中的治疗中,并获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在中风的诊断、治疗和调护方面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医疗模式,至今与西医方法并存于临床。Stroke Unit突出以人为本,这与中医学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不是中医疗法和西医疗法的简单叠加,而是从理论上进行有机的结合;从管理上将中西医各自在治疗、护理和康复中的优势在临床上进行优化组合,将西医的紧急救治和中医在治疗康复中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更能体现卒中单元的效率和有效性。中医在治疗中风偏瘫方面疗效是我国的特色,将国际上通用的卒中单元模式与有效的传统中医治疗方法相结合,将中医治疗脑卒中的中药、推拿、针刺方法融入卒中单元之中,建立并完善规范的融西药、现代康复技术、中药、针灸、推拿为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是我国目前脑血管病临床实践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石学敏院士推广以针灸为主的“石氏中风单元疗法”在国内的应用,揭开了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序幕。李向荣等[3]通过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卒中单元对住院卒中病人所带来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住院病死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组死于并发症低于对照组(P<0.05)。樊永平等[4]在卒中单元中运用中药制剂治疗脑卒中病人,结果能有效地降低中医症状积分,升高急性脑梗死病人Bathel 指数(BI)评分、减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进一步证明了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的优越性。张运克[5]自1996年以来,应用中西医结合康复疗法治疗50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应用尼莫地平法评定疗效。结果好转率达到80%以上,临床治愈率达到50%以上,并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证明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的优越性。吴俊红等[6]自2002年12月开展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缺血性中风的管理模式以来,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NIHSS评分及临床疗效评分均高于普通病房管理。2006年广东中医院黄燕等“关于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研究”(其主要研究方向为运用中医药防治脑血管病变)及2006年10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牵头启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疗效评价的示范研究”的启动进一步证明了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在中国具有的可行性、优越性。王万林等[7]将全部278例发病7日内的急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62例采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对照组116例应用西药常规治疗。观察2组14日内病死率、死亡原因、感染发生率和随访21日欧洲卒中积分(ESS)和90日Barthel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指数(MBI)。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比常规治疗模式具有优越性。宋冬梅等[8]观察中西医结合的卒中单元模式下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疗效,将120例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66例为治疗组,54例为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西医结合联合用药,早期功能康复训练,结果:治疗后两组各项功能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改善,但治疗组改善的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的卒中单元可以提高急性期的临床疗效,促进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吴俊红等[9]选择2002年12月—2005年11月收治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住院病人160例,随机进入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组(治疗组)和西医卒中单元组(对照组),每组80例,主要观察指标有日常生活能力评估(BI)、神经功能评估(NIHSS)。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病人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对照组病人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能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病人日常生活能力。杨楠等[10]观察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急性期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将100例急性期缺血性中风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组(治疗组)与西医卒中单元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按目前一般卒中单元模式进行综合治疗,治疗组另加规范的中医辨证治疗和针刺治疗;主要观察指标为神经功能评估(M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估(BI)。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病人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对照组病人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与一般的卒中单元比较,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更能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病人日常生活能力,急性期缺血性中风患者可从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的医疗模式中更多获益。李丹丹等[11]将94例严重脑卒中(牛津残障量表评定均为5级)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中西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按卒中单元模式进行治疗,中西组加用规范化中医药辨证施治及针灸治疗,观察项目为住院病死率、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SS)、功能独立性量表(FIM)、牛津残障量表(OHS)评分等。结果中西组SSS、FIM评分治疗前后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中西组OHS恢复到3级~4级者较对照组多(P<0.05);两组病死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较一般卒中单元对患者更有益。 通过探讨一种中西医结合脑卒中治疗模式的特点和运作方式,为脑卒中治疗模式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是我国在

中西医临床医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360docs.net/doc/2112258502.html, 中西医临床医学论文题目 一、最新中西医临床医学论文选题参考 1、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中药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初探 2、《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解读 3、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高年级学生学习现况及专业素养调查结果与对策分析 4、优化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习规划的研究 5、中西医临床医学生多元化技能训练实践与探索 6、中医学及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导师制新探 7、谈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基础技能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对策 8、中医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现状与反思 9、高等中医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探索 10、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探讨 11、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基于“挑战杯”竞赛平台 12、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专业思想探讨 13、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伤寒杂病论》分段教习法研究 14、构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实习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 15、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考核方式改革与探索 16、我院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17、中西医临床医学(农村全科医师)培养方案的实践与探索 18、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开设《中医养生学》的探讨

https://www.360docs.net/doc/2112258502.html, 19、推拿学(第2版)(供针灸推拿学.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骨伤.康复. 20、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质量跟踪调研分析 二、中西医临床医学论文题目大全 1、高等中医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业观调查分析 2、提高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伤寒论”教学质量的思考 3、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习管理考核体系的构建与对策 4、整合医学教育模式下中西医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思考 5、“科硕门”后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思政教育现状的SWOT分析 6、微课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验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7、浅析中西医临床医学实习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8、浅谈多媒体在中西医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9、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对本专业所开课程认知度调查与分析 10、从中西医的异同谈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 11、5+3模式下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发展策略 12、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教师能力要求及其培养途径的思考 13、浅谈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西医结合思维的培养 14、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办学思路与改革探讨 15、优化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医用化学课程教学的探讨 16、"寓教于研"--培养拔尖创新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实践与探索 17、浅谈中西医临床医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18、五年制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全科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19、浅谈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第十学期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肿瘤治疗存在的问题及中西医结合的研究重点

?专家论坛?肿瘤治疗存在的问题及中西医结合的研究重点 凌昌全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中医科,上海200433) [摘要]目前的肿瘤治疗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肿瘤的过度治疗普遍存在;(2)急功近利而缺乏长远规划;(3)综合治疗缺乏合理的内涵;(4)缺少有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5)对中医药的优势认识不足、发挥不够。中西医结合在肿瘤防治中大有可为,应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1)加强中医对恶性肿瘤基础知识的认识和研究;(2)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合理化、规范化方案的研究;(3)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疗效标准的研究;(4)加强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术后复发、转移的研究。[关键词]肿瘤;治疗;中西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R2-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977(2003)03-0168-03 Problems in cancer treatment and major research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LING Chang-Quan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anghai Hospital,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Shanghai200433,China) [ABS TRACT]There exist some problems in the present cancer treatment,such as:(1)prevalence of excessive treat ment; (2)lack of long-term research plan;(3)lack of reasonable comprehensive treat ment;(4)lack of operative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5)the superior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was undervalued and underused.Integrative medicine shoul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 tment of cancer.Further research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1)enrich and improve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TCM on cancer;(2)enhance the research on rational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of cancer treatment program of integrative medicine;(3)enhance the research on criterion of therapeutical effect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in trea ting cancer;(4)enhance the research 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of cancer by integrative medicine. [KEY WORD S]neoplasms;therapy;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J Chin Integr Med,2003,1(3):168-170] ①由于环境污染加剧、营养失衡、人口老龄化以及激烈竞争下生活压力增大等因素,目前全世界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20世纪90年代,有1/10的人死于肿瘤。据估计,21世纪初,全世界每年新发肿瘤病例数将高达1500万。同时,癌肿的发病谱也发生了变化,在大城市中肺癌已跃居发病首位,结、直肠癌和乳腺癌、胰腺癌、肝癌等发病率均有所上升,而宫颈癌、食管癌的发病率则明显下降。肿瘤的治疗方法不断改进,新药及新型疗法层出不穷,人类在肿瘤治疗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目前对大部分恶性肿瘤尚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人们依然“望癌生畏”。如何从中医药学这个伟大宝库中积极探索新理论,开创新方法,改变我国肿瘤防治现状,提高临床疗效,使其具有国际领先水平,是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研究的重要方向。 1目前肿瘤治疗存在的一些问题 1.1肿瘤的过度治疗普遍存在肿瘤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老年肿瘤患者多合并有其他疾病,因此危害他们机体的主要因素或导致其死亡的直接原因往往并非就是恶性肿瘤,但肿瘤常成为临床医师关注的焦点而使患者接受强有力的治疗。由于事实上相当一部分患者并不能得益于临床治疗,但又极少有肿瘤患者不去积极接受治疗,其结果是这部分患者徒受过度治疗之苦。 1.2急功近利而缺乏长远规划临床医生考虑的往往是肿瘤能否切除,经放疗或化疗后瘤体会不会缩小,至于患者的生存期能否延长,生活质量是否提高却很少顾及。目前肿瘤的临床治疗主要还是以近期疗效为评价终点的短期行为。由于多数肿瘤治疗方法的损伤较大,治疗引起的并发症并不少见,所以并非所有的治疗都能获得预期的近期疗效。因不适当的治疗而使患者生活质量严重受损,甚至提前死亡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对多数手术不能治愈的患者行大剂量化、放疗后并没有明显改善预后,强化治疗的速决战不仅增加严重并发症的危险性,也没 [作者简介]凌昌全(1957-),男,博士,教授、主任医师.

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老年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老年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性脑卒中患者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6例脑卒中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与西医结合运动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灸和冰火疗法等中医治疗方法,于治疗前后进行比较分析,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康复时间明显缩短。结论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明显提高患肢运动能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标签:脑卒中;中西医结合;康复 近年来我国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急性脑血管疾病在人口死因中排序中居前位。我国的脑血管病发病率是全世界最高的国家之一[1]。随着社会进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进展,脑卒中发病率有提高趋势,脑卒中后约有75%以上的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残疾,包括肢体、言语、吞咽功能等功能障碍,很多患者同时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问题,致残率居第1位。本文选择我院2009年~2013年治疗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稳定后186例患者进行了综合康复治疗,现将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及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为2009年3月~2013年12月康复科及神经病房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纳入标准[2]:首次发生脑梗死和脑出血或复发者;有肢体运功功能、言语功能、吞咽功能障碍;经头部CT或MRI证实;年龄≥65岁;格拉斯哥(GCS)评分>8分;患者家属均同意康复治疗;无精神病史和交流障碍。共人选1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93例,其中男51例,女42例,年龄67~89岁,平均年龄69.3岁;脑出血37例,脑梗死56例;治疗组93例,其中男53例,女40例,年龄65~85岁,平均年龄68.1岁;脑出血33例,脑梗死60例。 1.2方法所有入选患者急性期均在神经内科病房内住院治疗,在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病情平稳后,开始行康复介入,早期主要以摆放良好肢体位及肢体被动训练为主,肢体训练由康复师完成,早期以保持关节活动度为主,采取温和的肢体关节被动运动及拮抗肌的主动收缩来降低痉挛肌的肌张力,避免加重痉挛的因素,患者采取对抗痉挛的体位,从简单的屈伸开始,活动充分,合理适度,避免损伤关节、肌肉,2次/d,30min/次,进行良姿位训练。从健侧到患侧,幅度从小到大,循序渐进。逐渐进展为坐位平衡训练、立位平衡训练及站立、行走等,在训练患者步行时,交替锻炼两腿的负重、独立步行,同时注重手功能训练,在训练手部活动时,指导家属帮助做按摩运动,用小器械训练手指的伸屈与分开等活动,消除手指的屈位痉挛。卧床期间,由护士给予临床护理指导,防止呼吸道及泌尿系统感染,保持局部皮肤清洁,防止压力性溃疡的发生;早期克服患者的心理障碍,与患者及时沟通,使其充分理解康复的目的及训练的目标,减轻焦虑抑郁,积极配合治疗。治疗组除了接受常规性康复治疗外,同时接受中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脑卒中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脑卒中临床观察 标签:脑卒中;卒中单元;中西医结合疗法 卒中单元是一种针对卒中患者的多学科密切合作、多元医疗模式的管理系统[1-2]。卒中单元在我国推广后,中医疗法引入其中,内容不断丰富。近年来,本院心脑中风科建立了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卒中单元,做到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有机结合,同时早期针灸干预,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为2008年1月-2010年12月本院心脑中风科收治的12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按入院先后排序号0~119,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随机分为卒中单元组(对照组)和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组(治疗组)。治疗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42~80岁,平均(62.0±16.4)岁;脑出血15例,脑梗死45例。对照组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45~81岁,平均(63.0±15.7)岁;脑出血13例,脑梗死47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病因和伴发疾病、并发症、治疗前病情严重程度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3],中医诊断符合“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4]。 1.2.2 纳入标准①首次脑梗死或脑出血;②年龄18~80岁;③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证实;④发病3 d以内;⑤签署知情同意书。 1.2.3 排除标准①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③并发严重的其他脏器疾病及合并有严重失语和认知功能障碍;④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系统疾病、淀粉样血管病、脑寄生虫等引起的脑卒中。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按照西医卒中单元模式进行管理[1]。①一般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合理使用降压药,合理抗感染治疗,纠正高血糖,对症支持治疗。②西药治疗:依照2007年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5],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给予相应药物治疗。 1.3.2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论治,给予中药煎剂口服、鼻饲或灌肠。①中经络:风痰阻络证口服化痰通络汤加减(制半夏9 g,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