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影评
放牛班的春天 影评

歌声暖人心——看《放牛班的春天》孩子一样的心灵,让我对有关儿童的影片,确切的说,是面向成人的儿童的影片,特别有种共鸣感。
看 E.T.时,我曾泪流满面,同时,也记住了那个小孩的一句话:有些东西,只有小孩才能看得到,大人是看不到的。
这一点,我深信不已。
孩子的清澈的心灵,可以发现生活中更多美的东西,因此,我也愿意一直保持这种孩子一样的心情。
《放牛班的春天》又是一部让我感动的有关孩子的影片。
先前就久仰大名,知道那是一部获奖影片,不过一向对法国影片缺少认识的我,还以为他会像我所知道的法国影片一样,是一部文艺气息颇浓,缺少吸引力的影片。
当然,结果真的不是这样。
影片中,世界著名指挥家皮耶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贝比诺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莱蒙马修遗下的日记,皮耶慢慢品味着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浮出自己记忆的深潭……克莱蒙马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池塘畔底抚育院",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
到任后马修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的马修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闲时他会创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他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
马修开始教学生们如何唱歌,但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一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就是皮耶,皮耶拥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却有着魔鬼的性格,然而马修并没有放弃皮耶,而把皮耶的音乐天赋发掘出来,同时他也与皮耶的母亲产生了一段微妙感情。
但生活总是不那么完美,皮耶的母亲只是把马修当作好朋友,而选择了一个工程师,而克莱门特也因为一次意外而被迫离开了学校。
这是一部很温暖的电影,如同窗外春天的阳光,马修老师那伟大的情感通过和一群顽劣的孩子的接触表现的十分精彩,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和感动。
《放牛班的春天》影评

《放牛班的春天》影评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令人心驰神往的电影,它以其深刻的情感和动人的音乐,让观众沉浸在一个充满温暖和希望的世界中。
首先,影片的音乐是令人难忘的。
每一首歌曲都充满了情感,让人感受到主人
公们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尤其是那首《Vois sur ton chemin》,它的旋律和歌词深
深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感受到了主人公们对生活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向往。
其次,影片通过对主人公们的情感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特别是
主人公克莱门特,他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困难后,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明白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这种内心的成长和蜕变,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最后,影片中对友情和师生关系的描绘也是令人动容的。
主人公们之间的相互
扶持和鼓励,以及老师们对学生们的关爱和呵护,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温暖和力量。
这种友情和师生之间的情感纽带,让我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总的来说,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通过其深刻的情感和动人的音乐,让观众感
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以及友情和师生关系的温暖和力量。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催泪的影片,更是一部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希望和温暖的力作。
我相信,每个观众在观影之后都会对自己的人生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放牛班的春天》影评

《放牛班的春天》影评《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
它以其深刻的情感和动人的故事,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受和共鸣。
首先,电影中展现的主题是令人动容的。
故事发生在一个乡村学校,讲述了一位新来的音乐老师克莱门特如何改变了一群被社会遗弃的学生的生活。
这个故事深入探讨了教育和人性的关系,揭示了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渴望和潜力。
观众们不禁会思考,如果每个人都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关怀,他们会有怎样的成长和改变。
其次,电影中的演员表现出色。
弗朗索瓦·贝莱昂在饰演克莱门特这个角色时,将他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通过音乐和关怀,逐渐获得了学生们的信任和尊重。
而放牛班的学生们也展现了出色的演技,他们真实地传达了角色的情感和成长。
观众们能够感受到他们的痛苦、希望和喜悦,这让整个故事更加真实和感人。
此外,电影的音乐也是其亮点之一。
音乐在整个故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克莱门特通过音乐的力量,为学生们带来了希望和改变。
观众们可以通过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深入感受到每个人内心的情感和变化。
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沟通方式。
最后,电影的拍摄和剪辑也非常出色。
导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镜头语言,将故事中的情感和细节完美地呈现给观众。
剪辑的处理也非常精细,使得整个故事节奏紧凑而又引人入胜。
总的来说,《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
它通过深刻的情感和动人的故事,引发了观众们的共鸣。
观众们不仅仅是被故事所吸引,更是被其中的情感和人性所触动。
这部电影让我们思考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潜力。
无论是音乐、演员表演还是拍摄剪辑,都让这部电影成为一部经典之作。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影评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影评这是一部关于人性和教育的电影,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马修来到一所名为“池塘之底”的学校做代课老师,并与学校里的学生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教育故事,最为触动人心的便是马修老师无私的爱,唯有真正爱学生的老师,才能收获孩子的爱,这也让我更加坚信:教育是一门艺术,而尊重和爱,才是它真正的内核。
下面我想用所学的教育理论对这部伟大的教育影片作一些评析。
一.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学习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后,我们知道学生是完整的人,发展中的人,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有差异、有个性的独特的人。
因此教师应当用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尊严,尊重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应当全心全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发掘学生潜力,给予充分关怀,应当以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严格要求学生,欣赏、尊重、信任、关爱学生,应当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处理好发展共同性和差异性问题。
而马修老师对皮埃尔的教育,正是以人为本学生观最真实的写照。
皮埃尔在一开始也和其他学生一样是问题少年,爱调皮捣蛋,经常违反学校规定,也常被校长体罚。
当以前的老师用“天使面孔蛇蝎心肠”来形容皮埃尔时,马修老师对此表示怀疑。
在和皮埃尔接触的过程中,发现了皮埃尔除了性格比较孤僻,爱捣蛋外,也没有其他老师说的那么无药可救。
接着,他对皮埃尔进行一步一步的因势诱导,他让皮埃尔帮自己管理班级,尽管皮埃尔在黑板上画了他的画像,他也没有生气,而是转手给皮埃尔画了一幅侧颜像,后来马修发现了皮埃尔的音乐天赋,在组建合唱团时十分注重孩子的差异性和共同性,让不会唱歌的派皮诺作助理并在空闲时候教他,让五音不全的大高个郭和颁担任活谱架,让皮埃尔作合唱团的领唱并劝说他母亲让他去专门的音乐学院,最后才有了功成名就的钢琴指挥家皮埃尔。
正是因为马修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学会去观察学生、挖掘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做孩子情感的促进者,不断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最终引导孩子实现自我的价值。
《放牛班的春天》影评1000字(通用20篇)

《放牛班的春天》影评1000字(通用20篇)《放牛班的春天》影评篇1我们的音乐老师姓顾,原谅我当初年纪小,没有打听他的前世今生。
如果很想知道他是什么样子的人,可以参考《放牛班的春天》。
顾老师告诉同学们他在组织一个合唱队,既然大家都闲,不如过去磨磨牙。
他有一架钢琴,站在钢琴前咿呀几句就可以站队分组,我被分到女中音组。
电影里马修老师的嘴脸顾老师都给演示过:”腹收紧,胸要挺,头要抬,眉眼要往高里拉,气息顶得牢牢的。
“他的右手五指撮成一团,做成撮东西的样子,在自己头顶百汇穴上轻轻一抓,看样子像是通过揪一把头发的手段要把自己提到半空中,然后他说:“让声音向上竖起来,像管子一样通到天上。
”这个动作马修老师在电影里也做过,表情和气势都十足一样,可惜没给配上台词。
顾老师那样一抓,我们的声音都变成管子,一路通上去,可惜功力不够,通到半空里突然咣当一声掉下来。
顾老师把琴声停下来,跑过去打开大音箱,那是我第一次见识大音箱,里面传出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的声音。
顾老师指指丹田说:“如果你们用这里的气把声音顶住,管子就一直通到天上,和他们唱得一样了。
”我们就继续顶管子。
顶管子是个体力活,可惜电影里简笔带过,观众会误以为放牛班的孩子们一日间就顶起了管子,尤其是那个莫杭治同学,简直惊为天人张嘴就是管子,其实有副好嗓子和顶起直管子之间还不能划等号,且得花点时间才能踩到准点上。
有一次在我努力顶管子时顾老师把同学们一并招集到我跟前,他请大家看我的嘴,他说你们看她的舌头,紧张地顶满口腔。
他说声音是纯自然的东西,舌头这么不老实,声音就死在肚子里,管子爬不上去了。
我面红耳赤,但同学们没笑,我突然意识到他们舌头都不老实不好意思笑话我。
经此一役,只要一竖管子,我的舌头都软瘫在口腔底部,不敢乱摸乱动,给吓出来的。
但声音是不可琢磨的东西,如何自然地发出声音来,这个秘密不是讲课能讲清楚的。
有一天我的同学在二楼向着三楼的顾老师喊:“顾老师上班迟到了。
”顾老师上课时表扬了这个同学,他说你们可听见她的声音了?像小云雀一样向我抛出来,听得我浑身舒服。
放牛班的春天专业影评7篇

放牛班的春天专业影评7篇放牛班的春天专业影评篇1:《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你知道5月25日是什么节日吗?对,是我们学校的心理健康节。
我们全班一起看了心理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电影中,马修老师来到一所学校。
他教的班级里有许多孩子都是非常淘气,还欺侮老师。
在大部分的老师眼里他们是无药可救的。
第一天,马修来到教室,这里非常吵闹,一个孩子叫着:“秃头来了。
”教室里立即鸦雀无声了。
刚走进教室,一副骨架赫然消失在了他的眼前,嘴里还抽着烟,非常滑稽。
马修对骨架说:“上课不许抽烟,包括你。
”说着便把烟抽出来,扔掉了。
立刻,他的幽默引起了全班的哄堂大笑。
这时我也忍不住笑了出来,我觉得这位老师真是又好玩,又有胆识,那一刻我突然有理由信任,这位老师肯定会把这个混乱的班级教好。
过了几天,马修和同学们熟了起来。
他教给大家很多音乐学问,一个叫皮耶的男孩唱得特殊好,还在一次表演上大显神威。
此时,这个班的情形也在渐渐变好,同学们的脸上慢慢有了真心的笑。
他们时常在一起玩,像一只只活泼可爱的小麻雀,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阳光明媚的春天。
同学们也不欺侮老师了,这让校长也感受很深。
一次,校长路过,不当心被球遇到了,马修立即说:“这是一个意外的球。
”校长不但没生气,反而一起玩了起来。
我看着快乐极了,马修真的把这个班教好了,太神了!假如没有这位老师,没有此时和谐的氛围,也看不到这群孩子一步步地成长。
最终,马修因一次火灾被冤枉而被赶出了学校,临走之前,他突然发现一架飞机飞出了窗外,他知道这是他的同学写的。
一个皮比诺的孩子还恳求老师把他带走。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知道了:用一种爱来关怀孩子,能让坏孩子变成好孩子。
坏孩子只是一些曾受过严峻的心理打击的孩子,他们用强硬的行为对抗外部环境。
让这样的人产生心理变化非常困难,但马修却真正做到了。
放牛班的春天专业影评篇2:《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_700字看完《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后我的心灵受到了剧烈的震撼。
这是一部让人感动的影片。
放牛班的春天影评(通用7篇)

放牛班的春天影评放牛班的春天影评(通用7篇)放牛班的春天影评1第一次看《放牛班的春天》怕已是半年前的事了,这部电影被我看了一遍又一遍,熟悉的情节,温暖的音乐,最初那种单纯的感动被一遍又一遍地重放心中,不仅仅没有淡去,反而在一点一点地加深,一遍又一遍地触动着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此刻我就将这埋在心底多时的陈谷子烂芝麻的感动晾出来与大家分享吧。
犹记得那个阴冷的冬天早晨,失意的音乐家怀揣着不甘的梦想来到了故事发生的这个地方。
在二战中失去父母的佩皮诺在晨雾中在校门口等待星期六爸爸来接他回家。
池塘之底,一群被抛弃的孩子等待着他的救赎。
被这个世界上的阴暗和不幸选中的孩子们,没有失去灵魂的善良光明,只是暂时迷失了自我,只是需要人去关怀,去理解,用爱去抚慰他们受伤的灵魂。
犹记得那个倔强孤独的少年,用雾气弥漫的双眸静静忘着新来的学监,没有聚焦的眼睛里看不出感情,也不含戒备和敌意,只是一味地忧伤,忧伤得让人心疼。
苍白的面容,沉默的对抗,美丽的故事,开始于这称不上惊鸿的一瞥——马修的到来如一块小石子投入这个死气沉沉的池塘,激起一圈一圈美丽的涟漪。
哈珊校长冷眼旁观,等着看这个“有着丰富的同情心的新职员”的好戏。
同事好心相劝,他已完全对这些孩子失去信心,对这位新来的学监的做法表示担忧。
马桑大叔一如既往地关爱着孩子们,并未被一次过分的恶作剧的伤害冷却了爱心。
而被放下已久的孩子们惊奇地,不解地观望着,受过的伤害使他们不再那么容易地去信任一个人。
马修在所有怀疑和劝阻的声音中不懈地坚持着他的信仰,他相信期望,相信完美,相信光明,相信善良,如信徒般虔信着爱能改变一切的力量,从未动摇。
当这位“有着丰富的同情心的新职员”认为自我“已经基本控制住状况”时,学生们撬开了他的锁,偷出他的皮包,偷看他的乐谱。
晚上在他不在时唱着奚落他的歌。
这样的打击丝毫没有动摇马修的信仰,反而让他生出了不一般的想法。
他一生热爱,发誓永不放下的音乐事业,和这群叛逆,倔强的孩子们,都是他爱的倾注。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影评5篇分享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影评5篇分享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影评【一】《放牛班的春天》讲述了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回到法国家乡出席母亲的葬礼,当他的旧友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莱门特·马修遗下的日记,皮埃尔勾起了自己童年的回忆。
克莱门特是一个生不逢时的音乐家,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根本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代课老师。
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池塘畔底”,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犯过罪的、难缠的问题儿童。
到任后他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暴力的手段管这些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
他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而令他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他决定用音乐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
一开始,他遇到了种.种困难:一个不愿开口唱的天才、一个暴力、变态、处于危险边缘的学生、校长的阻拦、一个父母在二战中双亡的可爱小孩……还有一个不会唱歌的学生。
但他以他坚忍不拔、沉稳、谦让的性格以及他敏锐的观察力,战胜了种.种困难,组成了一个合唱团。
他每天晚上都给孩子们写一些适合他们的乐谱。
他从简单到很难。
但是学生们都学会了。
有时候学生犯了错,他还会包庇学生,以防遭到校长的毒打或禁闭。
他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
他的学生们用天籁的嗓音取悦了他的心灵。
可是好景不长,校长在一个星期六把他赶走了。
但是,那个父母在二战中双亡的可爱小孩却因为老师们善意的谎言:“你的爸妈会在星期六来接你哦。
”,而每个星期六都在校门口等他爸妈。
这次,他又在门口等爸妈的时候,马修老师出现了。
于是,马修因为禁不住孩子的请求一次寂寞的孤独,带走了他。
让他知道了他的等待终究是值得的。
这篇文章让我知道了想要得到回报,就得付出努力。
因为努力有时会给你一个不一样的惊喜与一个大世界!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影评【二】之前听说过这部电影,但是一直因为很多事情没有静下心去看。
直至老师说要写观后感,我还是断断续续地看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文化与创新》课程论文《放牛班的春天》影评姓名:学号:系部:专业班级:任课老师:成绩:2013年6月1日摘要一个叫马修的秃头老师在人生失意时来到一间问题儿童寄宿学校,通过教学生唱歌的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行动---反应”的严苛体罚,给学生音乐的启蒙改变了学生的认知和人生态度,并在教授过程中发现了皮埃尔·莫昂奇的音乐天赋,最终使其成为了世界著名的音乐家。
马修离开学校时带走了一个叫派皮诺的孩子,多年后派皮诺找到皮埃尔,两位老人重忆起当年和马修在一起的时光。
关键词:音乐合唱团梦想教育态度ABSTRACTA man named Matthew bald teacher frustrated in life, the problem came to a boarding school children, by teaching students to sing the way to replace the traditional "action --- reaction" harsh corporal punishment, music to the students of the Enlightenment changed the students' cognitive and attitude towards life, and in the process discovered Professor Pierre Mo Angqi musical talent, eventually it became a world-famous musicians. Matthew left school took a faction called Pino's children, years later sent Pino find Pierre, two year old heavy recalled and Matthew time together.Key Words:music; Chorus; Dream; Educational attitude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目录 (III)引言.................................................................................................................................................... I V 论文内容 . (1)结论 (4)参考文献 (5)致谢 (6)引言《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有人评价到:“这部电影可以看做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在教育上对传统的行为主义的挑战,并取得了完胜”。
由此可以看出,这部电影带给我们心灵上的震撼是巨大且深远的,故事让我明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什么才是信任与尊重。
论文内容《放牛班的春天》又名《歌声伴我心》,听名字就大概知道这是一个跟音乐相关的故事。
单从获奖的情况上看,这部电影的确不能和李安导演的《少年π》相比,之所以选择写《放牛班的春天》,是因为哪个孩子不希望在自己人生的路上遇见一位如马修般的老师,哪怕他是个秃头,又矮又胖。
历时50年之久,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因为一场葬礼重逢,时间因为死亡凝固。
在柔和而略有伤感的的背景乐中,年老的皮埃尔·莫昂奇和派皮诺促膝长谈,一张孩童时期的旧照片,一个叫池塘之底的地方,一个叫马修的学监留下的一本日记,这是关于他的故事,关于他们的故事。
剧情:1948年,马修是一位失业的音乐教师,他在一所管教学校找到了一份学监的工作,他如同进入了一个孩子的地狱。
他被原任管教的经历所震惊,又亲眼目睹了学校各项惩罚手段。
校长的残忍,其他管教的丧失人性,孩子们的过度自由和可怜无助,让他产生了一种改变学校管教的冲动。
他在乐谱上写下了为孩子们谱写的歌曲,他用无私的付出唤醒了管教们的心,解脱了束缚在孩子们身心的绳索,抚平了他们受伤的心灵。
纯净的音乐净化了孩子们的心灵,马修表现出来的对他人的尊重、仁爱、宽容更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影片呈现出浪漫的纪实性色彩,以回忆的形式展开剧情讲述,以时间线索通过马修的日记本和老年派皮诺的回忆将故事娓娓道来,叙事蒙太奇1将人物的童年和老年中间大段的时光联系起来,在现实中开始,在记忆中结束。
一段悲怆的音乐把剧中人从现实拉进回忆,场景也从明黄的屋内转到1949年1月阴冷的“池塘之底”,这是一所学校的名字,池塘的底部,黑暗,冰冷,凛冽,叫人喘不过气。
马修在人生的最低点来到这里,面对的是坚硬的围墙,紧缩的大门将里面的人和外面的人分在两个不同的世界。
从他出现的第一个背影的近景开始直到校长出现的时刻,以及送走前任老师的场景中和学校的第一节课堂上,你会发现,马修的胳膊下始终夹着一个棕色的小皮包,他拼命从一群问题学生手中抢回来,甚至郑重地把皮夹包锁在柜子里,足以说明这个棕色皮包对他而言的珍贵,这个皮包里到底藏了一个什么样的秘密呢?导演铺了一个谜。
接下来是一个从门口到床前的推镜头,同时,人物旁白描写了孩子们的完美梦想,“两名救火员,三个牛仔,一名训虎师,四个杀1叙事蒙太奇:指将蒙太奇作为技术手段或电影叙事的方式。
手,两名间谍,三名士兵”,可是,没有人想当学监。
停留在马修脸部大约三秒的定格,是否意味着马修的梦想也在不远处。
之后,学生偷走了马修皮包子里的东西,我们看到散落一地的乐谱,这是马修皮包里的秘密,也代表了他人生的梦想。
科宾一段跑调的改编歌曲,让马修发现了学生爱唱歌的特点,从而燃起了他坚持音乐创作的热情。
影片中多次合唱团练歌的镜头在悦耳的歌声陪衬中,鲜明而活泼。
神奇的音乐不仅让师生间建立起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老师和学生之间对立的关系开始发生微妙的转变,而且潜移默化影响到周围的大人,一向严肃古板的数学老师竟按耐不住激动之情主动要求加入到合唱团;冷酷霸道的校长放下绝对权威的身份,站到桌子上玩起纸飞机,甚至跟他眼中不可救药的问题学生们踢球。
当然,连同马修本人也在合唱团中找到自己的价值,他由刚来时失业的沮丧和对学生的恐惧变成此刻满满的爱,包括对全体学生的爱和莫昂奇母亲的爱,这让他在最后离开时浑身充满了幸福和乐观。
马修伏案创作的身影在深夜的灯光映射中显得无比高大魁梧,这是否也意味着对他教育态度和人格的肯定。
他以音乐的形式给学生自由和欢乐,他以宽容的姿态感化学生。
影片中的很多情节体现出马修的善良,比如,莫昂奇给他画的秃头自画像,马修不怒反而重新画了一幅回赠给莫昂奇;他让弱小的派皮诺做自己的副指挥,排练时马修本可以轻而易举拿到桌上的乐谱和指挥棒,却偏要通过派皮诺递给他;还让五音不全的科宾做曲谱架子,让每个人都不被忽视,甚至蒙东,马修都试图保护着不让他受到伤害。
音乐,是给我们愉悦的天使,而《放牛班的春天》,可以看成一部有关这个天使的巨制。
纸上的音符,经过马修老师的指点,开启了“放牛孩子”们心中的春天。
在他的眼中,每个孩子都是那么天真,那样的纯洁,他包容孩子们的错失,鼓励他们证明自己,帮他们分音区,并以此为基础组织起了一只合唱团。
“天使般面孔”的莫杭治就是此时被发掘出来,逐渐展现了自己的音乐天才,并以此为奋斗,最终成了世界知名的音乐家。
音乐可以给我们力量,严肃的数学老师慢慢地有了笑容,甚至还可以让暴躁的校长露出笑容,使他在合唱团的歌声中玩起纸飞机;音乐也可以让人为之倾注一生,马修老师被辞退后,没有追求名利,把音乐当成伴侣,这样度过了后半生。
影片中巧妙的安排了前后呼应的情节段落,如影片开始部分,派皮诺是唯一一个站在学校口迎接马修的到来和影片最后唯一一个送走马修老师的人,并跟他一起离开,陪伴老师临终的人。
专制的“行动与反应”的原则,一开始体现在学生犯错后,老师惩罚手段立即执行的残忍霸道上,后来体现在体育老师和马修因为学生没有热水澡洗,便想办法烧柴洗澡的温情上。
还有前后暗示的线索表现出格式塔心理学2,丰富了影片内容和深度。
如前面提到学生的梦想,但没有指出每个梦想对应的人是谁,但当校长问博尼费斯:是否知道马利赛尔是被枪决的?他回答说:是的,先生,就和拿破仑一样。
我们猜到梦想当拿破仑的那一个学生是博尼费斯。
当马修老师发现是科宾拿了校长的钱时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科宾说:想省钱买个热气球。
我们联想到梦想驾热气球的那个学生,就是科宾。
还有蒙东暴力的行径和脸上永远诡异的笑,为他最后烧毁校舍的报复行为做了合理的解释。
对于人性之初到底是善是恶,早有争论,但在马修看来,人之初并无善恶之分,都一样需要尊重和爱护。
在音乐方面有着惊人天赋的莫杭治,对从未放弃过音乐理想的马修来说,不可谓对其不珍惜,但马修除了给予他音乐上的辅导,并未对其有其他的优待;对身为孤儿、其他人认为脑子有问题的匹配诺,马修发自内心地给予关爱和呵护,并不是因为其有任何过人之处——爱就是爱,并不因为对方自身条件而给予爱,这样的付出透着质朴,感人至深;对于捣蛋头子“郭邦”,在给予他机会、保护他之余,别出心裁地使他负责照顾因他而受伤的马桑大叔,使其为自己的过错感到懊悔,并学会了感恩;即使是对于无恶不作的蒙丹,马修也从未给其贴上坏的标签,在其态度极其不合作的情况下仍不计较地争取让其加入到合唱团中来,并将其称为合唱团中“唯一的男低音”,肯定蒙丹的价值,若无后面的校长巨款失窃、蒙丹入狱的变故,蒙丹有明显的改观也并非不可能,蒙丹被校长暴打后警察带出门时,回过头来对马修展露了他的笑容,那笑容里似乎第一次没有带着邪气,让我印象深刻。
由此可见,马修在进行教育时,一直坚持的是对受教育者平等的尊重和发自内心的爱。
有人说“艺术之所以成其为艺术,是因为它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充实、美好。
”对于“放牛班”的孩子来说,音乐之所以美好,是因为他们在之中找到了尊严,感悟到了希望,再没有调皮捣蛋,。
阳光般的音符,荡涤着他们正在成长的心灵,也改变了他们对世界、和自己的看法,他们开始感受到爱和付出的力量,也从此有了一个崭新又有意义的人生。
相当多的人喜爱片中的音乐,有网友写到:几首插曲好美,犹如天籁涤荡心灵;少年梦一样纯净的嗓音在柔和的和音衬托下突兀而起,整个宇宙在瞬间都沉静了,福音降临,问题少年们心中原本涌动着比常人更多的激情与期望。
“马修被解雇的那天是星期六”,车子带走了马修和派皮诺,这部影片顺势在歌声中结束,没有刻意制造煽情,没有过多溢美之词,感动我们的有时就是一个很简单的人和他所做的一件平凡又伟大的事。
2格式塔心理:人的整体感知能力,人脑或心灵天生有这种将零碎片段进行“完形”,主动综合成整体的能力。
结论每个孩子都有过叛逆的青春,我们也不例外,试想当时的情形,我们的内心充满了消极,当我们为父母和学校的“权力”所屈服时,固不敢胡乱动作,可是,一旦这种管制离开了我们,我们的行为是否还可以像有“压力”时那般规范?中国的学校很讲究纪律,课堂上总会井然有序,当然惩罚措施也必定少不了,这就是问题所在,前后的表现不一,正说明了这种缺乏理解和尊重的不恰当的教育是失败的,这样的教育无法让学生的心灵有所感触,只有我们懂得了如何尊重,如何去爱,才能使孩子们产生大有裨益的影响;正如《放牛班的春天》,那彷佛来自纯净天堂的吟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