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单元测试卷(全册)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4单元 物质的变化单元测试题(含答案)完整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4单元物质的变化单元测试题(含答案)完整版一、选择题1.根据我们的实验结果可知,下列食物中含有淀粉最多的是( )。
A. 苹果B. 猪肉C. 马铃薯2.下列生活现象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 燃烧殆尽B. 玉石雕刻C. 滴水成冰3.咀嚼馒头感觉到甜,是因为馒头中含有( )。
A. 糖B. 甜蜜素C. 淀粉4.下面不属于判断是产生化学反应依据的是()A. 产生气体B. 改变形状C. 改变颜色5.经过大量的研究,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生成的气体是( )A. 二氧化碳B. 水蒸气C. 氧气6.下列物质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 酿制白酒B. 烧稀饭C. 绿豆发芽D. 砌墙7.把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我们看到铁钉变()颜色了。
A. 黑B. 黄C. 红D. 蓝8.关于蜡烛燃烧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蜡烛燃烧过程中,蜡要先熔解成蜡油,所以是物理变化。
B. 蜡烛燃烧过程中,会发光发热,所以是化学变化。
C. 蜡烛燃烧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D. 以上选项都正确。
9.醋和小苏打混合能产生()。
A. 二氧化碳B. 氧气C. 氮气D. 水蒸气10.如图所示,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产生气体;默然将点燃的木条伸入杯子口,木条熄灭。
关于这个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 实验中只有物理变化B. 实验中产生的气体支持燃烧C. 实验中产生的气体不支持燃烧二、填空题11.铁生锈的环境有、12.根据是否生成新的物质,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变化和变化。
13.我们把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的这类变化称为;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
14.分类:根据物体的变化方式进行分类。
(把序号填在表中)①捏橡皮泥②弯折铁丝③鸡蛋在醋中产生气泡④划着火柴⑤打碎玻璃⑥纸燃烧⑦糖熔化分类标准分类结果形态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15.我们把物质变化分为变化和变化。
把一张纸揉皱,这种变化属于,因为。
把一张纸烧了,这种变化属于,因为。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科学本试卷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填空题(15分)1.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观察工具,也叫________它的特点是中间________,边缘_________。
透过凸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凸透镜的_________。
2.放大倍数越大的放大镜,看到的图像_________,能看到的范围_________,放大倍数越小的放大镜,看到的图像_________,能看到的范围_________。
3.列文虎克制作出了当时最精良的显微镜,放大倍数是_______倍,今天的电子显微镜已经可以把物体放大到_________4.生物体是由_________组成的。
英国物理学家_________是第-一个发现和提出“细胞"这个名称的人。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可怕的疾病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二、选择题(20分)1.下列各种方法中观察到的图像放大得最大的是( )。
A.移动放大镜与被观察物体之间的距离B.移动放大镜与观察者眼睛之间的距离C.调整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之间的距离2.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材料必须是( )。
A.新鲜的B.薄而透明的C.干燥的3.要使玻片右上角的图像移到视野中央,移到玻片的方向应该是( ) 。
A.右上角B.右下角C.左下角4.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的是( ) 。
A.细胞学说B.动力学C.仿生学5.今年上半年,我省总共发现4万多例手足口病例,科学家们在研究手足口病的病毒时采用了( )。
A.显微镜B.电子显微镜C.放大镜6.下面四幅图是制作洋葱表皮切片标本的四个基本过程,正确的顺序是( )。
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C.①④②③7.下列不全是晶体的一组是( )。
A.云母、小苏打、维生素CB.水晶、雪花、玻璃C.盐、铜矿、高锰酸钾8.可以使制成的面包内部疏松多孔的物质是( )。
A.细胞B.酵母菌C.霉菌.9.谁发明了能提高视力的眼镜?( )。
(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一)时间:40分钟总分:100 班级:姓名: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一.填空题(12分)1. 放大镜又称。
2. 早在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3. 蚜虫靠吸食植物嫩枝上的生活。
4. 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
5. 显微镜下,我们看到了叶细胞中的,叶表皮上的。
6. 微生物也是,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特征。
二.判断题(18分)()1. 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2. 印刷物上的图片,其图像是由色彩点组成的。
用眼睛仔细观察能看到色彩点由红、绿、蓝组成。
()3. 细菌属微生物,乳酸细菌对人有毒。
()4. 罗伯特.胡克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显微镜的生物学家。
()5. 草履虫、眼虫、变形虫等是单细胞生物,细菌、动物的卵也只有一个细胞。
()6. 透明的有规则形状的固体一定是晶体。
()7. 很久以前,人们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早期的显微镜。
()8. 通过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可以增加目镜中标本图像的亮度。
()9. 清晨,出现在树叶上的小露珠,也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三. 选择题(18分)1. 自制显微镜时,我们需要两个()A. 凸透镜B. 凹透镜C. 平面镜2. 使用显微镜时,调节准焦螺旋,降低(),使低倍物镜恰好在载玻片的上面。
A. 目镜B. 镜筒C. 物镜3. 下列对于微生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微生物是病菌,只能使人得病,不可以治病B. 微生物能分解垃圾和处理污水C.有些微生物能为我们提供食品或帮助我们生产食物4.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所能观察到的范围就()A. 越大B. 不变C. 越小5. 下列不属于晶体的是()A. 食盐B. 雪花C. 玻璃6.一般情况下,下列三种器材中放大倍数最小的是()A.显微镜 B.电子显微镜 C.放大镜四.看图答题(10分)认识显微镜备选:反光镜物镜调节旋钮目镜载物台( )( )( ) ( ) ( )五. 实验探究 (16分) 1.填空,放大镜的作用。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物的多样性》测试卷完整参考答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物的多样性》测试卷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铁路上钢轨做成“工”字形的目的是()。
A.节省钢材B.更美观C.增加抗弯曲能力又节省材料2.在相同的条件下,用弹簧测力计分别去测量轮子可以转动的小车和轮子不能转动的小车,这种方法属于( )。
A.分类B.比较C.推理3.下列行为不会导致环境破坏的是( )。
A.过度放牧B.围湖造田C.建立生态保护区4.大概在10万株三叶草中,才有一株会发生变异,从而长出四片叶子,这种现象叫做()。
A.变异B.遗传C.进化5.下列动物中有“活化石”之称的是()。
A.华南虎B.蟑螂C.金丝猴6.黄河流经黄土高原,随着大量的泥沙沉积,如今它已经成为世界上罕见的“地上河”(河床高出两岸地面),你认为治理黄河最根本的办法是( )。
A.加强黄河岸堤建筑B.清除黄河河床的泥沙C.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二.填空题(共6题,共24分)1.像铁塔这样骨架式的构造叫做(),它的优点()。
2.地球表面约( )是海洋,所以,在太空看到的地球更像一个“水球”。
3.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了震动世界的《》一书,全面提出了生物进化的学说,他认为生物的繁衍是在()的过程中发生的。
4.如果把不同年代的岩层比作一本书,那么()就是书页中的特殊文字。
5.化石是在地层岩石中保存的几百万年以前死亡生物的()或(),如骨骼、()、()。
6.生物的生存离不开( ),只有当( )满足它们需要的时候,它们才能够生存下来。
三.判断题(共6题,共12分)1.只有动物能变成化石,植物都变成了煤。
()2.由于建筑物的用途不一样,所以选取的建筑材料也不同。
()3.研究物体沉浮时,我们可以先做实验,再根据实验结果填写预测。
()4.三角形框架比长方形框架不容易变形。
()5.三峡大坝是框架结构建筑。
()6.为了维持生物多样性,我们可以把外国的植物带到中国繁殖。
()四.连线题(共1题,共10分)1.五.简答题(共6题,共24分)1.脊椎动物大体可以分为哪几类?2.请根据家乡实际情况,写出几条保护家乡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考试测试卷及部分答案 共七套

①有空隙 ②光滑 ③能导电 ④粗糙 ⑤比较韧 ⑥比较脆 ⑦褐红色 ⑧银白色
A、①②③⑥⑧
B、②③⑤⑧
C、②③④⑤⑧
5、物质的变化判断正确的是( a )。 A、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是化学变化。 B、点燃的蜡烛在发生物理变化。 C、铁生锈是物理变化。
6、燃烧一张纸和撕碎一张纸作比较分析正确的是( c ) A、前者没有产生了新物质,后者产生了新物质。 B、前者发生了物理变化,后者发生了化学变化。 C、前者发生了化学变化,后者发生了物理变化。
)。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伴随一些现象,如
(
)、(
)、(
)和(
)等。
10、火柴燃烧是(
)变化,小苏打与醋混合是(
)变化,切开的
苹 果放置一会儿是(
)变化。
二、选择题(将你选择的答案序号填在括号里,每小题 2 分,共 36 分)
1、下列变化中,有新物质产生的是( )。
A、蜡烛熔化 B、铁块变铁水 C、馒头发霉 D、木材做家具
9、把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能看到( )
A、产生大量的气体 B、溶液颜色变浅 C、铁钉上有物质附着
10、利用金属匙加热白糖的实验,我们看到白糖的形态和颜色都发生了明显的变
化, 还闻到刺鼻的气味。据此分析,这个现象是( )。
A、化学变化 B、物理变化 C、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D、两种
变化都不是
A、水
B、空气
C、细菌
7、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摸烧杯外壁有些凉,此现象说明( )。
A、烧杯吸热
B、二氧化碳吸热
C、此反应吸热
8、将燃烧的细木条伸进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玻璃杯中,木条会( )。
A、没有什么变化
B、会熄灭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测试卷及参考答案(满分必刷)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测试卷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下面范围由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A.太阳系、宇宙、地球B.宇宙、银河系、太阳系C.河外星系、宇宙、太阳系2.“和平号”空间站既是人造天宫,也是第一家太空工厂,航天员在这里生产出了()。
A.优质半导体材料和高纯度的药物B.优质导体材料和高纯度的棉种C.精密的仪器3.()是大熊星座的主要标志A.牛郎星B.北斗七星C.月球4.在太阳系中,围绕行星转动的天体叫()。
A.恒星B.小行星C.卫星5.发生日食时,太阳、地球、月球的位置:()A.三者在同一直线上B.只有太阳和地球在同一直线上C.只有太阳和月球在同一直线上6.2008年9月中国神舟七号飞船上实现了“太空漫步”的宇航员是()A.翟志刚B.杨利伟C.景海鹏二.填空题(共6题,共24分)1.银河系是由()、()、()及其它星际物质组成的巨大的盘状天体系统。
2.在夏季的夜晚,我们还可以看到一条乳A色的“银河”横贯天空。
在“银河的东“岸”有一颗明亮的星星,叫做().在“银河”的西“岸”,与它隔河相望的有一颗特别显眼的亮星,叫做()。
3.秋后的星座,最好辨认的是东北方的()。
4.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
5.一光年就是()所走的距离,大约是9.5万亿千米。
6.在银河系里,恒星的总数在()颗以上。
此外还有各种类型的()、()和()。
三.判断题(共6题,共12分)1.太阳系里有八大行星,太阳是太阳系唯一发光的恒星。
()2.现在人们能用最先进的天文望远镜观察宇宙的边缘。
()3.晴朗的夜晚,在天空中所看到的银白色的带子就是太阳系。
()4.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必须有大气、水和适宜的温度。
()5.行星距太阳越远,运行周期越短。
()6.在野外迷路时,可以通过找北极星来辨别方向。
()四.连线题(共1题,共5分)1.请将下列科学家或国家名称与他们的科学成就用直线对应连接起来。
教科版六下科学第二单元《生物的多样性》测试卷及答案

教科版六下科学第二单元《生物的多样性》测试卷一、单选题(共10题;共20分)1.下列动物属于脊椎动物的是( )A.鱼B.昆虫C.虾2.下列不能遗传的是( )。
A.近视眼B.色盲C.指纹3.下列常见植物中不属于木本植物的是()。
A. 小麦B. 柳树C. 杨树4.下列关于草本植物的特征,说法错误的是()A. 茎柔软B. 根系庞大C. 植株低矮5.三叶虫化石属于( ).A. 动物化石B. 植物化石C. 遗迹化石6.生物学家把植物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依据的是()。
A. 根的特征B. 茎的特征C. 叶的特征7.某种动物身体表面有鳞或甲,肚皮贴地爬。
它属于()。
A. 鱼类B. 爬行动物C. 两栖动物8.我们把人、其他动物或植物所拥有的与各自父母一代相似的的现象,称为()。
A. 遗传B. 变异C. 延续9.鱼必须在水里生活,一旦离开水,过不了多少它就会死亡。
这是因为()A. 生物影响环境B. 生物改变环境C. 生物依赖环境10.学校的花圃中长有凤仙花,池塘中长有荷花。
若要把这两种植物划分为两类,则分类的方法是根据()。
A. 开花和不开花B. 水生和陆生C. 木本和草本二、填空题(共5题;共20分)11.生物连同它们周围的环境叫做________;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如果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的数量维持在一定水平且变化不大,这种状态叫做________。
12.“小明长的很像他爸爸”,这种现象是______,“娘生九子,连娘十个样”,这是对______现象的生动描述。
13.水、空气、阳光、温度、土壤等非生物与________共同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被称为________。
14.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了震动世界的《_______》一书,全面提出了生物进化的学说,他认为生物的繁衍是在________的过程中发生的。
15.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_______的有效方法。
我国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主要是为了保护我国特有的珍惜动物________(填动物名)。
第三单元《宇宙》试卷(单元测试)六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

第三单元阶段性测试班级:姓名:学号:一、单选题(20*2)1.2022年3月23日下午,神舟十三号乘组三位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
太空授课过程中,王亚平老师进行了水油混合实验,水油混合搅拌后出现的现象是( )A.油依然漂浮在水面 B.油沉到水底 C.油和水不再分层2.下面有关天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光年是指光在一年中所走过的时间B.星系是指类似于太阳系的天体系统C.宇宙中有2000亿-4000亿颗像太阳那样的恒星D.银河系不是以太阳系为中心的3.如图所示,关于甲、乙两图所表示的意义,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个图都表示日食的成因B.两个图都表示月食的成因C.甲图表示月食的成因,乙图表示日食的成因D.甲图表示日食的成因,乙图表示月食的成因4.美国南北战争以前,大量的黑奴从南方逃向北方寻求自由,在夜间悄悄行走时,他们互相传达:“朝着像饮水瓢的那个星座走去。
”这个星座是( )。
A.大熊座 B.小熊座 C.狮子座5.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诞生于大爆炸,爆炸引起宇宙膨胀,并认为( )。
A.目前宇宙仍在不断地膨胀B.目前宇宙膨胀已经结束且已经收缩C.目前宇宙已处于既不膨胀也不收缩的稳定状态D.宇宙膨胀早已结束,目前处于静态6.2006年8月24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通过的行星新定义中,冥王星终于“惨遭降级”,被驱逐出了行星家族,被列为“矮行星”。
据此回答.与太阳系八大行星相比较,冥王星具有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体积、质量较大 B.表面温度较高 C.公转周期长 D.绕日公转方向不同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时,必发生月食现象B.当月球月相为满月时,可能发生月食现象C.日食是指太阳表面全部或部分被地球遮掩的现象D.日食和月食可能会在同一时间发生8.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明显标志,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等七星组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姓名:单元概述:本单元学生将经历用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
对昆虫、晶体、细胞和微生物进行进一步的观察,激发他们深入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一、单项选择题。
1、(D)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A、近视镜B、显微镜C、远视镜D、放大镜2、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C)A、伽利略B、布鲁诺C、培根D、傅科二、多项选择题。
1、为了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透镜应是(B),放大倍数与(C)直接有关。
A、不透明的B、透明的C、中间较厚D、中间较薄2、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广泛存在着,它和我们的(A C D)有着密切的关系。
A、生活B、生命C、生产D、环境3、在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微生物,常见的有(A B C D E)。
A、草履虫B、变形虫C、喇叭虫D、眼虫E、团藻三、填空题。
1、(放大镜)和(显微镜)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能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2、(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生物都由(细胞)组成。
3、微生物是生物,具有生物的共同特点,也由(细胞)组成。
4、使用放大镜的观察方法一: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5、使用放大镜的观察方法二: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6、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宝石可放大物体的影像,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7、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8、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9、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10、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
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
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
(显微镜)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它使人类的视野一下子拓宽了许多。
11、生物学家(列文虎克)把两个镜片嵌在圆形金属管子的两头,中间还安上了可以调节两个镜片距离的螺旋杆,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
12、1663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发现,他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它们看上去像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命名为(细胞)四、判断题。
1、一些微生物太小,没有放大镜或显微镜便不能被看到。
(√)2、微生物没有在特殊环境下生存的结构。
(×)3、物质世界和生命世界是多种多样的。
(√)6、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4、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眼睛能获得比其他器官更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15毫米大小的微生物体。
(×)5、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7、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象一簇簇的针……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8、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了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100万倍。
(×)9、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0、生物是由细胞组成的,我们的皮肤表面,每平方厘米含有的细胞数量超过20万个。
(×)五、看图填空题。
1、填写出显微镜的各部分名称。
(13页显微镜图)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单元概述: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单项选择题。
1、物质的(C )不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D )会产生新的物质。
A 、外部变化B 、本质变化C 、物理变化D 、化学变化2、物质的(D )会伴随各种现象。
A 、外部变化B 、本质变化C 、物理变化D 、化学变化3、米饭、淀粉遇到(D ),颜色发生了变化,这蓝色的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
A 、酒精B 、食盐C 、白糖D 、碘酒4、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一种新物质——(B )气体,这样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A 、氧气B 、二氧化碳C 、氮气D 、一氧化碳5、我们喝的一些饮料中,就含有(B )气体,当打开汽水瓶盖时,冒出的气泡就是(B );我们呼吸时呼出的气体中也含有(B );蜡烛燃烧也有(B )气体产生。
A 、氧气B 、二氧化碳C 、氮气D 、一氧化碳6、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入我们我们的体内,要经过许许多多的(B ),才能变成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7、建筑用的水泥,它的生产过程包含一系列复杂的(C )。
先将石灰石、黏土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均匀,再经高温煅烧、研细,最后变成了水泥。
A 、物理变化B 、化学变化C 、物理、化学变化8、美丽的烟花,当它在空中爆炸时,发生了剧烈的(B ),产生了五彩缤纷的色彩。
A 、物理变化B 、化学变化C 、物理、化学变化二、多项选择题。
1、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B D )A 、外部变化B 、物理变化C 、本质变化D 、化学变化2、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的化学变化在进行着。
物质的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尽管现象各不相同,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A B C D )A 、改变颜色B 、发光发亮C 、产生气体D 、产生沉淀物3、(A D )是使铁容易生锈的原因。
A 、水分B 、空气C 、阳光D 、氧气三、填空题。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2、我们身边的书、橡皮、桌子、电灯、自来水、房屋、大树、动物、植物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3、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4、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
有的变化只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5、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变得有甜味儿了。
所以,原来并不甜的米饭,渐渐地出现了甜味儿。
四、判断题。
1、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2、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可以利用物质的变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3、我们生活在物质构成的世界里,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但不会发生变化。
(×)4、有的物质变化很快,而有的物质变化缓慢,甚至不易被我们察觉。
(√)5、物质总在不断地变化,有的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6、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没有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重要。
(×)7、一氧化碳气体能使燃着的火焰熄灭。
(×)9、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8、物质之间的变化是常见的,物质变化后产生了新物质,它不会消失,物质是不灭的,只不过转变成了其他物质。
(√)五、填表题。
1、铁片和铁锈比较记录表。
颜色光泽空隙手感敲击导电磁铁铁片灰白色有无光滑较韧能导电能吸引铁锈红褐色无有粗糙较脆不导电不能吸引2、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记录表。
物质的化学变化伴随的主要现象本质特征蜡烛燃烧发光发热产生新的物质淀粉与碘酒颜色变化铁钉生锈颜色变化小苏打和白醋产生气体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产生沉淀、颜色变化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测试题单项选择题。
1、(D )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A 、近视镜B 、显微镜C 、远视镜D 、放大3、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的图表。
(教材40页图表)镜2、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C)A 、伽利略B 、布鲁诺C 、培根D 、傅科3、物质的(C )不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D )会产生新的物质。
4、物质的(D )会伴随各种现象。
A 、外部变化B 、本质变化C 、物理变化D 、化学变化5、米饭、淀粉遇到(D ),颜色发生了变化,这蓝色的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
A 、酒精B 、食盐C 、白糖D 、碘酒6、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一种新物质——(B )气体,这样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A 、氧气B 、二氧化碳C 、氮气D 、一氧化碳二、多项选择题。
1、为了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透镜应是(B C ),放大倍数与(C )直接有关。
A 、不透明的B 、透明的C 、中间较厚D 、中间较薄2、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广泛存在着,它和我们的(A C D )有着密切的关系。
A 、生活B 、生命C 、生产D 、环境3、在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微生物,常见的有(A B C D E )。
A 、草履虫B 、变形虫C 、喇叭虫D 、眼虫E 、团藻4、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B D )A 、外部变化B 、物理变化C 、本质变化D 、化学变化5、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的化学变化在进行着。
物质的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尽管现象各不相同,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A B C D )A 、改变颜色B 、发光发亮C 、产生气体D 、产生沉淀物6、(A D )是使铁容易生锈的原因。
A 、水分B 、空气C 、阳光D 、氧气三、填空题。
1、(放大镜)和(显微镜)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能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2、(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生物都由(细胞)组成。
3、微生物是生物,具有生物的共同特点,也由(细胞)组成。
4、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宝石可放大物体的影像,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5、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6、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7、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四、判断题。
1、一些微生物太小,没有放大镜或显微镜便不能被看到。
(√)2、微生物没有在特殊环境下生存的结构。
(×)3、物质世界和生命世界是多种多样的。
(√)4、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眼睛能获得比其他器官更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15毫米大小的微生物体。
(×)5、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