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民居
少数民族住房

傣族干栏式建筑(竹楼):使用木头或粗大的竹做立 柱,屋顶为人字形,上面加盖树皮、茅草或陶瓦。这 种住房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居住层,下层做圈可以饲 养家禽、牲畜和堆放农具等杂物。在潮湿炎热的南方, 既防潮,又通风,还可以御蛇、虫和野兽的侵害。
朝鲜族房屋呈大屋顶形状,屋脊外观是中间平、两头翘立,中 间平如行舟,两头翘立如飞鹤。组成大屋顶所有的线和面,均 为舒缓的曲线和曲面,屋脊等主要轮廓线均涂为粗白线。缓慢、 稳重、优美的曲线和曲面正是朝鲜族大屋顶区别于汉族大屋顶 的差异点。
蒙古包特点:从外形来看,下面呈圆形,有一扇门, 一扇窗,上面有伞状圆顶,顶上有天窗。 优点:组装而成,可以随时拆装,坚固耐用,可以长 期居住。
藏族人民由于生活在海拔4000多米,被称为“世 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那里气候特殊,昼夜温 差大,使用牦牛毛织成的帐篷,冬暖夏凉。
维吾尔族平顶房:西北地区年降水有的地方小于50毫 米,屋顶没必要考虑排水设施,屋顶修成平顶可以在 屋顶晒粮食、农副产品等。
黎族的竹架棚房子 状如倒扣的船只,茅草 覆顶,木头或竹子的梁 柱,编竹抹泥墙、竹条 墙或椰叶墙;屋内设火 灶,灶上方悬挂竹筏, 做烤干食物作用,屋顶 侧面开天窗。没有间隔 和睡床,居住者一般在 灶旁铺席席地而睡。
哈萨克族
白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壮族
朝鲜族
壮族的特色住 房叫做“干栏式木楼”,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 而居。点缀着一栋 栋干栏式木楼,这 就是壮族人民的传 统民居。木楼上面住人,下面 圈牲畜。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 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 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 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
白族瓦房:多为二层楼房,三开间,筒板瓦盖顶, 前伸重檐,墙脚、门头、窗头、飞檐等部位用刻有 几何线条和麻点花纹的石块(条),墙壁常用天然鹅 卵石砌筑。墙面石灰粉刷,白墙青瓦,尤耀人眼目。
苗族传统民居建筑

苗族传统民居建筑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以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传统建筑而闻名。
苗族民居建筑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展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又反映了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本文将介绍苗族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及其文化意义。
一、苗族建筑特点1. 纵横交错的结构:苗族民居建筑多为木结构,采用挂篮搭建,以木柱、木梁和木板相互扣接而成。
其特点是纵横交错,形成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
这种结构不仅使建筑更加坚固耐用,还能有效抵御地震等自然灾害。
2. 坡屋顶的设计:苗族民居的屋顶通常呈坡形,一般是由精心选料的青瓦覆盖。
坡屋顶能够有效排水,并在雨季和雪季为建筑提供保护。
此外,屋顶还被用作堆放农作物和其他物品的场所,充分利用了空间。
3. 彩绘和雕刻的装饰:苗族民居的外立面常常以鲜艳的彩绘和精美的雕刻装饰,有时还会绘制苗族人物、花鸟等图案。
这些装饰既美化了建筑本身,也反映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4. 紧密连接的村落布局:苗族民居多集中于山区,村庄布局紧密,房屋相互依托,形成村寨群落。
村落内的房屋之间用木桥或石桥相连,以方便人们来往。
这种布局不仅带来了交流和便利,还强化了苗族人民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二、苗族建筑的文化意义1. 生态环境保护:苗族民居建筑多以自然材料为主,如木材、石头、竹子等,并采用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施工方法,如雕刻、绘画等。
这一传统使得苗族人民不仅注重了建筑的实用性,还更加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2. 传统文化传承:苗族民居建筑中的彩绘、雕刻等装饰元素蕴含了苗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如神话传说、祭祀习俗等。
这些装饰不仅美化了建筑本身,更重要的是传承了苗族人民的传统文化,承载着他们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
3. 社会交流与合作:苗族建筑的集中布局和村寨群落形成,鼓励了苗族人民之间的社会交流和合作。
这种紧密的村落布局不仅便于人们之间的互访互助,还为传统节日、婚嫁等集体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加强了社区和家庭的凝聚力。
中国少数民族建筑房屋

少数民族建筑房屋的特点和价值
• 传承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建筑房屋作为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 承载着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信仰等信息,对于传承和弘扬民 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少数民族建筑房屋的特点和价值
历史价值
少数民族建筑房屋是研究各民族历史 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对于了解各民 族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 价值。
藏族碉房
碉房的结构
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 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 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 两层或三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 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 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 ,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 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
碉房的特点
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碉房 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 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 敌防盗。
05
少数民族建筑房屋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
文化内涵
民族特色
少数民族建筑房屋在结构、材料 、装饰等方面体现了各民族独特
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宗教信仰
很多少数民族建筑房屋融入了宗教 信仰元素,如藏族的寺庙、傣族的 竹楼等,体现了民族信仰对建筑的 影响。
自然环境
少数民族建筑房屋往往与所处的自 然环境相和谐,利用当地材料和技 艺,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
社会功能
居住功能
少数民族建筑房屋首先满足人们 的居住需求,提供遮风避雨的住
所,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
社会交往
少数民族建筑房屋常作为社区或 家庭聚会的场所,促进人们之间 的交流和互动,增强社会凝聚力
。
经济活动
浅析广西少数民族建筑民居的设计特征及参考手法

浅析广西少数民族建筑民居的设计特征及参考手法
广西是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建筑民居。
这些民居具有独特的设计特征和参考手法。
1. 建筑形式多样:广西少数民族建筑民居包括有楼、木屋、板楼、地洞等多种形式。
地理环境和部落特点是影响建筑形式的重要因素。
2. 使用地域特色材料:广西少数民族建筑民居多采用当地的自然材料,如木材、竹子、黏土、石块等。
这些材料既符合当地气候条件,又显示了民族文化的特点。
3. 考虑气候特点:广西气候炎热潮湿,建筑设计中考虑了通风、遮阳等因素。
例如,建筑通常开有门窗,利于空气流通,阳台和遮阳棚等设计可以有效降低室内温度。
4. 贴近地理环境:广西少数民族建筑民居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有些民居建在山上,适应了山地的地理特点;有些建筑则依水而建,与河流湖泊相连。
5. 装饰文化特色:广西少数民族建筑民居的装饰往往展现了当地民族的建筑风格和民俗文化,如独特的图案、雕刻和彩绘。
这些装饰元素不仅美化了建筑,还传递了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总的来说,广西少数民族建筑民居以其多样性、地域性和文化性而独具魅力。
在设计中,需要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特点,以期达到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目标。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之少数民族特色建筑

补充:汉族客家土楼
土楼为客家建筑,主要
分布在我国闽min(福 建)、粤yue(广州)、 赣gan(江西)3省交界 地区。
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
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 形、半圆形、五角形等。 大、群居、易守难攻。
毡房(哈萨克族)
毡房为哈萨克族建筑。
毡房(哈萨克族)
毡房为哈萨克族建筑。 毡房的骨架由红柳木做
成,墙围用芨芨草编成。 其他的地方用牛皮绳固 定,门框和门用松树制 作,房子不需要用钉子。
毡房(哈萨克族)
毡房为哈萨克族建筑。 毡房的骨架由红柳木做
成,墙围用芨芨草编成。 其他的地方用牛皮绳固 定,门框和门用松树制 作,房子不需要用钉子。
中国少数民族建筑
风格及特点 东方红小学298班李俊希
蒙古包
蒙古包为我国蒙古族
游牧民居建筑。
蒙古包
蒙古包为我国蒙古族
游牧民居建筑。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
有小,大者,可纳20 多人 。
蒙古包
蒙古包为我国蒙古族游
牧民居建筑。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
小,大者,可纳20多人
休息。
蒙古包最大优点就是拆
哈萨克族的住房可以归
纳为两类:一类是春季、 夏季、秋季住的毡房, 另一类是冬天住的土房 或木房(俗称“冬窝
藏族
西藏布达拉宫
布依族石板房
布依族石板房
贵州的镇宁、安顺
等布依族地区盛产 优质石料,而且还 有可一层层揭开的 薄厚基本均匀的平 整的大石板。当地 布依族就地取材, 用石料建造出一幢 幢石板房。除檩条、 椽子是木料外,其 余全是石料,甚至 家庭日常用的桌、 凳、灶、钵都是石 头凿的。
补充:汉族客家土楼
中国三个典型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特色

中国三个典型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特色摘要:建筑是人类基本实践活动之一,也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不尽相同。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民居——这是人类最早的建筑物,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生活的需要利用固体材料为自己建造的,能遮风避雨,抵抗自然灾害的侵袭,适合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一个小空间。
它使人“确立了人在自然界的一种空间秩序”也获得了“心理上的安全感”。
因此它必然是各民族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科学技术,物质条件和艺术审美观察的综合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文化特色。
关键字:历史、傣族竹楼、哈尼族蘑菇房、藏族碉房、地域分布、文化内涵一、傣族竹楼独特优美的造型,古朴自然的风格,多样的实用功能以及其所体现出的“人居合一”的思想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竹楼是傣族历史、文化、宗教、习俗的载体。
它反映着傣族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化建筑艺术。
傣族人民中流传着有关竹楼建造的各种传说,还有叙事的歌谣《造房歌》、《抬木头歌》、《洗房柱歌》和《斗楼梯歌》等。
在远古时,傣族的先民们多为穴居或栖于树上,这适于游居采撷植物和渔猎。
随着对动植物的家养和农耕的开始,人们便有盖造住房的需求。
傣族传说中的一位智者帕雅桑木底对于住房的设计与建造就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产生的。
傣族人住竹楼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
顾名思义,竹楼是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
西双版纳是有名的竹乡,大龙竹、金竹、凤尾竹、毛竹多达数十种,都是筑楼的天然材料。
传统竹楼,全部用竹子和茅草筑成。
竹楼为干栏式建筑,以粗竹或木头为柱椿,分上下两层。
下层四周无遮栏,专用于饲养牲畜家禽,堆放柴禾和杂物。
上层由竖柱支撑,与地面距离约5 公尺左右。
铺设竹板,极富弹性。
楼室四周围有竹篱,有的竹篱编成各种花纹并涂上桐油。
少数民族民居(最新整理)

少数民族民居维吾尔族民居维吾尔族维吾尔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门忌朝西开。
房屋呈方形,有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树,打扫得十分洁净。
室内砌土炕,墙上挂壁毯,开壁龛,并饰以多种花卉图案。
傣族竹楼鄂伦春族仙人柱鄂伦春族的住宅叫“仙人柱”,意为“木杆屋子”。
它是一种用二三十根五六米长的木杆和兽皮或桦树皮搭盖而成的简陋的圆锥形房屋。
仙人柱的搭建是先用几根顶端带枝杈、能相互咬合的木杆支成一个斜度为60度的圆锥形架子,然后将其他木杆均匀地搭在这几根主架之间,使之形成一个伞状的骨架。
上面再覆盖上狍皮或桦树皮,这样,夏天可防雨、冬天能御寒的“仙人柱”就建成了。
仙人柱的顶端要留有空隙,以便里面生火时透风出烟,又可采光。
南侧或东南还要留出一个让人进出的门。
仙人柱上的覆盖物要根据季节的更迭而变换。
冬天气候寒冷,多用狍皮覆盖。
到了春天,天气渐暖,就可以换桦树皮了。
仙人柱的结构简单,拆盖很容易,它是鄂伦春族游猎生活的产物。
土家族吊脚楼土家族大都居住在山坡陡岭,由于这地势关系,住房多采用吊脚楼形式。
在住宅两端立四根木柱,沿着山坡的走向搭成木架,在以正屋地面平齐的高度上搭横木,盖上木板,三面装半装台的板壁或木走廊,以草或杉皮作天盖,楼下四面皆空,可用作堆积肥料,也可以临时拴牲口,楼上一般是闺女儿做鞋、绣花或家里人吃饭乘凉的地方。
吊脚楼通风防潮,阳光充足,土家人十分喜爱,是土家地区建筑上的具有重要特色的建筑之一。
如今清江两岸的高山或半高山上,吊脚楼仍在沿用,在凤凰古城内后者上百座吊脚楼;在长阳县城、五峰县城现在所建的高楼大厦也采用吊脚楼形式,只是建材应用钢筋混凝土了。
客家民居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密切相关。
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概况

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概况布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
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布依族有着独特的传统民居建筑文化。
以下是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概况。
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是简约、实用。
建筑通常由木材、竹子、石头和土砖等材料搭建而成。
由于布依族居住的地区多山,所以建筑常常采用木质结构,以适应地质条件。
建筑外墙一般使用石头和土砖砌筑,给人一种坚固耐用的感觉。
而屋顶常常采用竹子编制的屋面或者石板覆盖的屋面,以避免受到山区气候的影响。
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布局也有独特之处。
建筑群一般呈三合院式布局,即中厅和两侧的房间围合而成。
中厅通常用来作为起居和集会的场所,两侧的房间则用来居住。
布依族人认为,中厅代表着家庭的中心,是祖先灵魂的驻地,因此非常重要。
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内部装饰也非常精美。
建筑内部主要采用木质结构,以便于通风和采光。
墙壁常常被涂抹上五颜六色的石灰水,以增加装饰效果。
房间的地板一般都是用木头铺设,而屋顶则常常有漂亮的壁画装饰。
布依族人还喜欢在房间内悬挂喜庆的绣品,以增加房间的美观度。
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也反映了布依族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
布依族人喜欢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建筑常常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建筑所选址一般都在山脚下或者河边,以便于取水和耕种。
建筑材料也是采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不仅反映了布依族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也是布依族人智慧和勤劳的结晶。
这种建筑不仅实用耐用,而且美观大方,体现了布依族人对美的追求。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会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数民族民居
维吾尔族民居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门忌朝西开。
房屋呈方形,有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树,打扫得十分洁净。
室内砌土炕,墙上挂壁毯,开壁龛,并饰以多种花卉图案。
傣族竹楼
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
下层高约七八尺,四无遮栏,牛马拴束于柱上。
上层近梯处有一露台,转进为长形大房,用竹篱隔出主人卧室并兼重要钱物存储处;其余为一大敞间,屋顶不甚高,两边倾斜,屋檐及于楼板,一般无窗。
若屋檐稍高则两侧开有小窗,后面开一门。
楼中央是一个火塘,日夜燃烧不熄。
屋顶用茅草铺盖,梁柱门窗楼板全部用竹制成。
建筑极为便易,只须伐来大竹,约集邻里相帮,数日间便可造成;但也易腐,每年雨季后须加以修补。
鄂伦春族仙人柱
鄂伦春族的住宅叫“仙人柱”,意为“木杆屋子”。
它是一种用二三十根五六米长的木杆和兽皮或桦树皮搭盖而成的简陋的圆锥形房屋。
仙人柱的搭建是先用几根顶端带枝杈、能相互咬合的木杆支成一个斜度为60度的圆锥形架子,然后将其他木杆均匀地搭在这几根主架之间,使之形成一个伞状的骨架。
上面再覆盖上狍皮或桦树皮,这样,夏天可防雨、冬天能御寒的“仙人柱”就建成了。
仙人柱的顶端要留有空隙,以便里面生火时透风出烟,又可采光。
南侧或东南还要留出一个让人进出的门。
仙人柱上的覆盖物要根据季节的更迭而变换。
冬天气候寒冷,多用狍皮覆盖。
到了春天,天气渐暖,就可以换桦树皮了。
仙人柱的结构简单,拆盖很容易,它是鄂伦春族游猎生活的产物。
土家族吊脚楼
土家族大都居住在山坡陡岭,由于这地势关系,住房多采用吊脚楼形式。
在住宅两端立四根木柱,沿着山坡的走向搭成木架,在以正屋地面平齐的高度上搭横木,盖上木板,三面装半装台的板壁或木走廊,以草或杉皮作天盖,楼下四面皆空,可用作堆积肥料,也可以临时拴牲口,楼上一般是闺女儿做鞋、绣花或家里人吃饭乘凉的地方。
吊脚楼通风防潮,阳光充足,土家人十分喜爱,是土家地区建筑上的具有重要特色的建筑之一。
如今清江两岸的高山或半高山上,吊脚楼仍在沿用,在凤凰古城内后者上百座吊脚楼;在长阳县城、五峰县城现在所建的高楼大厦也采用吊脚楼形式,只是建材应用钢筋混凝土了。
客家民居
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密切相关。
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
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缺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
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
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
苗族民居
苗族多居住在山区,山高林密,就地取材修筑民居,黄土墙黑瓦房和古香古色的吊脚楼便成为苗族民居的主要式样;苗族的一些上层首领也修筑砖石彻的带风火墙壁的四合院落,宽敞而幽深;苗族一些贫寒的人家也筑简陋的竹楼,低矮的石板屋和树皮盖顶的茅屋。
但苗寨的主体部分仍是黑瓦房,吊脚落。
土族民居
土族建筑文化特点突出,别具一格。
农村一般以村落聚居,村庄大多在山脚下,依山傍水搭造房屋。
各家都有庭院,院内有牲畜圈棚,院外有厕所、菜园和打谷场。
房子是平顶的,上面可储放粮草。
主房坐北朝南,大多为3间,中间一间开房门,进门是堂屋,大红油漆的面柜上面摆放生活日用品,墙上挂着领袖像。
左右两侧开门进卧房,睡土炕,炕正中摆着炕桌和火盆,一般为长辈居住。
全家人平时也在炕上吃饭、休息,接待一般客人。
东乡族民居
东乡族把居住的家院叫庄窠,庄窠多半依山而筑,屋外有一丈多高的土墙围住,内有空地,有的四面盖屋,有的三面盖屋,有的朝南朝西向阳面盖横折的两面房,也有的只盖一排房,多为土木结构的两面房。
房屋的建筑除了门、窗以及梁檩椽用木制以外,其余都用泥土砌成。
蒙古包
蒙古包(Mongolianyurts)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
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600多人;小者可以容纳20个人。
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搭建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蒙古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便可以开始按照圈的大小搭建。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
羌族碉楼
碉楼是一种特殊的民居建筑特色,因形状似碉堡而得名。
在中国分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其形成与发展是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
它综合地反应了地域居民的传统文化
特色。
在中国不同的地方,人们出于战争,防守等不同的目的,其建筑风格,艺术追求是不同的。
其中,最具特色的碉楼有藏区高碉和广东开平碉楼为典型代表。
白族民居
白族民间建筑。
普及于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等白族聚居区。
多为二层楼房,三开间,筒板瓦盖顶,前伸重檐,呈前出廊格局。
墙脚、门头、窗头、飞檐等部位用刻有几何线条和麻点花纹的石块(条),墙壁常用天然鹅卵石砌筑。
墙面石灰粉刷,白墙青瓦,尤耀人眼目。
山墙屋角习用水墨图案装饰,典雅大方。
木雕艺术也广泛用于格子门、横披、板裾、耍头、吊柱、走廊栏杆等,尤以格子门木雕最为显眼。
北京四合院
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
据元末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载:“大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
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街通。
”这里所谓“街通”即我们今日所称胡同,胡同与胡同之间是供臣民建造住宅的地皮。
当时,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有钱人)及居职(在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分给迁京之官贾营建住宅,北京传统四合院住宅大规模形成即由此开始。
皖南民居
皖南民居是指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以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以徽州(今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风格和淮扬风格为代表,徽州民居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其他皖南民居则深刻凸显其文化过渡地带风格特征。